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理信息 » 天台地理环境

天台地理环境

发布时间: 2021-02-18 14:57:08

1. 天台山在哪里

四川成都天台山隶属邛崃山脉,位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巴蜀四大古城之一的回“文君故里”答邛崃市,距成都110公里。景区面积106平方公里,主峰玉霄峰海拔1812米。景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均气温16℃,森林覆盖率达94.4%,动植物种类丰富,有珙桐、红豆杉、银杏等20余种国家保护的珍稀植物及大熊猫、红腹角雉、大鲵等7种国家保护的珍稀动物,是四川大熊猫栖息地世界自然遗产、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森林公园。


2. 浙江天台县面积

天台地处浙东中部,因天台山而得名。东连三门、宁海,西邻磐安,南接临海、仙居,北届新昌。东西长54.7公里,南北宽33.5公里,总面积1421平方公里。辖12个乡镇,3个街道办事处,641个行政村,40个居委会,55.5万人口。天台县历史悠久,秦为东越地,属闽中郡,西汉为回浦县,属会稽郡,东汉为章安县,三国时设始平县,属临海郡,晋改称始丰县,隋唐至宋,曾改称唐兴、天台、台兴,北宋建隆元年(960),复名天台县,至今沿袭不变,是立县近1800年的浙东名邑。
天台水力、风力、矿产、生物等资源十分丰富。全县小水电装机容量为5.16万千瓦,居浙江省首位,是全国首批电气化试点县之一。年平均降雨量在1300-1600毫米之间,开发水电资源的潜力很大。投资42亿元的桐柏抽水蓄能电站工程即将建成。境内可开发的矿产资源种类较多,主要有银、铅、锌、钨、铝、稀有金属等。天台盛产石斛、乌药、白术、天麻、三七、黄精、茯苓等名贵药材400多种,有国家森林公园一座。丰富的物产资源为天台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天台经济以非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特色鲜明,现已初具规模,并已形成了以橡胶制品、产业用布、工艺美术制品、医药化工保健品、机电仪表、酿酒等六大支柱产业。天台是全国木珠工艺生产出口基地和全国最大的产业用布集散地之一,还是名闻遐迩的橡胶制品之乡。以台州石梁酒业集团、天皇野生植物有限公司、万胜电力仪表有限公司、浙江银轮机械集团等为代表的一大批重点骨干企业发展势头良好。2003年全县GDP达47亿元,财政总收入5.6亿元。2004年全县继续按照“开放的天台、发展的天台、变化的天台”的工作总要求,坚定不移地实施“开放立县、产业强县、城市兴县、生态名县”四大战略,实现GDP达52.7亿元,财政总收入确保达6.3亿、力争6.6亿。
天台山文化积淀深厚,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国清寺被列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体育、教育事业成绩突出,分别被全国围棋协会和国家体委命名为“全国第一个围棋之乡”、“全国田径之乡”,“全国体育先进县”,“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基础教育质量省综合评估名列台州第一,高考上线人数万人比连续9年列全市第一。
近年来天台投资环境不断完善,这几年,旧城改造取得明显成效,始丰新城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之所以变化那么大,就在于引进外来资本,引入外来竞争者。像赤城大厦、世纪大厦等标志性建筑,都是县外资本启动的。交通也日趋完善,104国道横贯全境,“上三”高速公路贯通,天台至上海、杭州、宁波的行程点分别缩短到4小时、2小时、1.5小时,从邻近的路桥机场和海门港到天台也只需一个多小时,天台的区位优势进一步凸现。
天台山系仙霞岭中支,其西南与大磐山连成一体,向东北延伸入海,形成舟山群岛;仙霞岭北支为会稽山和四明山,南支为括苍山,该三支山脉构成浙江东部丘陵。天台素有“八山半水分半田”,全县土地面积中山区占82.3%,河湖水面占4.02%,河谷平原占13.68%,境内山脉连绵,丘陵起伏,四周群山环抱。东有苍山(海拔1113.4米),西有天柱山(海拔1019.6米),南有大雷山(海拔1144米),北为天台山主峰华顶山(海拔1098米),总称天台山。整个地势东北、西北、西南较高,东南较低,中部为河谷盆地。始丰溪发源于磐安县大磐岭。自西向东南蜿蜒横贯本县,全长119公里,流域面积1610平方公里,两岸地势低平。
天台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6.8℃,一月份平均5.1℃,七月份平均28.5℃,极端最低—9.1℃(1967.12.30),极端最高41.7℃(1961.7.23),年无霜期平均232天,四季分明,热量充足,雨量充沛,光能充裕。
天台山是中生代开始隆起的断块山,主要为花岗岩侵入体,节理发育,县崖峭壁,峰峦连绵,山地呈多级结构,而且森林植被比较茂盛,能涵养水源,因而多溪流瀑布,组成以奇山、怪岩、异瀑、幽洞为特色的自然风景景观。
天台山风景名胜区是一个典型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互渗透的具有多种景观美学形象特征的地理区域综合体。
自然景观有华顶、琼台、赤城山等奇峰;仙人座、猿啸岩、五马隐等怪岩;石梁飞瀑、铜壶滴漏、水珠帘等秀水;明岩洞、寒岩洞、圆通洞、桃源洞等幽洞;晋榧、唐樟、宋柏、青松、柳杉等古树;隋梅、云锦杜鹃等名花。这些山、石、岩、洞、水、溪、泉、瀑、花、树,加上清风、明月、云海、日出等自然气象,汇成了雄伟、奇特、清丽、幽深多种形态,构成了神奇灵秀、绚丽多姿的自然景观。
人文景观有佛教和道教的众多寺观、遗址和文物,如国清寺、塔头寺、高明寺、华顶寺、方广寺、万年寺、桐柏宫等寺观古建筑;隋塔、梁妃塔、七佛塔、智者肉身塔等古塔;唐代高僧丰干、寒山、拾得、南宋济公和汉代刘晨、阮肇遇仙等神话故事传说,以及东晋王羲之、顾恺之、南朝谢灵运,唐孟浩然、李白、刘禹锡、元稹、柳公权,宋苏轼、米芾、陆游,明董其昌、徐霞客,清康有为等名人足迹与诗文碑记题刻等等,构成了天台山历史悠久、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
历史上把天台山的双涧迥澜、赤城西霞、琼台夜月、石梁飞瀑、螺溪钓艇、寒岩夕照、华顶归云、桃源春晓几个景点称为八大景,其它景点还有很多。人称:“大八景、小八景、无名无姓三十景,究竟共有多少景,数来数去数不清”。竹柏、香樟、金钱松、香果树、柳杉、银杏、鹅掌楸、厚朴、红楠、云锦杜鹃等珍贵植物,还有云豹、猕猴、画眉、斑鸠、穿山甲等众多野生动物。
天台山是我国最早产茶地之一,汉末高道葛玄在华顶峰施种,至今“葛玄茶圃”尚存有距今1800年的“茶祖”。天台山云雾茶得云雾滋润,以香淳、汁浓著称,品质特佳,多次在国际、国内获奖,评为国家绿色食品,并被誉为“佛天雨露、帝苑仙浆。”唐、宋时日僧最澄、荣西将天台山茶籽、茶艺传至日本,天台山成为日本茶道的源头。天台山茶道表演团曾出访日本等国传播文化,并在中国杭州国际茶文化节上,荣获“茶艺精深”的奖牌。天台高山蔬菜基地已突破万亩,为全国最大的高山蔬菜基地之一,品种丰富,产量较大的有茄子、甜椒、黄瓜、西红柿等,产品畅销上海、浙江等大中城市,并远销港澳及东南亚地区。天台果品资源十分丰富,产量较大的有柑橘、桃、梨、杨梅、青梅、葡萄、枇杷、柿等品种。其中本地早柑橘,别名天台蜜橘,建国前就已名扬上海。天台多山地丘陵,衍生着品种繁多、数量较大的山珍,是没有任何污染的食物。其中蕨菜、菌类、弥猴桃、板栗、竹笋等数量较大。天台山有上千种中药材,尤以白术、茯苓、石斛和被称为长生不老药的“天台乌药”闻名。目前,万亩中药材基地逐步开发形成。
天台还有许多特色小吃,象糊啦汰、糊啦沸、肉丸麦饼、水晶蛋糕、五味粥、扁食等。
天台“山水神秀、佛宗道源”,是中国佛教天台宗的发源地、道教南宗祖庭和活佛济公故里,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1988)、全国首批AAAA级旅游区(2000)、浙江省十大旅游胜地之一(1992),中华十大名山之一(2003)。根据其地理位置和特色,划分为十三个景区,以始丰溪为界,分为北片景区和西片景区。北片有国清、赤城、塔头—高明—螺溪、石梁—铜壶、华顶、琼台—仙谷、桐坑溪—万年寺、桃源等8个景区;西片有清溪、紫凝、寒山湖、寒岩—明岩、九遮山等5个景区。唐代大诗人李白高吟“龙楼凤阙不肯住,飞腾直欲天台去”,表达了人们对天台山的神往。

3. 天台山地理位置

天台山位于江西省宜春市西部边陲,东与飞剑潭,西与水江,南与天台,北回与桐木、慈化相连答。面积98平方公里。
天台山的古寺、陵园、古庙、古溶洞,分布在全乡部分村,其中庚溪村的革命烈士陵园,建于1992年,占地约15亩,内建有烈士英名牌和烈士纪念碑,这是原天台山乡政府为了缅怀革命先烈,继承烈士遗志,教育子孙后代,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基地。
此外还有古石道、古溶洞,庚溪、怀溪、双洪、上坊的溶洞,以及鲁槎的龙马花灯,庚溪的书宝仙台等等引人入胜的古老传说正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

4. 台州自然环境简介

台州地处浙江省甬台温沿海中部,经济发达的港口城市,陆海联动的经济发展。东濒东海,南连温州,北连宁波 ,西连丽水、金华。陆地总面积9411平方公里,海域面积8万平方公里,
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平原丘陵相间,自有一派江南“海上仙子国”的明媚秀色。台州旅游以“佛、山、海、城、洞”五景最具特色,拥有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天台山、长屿硐天,临海国家地质公园和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临海。有雁荡山、括苍山、大雷山和天台山等主要山峰,其中括苍山主峰米筛浪高达1382.4米,是浙东第一高峰。浙江第二大水系“椒江水系”向东经市区流入东海。全国商品交易市场百强出炉 浙江51家入选台州独占4席[2],台州市启动中国首个"无线数字专网产业集群基地"项目.
气候简述
台州属中亚热带季风区,四季分明。受海洋水体调节和西北高山对寒流的阻滞,境内夏少酷热,冬无邪寒,热量丰富,雨水充沛,气候温和湿润,水热资源适宜柑桔、枇杷、杨梅等喜温果木和稻、麦、油菜等三熟制作物生长。

风光景址

台州自然风光雄奇秀丽、古朴庄严、玄远清幽;人文景观源远流长、内涵丰富、独放异彩。名山古刹时掩时映,碧海蓝天云卷云舒,自有一派江南“海上仙子国”的明媚秀色。台州拥有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四A级旅游区[点]天台山和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临海,还有森林公园和地质公园等。气候温和,物产丰饶。游人来台州,既可以游历名山,观览沧海,寻访古迹,栖息田园,充分享受回归大自然的情趣,又可感受到时代的气息和活力。台州自古以"海上名山"著称。海岸曲折,山奇水秀,风光旖旎。台州共有自然景观62处,人文景观62处,其中有国家级旅游风景区、文物保护单位、地质公园、森林公园等10多个,具有较高的旅游经济开发价值。全市现有星级旅游饭店66家,各类旅行社118家。临海国际大酒店、凤凰山庄、椒江大酒店成为浙江省首批“绿色饭店”,台州华夏旅行社、东亚旅行社进入全省50强旅行社行列。台州已形成了佛教圣迹游、海上名山游、股份经济考察游、新江南秀丽山水游、新天仙配—长城作证等旅游线。

地理
土地资源适宜农林手副渔业各业综合经营。中东部丘陵盆地为亚热带常绿果区,尤宜种植柑桔、枇杷、杨梅等水果。地下矿藏资源,已发现金属与非金属矿30种。铅锌矿及其伴生的银、镉矿储量居全省首位。花岗石、沸石、萤石、地开石、珍珠岩等储量可观。旅游资源山海兼备,景区众多。天台山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以“佛宗道源,山水神秀”著称于世。国清寺为佛教天台宗祖庭。临海市桃渚一带,集岩峰、洞穴、海滩、古城于一地,为省级重点风景名胜区。温岭县长屿石洞丛列,雄奇壮观,正在开发。

美食特产
麦油脂:把各种美味佳肴用纸样薄的麦焦皮(也有用米浆烙的米筒)包成筒状,它是台州著名的一种小吃。俗称“麦焦”,也有称麦饼筒和锡饼的。说是小吃,其实家家户户都把它当作主食的,因为在面皮里面已包罗了餐桌上所有的菜肴。每年的端午节都是必吃这道小吃的,再喝上一点雄黄酒,门上插一两支用菖蒲做成的避邪剑,那端午浓浓的味道就出来了。 黄岩蜜橘
黄岩本地早:又名天台山蜜柑,属芸香科,为浙江优良宽皮柑桔品种,原产黄岩市。本地早果实较小,扁圆形,果皮较粗糙,果顶部常有瘤状突起,皮橙黄色,果肉柔软多汁,甜多酸少,化渣,品质上乘。宜鲜食或加工成全去囊糖水桔片罐头,去络容易,加工利用率高,汤汁清晰,桔片色泽鲜艳,瓣形美观,组织紧密,质地脆嫩,风味良好。本地早集中产于黄岩、临海、椒江等县(市),栽培面积约1.4千公顷,占全省柑桔总面积的1.2%。
天台乌药:天台山峰峦重叠,郁郁苍苍,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是著名的药材产地。其中以天台乌药、三七参、白术、芍药、茯苓最为著名。
临海麦虾:一斤面粉、一只鸡蛋、一匙菜油、一匙盐,加适量水,放入大碗内调成面粉糊浆备用。旺火起油锅,放入白萝卜丝炒,再放入卤牛肉丝、香菇、黄酒,尔后加入高汤,猛火烧开,用菜刀沿大碗口将面粉糊浆切成一条条面状下锅,大火烧开放入适量盐(亦可再加虾、蛏、蛤蜊、油煎蛋等),烧熟后加少许酱油、味精、葱或大蒜叶,起锅盛入碗中。其口味特点:清香鲜美。
橘花蜜:蜂蜜是台州传统特产。清康熙十年(1671年)已有蜂蜜外销。民国时期,仙居、临海、黄岩、温岭一带,养蜂已较兴盛。1988年,全地区蜂蜜产量4199吨,为历史产量最高年份。台州蜂蜜多样,以春季采酿的橘花蜜和冬季采酿枇杷蜜品质最佳。橘乡黄岩以盛产橘花蜜著称。1966年外贸出口37吨,1979年出口85.6吨,畅销日本、美国、联邦德国、荷兰及香港等国家和地区。
温岭草鸡:温岭草鸡是性成熟早、生长发育快、饲料报酬高、肉质好的优质黄羽鸡。温岭草鸡皮薄肉厚而嫩,耐粗饲,适应性强。体形中等,体态匀称,小巧清秀。全身羽毛紧密,背平直,尾羽高翘,单冠直立,呈鲜红色,肉髯中等大呈鲜红色,公鸡冠又高又红,羽毛鲜艳,外观漂亮。肌肉中富含蛋氨酸、赖氨酸,具有较高的蛋白含量。脂肪和胆固醇的含量比较低,口味鲜美。
仙居杨梅:“ 仙梅”产于浙江省仙居县镜内风光秀丽的步路乡西炉村。这里青山绿水,空气清新,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高,酸碱度适中,气候温和,日照充足,日夜温差大,是发展生态 农业、生产绿色无公害果品的最佳区域之一,为杨梅生产提供了绝佳的生态环境和自然条件。
三门青蟹:三门位于东海之滨,风光秀丽,资源丰富,其特产青蟹肉嫩味美,具有丰富的蛋白质及微量元素,对身体有很好的滋补作用。《本草纲目》中亦有记载:“鲟,海底爬行类,其肉鲜白,具有健肾壮腰、养心补脾之功。三门有青蟹之乡的美誉。为止名声最响。
仙居三黄鸡(梅林鸡)[6]:
产地(或分布):浙江省仙居及邻近的临海、天台、黄岩等地。
数量:1981年饲养量50万只以上。
主要特性:属小型蛋用鸡品种。仙居鸡分黄、花、白等毛色
其他小吃:鸡蛋麻糍、十四日凤凰蛋、姜汤面、面结粉丝、嵌糕、炊圆、仙居八大碗 等等

5. 浙江台州省天台有多大

天台地处浙东中部,因天台山而得名。东连三门、宁海,西邻磐安,南接临海、仙居,北届新昌。东西长54.7公里,南北宽33.5公里,总面积1421平方公里。辖12个乡镇,3个街道办事处,641个行政村,40个居委会,55.5万人口。天台县历史悠久,秦为东越地,属闽中郡,西汉为回浦县,属会稽郡,东汉为章安县,三国时设始平县,属临海郡,晋改称始丰县,隋唐至宋,曾改称唐兴、天台、台兴,北宋建隆元年(960),复名天台县,至今沿袭不变,是立县近1800年的浙东名邑。
天台水力、风力、矿产、生物等资源十分丰富。全县小水电装机容量为5.16万千瓦,居浙江省首位,是全国首批电气化试点县之一。年平均降雨量在1300-1600毫米之间,开发水电资源的潜力很大。投资42亿元的桐柏抽水蓄能电站工程即将建成。境内可开发的矿产资源种类较多,主要有银、铅、锌、钨、铝、稀有金属等。天台盛产石斛、乌药、白术、天麻、三七、黄精、茯苓等名贵药材400多种,有国家森林公园一座。丰富的物产资源为天台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天台经济以非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特色鲜明,现已初具规模,并已形成了以橡胶制品、产业用布、工艺美术制品、医药化工保健品、机电仪表、酿酒等六大支柱产业。天台是全国木珠工艺生产出口基地和全国最大的产业用布集散地之一,还是名闻遐迩的橡胶制品之乡。以台州石梁酒业集团、天皇野生植物有限公司、万胜电力仪表有限公司、浙江银轮机械集团等为代表的一大批重点骨干企业发展势头良好。2003年全县GDP达47亿元,财政总收入5.6亿元。2004年全县继续按照“开放的天台、发展的天台、变化的天台”的工作总要求,坚定不移地实施“开放立县、产业强县、城市兴县、生态名县”四大战略,实现GDP达52.7亿元,财政总收入确保达6.3亿、力争6.6亿。
天台山文化积淀深厚,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国清寺被列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体育、教育事业成绩突出,分别被全国围棋协会和国家体委命名为“全国第一个围棋之乡”、“全国田径之乡”,“全国体育先进县”,“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基础教育质量省综合评估名列台州第一,高考上线人数万人比连续9年列全市第一。
近年来天台投资环境不断完善,这几年,旧城改造取得明显成效,始丰新城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之所以变化那么大,就在于引进外来资本,引入外来竞争者。像赤城大厦、世纪大厦等标志性建筑,都是县外资本启动的。交通也日趋完善,104国道横贯全境,“上三”高速公路贯通,天台至上海、杭州、宁波的行程点分别缩短到4小时、2小时、1.5小时,从邻近的路桥机场和海门港到天台也只需一个多小时,天台的区位优势进一步凸现。
天台山系仙霞岭中支,其西南与大磐山连成一体,向东北延伸入海,形成舟山群岛;仙霞岭北支为会稽山和四明山,南支为括苍山,该三支山脉构成浙江东部丘陵。天台素有“八山半水分半田”,全县土地面积中山区占82.3%,河湖水面占4.02%,河谷平原占13.68%,境内山脉连绵,丘陵起伏,四周群山环抱。东有苍山(海拔1113.4米),西有天柱山(海拔1019.6米),南有大雷山(海拔1144米),北为天台山主峰华顶山(海拔1098米),总称天台山。整个地势东北、西北、西南较高,东南较低,中部为河谷盆地。始丰溪发源于磐安县大磐岭。自西向东南蜿蜒横贯本县,全长119公里,流域面积1610平方公里,两岸地势低平。
天台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6.8℃,一月份平均5.1℃,七月份平均28.5℃,极端最低—9.1℃(1967.12.30),极端最高41.7℃(1961.7.23),年无霜期平均232天,四季分明,热量充足,雨量充沛,光能充裕。
天台山是中生代开始隆起的断块山,主要为花岗岩侵入体,节理发育,县崖峭壁,峰峦连绵,山地呈多级结构,而且森林植被比较茂盛,能涵养水源,因而多溪流瀑布,组成以奇山、怪岩、异瀑、幽洞为特色的自然风景景观。
天台山风景名胜区是一个典型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互渗透的具有多种景观美学形象特征的地理区域综合体。
自然景观有华顶、琼台、赤城山等奇峰;仙人座、猿啸岩、五马隐等怪岩;石梁飞瀑、铜壶滴漏、水珠帘等秀水;明岩洞、寒岩洞、圆通洞、桃源洞等幽洞;晋榧、唐樟、宋柏、青松、柳杉等古树;隋梅、云锦杜鹃等名花。这些山、石、岩、洞、水、溪、泉、瀑、花、树,加上清风、明月、云海、日出等自然气象,汇成了雄伟、奇特、清丽、幽深多种形态,构成了神奇灵秀、绚丽多姿的自然景观。
人文景观有佛教和道教的众多寺观、遗址和文物,如国清寺、塔头寺、高明寺、华顶寺、方广寺、万年寺、桐柏宫等寺观古建筑;隋塔、梁妃塔、七佛塔、智者肉身塔等古塔;唐代高僧丰干、寒山、拾得、南宋济公和汉代刘晨、阮肇遇仙等神话故事传说,以及东晋王羲之、顾恺之、南朝谢灵运,唐孟浩然、李白、刘禹锡、元稹、柳公权,宋苏轼、米芾、陆游,明董其昌、徐霞客,清康有为等名人足迹与诗文碑记题刻等等,构成了天台山历史悠久、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
历史上把天台山的双涧迥澜、赤城西霞、琼台夜月、石梁飞瀑、螺溪钓艇、寒岩夕照、华顶归云、桃源春晓几个景点称为八大景,其它景点还有很多。人称:“大八景、小八景、无名无姓三十景,究竟共有多少景,数来数去数不清”。竹柏、香樟、金钱松、香果树、柳杉、银杏、鹅掌楸、厚朴、红楠、云锦杜鹃等珍贵植物,还有云豹、猕猴、画眉、斑鸠、穿山甲等众多野生动物。
天台山是我国最早产茶地之一,汉末高道葛玄在华顶峰施种,至今“葛玄茶圃”尚存有距今1800年的“茶祖”。天台山云雾茶得云雾滋润,以香淳、汁浓著称,品质特佳,多次在国际、国内获奖,评为国家绿色食品,并被誉为“佛天雨露、帝苑仙浆。”唐、宋时日僧最澄、荣西将天台山茶籽、茶艺传至日本,天台山成为日本茶道的源头。天台山茶道表演团曾出访日本等国传播文化,并在中国杭州国际茶文化节上,荣获“茶艺精深”的奖牌。天台高山蔬菜基地已突破万亩,为全国最大的高山蔬菜基地之一,品种丰富,产量较大的有茄子、甜椒、黄瓜、西红柿等,产品畅销上海、浙江等大中城市,并远销港澳及东南亚地区。天台果品资源十分丰富,产量较大的有柑橘、桃、梨、杨梅、青梅、葡萄、枇杷、柿等品种。其中本地早柑橘,别名天台蜜橘,建国前就已名扬上海。天台多山地丘陵,衍生着品种繁多、数量较大的山珍,是没有任何污染的食物。其中蕨菜、菌类、弥猴桃、板栗、竹笋等数量较大。天台山有上千种中药材,尤以白术、茯苓、石斛和被称为长生不老药的“天台乌药”闻名。目前,万亩中药材基地逐步开发形成。
天台还有许多特色小吃,象糊啦汰、糊啦沸、肉丸麦饼、水晶蛋糕、五味粥、扁食等。
天台“山水神秀、佛宗道源”,是中国佛教天台宗的发源地、道教南宗祖庭和活佛济公故里,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1988)、全国首批AAAA级旅游区(2000)、浙江省十大旅游胜地之一(1992),中华十大名山之一(2003)。根据其地理位置和特色,划分为十三个景区,以始丰溪为界,分为北片景区和西片景区。北片有国清、赤城、塔头—高明—螺溪、石梁—铜壶、华顶、琼台—仙谷、桐坑溪—万年寺、桃源等8个景区;西片有清溪、紫凝、寒山湖、寒岩—明岩、九遮山等5个景区。唐代大诗人李白高吟“龙楼凤阙不肯住,飞腾直欲天台去”,表达了人们对天台山的神往。

6. 台州的地理环境

台州市所处的大地构造单元为华南加里东褶皱系、浙东南褶皱带的温州—临海凹陷内。地质构造以断裂为主,褶皱不发育。出露地层主要包括前第四系中生界的白垩系、侏罗系地层,岩性以沉积岩为主,岩体结构多呈块状、层状。侵入岩体较发育,形成时代主要为燕山晚期,主要分布在黄岩富山乡、临海北东、天台石梁镇以及三门旁亭镇南侧一带,其余地段零星分布,岩体大多呈岩株、小岩株或岩枝状产出,以酸性岩为主。
海积平原区第四系主要包括全新统海积,上更新统冲海积、洪冲积、冲积,中更新统冲海积、洪冲积、坡冲积以及残坡积等。岩性包括淤泥质亚粘土、亚砂土及粉细砂、砂砾石等,其厚度分布不均,部分地层局部地段缺失,在温黄平原区较为典型,其最大厚度可达150余米。山区第四纪地层主要包括残坡积、上更新统坡洪积、洪冲积和全新统冲积层。 台州属中亚热带季风区,四季分明。受海洋水体调节和西北高山对寒流的阻滞,境内夏少酷热,冬无严寒,热量丰富,雨水充沛,气候温和湿润。气候平均气温低于10℃为冬季,高于22℃为夏季,介于10℃与22℃之间为春秋季。
平原地区气温16.6~17.5℃,自南向北递减。南部玉环县年平均气温17.5℃,西北部丘陵山地低于17℃。全年各月气温,1月最低(海岛为2月),平均气温5.0~6.9℃,月平均最低气温0.9~4.8℃;7月最高(海岛8月),平均气温26.6~28.5℃,平均最高气温29.1~34.2℃,极端最高气温33.8~41.7℃。
台州市年均日照时数1800~2037小时。区域分布以天台县、玉环县与椒江区洪家为多,在1950小时以上;大陈岛最少,低于1800小时。
台州市年降水量1185~2029毫米,平均降水量1632毫米。年降水日数132~171天。降水有两个明显的雨期:5月下旬至6月下旬,为历时1个多月的梅雨期,降水量300多毫米,占年降水量的20%,平均6~9月降水量占年总量的54.8%。
境内初霜日在11月15日至12月31日之间,终霜日在2月11日至3月25日之间。无霜期235~322天,南部270天以上,北部(天台县)少于240天,南北相差30天以上。

7. 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山景区的地理地貌

天台山自南、西、北三面围成筲箕状,东面向外敞开,依次呈三级大的台阶平版地;由于地理环境特殊,权自成一个冬暖夏凉的小区气候,森林覆盖率达94%,终年绿树成荫,四时花开不断。最高的玉霄峰海拔1812米。台地上沟壑纵横,溶洞、怪石杂布其间。 金龙河穿绕台地,水面呈现五彩,随台地跌宕而形成许多长滩、叠溪、流泉和飞瀑。著
名的响水滩飞瀑落差40多米,宽10多米,分8级层层跌落,呈跨度达150米的弧形,十分壮观。
此山地貌奇特,植被良好,气候温和,雨量充沛, 天台山在历史上是很有名的宗教名山,自“汉时名曰天台”,道宗相山凿洞,筑坛祭神。南北朝时,西域僧人云游到此,创建了天台佛寺。隋唐时代,宗教漫延,天台山了道佛儒并存,道观、佛寺、“宫房”多达100余处,还营造了一条“和尚街”,设置了“和尚衙门”,这是国内唯一的古代宗教法庭,大画家文同、大诗人陆游等曾在此领衔主持宗教事务。现山中跨越众多,供游人们控古记幽。天台山还是红军长征经过的地方,是革命老区,现存红军驻地、医院、战壕、石刻标语和苏维埃政府旧址等数十处,目前正修建“红军长征纪念馆”

8. 宁海县的地理环境


宁海县坐落在天台山脉和四明山脉之间,背山靠海,西高东低,属沿海低山丘陵地区。西部和西南山岭重叠,属于天台山脉中段,自华顶山、括苍山分别从西北、西南蜿蜒入境。东部以低丘和冲积平原为主。 南宋嘉定十五年(1222年),全县共35518户,91580口。洪武十四年(1381年),全县计37933户,164516口。
1953年7月1日,第一次人口普查。全县共76055户,277652人。
1961年7月1日,第二次人口普查,全县为87557户,356645人。
1982年7月1日,第三次人口普查,全县共130971户,528975人。
2000年,宁海县辖15个镇、4个乡。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总人口518186人。
2009年末全县总户数224094户,户籍总人口604957人。在总人口中,男性人口314134人,女性人口290823人,分别占总人口51.9%和48.1%;非农人口93795人,农业人口511162人,分别占总人口15.5%和84.5%。
2011年末全县总户数228165户,户籍总人口614925人。在总人口中,男性人口318816人,女性人口296109人,分别占总人口51.8%和48.2%;非农人口97817人,农业人口517108人,分别占总人口15.9%和84.1%。 至1949年底,农业总产值3302万元(按1980年不变价)。
1950年6月底,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1951年1月21日建立县土地改革指挥部,组织土改工作队,贯彻执行“依靠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的路线,经培训骨干,宣传发动,划分阶级,没收征收,民主分配,复查发证等六个阶段。全县共没收地主,富农和公堂土地243212亩,农具239988件,耕牛2053头,进行了土地改革,分田到户,颁发土地证,确定产权。
1958年人民公社化,曾一度退出“工资制”,“供给制”,大办食堂,大办钢铁,挫伤了农民积极性,农业生产下降,1960年全县粮食总产值9.37万吨,比1958减14.9%,1961年又比1960年减19.1%,。1961年,解散食堂,分给社员自留地,允许一定的家庭副业存在,农业生产逐步上升。
1978年,宁海逐步改变以生产队统一核算办法,率先包干到组,农民走上富裕之路。
1981年,全县66.4%的生产队实行包产到劳,包干到户的责任制,农林水实行了专业承包,联产计酬。
1983年,全县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005年,宁海县财政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达5.2亿元。
2008年,农民人均年收入10332元。全县土地流转面积38.5万亩,规模经营面积达到30万亩,形成了浙江东海岸10万亩绿色农产品基地,20万亩生态型海水养殖基地,万亩有机茶基地等区域性农产品生产基地。
2013年受H7N9禽流感疫情、极端高温干旱天气、“菲特”超强台风等一系列严重自然灾害的连续影响,农业遭受较大影响。全县上下对此及时采取了一系列有效应对措施,农业生产保持稳定。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4.3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2.4%。其中,农业产值15.95亿元,增长0.3%;林业产值1.62亿元,增长3.9%;牧业产值8.33亿元,增长6.4%;渔业产值28.21亿元,增长2.5%;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0.24亿元,与去年基本持平。种植业生产形势稳定,全年完成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43.69万亩,同比增长0.1%。其中粮食作物面积28.91万亩,下降1.4%,产量10.03万吨,下降1.0%。畜业生产形势较好,全县生猪存栏量和出栏量分别为17.75万头和21.93万头,分别增长16.5%和10.8%。家禽生产形势依然严峻,家禽存栏、出栏同比分别下降3.3%和8.6%,禽肉总产量0.45万吨,下降9.2%。渔业生产稳定,全年水产品总产量15.01万吨,增长2.5%,其中:海水养殖产量13.55万吨,增长3.5%;淡水产品总量0.54万吨,增长0.3%。 民国20年(1931),成丰米厂在县城桃源桥开业,为宁海最早之碾米厂。
民国27年(1938)5月,缑城布厂开业,有工人40名,为当时县内最大工厂。
1978年,宁海县工业基础十分薄弱,全县只有311家工业企业,9548万元产值。
截止1995年,全县乡镇工业企业发展到4221家,比1978年增加4016家,工业产值达到633357万元,比1978年增加152倍,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79%。
截止2007年,全县工业企业发展到6635家,比1978年增加6324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838家,全县工业总产值实现395.2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328.99亿元。在规模以上企业中,私营企业642家,产值171.7亿元,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产值52.18%,外商投资企业143家,产值70.8亿元,占21.53%,股份制企业41家,产值277532万元,占8.44%。
2013年,工业生产稳定、效益回升。全县工业实现增加值187.39亿元,比上年增长8.5%。实现工业总产值804.97亿元,增长10.0%,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565.76亿元,增长9.3%。实现销售产值539.68亿元,增长8.2%,其中,内销为404.28亿元,增长13.3%;出口交货值为135.4亿元,下降4.5%,内销增速高于出口17.8个百分点。实现新产品产值168.57亿元,增长18.9%,快于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速9.6个百分点,新产品产值率达29.8%,比上年提高2.4个百分点。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21.39亿元,增长7.2%。60家实力工程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18.13亿元,增长14.4%。全年规模以上六大特色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13.58亿元,增长11.1%。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29.78亿元,增长8.4%;实现利税总额74.35亿元,增长31.2%,利润总额49.90亿元,增长35.5%。 从1978年到1986年期间,宁海有些产品通过国家渠道开始走出国门,但种类和数量很少。
1988年宁海列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宁海县确立了外向型经济发展方针,并制定了鼓励商品出口和引进外资的政策。
1987年到1994年期间,宁海县对外贸易主要是收购交货出口阶段,从1995年开始才进入自营进出口阶段。出口总额也从1987年的2238万元人民币发展到2007年的11.93亿美元。
1994年1月,宁海县对外贸易公司成为宁海县首个获得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此后,拥有自营进出口权的企业数量不断增多,已有606家之多。出口商品中工业制成品的比例不断提高,1998年就达到90%以上,保持在98%以上。
从1987年的以纺织品为主,逐步发展为机械、塑料、橡胶、五金、电器、纺织品全面开花,形成了文具、汽配、模具、五金、灯具、电子电器六大特色出口产业,机电产品出口占到了60%以上,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也保持在10%以上。出口市场方面,1998年后,由亚洲和港澳地区为主转而以欧美市场为主,同时全面开辟了独联体、中东、拉美、大洋洲和非洲市场,2007年,宁海县商品出口国家和地区达到151个。
2011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8亿元,增长19.1%,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96.82亿元,增长18.9%;餐饮业11.18亿元,增长20.1%。在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中,汽车类增长82.5%,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36.7%,服装类增长24.5%,金银珠宝类增长12.3%。全年新增汽车9348辆。

9. 天台山的地理环境

天台山秀丽的山水,令无数文人骚客为其倾倒。“天台山者,盖山岳之神秀者也”,“穷山海之瑰富,尽人神之壮丽矣”
天台山的自然景观得天独厚,有那画不尽的奇石、幽洞、飞瀑、清泉,说不完的古木、名花、珍禽、异兽,“山水神秀”,是天然的植物园和动物园。奇草异木、珍禽异兽极多。有隋梅、唐樟、宋柏、宋藤,有被称为“长生不老药”的乌药和“救命仙草”的铁皮石斛。
尤其是广布千米高山的云锦杜鹃,龄逾百年,古干如铁,虬枝如钩,枝繁叶茂。每年暮春,淡红、嫩黄之花竞相开放,花大而艳,一树千葩,团花锦簇,望之似锦若霞。树之古、面之广、花之盛,全国少见,为天台山一大植物奇观。
杜鹃是在灵气浸润之下,生长在天台山上。 是目前世界上最古老、最高、最大的“杜鹃之王”,生长在天台山华顶峰海拔1200米,面积近300亩的山间,树龄大多在400年至1000年之间,树干如铁,虬枝如钩,枝繁叶茂,独具气势。
每年5月,云锦杜鹃花树争相竞放,淡红、嫩黄的花朵大而艳。每株树上的逾千朵杜鹃又每每分作7至13朵小杜鹃花蜷成一团,形成一簇碗口大的花束,花束再一团团地簇在一起,看上去似锦若霞,十分艳丽。因此云锦杜鹃又有个很形象的名字叫做“千花杜鹃”。
另外,还有大灵猫、 苏门羚、云豹等珍稀野生动物。这些都极大地丰富了天台山的风景旅游资源。 天台山的景点也各有特色,可概括为古、 清、奇、幽四个字。赤城栖霞、双涧回澜、华顶秀色、琼台月夜等被称为天台八景。石梁景区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天台山的精华所在。
自古以来有“大八景,小八景,有名有胜三十景,究竟共有多少景,数来数去数不清”之说。
东晋文学家孙绰在《游天台山赋序》中描写道:“天台山者,盖山岳之神秀者也……夫其峻极之状,嘉祥之美,穷山海之瑰富,尽人神之壮丽矣。”
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足迹遍天下,三上天台山,写下二篇游记,并将《游天台山日记》赫然标于《徐霞客游记》篇首。
清代著名学者潘耒在游览天台山后发出了浩叹:“吾足迹半天下,所见名山岳镇多矣,大率山自为格,不能变换。掩众美、罗诸长、出奇无穷、探索不尽者,其惟天台乎!……台山能有诸山之美,诸山不能尽台山之奇,故游台山不游诸山可也,游诸山不游台山不可也。”对天台山的自然景观作了高度的评价。

10. 浙江的地理环境

浙江省简称浙。位于东海之滨。 面积十万多平方千米,人口四千多万,省会杭州,有汉、回、满等民族。

浙江以文物之邦、旅游之地著名。是我国东南沿海社会经济与文化比较发达的地区,也是我国重要的旅游省。

浙北平原是全国著名的鱼米之乡、丝绸之府,重要的黄麻、桑蚕产区。浙江丝绸历史悠久,距今已有4700多年历史。浙江是绿茶、毛竹的主要产地,著名的龙井茶驰名中外。浙江也是中国书法的圣地,历史上曾出现过王羲之、褚遂良、吴昌硕等书画大家。盛产大、小黄鱼、带鱼、乌贼四大海鱼及四大家鱼。公路是浙南山区重要交通线。沿海水运发达。宁波、温州为重要的对外开放港口。深水海港北仓港已基本建成。六七千年来,勤劳勇敢的浙江人民在开发与建设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的同时,也为我们留下了众多的文化古迹,独具特色的风土人情,技术精湛的手工艺品,美味可口的佳肴,使自然山水景观与历史人文景观巧妙地结合起来,交相辉映,形成了浙江旅游文化独特的内容与形式 “秘境”已向世人敞开欢迎的大门,欢迎来自四面八方的客人。

浙江旅游具有悠久的历史,可用“清水绿山、丝府茶乡、书圣佛国、文物之邦”十六个字来概括。境内多山地丘陵,被称为“七山一水二分田”。属亚热带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降水以春雨、梅雨、台风雨为主。

全省有杭州西湖、富春江、新安江、千岛湖、雁荡山、楠溪江、普陀山、嵊泗列岛、天台山、莫干山、雪窦山、双龙、仙都11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地区;方岩、五泄、仙华山等34个省级风景名胜区;

浙江海域辽阔,岛屿众多,有萧山湘湖、温州瓯江、绍兴会稽山、淳安千岛湖、武义温泉、慈溪、嘉兴湘家荡、湖州环太湖;还有茶叶、丝绸、官窑、中药和浙江博物馆等5个国家级博物馆。

杭州西湖、绍兴东湖、嘉兴南湖,以及中国最大的人工湖--千岛湖等都名闻中外。钱塘江大桥不仅在中国绝无仅有,也是世界闻名的一大奇观。浙江自古佛都兴盛,名寺众多,普陀山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天台国清寺、宁波天童寺等每年都有大量的海外佛教信徒前来朝拜。

著名的文化遗迹有距今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遗址和距今5000年前的良渚文化遗址。古墓、古塔、古碑刻、古建筑等更是遍及全省。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