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理信息 » 人类活动可以突破地理环境的制约吗

人类活动可以突破地理环境的制约吗

发布时间: 2021-02-18 15:15:57

⑴ 如何突破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重难点

第一节 认识区域
第1课时 区域的含义与类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区域的定义,区域的划分和区域划分的目的。
②了解均质区和功能区两种基本的区域类型以及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
2.过程与方法
①在教学“区域的含义”时,首先展示教材第2页图1—1—2、图1一1—3,也可展示中国其他区域或当地的资料。其次,引导学生对两区域进行比较,包括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再引导学生阅读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中国人口密度分布图等相关地图。最后,概括归纳出“区域”的定义。
②列举实例理解均质区和功能区。充分利用教材图片或补充相关知识引导学生了解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树立因地制宜开发利用区域的思想。
②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本课时重难点解读】
[重难点突破一]如何理解区域的含义
第一:区域是根据研究的需要,以某一指标为依据划分的,如热量带的划分以积温为依据、我国三大自然区的划分以地貌和气候等自然要素特征为依据、人口密度区则以人口分布这一人文要素特征为依据等,因此明确区域划分是以某指标为依据的这一点很重要。
第二: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包括“具有某些方面的共性或结构的一致性”、“具有某些方面的相关性或内在的联系”、“具有共同职能的功能区”等几个层次的含义。
[易错点提醒]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对划分指标的理解,主要要明确以下两点:
(1)区域是以某种指标划分的。既可以是单一指标,又可采用综合指标。
(2)区域划分的指标既可以按自然要素特征来划分,也可以按人文要素特征来划分。
[重难点突破二]如何理解均质区和功能区
均质区是指那些要素相对一致或相似的区域。人们既可以按照某一自然要素的相似性划分自然区域,如根据地形地势划分出高原区、平原区等,根据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划分出湿润区、干旱区等;也可以按照人文要素的相似性划分出人文区域,如水田农业区、方言区等。
功能区则是指那些功能上紧密相连,具有某些方面的相关性或内在联系的区域。功能区由区域的中心与它所吸引或辐射的范围组成。例如,城市经济区是指以城市为中心,并且包括该城市集聚和辐射能力达到的区域。
[易错点提醒]突破难点的关键是明确各种分类的标准。凡以区域物质内容为指标的分类所形成的区域均属均质区的范畴,凡以区域内在联系为依据进行分类所形成的区域均属功能区范畴。
[趣味导学]

在山环水绕、沃野千里的东北,你可以欣赏到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在河汊纵横、湖荡星布的江南,你可以体会到小桥流水人家的意境;在渺无人烟、横无际涯的西北大漠,你会产生长河落日圆的感慨;在蓝天云白、雪山连绵的青藏高原,你可以感悟到世界屋脊的豪迈。人们都生活在一定的区域内,每个区域都有自己的特色,不同区域间又存在明显的差异。
【预习梳理】
一、学习目标
1.能结合实例,了解区域的含义。
2.了解区域的分类,并举例说明不同类型的区域。
二、内容预习
一、区域的含义
1.区域概念是指一定范围的 ,是人们在 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
1.地理空间 地理环境差异
2.区域的属性
(1)具有一定的 、 、 和 。
(2)有明确的 。
(3)内部某些特征 ,并与其他区域有所区别。
2.面积 形状 范围 界线 区位特征 相对一致
3.区域的划分
(1)划分指标可采用单一指标,也可用 指标;可按 特征划分,也可按人文要素特征划分。(2)区域划分的目的:进一步了解各区域之间的 , 地对区域加以开发利用。
3.综合 自然要素 差异 因地制宜
二、区域的类型
1.均质区
(1)概念:要素具有 或 的区域。
(2)特点:区域内部的某一自然要素或人文要素具有相似性。
(3)实例:按地形划分出的高原区、平原区等;按耕作区划分出的水田农业区、旱地农业区等。
1.相似性 相对一致性
2.功能区
(1)概念:功能上 ,具有某些方面的 或 的区域。
(2)特点:由区域的 与它所吸引或辐射的 组成。
(3)实例:旅游区、贸易区、城市中的居住区等。
2.紧密相连 相关性 内在联系 中心 范围
【探究生成】
探究一 区域的含义
日常生活中,人们在描述中国的不同地区时.常用到“东部地带”“中部地带”“西部地带”等区域概念,中国许多省级行政区的名称也体现了这种区域概念,如河北与河南、湖南与湖北等。中国的同一个省级行政单位内部的不同地区.人们的习惯称法也反映了区域差异,如把江苏省以长江为界划分为苏南和苏北等。读教材第2—3页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区域”与“地区”、“地域”、“空间”有何区别?
(2)如何描述某一区域的地理特征?
(3)材料中提到的区域都有明确的边界吗?
【提示】(1) 与“区域”相近的“地区”“地域”“空间”,其实质是一致的。只是“区域”是泛指,而“地区”则是特指,如华东地区;“区域”范围有大有小,而“地域”一般范围较大且更强调地方性、景观性;至于“空间”,虽然基本含义也与“区域”相近,但其范围更抽象、更笼统。
(2)①区域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和界线;②区域具有明确的区位特征;③其内部某些特征相对一致,并与其他区域有所区别。
(3)都有明确的边界。
[探究二]阅读教材1—1—2“甘肃省年降水量分布”图和1—1—3“甘肃省干湿区的划分”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甘肃省可分为哪几个干湿区?
(2)干湿区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3)选择其中一个干湿区进行描述。
【提示】根据图示提取相关有效信息。如“甘肃省年降水量分布”图可以获取的相关信息有:甘肃省年降水量自东南向西北递减,其东南部年降水量可达800毫米以上,而西北部年降水量在50毫米以下。结合干湿区的划分依据是以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将甘肃省自东南向西北划分为四类干湿区。从区域的划分可以得出区域是按一定指标划分的,区域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或界线,具有明确的区位特征。每个干湿区内部干湿状况具有相对一致性,并与其他干湿区有所区别。

探究三 区域的类型
阅读教材第3页内容,探究均质区与功能区的区别,并分析应如何区分它们。
【提示】均质区和功能区的区别在于均质区内部某些要素具有相似性或相对一致性。其划分的依据就是某一自然要素或人文要素的相似性,如干湿区中的湿润区的多年平均降水量一般都在800毫米以上;而功能区内部则是在某些功能上紧密相连,具有某些方面的相关性或内在联系,它是由区域的中心与它所吸引或辐射的范围组成的,如城市经济区就是指以城市为中心,并包括该城市集聚和辐射能力达到的地区。
探究四 阅读教材第4页“知识窗”的内容及图1—1—4,回答下列问题。
(1)你发现了哪些类型的区域?
(2)区域空间尺度的人小与区域特点的描述的详略程度有着怎样的关系?
(3)图中多属于哪种类型的区域?
(4)区域空间尺度大小是绝对的吗?

【答案】(1)中国政区、各省级行政区、三个经济地带、经济地带内部划分的若干经济区、经济区内部的若干工业基地、工业基地中的若干工业城市、工业城市内部的若干工业区。
(2)区域空间尺度越大,描述的区域特点就越宏观;反之,空间尺度越小,描述得就越具体、越详细。
(3)功能区。
(4)不是,是相对的。就全球而言,我国属于小尺度区域,但若把我国看作一个地理单元,则可以划分为若干个空问尺度大小不同的区域。

【巩固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甘肃省划分为四个不同的干湿区域,其划分标准是 ( )
A.降水量多少 B.蒸发量多少 C.气温高低 D.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
1.D 根据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同,将甘肃省自东南向西北划分为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和干旱区。
2.下列按综合指标划分出来的区域是 ( )
A.干湿地区 B.中国三大自然区 C.高原区 D.热带雨林区
2.B A、C、D三项是按单一指标划分出来的。
3.下列有关区域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区域都有明显的边界 B.区域内部存在差异,区域之间某些特征相对一致
C.区域都是根据自然要素特征划分的 D.区域划分的指标,既可以是单一指标,又可采用综合指标
3.D本题考查区域的特点及其划分依据。区域有一定的边界,但有的区域边界是明显的,如行政区;有的区域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如干湿地区。区域内部某些特征相对一致,并与其他区域有所区别。区域可以按自然要素特征划分,也可以采用综合指标划分。
4.下列区域中具有明显界线的是 ( )
A.行政区 B.文化区 C.植被区 D.气候区
4.A 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行政区有明显界线,大多数区域的边界具有过渡特征,界线是模糊的。
5.在一个区域的内部往往表现出 ( )
A.显著的差异性 B.相对一致性 C.基本的不连续性 D.完全的相同性
5.B 区域内部某些特征具有相对一致性,并不是说内部就没有差异。
6.下列区域中属于功能区的是 ( )
A.黄土高原区 B.北方方言区 C.水田农业区 D.上海经济区
6.D A、B、C三项是自然要素或人文要素具有相似性或相对一致性的均质区。
“四季服装同穿戴”是我国某地自然环境特征的生动写照。据此回答7~8题。
7.该地区位于( )
A.华北平原 B.江汉平原 C.河套平原 D.云贵高原
7.D “四季服装同穿戴”反映了该地区的气候一年四季变化不大。云贵高原上
的昆明有“春城”之称,气候四季如春。
8.该地区自然特征形成的最主要原因是( )
A.经度位置 B.地面状况 C.海拔 D.海陆位置
8.C 冬季,昆明准静止锋受地形的阻挡,只能影响云贵
高原东部,高原西部的昆明一带受暖气团的控制,气候温暖;夏季,由于海拔较高,昆明比较
凉爽。
二、判断题。
9.我国的三大自然区的划分主要依据是植被类型。
9.错误
10.区域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指标来划分的,各区域都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10.正确

⑵ 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有利影响及不利影响

有利影响来:修建水库等设自施缓解了水资源的时间分配不平衡;南水北调等水资源调配工程,缓解了水资源空间分配不平衡;还有就是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石油、天然气等资源的分布不平衡状态等。
不利影响:森林和草原植被的退化或消亡、生物多样性的减退、水土流失及污染的加剧、大气的温室效应突显及臭氧层的破坏等。
望采纳

⑶ 人类活动是如何影响自然地理环境的

比如说人类在开采矿产时,由于过度开采导致地面塌陷,改变了原来的地貌;或者以乱砍乱伐为例,这样导致了森林的减少,使动物的栖息地减少,物种多样性随之减少。

⑷ 人类的生产活动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______.(判断对错

人类的生产活动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如我国的北方地区降水较少,耕地类型主要是旱地,南方地区降水较多,耕地类型主要是水田.
故答案为:√.

⑸ 论述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不要太长

1、地理区域化,各个地理区域有了自身特点;
2、生态影响,生态环境得到不同程度改变;
3、大气污染严重化;
4、海洋生态改变,海平面上升;
5、生物圈经济化,为人类所服务。

⑹ 人类的生产活动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___.(判断对错)

人类的生产活动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如我国的北方地区降水较少,耕地类型主要是旱地,南方地区降水较多,耕地类型主要是水田.
故答案为:√.

⑺ 人类活动必然对地理环境产生不利影响

不对,说法太片面,有好有坏。人类活动不一定就是产生不利影响,人类可以开荒,可以保护生态资源,可以建设……说法过于片面!不对

⑻ 人类活动是如何影响自然地理环境的六大要素

地理环境的复五大要素(气候、制地形、水文、生物、土壤)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每个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而且某个要素发生变化会导致其它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变化。 作为整体的地理环境又因各地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等的差异,导致了地域分异,使地理环境的各要素及整个自然景观按一定方向发生有规律的更替或变化,具体表现为地表形成了不同的自然带,但每一个自然带亦可看成是一个综合体。无论是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还是地域性,都具有很好的实践意义,都要求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时,必须因时、因地制宜,遵循自然规律,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所以搞清地理环境五大要素的相互关系以及如何影响人类活动,对提高我们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今后的工作、生活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也是多年来各类考试经常涉及此知识的原因所在。在备考复习中要对此作好充分准备。

⑼ 人类活动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当然也是人类意识或精神形成的基础。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有一定的决定作用,虽然这种作用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终的。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生产方式的多样化,人们开始能动地利用地理环境,于是地理环境对人类具体活动的决定作用就逐渐减轻。生产力越发达,人类对地理的利用能力程度越大也越深,但这一切都是以地理环境所提供的条件为前提的。
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的各种现象和过程不是孤立的,偶然的堆砌,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自然地理的整体性。而我们所谓的“牵一发动全身”就是整体性的最好体现,一旦某一环节发生变化,其他所有环节必将随之发生变化。而人类对自然地理环境的破坏性改造,其后果就是自然地理环境的恶化,并危害到我们自身的利益。尤其是在人类所生活的城市中,由于人类过度的开发,改造,使城市及其周围的自然地理环境被破坏,产生大量的环境问题。要协调好这一问题我们就应该从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入手,在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始终要把自然地理环境放在首要位置,要以最小的环境代价换取其他方面的发展,毕竟自然环境破坏后的修复所需要的时间是极其漫长的,而且人也是自然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一切的发展都要以协调好人地关系为基础。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