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宾市武宣县地理位置
1. 来宾到武宣县城🈶️多少路程
广西来宾市至来宾市武宣县,属于中短途出行,有多种出行方式可供选择,比专如自驾车、打属车、公交、骑行等。
建议你利用网络或高德地图、腾讯地图app,查询两地之间的具体路线信息,可查到两地之间的路程距离,如下图所示。
因所选出行方式打车或自驾车,所行路程94.2-116.6公里不等,所需时间1小时34分钟至57分钟不等,因考虑红绿灯等因素,所走路线不同,故所行距离也不一样。
以上方法,供参考,望采纳,谢谢!
2. 是不是有个《广西省来宾市武宣县》的地方
是的,广西有个武宣县,正确的说法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武宣县。
武宣局的基本情内况:容
武宣县,又称仙城,隶属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位于自治区中部,东邻桂平市,南靠贵港市,西接来宾市兴宾区,北连柳州市,是重要的交通枢纽。武宣县历史悠久,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开始置中留县,武宣县名建制始于宣德六年(1431年)。
武宣辖区总面积1739平方公里,下辖7镇3乡,142个村民委、6个社区,辖区总面积173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0.26万亩,水田24.71万亩,总人口44.3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9.74万人。2012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4.5亿元,同比增长17.9%
探明有铅、锌、锰、白云石、重晶石、大理石等30多种矿产资源,其中白云石潜在储量近100亿吨。农产品资源主要有甘蔗、优质谷、畜牧、水果、食用菌和茶叶,是全国原料蔗生产基地县、商品粮生产基地县、广西奶水牛生产基地县、来宾市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基地。风景名胜有百崖大峡谷、八仙天池、五马拦江、大藤峡,还有广西存世规模最大的孔庙、黄肇熙庄园以及太平天国洪秀全“称王”遗址等人文景观。同时,武宣还是中国观赏石之乡。
3. 来宾位于何处求介绍历史,文化,风景区
来宾(广西壮族自治区下辖市
来宾市(壮文:Leizbingz Si)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管辖的地级市,是年12月28日撤销原柳州地区后设立的地级市。来宾市位居广西中部,故有“桂中”之称,又因资源物产丰富,有“广西煤都”、“中国糖都”、“世界瑶都”等美称。来宾市北与柳州市、桂林市、河池市交界,东与梧州市、桂林市、贵港市相邻,西与河池市、南宁市相交,南与贵港市、南宁市毗邻。深居广西腹部,经济、交通地位十分重要,地缘优势十分明显。下辖四县一市一区,全市总面积1.34万平方公里,户籍人口254.98万,来宾市一座以壮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和睦聚居城市,壮、瑶等少数民族人口占75%。目前来宾市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从18平方公里扩大到了近40平方公里。来宾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了将近5倍,财政收入增长了4倍多,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建市至今,来宾市城镇化率以年均1.38%的速度增长。至2011年底,城区人口达到29万人,城镇化率增至34.2%。
中文名称
来宾市、Leizbingz Si(壮)
外文名称
Laibin City
别 名
世界瑶都 桂中水城 桂中壮府
行政区类别
地级市
所属地区
广西壮族自治区
下辖地区
兴宾区,合山市,象州县
政府驻地
兴宾区
电话区号
0772
邮政区码
546100
地理位置
广西中北部
面 积
1.34万平方公里
人 口
常住人口209.97万(2010年)
方 言
壮语、西南官话—桂柳片 、麽个话等方言
气候条件
亚热带季风气候
著名景点
莫氏土司衙署,象州花池温泉,武宣百崖大峡谷,迁江文辉塔
机 场
柳州白莲机场
火车站
来宾站、来宾北站
车牌代码
桂G
交 通
泉南高速公路、湘桂铁路
著名中学
来宾一中、来宾二中
市 长
白希
市委书记
李志刚
市人大主任
李志刚
城市名片
甜蜜之乡、盘古文化之都
高 校
柳州师专来宾分校(专科学院)
历史沿革编辑
来宾市是一个历史文明久远的新兴城市。1956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在来宾市麒麟山发现“麒麟山人”头盖化石,证明距今约3.6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以麒麟山人为代表的壮族先民在以今来宾市为中心的桂中地区居住、活动,并繁衍生息。
古代
来宾市新地标——火炬
先秦以前,来宾市域属百越地。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 ,在岭南置桂林、象、南海三郡,今来宾市属桂林郡,郡治布山(今贵港市境)。
汉初,来宾市属南越国。
汉武帝于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平定南越国,析其地为郁林、交趾等9郡,今市境属郁林郡(郡治布山,今贵港市境)。在今武宣县境设置中留县,象州县境设置桂林县,是来宾市境有行政建置之始,至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兴宾区西南部属郁林郡领方县(县治今宾阳县)管辖。
东汉时,中留县改为中溜县,隶属依旧。
三国属吴。凤凰三年(274年) 分郁林郡地,增置桂林、始安、临贺三郡,桂林郡位于今来宾市境内,郡治武安(今象州县境),是来宾市境内第一次设置郡级(相当于现在的地级)建置,桂林郡辖武安、桂林、潭中等县,今市境内有武安县(今象州县境)、桂林县(今武宣、象州境)。今兴宾区西南部及合山属郁林郡临浦县(县治今宾阳,领方县改置)。
西晋太康元年(280年)武安县更名武熙县。今象州县境有武熙,桂林2县,武宣县境有中胃县,改属郁林郡。迁江、合山属郁林郡领方县。
东晋太兴元年(318年)分郁林郡设晋兴郡(郡治晋兴县,今南宁市),市境内武熙、桂林、中胃3县属之。
南北朝、宋、齐时,置桂林郡、郡治武熙、后迁中溜、齐复将郡治迁回武熙。在今武宣县境复置中溜县,中溜县域包括今武宣县和兴宾区东部,象州境有武熙县,裁桂林县;同时在今忻城县境设置腾溪县,亦属桂林郡。梁时,桂林郡治又迁回中溜,中溜县改称中胃县,在今象州置韶阳郡,领阳寿、武化、长风、淮阳4县,阳寿(今象州县城)为郡治,忻城县境无建置县,改属龙州马平郡(郡治今柳州)。陈沿梁制。
隋文帝开皇十年(590年) 增置桂林县,开皇十一年武宣县地并入桂林县,属始安郡,县治在今象州县境。隋开皇十二年(592年)置象州,在今象州县境内设有淮阳、西宁、桂林3县。开皇十八年(598年) 淮阳改名阳宁。大业二年(606年)撤象州,今象州县境置阳寿、桂林2县,将阳宁并入阳寿,西宁并入桂林县,改属始安郡(郡治始安县,今桂林市)。阳寿、桂林2县包括今象州、武宣、兴宾等地,忻城县境依然无建置县,亦属始安郡。
唐武德四年(621年) 重置象州,辖阳寿、西宁、桂林、武德、武仙5县,州治阳寿(今象州县城) ,属岭南道;今武宣县境分桂林县地,增设武仙县;今象州县境置阳寿、西宁、桂林、武德、武化、长风6县,其中武化、长风2县属晏州(州治今荔浦县境);今兴宾区境置
来宾
阳德、归化、文安三县,属昆州(州治今柳州市境),其后改阳德县为循德县,改文安县为乐沙县。唐贞观初在忻城县地置羁縻芝州、羁縻归思州、羁縻纡州3州,芝州辖忻城、平西、富川、乐光、乐艳、思龙、多云7个小县,纡州(今思练镇一带) ,治东区县,管东区、吉陵、宾安、南山、都邦、纡质6个小县;归思州(今大塘镇一带)治履博县,领履博、罗遵、都恩、吉南、许水5个小县。贞观五年(631),在迁江置羁縻思刚州,属邕州都督府。贞观十二年(638年)撤西宁并入武德,同年撤晏州,长风、武化2县改属象州,次年州治迁至武化。乾封元年(666年)撤桂林县并入武仙县,乾封二年(667) ,乐沙县改为怀义县,并于兴宾地置严州,统辖循德、归化、怀义3县;天宝元年(742年)象州改为象郡(又名象山郡),撤武德县并入阳寿县,郡辖4县。天宝元年(742年)芝州改称忻城郡,属桂州都督府。天宝二年(743),将怀义县改为来宾县,隶严州。乾元元年(758年) 象郡复称象州;忻城郡复称芝州。大历十一年(776年)撤长风县并入武化县,州治迁阳寿。从此至唐末象州辖阳寿、武化、武仙3县,地域包括今象州县、武宣县;严州辖循德、归化、怀义3县,地域为今兴宾区大部地区;羁縻思刚州辖今兴宾区西南部和合山市。羁縻芝州、羁縻归思州、羁縻纡州3州辖今忻城县等地域。
五代十国,开平元年(907年)属楚,南汉乾和九年(951年)属南汉。行政区划依唐制不变,象州辖阳寿、武化、武仙3县,州治阳寿;严州辖来宾、循德、归化3县;兴宾区西南部及合山属羁縻思刚州;忻城县地属芝州、归思州、纡州。
宋开宝四年(971年)象州归宋,沿旧制。开宝七年(974) 撤销严州,将循德、归化县地并入来宾县,隶象州。景德四年(1007年),升象州为防御州。熙宁四年(1071年),撤销武化县并入阳寿县。元祐元年(1086年)恢复武化县,南宋时又撤销。此后至宋末,象州辖阳寿、武仙、来宾3县。景定三年(1262年),象州州治从阳寿迁至来宾县之蓬莱洲。
宋天禧四年(1020)废思刚州设迁江县,属宾州,为迁江得名之始,沿称至1952年并入来宾县始废。
宋庆历三年(1043年)以羁縻芝州、归思、纡州地合并置忻城县,属广南西路右江道宜州管辖,宣和元年(1119年)属右江道庆远军,咸淳元年(1265年)属庆远府。
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象州归元,设安抚司,属湖广行中书省;迁江县属宾州;忻城县属庆远路安抚司。十五年(1278年),改象州为路,治所从蓬莱洲迁回阳寿;十六年(1279年)忻城县改属庆远路总管府。大德年间(1297~1307年)象州复改为州,辖阳寿、来宾、武仙3县;迁江县属宾州;忻城县改属庆远南丹溪峒等处军民安抚司。元末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今市境属广西行中书省。
来宾
明洪武元年(1368年)七月,廖永忠攻下象州,象州属柳州府(府治今柳州市);忻城县属庆远府。洪武二年撤销阳寿县归并象州,改象州为散州,初辖武仙、来宾2县;迁江县改属柳州府;忻城县改属庆远南丹军民安抚司。洪武三年,忻城县又改属庆远府。洪武十年(1377)五月,武仙、来宾2县改属柳州府。宣德六年(1431年)武仙县改称武宣县,县治由阴江(今三里镇旧县村)移至高立(今武宣镇)。弘治十年(1497年)降忻城正县为土县,仍属庆远府。
清顺治八年(1651年)春,孔有德略取柳州旁近诸州县,象州、武宣县、来宾县、迁江县、忻城土县归清,建置沿明制。雍正三年(1725年)武宣县、迁江县、来宾县改属宾州直隶州。雍正八年(1730年)武宣县改属右江道浔州府(府治今桂平县境)。雍正十二年(1734),迁江县又改属思恩府(府治今武鸣县境),来宾县还属柳州府。
咸丰六年(1856年)大成国平靖王李文茂率部攻取象州、武宣县,改象州为相州,改武宣县为文兴县。咸丰十一年(1862年)清兵收复相州及武宣县,相州复称象州,文兴县复称武宣县。
清朝,忻城土县因隶属关系由宜山县承审。宣统二年(1910年),其地归入宜山县,但仍称忻城土县。[2]
近代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清代直隶州、厅均改为府,广西省划分为十府,象州改称象县,来宾县、象县属柳州府;武宣县属浔州府;迁江县属思恩府;忻城土县属庆远府。2年6月撤销府制;由省直接统辖各县,来宾县、武宣县、象县、迁江县、忻城土县由省直辖。
民国6年(1917)。广西省划分为6道,来宾县、象县、忻城土县属柳江道,武宣县属苍梧道,迁江县属南宁道。
民国15年(1926)。广西省撤消道制,分为若干区,来宾县、象县、迁江县、忻城土县属柳江区,武宣县属苍梧区。
民国17年,忻城土县复称忻城县,来宾县、象县、迁江县、忻城县属柳江行政督察区。武宣县属苍梧行政督察区。
民国19年(1930)。广西省划分为12个民团区,来宾县、象县属柳州民团区;武宣县属苍梧民团区;忻城县宜山民团区;迁江县属宾阳民团区。
民国21年武宣县属梧州民团区;迁江县属南宁民团区;来宾县、象县、忻城县属柳州民团区。
民国22年(1933)。国民党广西省府开始在金秀瑶山内建立乡村保甲等政权机构,再次确认周围荔浦、修仁、蒙山、平南、桂平、象县、武宣7县分管金秀瑶山。
民国23年(1934)11月。广西省忻城县属柳州行政监督区;象县、武宣县属梧州行政监督区;来宾县、忻城县属南宁行政监督区。
来宾
民国25年(1936)9月来宾县、武宣县、象县属浔州行政监督区;迁江县属南宁行政监督区;忻城县属庆远行政监督区。
民国29年(1940)。改用数字编行政督察区,迁江县属第一区(治南宁);武宣县、象县属第三区(治苍梧);来宾县、忻城县属第四区(治柳州);国民党广西省政府在金秀瑶山设立县一级机构—金秀警备区署。
民国31年(1942)3月象县、忻城县改属第二区(柳州),7月,金秀警备区署改为金秀设治局。
民国36年(1947)象县又改属第三区(治苍梧),同年冬,广西省府撤销金秀设治局,改建金秀警备区署。
民国37年(1948)秋,金秀警备区署改为金秀警察局
民国38年(1949)解放前夕,迁江县属第一区(治南宁);来宾县、武宣县、象县、忻城县属第二区(治柳州)。11月1日,国民党金秀警察局奉命改名为金秀警察中队。
1949年11月到12月,各县相继解放,建立人民政权,来宾县、武宣县、象县属柳州专区;迁江县、忻城县属武鸣专区。金秀瑶山区依旧属周围7县分管。1950年,忻城县改属宜山专区。1952年,迁江县并入来宾县;武宣县与象县合并为石龙县(驻石龙镇),来宾县、石龙县、忻城县属宜山专区。5月25日成立大瑶山瑶族自治区(县级),属平乐专区。
1955年8月,大瑶山瑶族自治区改为大瑶山瑶族自治县。
1958年,宜山专区改名为柳州专区,专署由宜山县庆远镇迁驻柳州市,来宾县、石龙县、忻城县属柳州专区。大瑶山瑶族自治县改属柳州专区。1960年5月30日,经国务院批准,石龙县更名象州县。
1962年3月,复置武宣县(驻武宣镇),象州县城迁至象州镇。
1966年4月8日,大瑶山瑶族自治县改为金秀瑶族自治县。
1970年,柳州专区改称柳州地区,来宾县、武宣县、象州县、忻城县、金秀瑶族自治县属柳州地区。
1981年6月29日,国务院批准设立合山市,来宾县的北泗公社划归合山市,属柳州地区。
2002年9月29日,国务院批准(国函[2002]88号):撤消柳州地区和来宾县,设立地级来宾市和兴宾区,来宾市管辖兴宾区、武宣县、象州县、忻城县、金秀瑶族自治县,代管县级合山市。原柳州地区的鹿寨县、融安县、融水苗族自治县、三江侗族自治县划归柳州市管辖。[3]
4. 来宾市有哪些县市区
截至2016年,来宾市辖3县区,1个自治县,1个县级市,设40个镇、26个乡、4个街道,721个行政村,74个社区。市政府驻来宾市人民路1号。
其中1个区是:兴宾区;
1个自治县是:金秀瑶族自治县;
1个县级市是:合山市;
3个县分别是:象州县、武宣县、忻城县。
来宾市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部,来宾市是桂北与桂南、桂西与桂东的连接部,来宾市是桂北与桂南、桂西与桂东的连接部,北与柳州市、桂林市、河池市交界,东与梧州市、桂林市、贵港市相邻,西与河池市、南宁市相交,南与贵港市、南宁市毗邻,是西南出海大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4)来宾市武宣县地理位置扩展阅读
历史沿革
1949年11月到12月,各县相继解放,建立人民政权,来宾县、武宣县、象县属柳州专区;迁江县、忻城县属武鸣专区。金秀瑶山区依旧属周围7县分管。
1950年,忻城县改属宜山专区。
1955年8月,大瑶山瑶族自治区改为大瑶山瑶族自治县。
1960年5月30日,经国务院批准,石龙县更名象州县。
1966年4月8日,大瑶山瑶族自治县改为金秀瑶族自治县。
1970年,柳州专区改称柳州地区,来宾县、武宣县、象州县、忻城县、金秀瑶族自治县属柳州地区。
1981年6月29日,设立合山市,来宾县的北泗公社划归合山市,属柳州地区。
2002年9月29日,撤消柳州地区和来宾县,设立地级来宾市和兴宾区,来宾市管辖兴宾区、武宣县、象州县、忻城县、金秀瑶族自治县,代管县级合山市。
5. 来宾的地理环境
来宾,隶属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处东经108°24′-110°28′,北纬23°16′-24°29′之间,位居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部,故有“桂中腹地”之称。来宾市是桂北与桂南、桂西与桂东的连接部,北与柳州市、桂林市、河池市交界,东与梧州市、桂林市、贵港市相邻,西与河池市、南宁市相交,南与贵港市、南宁市毗邻,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湾经济区“4+2”城市,珠江—西江经济带城市,同时也是西南出海大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来宾市总面积13411平方公里,辖兴宾区、象州县、武宣县、忻城县、金秀瑶族自治县、合山市。是一座以壮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和睦聚居城市,2016年,来宾市总人口为268.56万人,常住人口为220.05万人,有壮族、苗族、瑶族等12多个民族,壮族等少数民族人口占75%。
(5)来宾市武宣县地理位置扩展阅读
来宾市处桂中低山丘陵区,地貌类型以山地丘陵为主,地势北高南低,东西两头高中间低,从西北向东南呈缓缓倾斜的湖盆状。山地占38.4%,丘陵占26.2%,平原占22.5%,台地占8.8%,其他占4.1%。东部为大瑶山山脉。位于金秀瑶族自治县的圣堂山海拔1979米,为桂中最高峰。
来宾市地处中亚热带向南亚热带过渡的季风气候区,北回归线从市内南缘通过,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20.30℃。极端最高气温38.9℃,极端最低气温-5.6℃。月平均气温高于15℃的月份为3-11月,年气温低于10℃的天数在10天以下,气温高于20℃以上的天数多达198天左右。本市地处北回归线贯穿地带,日照比较充足,年平均日照时数1582小时。
6. 广西来宾市武宣县最大的一个乡镇是哪里
也被称为罪恶之城,中心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武宣,桂平市,贵港市南部,来回宾市柳州市北部,东部答,西部,是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武宣县辖10个乡镇,142个村委会,6个委员会,区直单位。总人口为4200万美元,2683万人民的壮,苗,侗等少数民族。
武宣县位于北回归线在巨蟹座,属亚热带气候区,年平均日照时数1849.9小时,年平均气温为21.2℃,无霜期330天或以上,平均每年降雨量为1300毫米,气候温和,光线充足的土地肥沃,自然资源丰富,环境宜人。
武宣县水陆交通设施。土地面积:209国道线遍及全县8个乡镇。入口来宾武宣??二级公路已建成并开通桂林 - 柳州高速公路,64公里和230公里的路
7. 武宣县的地理环境
武宣县地处低纬度,北回归线横贯桐岭、思灵两乡,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属亚热带气候区。由于地势是分别从东北、西南向中部倾斜,形成西北至东南的开阔地带,而且又是西北高而东南低,在西邻来宾有铁帽山屏阻,因而北方冷空气南下时多从两路进入县境。一路是经柳州沿柳武公路侵入,此路由于受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影响,冷空气滑行,不利于降水的发生和发展,因而冷空气到武宣后多数雨量不大或没有降雨。一路是经湘桂线进入来宾县后,由高空气流引导,沿来宾、南泗、石牙开阔地进入禄新影响武宣南部,此路冷空气亦经由高到低的地势而滑行,同样影响降水。县境东部,除黔江出处外,多是较高山地,特别是大瑶山,对东风天气系统形成一屏障,此时武宣县处于夏季东南季风的背风坡,雨量大减,向南面的金秀罗香年雨量2500多毫米,而背风面的武宣、黄茆年雨量仅1160毫米,差别甚大。由于地形地势的影响,武宣的降水主要靠西和南面来的高空槽、低涡、热低压(它们有时与地面锋面配合)及进入北部湾的台风边缘或台风槽或强大的东风波。除东风波的降雨路迳是从东到西外,夏半年大部分的天气系统都是从通挽(或思灵)分别沿长形开口盆地经桐岭(禄新)到三里、东乡、武宣、二塘、黄茆,受大瑶山余脉抬升,雨量加大,使县内东部雨量多于西部。冬半年则是从黄茆、二塘经武宣到三里、东乡,或从禄新到县境南部。
山地除对于大气环流和降水造成影响外,对于光、热的分布也有很大影响。县内东部山地多为东北——西南走向的土山、大岭,森林覆盖率较高,海拔也较高,因而光照少,降雨多,湿度大,温度低。而西部多孤峰石山,树木少,日照多,强度大,温度高,降雨少,蒸发大,成为旱区。纵观武宣县的气候特点是:光热丰富,但春秋常有低温;雨量充沛,但分布不均,干旱频繁;水热同季,时有洪涝,冬温较高,偶有霜雪。 武宣县有大、中、小河流106条,河网密度为每平方公里0.3公里。全县年总水量为12.70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11.44亿立方米,地下水1.26亿立方米。
全县有地下河6处,较大的地下水出水点154处。地下河出口流量最大达到891公升每秒,地下水枯期动蓄量为7079.6公升每秒。
8. 武宣县现在有多少人口
武宣县现在有46万人口。(2014年)
一、武宣县(壮文:Vujsenh Yen),又称仙城,隶内属于广西壮族自治容区来宾市,位于自治区中部,东邻桂平市,南靠贵港市,西接来宾市兴宾区,北连柳州市,是重要的交通枢纽。武宣县历史悠久,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开始置中留县,武宣县名建制始于宣德六年(1431年)。
二、武宣辖区总面积1739平方公里,下辖8镇2乡,142个村民委、6个社区,辖区总面积173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0.26万亩,水田24.71万亩,总人口4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6万人。2014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2.5亿元,同比增长8%。
三、探明有铅、锌、锰、白云石、重晶石、大理石等30多种矿产资源,其中白云石潜在储量近100亿吨。农产品资源主要有甘蔗、优质谷、畜牧、水果、食用菌和茶叶,是全国原料蔗生产基地县、商品粮生产基地县、广西奶水牛生产基地县、来宾市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基地。风景名胜有百崖大峡谷、八仙天池、五马拦江、大藤峡,还有广西存世规模最大的孔庙、黄肇熙庄园以及太平天国洪秀全“称王”遗址等人文景观。同时,武宣还是中国观赏石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