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理信息 » 西乡地理环境风土及历史

西乡地理环境风土及历史

发布时间: 2021-02-18 20:37:39

Ⅰ 跪求十处风景区的地理环境和风土人情,每处不少于200字

廉江历史沿革(南朝至今)
始建前,.秦属象郡地;汉属合浦县地;晋属高凉郡高凉县地;南朝宋、齐,属高凉郡罗州县地。南朝梁、陈,为罗州高兴郡石龙县地。.隋朝,仍属高州高凉郡石龙县地。.唐高祖武德五年(公元622年)析石龙县建石城县,属罗州,(注:罗州城遗址在河唇镇龙湖村东侧,面积约6万平方米。
此遗址布局有仿唐代长安城的明显迹象。1962年,此城址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列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时,在县境之西及西南同时建招义、零绿两县。唐天宝元年,招义县改为干水县),此县名即为石城县之始。唐朝武德六年(公元623年),罗州徙治石城县。.唐玄宗天宝元年,以濂江河取名,易名为濂江县。.宋朝,太祖开宝五年(972年)废罗州并废濂江、干水县,划入吴川,属辩州(今化州,太平兴国五年即980年,改辩州为化州)。.南宋孝宗乾道三年(1176年),复析吴川西乡置石城县,属化州。元朝,属化州路。.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属化州府。七年(1374年)属化州。.九年(1376年)属高州府。.清朝,属高州府。.民国元年(1912年)至3年,属高州道。.民国3年(1915年),改石城县为廉江县,属高州道。.民国9年(1921年),废除道制,仍属高州善后处。.民国12年(1924年),属高雷廉钦琼崖罗阳八属联军总指挥部。.民国15年(1927年),八属联军全部覆灭后,属广东南路行政公署。民国25年(1937年),属广东省第七行政区公署。.民国38年(1940年)至新中国成立前夕,属广东省第十四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49年11月11日:廉江县城解放,属广东南路专员公署。.1950年9月,属高雷专区。.1952年11月,属广东粤西行政区。.1956年2月,属广东省湛江专区。.1959年1月,廉江、遂溪、海康(南渡河以北部分)三县合并为雷北县,属广东省湛江专区。1960年11月,雷北县易名为雷州县,届广东湛江专区。1961年3月,撤销雷州县,恢复廉江、遂溪、海康三县。按原县区域分治和归属。1978年9月,属广东省湛江地区行政公署。1983年9月,实行市领导县体制,属湛江市。1993年12月,经国务批准,廉江撤县设市(二类市)。归广东省直辖,并委托湛江市代管。
地理
廉江山水秀丽,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土地肥沃,四季如春,自然资源丰富。矿产资源有金、银、铝、锌、锡、锑和花岗岩、石灰岩、玄武石等20多种,其中银矿和花岗岩蕴藏量名列广东前茅。全市宜林宜果牧丘山地153万亩,山塘水库2800多个,九洲江贯穿市境西南89公里,全市可开发利用水域面积16万亩。境内双峰嶂为湛江市最高点,海拔382米。全国闻名的鹤地水库,山清水秀,储水量达12亿立方米,水面积122平方公里,有“人造海”之誉。董必武、邓小平、陈毅、郭沫若等国家领导曾莅临考察并予题词。由鹤地水库引流出去的雷州青年运河灌溉了遂溪、雷州、吴川和湛江市区。
[编辑本段]交通
廉江地理位置优越。道路基础建设好,交通发达,已形成公路、铁路、海运、空运门类齐全和相互配套的交通体系。黎湛线和广茂线在市内文汇后,向南联接湛江大港口,更突出了廉江交通大动脉和出海大通道的地缘优势,与国内外往来十分便利。交通工具也有长足进步,运输能力增强。
公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国道325线和207线穿过全境,全长81公里。省道3条,全长93公里。由此把廉江城乡公路网与广东和全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八五”期间,廉江共投入公路建设资金4.3亿元,对公路进行大规模的改、扩建,不断提高公路等级水平。到1995年底止,公路总里程达1592公里,其中:一级公路16公里,二级公路13公里,三级公路52公里,四级公路683公里,等外公路1192公里。公路密度为每百平方公里56.2公里。全市23个镇和356个管理区都通汽车。镇与镇之间的公路等级都达到四级以上水平。随着工业大道、南北大道、罗州大道的建成通车,以市区为中心,以国道和省道为骨架向各镇辐射的公路网络已初步形成。
公路运力具有较高水平,省内外客运交往日益增多。截至1995年底,全市拥有机动车辆3.38万辆。其中大货车4100辆,大小客车600多辆。目前,市区长途客车每天开往各大中城市有:5—8个对开班次往返广州,8—10个对开班次往返深圳,4~6个对开班次往返珠海,3—5个对开班次往返海口,3—5个对开班次往返北海。往返湛江的客车每隔20分钟对开一个班次。往来各镇的客车更是络绎不绝,从早上6点到晚上6点都有客车行驶。廉城至安铺镇、至化州的客车行驶时间较长,早上4点多钟和晚上9点多钟仍有客车开注。
铁路形成枢纽。优势越来越显著。辖区内的河唇火车站是粤西地区的重要铁路枢纽,黎湛和广茂两大铁路干线在这里汇合。境内铁路线长62公里。沿线设火车站8个。专线铁路4条,是广东省铁路沿线设站和专线铁路最多的县市之—’。黎湛铁路从广西黎塘至湛江,是目前大西南最重要的出海通道,计划“九五”期间将其改建成双轨铁路。广茂铁路从广州到茂名,连接原有的河唇至茂名铁路,成为广东省内运输大动脉。国家已计划修建河唇广西北海铁路,连接昆明南宁一北海铁路,构成华南一西南铁路干线。这样廉江就处于三大铁路干线文汇点,成为华南重要的铁路枢纽之一。铁道部门还规划在此建设一个拥有编组站、机务段、大型货场的河唇枢纽站。廉江所具有的这种铁路枢纽优势已被国内外所关注,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和有识之士纷纷前来投资置业,许多“外向型”工业源源不断在这里聚集,带动了第三产业蓬勃发展。
海运发达。廉江市区距湛江港仅60公里,有铁路和公路紧密相连。湛江港已与世界五大洲100多个国家和地区通航,是廉江走向国际市场的主要出海通道。此外。廉江在北部湾畔沿岸还拥有安铺、营仔、龙头沙等3个天然良港。目前。港口吞吐能力90多万吨。拥有运输船140艘,总吨位0.;万吨。龙头沙港新上的一个3000吨和两个;000吨级泊位正在加紧建设。安铺港历史悠久,海运十分紧忙:,曾经有过每月从该港开往广州、海南、东兴、北海及越南的海防、西贡等地航班多达108个航次的纪录。
航空便利。廉江市区离湛江飞机场50多公里,每天都有客车穿梭往来。市区各大宾馆、旅社均设有多个民航售票代办处,购票乘机十分方便。目前,湛江机场已有直通广州、深圳、香港、海口、北京、上海、长沙、珠海、昆明等大中城市的航班。
今后,随着廉江通往北海和大西南铁路铺通,黎湛铁路复线建成,325国道扩建升级,连接广湛高速公路纵贯廉江腹地的石平线一级公路修通,区域经济联系和国内外贸易将更加密切。廉江市区作为粤佳边境商贸中心和广东通往大西南交通要冲的地位愈加突出。加上市区拥有丰富的淡水资源,九洲江环市区北面穿流而过;大型水库鹤地水库坐落在市区东北部的河唇镇上,距离市中心仅13公里,其得天独厚的水源是周边城市(如湛江市区、东海岛、雷州市、吴川市、北海市)所缺少的。同时,城市新区扩展潜力也十分巨大,城区规划控制面积可达160平方公里,而且大多利用台地、低丘,很少占用农田。地势平缓,土石方工程量小,地基承载力大多为15吨/平方米左右,地下水位深度4米,地壳稳定,地震基本烈度6度以下,历史上还未有过破坏性地震的记载。廉江集优越的水源条件、巨大的城区扩展潜力、发达的铁路和港口等经济发展硬件于一身,实属国内少有,这些条件必将使廉江成为湛江港口发展战略中最重要的工业生产基地。
[编辑本段]经济发展
近几年来,廉江市根据自然区位特点,把全市划分为沿海、中部、山区库区三个经济区域,采取了市级抓名牌,各镇抓特色,村户抓模式的战略措施,实行分类指导、层次推进。产业结构得到调整优化,基本形成了红橙、香蕉、龙眼、荔枝、红杨桃、茶叶、速生林和罗非鱼、对虾、生猪、北京鸭、广海鸡等产业化基地,一品木业、安泰生物、佳鸿水产、茗皇茶、梅占茶等一批集约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初具规模,成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以卷烟、建材、食品、机械制造、印刷、皮革、服装、工艺品、高岭土精选、纺织、家电、陶瓷为地方特色的工业在改革中持续发展,全市有200多种产品获得部、省、市优质产品称号,畅销国际市场。外贸出口创汇名列湛江各县(市)区的前列。
改革开放以来,廉江市广泛开展对外经贸活动,先后同国内的28个省、市和40多所大专院校及科研单位进行了合作,与港澳台同胞以及5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长期贸易关系。廉江将以更优惠的政策,优质的服务,优美的环境.
[编辑本段]廉江旅游
廉江境内山脉叠连,河流交错;山塘水库如繁星闪烁;奇峰怪石,不胜枚举。人杰地灵,古迹悠在。青山绿水,景点众多。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大部分尚待开发。
廉江市山清水秀,风景秀丽,历史形成的自然景观有“石城八景”,即建山叠嶂、崎岭重关、双溪拖练、三合温泉、文峰耸翠、石室堆琼、龙湖古州、松明石井。
干百年来,生息在这块土地上的劳动人民不仅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也留下了许多名胜古迹。河唇龙湖的唐朝罗州故城遗址,残垣犹存,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长山鲫鱼塘大坝革命纪念地——粤桂边纵队成立大会旧址,是缅怀先烈和教育后代的革命圣地。明朝以来,文人墨客先后评定和考证过的旧志八景有:谢建烟晴,崎岭重关,双溪拖练,三合温泉,文峰耸翠,石室堆琼,石城环绕,望恩雨露。还有罗州四景:建山览秀,石门阅海,松明怀古,东林憎话。这些古迹名胜依旧风姿卓约,成为廉江旅游资源中的瑰宝。
山嶂、水库、海滩、花岗岩、红树林被誉为廉江旅游资源中的“五朵金花”。就是这“五朵金花”把廉江装扮得格外娇娆,形成了鹤地水库、双峰嶂、龙营围、长青水库、高桥红树林等极具综合开发价值的大型风景旅游区。这些景区的自然景观极富浓郁的南国山光水色,令游客流连忘返。
群山环绕的鹤地水库是广东省三大水库之一,由其引发和哺育的雷州青年运河闻名全国。水库面积140多平方公里,汇水面积达1440平方公里,号称“人造海”。极目远眺,天水茫茫,美称“鹤湖烟雨”。其两岸青山似黛,湖水如蓝。几十座形状各异的小山有如几十颗仙女散落湖中的明珠,把鹤湖点缀得更加绚丽多彩。库坝是全国闻名的土坝水利工程,工程结构独特,宏伟壮观。不少伟人来到这里,留下不朽的墨迹,有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的“雷州青年运河”真迹、董必武的题诗、文学巨匠郭沫若挥毫题写“青年亭”的匾,此外还有陈毅元帅夫妇亲手种植的云杉——元帅柏。水库上游,两座大桥横跨两岸,适如双虹出海,著名的三合温泉就坐落在库区中部。80年代初,这里已是国家滑水队员每年的冬训场。游客可下水畅泳,·可飞舟冲浪,可登上青年亭,饱览湖光山色,以激发诗情画意,又可选择一处清幽之畔垂钓,享受大自然的赐赠。这里不仅发展水上运动条件得天独厚,还是参观、游览和避暑休闲的好地方,宜开发为“鹤湖风景区”。
石岭镇地处廉江市中心腹部,东经110°,北纬21°,东连吉水、石城镇,南连新民镇,西连石颈、雅塘镇,北连塘蓬、禾寮镇,距廉江市城区16.5公里。镇行政区域面积255平方公里,管辖24个村委会和2个居委会,全镇共有332条自然村,总人口近11万人,其中墟镇常驻人口3万人。每逢农历初二、五、八为墟日,日成交额80多万元。镇辖区内有国营农林场各1个。
石岭属低丘陵地区,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降雨量为1700毫米,年均气温22.8度,阳光充足,雨水充沛,土壤肥沃,自然资源丰富,地下有花岗岩、石灰岩、河沙、瓷土、高岭土等20多种矿产资源,据勘测花岗岩、石灰岩可开采100年以上。
石岭镇交通发达,西通325国道,距广西北海市150公里,北距广西玉林市139公里,南距湛江港和湛江民航机场70公里。省道遂(溪)六(深)线贯穿全镇,是两广的交通枢纽和货物集散中心。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该镇在廉江市委市政府工业强市战略强劲东风的驱动下,镇委镇政府以地方发展为已任,充分利用本镇的资源和优势,加快工业发展,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全镇经济发展迅猛,综合实力不断提高。2004年全镇工业总产值89951万元,通过发展壮大,国内、港台商人以及美国企业等前来投资办厂。目前,石岭镇工业企业门类多,品种全,现已形成木制家具、制衣、塑料、家电、金属工艺制品、机械制造、花岗岩板材、异型石材石雕工艺、建筑材料、轻纺、造纸、纸箱包装、食品加工等一系列工业体系,集体、民营、股份合作、外商独资等各性质工业企业有500多家,沙塘工业区、十里工业走廊、武陵工业区已初具规模。其中家具、家电、石材工艺成为该镇三大优势产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近年来到该镇投资和合作的企业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收到较好的经济效益,家具、石材工艺、金属工艺等主要产品销往20多个国家和地区。此外,镇内还有发电厂、水泥厂、木片厂等和台商独资企业。
石岭镇在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合理调整农村布局,优化产业结构,大搞开发性农业,生态旅游观光农业,开发商品生产,农业朝着高效,优质、高产的“三高”方向发展,出现了多种经营、综合发展,结构合理,效益显著的新格局,红橙、荔枝、龙眼、香蕉、花卉、蔬菜(外运菜)、红烟、淡水养殖、畜禽养殖等各类生产基地不断崛起,目前该镇拥有全廉江市最大连片红橙生产基地、最大肉猪生产基地、最大珍贵花卉繁育基地、最大桉树种苗和原木基地以及全市第一个接待外国游客团体镇和接待农业生产观光人数最多镇。2004年,全镇农业总产值为37058万元,农民人均经济纯收入逐年提高。
石岭文化教育事业发展较快。全镇有中小学校33所、教职员工800多人,在校学生2万多人。1995年,石岭镇“两基”工作经省验收达标,1996年被评为湛江市尊师重教先进单位,至今有7所中小学校被评为湛江市双优学校,石岭中心幼儿园被评为湛江市一级幼儿园。近年来,学校素质教育、快乐体育园地和教师安居工程为远近所瞩目。
石岭镇1995年被省定为全国十二个农村社区健康教育模式研究试验区之一,1999年4月份经中央、省、市派员验收,给予高度评价和肯定,特别是农村改厕4400多户,推动了粤西农村卫生工作的进程。石岭医院被省评为“甲等医院”,健康教育工作深入千家万户。
近年来,石岭镇党委政府提出“工业强镇,农业稳镇,商贸活镇,科技兴镇、依法治镇、诚信立镇”的发展战略,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三个文明建设一起抓,全镇各项事业蒸蒸日上。镇多次被评为湛江市和廉江市先进党委、标兵党委、先进镇。几年来,中共中央办公厅、中央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国家农业部、国家民政部、国家教委、中国健康教育研究所以及省、市各级等有关领导前来指导工作。
石岭镇区位的优势,丰富的资源、稳定的治安、优美宽松的环境,优惠的政策,良好的服务是国内外投资者创业的天地、发展的良机。特别是最近石岭镇委镇政府提出了把石岭镇打造成为工业重镇和经济强镇以及把石岭镇建设成为生态文明的中心城镇的两大目标,将会为该镇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创造一新的契机。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在新一届石岭班子的领导下,热情好客的石岭人民将更加热情地欢迎海内外各界宾朋好友、有识之士前来观光考察,投资兴业,大展鸿图,共铸辉煌。
农业特色
石岭镇在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合理调整农业布局,优化产业结构,大搞开发性农业,开发商品生产,农业朝着高效,优质、高产的“三高”方向发展,出现了多种经营、综合发展,结构合理、效益显著的新格局,红橙、荔枝、龙眼、香蕉、蔬菜(外运菜)、红烟、淡水养殖、畜禽养殖等各类生产基地不断掘起,各类种养专业户1000多个。农业由传统型向现代“三高”型转变,由分散经营向集约科技型转变,走出了一条“山上搞种养、山下搞加工、山外搞市场”的发展路子,把种、养、加工、流通结合在一起,逐步使石岭由一个贫困落后的传统农业山区镇发展成为新兴的多元化城镇。
珠海的风土人情
当然,这里也有门庭若市、车水马龙的地方。那天来到著名的拱北,这里因与澳门交界而出名,宽阔的广场上,矗立着一座气宇轩昂的建筑,高大气派的门头上,悬挂着四个巨型厚重的大字——拱北口岸,庄严肃穆,象征着国家的威严!大字下,广场上,行色匆匆的人们纷纷拖着一个钢管折叠小车来回穿梭着,耳朵里灌满了刺耳的车轮与水泥地的磨擦声。他们一色的黝黑皮肤、矮小个子、身着休闲衣。一看便知是些本地人。珠海的朋友介绍说:他们利用两边的关税差价,以及政策许可,赚一点差价钱。靠近这里的莲花路就是这些商品的集散地,因此,莲花路也是珠海最著名的小商品一条街。这里商店林立,人流熙来攘往,热闹非凡。不过大型、高档的商品,主要还在香州一带。

当然,这里也是酒肆繁多,莲花路附近聚集了全国各地的名点小吃。珠海百分之九十的人口都是当年建立特区时,从全国各地聚集而来。他们来自天南海北,饮食及生活习惯大项庭径。因此,东北饭店、四川火锅、兰州拉面、湘菜馆、河北面馆等比比皆是。我们吃厌了本地的粤菜后,特意赶到这里品尝一下北方菜及川菜的麻辣,竟有种吃到家乡菜的感觉!

在莲花路的中央,排着一排户外休闲吧。很是新颖、艺术。主要是些台湾小吃,粤式煲仔,还有热饮、咖啡等。逛累了,喝点咖啡、吃点小吃,小憩片刻,欣赏一下来来往往的美女酷哥,也是一种享受!
襄阳区始建于西汉初年,以县治位于襄水之阳而得名,辖汉水以南、中庐县以东、县以北的地区。
武帝时属荆州刺史部南郡。
王莽 时曾一度改称“相阳”,东汉光武帝时恢复原名,仍属荆州南郡。献帝初平年间,荆州刺史刘表移州治于襄阳城内。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控制了南郡北部,置襄阳郡,郡治在襄阳城内。
曹魏、西晋 时,仍属荆州襄阳郡。东晋时,因雍州(今陕西一带)人避难流入襄阳等地,为安置流民,孝武帝于太元十四年(389年)以襄阳为中心侨置雍州。
南北朝 时期,宋元嘉二十六年(449年),划出荆州的襄阳、南阳、顺阳、新野、随等五郡为侨置雍州的实土,州治在襄阳城内。南齐沿仍。梁朝时萧祭以襄阳降西魏,西魏改称襄州,置总管府。本县属襄州总管府襄阳郡。北周沿仍。
中华民国2年,直属湖北省政府。3年,属湖北省襄阳道。16年废道,县直属于省。17年,属鄂北行政公署。21年,属湖北省第八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25年,属湖北省第五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其间,1930年7月至1932年6月,中国共产党在黄龙一带(县内其它地方为国民党统治)建立襄阳县苏维埃政权,属鄂豫边苏区领导。
1948年1月,襄阳县爱国民主政府成立,属桐柏行政公署第三专署及汉南办事处。1949年2月,属湖北省襄阳行政区专员公署。
襄阳城地处汉江南岸,与北岸的樊城隔江相望,是襄樊市委市政府机关所在地。它三面环水,一面靠山,不仅是历代区域性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更是一座古今闻名的军事重镇。因城墙坚固,城高池深,易守难攻,素有“铁打的襄阳”之称。自东周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上下3000年,襄阳一直是群雄角逐的重要战场,战争的硝烟不断弥漫在它的上空。如今,这里尚存许多军事遗迹。襄阳城始筑于汉,唐宋年间改为砖城,增设垛堞,新建城楼。明洪武年间重筑,并在城的东北角新添一段城墙,取名新城。全城7322周年米,原有6座城门,分曰:阳春、西城、临汉、拱宸、震华。每座城门设有瓮城或子城,城四隅设有角台,沿线分设敌台和烽火台,城垣上设置垛堞4000多个。城墙最低处7米,最高处11米。

襄阳城六门城楼高耸,四方角楼稳峙,王粲楼、狮子楼、奎星楼缀十里城垣,与鼓楼(昭明台)、谯楼相映生辉。整个城池和谐地融为一体。

环绕襄阳城的古护城河是古城美景之一。它宽度180米以上,最宽处超过250米,是我国最宽的护城河,现被原样保存。绕城泛舟而游,但见城垣高筑、垛堞处处;垂柳掩映、灌木葱茏,仿佛置身于画中,美不胜收。

襄阳城是湖北省重点保护单位。

襄阳城每座城门外又有瓮城也叫屯兵城。

万历四年,知府万振孙为六门首提雅称,分别为:阳春门,文昌门,西城门,拱震门,临汉门,震花门。因西门是朝拜真武祖师庙的必经之路,故又称为“朝圣门”。

襄阳城在明清时,古建筑较为完整:六门城楼高耸,四方角楼稳峙,王粲楼,狮子楼,奎星楼点缀十里城郭,金瓦琉璃,高墙飞檐,煞是壮观,整个城池都和谐地融为一体,给人以古朴典雅的感受。襄樊市政府近年来下了很大功夫修复古城,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保持了襄阳古城墙古朴的原貌。

襄阳城北、东、南由滔滔汉水环绕,西靠羊祜山、凤凰山诸峰。城墙始筑于汉,后经历代整修,现基本完好,墙体高约10米,厚1.3—1.5米,周长7.4公里,

据山临水,蔚为壮观,明人李言恭诗赞“楼阁依山出,城高逼太空。”城下环以护城河,平均宽度180米,最宽处250米,人称“华夏第一城池”。整个襄阳城布局严谨,形势险要,自古誉为“铁打的襄阳”。

这里城墙坚固、城高池深、易守难攻、固若金汤,素有“铁打的襄阳”之美称。城墙始筑于汉,时兴时废,保留至今的是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年)重筑的新城。全城周长7322米,原有城门6座,横匾于书阳春、文昌、西成、临汉、拱宸、震华6个城门名。每座城门设有瓮城或子城,城四隅设有角台,城墙沿线分设敌台和烽火台,城垣上设置垛堞4000多个。

襄阳城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地处湖北省北部,汉水中游。《汉书·地理志》谓:“襄阳位于襄水之阳,故名。”战国时楚置北津戌,始为军政重邑。汉时置县,三国时置郡,此后历代为州、郡、府治所。汉唐两代,襄阳城处于历史上的鼎盛时期。《荆州记》载:东汉时襄阳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城南一带号称“冠盖里”。汉献帝初平元年(190年)刘表为荆州刺史,将州治从汉寿迁至襄阳,使襄阳城由县级治所一跃升为京城以下州的首府,地辖今湖北、湖南两省及河南、广东、广西、贵州等省的一部分,成为当时中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唐代襄阳城为山南东道治所,辖区扩及今陕西、四川的部分地区。明末李自成攻占襄阳城,并在此建立国家政权,自称“新顺王”,改襄阳为襄京。1950年5月1日,襄阳与汉水对岸的樊城合为襄樊市。

Ⅱ 勉县地理环境、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有什么特色

地理环境
勉县位于陕西省南部,汉中盆地西端,北依秦岭,南垣巴山,居川、陕、甘要冲。全县辖19镇,242个行政村,总人口42.9万,总面积2406平方公里。勉县资源丰富,具有广阔的开发发展潜力。这里生物资源独特,气候温暖湿润,长江最大支流汉江横贯全境,渠网蛛织,土地肥活,物产丰饶。境内盆地珠串,山峦起伏,森林覆盖率达 58%,自然风光旖旎, 生态环境良好。这里矿产资源贮量大、品位高,位于“勉略宁”金三角,被地质学家李四光誉为亚洲的“乌拉尔”。现为全省全市重要的冶金工业基地和化工工业基地。

历史文化
勉县是三国时魏、蜀相争的战略要地,《三国志》中的故事,如空城计、木牛流马,都发生在这里。勉县城南,越过汉江大桥,前面有12个并列的山峰,就是定军山。诸葛亮当年在这里驻军镇守,并大败魏军,所以得名定军山。京戏《定军山》描述了蜀、魏在这里相争的故事。魏将夏侯渊镇守定军山,蜀军前来进攻,蜀将程芝被夏侯渊擒获,而魏将夏侯尚被老将黄忠所获。夏侯渊闻知侄儿被俘之后,焦急异常,后听人献计,派兵送信给黄忠,约定次日走马换将。当时黄忠苦于破敌之策,看了书信计上心来。遂告诉前来下书的旗牌官:“修书不及,照书行事。”翌日,两军阵前交换战俘时,黄忠提出先放程芝,后放夏侯尚,夏侯渊照办。就在释放夏侯尚时,黄忠却用“百步穿杨”的箭法,将其射死,随即撤兵。夏侯渊大怒,率兵追赶,结果中了黄忠缓兵之计,死于黄忠刀下。 武侯墓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的陵墓,位于勉县城南四公里的定军山古战场脚下,公元234年,诸葛亮病卒于五丈原军中,蜀汉朝廷按其遗命安葬于此。 墓高5米,方圆60米,四周围砌以八卦形花墙。墓前竖碑一块,上刻“诸葛亮武侯之墓”,墓后有“护墓双桂”,高达19米,胸围1米左右,树冠如盖,浓荫蔽冢,清雅宜人。墓区面积2.3万平方米,现有古建筑60余间,汉桂2株,汉柏22棵。大殿正中神龛上诸葛亮塑象庄重肃穆,令人肃然起敬,书童侍立左右,龛下张苞,关兴分立两旁。殿后墓冢高6米,周长60米,呈汉代覆斗式,庙内文物荟萃,匾联层层,碑碣林立,或颂武侯高风亮节,或赞诸葛敏睿才智,墙上丹青绘着诸葛亮当年的故事。武侯墓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著名的文物旅游胜地。 勉县还有武侯祠,这里面有诸葛亮读书台,还有千年古树旱莲,每到开花之时满树都是,美不胜收。
风土人情

Ⅲ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陕西有着独特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和风土民情。

“给我一天,还你千年”
多讲一些汉朝和唐朝的诗歌
比如集体朗读唐朝写关于盛世专大唐的诗篇
给省长属提议开放更多的博物馆,加强全民素质教育,普遍提高西安人的普通话水平,严厉查处出租车,小商贩,以及个别大商家宰客行为

Ⅳ 山西的风土人情,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是什么

地理环境:
山西省地处华北西部的黄土高原东翼。地理坐标为北纬34°'~40°43'、东经110°14'~114°33'。东西宽约290公里,南北长约550公里,全省总面积15.63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6%。山西位于大陆东岸的内陆。外缘有山脉环绕。因而难于受海风的影响,形成了比较强烈的大陆性气候。同时,又由于受内蒙古冬季冷气团的袭击,北部比较寒冷,由此形成了山西的气候特征;冬季长而寒冷干燥;夏季短而炎热多雨;春季日温差大,风沙多;秋季短暂,气候温和。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3~14℃,昼夜温差大,南北温差也大。西部黄河谷地、太原盆地和晋东南的大部分地区,平均温度在8~10℃之间。临汾、运城盆地年均温度达12~14℃。冬季气温全省均在0℃以下,夏季全省普遍高温,7月份气温介于21~26℃之间。山西无霜期南长北短,平川长山地短。大同盆地为110~140天,五台山仅85天,忻州盆地以北和东部山区135~155天,临汾、运城盆地则长达200~220天。全省年降水量在400~650毫米,但季节分布不均匀,夏季6月~8月降水高度集中且多暴雨,降水量约占全年的60%以上。全省降水受地形影响很大,山区较多,盆地较少。山西有三个多雨区,一是晋东南太行山区和中条山区,二是五台山区,三是吕梁山区。

历史文化
山西,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在这片土地上,10万年前就有人类生息繁衍,西侯度文化和丁村文化遗址表明,早在旧石器时代就已有了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周朝时,山西是唐国的领地。后来唐叔虞的儿子燮父因唐国临晋水,改国号为晋。春秋时,山西是五霸之一的晋国。公元前403年韩康子和魏桓子与赵襄子三国分晋,从晋分出的韩、赵、魏三国,与秦、楚、齐、燕并称为战国七雄。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山西设有太原、上党、河东、雁门、代郡等五郡。到隋时,太原是黄河流域仅次于长安和洛阳的第三大城市。隋末 ,李渊父子起兵于太原 ,建都长安后,把太原尊为“北都”,意即“别都”。所以,清人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指出:天下形势,必有取于山西。金元时期,山西的经济、文化在中国北部居领先地位。明代时,设山西行中书省于太原,后改为承宣布政使司,统管山西五府三州。清代,开始称为山西。 山西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迄今为止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达三千年之久,素有“中国古代文化博物馆”之美称,还被誉为“华夏文明的摇篮”。“精卫填海”、“女娲补天”、“禹凿孟门”的传说就发生在山西。中国上古时代的三个帝王尧、舜、禹均在山西南部建都,为“尧都平阳(今临汾市)”、“舜都蒲坂(今永济市)”、“禹都安邑(今夏县)”。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是春秋五霸之一。北魏时,大同(当时称平城)曾作为北魏的都城名重一时,且此后做过辽金及元初的陪都,素有“三代京华”之称。省会城市太原,被誉为“龙脉”所在地,向来乃兵家必争之地,山西曾向外移民十几次。洪洞县大槐树是当时一个主要移民站。全国不少地方流传的“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即由此而来。明清时期,讲究诚信无欺骗行为的晋商和山西票号的崛起,著称中外。 黄河流经山西,孕育了无数英雄豪杰、仁人志士。在中国的各个历史时期,山西曾涌现出众多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文学家、历史学家。最著名的有春秋时期的霸主之一晋文公重耳,有中国唯一的女皇帝、唐代杰出的政治家武则天,有白袍将军薛仁贵,有中国的“武圣”、三国时期名将关羽、张辽,有唐朝名相狄仁杰、裴度,有抗击匈奴而名垂青史的汉朝名将卫青、霍去病,有创立“制图六体”的西晋地图学家裴秀,有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有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王勃、王之涣、王维、王昌龄,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政治改革家柳宗元,有宋朝著名政治家司马光、有金代文学家、诗人元好问,有元曲四大家中的三位著名戏曲家关汉卿、白朴、郑光祖,有明末清初的思想家、文学家、医学家、书画家傅山,被嘉靖帝誉为“天下直臣”的高金,清末维新派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杨深秀,十大名将中的徐向前、傅作义等。山西,人杰地灵,代不乏人。

民俗风情
婚嫁:朔州人婚嫁,同其他地方一样,一般都凭媒妁之言、父母之命。尽管时代变迁,移风易俗,但大体仍沿旧习,特别是农村,重要礼仪程式,墨守成规,至今未变,大致都须经相亲、订婚、结婚、回门四个步骤。 相亲:媒人为男女提亲,介绍双方的情况,如年龄、属相、生辰、人品、长相,以及家庭经济状况和父母为人等。两家权衡条件,集众人商议后,有意结亲者,男子随媒人到女家相看。双方同意,即约时间,再邀女方到男家相看,中意者便留在男方家吃饭,默允可商婚事,相看不中意即离去。 订婚:经媒人在男女两家之间多次说合,确定彩礼和嫁妆,妇方交换儿女生辰八字,择吉日行订婚礼,男方送“食盒”和部分彩礼给女方,并设宴庆贺。次日女方设宴请男方。之后,择日领取结婚证,有的还出外旅游,成婚后,男女互赠些服装,称换夏或换冬。 结婚:迎娶前一月行聘礼,俗称“下茶”,男方使媒人将“新娘”出聘时所穿衣物(内衣)及“水礼”(米、面、肉)送至女家,并通知娶期。之后,男女方的至亲各自请未来的新郎、新娘到家吃饭,谓之“吃喜头饭”。娶亲的前一日,亲朋皆来,俗称“待人”,有的请“鼓匠”助兴,所以又称为“安鼓”,晚上男女各自在自家吃“翻身饼”。迎娶日,男女家一大早炸油糕吃,称“吃喜糕”。早饭后,男方奏鼓乐、抬花轿(有的用马车或骡驮轿,现在基本上用汽车)到女家迎娶。一般由男方舅舅、妗子娶亲。新郎要给新娘带去一根红裤带,名曰:"喜结良缘";带去一个瓶子,瓶中插一棵葱,谓之"生根立后";带五根肋骨的猪肉或羊肉一块,叫做"离娘肉"、"五方喜庆",娶亲回来时,男方要把其中的二根肋骨带回,表示婚后夫妻和睦,名曰:"筋骨不离".女方设茶水、糖果、糕点等招待迎娶者。新娘换上男方带来的衣服(一般为红绵衣、绵裤),向父母拜别后,由胞妹掺扶上轿(车).同行人有送新的,开箱子的,后有“贺堂”(又称圆饭)者随行,按事先择好的时辰进入男家。到男家后,新娘由搀亲者搀引,踏"红毡"进入新房,并为"贺堂"者"烧茶",吃"进门饭".正午新郎、新娘拜天地,礼毕即开始宴席,名曰:“坐席”。席间新郎新娘要向来宾敬酒,行礼,认大小。晚上由新郎姐夫主持闹洞房仪式,俗称“倒宝壶”,让新郎新娘说绕口令,猜谜语,说笑话取笑,后夫妻吃对面饭,深夜方毕。第二天一早,新郎新娘向亲戚朋友行礼,称:“拜人”(有的地方在拜天地后举行),并由受拜方出礼钱表示祝贺。丧葬:古代朔州的丧葬礼仪程序极其繁琐,一般可分为小敛、大敛、烧纸、送灯、辞灵、出殡、复二等。2006年,“中国首届黄河黄土高原柳林·孟门年俗文化节”在柳林县孟门镇隆重举行,与百名民俗专家、学者一致通过《保护中国传统年俗文化孟门宣言》。

Ⅳ 围绕历史文化.地理环境.风土人.写一篇作文500字

日落日升,斗转星移,回首往昔,历史为我们留下了太多的系念和玄想,而这“岁时礼俗”就是其中之一。比如,春节习俗成了我国最大的传统民俗节日。春节在
更受到人们普遍重视,由此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春节习俗。农历的
为春节,俗称“过年”。春节原起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古代的春节称:“元日”、“元旦”。辛亥革命后,才把
正式定名为春节。

就北京地区来说,从腊月初八家家户户要泡腊八醋(蒜),就开始有了“年味”。民谣讲:“老太太别心烦,过了腊八就是年。
,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有一首歌谣唱道:“糖瓜祭灶,新年来到,丫头要花,小子要炮……”。从这一天开始,北京人更加忙活了,要祭灶,扫房子,蒸馒头,置办年货,贴“福”字,贴年画,剪窗花,贴对联。贴门神,贴挂钱,一直忙活到除夕,开始过大年。

北京人总是把“福”倒着贴在门里、衣柜、水缸上,寓意着福到了。贴春联也有许多讲究,一般百姓家贴红色春联,
上贴“横批”,内廷、王公府第,一律用白宣纸镶红边;守制者(有父、母丧者)则要用蓝纸;庙宇用黄纸。春联最早始于五代时的后蜀。据说当年蜀太子在本宫门上提写“天垂余庆、地接长春。”八个大字,这就是中国最早的一副春联。北京人在屋内廷贴上“抬头见喜”,屋外贴上“出门见喜”,院内贴“全院生辉”等春条。

过去大多数
人家都供有佛龛或神像,到了年三十最讲究的要摆上九堂大供;有成堂的蜜供,成堂的套饼、花糕的面鲜,成堂的水果、成堂的干果、花糕大小八件,年糕年饭,素饺子(或蒸食),素炒菜(或炸食)。家境不好的也要摆三堂或五堂供品。北京人过年讲得就是吃喝玩乐,以吃为主。这些供品实际上也是为人准备的。

北京人除夕晚上的年夜饭(又称
)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全年最丰盛的一次晚餐。除夕的年嬉饭要荤素一起上。有冷荤、大件和清口菜。冷荤有冷炖猪、羊肉、冷炖鸡、鸭。大件有:
、扣肉、米粉肉、红白丸子,四喜丸子。清口菜一般都是豆腐、青菜、罗十、咸菜佛手等。主食多以荤素睡觉为主。

北京人除夕和
都要吃饺子,取其“更岁交子之义“。还总是把饺子包成元宝形,在饺子中放进糖、
、花生、枣、栗子等。如吃到糖的,意味着日后生活甜蜜;吃到
意味着有钱花;吃到花生意味着长寿,因花生又名长生果,吃到枣和栗子的意味着早立子……

北京春节的习俗真有趣!

元宵节,中国人有赏灯和吃元宵的习俗。俗话说“正月十五闹花灯”,因此,元宵节也叫灯节。

元宵节赏灯的习俗到现在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元宵节这天,到处张灯结彩,热闹非常。夜晚一到,人们就
地去观赏花灯。
的宫灯、壁灯、人物灯、花卉灯、
、动物灯、玩具灯……汇成一片灯海。有的花灯上还写有
,引得观灯人
地去猜。

元宵节吃元宵是中国人的传统习俗。早在1000多年前的宋朝,就有这种食品了。元宵是一种用糯米粉做成的小圆球,里面包着用糖和各种果仁做成的馅,煮熟后,吃起来香甜可口。因为这种食品是在元宵节这天吃,后来人们就把它叫做元宵了。中国人希望诸事圆满,在一年开始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吃元宵,就是希望家人团圆、和睦、幸福、圆圆满满。

Ⅵ 东莞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方面有何特色出现过哪些历史人物

地理环境:
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口东岸,东江下游的珠江三角洲。东莞地处东经113°31′ -114°15′北郊22°39′-23°09′。
地质构造上,位于北东东向罗浮山断裂带南部边缘的北东向博罗大断裂南西部、东莞断凹盆地中。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地貌以丘陵台地、冲积平原为主,丘陵台地占44.5%,冲积平原占43.3%,山地占6.2%。东南部多山,尤以东部为最,山体庞大,分割强烈,集中成片, 起伏较大,海拔多在200~600米,坡度30℃左右,银瓶嘴山主峰高898.2米,是东莞市最高山峰;中南部低山丘陵成片,为丘陵台地区;东北部接近东江河滨,陆地和河谷平原分布其中,海拔30~80米之间,坡度小,地势起伏和缓,为易于积水的埔田区;西北部是东江冲积而成的三角洲平原,是地势低平、水网纵横的围田区;西南部是滨临珠江口的江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而低陷,是受潮汐影响较大的沙咸田地区。东莞控东江和广州水道出海之咽喉,有海岸线115.94公里(含内航道),海域面积15000公顷,浅海滩涂面积4500公顷,主航道岸线53公里,虎门港湾是建设深水港的良好地址。
历史文化
东莞历史源远流长。史载:新石器时代,其境内东江沿岸已有原始人群聚居。
祖籍在东莞的著名人物有:孙中山 袁崇焕 邓世昌 叶富 蒋光鼐 ······
出生在东莞的近现代名人有:陈镜开 伦明 卢子枢 黄般若 王宠惠 ·······

Ⅶ 山西的风土人情,地理环境,历史文化

地理环境:
山西省地处华北西部的黄土高原东翼。地理坐标为北纬34°34'~40°43'、东经110°14'~114°33'。东西宽约290公里,南北长约550公里,全省总面积15.63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6%。山西位于大陆东岸的内陆。外缘有山脉环绕。因而难于受海风的影响,形成了比较强烈的大陆性气候。同时,又由于受内蒙古冬季冷气团的袭击,北部比较寒冷,由此形成了山西的气候特征;冬季长而寒冷干燥;夏季短而炎热多雨;春季日温差大,风沙多;秋季短暂,气候温和。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3~14℃,昼夜温差大,南北温差也大。西部黄河谷地、太原盆地和晋东南的大部分地区,平均温度在8~10℃之间。临汾、运城盆地年均温度达12~14℃。冬季气温全省均在0℃以下,夏季全省普遍高温,7月份气温介于21~26℃之间。山西无霜期南长北短,平川长山地短。大同盆地为110~140天,五台山仅85天,忻州盆地以北和东部山区135~155天,临汾、运城盆地则长达200~220天。全省年降水量在400~650毫米,但季节分布不均匀,夏季6月~8月降水高度集中且多暴雨,降水量约占全年的60%以上。全省降水受地形影响很大,山区较多,盆地较少。山西有三个多雨区,一是晋东南太行山区和中条山区,二是五台山区,三是吕梁山区。

历史文化
山西,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在这片土地上,10万年前就有人类生息繁衍,西侯度文化和丁村文化遗址表明,早在旧石器时代就已有了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周朝时,山西是唐国的领地。后来唐叔虞的儿子燮父因唐国临晋水,改国号为晋。春秋时,山西是五霸之一的晋国。公元前403年韩康子和魏桓子与赵襄子三国分晋,从晋分出的韩、赵、魏三国,与秦、楚、齐、燕并称为战国七雄。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山西设有太原、上党、河东、雁门、代郡等五郡。到隋时,太原是黄河流域仅次于长安和洛阳的第三大城市。隋末 ,李渊父子起兵于太原 ,建都长安后,把太原尊为“北都”,意即“别都”。所以,清人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指出:天下形势,必有取于山西。金元时期,山西的经济、文化在中国北部居领先地位。明代时,设山西行中书省于太原,后改为承宣布政使司,统管山西五府三州。清代,开始称为山西。 山西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迄今为止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达三千年之久,素有“中国古代文化博物馆”之美称,还被誉为“华夏文明的摇篮”。“精卫填海”、“女娲补天”、“禹凿孟门”的传说就发生在山西。中国上古时代的三个帝王尧、舜、禹均在山西南部建都,为“尧都平阳(今临汾市)”、“舜都蒲坂(今永济市)”、“禹都安邑(今夏县)”。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是春秋五霸之一。北魏时,大同(当时称平城)曾作为北魏的都城名重一时,且此后做过辽金及元初的陪都,素有“三代京华”之称。省会城市太原,被誉为“龙脉”所在地,向来乃兵家必争之地,山西曾向外移民十几次。洪洞县大槐树是当时一个主要移民站。全国不少地方流传的“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即由此而来。明清时期,讲究诚信无欺骗行为的晋商和山西票号的崛起,著称中外。 黄河流经山西,孕育了无数英雄豪杰、仁人志士。在中国的各个历史时期,山西曾涌现出众多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文学家、历史学家。最著名的有春秋时期的霸主之一晋文公重耳,有中国唯一的女皇帝、唐代杰出的政治家武则天,有白袍将军薛仁贵,有中国的“武圣”、三国时期名将关羽、张辽,有唐朝名相狄仁杰、裴度,有抗击匈奴而名垂青史的汉朝名将卫青、霍去病,有创立“制图六体”的西晋地图学家裴秀,有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有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王勃、王之涣、王维、王昌龄,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政治改革家柳宗元,有宋朝著名政治家司马光、有金代文学家、诗人元好问,有元曲四大家中的三位著名戏曲家关汉卿、白朴、郑光祖,有明末清初的思想家、文学家、医学家、书画家傅山,被嘉靖帝誉为“天下直臣”的高金,清末维新派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杨深秀,十大名将中的徐向前、傅作义等。山西,人杰地灵,代不乏人。

民俗风情
婚嫁:朔州人婚嫁,同其他地方一样,一般都凭媒妁之言、父母之命。尽管时代变迁,移风易俗,但大体仍沿旧习,特别是农村,重要礼仪程式,墨守成规,至今未变,大致都须经相亲、订婚、结婚、回门四个步骤。 相亲:媒人为男女提亲,介绍双方的情况,如年龄、属相、生辰、人品、长相,以及家庭经济状况和父母为人等。两家权衡条件,集众人商议后,有意结亲者,男子随媒人到女家相看。双方同意,即约时间,再邀女方到男家相看,中意者便留在男方家吃饭,默允可商婚事,相看不中意即离去。 订婚:经媒人在男女两家之间多次说合,确定彩礼和嫁妆,妇方交换儿女生辰八字,择吉日行订婚礼,男方送“食盒”和部分彩礼给女方,并设宴庆贺。次日女方设宴请男方。之后,择日领取结婚证,有的还出外旅游,成婚后,男女互赠些服装,称换夏或换冬。 结婚:迎娶前一月行聘礼,俗称“下茶”,男方使媒人将“新娘”出聘时所穿衣物(内衣)及“水礼”(米、面、肉)送至女家,并通知娶期。之后,男女方的至亲各自请未来的新郎、新娘到家吃饭,谓之“吃喜头饭”。娶亲的前一日,亲朋皆来,俗称“待人”,有的请“鼓匠”助兴,所以又称为“安鼓”,晚上男女各自在自家吃“翻身饼”。迎娶日,男女家一大早炸油糕吃,称“吃喜糕”。早饭后,男方奏鼓乐、抬花轿(有的用马车或骡驮轿,现在基本上用汽车)到女家迎娶。一般由男方舅舅、妗子娶亲。新郎要给新娘带去一根红裤带,名曰:"喜结良缘";带去一个瓶子,瓶中插一棵葱,谓之"生根立后";带五根肋骨的猪肉或羊肉一块,叫做"离娘肉"、"五方喜庆",娶亲回来时,男方要把其中的二根肋骨带回,表示婚后夫妻和睦,名曰:"筋骨不离".女方设茶水、糖果、糕点等招待迎娶者。新娘换上男方带来的衣服(一般为红绵衣、绵裤),向父母拜别后,由胞妹掺扶上轿(车).同行人有送新的,开箱子的,后有“贺堂”(又称圆饭)者随行,按事先择好的时辰进入男家。到男家后,新娘由搀亲者搀引,踏"红毡"进入新房,并为"贺堂"者"烧茶",吃"进门饭".正午新郎、新娘拜天地,礼毕即开始宴席,名曰:“坐席”。席间新郎新娘要向来宾敬酒,行礼,认大小。晚上由新郎姐夫主持闹洞房仪式,俗称“倒宝壶”,让新郎新娘说绕口令,猜谜语,说笑话取笑,后夫妻吃对面饭,深夜方毕。第二天一早,新郎新娘向亲戚朋友行礼,称:“拜人”(有的地方在拜天地后举行),并由受拜方出礼钱表示祝贺。丧葬:古代朔州的丧葬礼仪程序极其繁琐,一般可分为小敛、大敛、烧纸、送灯、辞灵、出殡、复二等。2006年,“中国首届黄河黄土高原柳林·孟门年俗文化节”在柳林县孟门镇隆重举行,与百名民俗专家、学者一致通过《保护中国传统年俗文化孟门宣言》。

Ⅷ 陕西在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方面有什么特色

他们说的太专业了反而不易常人理解
先说陕西的地理
陕西古称关中是历代王版朝建权都的地方为什么建在这里,因为关中正好被黄河的那个大几字形环抱在中间由黄河以及北方的黄土高原成为他天然屏障,南部没有黄河的地方又有一条南北分界线秦岭横亘保护关中的南部,关中内部则是八百里秦川水道纵横利于生产不过现在不行啦,但是全封闭起来不好,关中又有四道关口出入东边的潼关东南的武关西边的萧关西南的阳平关,可谓山河环抱,关山四塞。前几年我国修通了有世界级难度的秦岭隧道使陕西的交通更加便捷。
陕西的历史文化
陕西是奠定了中华民族文化基调的周文化的发祥地后来秦汉隋唐又在这里建都在中国历史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就凭无数的文化遗产这其他地方比不了。
陕西的风土人情
陕西人淳朴而实用他们要做事就做实实在在的事情不搞虚假浮夸的一套,也不爱做生意以前甚至认为做生意是种耻辱,吃苦耐劳实用至上。况复秦兵耐苦战,就是说的关中人实实在在的这种性格要打仗就坚决完成任务不会搞退缩逃跑那一套

Ⅸ 广西省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风土人情

广西,全称广西壮抄族自治区,简称“桂”。广西地处中国南部,东部与广东省接壤,西部与云南省接壤,南部面向大海,地理位置优越。广西是中国少数民族聚居地之一,同时是中国五个自治区之中唯一最发达的地区,唯一通地铁的城市。
广西由于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因此开放程度并不高,再加上地形多山和石灰岩地质,导致该地区较为贫穷,中国几个重点扶贫对象都在广西。
省府:南宁市。
人口数量:约5579万。
下属辖区:桂林市,柳州市,百色市,贺州市,钦州市,防城港市等(14个)。
交通枢纽:南宁吴圩国际机场,桂林两江国际机场,南宁东站,桂林北站,柳州站,南宁地铁。
著名旅游景点:桂林山水(世界著名景点,第五套人民币20元背景取自广西桂林),北部湾,北海银滩,德天瀑布,红水河,天坑等。
主要民族分布:壮族,汉族,瑶族,傣族,回族,布依族,水族,苗族。
高等院校:广西大学,广西师范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广西外国语学院,广西医科大学,广西艺术学院,广西民族大学,桂林理工大学。

Ⅹ 西安在地理环境,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方面的特色

西安市位于中国大陆腹地黄河流域中部的关中盆地,东经107°40′~109°49′和北纬33°39′~34°45′之间。东以零河和灞源山地为界,与华县、渭南市、商州市、洛南县相接;西以太白山地及青化黄土台塬为界,与眉县、太白县接壤;南至北秦岭主脊,与佛坪县、宁陕县、柞水县分界;北至渭河,东北跨渭河,与咸阳市市区和杨凌区、三原、泾阳、兴平、武功等县和扶风县、富平县相邻。辖境东西204公里,南北116公里;面积9983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1066平方公里。面积9983平方公里。西安地处陕西省关中平原偏南地区,北部为冲积平原,南部为剥蚀山地。大体地势是东南高,西北与西南低,呈一簸箕状。秦岭山脉横旦于西安以南,山脊海拔2000~2800米,是我国地理上北方与南方的重要分界。中国的大地原点和国家授时中心就在西安。·地形特征西安以北,陕甘黄土高原边,由梁山、黄龙山、药王山、陇山组成的北山山系,与秦岭山脉遥相对应,共同构成环绕关中平原的自然屏障。黄河的最大支流渭河横贯关中平原。关中平原由渭河及其众多支流冲积形成,因而又称渭河平原。它西起宝鸡,东到黄河,号称“八百里秦川”。·气候西安属于暖温带半湿润的季风气候区,雨量适中,四季分明。无霜期平均为219~233天。1月份最冷,平均气温-0.5℃~1.3℃;7月份最热,平均气温26.4℃~26.9℃;年平均气温13.3℃。年降水量平均为507.7毫米~719.8毫米。年平均湿度为69.6%。年平均降雪日为13.8天。·矿产资源西安地质发育史复杂,构造类型多样。秦岭山区大片的火成岩、变质岩以及渭河盆地巨厚的新生代沉积层,为各种金属、非金属以及能源资源的集聚奠定了基础。现已查明的各类矿产共47种,其中金属矿产21种,非金属矿产22种,能源矿产2种,其他矿产2种。主要金属矿有:铁、锰、铬、钛、铜、铅、锌、锌铜、钼、金、钨、铀和高铝矿物原料。非金属矿主要有:大理石、长石、白云岩、水泥灰岩、石墨、建筑砂砾、脉石英、“蓝田玉”、砂线石、硫矿等。·西安文化概要作为华夏文明的发源地,西安的历史悠久,文化的积淀非常厚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颁布的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人,将其的生活方式和民俗风情概括为关中十大怪,它们分别是——面条像腰带、锅盔像锅盖、辣子是道菜、泡馍大碗卖、碗盆难分开、帕帕头上戴、房子半边盖、姑娘不对外、不坐蹲起来、唱戏吼起来在西安碑林,有一块清代碑石纪录了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八处著名的风景名胜,它们被称为关中八景,又称长安八景。这八景分别是——华岳仙掌、骊山晚照、灞柳风雪、曲江流饮、雁塔晨钟、咸阳古渡、草堂烟雾、太白积雪流行于陕西以及西北等地的秦腔又称乱弹,又叫「梆子腔」,是中国戏曲四大声腔中最古老、最丰富、最庞大的声腔体系。西安方言为代表的的西北方言之一陕西话。西安的饮食文化同样博大精深,作为中国西北饮食的代表,以西安小吃最为著名,回族的清真饮食在其中占有很大比例。中国国画中的长安画派、起源于汉代以前的关中皮影戏、源于西周的陕西木偶戏以及色彩浓郁的户县农民画等都是西安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历史上,有20个政权被认为在西安建都。但是其中哪些应该称为王朝,其中哪些王朝的首都应该算是西安,是一 个众说纷纭的问题。这是人们对于什么是“王朝”、“首都”和“建都”等概念理解存在的差异,导致对有哪些王朝在某地建都产生了分歧。目前被官方采用的说法是13个王朝。此外主要还有10朝、11朝、12朝、14朝和17朝4种数量上不同的说法;其中14朝和17朝的具体朝代又各有两种说法。·10朝说10朝——依照时间次序为: 西周(前363年)、秦(统一后15年)、西汉(前202年)、前赵(11年)、前秦(33年)、后秦(34年)、西魏(22年)、北周(25年)、隋(38年)、唐(273年)。·11朝说11朝——在10朝的基础上加上王莽建立的新朝(前15年)。·12朝说12朝——在11朝的基础上加上西晋(愍帝4年)。·13朝说13朝——在12朝的基础上加上东汉(献帝6年)。·14朝说14朝——有两种情形:(1) 在13朝的基础上加上大夏王朝;(2)在13朝基础上加上武则天建立的武周(15年)。·16朝说16朝——在13朝的基础上加上西汉末年由刘玄建立的更始政权、由樊崇刘盆子建立的赤眉政权和黄巢建立的大齐。·17朝说17朝——分两种情形:(1) 在14朝第1种情形的基础上加上武周,大齐和李自成建立的大顺;(2) 在13朝的基础上加上更始政权、赤眉政权、大齐和的大顺。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