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Ⅰ 吉林省地理位置和自然状况
地理位置:来122°E—131°E、源41°N—46°N
自然状况:地形地貌大致是东南部高,西北部低,由东南向西北沉降 ,形成了山地、丘陵、平原三大地貌类型。分为四个区域——东部长白山区,东部低山丘陵区,中部冲积、洪积台地平原,西部沙丘覆盖的冲积平原。吉林省河流众多,主要的河流是松花江、辽河、鸭绿江、图们江、绥芬河。为温带季风气候。
Ⅱ 吉林省的自然地理特征
地形
吉林省地貌形态差异明显。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呈现明显的东专南高、西北低属的特征。以中部大黑山为界,可分为东部山地和中西部平原两大地貌区。东部山地分为长白山中山低山区和低山丘陵区,中西部平原分为中部台地平原区和西部草甸、湖泊、湿地、沙地区。地貌类型种类主要由火山地貌、侵蚀剥蚀地貌、冲洪积地貌和冲积平原地貌构成。
水文
吉林省河流众多,主要为五大水系。东部延边州主要为图们江水系,包括布尔哈通河、嘎呀河、海兰江和珲春河等;东南部鸭绿江水系,浑江流经白山和通化;西南部四平辽源一带为辽河水系,主要为东辽河和西辽河;延边州汪清和敦化一小部分是绥芬河水系;其余均为松花江水系,支流有辉发河、伊通河、牡丹江,拉林河、饮马河、洮儿河、嫩江等。
气候
吉林省位于中纬度欧亚大陆的东侧,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季。春季干燥风大,夏季高温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寒冷漫长。从东南向西北由湿润气候过渡到半湿润气候再到半干旱气候。
Ⅲ 从地理位置、地形因素分析吉林省的主要气候特征,急需谢谢了哟!
吉林省地形地貌大致是东南部高,西北部低,由东南向西北沉降 ,形成了山地丘-陵 -平原三回大地貌类型。分为四答个区域:东部长白山区,东部低山丘陵区,中部冲积、洪积台地平原,西部沙丘覆盖的冲积平原。吉林河流众多,流域面积在5000平方千米以上的主要河流有18条,主要大河是松花江、辽河、鸭绿江、图们江、绥芬河,较大的湖泊有长白山天池、松花湖、月亮湖、大布苏泡、查干湖、波罗泡。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1月均温约-18℃,7月均温20℃。全年降水量大致是从东南向西北依次递减,全省平均400~900毫米
Ⅳ 吉林的自然环境
吉林省地貌形态差异明显。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呈现明显的东南高、西北低的特征。以中部大黑山为界,可分为东部山地和中西部平原两大地貌区。东部山地分为长白山中山低山区和低山丘陵区,中西部平原分为中部台地平原区和西部草甸、湖泊、湿地、沙地区。地貌类型种类主要由火山地貌、侵蚀剥蚀地貌、冲洪积地貌和冲积平原地貌构成。
吉林省主要山脉有大黑山、张广才岭、吉林哈达岭、老岭、牡丹岭等。主要平原以松辽分水岭为界,以北为松嫩平原,以南为辽河平原。吉林省海拔最高点是长白山的白云峰(2691米)。
吉林省地貌形成的外应力以冰川、流水、风和其他气候气象因素的作用为主。第四纪冰川在长白山的冰川剥蚀遗迹至今仍然可见。现代流水侵蚀作用对地貌的影响很广泛,山地、丘陵、台地、平原、盆地、谷地多受侵蚀、剥蚀、堆积、冲积等综合作用,形成了各种流水地貌,如河漫滩、冲积洪积平原、冲沟等。火山地貌占吉林省总面积的8.6%,流水地貌占83.5%,湖成地貌占2.6%,风沙地貌约占5.2%。 吉林省河流众多,主要为五大水系。东部延边州主要为图们江水系,包括布尔哈通河、嘎呀河、海兰江和珲春河等;东南部鸭绿江水系,浑江流经白山和通化;西南部四平辽源一带为辽河水系,主要为东辽河和西辽河;延边州汪清和敦化一小部分是绥芬河水系;其余均为松花江水系,支流有辉发河、伊通河、牡丹江,拉林河、饮马河、洮儿河、嫩江等。
吉林省河流和湖泊水面26.55万公顷,省内流域面积在20平方公里以上的大小河流有1648条。 主要的湖泊有:长白山天池、松花湖(最大的人工湖泊)、雁鸣湖(镜泊湖的一部分)、查干湖和月亮泡。
吉林省东部水能资源丰富,有13座大型水库,水能资源98%分布在东部山区,有白山、红石、云峰、丰满等较大的水电站 。西北部松原白城一带多沼泽湿地。吉林省水产丰富,拥有多种优质的食用鱼类。 吉林省位于中纬度欧亚大陆的东侧,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季。春季干燥风大,夏季高温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寒冷漫长。从东南向西北由湿润气候过渡到半湿润气候再到半干旱气候。
吉林省气温、降水、温度、风以及气象灾害等都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和地域差异。冬季平均气温在-11℃以下。夏季平原平均气温在23℃以上。吉林省气温年较差在35~42℃,日较差一般为10~14℃。2015年无霜期一般为100~160天。吉林省多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259~3016小时。年平均降水量为400~600毫米,但季节和区域差异较大,80%集中在夏季,以东部降雨量最为丰沛。正常年份,光、热、水分条件可以满足作物生长需要。
Ⅳ 吉林省主要自然环境
卮太阳能陕懦增至纬
Ⅵ 吉林地理概况有哪些
地理位置:
吉林省简称“吉”,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东北地区的中部,地处北温带,在东经121°~131°、北纬41°~46°之间。全境东西长650公里,南北宽300公里,总面积18.7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2%。南邻辽宁省,西接内蒙古自治区,北与黑龙江省为邻。吉林省是边疆近海省,处于日本、俄罗斯、朝鲜、韩国、蒙古与中国东北部组成的东北亚的腹心地带,东部与俄罗斯接壤,东南部以图们江、鸭绿江为界,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相望,边境线总长1438.7公里,其中中俄边境线232.7公里,中朝边境线1206公里。
东部珲春市处于东北亚地理位置的几何中心,距日本海15公里,距俄罗斯的波谢特湾仅4公里。省会长春市位于东北亚十字交通线的交汇点上。
自然状况:
东部山区吉林省是中国六大林区之一。长白山脉连绵千里,素有“长白林海”之称。全省林业用地面积982.86万公顷,占全省土地面积的52.03%,列全国第12位;其中林地面积788.25万公顷,占林业用地面积的80.19%,列全国第8位。全省活立木总蓄积量为8.18亿立方米,列全国第6位;林木年均生长量2324.36万立方米,生产率2.88%;森林覆盖率为42.1%。全省最高点为长白山白云峰,海拔2691米。矿产资源丰富,发现的矿藏136种。已探明有储量的矿产78种。有22种矿产保有储量居全国前五位。石油、天然气、煤炭的储量也很丰富。吉林省山地资源丰富,尤以长白山区野生动植物资源为最。吉林省是闻名中外的“东北三宝”人参、貂皮、鹿茸的故乡。灵芝、天麻、不老草、北芪及松茸、猴头蘑、田鸡油等都在国内外很有影响。长白山脉,森林、水利、矿产、动植物、药物等特产资源丰富。
中部平原松辽平原平均海拔在110米-200米之间。吉林省土质肥沃,气候条件优越,平均年降水500~600毫米,日照2200~3000小时,无霜期120~160天,具有雨热同季特点,对各种农作物生长十分有利。特别适宜种植粮豆、油料、甜菜、烟、麻、薯类、人参、药材、水果等各种作物。播种面积为395.9万公顷。
粮食人均占有量、粮食商品率、粮食调出量、玉米出口量连续多年居全国首位。
吉林省是中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盛产玉米,大豆,水稻等。松辽平原土地肥沃,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世界著名的玉米带。
西部草原西部地处松嫩草原中心,是我国著名的草原之一,以盛产羊草而驰名中外,生长以多年生根茎禾草和丛生禾草占优势,覆盖率达50%?70%,属平原草甸草场类。也是国家北方商品牛、细毛羊主要产地之一。
吉林省草原可利用面积达437.9万公顷,主要集中于西部和东部地区。
吉林西部是欧亚草原的最东端,水源丰富,草质良好,是科尔沁草原的一部分,是我省畜牧业发展基地。
气候:
吉林省处于北半球的中纬地带,欧亚大陆的东部,相当于我国温带的最北部,接近亚寒带。东部距黄海、日本海较近,气候湿润多雨;西部远离海洋而接近干燥的蒙古高原,气候干燥,全省形成了显著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特点,并有明显的四季更替。全省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为3~5℃,全年日照2200~3000小时,年活动积温平均在2700~3600℃,可以满足一季作物生长的需要。全省年降水量在550~910毫米,自东部向西部有明显的湿润、半湿润和半干旱的差异。全省无霜期中部以西160天左右,东部山区120天左右。初霜期在9月下旬,终霜在4月末5月初。
民族:
吉林省是个多民族的省份。全省共有44个民族,除汉族外,在43个少数民族中朝鲜族、满族、蒙古族、回族和锡伯族为世居民族。1999年末,少数民族人口251.7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0.21%,其中朝鲜族118.2万人,满族104.8万人,蒙古族15.7万人,回族12.3万人,锡伯族3476人,壮族1293人,苗族478人,达斡尔族396人,土家族376人,白族293人,维吾尔族253人,赫哲族232人,彝族185人,瑶族143人,侗族121人,布依族103人,藏族100人,其他少数民族都在百人以下。
在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中,朝鲜族主要分布在东部的延边、吉林、通化、白山等市;蒙古族和锡伯族主要分布在西部的白城和松原市;满族、回族以长春、吉林、通化、四平市居多。
全省有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长白朝鲜族自治县、伊通满族自治县4个民族自治地方。有34个民族乡(镇),其中蒙古族乡10个,满族乡(镇)10个,朝鲜族乡(镇)7个,回族乡2个,满族朝鲜族乡3个,朝鲜族满族乡2个。全省少数民族人口数和占总人口比例,分别位于全国第9位和第11位。
Ⅶ 吉林的地理环境
吉林市位于长白山区向松嫩平原过渡地带,自然环境优越,地貌类型复杂,有“远迎长白,近绕松花”之势。由于不同时期的大地构造运动,以及江河的侵蚀、剥蚀和堆积形成的流水地貌,地势由东南向西北逐渐降低,形成中山山区—低山丘陵区—峡谷湖泊区—河谷平原区四大地貌景观。中心城市四面环山,三面环水,松花江呈倒“S”形穿城而过,整个城市由江而来,沿江而走,依江而展,为江而美,具有山水园林城市特有的魅力。平均海拔196米,海拔高度依次递减的地理景观。
中山山区,在位于吉林地区中、东部和东南部。南有长白山地龙岗山脉,东南有龙岗山脉的余脉富尔岭。东北部有呼兰岭。松花湖有老爷岭,湖西有摩天岭、南楼山、肇大鸡山,皆为中山山群。中山山区中有1 000米以上高峰110座。中山山区是全市主要林区和特产区域。
低山丘陵区、分布在蛟河、桦甸盆地和舒兰、永吉县的中部。山岭海拔300~400米,少数山峰高达600~700米。峡谷湖泊区,从丰满大坝到白山水库上游金银别,沿湖、沿江区域,是丰满、红石、白山三大梯级电站兴建后形成的人为地貌区域。河谷平原区,分布在松花江中游、永吉县北部、舒兰市中部及松花江支流的局部地段,是全市重要的农业经济区。 吉林市资源丰富,物产丰饶。土地、水利、矿产、森林、野生动植物资源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特别是水利资源蕴藏量较大,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8倍。
源于长白山天池的松花江,自东南而西北斜贯整个吉林地区,曲折流经400多公里。除此之外,辖区内流域面积20平方公里以上、流长10公里以上的干支河流374条,河网配置和发育良好,仅松花湖面积就达554平方公里。地表水资源165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7亿立方米。白山、红石、丰满三大水电站均在市辖区之内。
吉林市东部山区素有“林海”之称。也是闻名中外的“东北三宝”——人参、貂皮、鹿茸的故乡,其中人参和鹿茸产量居全国之首。
Ⅷ 吉林市城市定位
前两个部分我觉得是废话.第3部分还好.
一、城市形象定位的意义
塑造城市形象,首要提到的就是要塑造一个什么样的形象,也就是形象定位的问题。城市形象定位以塑造自身形象或强化现有形象为目的,它有优化、传播、沟通、顺应社会大众的接受心理,有利于城市优势地位的确定,使城市形象在人们心目中占有不可取代的地位。
城市形象定位是塑造城市形象的关键一步,定位是否准确是形象塑造成败的关键所在。城市的内核、风格都必须通过准确的定位来确定,而准确的定位有赖于对城市个性的把握,有赖于对城市文明的深层次理解。
二、城市形象定位所涉及要素及相互关系
城市形象定位主要涉及与城市性质、城市特色等要素的关系问题,同时也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
城市性质是指城市在国内外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活动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指各大城市在全国城市网络中的分工和职能。它反映城市最基本的特征,反映其所在区域的政治、经济、社会、地理、自然等因素的特点;是城市主要职能的反映,而不是全部职能的罗列;是城市历史的总结,但更重要的是未来城市建设的总纲;具有一定的动态性,将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而变化。
城市特色是一个城市的内容和形式明显区别于其它城市的个性特征。城市特色首先反映城市功能与市民生活的多样性,其次表现于城市形态与自然环境、人文景观协调的独特性。城市特色的形成取决于两者的完美结合。鲜明的城市特色同时能引起人们的强烈印象,形成独特的城市形象。城市特色表现在城市空间、形象、格局与生活内涵之中,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稳定性,并获得一定的历史地位和社会公认。
城市形象定位与城市性质和城市特色有着密切的联系。首先,城市形象定位离不开城市性质。它以城市性质为基础,但城市性质又不能代替城市形象定位。城市性质是主要职能的反映,而城市形象定位主要是城市给人们的综合印象和感知,主要是人们的心理感受和认同。所以说形象定位不能完全将城市性质罗列其中,而是主要优势的反映。
其次,城市特色强调的是城市的个性,区别于其它城市的独特魁力。如海南的热带滨海城市、深圳的经济特区区别于其它城市而自己独有的个性特征。但城市的个性特征可能不只一种,比如吉林市既是少数民族满族的发祥地之一,又是自然环境优美的山水城市。所以城市形象定位既要把握城市的优势,又要抓住城市的个性所在,城市特色是城市形象定位的基础。由此可见,城市形象是对城市的一个综合印象,这个综合印象既包含了城市特色的内容,同时也涵盖了城市性质的主要部分。因此,城市形象定位既要遵循于城市自身实体的潜力,不能脱离本市实际的准确性原则,又要遵循抓住城市主流,体现城市主要特征的唯一性原则。
三、吉林市城市形象定位的依据
吉林市城市形象如何定位,我们从我市城市发展、城市性质、城市特色等方面进行了研究论证,认为吉林市城市形象应定位在北国山水城市上,其依据是:
首先,从城市自身发展情况来看。城市的定位也必须考虑到各个历史时期城市发展的状况,只有这样,形象才会完美,才会有深层的文化内涵。
吉林市城市形象的演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从时间的顺序和城市性质的转变来看,城市形象的演变经过三个主要历程:
一是古船厂时期。明朝开始在吉林设厂造船,史称船厂。为进一步巩固边防,清朝也在吉林设厂造船。古代在吉林设厂造船有许多原因,但最重要是由于吉林的自然、地理条件决定的。一是水域开阔,松花江与黑龙江、大风门河、样树林子河等23条河流相通。二是交通便利。三是资源丰富。四是地势优越,古城址群山环抱,地势险固,有“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之说,三面环山一面傍水,易守难攻。由此可见船厂形象的由来是与吉林的地理条件密不可分的。
二是近代工业发展期。近代工业城市形象是从日伪统治时期逐渐发展起来的,日本侵略者为了达到掠夺吉林市自然资源的目的,先后建成了丰满发电厂、哈达湾和江北工业区等。日本投降后,由于受到苏联城市的建设模式的影响,国家确定吉林市以发展大型重工业为主,国家一些重点项目如染料、化肥、电石、铁合金、热电厂等新的项目在吉林市安家落户,城市性质改变为以化学工业为主的重工业城市。以化学工业为主的重工业城市的确定,主要原因也是因为吉林市优越的自然条件。三是现代发展期。进人80年代,随着人们观念的转变和城市的不断发展,城市性质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吉林市已由过去单一的工业城市逐步发展成现代化的以旅游资源为优势、工业基础雄厚的历史文化名城。从吉林市300多年的历史演变发展历程来看,不变的是其优越的自然景观资源。
其次,从顺应人们已有的认同心理来看。吉林市的优势在哪里,通过对市民的调查来看,无论是本市市民,还是外来人员都认为吉林市可以引以自豪、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其真山真水的自然环境。
第三,从与周边地区的比较来看。吉林市东接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西邻长春市、南连通化市、白山市,北靠黑龙江省。如果同南方城市相比,吉林市虽不及苏州、杭州、南京等城市有名,但是她却真有南方城市无法相比的优势,那就是一年四季具有不同的景象,春夏秋三季形成以松花江为主的百里长堤百里绿,碧水、蓝天、金沙滩的北国避署胜地;冬季形成松针、雪柳、不冻江的北国冰雪胜地。单从东三省来讲,具有吉林市这样条件的城市还没有。哈尔滨有美丽的太阳岛,但她却不具备吉林市真山这一自然条件。鞍山有千山,但却不具备真水这一自然条件。所以说无论是与南方城市,还是与北方城市相比,吉林市都有其它城市无可相比的优势,就是她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资源。这也是我市最具有代表性的特色。
第四,从城市性质来看。吉林市在新一轮总体规划调整中,将城市性质确定为以化学工业为主的工业基地,东北地区和吉林省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具有北方特色的旅游城市。这充分说明吉林市在全国范围内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吉林市形象定位离不开城市性质、城市特色等几个方面,但如果形象定位将这几个方面都包含在内,那么就失去了定位的意义,我们认为应将代表吉林市主要优势提出来作为定位的基础。从工业城市这个问题来看,吉林市可以说是一个名符其实的工业城市,这在城市发展建设中足以得到论证,同时吉林市的工业也为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这是公认的。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吉林市工业污染的严重性,将城市形象定位在工业城市上就不能发挥我们的自然环境优势。如果将形象定位在山水城市上,就能限制工业对自然环境的污染。另外山水城市与历史文化名城之间也是不矛盾的,山水城市意味着城市的发展有历史的痕迹,同时也有文化的内涵。所以说山水城市也包含了历史文化名城的内涵。
第五,从吉林市城市特色来看,吉林市的特色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悠久的历史文化。市区有驰名中外的西团山文化遗址和近十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小白山、龙潭山、北山、文庙、天主教堂等都是省、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二是多民族聚居地。吉林市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城市,同时又是满族发祥地之一。市区内居住着汉、满、朝、回等30多个民族,形成了城市生活的多样性。三是优美的自然环境。被称为“铜帮铁底”的松花江,与两岸的青山绿树构成了一条42公里的沿江风光带,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有被称为“避署天堂”的全国最大人工湖泊——松花湖风景名胜区,被称为“大陆一奇”独有的雾排景观与长江三峡、桂林山水、云南石林并称中国四大自然奇观。从城市特色来看,最能代表吉林市特色的首推优美的自然环境。
第六,借鉴其他城市形象定位的经验。国内一些城市率先在全国开展了城市形象建设,这些城市通过形象的建设,大大提高了城市的知名度,改善了城市的环境。从一些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些城市的形象定位主要是抓住城市最具有代表性的优势。如广州市的城市性质是广东省的行政中心,也是交通枢纽、商业都会和历史文化名城等。但是根据广交会的传统及实行市场经济以来所展示的经济活动,其最大的优势和特色要推其十分繁荣的商业活动,因此广州的形象定位在南国商城上。
通过以上的分析论证,我们认为吉林市的形象宜定位于北国山水城市上。其相应的行为识别和景观识别也都要与“北国山水城”的理论相对应,如在行为识别上,更应提高市民自身素质,使其有更高的道德行为,更高的文化素养,更文明的社会风尚。在城市景观识别中,要充分利用自然山水资源,城市建设在保护山水资源的同时,要强调与山水有机结合,体现北国特有的热烈、明快的风格。
城市形象建设是我市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要条件,是以城市发展战略为基础的推动城市的前导性战略。我们坚信,通过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必将树立吉林市现代文明的城市新形象,促进我市两个文明建设向新世纪的成功跨越。
Ⅸ 吉林省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
吉林省简称“吉”,位于中国东北地区的中部。面积18.7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1.95%;2012年人口2750.4万人专,占全国的2.03%;2012年末属GDP达到11937.82亿元,占全国的2.31%。吉林省气候属温带季风气候,有比较明显的大陆性。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植被类型以中温带针叶落叶阔叶混交林为主。吉林省地貌形态差异明显。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呈现明显的东南高、西北低的特征。吉林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加工制造业比较发达,汽车与石化、农产品加工为三大支柱产业,装备制造、光电子信息、医药、冶金建材、轻工纺织具有自身优势特色。吉林省的铁路网大体可分为西北-东南和西南-东北两个走向。全国主要铁路干线京哈线贯穿吉林南北。吉林省主要通航河流有松花江、嫩江、图们江和鸭绿江。
Ⅹ 吉林省的地理位置
柳州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北部,地形为“三江四合,抱城如壶”,故称“壶城”。又叫龙城,龙城的名字源于南朝梁。柳州是以工业为主、综合发展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和交通枢纽,是山水景观独特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从建城至今已有两千一百多年的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