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市徐圩新区地理位置
㈠ 连云港市徐宇新区属于哪个区
徐圩新区是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先导区,是世界级的石化产业基内地,在连云港的城容市体系中的地位仅次于全市的核心区-----连云新城,因其巨大的产业新城规模和强大的产业新城功能以及独立的城市支撑体系而担负起连云港市的副城功能。与连云新城遥相呼应,支撑起连云港沿海经济带的整个天空。
㈡ 想知道: 连云港市徐圩新区管委会具体地址在哪
从宿城大板艞沿海堤一直走大概10公里左右就能看到一个很大的的牌子那就是管委会。
㈢ 江苏连云港市徐圩新区化工产业园是在连云港市里嘛,附近发展如何
不是在市里面,在靠近东辛农场的海边,发展一般,地理位置比较偏远
㈣ 连云港的地理环境
连云港位于中国沿海中部,江苏省东北部,处于北纬33°59′~35°07′、东经118°24′~119°48′之间。东濒黄海,与朝鲜、韩国、日本隔海相望,北与山东日照市接壤,西与山东临沂市和江苏徐州市毗邻,
南连江苏淮安市和盐城市。东西最大横距约129千米,南北最大纵距约132千米。土地总面积7499.9平方千米,水域面积1759.4平方千米,市区建成区面积120平方千米。 连云港位于鲁中南丘陵与淮北平原的结合部,境内山海齐观,平原、大海、高山齐全,河湖、丘陵、滩涂、湿地、海岛俱备。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形如一只飞向海洋的彩蝶。地貌基本分布为西部岗岭区、中部平原区、东部沿海区和云台山区四大部分。西部丘陵海拔100米~200米。中部平原海拔3米~5米,主要是山前倾斜平原、洪水冲积平原、及滨海平原3类,总面积5409平方千米。拥有耕地面积3797.9平方千米。东部沿海主要是约700平方千米盐田和480平方千米滩涂。云台山脉属于沂蒙山的余脉,有大小山峰214座,其中云台山主峰玉女峰海拔624.4米,为江苏省最高峰。 连云港有云台山、锦屏山、马陵山、羽山等山脉。
连云港有标准海岸线162公里,21个岛屿,其中东西连岛为江苏第一大岛,面积7.57平方公里,基岩海岸为江苏省独有。 新中国成立前,连云港人口发展缓慢,明显呈现出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的特征。新中国成立后,人口的发展也出现了新的特征,死亡率大幅度下降,出生率维持在高水平,从而出现了人口高增长状况,并形成建国后的第一次生育高峰。连云港人口规模迅速扩大,总量由1949年的163.82万人增长到1957年的229.23万人,8年净增65.41万人,年均增加8.18万人,年均增长率高达42.89‰。
1959至1961年,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和政府工作的失误,使经济发展出现了波折,人民生活水平降低,致使人口死亡率突增,出生率锐减。连云港人口总量极度萎缩到1961年的220.26万人,比1957年减少近9万人。1958年甚至萎缩到212.61万人,比1957年减少近17万人。
三年自然灾害过后,经济发展状况逐渐好转,人口死亡率开始大幅度下降,强烈的补偿性生育使人口出生率迅速回升,人口增长进入了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高峰期,并一直持续到70年代初。这一时期,连云港死亡率大幅下降到10‰以下,并逐步稳定在7‰左右。人口总量以高达30‰的年均增长率不断扩大,1971年达到296.06万人,形成建国以后的第二次人口生育高峰。
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逐步打破过渡性的“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的人口再生产类型,人口快速增长势头得到有效控制。1980年,连云港出生率降到15‰以下,人口总量为331.48万人,9年净增35.42万人,年均增加3.94万人。
进入八十年代后,虽然国家把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提高到了战略高度,计划生育被确定为一项基本国策,控制人口增长的措施更加严格。但是,由于六十年代初“第二次人口生育高峰”中出生的人口陆续进入生育年龄,加之八十年代初婚姻法的修改造成许多不到晚婚年龄的人口提前进入婚育行列,使得人口出生率出现回升,接近20‰,形成第三次人口生育高峰,连云港人口总量突破400万人。1991年,人口总量达到412.39万人,11年净增80.91万人,年均增加7.36万人。
进入九十年代后,随着计划生育工作的不断加强完善和群众生育观念的深刻转变,八十年代人口的高出生率得到控制,并持续稳步下降,生育水平降低到更替水平以下,人口进入平稳增长阶段。2005年,连云港人口总量472.18万人,14年净增59.79万人,年均增加4.27万人,年均增长率仅9.72‰。
据《连云港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截至2010年11月1日零时,连云港常住人口为4393914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4653701人相比,十年共减少259787人,减少5.58%。年平均减少0.57%。常住人口中,家庭户1287127户,家庭户人口为4207465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27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71人减少0.44人。
2012年末,连云港常住总人口440.69万人,其中市区109.74万人,常住人口出生率11.49‰,自然增长率4.73‰。2012年末户籍总户数139.81万户,其中市区29.57万户;户籍总人口510.99万人,其中市区96.65万人。 2015年,连云港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丰硕成果,全市实现GDP2160.64亿元、居民收入19418元,同比分别增长10.8%和9.1%,增幅均位居全省第一位。 ;数据显示,2015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728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778元,同比分别增长9%和9.2%,农村居民收入增幅快过城镇居民。去年消费品市场中,批发业实现消费64.66亿元,增长12.2%,零售业实现消费688.64亿元,增长11.3%,住宿业实现消费9.71亿元,增长11.5%,餐饮业实现消费67.7亿元,增长24.4%。
2013年,连云港GDP总量达到1785.42亿元,增长11.8%,居全省第六位,总量较上年增加182.00亿元。
2013年,连云港第一产业增加值259.17亿元,增长3.1%;第二产业增加值807.42亿元,增长13.0%;第三产业增加值718.83亿元,增长13.1%。三次产业协调性增强,逐步形成一、二、三产业相互促进发展的格局。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4.5:45.9:39.6调整为14.5:45.2:40.3,和上年相比第一产业持平,第二产业下降0.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提高0.7个百分点。 淮海经济区核心区共同体在2010年5月7日正式启动了淮海经济区核心区一体化。
2014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65.89亿元,同比增长10.2%,总量较上年增加180.47亿元。人均GDP突破44000元,达到44277元,较上年增加3861元,同比增长9.6%, 其中市区人均GDP达到52238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989.8亿元,增长12.4%;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61.8亿元,增长12.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外贸进出口总额分别增长23.6%、13%、20.8%;居民消费价格基本稳定,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10.3%、12.3%。十大民生工程和百件惠民实事顺利实施,一批社会关注、群众关切的事项得到解决,在加快改革发展过程中群众得到实惠。 连云港高校名单层次 学校名称本科院校淮海工学院(原淮海大学、
江苏海洋大学 (筹)) 江苏师范大学连云港校区
(海州师范学院 (筹)) 独立学院淮海工学院东港学院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专科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财会职业学院 江苏城市职业学院连云港校区高职江苏省连云港中医药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省连云港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省连云港工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省经贸技师学院、江苏省经贸高级技工学校) 江苏省四星级普通高中县(市、区)学校名称海州区江苏省新海高级中学 江苏省海州高级中学江苏省板浦高级中学连云港外国语学校连云区江苏省连云港高级中学赣榆区江苏省赣榆高级中学赣榆县第一中学江苏省海头高级中学城头高级中学赣榆智贤中学 东海县江苏省东海高级中学江苏省白塔高级中学东海县石榴高级中学灌云县江苏省灌云高级中学灌云县第一中学 南京师范大学灌云附属中学 灌南县江苏省灌南高级中学注:连云港外国语学校因初高中未分离,一直未参与普通高中四星级评估。直至2014年学校高中部晋升为江苏省三星级高中。该校根据《连云港市高中段学校招生工作意见》与四星级高中同时参与第一录取批次,并在四星级高中录取结束后录取。 连云港市区部分优秀中小学层次 学校名称 初中 连云港市新海实验中学 连云港市海宁中学连云港外国语学校连云港市海州实验中学连云港东港中学连云港市西苑中学小学 连云港市解放路小学 连云港市海宁小学连云港市建宁小学连云港市新海小学连云港市海州实验小学 连云港市幸福路小学连云港师专一附小连云港师专二附小连云港师专三附小(连云港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第三附属小学) 连云港位于南北过渡和陆海过渡的交汇点,是国际通道新亚欧大陆桥(中国境内为陇海、兰新铁路)东端桥头堡,具有海运、陆运相结合的优势。是国家规划的42个综合交通枢纽之一 。
连云港已形成海、河、陆、空四通八达的立体化、现代化的交通网络,具备较强的物流承载和运输能力。 连云港有连云港东站、连云港站2个客运站。境内铁路全长99248米,可直达全国各大中城市,并开通至郑州、西安、成都、兰州、阿拉山口和绵阳等地的集装箱运输“五定”班列,承担新亚欧大陆桥90%以上的过境集装箱运输。
连云港依托陇海铁路线,连云港铁路客运和货运列车可直通北京、上海、南京、杭州、成都、武汉、西安、宝鸡、兰州、乌鲁木齐等大中城市,并通过京沪线、京九线、陇海线等连接中国各地。
已经开工建设的铁路有青连铁路(青岛-日照-连云港)、连盐铁路(沿海铁路江苏段,连云港-盐城-南通-上海)、连淮扬镇铁路(连云港-淮安-扬州-镇江)等,进行前期工作的铁路有徐连客运专线 (陇海客运专线徐连段,徐州-连云港) ,合连高速铁路(合肥-宿迁-新沂-连云港),规划的铁路有临连铁路(临沂-连云港) 。 连云港白塔埠机场为军民合用机场,占地5平方公里,位于连云港西25公里,东海县境内。1984年经中央军委、国务院批准,使用白塔埠机场开展航空运输业务。1985年3月26日开通第一条民用航线。
民航机场达到国际4D级标准,开通至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10多条航线。2010年12月,开通至韩国首尔航线。
连云港新机场(连云港花果山国际机场) 力争在2015年开工建设,是江苏“两枢纽一大六中”规划的第三大国际机场,仅次于南京禄口国际机场和苏南硕放国际机场, 定位为区域性国际大型机场 。 公路对外交通已全部实现高速化,密度在全国、全省名列前茅,204国道穿境而过,是全国45个公路主枢纽之一。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336千米,密度达451千米/百平方千米。
国家重点建设的沈海(同三高速沈阳至海口段)﹑连霍﹑长深、三条高速公路在境内交汇,也是中国南北、东西最长的两条高速公路——同三高速(黑龙江同江——海南三亚)和连霍高速(连云港——新疆霍尔果斯)的惟一交点。 连云港港位于黄海之滨,中国沿海中部的海州湾西南岸,江苏省的东北端,位于北纬34°44',东经119°27',是中国沿海十大海港、全球百强集装箱运输港口之一,开通了50条远近洋航线,可到达世界主要港口。
港口北倚长6㎞的云台山,为横贯中国东西的铁路大动脉——陇海、兰新铁路的东部终点港。与韩国、日本等国家主要港口相距在500海里的近洋扇面内,是江苏最大海港、苏北和中西部最经济便捷的出海口、新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以腹地内集装箱运输为主并承担亚欧大陆间国际集装箱水陆联运的重要中转港口,集商贸、仓储、保税、信息等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大型沿海商港。《连云港港低碳港口建设实施方案》通过交通部专家评审,这标志着连云港港成为全国交通运输行业首个低碳港口建设试点港。
连云港港未来将形成由海湾内的连云主体港区、南翼的徐圩和灌河港区、北翼的赣榆和前三岛港区共同组成的“一体两翼”总体格局。2007年港口货物吞吐量超过8500万吨,集装箱运量200万TEU。2008年港口货物吞吐量冲刺亿吨,集装箱运量300万TEU大关。
2011年3月17日,连云港港30万吨级航道一期工程开工仪式在连云港徐圩港区隆重举行,这标志着连云港港沿海深水大港建设发展揭开了新的一页。
连云港港客货班轮航线拥有连云港—仁川、连云港—平泽两条客货班轮航线。 连云港境内定级航道83条,总里程1138公里。目前已基本形成以盐河为主通道,北接沭北运河,西接蔷薇河、淮沭新河、柴米河,东接善后河、东门河、灌河,南接京杭大运河等通江入海航道,构成了干支相通的水运网。
2010年建成通航的连云港港疏港航道工程,构成连云港除铁路、公路外的第三大疏港通道, 并通过连申线(通榆河)向南沟通连云港港与大丰港、洋口港、如皋港等沿海、沿江港口,经南通直达长江。
2012年宿连航道开工建设,宿迁到连云港港水运距离缩短100公里,连云港港至京杭大运河再增一条水上大通道,为连云港港打通了一条便捷的内外贸水上出海通道,连云港港的腹地范围将扩大到9个中心城市,面积达7.9万平方公里,使连云港港真正成为海河联运的重要节点。 2012年10月1日上午,连云港快速公交BRT一号线全线通车。连云港快速公交系统(BRT)是2012年江苏省连云港市委、市政府确定的重大民生工程、重大交通工程。是继常州、盐城之后的江苏省第三条真正意义的快速公交线,是中国第16个建设快速公交系统的城市,是江苏省建设周期最短的一条快速公交线。由西向东贯穿连云港整个城区。
连云港快速公交系统(BRT)由快速公交主线B1、B3、环线H1和H2及配套支线(B11、B12、B13、B15)组成。整个系统长136.9公里,其中,BRT1号线为34公里,环1线为18公里,配套支线为84.9公里,它贯通了连云港城区的东西南北,并将之贯穿起来,连成一体。
连云港在轨道交通建成前规划快速公交线路共11条,包括3条客流培育线和两条服务延伸线。 连云港快速公交线路首站末站线路走向主线B1 海州客运站 在海一方公园 海州客运站经幸福路、海连路、港城大道、中山路、海棠路至在海一方公园 H1 火车站 火车站 火车站经人民东路、郁洲路、海连路、盐河路至火车站 H2 西城公交总站 西城公交总站 西城公交总站经海连路、瀛洲路、朝阳路、幸福路、海连路至西城公交总站 B11 火车站 花果山景区 火车站经人民路、解放东路、310国道、港城大道、霞辉路、花果山大道、圣湖路至花果山景区 B12 海州客运站 连云港东站 海州客运站经幸福路、秦东门大街、盐河南路、海宁大道、瀛洲路、朝阳路、学院路、花果山大道、港城大道、前进路、朝阳大道、港城大道、黄河路、昆仑山路、港城大道、五羊路、汇泉路至连云港东站 B13 港口汽车站 连云港东站 港口汽车站经中山路、港城大道、新光路、云和路、五羊路、汇泉路至连云港东站 B15 连云区区政府 华盖山居 连云区政府、西墅路、鸿海路、北固山大道、大港路、平山路、云和路、五羊路、昆仑山路、华盖山居 2014年,连云港轨道交通规划5条轻轨线路,总长度约172.6公里。
1号线:长约32公里,联系新海老城、龙河广场商业中心、市政府、开发区中心、连云新城;
2号线:长约45公里,联系青口盐场、连云新城、开发区、连云经济开发区、徐圩新区;
3号线:长约46公里,联系新海老城、火车站枢纽、猴嘴高铁站枢纽、火车东站枢纽;
4号线:长约27.5公里,联系连云新城商务核心区、连云新城中心区、青口盐场、赣榆区政府、赣榆商业中心;
5号线:长约22公里,旨在加强滨河新城、南部新城的辐射带动作用,同时沟通火车站枢纽、龙河商业中心、苏欣快客换乘枢纽、南站城乡换乘枢纽、新客运南站。 连云港公共自行车交通系统由连云港市城市建设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创建,自行车系统站点共有122个,每个站点桩有6~25个,每个站点拥有自行车2~23个,分布在19条城市主干道,满足市民出行需求。
2014年7月份完成一期工程,服务网点143个,公共自行车1800辆。
㈤ 想知道: 连云港市 连云港徐圩开发区 在哪
墟沟城区南边
㈥ 徐圩新区的介绍
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先导区——徐圩新区,位于连云港市城区东南部,总规划面积约467平方公里,其中,海岸线长34.9公里,徐圩港区约74平方公里,临港产业区约240平方公里,现代高效农业区约153平方公里。依托陆桥经济带,面向东北亚,融入长三角,与日本、韩国隔海相望,将成为“一带一路”沿线地区最便捷的出海通道。1服务中西部和淮海经济区,构筑国家东中西合作发展示范区(先导区)、循环经济示范区和江苏沿海新型工业基地,打造江苏沿海新的经济增长极。2连云港徐圩港区总规划面积74平方公里,总设计吞吐能力4.5亿吨。目前,港区已具备10万吨级通航条件,2个10万吨级通用泊位和3个液体化工泊位已投入使用,6个3至10万吨级码头泊位正在施工,将于今明两年陆续投用,建成后港区将具备4000万吨货物吞吐能力,基本满足后方临港产业需求。3徐圩新区是连云港市拓展港口功能、开发新的战略增长极的重要区域,徐圩新区的发展能够更好地发挥港口核心战略资源的作用4,推动连云港国际性海滨城市建设进程5,增强带动苏北发展、推动江苏沿海开发的能力,更好地服务中国中西部地区崛起振兴和协调发展。6按照国务院批复的《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总体方案》的要求,徐圩新区重点建设进口资源加工基地、出口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产业承接与转移基地,全力打造服务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东中西产业合作示范基地、区域合作体制机制创新试验区。
㈦ 徐圩新区的地理环境
徐圩新区位于连云港港南翼,东临黄海,与日韩隔海相望,西距连云港市中心20公里,南接长三角经济带,北通环渤海经济圈。辖区面积467平方公里。徐圩新区分为徐圩港、内港区和港外拓展区,其中徐圩港建设的双堤环抱式港湾面积达74平方公里,填海形成陆域面积达45平方公里。港外拓展区有218平方公里的耕地,与内港区融为一体,基础设施配套,达到了“七通一平”,为内港区开发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履地。
徐圩港沿方洋港至埒子河口28公里岸线,规划建设的双堤环抱式港湾面积74平方公里,其中填海形成陆域面积47平方公里;内港区北起连云区开发区南首,西至东辛农场,南至善后河、埒子河口中心线(含徐圩湿地),东至海堤路,有175平方公里的开阔盐田;港外拓展区有218平方公里的耕地。 徐圩新区位于城区东南,总面积约467平方公里,人口4.5万人。其中,徐圩港区约74平方公里,临港产业区约240平方公里,现代高效农业区约153平方公里。年平均气温在14℃左右,年最高气温40℃,年最低零下18.1℃。年平均风速3.1m/s,最大风速为29.3m/s。多年平均降雨量900.9mm,且70%以上集中于6~9月份,最大年降雨量为1974年的1535.4mm。多年平均蒸发量为855.1mm,年平均最大蒸发量为961.3mm,最小蒸发量为754.1mm,蒸发量的年内分配不均匀,5~9月蒸发量占全年蒸发量的59.0%。重点产业项目有总投资138亿元珠江钢管项目,总投资90亿元的镍合金新材料项目,总投资39亿元TPA项目,总投资234亿元的醇基多联产项目等。此外,落户于徐圩新区的连云港石化产业基地已启动建设。
徐圩新区属暖温带湿润性季风海洋性气候,兼有暖温带和北亚热带气候特征,年平均气温14℃左右,一年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温和湿润,气候宜人。 徐圩新区外围水系主要有烧香河、善后河和海堤等,按水系布局主要分为城市配套功能区、产业园区及东辛农场等三个片区。城市配套功能区水系主要有云湖、蒿东河、刘圩港河、张圩港河、复堆河。产业园区水系由 “三纵五横两湖” 构成,“三纵”为3条南北向调节河道,分别为驳盐河、中心河和复堆河;“五横”为5条东西向排水骨干河道,由北向南依次为方洋河、纳潮河、西港河、深港河、南复堆河;“两湖”为徐圩湖和陬山湖。东辛农场片水系主要有西干河、中干河、东干河、烧香支河等。主要水利工程有云湖周边的通云湖节制闸、蒿东河节制闸;送水工程沿线的善后河涵闸、张圩港河涵闸;海堤沿线的刘圩港闸、张圩港泵闸、严港闸、西港闸、洼港闸及西船闸等
(1)水系。徐圩新区水系错综复杂,主要包括城市生活水系和盐场生产水系。区域内南北走向的河道主要有两条,一条为驳盐河,另一条为海堤内侧的复堆河。北侧的烧香河、西侧的烧香支河是规划区的外河。驳盐河为盐场原盐外运的通航运输河道,河长约25.7km,现状河口宽20m~30m,河底宽约10m~12m,设计河底高程0.00m,正常保持通航水位2.40m左右。海堤内侧的复堆河为海堤复堤留下的河道,具有将东西向排水河道的涝水沿复堆河向挡潮闸汇集的排水功能,河道全长约25km,河口宽20m~80m不等。烧香河是该新区的主要泄洪通道,起于盐河,终于烧香河新闸,由烧香河新闸流入黄海,长度为30.7km,总流域面积约450km,堤顶高程4.5m,河底高程-1.0m~2.5m,河面宽度为40m~160m,河底宽度25m~140m,边坡1:4。东西向的河道众多,河长较短,一般在6km~9km左右,河口宽一般在20m左右,主要有排淡河、方洋河、方南河、严港河、马二份河、纳潮河、西港河、深港河等河道。生产水系是一套独立完整的水系,与盐业的生产工艺息息相关,主要由驳盐河和一系列的排水道与送水道组成。
(2)水库。徐圩新区有较多的水库,主要的水库有刘圩水库、张圩水库、马二份水库、一号水库、二号水库和三号水库。
(3)河闸。徐圩新区挡潮涵闸在2005年进行了新建及加固,穿海堤涵闸10座,包括小丁港闸、刘圩港闸、方洋港闸、方南闸、严港闸、洼港闸、张港闸、扬水站引水闸、西船闸、东山闸。此外,徐圩新区外河烧香河入海口有烧香河新闸控制、排淡河入海口由大板跳闸控制,烧香支河入埒子口有烧香河闸控制,大板跳闸是排淡河入海口,每孔净宽5米,共5孔,闸底板高程-2.5m,烧香河新闸是烧香河入海口,每孔净宽10m,共5孔,闸底板高程-2.5m,设计过闸流量580m/s,是当前烧香河出海口门。
(4)防洪排涝。防洪主要靠东侧和南侧的海堤、北侧的烧香河堤防及西侧的烧香支河堤防。东侧的海堤已建成能抵抗50年一遇高潮位加10级风浪标准的海堤,北侧的烧香河和烧香支河堤防目当前只满足20年一遇防洪标准。徐圩新区盐场内排水自成系统,主要负责盐场的排水功能,通过驳盐河和十多条河沟排入大海,由小丁港闸等闸口控制。利用潮汐开闸引海水入盐场水库以供生产;排水时关闸,雨水通过十多条河沟,分别排向驳盐河和复堆河,然后入海。送水道与排水道相间分布,但自成系统,互不贯通。
(5)潮汐。徐圩新区东临黄海,河道受潮汐影响较大,潮型属正规半日潮型。根据燕尾港潮水位站资料,历史最高潮位为3.91m(1991年8月31日),历史最低潮位为-2.7m(1987年9月8日),多年平均高潮位为3.32m,50年一遇高潮位为4.04m,百年一遇高潮位为4.15m。
㈧ 想知道: 连云港市 江苏省连云港市徐圩新区226 在哪
就是番禺珠江钢管(连云港)有限公司到连云港新东方国际货柜码头
两者大概有20公里,
㈨ 徐圩新区属于连云港市的那个区县
徐圩新区属于连云港市的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
徐圩新区位于连云港港南翼,东临黄海,与日韩隔海相望,西距连云港市中心20公里,南接长三角经济带,北通环渤海经济圈。
徐圩新区辖区面积467平方公里,区内土地资源富足,环境支撑力强,交通优势突出,集港口运输、公路交通、铁路交通、海河联运于一体。
徐圩新区分为徐圩港、内港区和港外拓展区,其中徐圩港建设的双堤环抱式港湾面积达74平方公里,填海形成陆域面积达45平方公里。
(9)连云港市徐圩新区地理位置扩展阅读
徐圩新区的历史沿革:
2006年10月,由原国家政协副主席钱正英院士牵头的中国工程院、国家开发银行和江苏省政府联合调研组,组织20多位院士和200多名专家,开展江苏沿海地区综合开发战略研究,提出要在连云港徐圩新区建设临港产业基地。
2008年5月初,国务院召开总理办公会议专题研究江苏沿海地区发展战略。国家发改委牵头起草《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2009年6月1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
2009年3月5日,连云港市委召开常委议港会议,决定在徐圩建设新的大港口。连云港主港区始建于1933年,是按照孙中山先生所描绘的东方大港蓝图建造的。
2008年8月,徐圩新区区委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组成联合调研组赴江苏沿海地区进行实地调研,组织开展了《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2009年6月,国务院审议并原则通过,7月正式批准实施,这标志着江苏沿海开发开放上升为国家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