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理信息 » 武隆地理环境知识

武隆地理环境知识

发布时间: 2021-02-18 13:18:10

『壹』 关于福建的地理知识和介绍

1、位置境域

福建地处中国东南部、东海之滨,陆域介于北纬23°33′至28°20′、东经115°50′至120°40′之间,东隔台湾海峡,与台湾省相望,东北与浙江省毗邻,西北横贯武夷山脉与江西省交界,西南与广东省相连,连接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与台湾隔海相望,是中国大陆重要的出海口,也是中国与世界交往的重要窗口和基地。

2、地形地貌

福建境内峰岭耸峙,丘陵连绵,河谷、盆地穿插其间,山地、丘陵占全省总面积的80%以上,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地势总体上西北高东南低,横断面略呈马鞍形。因受新华夏构造的控制,在西部和中部形成北(北)东向斜贯全省的闽西大山带和闽中大山带。

3、气候

福建靠近北回归线,受季风环流和地形的影响,形成暖热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热量丰富,全省70%的区域≥10℃的积温在5000-7600℃之间,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7-21℃,平均降雨量1400-2000毫米,是中国雨量最丰富的省份之一。

4、水系

福建水系密布,河流众多,河网密度达0.1公里/平方公里。全省河流除交溪(赛江)发源于浙江,汀江流入广东外,其余都发源于境内,并在本省入海,流域面积在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共有683条,其中流域面积在5000平方公里以上的主要河流有闽江、九龙江、晋江、交溪、汀江5条。

福建,简称“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省会福州,福建省陆地总面积12.14万平方千米。截至2017年底,福建省下辖9个省辖市,12个县级市,44个县,29个市辖区。

(1)武隆地理环境知识扩展阅读:

福建的自然资源:

1、土地

根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2010年全省土地总面积1239.34万公顷,其中:农用地面积1095.55万公顷,建设用地面积72.92万公顷,未利用地面积70.87万公顷。农用地中,耕地面积133.85万公顷。

2、海洋

陆地海岸线长达3752千米,居全国第二;海岸线曲折率1:7.01,居全国第一位。曲折的海岸线形成大小港湾125个,其中深水港湾22处,可建5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的天然良港东山湾、厦门湾、湄洲湾、兴化湾、罗源湾、三沙湾、沙埕港等7个,重要的海港有福州港、厦门港、泉州港等。

3、森林

福建的森林覆盖率为65.95%,居全国首位。拥有1.15亿亩的森林面积,全国六大林区之一。有的已辟为自然保护区,如三明莘口格氏栲保护区、建瓯万木林保护区、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漳江口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福建林区可分为中西部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和东部亚热带季风雨林区。

4、矿产

福建省属于环太平洋成矿带中的重要成矿区之一,矿产资源比较丰富。截至2001年底,福建省已发现矿种118种,主要矿产有铁、锰、铜、铅锌、钨、钼、铌钽、金、银、无烟煤、石灰岩、萤石、叶蜡石、石英砂、高岭土、饰面用花岗岩等。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福建

『贰』 关于地理的基本知识

你可能是要问哪些图书可以增加地理知识吧?个人感觉《国家地理》就不错,里面有很多的图片,通俗易懂,而且还很直观。

『叁』 关于武隆伸遗

武隆网新闻中心 2006年5月25日 星期四 来源:武隆网 [字体:大 中 小〕〔打印〕〔关闭本页〕

-----------------------------------------------------------------点击:243次 作者:

2006年5月24日

武隆县隶属重庆市,地处四川盆地东南边缘,大类山、武陵山与贵州高原的过渡地带,长江右岸支流乌江下游峡谷区,由于受碳酸盐岩与砂页岩不同岩性分布的影响,产生了喀斯特地貌 独特的喀斯特地貌数亿年来孕育出了鬼斧神工般独特具有独特美学价值的自然景观,“天下第一洞-----芙蓉洞、亚洲最大的天生桥群、全世界罕见而稀有喀斯特系统形成的后坪天坑”,作为大自然造化留给人类的瑰宝,他不仅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是全人类的,目前武隆已迈开铿锵的步伐,走在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路上。

武隆喀斯特数亿年孕育出人类瑰宝

“重庆武隆喀斯特”是中国南方喀斯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切型峡谷的杰出代表,它不仅是反映地球演化历史的杰出范例,而且还是生命的记录,重要的、正在进行的地貌演化,重要的地貌形态或自然地理特征。他孕育出的三个独立喀斯特系统,即芙蓉洞洞穴系统、天生三桥喀斯特系统和后坪冲蚀型天坑喀斯特系统,三者均是在长江三峡地区新近纪以来地壳大幅抬升的机制下发育形成的各异的的喀斯特系统,具有喀斯特特征的世界性意义。

天下第一洞——芙蓉洞,发育寒武系和奥陶系碳酸盐岩中,由同汽坑洞、摔人洞、卫江岭洞、垌坝洞、新路口洞、水帘洞、芙蓉洞、干矸洞和四方洞等洞穴组成,以汽坑洞为代表的垂向洞穴是洞穴探险爱好者和探险家的乐园,以芙蓉洞为代表的横向洞穴,则是游人崇尚的最佳去处。洞体规模宏大,洞内次生物理—化学沉积物多样而丰富,洞穴的各种溶蚀形态,壮观的崩塌堆积,目不暇接的钟乳石类,现阶段不同处境的洞内池塘,石钟乳的坠落及其破坏现象等等无不记录着它的沧桑历史演进过程,我国的著名洞穴专家朱学稳教授评价说“从科学研究和科学普及方面看,芙蓉洞堪称是“一座洞穴科学博物馆”。

作者: wtao 封 2006-5-25 14:53 回复此发言 删除

--------------------------------------------------------------------------------

2 回复:武隆——向世界自然遗产冲刺!
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串珠式天生桥群,武隆天生桥早在500我年前的明代《一统志》中就有有关记载,分布在长度为10公里三叠系下统的碳酸盐岩河段,由峡谷干谷、伏流、天生桥、天坑、洞穴、喀斯特泉组成,峡谷深200—400米,尤以其中的羊水峡和龙水峡地缝式岩溶峡谷最为壮观;三座喀斯特天生桥,分布在同一峡谷的1.5公里的范围内,桥间又是天坑,这在世界上可能是别无二例,天龙桥发育有两个穿洞,南穿洞为迷魂洞,北穿洞为现在的天生桥通道,其形状酷似人工桥梁,青龙桥因雨后飞瀑自桥面倾泻成雾,夕照成彩虹,似青龙直上而得名,黑龙桥因其拱洞幽深黑暗似有一条青龙蜿蜒于洞而名,天龙桥、青龙桥和黑龙桥3座天生桥总高度、桥拱高度和桥面厚度这三个天生桥最重要的指标皆居世界第一位,其三大属性更具有全球意义。

后坪冲蚀天坑,发育于奥陶系石灰岩中,由地表沟溪、落水洞、竖井、天坑、化石洞穴、地下河和泉水组成。是一个包含从非喀斯特区到喀斯特区、从地表到地下,从上游而下游,从补给到排泄以至冲蚀天坑不同发展阶段的完整喀斯特系统,目前发现的这一类型天坑在国内外尚处于“独一无二”,后坪天坑最典型的为箐口天坑,箐口天坑形态完美,坑口呈椭园形,最大和最小深度分别为295.3米、195.3米,自坑口视之,绝壁陡直,天坑深不可测,奇险无比。自坑底仰视,四周绝壁直指天穹,引颈仰视,坐井观天,白云悠悠,天空湛蓝,给人以超然物外、远离尘器的感觉,目前该自然景观还处于原始状态,尚未开发。

三个自然景观可称作“中国南方喀斯特三绝”,它们是在长江三峡地区新近纪以来地壳大面积地壳大面积抬升和相应的河谷深切基本条件下发育的。它以洞穴系统、天生桥及峡谷系统和喀斯特天坑系统等不同的表现形式,生动地记录和表现出地球发展这一阶段地壳抬升的特性。芙蓉洞系统中洞道,说明地壳抬升运动由直升转 换为震荡上升性质;后坪天坑喀斯特系统洞穴通道说明整个喀斯特系统是在地壳抬升过程中形成的。喀斯特孕育出的三个自然景观,不仅演示着正在进行的地球内外引力地质作用,而且蕴藏着不同地质条件下喀斯特发育、演化的秘密,甚至是解读长江三峡形成机理的一把钥匙。

作者: wtao 封 2006-5-25 14:53 回复此发言 删除

--------------------------------------------------------------------------------

3 回复:武隆——向世界自然遗产冲刺!
追逐光荣的梦想

重庆至今为止,只有大足石刻一家世界文化遗产景观,在世界自然遗产名录的记录还是空白,如果武隆申遗成功,无疑将填补这项空白。因此武隆申报世界自然遗产,无疑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武隆的成功申报,不仅是武隆的骄傲,也是我们重庆的骄傲,更是我们中国的骄傲。但为了登顶世遗这个至高神圣的殿堂,为了早日实现走向世界的光荣梦想,2003年伊始武隆迈开铿锵的步伐,走在了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路上。

贵州兴义会议上,建设部初步确定了我国包括云南、四川、贵州、广西、重庆在内的四省一市以“中国南方喀斯特”的名义联合申报世界自然遗产,重庆市的奉节天坑地缝、南川金佛山和我县的芙蓉洞一同被纳入“中国南方喀斯特”联合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申报地名单。兴义会议结束后,武隆县就立即着手组织专家进行资源调查、科学研究和文本编制等工作。但国内申报遗产专家组在对武隆县遗产申报地进行实地的考察后,综合评价认为武隆县申报地的遗产价值没有奉节天坑和南川金佛山的遗产价值高,很有可能被淘汰。得知这一消息后,县政府立即派出一名副县长亲自带队前往建设部汇报,同时也赶到桂林岩溶所积极争取岩溶专家的支持,经过反复的协调与争取,建设部和专家组终于同意重庆市上报武隆喀斯特作为重庆唯一申报地,但要求武隆喀斯特扩大申报范围,将天生三桥、后坪天坑群联合芙蓉洞作为遗产申报地进行申报,以确保武隆喀斯特遗产提名的科学价值。2005年9月10日,建设部正式确定“中国南方喀斯特”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由云南石林、贵州荔波椎状喀斯特和重庆的武隆喀斯特作为第一批申报的申报地,使得我县成为重庆市唯一的遗产申报地。

作者: wtao 封 2006-5-25 14:55 回复此发言 删除

--------------------------------------------------------------------------------

4 回复:武隆——向世界自然遗产冲刺!
2005年12月31日,以联合申报形式出现的、涵盖重庆武隆喀斯特、贵州荔波椎状喀斯特及云南石林喀斯特的“中国南方喀斯特”以其景观资源的独特性、完整性、原始性顺利通过建设部认定,从四个候选申报地中脱颖而出,被正式确定为2007年中国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唯一项目。

作者: wtao 封 2006-5-25 14:55 回复此发言 删除

--------------------------------------------------------------------------------

5 回复:武隆——向世界自然遗产冲刺!
目前,以联合申报的形式涵盖重庆武隆喀斯特、贵州荔波喀斯特及云南石林喀斯特三个部分的“中国南方喀斯特”已顺利通过建设部认证,成为中国2007年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唯一项目,

作者: wtao 封 2006-5-25 14:56 回复此发言 删除

--------------------------------------------------------------------------------

6 回复:武隆——向世界自然遗产冲刺!
雄起!!!

作者: 222.181.48.* 封 2006-5-25 15:38 回复此发言 删除

--------------------------------------------------------------------------------

7 回复:武隆——向世界自然遗产冲刺!
激情铿锵申遗路

为了把这光荣的梦想早日变成现实,武隆人满怀毫情,在申遗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具体采取了:

——科学管理,建立健全“申遗”机构。在两省一市申遗指挥部的统一指导下了,为加强“申遗”工作的力度,武隆成立“申报中国喀斯特地貌自然遗产办公室”,“武隆县芙蓉江风景名胜区管理处”,难以使其该管理机构能履行政府职能,达到对世界自然遗产的保护,根据建设部和市园林局的要求,将“武隆县芙蓉江风景名胜区管理处”更名为“武隆县风景名胜区管理局”,下设芙蓉洞、天生三桥、后坪天坑三个风景名胜区管理处,使其更好地履行政府对风景名胜区行政管理职能。

——积极筹资,确保工作顺利开展|。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环境整治、资源保护要投入大量经费。武隆县是国家级贫困县,财政十分困难。必须积极主动争取上级政府在资金方面的大力支持。县人民政府研制了《武隆喀斯特申报世界自然遗产项目科研报告》,积极向上一级政府申请“申遗”资金补助

——主动上门,及时聘请“申遗”顾问。为了确保武隆的“申遗”工作少走弯路,节约资金和提高效率,专程拜访了岩溶洞穴专家朱学稳教授,并颁发聘书正式聘请朱学稳教授为武隆申报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顾问,充分利用专家资源为我们“申遗”工作服务。

强化宣传,着力打造“申遗”品牌。”申遗”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宣传过程,武隆借助宣传这个平台,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武隆知名度。重庆卫视西部开发栏目专题制作了一期武隆申报世界自然遗产专题片,并在西部12个省、市电视台交换播出;6月,重庆日报、晚报、晨报、电视台等十家媒体,联合对我县遗产申报工作进行了专题报道,在国家、省市级媒体就我县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和资源展示等宣传多达450余篇(次),收到了较好的宣传效果。

——引进人才,充实培训“申遗”队伍。为确保“申遗”成功,我们引进了专业人才,专门从事世界自然遗产申报工作,以满足“申遗”工作中外国专家考察的接待和中英文资料翻译工作的需要。同时,在申报世界自然遗产领导小组内部也加强了遗产知识的培训,使每人都掌握了世界自然遗产的申报程序和武隆喀斯特的遗产价值。通过人员的充实和队伍的培训,一方面提高了“申遗”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另一方面也锻炼和提高了“申遗”工作人员的知识和管理水平。

——全面完成申报附件、做好沿线环境治理。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资料文本的同时,还要求提供对自然遗产的价值研究、画册、汇报片、多媒体、以及幻灯片等附件资料,目前申报附件的各项工作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环境治理是“申遗”工作的重中之重,为了迎接IUCN专家的考察,武隆县举全县之力开始对环境进行一次全面的整治,日前整治工作已全面展开,各项整治工作将于2006年8月底结束,届时以良好的形象迎接国外专家的检查验收。

武隆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工作已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但仍任重道远,对申遗工作,武隆不仅充满信心,而且将继续满怀激情,铿锵有力地走好申遗每一步。武隆将严格按照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要求高标准进行改进,把武隆喀斯特其宏观博大、沧桑巨变的历史演变;把武隆喀斯特的奇特自然、妙趣横生的美学价值充分展现给世人, 相信世界自然遗产名录上一定会留下重庆武隆的原始风貌,让这一难得的喀斯特自然遗产用启智的方式加以保护以惠及百姓、福及子孙。

点击进入向世界遗产冲刺——武隆网申遗专题
http://www.cqwulong.cn/gb/sy

『肆』 重庆武隆天生三桥风景区的自然环境

景区林森木秀、来峰青自岭翠、悬崖万丈、壁立千仞、绿草成茵,修竹摇曳、飞泉流水,一派雄奇、苍劲、神秘、静幽的原始自然风貌,以山、水、瀑、峡、桥共同构成一幅完美的自然山水画卷,其中天生三桥,飞崖走壁、擎天一柱、绿茵生辉、翁妪送归,仙女洞等景点引人入胜,使人留连忘返。新增的洞内自然岩壁攀岩项目,极具挑战性。景区内游览路线从崖壁到谷底共5公里,以天龙桥、青龙桥、黑龙桥天生三座规模庞大,气热磅礴的石拱桥称奇于世,三桥平均高200米以上,桥面宽约100米,在距离仅1.2公里的范围内就有如此庞大的三座天生桥实属国内罕见。

『伍』 高中地理知识点(全) 重庆的

必修模块1(自然地理)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1、天体系统的级别: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①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②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③因为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平均气温为15度)④因为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地球能吸引大气形成大气层(氮、氧为主)⑤形成并存在液态水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耀斑

(2)影响:影响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产生“磁暴”现象和“极光”现象;影响地球气候。

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①昼夜交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圈)——与赤道的交点的时间分别是6时和18时——太阳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

②地方时差: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时。

③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偏向力随纬度的增大而增大。

5、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

①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昼现象。②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昼短,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夜现象。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

④赤道全年昼夜平分。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的相反。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3)四季的变化(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着季节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形成了四季)北半球季节的划分:3、4、5月为春季,6、7、8为夏季,9、10、11为秋季,12、1、2为冬季。

6、地球的圈层结构以地表为界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

(1)地球内部的圈层根据地震波(纵波、横波)的特点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地壳物质主要由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组成,上地幔的软流层是岩浆的源地,地核主要由铁镍物质组成。

(2)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1、岩石分三大类:①岩浆岩(岩浆上升冷却凝固而成)②沉积岩(岩石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③变质岩(变质作用)。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三大类岩石可以相互转化,又到新岩浆的产生,这一运动变化过程,构成了地壳物质循环。

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地质作用):

(1)内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内部热能,它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造成地表高低不平。地质构造的类型有褶皱(背斜和向斜)和断层(地垒和地堑)。

(2)外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能和重力。使高低不平的地表趋向平坦。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流水侵蚀地貌(V型谷)、堆积地貌(冲积扇、冲积平原和三角洲);风蚀地貌(风蚀洼地、蘑菇)、风积地貌(沙丘)。

3、六大板块名称: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一般说来,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火山、地震也多集中分布在板块的交界处。生长边界——板块张裂处,常形成裂谷、海洋。消亡边界——板块碰撞处,常形成山脉、海沟。

4、大气受热过程:太阳辐射(短波)、大气削弱、地面增温、地面辐射(长波)、大气增温、大气辐射(长波)、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①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对可见光吸收的很少。②反射作用:云层和颗粒较大的尘埃。云层的反射作用最显著。③散射作用: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使一部分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并产生大气逆辐射(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把部分热量归还给地面,云层越厚大气逆辐射越强。

5、全球近地面有7 个气压带(高低压相间分布),6 个风带。

(1)低纬度环流:

①赤道低压带:因为热力作用形成,气流辐合上升,易成云致雨,形成多雨带。常年受其控制形成热带雨林气候(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东南亚的马来群岛)

②副热带高压带:因为动力作用而形成,气流在30度纬度上空聚积而下沉,形成少雨带(东亚季风区除外),常年受其控制的地区形成热带沙漠气候(北非的撒哈拉水沙漠、西亚的沙漠、北美美国西部的沙漠、南美智利、秘鲁西部的沙漠、澳大利亚大沙漠)

③信风带:由副高吹向赤道低压的气流,在北半球右偏成东北信风,在南半球左偏成东南信风。

(2)中纬度环流:

④副极地低压带:由来自低纬的暖气流与来自高纬的冷气流相遇运动上升而形成。形成温带多雨带。

⑤中纬西风带:由副高吹向副极地低压带的气流,在北半球右偏成西南风,在南半球左偏成西北风,习惯上叫西风,受其常年控制的地区,在大陆西岸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欧洲西部、北美西部如加拿大的温哥华附近、南美南端的安第斯山西侧、澳大利亚南端及塔斯马尼亚岛、新西兰等)

(3)高纬环流:

⑥极地高压带:因为热力作用而形成,冷空气下沉,形成少雨带。不过极地因为气温低,蒸发更少,所以极地属于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的地区,为湿润地区。

⑦极地东风带:由极地高压带吹向副极地低压带的气流,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北半球右偏成东北风,南半球左偏成东南风。

(4)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移动的原因: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动。△移动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5)单一气压带或风带作用形成的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赤道低气压带)、热带沙漠气候(副热带高气压带)、温带海洋性气候(中纬西风带)。

(6)气压带、风带移动形成的气候类型:热带草原气候(夏季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冬季受低纬信风带控制)、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冬季受中纬西风带控制)。

6、常见的天气系统:锋面系统(冷锋、暖锋、准静止锋)、气旋(低压)和反气旋(高压)、锋面气旋。气旋是低压,低压系统在实际大气中常会出现沿中心向一定方向延伸出的低压槽,在低压槽上形成了锋面系统。锋面与气旋是一个整体(高压系统是没有的)。

7、水循环

(1)类型:海陆间大循环(大循环)、陆地循环(水量很少)、海洋循环(水量最大)

(2)各环节的名称:蒸发、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下渗、植物蒸腾

(3)意义:它使陆地水不断得到补充、更新,使水资源得以再生;塑造地表形态;联系四大圈层。

8、洋流:

(1)类型:按成因分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按性质分暖流和寒流。

(2)分布:△中低纬度——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顺时针流动(与半球反气旋方向一致),南半球逆时针方向流动(与南半球反气旋方向一致)。△中高纬度(主要指北半球)——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南半球西风漂流,世界最强大的寒流。△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夏季由西向东流,冬季由东向西流(夏顺冬逆)。

(3)影响:①对气候的影响:暖流起到增温、增湿作用(西欧海洋性气候的形成,得益于北大西洋暖流);寒流起到降温、减湿作用(澳大利亚西海岸的维多利亚沙漠、秘鲁太平洋沿岸的阿塔卡马沙漠的形成都与沿岸的西澳大利亚寒流和秘鲁寒流有关)

②对海洋生物的影响——渔场的分布:寒暖流交汇处,给鱼类带来了丰富多样的饵料。

△北海道渔场——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的交汇处。△纽芬兰渔场——拉布拉多寒流与墨西哥湾暖流的交汇处。△北海渔场——北大西洋暖流与高纬南下的冷海水交汇形成。△秘鲁渔场——上升补偿流使深层海水上泛,带来深海的硅酸盐类,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浮游生物又是鱼类的饵料。

③对海洋污染的影响: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快净化速度;但也使污染物的范围扩大。

④对海洋运输事业的影响:顺流——航行速度快;逆流——航行速度慢。

【第三章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

1、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自然地理要素包括气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要素。

(1)气候的变化使地球上的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层得以不断改造,生物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2)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联系有机界与无机界,促使化学元素迁移;改造大气圈,使原始大气逐渐演化为现在大气;改造水圈,影响水体成分;改造岩石圈,促进岩石的风化和土壤的形成,使地理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环境创造了生物,生物又创造了现在的环境。所以生物是地理环境的生物,同时又是地理环境的塑造者

(3)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举例:我国西北内陆——由于距海远,海洋潮湿气流难以到达,形成干旱的大陆性气候——河流不发育,多为内流河——气候干燥,流水作用微弱,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有机质含量少。

2、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受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影响——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南北)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这种分异是以热量为基础的。例如:赤道附近是热带雨林带,其两侧随纬度升高,是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经度地带性):受海陆分布的影响,自然景观和自然带从沿海向大陆内部产生的有规律的地域分异,这种分异是以水分为基础的。例如:中纬度地区(特别是北半球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到内陆出现: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在高山地区,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差异很大,从而形成了垂直自然带。举例:赤道附近的高山,从山麓到山顶看到的自然带类似于从赤道到两极的水平自然带。

【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聚落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可从形态上反映出来:平原地区,地形比较完整、开阔、平坦,聚落呈圆形或不规则的多边形,规模较大;山区聚落沿河谷或在比较开阔的低地分布。例如:我国的汾河、渭河谷地城市的分布。世界上的大城市多数位于平原上。平原地区的区位优势: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且有利于交通联系和节省建筑投资。也有的平原不适宜城市的发展。例如:热带地区,低地闷热,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最著名的是巴西,其城市不是分布在亚马孙平原,而是巴西高原。

2、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公路选线避开不利地形,地形平坦地区的交通线网密度较大(造价低、工程量小),山地、丘陵地区的密度较小(造价高、工程量大)。

3、全球气候变暖对农业生产有利方面:高纬度地区升温幅度最大,作物生长期延长,产量增加;对农业生产不有利方面:中纬度半湿润半干旱区,若降水量不变,增温将加速陆地蒸发,使土壤中水分减少,导致作物产量下降。对工业生产也有一定的影响,温度升高将减少高纬度地区供暖的能源消耗,明显增加低纬度地区制冷的能源消耗。

4、自然资源的定义:人类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它包括气候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自然资源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举例:能源利用对生产力的发展有巨大推动作用。△柴草为主要能源——社会生产力水平很低,△18世纪,煤炭为主要能源——社会生产力大幅提高,△20世纪50年代以后,石油为主要能源——极大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5、常见的自然灾害有水灾、旱灾、台风、暴雨、寒潮、沙尘暴、暴风雪、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了解它们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必修2 人文地理

第一章 人口

一、人口增长

1、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生产力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和教育程度影响到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进而影响到人口的增长模式。此外,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灾害等也会影响到人口的增长。

2、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再生产模式):高低高(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三低(发达国家)、“高低高”向“三低”过渡(水平较高的发展中国家)。

3、世界人口增长: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欧洲最低;亚洲净增人口数量最多。

4、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压力大——控制人口(中国实行计划生育)

人口增长过慢:人口老龄化——鼓励生育、接受移民(中国靠发展生产力)

二、人口迁移

1、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经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政治(政治迫害、战争、国家有组织的人口迁移)、社会文化(宗教迫害、民族歧视)、生态环境、其他因素(家底和婚姻、投亲靠友、逃避歧视)。

2、人口迁移的意义(效应)

(1)利:①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融合 ②加强文化交流 ③减轻迁出地的人口压力 ④为迁入地提供廉价劳动力。

(2)弊:①造成迁出地人才外流 ②给迁入地社会管理增加了难度

三、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

1、人口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某一地域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人口承载力。

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的因素:资源状况、生产力水平、开放程度和消费水平。

四、地域文化与人口

第二章 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化

一、城市的空间结构

1、城市功能分区——相同的城市用地类型发生集聚

(1)商业区:位于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交通便利,通信发达,人流量大;付租能力强。

★中心商务区(CBD):建筑密集、高楼林立、交通便捷——面积有限,但需求量大

(2)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边缘,交通便利,大多有河流或铁路、公路经过。

(3)住宅区:是城市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4)文化区:一般要求环境优美,远离工业区和商业区。城市建设要注意保护文物古迹。

2、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形成的原因: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行政因素

3、 城市规模与地域结构、服务范围

★小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不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少、级别低,服务范围小。

★大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大。

二、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

(一)、自然方面

1、 地形——平原地区城市密度大

2、 气候——气候温暖湿润的地区城市密度大

3、 河流—— 河流的供水和运输功能决定城市区位。

(二)社会经济方面

1、农业基础

2、交通条件:沿海、沿江、沿铁路线、沿高速公路可以形成城市轴线。北方城市大都在大道汇合处。

★交通线的变化,会给城市发展带来影响。(如扬州:运河通航时—兴,运河淤塞后—衰)。

3、政治(如行政中心)、军事防卫、宗教、科技、旅游等也能促进城市的形成和壮大。

三、城市化

1、 城市化的标志:①城市人口增加、②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③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其中最重要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2、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城市化特点:①大城市发展速度超过小城市;②大城市数目不断增多;③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发展快。——大城市化趋势

3、 发达国家的城市化

① 特点:起步早,水平高,速度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② 逆城市化的原因: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以及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4、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

① 特点: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快,大城市化趋势明显。

② 我国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

③ 城市发展不合理:大城市迅速膨胀,中小城市发展缓慢,人口集聚于少数大城市。

5、城市化的一般规律: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四、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对气候的影响: 热岛效应、 雨岛效应 、城郊热力环流 、大气污染严重

(2)对水文的影响:对地下水——下渗量减少、地下水漏斗区范围和深度增大。

对河流水——坡面流水的流速加快,河流汇水时间缩短,更易形成洪峰。

对水质——城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造成城市水源的污染。

(3)对生物的影响:草坪和人工林品种单一;破坏生物栖息地,生物的多样性减少。

2、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生态城市”

① 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分散城市职能。

② 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环境。扩宽主干道,建环城公路,建高架公路、地铁、轻轨交通。

③ 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大力加强绿化建设。

五、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

第三章 人类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一、农业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气候、水源、地形、土壤):改造——温室农业、梯田、施肥、浇水。

2、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地租、政策、劳动力)

★市场决定着农业的类型和规模。

★交通条件(特别是保鲜和冷藏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扩展。

3、技术因素(育种、机械、化肥、农药)

★培育良种(高产、耐旱、耐寒、耐储存等品种):有利于扩大种植面积。

★机械化: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施用化肥、农药等:可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1、商品谷物农业

(1)分布: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等国。

(2)主要品种:小麦、玉米(旱地作物,便于机械化生产)。

(3)形成条件:★自然条件:地势平坦,耕地广阔,地广人稀。

★社会经济条件:交通发达,技术水平高

★技术条件:机械化程度高。

(4)特征: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家庭农场为主

2、水稻种植业:

分布

东亚、东南亚、南亚季风区

典型地域

亚洲

区位条件

气候

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适合水稻生长

地形

河流下游平原或河口三角洲,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利于耕作

劳动力

(属劳动密集型农业)人口密集,劳动力丰富,利于精耕细作

历史

种植历史悠久,传统经验丰富

主要特点

特点

形成原因

小农经营

以家庭为单位,人均耕地少

单产高,商品率低

精耕细作,但农村人多,自给为主

机械化水平低

经济水平低,体力劳动为主

水利工程量大

季风气候,水旱灾害频繁发生

科技水平低

历史悠久,传统经验丰富

3、混合农业

(1)主要是牲畜和谷物的混合农业。我国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主要是渔业与林业的混合农业。

(2)分布:欧洲、北美、澳大利亚(“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坐在矿车上的国家”)等。

(3)特点(墨累—达令盆地的“小麦——牧羊带”为例)

① 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

★互惠互利:种植业为畜牧业提供饲料,畜牧业为种植业提供肥料

★休耕和轮作、(有利于恢复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种植、牧场。

② 有效合理的农事安排:小麦农忙(播种5—6月、收割11—12月)正式放牧的闲时。

③ 灵活的生产选择:根据市场确定是多种植小麦还是多牧羊。

4、其他农业地域类型

地域类型

分布地区

形成原因

主要特点

迁移农业

某些原始部落地区

生产力水平低,“刀耕火种”

影响生物多样化;气候恶化

乳畜业

发达国家,我国大城市周围等

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大城市经济发达,人口集中,对牛奶及其制品的需求量大

商品率高;机械化水平高;

受城市分布的影响大;

集约化程度高等。

三、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对生物的影响:①开垦耕地、砍伐森林等;②人工培育良种;③过渡放牧导致草场破坏,出现荒漠化;④施用农药会使农产品遭到污染,导致农产品质量下降。

2、对土壤的影响:①大水漫灌导致土壤盐渍化;②长期施用化肥会使土壤板结,变酸变硬。

3、对气候的影响:砍伐森林与植树造林、修建水库与引水灌溉都改变了下垫面性质,改变了大气的热源和水源条件。

4、对水文特征的影响:①修建水库和引水灌溉:改变了河流径流的流量过程;

②开垦梯田、砍伐森林、植树造林:影响河流含沙量。

四、工业区位因素

1、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

(1)自然因素:矿产、土地、水源、气候等。

(2)经济因素——接近原料、燃料(如有色金属冶炼、重化工基地)、市场——节省运费。

(3)劳力和技术:需要大量劳动力的工业,工资在产品成本中的比例较高(劳动密集型工业),工厂要布局在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方。技术密集型工业要靠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的地方。

(4)工农业基础和协作条件:包括生产协作和社会协作

(5)环境:工业布局要注意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①风向 ②水源 ③离城市距离

2、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1)原料地对工厂的影响逐渐减弱,市场对工厂区位的影响在逐渐加强。原因:工业所用的原料范围越来越广,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

(2)交通运输:沿海沿江的港口、铁路枢纽、高速公路沿线地区,对工业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交通运输已相当完善,交通运输不再成为他们考虑的主要因素);

(3)信息通信网络的通达性作为工业区位因素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

(4)劳动力素质的影响逐渐增强。

3、工业区位指向类型
工业类型

工业特点

区位选择原则

主要工业部门(举例)

原料指向型

原料不便长距离运输或运输原料成本高

接近原料产地

采掘工业、制糖业、水产品加工业、水果加工业等

动力指向型

需消耗大量能源

接近能源基地

有色金属冶炼厂

市场指向型

产品不便远距离运输或运输产品成本高

接近产品的消费市场

瓶装饮料业、家具制造业、印刷、石油加工业等

劳动力指向型

需投入大量劳动力

接近有大量廉价劳动力地区

普通的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伞、制鞋工业等

技术指向型

技术要求高

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地区

集成电路、精密仪器等

五、工业地域的形成

1、工业集聚和工业地域的形成

(1)导致集聚的主导因素: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廉价劳动力;资源和能源分布等。

『陆』 武隆县的地理环境

武隆县地质构造雏形由燕山期第二幕形成,属新华夏构造体系和南北径向构造体系,川黔南北构造带。江口等地区属川鄂湘黔隆起褶皱带,褶皱构造形成一系列背斜和向斜。构造成南北向的主要有接龙场背斜、甘田湾向斜、大耳山背斜、羊角背斜、三汇背斜、车盘向斜等。背斜核部出露地层多为二迭系、三迭系,其中接龙场背斜多为寒武系。向斜轴部为三迭系中上统地层。构造形态多为短轴构造,两翼岩层倾角差异较大。断裂构造发育,多与背斜伴生。其性质为冲断层、正断层、逆断层。主要断层有芙蓉江冲断层、土坎正断层、三汇冲断层、煤炭厂逆断层、四眼坪逆断层。
武隆县属渝东南边缘大娄山脉褶皱带,多深丘、河谷,以山地为主。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境内东山菁、白马山、弹子山由北向南近似平行排列,分割组成桐梓、木根、双河、铁矿、白云高地。因娄山褶皱背斜宽广而开阔,为寒武系石灰岩构成,在地质作用过程中,背斜被深刻溶蚀。乌江由东向西从中部横断全境。乌江北面的桐梓山、仙女山属武陵山系,乌江南面的白马山、弹子山属大娄山系。木棕河、芙蓉江、长途河、清水溪、石梁河、大溪河等大小支流由南北两翼汇入乌江。由于深度溶蚀形成的深切槽谷交错出现,构成武隆县崇山峻岭,岗峦陡险,沟谷纵横。仙女山主峰磨槽湾海拔最高,达2033米;大溪河口海拔最低,海拔为160米。除高山和河谷有少而小的平坝外,绝大多数为坡地梯土。土壤多属黄壤、黄棕壤,其次紫色土。 植物
武隆县以中亚热带植物为主,植被类型有常绿阔叶林、常绿针叶林、常绿针阔混叶林、竹林、常绿阔叶与落叶阔叶交混林、灌木林、疏林草地及灌丛草地。植被中有速生优质树种马尾松、杉木、铁尖杉、白花泡桐、香椿等;有属国家一级保护树种的银杉、珙桐、水杉,二、三级保护树种的鹅掌秋、胡桃、银雀树等;还有经济树种油桐、茶、漆、猕猴桃等。
动物
动物有哺乳类4目12科34种,爬行类2目2科14种,两栖类2目3科12种,鸟类18科26种,鱼类7目8科34种,包括国家一、二、三级珍稀动物金钱豹、小熊猫、大鲵、白腹锦鸡、中华鲟等。

『柒』 重庆武隆喀斯特的地理环境

武隆喀斯特由芙蓉江、天生三桥和后坪三个喀斯特片区组成,芙蓉江洞穴系统以中国最深的竖井群和潜水位洞穴为特征,三桥洞穴系统以伏流洞穴和削顶洞穴为特色,后坪洞穴系统则以半覆盖型喀斯特发育的中国第二大型洞穴系统为特色。如果将三个地方结合起来,则可发现喀斯特洞穴演化各个阶段现象:从芙蓉江边低于江面的潜流带洞穴,到三桥的老龙洞伏流洞穴,后坪包气带的大型洞穴系统和芙蓉江两岸竖井群(原来以为只有右岸),再回到三桥洞顶崩塌后形成的不连续洞穴系统,而后进入洞顶完全崩塌后的三桥喀斯特峡谷,即削顶洞穴(roofless cave),最后是峡谷横向后退形成的空中洞穴(cave in the air),应有尽有,而且特色鲜明,即代表了重要的地貌形态特征。
中国喀斯特,为世界罕见。在中国,作为喀斯特地貌发育的物质基础──碳酸盐类岩石(如石灰石、白云岩、石膏和岩盐等)分布很广。据不完全统计,达,其中裸露的碳酸盐类岩石面积约130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7;埋藏的碳酸盐岩石面积约70万平方公里。碳酸盐岩石在全国各省区均有分布,但以桂、黔和滇东部地区分布最广。湘西、鄂西、川东、鲁、晋等地,碳酸盐岩石分布的面积也较广。 重庆武隆喀斯特位于武隆县,且芙蓉洞位于距武隆县江口镇4公里处的芙蓉江畔。

『捌』 重庆地理知识

重庆位于中国内陆西南部、长江上游地区,地跨东经105°'~110°11'、北纬28°10'~32°13'[14]之间的青藏高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地带。地界渝东、渝东南临湖北省和湖南省,渝南接贵州省,渝西、渝北连四川省,渝东北与陕西省和湖北省相连。辖区东西长470千米,南北宽450千米,辖区总面积8.24万平方千米,为北京、天津、上海三市总面积的2.39倍,其中主城建成区面积为647.78平方千米。

地势重庆地处中国西南部,长江上游地区,其北部、东部及南部分别有大巴山、巫山、武陵山、大娄山环绕。地貌以丘陵、山地为主,坡地面积较大,有“山城”之称。重庆地势由南北向长江河谷逐级降低,西北部和中部以丘陵、低山为主,东北部靠大巴山和东南部连武陵山两座大山脉。[15]气候重庆市年平均气温16~18℃,长江河谷的巴南、綦江、云阳等地达18.5℃以上,东南部的黔江、酉阳等地14~16℃,东北部海拔较高的城口仅13.7℃,最热月份平均气温26~29℃,最冷月平均气温4~8℃,采用候温法可以明显地划分四季。重庆市年平均降水量较丰富,大部分地区在1000~1350毫米,降水多集中在5~9月,占全年总降水量的70%左右。重庆市年平均相对湿度多在70%~80%,在中国属高湿区。年日照时数1000~1400小时,日照百分率仅为25%~35%,为中国年日照最少的地区之一,冬、春季日照更少,仅占全年的35%左右。重庆市的主要气候特点可以概括为:冬暖春早,夏热秋凉,四季分明,无霜期长;空气湿润,降水丰沛; 太阳辐射弱,日照时间短;多云雾,少霜雪;光温水同季,立体气候显着,气候资源丰富,气象灾难频繁。重庆气候温和,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重庆多雾,素有“雾重庆”之称。重庆雾多,是由于重庆地理环境形成的。

『玖』 地理知识大全

增长点地理知识

长城有多长?
21196.18千米
珠穆朗玛峰有多高?
8844.43米
吐鲁番盆地有多低?
海拔-154米
长江有多长?
6397公里
黄河有多长?
5464公里
京杭大运河有多长?
1710公里
故宫面积有多大?
72万平方米
中国有多少人?
超13.73亿人
汉字有多少个?
85568个
中国有多少位皇帝?
408位
秦朝2位,汉朝31位,
三国11位,晋朝16位,
五代十六国78位,
南北朝59位,隋朝3位,
唐朝22位,五代十国55位,
宋朝18位,金辽西夏35位,
元朝18位,明朝16位,
清朝12位,还有南明、北元。
其它诸如李自成、张献忠,
以及太平天国洪秀全父子、
甚至称洪宪帝仅两个月的袁世凯,
加起来一共408位。

人们必知的常识虽然常挂在嘴上,
但具体是这些你都知道吗?
三山
黄山〖安徽〗
庐山〖江西〗
雁荡山〖浙江〗
【五岳】
东岳泰山(山东)
南岳衡山(湖南)
中岳嵩山(河南)
西岳华山(陕西)
北岳恒山(山西)
【五岭】
越城岭
都庞岭
萌诸岭
骑田岭
大庾岭

【五湖】
鄱阳湖〖江西〗
洞庭湖〖湖南〗
太湖〖江苏〗
洪泽湖〖江苏〗
巢湖〖安徽〗
【四海】
渤海
黄海
东海
南海
【四大名桥】
广济桥
赵州桥
洛阳桥
卢沟桥
【四大名园】
熙和园〖北京〗
避暑山庄〖河北承德〗
拙政园〖江苏苏州〗
留园〖江苏苏州〗
【四大名刹】
灵岩寺〖山东长清〗
国清寺〖浙江天台〗
玉泉寺〖湖北江陵〗
栖霞寺〖江苏南京〗
【三大名楼】
岳阳楼〖湖南岳阳〗
黄鹤楼〖湖北武汉〗
滕王阁〖江西南昌〗
【四大名亭】
醉翁亭〖安徽滁县〗
陶然亭〖北京先农坛〗
爱晚亭〖湖南长沙〗
湖心亭〖杭州西湖〗
【四大古镇】
景德镇〖江西〗
佛山镇〖广东〗
汉口镇〖湖北〗
朱仙镇〖河南〗
【四大碑林】
西安碑林〖陕西西安〗
孔庙碑林〖山东曲阜〗
地震碑林〖四川西昌〗
南门碑林〖台湾高雄〗
【四大名塔】
嵩岳寺塔〖河南登封嵩岳寺〗
飞虹塔〖山西洪洞广胜寺〗
释迦塔〖山西应县佛宫寺〗
千寻塔〖云南大理崇圣寺〗
【四大石窟】
莫高窟〖甘肃敦煌〗
云岗石窟〖山西大同〗
龙门石窟〖河南洛阳〗
麦积山石窟〖甘肃天水〗
【四大书院】
白鹿洞书院〖江西庐山〗
岳麓书院〖湖南长沙〗
嵩阳书院〖河南嵩山〗
应天书院〖河南商丘〗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