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理信息 » 海宁贤明府地理位置

海宁贤明府地理位置

发布时间: 2021-02-18 09:16:45

『壹』 海宁文化 城乡调查报告 急!!!!

海宁市地处浙江省北部,杭嘉湖平原南端,东距上海120公里,西与杭州接壤,下辖8个镇、4个街道、2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总面积700平方公里,户籍人口64万。
海宁是一个颇具文化魅力的城市。海宁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皮革之都、文化之邦、旅游之地”之美誉。尤以潮文化、灯文化和名人文化独具地方特色。天下奇观海宁潮因其潮高、多变、凶猛、惊险而饮誉海内外,白居易、李白、苏东坡等历代文人墨客观潮后留下了千余首咏潮诗词,孙中山、毛泽东等一代伟人及许多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曾来海宁观潮。硖石灯彩工艺独特,制作精细,其“针工”堪称一绝。相传始于唐而盛于宋,迄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曾多次被作为国礼赠送给国际友人。海宁人杰地灵,历代贤才荟萃,如唐代诗人顾况,明代史学家谈迁,清代大学士陈元龙、数学家李善兰,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诗人徐志摩、军事理论家蒋百里、书法家张宗祥、书法篆刻艺术家钱君陶、漫画家米谷、教育家沙可夫、许国璋、著名作家陈学昭以及香港知名人士查济民和金庸先生等都是海宁人。
海宁是一个富有竞争实力的城市。改革开放以来,全市上下抢抓机遇,发挥优势,加快发展,区域经济不断壮大,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05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17.96亿元,人均达到4200美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为6.3:61.1:32.6;财政总收入24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1.43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6684元和8089元。在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排名中列第23位,并荣获了中国特色魅力城市、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长三角最具投资价值县市等称号。在致力加快经济建设的同时,积极推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科教文卫等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精神文明建设、
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近年来先后被命名为全国、全省科技工作先进县(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市,浙江省首批小康县(市)、省级文明城市、省教育强市、省卫生城市、省双拥模范城、省体育强市。 海宁是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城市。依托较早地推进市场化改革,海宁已形成了一定的体制机制优势,民营经济相对比较发达。作为全国首批沿海对外开放(县)市之一,近年来随着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经济圈的迅速崛起,海宁已成为国内最富活力、最具潜力的投资热土之一。2005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2.31亿美元,自营出口达到14.77亿美元。海宁还是著名的“中国皮革之都”、“中国纺织产业基地市(县)”和“中国经编名城”。目前已形成了以皮革、经编、家纺为支柱,磁性材料、化工医药、印刷包装、五金机械等产业蓬勃发展的富有特色的工业经济新格局。海宁中国皮革城已成为全国皮革服装、毛皮交易中心和华东地区的箱包皮具集散中心,许村中国家纺城已成为全国最大的装饰布料集散中心。一年一度的皮革博览会、家纺博览会和观潮节已经成为国内重要的商贸节会活动。
海宁是一个努力走在前列的城市。新世纪的海宁,正处在由小康向现代化历史性跨越的关键时期。面向“十一五”时期,海宁迎来了新一轮的发展机遇,大力弘扬“敬业奉献、猛进如潮”的海宁精神,解放思想、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已成为海宁“十一五”发展的主旋律。海宁上下将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跨越式发展为主题,以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创新为动力,深入实施产业提升、开放带动、科教兴市、城乡一体化、和谐发展五大战略,全力打造环杭州湾现代工贸强市、长三角文化旅游名市、杭嘉湖宜居创业新市。力争到“十一五”末,综合实力确保嘉兴首位、浙江领先、全国升位,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目标,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

『贰』 姓氏的来源扈

渊源一
源于姒姓,为大禹王的后代,以国名为氏。
据《风俗通》、《左传》、《汉书》等载,大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了王位,建立的夏朝,自称夏后启。这种做法,破坏了传统的禅让制度,引起了一些诸侯国的不满。其中有一个诸侯国有扈氏,也是大禹的后人,受封于扈(今陕西省扈县一带),建立扈国。有扈氏首领觉得有责任维护传统制度,于是就起兵讨伐夏后启。启立即召集天下诸侯兴师镇压。由于大禹刚死不久,诸侯们对禹的丰功伟大绩还记忆犹新,都愿意出兵助启,所以启就占了优势。双方军队在甘(户县南一带)相遇。交战前,启对部下发布了一篇誓师辞,这就是收在《尚书》中的《甘誓》,其中列举了有扈氏的罪状,并公布了作战计划及赏罚规定。战斗开始后,尽管有扈氏人人英雄奋战,但毕竟寡不敌众,结果战败。夏后启趁势灭掉了有扈氏。有扈氏人,后来以原国名命姓,称为扈氏。史书说他:知义而不知宜。扈氏后又分为户、鄠二姓,其实扈、户、鄠三字音同字异,实为一姓。户姓由扈字去邑而为户,鄠姓因秦改扈为鄠而成姓。
折叠渊源二
出自鲜卑族三字姓扈地干氏所改。据《魏书·官氏志》载,南北朝时,后魏代北鲜卑族有三字姓扈地干氏,进入中原之后,改为扈、干两姓。扈氏祖宗:有扈氏。扈又作户、鄠。相传为夏之诸侯。姒姓,启之庶兄所封。禹传位与启,不服,与启战于甘(今陕西省户县境),战败被灭(《史记·夏本纪》)。其故地在今陕西户县北。一说禹曾用兵攻伐(《庄子·人间世》)。根据《风俗通》记载,夏朝有扈氏的后代,是以国为氏的姓氏。根据《通志·氏族略》的记载,扈氏出自姒姓,是夏时的诸侯,夏时为崇扈,秦时改为雩,国亡后子孙就以国为姓,称为扈氏。而根据《史记》上记载,中国的扈氏家族,是当年与夏启奋战的“有扈”的后裔。有扈是当时的一个国家,位于现在陕西省雩县的北方。他们被夏禹征服之后,就变成了中华民族的一分子,并且入境随俗,逐渐“以国为氏”,而姓了扈。
折叠渊源三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 满族扈伦纳喇氏,通古斯语为Hulunnara,汉义“盔顶”,以扈伦河名为部名,因以称氏,后蒙古酋长星根达尔汉灭扈伦纳喇部,兼并其民众,迁徙叶赫河岸为叶赫部,以部为氏,改称叶赫氏,满语为Yehe Hala,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后与哈达部、乌喇部、辉发部各自在扈伦地区建立割据政权,史称“扈伦四部”,后皆为后金天命汗(清太祖)佟·努尔哈赤所统一。清朝中叶以后,扈伦纳喇氏的主要分支叶赫氏、扈伦氏、纳喇氏等,多冠汉姓为扈氏、叶氏、那氏、纳氏等。
⑵. 满族瑚锡哈哩氏,亦称祜什哈礼氏、瑚克沙哈里氏,满语为Husihari Hala,以地为氏,世居瑚锡哈理(今黑龙江宁安东北部)、依兰费尔塔哈(今吉林市西南二百五十公里处)、三姓(今黑龙江依兰)等地。后有赫哲族、锡伯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以后,满族、赫哲族氏、锡伯族瑚锡哈哩氏多冠汉姓为扈氏、华氏、关氏、胡氏等。
⑶. 满族科奇哩氏,亦称柯齐礼氏、郭齐里氏,满语为Keciri Hala,世居瓦尔喀阿库里(今乌苏里江上游支流俄罗斯境内阿库里河流域)等地,所冠汉姓为扈氏。
⑷. 满族托和啰氏,亦称托科罗氏、托活络氏、脱阔罗氏、托忒克氏,满语为Tohoro Hala,汉义“套马”或“把袋子驮在马背上”,世居虎尔哈(今黑龙江黑河对岸俄罗斯地区)、乌喇(今吉林永吉)、叶赫(今吉林梨树)、喀穆(今俄罗斯贝加尔湖东南)、奥里迷(今黑龙江同江)、毕瞻(今黑龙江毕瞻河流域)、松花江与黑龙江沿岸。后有锡伯族引为姓氏者。清朝晚期以后多冠汉姓为扈氏、陶氏、托氏、妥氏等。
折叠渊源四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回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扈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扈氏,世代相传至今。详实情况,有待进一步考证之后,再予以补充刊载。
折叠渊源五
源于官职,出自古代官吏农正,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在上古时期,少昊设立负责农政的官员为农正,全称为“春扈氏农正”。据史籍《史记·三代世表》的记载,到了尧帝时期,“尧立后稷,以为大农,姓之曰姬氏。”大农就是当时主管农政的官职。
折叠编辑本段改考
折叠改蒲氏
关于蒲氏的得姓经过,《十六国春秋》的《前秦录》上有一段记载,说明得最为清楚:“其先有扈氏之苗裔,其后家池生蒲,长五丈,时感异之,谓之蒲家,因以为氏焉。”另外,《晋书苻洪传》也指出:“其先家居池中生蒲,皆长三丈,因号蒲家,遂以为氏,后为苻氏”。
当时,不管蒲氏先人家池中的蒲,究竟是五丈高还是三丈高,这种情形的确令人惊异,则是完全一样的。蒲姓的人得姓于此,也真可以说是饶有趣味了。
蒲氏血缘所出的有扈氏,根据考证,是上古圣君夏禹的苗裔,三代以后,世代都是西羌的酋长。正由于他们世居西羌,又出现于南北朝所谓胡人纷纷入侵中原的时候,所以常常被人误会他们也是外来的胡人,造成了一个很大的错误。实际上,蒲姓的人都是名正言顺的炎黄子孙。
蒲氏为黄帝的子孙,而不是后来外来的种族,可以在《路史》一书上找到有力的证据,该书指出:“系出姒姓,有扈氏后,世为西羌酋长。”
上古的另一位圣君虞舜的后裔之中,据说也有以蒲为氏的。《万姓统谱》一书指出:“夏封舜于蒲州,因氏,望出河东”之说。
古时以蒲为名的地方,大致有两处,一处在现在河北省长垣县,是春秋时代卫国之地;另一处在今山西省(左耳旁+显)县的西北,俗名斩祛垣,则是当时晋国的一个邑。以蒲为姓的虞舜后裔,究竟跟这两个地方有没有直接的关联,就没有确实的资料可资考证了。
《聊斋志异》,多年以来脍炙人口,深入民心,是一部不朽文学名著,而大家都知道,该书的作者就是大名鼎鼎的蒲松龄。蒲松龄是前清康熙年间的山东淄川人,一生肆力古文,悲愤感叹,自成一家,而且著述甚富,是历史上有名的杰出文学家之一。他的成就,当然更是后世每一位蒲姓人士的共同光荣。
折叠改干氏
据史籍《魏书·官氏志》中的记载,南北朝时期,后魏代北鲜卑族有扈地干氏部落。
在北魏孝文帝于太和十九~二十年(公元495~496年)迁都洛阳入主中原之后,大力推行汉化改革政策,在其过程中,改鲜卑族姓氏为汉姓,扈地干氏部落在此期间改为汉姓扈氏、干氏两种姓氏,逐渐融合到汉族之中,世代相传至今。
折叠编辑本段发源地
折叠陕西户县
【扈】姓发源地:陕西户县简史【酆】(feng)
《史记》所涉及户县之处,大概分为两类:一是介绍山川河流城市时涉及到的;一是阐述历史事件时涉及到的。由这些零碎的语言中,大概可以勾画出先秦时代户县的地理沿革:
户县古称扈、鄠(《训纂》云:户、扈、鄠三字,一也)。其地处秦岭北麓,关中腹地,东临沣水,北依渭河,城西有涝河,周、秦、汉、唐皆京畿之地。(见《史记·夏本纪》)
夏之前,户县称鄠国,属有扈氏(有扈,姓)。《百家姓溯源》认为,扈(户)姓即起源于此。《汉书·地理志》记载:“鄠,古国,有扈谷亭。扈,夏启所伐。酆水出东南,又有劳水,皆北过上林苑入渭。有萯阳宫,秦文王起。”鄠国在地理上位于雍州地界。《尚书·禹贡》记载,禹分天下为九州,渭水流域属雍州,土色泛黄,田地肥沃程度天下第一。
另外,户县还有一部分属崇国。崇国是一个很古老的国家,《正义》上解释“崇国是受夏鲧(禹的父亲)所封,虞(舜)、夏、商、周皆有崇国,崇国盖在丰镐之间。”商末时崇国的国君是崇侯虎。凤鸣岐山,随着姬氏的兴起,崇国一直充当着阻击姬氏的角色。周文王姬昌在他逝世的前一年攻占了崇国,将都城从岐下迁到丰。这段故事记载在《史记》中,在下文中将详细讲述。(见《史记·周本纪》)
西周时,以首都镐京为中心,沿着渭水下游和黄河中游划出一块广大的土地,称为“王畿(jī)”,由国王直接统治。户县属王畿之地。
秦时,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首都咸阳周围属于内史郡,又称秦内史。户县属内史郡。汉袭秦制,但将秦内史分为京兆尹、左冯翊和右扶凤。户县属右扶风,上林苑(皇家狩猎之地)在其境内。(见《汉书·地理志》)
一《史记》中在地理方面涉及到户县的内容主要是:
1.沣河、涝河:
《史记·夏本纪》:泾属渭汭。漆、沮既从,沣水所同。《索隐》解释:“沣水出鄠县南。”“沣水出右扶风鄠县东南,北过上林苑。”意思是:泾、漆、沮、沣等水都流入渭河。
《史记·封禅书》:霸、产、长水、沣、涝、泾、渭皆非大川,以近咸阳,尽得比山川祠,而无诸加。
《正义》解释:“沣水源在雍州长安县西南山沣谷。”
《集解》解释:“涝,音劳。水名,在鄠(hù)县界”。
《括地志》云:“雍州鄠县终南山,沣水出焉。”
意思是:灞河、浐河、长水、沣河、涝河、泾河、渭河都不是大河,但因为靠近咸阳,所以享受着名山大川级别的祭祀。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左苍梧,右西极,丹水更其南,紫渊径其北;终始霸浐,出入泾渭;酆鄗潦潏。
《索隐》解释:酆鄗(feng hao),丰镐。张揖云:“丰水出鄠县南山丰谷,北入渭。镐在昆明池北。”郭璞云:“镐水,丰水下流也。”
司马相如《上林赋》云:纡馀委蛇,经营乎其内。荡荡兮八川分流,相背而异态。“八川分流”即泾、渭、灞、浐、丰、镐、涝、潏八水,唐时曰:“八水绕长安”。
2.酆、镐
《史记·周本纪》:明年,伐崇侯虎。而作丰邑。
《集解》解释:“丰在京兆鄠县东,有灵台。镐在上林昆明北,有镐池,去丰二十五里。皆在长安南数十里。”
《正义》解释:“周丰宫,周文王宫也,在雍州鄠县东三十五里。镐在雍州西南三十二里。”
周文王姬昌伐甘,迁都于酆(ln feng)。后来,武王又迁都于镐。沣水西称酆京,沣水东称镐京,史称“酆镐二京”。酆、沣、丰,皆一字。个人倾向于使用“酆”字。《说文解字》中解释:左耳旁表土山、右耳旁表城邑。所以在汉语中,都、邺、郢等城市名皆右耳旁;陵、陇等皆左耳旁。因而,“丰”和“沣”容易和沣水造成混乱,使用“酆”字比较合理。《史记·鲁周公世家》:成王七年二月乙未,王朝步自周,至丰,朝者,举事上朝,将即土中易都,大事,故告文王、武王庙。
《集注》解释:周,镐京也。丰,文王庙所在。
《索隐》解释:丰在鄠县东,临丰水,东去镐二十五里也。
由此可见,武王姬昌将都城从酆迁至镐,但还是将文王庙立于酆。这段的内容是讲,周王朝决定在今洛阳附近建立成周,这是国家的大事,所以周成王从镐京步行到酆,进行祭祀,以告慰文王武王。
《史记·楚世家》:康王有丰宫之朝。
《集注》解释:丰宫,成王庙所在也。
所谓“丰宫之朝”,史书记载,周成王在酆镐之间(今户县东)辟池,筑有灵台,周康王在此接见各国诸侯。灵台的具体位置在今长安区灵沼乡一带,有灵沼河(河今已干涸),河岸柳树成林,春时柳絮漫天,河面上一层雪白,因而古时鄠县八景就有“灵沼飞絮”一说。
另外在《史记·鲁周公世家》中还记载着:“周公在丰,病,将没”,由此可见,虽然此时酆已经不是国都了,但周公却居住于此,文王庙和成王庙也在此,酆依然在周王朝的政治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史记》在重大历史事件涉及到户县的主要有三件:
1.夏启和有扈氏之战
《史记·夏本纪》:夏后帝启,禹之子,其母涂山氏之女也。有扈氏不服,启伐之,大战於甘。
《索隐》解释:雍州南鄠县本夏之扈国也。地理志云鄠县,古扈国,有户亭。
《集注》解释:甘,有扈氏南郊地名。
事件的起末是:禹的儿子启是一个贤能的人,天下人都觉得他是继承禹的地位的合适人选,但禹却禅让于益。禹死后,由于益资历太浅,所有诸侯都脱离益的领导而转投启。他们说:“禹的儿子才是我们的君主。”于是启便登上了天子的位子,建立了夏朝。
但是有扈氏不服,认为这破坏了禅让制度,宣布独立,启就进攻有扈氏。双方在一个叫“甘”的地方发生激战。大战之前,启召集他的将领,说:“将军们,我告诉你们,有扈氏暴行逆天,违犯正道,上天都想灭掉它。今天我们只有替天行道了。三军各负其责,遵守命令的将得到赏赐,违反命令的将在祖庙前杀头。最终启战胜了有扈氏,平定了天下,父子相传也替代了禅让制。
关于双方激战的地方“甘”,有多种解释。大多数专家认为在今户县甘亭镇一带。《索隐》解释:夏启所伐,鄠南有甘亭。一些专家认为,在甘邑(今洛阳南)。还有专家认为在今户县甘河乡一带。古有甘国于此,甘国是一个袖珍小国,国中最大的河就是甘河。《百家姓溯源》一书认为,甘姓就起源于甘河乡,皆因其乃古甘国之地。
“甘”地应在户县,具体地点则难以考证,甘亭和甘河都有可能。夏的国都在安邑(今山西夏县),进攻有扈氏的最佳路线应越过黄河,从今渭南一带南下。而甘邑的地理位置却在河南中部,明显不符合常理。另外,《史记》记载,是“启伐之”,启是主动进攻有扈氏的,加之有扈氏仅为一诸侯国,实力并不强大,不可能主动进攻启,所以,会战的地点应在鄠国附近。
2.季历去世,文王即位。
《史记·周本纪》:古公卒,季历立,是为公季。公季脩古公遗道,笃於行义,诸侯顺之。公季卒,子昌立,是为西伯。
这个故事涉及到周王朝的多位先王。古公,全名叫古公亶(dan)父,是周王朝重要的一位先王。古公亶父在位时,周开始强盛,但不久却遭到戎狄(蛮族)的进攻,抢夺财物,古公亶父就给他们财物。但戎狄不满足,继续侵略,想霸占周的土地和人民。周的臣民都很愤慨,决心抵抗。但古公亶父说:“人民选择君主是让君主带给他们安定和平的,今天,戎狄为了霸占土地和人民才进攻我们的。人民不管谁是君主,谁能带给他们安定和平他们就选择谁。现在你们让我进攻戎狄,屠杀戎狄的人民成为他们的君主,我实在不忍心这样。”于是,古公亶父带领他的臣民渡过漆水和沮水,迁居到岐下(周之先祖封地原本在邰,今武功县西南。由于这次伟大的迁徙,他们来到了岐下,今扶风县美阳西北,其南有周原,始改国名为周。正应了一句老话:今天大踏步的后退就是为了明天大踏步的前进。周围的部落得知古公亶父如此仁慈,很多部落便归附了周。
古公亶父有三个儿子:老大叫太伯,次子叫虞仲,三子叫季历。姬昌是季历的儿子,有圣人相。古公亶父说:“我们族人的强盛就靠姬昌了!”太伯和虞仲知道古公亶父为了使姬昌以后成为君主要把地位传给季历,于是就到吴越一带去了。(呵呵,这和有的历史学家认为康熙看中了乾隆才传位给雍正的说法有同共之妙。太伯和虞仲逃到吴越,文身断发。春秋时,吴越一带的蛮族均认为自己是太伯和虞仲的后代,周的旁支,中原有他们的一份,并借口于此进攻中原。)
季历去世后,姬昌即位,称西伯侯。季历死后,史书记载,“葬鄠县之南山”,就是今天的户县西郊陂头村,渼陂湖旁有一几十米高的土山,就是“王季陵”。
3.文王伐崇侯虎
《史记·周本纪》:明年,伐崇侯虎。而作丰邑,而徙都丰。
西伯姬昌执政期间,沿袭了古公亶父、季历的政策,笃仁,敬老,慈少,礼下贤者,很多有能力的人都归附了周。崇侯虎对纣王说:“姬昌累善积德,很多人都归附了他,恐怕以后对大王不利呀。”于是,纣王就囚禁了西伯。加之,崇国当时算比较大的诸侯国,在周的东南,它忠于商,成为周扩张的障碍,于是周便和崇国结下了大仇。后来周给纣王又是献美女,又是献土地,这样姬昌才算保住了性命,回到歧下。
其时,周国人民和善。“耕者皆让畔,民俗皆让长”,受天下人敬仰。连诸侯都说:“或许西伯才是真正的受命之君呀。”这时,周开始了扩张,一连消灭了几个国家。姬昌在他逝世的前一年,终于灭了崇侯虎,报了大仇。在沣水西岸修筑了丰,把国都干脆也迁到了这里,作为扩张的大本营。
这段历史《诗经》也有记载:“既伐于崇,作邑于丰”。
鄠县之名,从秦汉后一直沿用。建国后,因推行汉字简化,始改称“户县”。前两年,户县撤县改区的传言风风火火,有人说改区后称“草堂区”,有人说:“西户区”,有人说:“户余区”。余以为,无论何名,“户”字断不可少,因其字承载着这片土地的历史,包涵着在这片土地上生活、死亡的人们的爱恨悲欢。“户”在,则其史在;“户”在,则其史亡矣!
折叠地名释义
扈,今存陕西省户县。夏代为有扈氏国,地点在今户县北二里。《左传·昭公元年》:“赵孟曰:夏有观扈。”即此。关于扈,《说文·邑部》:“扈,夏后同姓所封,战于甘者。从邑,户声。“本义为古国名,夏后氏属国。《尔雅·释山》:“卑而大,扈。”郭璞注:“扈,广貌。”邢昺疏:“言山形卑下而广大者名扈。”时人以聚落坐落在大山脚下,便取“扈“为聚落地名。关于扈姓,《通志·氏族略二》:“扈氏,姒姓,夏时诸侯也……国亡,子孙以国为氏。” 扈国灭亡后,其后代以国为氏,扈遂用作姓。秦置鄠邑,地点在今县北韩村附近。西汉改置鄠县,治所在今户县北2里。隋大业十年(614年)县城迁至今地。1964年为避免生僻字,将鄠县更名为户县。唐张守节正义引《训纂》云:“扈、鄠、户三字,一也,古今字不同耳。”
折叠编辑本段迁徙
扈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三百十四位门阀。
扈姓出自姒姓。上古时候,尧帝将帝位禅让给舜帝,舜帝又因大禹治水有功而把帝位禅让给大禹。而大禹后来把帝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启,启建立了夏朝,历史上称为夏启。由于大禹违背了传统的禅让做法,所以引起了一些诸侯的不满。其中有个叫有扈氏的起兵反对启,但是却被启打败,氏族几乎灭绝。有扈氏残留的族人为了避难,就把姓氏改为扈,成为扈姓的起源。一说启建立了夏朝以后,将自己的后代分封在扈(今陕西省户县一带),建立了扈国。而扈国公族的后代,有的取国名为姓氏,称为扈氏,是今天扈姓的另一支来源。扈氏起源于陕西户县,早期活动在河南一带,汉唐时向西发展,在京兆郡(今陕西西安)形成扈氏名门。由于历史原因,后来分散到全国各地。有一分支在湖广麻城县落脚。后来又因家族兴旺遭人陷害,部分族人又迁往各地,有一支迁往贵州,现有的分布在贵州桐梓;有的分布在重庆市綦江县石角镇;有的分布在重庆江津等地。至于其他各支情况不得而知。宋代以后,逐渐扩散到河北、山西、东北等北方地区及湖南、贵州、四川、江西等南方地区。目前扈姓人口没有进入全国前一百位。
会东县扈氏家族与冕宁县泸沽扈氏家族乃一脉相承,祖籍都是贵州遵义府。先祖于清嘉庆年间经商入川,老大(名不详)至四川会理县(今会东县),因其妻分娩,留在当处,乃会东扈姓之先祖;二子成贵、三子成应继续北上至泸沽定居,乃泸沽扈氏之先祖。现泸沽扈氏家族已发展至两百多人,为泸沽之旺族。
今北京市,山东省的单县、曹县、沂水县、泰安市,黑龙江省的桦川县,河南省的开封市、安阳市、浚县、鹤壁市,重庆市的綦江县、江津县,四川省的达州市,河北省的枣强市,湖南省的邵阳市,江西省的九江市星子县,安徽省的六安市,贵州省的桐梓县,湖北省的麻城市,广东省的中山市,台湾省等地,均有扈氏族人分布。
今居山东省无棣县的扈姓族人,据扈氏家谱记载:扈始祖自明永乐二年,从山西洪洞县迁到利津扈家零,后迁海邑城东二十里立村,传说,宋朝名将杨延昭曾在此驻兵,分三个大营,(即今三个河西营)因位于沟盘河沟西岸,故取村名河西营,该村位于西,名为西河西营。
现在定居在山东鱼台县、丰县的扈姓族人 ,都是清朝嘉庆年间由济宁市区迁往鱼台县杨宅子村,民国初年部分又从鱼台县杨宅子迁往丰县欢口。
山东兖州市兴隆庄镇护驾营村曾有扈姓人氏,据明朝初年墓碑记载,此村西南有扈家的祖茔,原称扈家茔。后扈姓他徒。村中吴、刘等姓认为“扈家茔”的“茔”字不吉利,改村名为护驾营。
今居山东曹县魏湾镇的扈姓族人,据当地扈姓族谱记载其始祖由洪洞大槐树迁曹县,已传二十三世,有族谱留于世。该族谱于清光绪二十四年修,由十九世孙扈九如作谱记,1951年第七次续修,二十二世孙石领作序,1981年增修,为16开石印本,
今故城县饶阳店镇扈庄村有扈姓族人居住。扈庄村总面积2平方公里,耕地80公顷,430人。村址位于饶阳店镇东6公里处。东有温庄干渠,北有武北沟至温庄干渠的顺水沟。以扈姓命村。
据崇文堂家谱坊收藏的扈氏支谱记载:现居地沂南县沽渣汪的扈姓族人,其始祖扈仕行,祖居地山东省沂南县界湖村。此地族人有家谱留于世,初修版本修于一八九二年,本版修二00四年,主修人扈义勤,卷数1,页数95页。
现居于四川巴中的扈姓族人,据说是湖广填四川时,由湖北孝感麻干乡迁来。分布在巴州区青山乡石龟山(七村)、扈家山(人头山)、红岩碥(六村二社),东兴乡白鹤山,平梁乡黑桃碥及光辉乡、化成镇一带;南江县朱公乡黄梁坝和斜岩砭一带。青山乡扈家山(人头山)和朱公乡黄梁坝的扈姓族人为一个始祖,传下来分为五房。长房和四房分布于青山乡五村二社,长房主要聚居于四合院;四房主要聚居于老屋和新房子。四房后来有一部分迁居到南江县花桥乡赵家坝一带居住,另有一部分迁居到南江县朱公乡七村一带居住。二房分布于青山乡六村二社(红岩碥),二房后来有一部分迁居到南江县花桥乡一带居住。三房和幺房分布于南江县朱公乡黄梁坝。
折叠编辑本段分布
省 县 乡镇 备注
北京市 大兴县
上海市
天津市
广东
浙江海宁
江苏邳州
徐州
镇江
福建
湖北 襄凡市
荆门
湖南 邵阳市 下花桥镇
邵阳
邵东县
重庆开县
綦江 石角
梁平
辽宁沈阳市
铁岭
抚顺市
吉林 磐石市
黑龙江 大庆
双鸭山
河北 涿州
沧州 西砖河
枣强县
唐山
河间市米各庄镇北东村
故城县 饶阳店乡扈庄村
遵化
保定
武邑县
临西县 扈十二里村
河南 方城县
洛阳
鹤壁 扈堂村
河南民权县 扈庄村,户口村,小路岗村(整村全是扈姓,与山东曹县同谱,于清乾隆年间由曹县迁到民权。民权和曹县是邻县。现有家谱留存)
宜阳县 ①扈村 (实际地名为:户村)
②后莲花池村,部分姓户(扈)
信阳
濮阳清丰
长垣县 恼里镇六里庄
林州
卫辉李元屯乡扈庄村
辉县市
平顶山
方城县
商丘
安阳南
南乐县
彰武
山东
莒县扈家庄
淄博 白土丘村、周村
临淄
菏泽
鄄城县临濮镇 户屯村
诸城
利津县 扈家庄、扈家滩村
滕州市张汪镇小于村
聊城
济宁市、鱼台县、丰县、市中区 扈家街、任城区接庄镇乔庄村、廿里铺镇 市中区扈姓大多信奉伊斯兰教
邹城城前镇扈家沟
临沂平邑
青州市口埠镇扈家官庄(扈姓90%) 周家里双 王府街道刘家村郑母镇吉林村
云门山街道东关社区时店村
临朐县龙岗镇河滩村
潍县 寒亭 扈家村
寿光县
枣庄
潍坊
林治 扈家庄
沂南县 界湖村、沽渣汪
东营垦利扈家滩 与淄博潍坊同谱
梁山县 系东营垦利扈家滩一支(有谱失续),与淄博潍坊同谱
陕西 山阳县 扈家源镇
大荔
甘肃
青海
新疆
山西 洪桐县
四川 达州
巴中区 青山乡、平梁乡
南江县 朱公乡
泸州
开江
冕宁县 泸沽镇
会东县
贵州 纳雍
织金
遵义
安徽萧县新庄镇南居、黄口镇户庄村
霍邱县
江西 九江庐山区泉水垅、扈家大湾、庐山脚下、星子、九江县(沙河)
云南
内蒙古赤峰
通辽市
广西玉林
容县
柳州
西藏
宁夏
海南
香港
澳门
台湾

『叁』 新登贤明府是那个学区的

在南四村,其实那里根本不是什么学区,周围没有学校,最近的是贤明小学,新登镇小要搬了,离学校真的很远,想买学区房的建议不要选贤明府。

『肆』 余姚四大先贤是哪些

严子陵、王阳明、朱舜水、黄宗羲

『伍』 谁能告诉我有关浙江海宁市的相关资料 最好有图片哦

海宁历史
海宁是良渚文化发源地之一。据考古资料证明,距今6000-7000年间,在海宁土地上已有先民生息。在春秋战国时,海宁是越、吴、楚武原乡、李乡、御儿乡属地。秦时在海盐县、由拳县境内。东汉建安八年(203)陆逊在此任海昌屯田都尉并领县事。三国吴黄武二年(223),析海盐、由拳置盐官县,属吴郡,隶扬州,为海宁建县之始。唐武德七年(624)并入钱塘县,贞观四年(630)复置盐官县。元元贞元年(1295)升盐官州,天历二年(1329)改名海宁州。明洪武二年(1369)降为海宁县,属杭州府。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复升为州。民国元年(1912)改州为县,直属浙江省,民国37年(1948)属第一行政督察区。1949年5月解放,建海宁县,属嘉兴专区。1958年10月海盐县并入海宁县,至1961年12月复建海盐县。1986年11月,撤海宁县,设海宁市,属嘉兴市。历史上海宁县治长期在盐官镇。抗日战争期间,曾先后迁移袁花一带乡间及县境以外,抗战胜利后设于硖石镇,后还治盐官镇。1949年6月,县人民政府移驻硖石镇。

自然地理
【地理位置】
海宁市位于浙江省东北部,嘉兴市南部。地理坐标为北纬30°15’-30°35’,东经120°18’-120°52’。东邻海盐县,南濒钱塘江,与上虞市、杭州市萧山区隔江相望,西接杭州市余杭区,北连桐乡市、嘉兴市秀洲区。市治硖石镇。东距上海125公里。沪杭铁路、101省道杭沪复线东西横贯市域,沪杭高速公路、320国道越过北境,杭州绕城公路东线穿行西部。以“两横六纵”为主框架,市、镇、村公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定级内河航道有46条,主干航道与京杭大运河相连。

【自然环境】
市域地处长江三角洲杭嘉湖平原,内陆面积699.92平方公里,其中平原占87.94%,山丘占1.81%,水域占10.25%。地形狭长,东西长51.65公里,南北宽28.94公里。地势平坦,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地面高程4米—8米(吴淞高程。下同)。古陆残屿与低丘集中分布在境东北和东南部,高阳山最高,海拔253.3米,其他在200米以下。海宁属北亚热带海洋性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较丰,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常年平均气温15.9°C,年均降雨量1187毫米,日照2002.9小时,无霜期233.5天。因地处中纬度,冷暖空气经常在此交会,有旱、涝、风等灾害性天气出现。耕地土质南砂北粘,结构良好,水气协调,酸碱度适中,适宜多种作物生长。海宁属太湖流域水网地带,境内有上塘河和运河两个水系,河道总长1865.4公里,河网率为5.1%。水资源以河网径流量为主,外来水利用率高,地下水控制开采,水资源总量6.62亿立方米,能满足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需要。海宁地居钱塘江河口北岸,境内岸线长55.92公里,水域21730公顷;海塘长53.6公里,占北岸海塘总长的33.5%。“海宁潮”是世界著名的自然景观,黄湾镇大尖山附近江面是涌现“海宁潮”的起点。

经济发展
2003年,海宁市经济社会发展继续保持良好的势头,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全面完成。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88.13亿元,比上年增长17.4%;财政总收入18.08亿元,增长23.2%;全社会因定资产投资80.22亿元,增长49.5%;实际利用外资1.01亿美元,增长105.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3.05亿元,增长11.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13265元,增长13.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516元,增长8.6%;城镇登记失业率4%。2003在经济社会运行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经济发展中的要素和基础设施制约问题开始突出,电力供应严重不足,建设用地供给紧张;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难度加大;部分城乡居民生活仍然困难,被征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还需加强;对外开放总体水平还不高,招商引资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房地产价格上涨过快,消费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不够明显等。

农业结构继续调整优化:
全市粮食种植面积2.86万公顷,比上年减少2520公顷,总产量18.16万吨,比上年减少1.67万吨。花卉、苗木、优质水果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继续扩大,各类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到2.26万公顷。畜牧业发展良好,优质肉鸡和湖羊稳步增长,饲养量分别达到17963.75万羽和43.59万头。全市肉类总产量4.19万吨,比上年增长15.7%。水产品总产量2.31万吨,增长14.4%。养殖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5.9%。农业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拥有农业龙头企业26家,各类农业专业合作组织42家。农业招商工作稳步开展,工商企业和民间资本投资效益农业资金亿元。农业标准化工作扎实推进,新制定农业标准备5只,全市农业标准累计已达19只。土地整理暨标准农田建设有序开展,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进一步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新的提高。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17.76亿元,比上年增长5.3%,实现农业增加值13.0亿元,增长6.4%

工业经济快速增长:
工业经济总理持续扩大,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490.27亿元,比上年增长25.1%;实现工业总产值490.27亿元,比上年增长18.4%。规模企业运行良好,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工业产值243.57亿元,增长41.9%;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9.7%,实现利税总额27.59亿元,其中实现利润17.98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42.1%和49.9%,在全市工业经济发展中的支柱作用进一步显现。特色产业发展步伐加快,皮革、经编和家纺产业分别实现产值131.97亿元、121.75亿元和47.18亿元。全年完成工业生性投入突破50亿元。全年完成工业生产性投入突破50亿元。比上年增长77.2%。企业的自我积累发展能力进一步提高。工业用电量达13.23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21.1%。开发区工业园区整合力度和投入力度加大,全年完成投资40.28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33.68亿元,成为市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11项工业经济效益指标综合得分达236.48分,继续保持嘉兴市首位。

商贸、旅游、金融等较快增长: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3.05亿元,比上年增长11.7%;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99.99亿元,增长29.6%。成功举办中国国际钱江观潮节、海宁中国皮革博览会、海宁中国家用纺织品博览会和海峡两岸经编产业发展研讨会等一系列“节会活动”,有力地带动了商贸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旅游业投入力度加大,“宰相府第风情街”等旅游项目建成运行。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223.0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1.27亿元,分别增长19.1%和33.9%。通信、网络、中介等服务业继续快速增长,消费结构升级态势明显,住房、汽车、教育等消费热点进一步形成。全年物价稳中趋升,累计居民价格消费指数为101.3%。金融总量持续扩张。年末全市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186.55亿元,比上年增长33.7%,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09.21亿元,增长25.7%;各项存款余额达127.75亿元,增长51.8。

固定资产投资增势强劲:
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0.22亿元,比上年增长49.5%,其中限额以上民间投资完成35.57亿元,“百亿工程”进展顺利,全年累计完成投资40.80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50.9%。重点工程加快推进,全市27项重点项目,全年完成投资11.35亿元,其中交通建高完成投资1.61亿元,城市基础设施完成投资4.02亿元,电力设施完成投资1.29亿元。硖斜公路、硖尖公路(袁花至尖山段)竣工通车,220千伏长安民谊输变电工程和110千伏钱江输变电工程建成运行,行政中心、文化中心(文化馆)交付使用,景云桥旧城改造和洛塘河北侧绿化工程基本完工,教育中心、市委党校等重点项目启动实施,重点镇污水处理联建项目、农桥改造、新海宁宾馆(暂定名)和经济适用房等一批重点工程加快建设。

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加快。企业改革不断深化,国有城镇集体企业所有制结构调整和劳动关系转换加快,累计改制率达到92.1%企业上市培育工作国度加大,新批股份公司2家,1家股份公司实现增资扩股。积极推行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市场经济秩序得到理一步整顿和规范,“信用海宁”建设加快,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全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95家,合同利用外资2.70亿美元,增长105.6%。外贸出口增势强劲,全年自营进出口8.05亿美元,增长78.1%。外贸出口队伍迅速扩大,全年新增获权企业70家,有出口实绩的企业达到199家。对外经济合作稳步发展,企业拓展国际市场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年新批境外合作项目3个。

科技和教育事业有新的发展:
全年列入国家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2项,新认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4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2家,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园区信息化启动工作进展顺利,信息化示范企业建设全面开展。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南苑小学建成投入使用,海宁一中后续工程进展顺利,海宁中学整体改造一期工程和市实验小学扩建工程相继完工。基础教育升学率保持较高水平,全年初中升高中比例达到90.11%。创新办学体制,全市第一所民办助的外来民工子弟学校——海宁市友谊学样投入使用。

就业和社保等工作积极推进:
劳动力的市场就业机制和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工作扎实推进,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帮助1700余名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年末全市养老保险人数5.47万人,基本医疗保险覆盖人数6.13万人,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保人数45.64万人。继续坚持“两个确保”,低收入居民、困难企业职工和特困人员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抗击“非典”疫情,公共卫生应急机制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城乡公交和供水一体化工作加快推进。计划生育工作取得新的成绩,人中出生率保持较低水平。

海宁市志
建置:
海宁是良渚文化发源地之一。据考古资料证明,距今6000-7000年间,在海宁土地上已有先民生息。在春秋战国时,海宁是越、吴、楚武原乡、隽李乡、御儿乡属地。秦时在海盐县、由拳县境内。东汉建安八年(203)陆逊在此任海昌屯田都尉并领县事。三国吴黄武二年(223),析海盐、由拳盐官县,属吴郡,隶扬州,为海宁建县之始。唐武德七年(624)并入钱塘县,贞观四年(630)复置盐官县。元元贞元年(1295)升盐官州,天历二年(1329)改名海宁州。明洪武二年(1369)降为海宁县,属杭州府。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复升为州。民国元年(1912)改州为县,直属浙江省,民国37年(1948)属第一行政督察区。1949年5月解放,建海宁县,属嘉兴专区。1958年10月海盐县并入海宁县,到1961年12月复建海宁县。1986年11月,撤海宁县,设海宁市,属嘉兴市。历史上海宁县治长期在盐官镇。抗日战争期间,曾先后迁移袁花一带乡间及县境以外,抗战胜利后设于硖石镇,后还治盐审镇。1949年6月,县人民政府移驻硖石镇 。

政区:
据散见于典籍金石部分的记载,唐以前有二市、三镇、七乡、七里、四村。宋咸淳间(1265-1274),县辖6乡。元初有10乡,后并为6乡。明时有6乡,统3镇32都。清雍正六年(1728),设6乡、4镇和市都、安都、石都、上下都。宣统二年(1910),有1城、2镇、5乡共8个自治区。民国初沿袭清制,后推行村里制、保甲制,行政区划多次变动。民国34年(1945),全县4个区、55个乡镇;民国35年缩编为44个乡镇;民国36年又调节器整为25个乡镇。1949年6月,县人民政府建7个区、25个乡镇。1950年改为6个区、68个乡镇。1956年撤销区建制,设22个乡、68个乡镇。1958年10月实行人民公社,海盐县并入海宁,合建13个人民公社。1959年,恢复5个镇的建制。1961年5月,调整公社规模,设7个镇、37个公社;12月,海宁、海盐分县,海宁置24个公社、5个镇。1984年撤社建乡,全县5镇。1984年撤社建乡,全县5镇、23乡。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一批乡陆续建为建制镇。1998年全市15个镇、10个乡。1999年11月,调整为14个镇、4个乡。2001年10月,优化完善乡镇行政区划,全市调整为13个镇。2003年11月,行政区划进一步优化调节器整,全市设8个镇、4个街道。

不知道怎样贴图,不好意思,就没搞定图片了

『陆』 麻烦高手给我弄篇海宁的文章,最好是介绍海宁的!给分

你好!网络的结束我就不再赘言了。这是一名作家关于海宁的介绍。

海宁市地处浙江省北部,杭嘉湖平原南端,东距上海120公里,西与杭州接壤,下辖8个镇、4个街道、2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总面积700平方公里,户籍人口64万。
海宁是一个颇具文化魅力的城市。海宁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皮革之都、文化之邦、旅游之地”之美誉。尤以潮文化、灯文化和名人文化独具地方特色。天下奇观海宁潮因其潮高、多变、凶猛、惊险而饮誉海内外,白居易、李白、苏东坡等历代文人墨客观潮后留下了千余首咏潮诗词,孙中山、毛泽东等一代伟人及许多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曾来海宁观潮。硖石灯彩工艺独特,制作精细,其“针工”堪称一绝。相传始于唐而盛于宋,迄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曾多次被作为国礼赠送给国际友人。海宁人杰地灵,历代贤才荟萃,如唐代诗人顾况,明代史学家谈迁,清代大学士陈元龙、数学家李善兰,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诗人徐志摩、军事理论家蒋百里、书法家张宗祥、书法篆刻艺术家钱君陶、漫画家米谷、教育家沙可夫、许国璋、著名作家陈学昭以及香港知名人士查济民和金庸先生等都是海宁人。
海宁是一个富有竞争实力的城市。改革开放以来,全市上下抢抓机遇,发挥优势,加快发展,区域经济不断壮大,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05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17.96亿元,人均达到4200美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为6.3:61.1:32.6;财政总收入24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1.43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6684元和8089元。在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排名中列第23位,并荣获了中国特色魅力城市、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长三角最具投资价值县市等称号。在致力加快经济建设的同时,积极推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科教文卫等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精神文明建设、
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近年来先后被命名为全国、全省科技工作先进县(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市,浙江省首批小康县(市)、省级文明城市、省教育强市、省卫生城市、省双拥模范城、省体育强市。 海宁是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城市。依托较早地推进市场化改革,海宁已形成了一定的体制机制优势,民营经济相对比较发达。作为全国首批沿海对外开放(县)市之一,近年来随着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经济圈的迅速崛起,海宁已成为国内最富活力、最具潜力的投资热土之一。2005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2.31亿美元,自营出口达到14.77亿美元。海宁还是著名的“中国皮革之都”、“中国纺织产业基地市(县)”和“中国经编名城”。目前已形成了以皮革、经编、家纺为支柱,磁性材料、化工医药、印刷包装、五金机械等产业蓬勃发展的富有特色的工业经济新格局。海宁中国皮革城已成为全国皮革服装、毛皮交易中心和华东地区的箱包皮具集散中心,许村中国家纺城已成为全国最大的装饰布料集散中心。一年一度的皮革博览会、家纺博览会和观潮节已经成为国内重要的商贸节会活动。
海宁是一个努力走在前列的城市。新世纪的海宁,正处在由小康向现代化历史性跨越的关键时期。面向“十一五”时期,海宁迎来了新一轮的发展机遇,大力弘扬“敬业奉献、猛进如潮”的海宁精神,解放思想、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已成为海宁“十一五”发展的主旋律。海宁上下将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跨越式发展为主题,以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创新为动力,深入实施产业提升、开放带动、科教兴市、城乡一体化、和谐发展五大战略,全力打造环杭州湾现代工贸强市、长三角文化旅游名市、杭嘉湖宜居创业新市。力争到“十一五”末,综合实力确保嘉兴首位、浙江领先、全国升位,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目标,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

『柒』 应姓的迁徙分布

商氏是一个古老的多民族姓氏群体,在当今百家姓中名列第二百四十四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二百一十位,人口约三十九万三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24%左右,望族出汝南郡。商姓在大陆和台湾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先秦时有孔子弟子商泽、商瞿见诸史册,均为鲁国人,加之商姓来源众多,至战国时,商姓已分布于今河南商丘、陕西商县、山东曲阜等地。
两汉之际,商姓已辗转播迁于今河南平舆、陕西西安以及豫鲁交界的今河南濮阳一带,后经发展,昌盛为当地之望族,上述三地古代分属为汝南郡、京兆郡、濮阳郡,是故后世商姓有以汝南、京兆、濮阳为其郡望堂号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商姓以上述三郡为中心,呈放射状向周边播迁,今甘肃、山西、河北以及南部省份的安徽、江苏、湖北等地均有商姓人入居。隋唐之际,商姓之主流依旧繁衍于北方,但是其在南部省份的商姓也得到了发展。
北宋时,河南开封人商瑗流寓西夏,仕为都知兵马使,仁宗时因奉使归宋,奏献密事,仁宗嘉其义,赐他于浙江淳安以居。南宋偏安江南后,商姓在南部省份的分布区域进一步扩大,今江西、四川、湖南均有商姓入迁。
宋末元初,蒙古铁骑横行江浙一带,则商姓人有避乱播迁于福建、广东等地的。元代,世居于曹州济阴(今山东菏泽)的商姓家族繁衍兴旺,其人丁兴旺,名人辈出,尤以商挺父子为其杰出代表,其不但显达于朝廷,而且以书画扬名于世,诚为后人所仰视。
明初,山西商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河南、河北、山东、陕西、甘肃等地。清康乾年间及其以后,山东、河南、河北等地之商姓有闯关东进入东北三省的,后扩展至内蒙古之东北区。此间华东、华南沿海之商姓有渡海赴台者,历民间至今,商姓分布之地愈广。
如今商姓分布主要集中于河北、山东、黑龙江、河南、北京、陕西、辽宁、江苏,这八个大约占商姓总人口的74%,其次分布于湖北、安徽、浙江、重庆、天津等地。商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见插图)表明:在黑吉辽、内蒙古东部、河北大部、京津、山东、河南东北、苏皖北部、重庆东南、贵州北端,商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06%以上,中心地区可达0.2%以上,这部分地区的覆盖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9.1%,居住了大约63%的商姓人群。在内蒙古中部、河北西北、晋陕、宁夏东北、豫鄂渝大部、四川东部、湖南西北、贵州大部、云南南部、广西中部、皖苏南部、浙沪、赣闽北部,商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03%~0.06%,其覆盖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9.2%,居住了大约29%的商姓人群。
汉族占商姓总人口96%以上,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蒙古族主要分布于内蒙古自治区中东部、北京市、辽宁等地,满族主要分布于北京市、河北省、吉林省、辽宁省、黑龙江省、天津市等地,土家族主要集中于湖北省恩施市,彝族主要分布于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和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等地。当代商姓的人口在38万左右,有汉族、蒙古族、满族、土家族、彝族等多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约为36万人(2006年),为中国第二百四十位大姓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028%,在全国分布较广。

『捌』 贤明的君主爱新觉罗·弘历,他的额娘是谁

《永宪录》卷二记载:雍正元年十二月丁卯(二十二日)午刻,上御太和殿。遣使册立中内宫那拉氏为皇后。容诏告天下,恩赦有差。封年氏为贵妃,李氏为齐妃,钱氏为熹妃,宋氏为裕嫔,耿氏为懋嫔。
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保存的《玉牒》和生卒记录底稿上,都清楚地写着世宗宪皇帝(雍正)第四子高宗纯皇帝(乾隆),于康熙五十年辛卯八月十三日,由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凌柱之女诞生于雍和宫。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