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东北三省的工业知识点
㈠ 东北地区地理概况
东北地区包括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东部,主要的地形区有大兴安岭、小兴安岭专、长白山地和东北平原属,自然特征可以概括为山环水绕,沃野千里。东北地区是中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畜牧业基地、林业基地和重工业基地。
1、东北区组成:黑吉辽及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
2、气候与主要农作物: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水热条件满足一年一熟,南部暖温带、种植冬小麦、棉花;中部中温带生长小麦、大豆、玉米、高梁、水稻、甜菜、亚麻、北部春小麦、大豆为主。
3、地形:山环水绕、沃野千里。西、北、东分别被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环绕,森林居三大林区之首。由松嫩平原、辽河平原、三江平原组成的东北平原面积居全国之首 。
㈡ 影响东北三省工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气候条件:冬季来较长自,温度较低,农业基本一年一熟
人口因素:东北地区人口总量约1亿人左右,市场需要较小,且人才外流严重
地理因素:偏居东北一隅,产品大部需运送至关内销售,或通过大连港出口,增加运输成本
创新意识:东北老工业基本,设备陈旧,工艺落后,更新换代成本较大,不如新建新设
全国招商竞争大潮,更不利于东北振兴
㈢ 东北在发展工业方面有何地理优势
1、位置:
⑴纬度位置:较高,大约40°N ~54°N 气温低
⑵海陆位置:我国东北部、南临渤海、黄海,东临日本海
2、自然条件
⑴气候条件——农业生产中最难以改造的自然条件。
①气候条件制约着一个区域农业的生产品种、耕作制度和生产季节等。
②东北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雨热同期。热量和水分条件基本上可满足作物一年一熟的需求,但是农作物生长容易受到低温冷害的影响。
⑵地形、土壤条件
①地形条件往往影响区域农业生产的类型。
②一般来说,平原地区适宜发展种植业,而山地丘陵地区适宜发展林牧业。
西部高原地势平坦,降水较多,是优质草原牧场——牧业
中部和东北部平原广阔,面积占全国平原总面积的1/3——种植业
周围山地环绕,森林资源丰富,木材蓄积量占全国总量的31%——林业
③土壤肥沃——广泛分布黑土、黑钙土,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
⑶社会、经济条件
①工业特别是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如亚麻纺织、毛纺织、乳品加工等对原料的需求,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重工业基地,为大规模机械化农业提供机械设备。
②东北地区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农产品、农业种植技术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为拉动本区发展外向型农业提供了重要机遇。
③人口密度小,人均耕地多。利于农业经营规模化,且利于绿色农业和大农业的发展。
㈣ 地理,东北三省 谢谢啦
纬度高,冬季风源地
始期最早漠河,最晚沈阳
终期最早沈阳,最晚漠河
差异原因:纬度差异
厚度较大的是漠河、延吉;较小的是长春、长春
第一个原因是纬度差异,第二个是海陆位置差异
是三江平原,小麦、玉米、大豆、水稻等,一年收获一次
条件是:纬度不太高,大部分地区一年中的有效积温足够大;季风能为该地区带来足够的降水;地形较平坦且河流较多;广泛分布有肥沃的黑土
三江平原地区湿地面积锐减,生态环境恶化
建立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主要对象是湿地生态系统
㈤ 谁可以和我说一下东北三省的知识点啊初二下册
(1)地理概况抄
东北三大袭省,黑吉辽简称。
黑北漠河镇,“极村”“不夜城”。
地形之特征,外山平原中。
大小兴安岭,西北“人字形。
东部长白山,天池绮丽景。
东北大平原,松辽三组成①。
肥厚耕地阔,“沃野千里”平。
(2)气候与农业
气候之特征,冬长又寒冷;
河冰坚且厚,航运半年通。
积雪和冻土,水丰好墒情。
夏季短且暖,七八月为盛。
农作物玉米,大豆最著名;
春小麦甜菜,苹果产辽东。
一年一熟主,农业基地重。
(3)自然资源
木材基地重,长白兴安岭;
红松木优质,落叶松有名。
貂皮鹿茸参,东北“三宝”称。
东北之水库,最大松花湖。
河流流量大,水能亦丰富;
白山水电站,丰满须记住。
本区矿产多种,石油煤铁为重。
辽河吉林油田,最重须记大庆;
鞍山本溪铁矿,阜鸡鹤煤著名②;
露天采煤抚顺,矿产综合利用。
(4)城市、工业、交通
东北三大省,工业类型重。
哈尔滨机电,长春“汽车城”;
沈阳属机械,鞍钢最著名。
铁路稠密网,骨架“丁”字形;
哈尔滨沈阳,南北枢纽重。
大连不冻港,航线八方通。
①松辽,松辽平原。三,三江平原。
②阜,阜新。鸡,鸡西。鹤,鹤岗
㈥ 东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
1.位置:东北地区包括黑、吉、辽三省,位于我国东北部,与朝鲜和俄罗斯两国接壤,大部分处在中温带。
2.地形和气候: 山环水绕、平原辽阔的地形特征。气候特点是:冬季漫长而严寒,夏季短促而温暖。冬季大面积分布的积雪和冻土改变了全年水分的分配,保证了土壤有较好的墒情,有利于农业生产。但热量条件不足,早霜冷害影响农业收成。
3.重要的农林生产基地:主要粮食作物有玉米,春、冬小麦,杂粮,春小麦产量居全国第一位。主要经济作物有:大豆、甜菜、亚麻,东北甜菜产量占全国的一半以上。辽东半岛是国内外著名的苹果产地。东北平原西部的防护林是我国目前最大的防护林,长达800千米,被誉为“绿色长城”。东北山地有‘冻北林海”之称,森林资源丰富,是目前我国最大的森林采伐基地和世界著名的红松林区。林区出产的貂皮、鹿茸、人参素称东北“三宝”。
4.矿产资源:丰富的石油、煤、铁资源东北是全国生产石油最多的地区。主要油田有大庆、吉林、辽河。大庆油田是我国目前最大的原油供应基地。著名的大煤矿有抚顺、鸡西、鹤岗。闻名全国的铁矿有辽宁的鞍山和本溪。
5.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体系:东北三省已基本形成了以钢铁、机械、石油、煤炭、化学等重工业为主的工业体系。
6.稠密的铁路网:主要铁路干线有滨洲线、滨绥线、哈大线。沈阳是东北地区最大的城市。大连港是东北最大的海港。松花江是东北最主要的内河航线。现在已建成我国最长的沈阳至大连的高速公路。
㈦ 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白山黑水东北三省的工业特点
白山黑水指的是长白山和黑龙江。泛指中国东北地区。《金史·世纪》:“生女真之地有混同江、长白山。混同江亦号黑龙江,所谓‘白山黑水’是也。”
㈧ 东北地区成为重工业基地的原因
1、东北地区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煤、铁等。而且地区内的松花江、专嫩江、辽河等河流提供了足属够工业用水,况且辽宁南部靠近渤海,海运也十分便利;
2、当时我国建国初期百废待兴,面对的是国民党政府留下的千疮百孔的烂摊子,在冷战初期与苏联建立了互助同盟关系,重工业大多要依靠苏联方面的援助,而东北在地理上靠近苏联远东地区,交通便利(那个时候国内为数不多的铁路线有不少在东北);
3、重工业当时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命脉,涉及到国防大计,亟需一个稳定的外部环境。而东北是解放战争时期最早解放的区域,革命基础好,群众积极性高,况且东北靠近北京,便于管理。
同时东北地区三大区位优势明显:
地理位置:濒临渤海、黄海;靠近俄罗斯、朝鲜、韩国;地理位置优越。
自然因素:气候温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以辽河为水源。
社会经济因素:煤铁资源丰富;水陆交通便利;劳动力丰富;农业资源支持;国家政策支持;国防安全,土地租金不高等。
这些都是东北成为重工业基地的原因。
㈨ 东北三省的工业有什么特点八下地理
根据东北三省三个城市的工业结构图,可知,东北三省以重工业为主,是我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
㈩ 我想知道东北三省的地理位置 气候 变化 历史 政治 经济 科教
东北,古称辽东、关东、关外、满洲,是中国东北方向国土的统称,以山海关和乌兰察布盟市为分界,包括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和内蒙古东部(即“东四盟市”,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土地面积为14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3%,2004年GDP总量1.6万亿元,占全国的11.76%,人口1.2亿,占全国总人口的9.18%,是我国东北边疆地区自然地理单元完整、自然资源丰富、多民族深度融合、开发历史近似、经济联系密切、经济实力雄厚的大经济区域,在全国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中国东北一词源于近代。辛亥革命后,特别是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后,中华民国开始用东北来取代清朝发祥地的原有名称。由于历史和政治的原因,在中国一般用东北或者东三省、东北三省来称呼满洲地区的辽宁、吉林和黑龙江这三个省份。后来东三省的西部划入内蒙古自治区,因此内蒙古东部(东四盟市)也属于东北地区。
东北和辽东、关东、关外、满洲具有前后相继的承接关系,只不过具体所指的地域范围有很大差别。春秋时期燕国在东北建有辽东郡、辽西郡,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燕国故土建立辽东郡,大体范围即今天辽宁省和吉林东南部,秦代长城东起点即为辽东。明朝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大将徐达修建山海关,从此东北方向领土即以关东、关外来指代。天聪九年(1635年)十月十三日,皇太极发布改族名为满洲的命令,满洲既是族称,也是地理概念,从此东北方向领土即以满洲称谓。站在历史学角度来看,东北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东北指代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之前大清朝在东北方向上的全部领土。大致上西迄贝加尔湖、叶尼赛河、勒拿河一线,南至山海关,东临太平洋,北抵北冰洋沿岸,囊括整个亚洲东北部海岸线,包括楚克奇半岛、堪察加半岛、库页岛、千岛群岛。辽东是东北南部的地理概念,一度用来指代广阔的东北地区。历史上的辽东一度包括汉四郡(朝鲜半岛汉江流域以北大部地区)。狭义的东北指代东北三省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或说东北四省区(包括内蒙古东部)。
地理及气候
东北地域广阔,气候类型多样。冬季长达半年以上,雨量集中于夏季。森林的覆盖率大,可拉长冰雪消融时间,且森林贮雪有助于发展农业及林业。
东北资源
煤矿、石油、金刚石、金矿
森林资源、草原资源、淡水及海水鱼类
水绕山环、沃野千里是东北区地面结构的基本特征,土质以黑土为主,是形成大经济区的自然基础。南面是黄、渤二海,东和北面有鸭绿江、图们江、乌苏里江和黑龙江环绕,仅西面为陆界。内侧是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系的高山、中山、低山和丘陵,中心部分是辽阔的松辽大平原和渤海凹陷。东北区平原面积高于全国平原面积的比重,松辽平原、三江平原、呼伦贝尔高平原以及山间平地面积合计,和山地面积几乎相等;东北拥有宜垦荒地约1亿亩,潜力之大国内少有。广大的山区,蕴育着丰富的森林,总蓄积量约占全国的1/3,目前仍是全国最主要的采伐基地,1995年木材产量占全国38.4%。 受纬度、海陆位置、地势等因素的影响,东北区属大陆性季风型气候。自南而北跨暖温带、中温带与寒温带,热量显著不同,大于等于10℃的积温,南部可达3600℃,北部则仅有1000℃。冬小麦、棉花、暖温带水果在辽南各地可正常生长;中部可以生长春小麦、大豆、玉米、高粱、谷子、水稻、甜菜、向日葵、亚麻等春播作物;北部则以春小麦、马铃薯、大豆为主。自东而西,降水量自 1000毫米降至300毫米以下,气候上从湿润区、半湿润区过渡到半干旱区,农业上从农林区、农耕区、半农半牧区过渡到纯牧区。水热条件的纵横交叉,形成东北区农业体系和农业地域分异的基本格局,是综合性大农业基地的自然基础。 东北区矿产资源丰富,主要矿种比较齐全。主要金属矿产有铁、锰、铜、钼、铅、锌、金以及稀有元素等,非金属矿产有煤、石油、油页岩、石墨、菱镁矿、白云石、滑石、石棉等。这些资源在全国有重要的地位。分布在鞍山、本溪一带的铁矿,储量约占全国的1/4,目前仍是全国最大的探明矿区之一。松辽平原地下埋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探明储量占全国50%左右。大庆油田是目前中国的最大油田,辽河油田为中国第四大油田,此外还有吉林油田,是东北区能源工业、化学工业、轻纺工业的重要基础。东北区煤炭资源的保有储量约723亿吨,煤种虽比较齐全,但总量不足,而且分布不均匀,60%在内蒙古东部,27%在黑龙江,13%在辽吉两省,产销地结合不理想。东北油页岩储量占全国第一位,3省都有分布,具有开发潜力。南部沿海的海盐,东部山地的石灰石也极其丰富,发展化学工业和水泥工业条件有利。东北区的资源对建立冶金、燃料动力、化学、建材等基础工业有比较充分的保证。 东北区水资源比较丰富,地表径流总量约为1500亿立方米,但分布不理想,东部多于西部,北部多于南部,需进行区域性调水,才能根本保证本区发展的需要。本区可供开发利用的水能资源约有1200万千瓦,充分利用后不仅可以节约煤炭和石油资源,而且对东北电网的调峰、调频将起重大作用。 东北区南部濒临黄海与渤海,沿海渔场面积为5.6万平方海里。另外,还有水库、湖泊淡水面积1358万亩,为发展海运和水产业提供了有利条件。 总之,东北区除矿产与工业外,其土地、热量、水分、海洋、植物资源等条件,对建成为全国性的大型农业(粮豆、甜菜等)基地、林业基地、牧业基地以及渔业基地、特产基地提供了可能。
东北主要姓氏
汉族
殷、刘、张、王、李、赵、周、吴、郑、矫、肇、金、罗、 佟 德、洪、依、沈、杨、海、关、白、汪、鲍 徐、舒、万、宋、那、南、姚、董、何、郝、丛、葆、范、苏、陶、龙、郭、白、叶、谢、陈、辛、门、曾、益、常、千、梁、阎、倪、韩、孟、恒、秀、黄、鄂、朱、葛、卢、胡(依兰旧名“三姓”,就是葛卢胡三个姓氏)、林、耿、申、熊、乔、尹、尚、夏、哈、曹、曲、皇、于、时、项、代、蔡、卜、梅、钱、冮、魏、敖、安、聂、贾、仲、袁、邰、信、巴、邢、杜、艾、孙、龚、单、石、罗、费、奚、毛、冯、俞 、包、顾、穆、吕、程、祥、荣、广、章、闻、任、塔、丁、邓、房、产、彦、兆、谭、祁、贺、礼、英、公、崔、年、翁、业、商、车、韵、窦、庄、果、边、史、廉、邱、查、佘、宛、姜、冠、沈、尤、解、兰、苍、钟、满、井、刑、孔、汤、柳、向、詹、霍、许、蒋、武、温、鞠、庞、阿、岳、官、毋、双、党、潘、兴、里、巴、衡、明、秦、西、樊、邬、侯、供、苑、敦、邹、鲍、柏、戚、喜、老、管
少数民族
完颜、爱新觉罗、叶赫那拉、赫舍里、耶律、爱新觉罗(肇、金、罗、德、洪、依、海、艾、铁)、依尔根觉罗(赵)、佟佳(佟)、瓜尔嘉(关、白、汪、鲍)、马佳(麻、马)、盛佳(沈)、兀扎喇(吴、乌)、委赫(石)、富察(富、傅)、索卓罗(索)、纳喇(那、南)、宁古塔(宁、刘)、赫叶勒(何、赫)、尼玛察(杨)、良嘉(粱)、果尔勒斯(高)、舒穆禄(舒、宿)、钮咕噜(纽、郎)、齐佳(齐)、喜塔拉(祖、图、希)、他塔喇(唐)、完颜(汪、王、完)、西林觉罗(鄂)、鄂佳(鄂)、扎库塔(张)、库雅喇(胡)、阿克占(雷)、扎思乎里(贾)、萨科达(仓)、徒萨(徒)、宏佳(宏)、锁吉(锁)、鄂托(曹)、沙垃(沙)、库奔(库)、惠何(惠)、英佳(英)、洪额奇(洪)、伊喇厘(李)、墨尔迪勒(孟)、白额吉吉特(白)、文扎(文)、巴约特(高、巴)、万琉哈(万)、朱舍狸(朱)、郭洛奔(郭)、乌苏里(武)、伊图玛(伊)、余乎鲁(余)、尼玛哈(于、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