当前位置:首页 » 地理信息 » 地理环境概念和分类

地理环境概念和分类

发布时间: 2021-02-19 02:01:10

1. 环境概念与分类

人类的产生和发展,依赖于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的必要的物质条件。世纪哲学家孔德把周围环境系统概括起来,称为“环境”;19世纪社会学家斯宾塞把环境概念引入社会学。20世纪60~70年代,环境科学逐渐脱离多个学科而形成统一的理论和独立的学科体系。当代环境科学研究的环境范畴,主要是指人类生存环境,可以概括为:“作用在以人为中心客体上的,一切外界事物和力量的总和”。这既包括自然因素,又包括社会因素和经济因素。法律规定的环境却是以人为中心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总体。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明确指出:“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自然保护、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环境地球物理学涉及的环境就是以人类为中心的各种天然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包括岩石圈(土壤)、水圈、生物圈、大气圈,直至宇宙空间。

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是一个多层次的大系统。如果按环境组成要素来分,可以分为大气圈环境、水圈环境、岩石圈(土壤)环境和生物圈环境。如果按照环境物性来分,可分为:①物理环境,对人类生存和发展产生直接影响的物理因素,如声、光、电、磁、热、重力、振动、核辐射等能量流;②化学环境,包括各种有机和无机的化学物质(和性质)流;③生物环境,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形成的环境。按人类生活活动空间可分为:聚落环境、区域环境、地球环境、地质环境和星际环境。

聚落环境。是指人类聚居的地方,是人类利用和改造的自然环境,人为环境占优势的生存环境。按其性质和功能又可分为院落(居住区)环境,村落环境和城市环境。特别是城市环境,是工业、商业、交通汇集、人口集中的高度人工化的环境;是人类的舒适环境,也是污染日益严重的环境。

区域环境。是指有相似背景,有独特环境结构直接制约着环境物质交换和能量流动功能的区域。如沙尘暴集中的区域,酸雨区域等(或者环境优良的旅游区,居住区)等。

地球环境(又称全球环境)。是指全球环境变化,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土壤)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共同构成全球环境变化。

地质环境。主要研究与人类生产、生活有关的自然或人为地质作用导致的环境问题,如滑坡、泥石流、地震等地质过程造成人类环境灾害;以及地壳表层化学元素分布不均,使某些地区某些元素严重不足或过剩引起动植物、人体的生物地球化学地方病等。

星际环境(或称空间环境)。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空间已成为人类活动的重要场所,气象卫星、通信卫星、资源卫星、导航定位卫星等都在空间环境中运行,太阳风暴、磁层暴、电离层暴等都可引起卫星和地面电力设施受损。

2. 国家地理环境的定义

首先从物理位置分析的话,经度一般影响不大,而纬度对天气影响很大,所以对人影响也大。这个维度的特点,四季分明,物产多样性极强。多样性很重要,有时候物产资源丰富不代表多样,在非常时期即便丰富也很难找出一些资源的替代性。

再说地缘政治,国境线复杂,北上南下西进东出。而且在国力减弱时很容易被群攻。但是当国家强盛的时候,可以说四周都是资源。

在物理地域上占据天时,在地缘政治上占据地利。所以在国力强盛时大有可为,在国力衰弱时就是一块肥肉。强不应该强在山河广袤,而是自身的科技,人文和经济。

首先说农业,可耕地面积,山地和贫瘠的高原、沙漠,农业是人类文明的基石。

然后就是工业发展的条件,河流是工业的动脉,即便是在当代,水路运输仍然是最重要的运输方式之一。因为成本地,载荷大,很多大型的重工业必须靠河沿海,方便原料和产品的运输。

第三,自然禀赋。尤其是地表的森林植被,以及水资源,很多都被破坏性开发。现在的原始森林已经很少了,湖泊也因为维护造田而面积急剧缩减,虽然如此,但是现代工业发展所需的矿产资源还是有很丰富的存量,尤其是煤矿储量,以及被炒的沸沸扬扬的稀土,如果算上海洋矿产,

第四地形和气候。地形的多样性,这一点有利有弊,但对于经济发展应该是弊大于利。比如说交通建设,为了建造全国的交通网要研究各种地质条件下的施工技术。热带的,寒带的,高原的,山地的,丘陵,多年冻土,湿陷性黄土。既有穿越戈壁沙漠的新疆,也有潮湿炎热的两广。厂家生产的产品要行销全国还要考虑气候问题,虽说练就了全球顶尖的技术,但是也花费的巨大的成本,各有利弊。

3. 地理环境的概念和自然环境的区别求解

有区别
自然环境是环绕人们周围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如大气、专水、植物、动属物、土壤、岩石矿物、太阳辐射等。这些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通常把这些因素划分为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土壤圈、岩石圈等五个自然圈。人类是自然的产物,而人类的活动又影响着自然环境。
地理环境是指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地球表层,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是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总和。
人文环境:是指建立在生产关系基础上的人与人之间形成的关系和活动。 属于人的因素 。

4. 环境的含义及其分类是什么

【】 环境一词,最早出现在中国元史《余阙传》中。从哲学角度来说,环境是一个相对于主体而存在的客体。对于环境科学而言,环境是指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的总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综合体。
【】环境也可称为人类环境。按系统论的说法,可以称为人类环境系统。它是指由物理系统(阳光、空气、水和土壤)、生物系统(人类、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和社会经济系统等三大范畴所组成。三者之间通过能量的流动和物质的循环而进行相互作用的大系统。而由法律明确规定的环境,仅限于以法律形式加以确定必须保护的“自然因素”。
【】分类:环境按照环境要素的形成可以分为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
【】自然环境又称自然界,是原生环境,第一环境。自然环境具体是指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直接影响或间接影响的各种天然形成的物质和能量的总体,如大气、水、土壤、阳光辐射和生物等。这些环境要素构成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自然环境体系。在地学上可以把环境称为地球环境及其空间环境的总和,可分为四个圈层,即水圈(河流、湖泊、海洋、地下水),岩石土壤圈(土壤、山脉、矿藏),大气圈(从地球表层上至2000千米左右的大气层),生物圈(地球上存在生命的部分)。
【】人工环境也称人为环境,或称为人工改造过的环境,是人类为了提高物质和文化生活,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经过人类劳动的改造或加工而制造出来的环境,因此称为次生环境。如城市、居民区(生活小区)、乡村、水库、名胜古迹、风景游览区等。
【】如果按环境范围的大小,又可分为宇宙环境、地质环境、地理环境、城乡环境和室内环境。相对于室内环境而言的所有环境,可称为室外环境。

5. 地理的分类是如何划分的

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回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 学科分支

1、自答然地理学:综合自然地理学、古地理学、地质学、地貌学、岩层学、矿物学、气象学、气候学、水文地理学、土壤地理学、生物地理学(植物地理学、动物地理学)、化学地理学、医学地理学、冰川学、冻土学、物候学、火山学、地震学;

2、人文地理学:人种地理学、人口地理学、聚落地理学、社会地理学、文化地理学、宗教地理学、语言地理学、旅游地理学;

3、经济地理学:农业地理学、工业地理学、商业地理学、交通运输地理学、旅游地理学、公司地理学(企业地理学)、区域经济学;

3、环境地理学:灾害管理、环境管理、可持续性及生态政治学;

4、地理资讯学:空间分析,例如地图学、地理资讯系统、遥感探测及全球定位系统;

5、区域地理学

5、其他分支学科:地名学、方志学、理论地理学。

6. 城市地理位置的概念和分类,麻烦详细一点

华东或华东地区,中国东部地区的简称,中国地理大区之一。

行政上的“华东六省一市”指山东省、江苏省、安徽省、浙江省、江西省、福建省和上海市,中国一般也把台湾省列入华东地区。

华南是中国的一个地理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之“华南”
广义的华南即“中国南方”,地理上指指秦岭-淮河线以南中国的广大区域。这种区分包括气候、经济生产、交通、文化等来区分,南方属於副热带季风气候以及热带季风气候,以水稻为主要的粮食作物,古时以水路为主要的运输方式。

[编辑] 狭义之“华南”
侠义的华南则特指“岭南”, 指“五岭以南”,这一“华南”的概念包括现江西省,湖南省部分位于五岭以南的州县。 不过由于现代行政区划的关系,狭义的“华南”通常只指广西壮族自治区,广东省和海南省。

其他与“华南”相近或相似的地理概念
中南
中南这一地理概念较少见于传统称谓, 是近代以后逐渐使用的。 通常包括现今之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广东省和海南省。 今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广州军区,前身为中南军区,辖区即包括上述省区,后将河南省划归济南军区管辖。

今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的交通图册,通常将河南省的公路网和两湖,两广,海南统一划入“中南地区”。

江南
江南广义上亦曾指广大南方地区, 但随着历史发展逐渐收窄为“江东之地”, 即今日上海市,江苏省长江以南的地区,安徽省长江以南的地区,江西省东北部和浙江省钱塘江以北地区。

粤和越
“粤”通“越”,古指百越之地, 范围也曾经包括自长江以南广大地区。但是随着江南地区的逐渐汉化,其含义范围也逐渐在收窄, 唐宋以后“粤”“越”两字含义已经分开。 “越”指钱塘江以南的“越地”(相反钱塘江北称“三吴”),江南地区也可称为“吴越”。

而“粤”则特指当时汉化程度还比较低的岭南地区(两广,海南)。 至明清时代,“粤”仍泛指两广,如徐霞客之游记即将广东称为粤东,广西为粤西。南明位于广西桂林的靖江王,自称“就藩于粤西烟瘴之地”(顾诚《南明史》),而太平天国运动则“起于粤西”。

清末之后,“粤”之含义收窄为特指“广东省”,现代提到“粤”,则一般不会将广西壮族自治区和海南省计算在内。

华北、华北地区广义北方指秦岭-淮河线以北中国的广大区域。为中国政治地理大区,指位于中国北部的区域。现时指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共计5个省级行政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华北地区包括: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即锡林郭勒盟、乌兰察布市、包头市和呼和浩特市等四盟(市),一般上把整个内蒙古都列入华北地区。

华中或华中地区,中国传统的地理大区,或称“中部地区”。
1949年后,现华中地区可指:

华中四省包括: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和江西省。
华中三省包括:河南省,湖北省和湖南省。江西省被视为华东地区。
华中地区常与华南地区合称中南地区。
现时属于中国经济地理上第二阶梯的中部经济区。

江南,字面义为江之南面。“江”在汉语中有特指大江,即长江。江南本意指长江以南的地区。在古代,江南往往代表着繁荣发达的文化教育和美丽富庶的水乡景象,区域大致为长江下游南岸的地区。

历史上的江南
在先秦时期已经存在江南的说法。一直到隋朝,仍然以中原地区为地理坐标中心,江南往往指湖南、湖北长江以南一带。

唐朝设立江南道,后来又分为江南东道、江南西道和黔中道,成为定义现代江南含义的开端,往后江南成为江东地区的专称。历史上以“江南”命名的行政区的演化:

唐朝以前,江南一词所指区域囊括长江以南以及长江沿岸广大地区,包括荆州(鄂东南、湖南)、扬州(江西、皖南、福建、苏南、上海、浙江)。
唐朝时设立江南西道(鄂东南、湖南、江西、皖南)、江南东道(福建、苏南、上海、浙江)。
宋朝时设立江南西路(江西大部、鄂东南)、江南东路(赣东北、皖南、南京一带)。
清初1645年设立江南省,1667年分为江苏省、安徽省。但江南省不仅包括部分江南地区,还包括了大片的江北地区(淮北、苏北)。
唐太宗设立江南道,范围包括整个长江中下游长江以南地区,以及贵州、福建等地。唐玄宗把江南道细分为江南东道、江南西道和黔中道。江南在古代分为江南之东和江南之西。唐宋设江南西道、江南西路,涵盖江南之西的江西、湖南和湖北南部,本为广义的江南组成。后以狭义的江南的概念,将江南西道演化为今江西省;而江东地区则以南京市为中心,主要包括苏、浙、皖部分地区。清代设两江总督署,辖江苏省(含上海)、安徽省、江西省,两江即含江东、江西。

现代的江南
现代江南的定义,大概分大江南和小江南两种,即广义的江南和狭义的江南。

广义的江南指整个长江中下游长江以南的地区,即苏南、浙江、安徽长江以南、江西、湖南和湖北长江以南地区。福建有些地区有时也被称为江南。广义的江南的定义始于古代的区划(江南道),也常有文学作品描述。如杜甫《江南逢李龟年》,是写在长沙的事。天气预报中的所指的江南也大致为广义江南地带。江南三大名楼(武汉市的黄鹤楼,岳阳市的岳阳楼和南昌市的滕王阁)均位于小江南以外的大江南地带。

狭义的江南大致指苏南和浙北地区,但具体范围并不很明确。这个概念大概从唐末开始,到明清时期成型。最明确的江南核心地带,大致只包括太湖周边的几个城市,如苏州、杭州、无锡、常州等。南京也在江南核心地带,但由于南京的语言在时代变迁中逐渐成为江淮官话(江北话),吴语区对南京的江南认可度并不高。上海的行政历史比较短,但由于其重要的经济地位,在现代概念中也基本被纳入小江南范围。

而并非长江流域却多被认为是江南地域的有太湖以南以至钱塘江以南部分地区,如绍兴、宁波等城市。长江下游以北某些地区,如扬州地区等,虽然地理位置在江北,但经济文化形同江南,有时候也被看作是文化意义上的江南的一部分。同样由于江北话的缘故,狭义江南也并非一直包括扬州和镇江。

由于不仅是狭义的江南,广义的江南地区也经常在历史文学描述中出现而且赞美,如江南三大名楼都有诗人的著名题词《岳阳楼记》、《滕王阁序》等,因此并不能确定狭义的江南地区的定义具体是何时形成的,只能证明是在唐末开始逐渐演变发展的。

地理上的江南
从字面来理解,地理上的江南即指长江以南,也就是整个长江中下游流域地区。这大概包括洞庭湖水系、鄱阳湖水系和太湖水系三个大组成部分。

气象方面看来,梅雨是江南地区的特征气候。除了最有特征的梅雨外,春雨、伏旱、冬季的阴沉细雨和阴冷,都是江南地区的主要气候特点。这个范围不仅包括长江以南、南岭以北,还包括了长江以北到淮河以南的大片江北地区。形容这些气候特征的古代诗词比比皆是,如“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等。

地理概念里还有“江南丘陵”的说法。江南丘陵是长江以南、南岭以北、武夷山、天目山以西、贵州高原以东的低山丘陵的总称。大致处于湖南中、东部地区,江西大部地区以及安徽南部、浙江西部地区。

希望你满意

7. 自然地理环境 和 地理要素分别包括那些

自然主要包括:地形,气候(气温、降水、热量、光照)、土壤、植被、河流等。地理环境:自然和人文。

8. 地理环境的概念和自然环境的区别

地理环境包括政治环境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是以原始自然状态存在的如地貌地势地质构造岩石层。

9. 环境的定义和分类

人类生存的空间及其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称为环境。
对人的心理发生实际影响的整个生活环境也称为环境,更多称为心理环境。
通常按环境的属性,将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通俗地说,是指未经过人的加工改造而天然存在的环境,是客观存在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
人类生活的自然环境,按环境要素又可分为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地质环境和生物环境等,主要就是指地球的五大圈——大气圈、水圈、土圈、岩石圈和生物圈。
人文环境
人文环境是人类创造的物质的、非物质的成果的总和。物质的成果指文物古迹、绿地园林、建筑部落、器具设施等等;非物质的成果指社会风俗、语言文字、文化艺术、教育法律以及各种制度等等。这些成果都是人类的创造,具有文化烙印,渗透人文精神。人文环境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历史积淀,也反映了社会的历史与文化,对人的素质提高起着培育熏陶的作用。
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是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摇篮。根据科学发展的要求,保护和改善环境,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类维护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心理环境
对人的心理发挥实际影响的生活环境,是一切外部条件的总和。心理环境有内外之分。以学校教育活动为主体,心理内部环境主要指学校内部客观存在的一切条件之和,如校风、同学关系、师生关系、教育设施、师资水平等;心理外部环境是学校以外的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心理内部环境对学生十分重要,其中校风是稳定的因素,是一个学校的整体心理气氛和规范,是舆论的总和表现。校风需要靠全体教职员工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互相传递、感染,达到认同,以少数带动大多数而逐渐形成。内外心理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影响学生的心理不断变化、发展。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