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地理位置优势
Ⅰ 温州的地理情况
全市面积
全市陆域面积11784平方公里,海域面积约11000平方公里。
行政区划
全市下辖鹿城、龙湾、瓯海3区和瑞安、乐清2市及永嘉、洞头、平阳、苍南、文成、泰顺6县,共设镇119个,乡143个,街道办事处30个。
人口
2004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746.19万人,其中市区人口137.14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8.30‰。
地貌
温州地势从西南向东北呈梯形倾斜,绵亘有洞宫、括苍、雁荡诸山脉。泰顺的白云尖,海拔1611米,为全市最高峰。地貌可分为西部中低山区,中部低山丘陵盆地区,东部平原滩涂区和沿海岛屿区。
海岸
温州海域辽阔,岸线绵长曲折,从乐清湖雾至苍南云亭共355公里,形成磐石、乐清湾等天然良港。
滩涂
温州有沿海滩涂约80万亩。
海洋
温州是海洋大市。海洋生物资源丰富,沿海滩涂养殖面积达6.5万公顷,养殖蛏、蚶、蛎、虾、蟹、蛤等。南麂列岛有贝、藻类490余种,为国家级海洋型自然保护区。沿海主要渔场有洞头、北麂、南麂、乐清湾等,鱼类有带鱼、黄鱼、鳗鱼、鲳鱼、马蛟、鳓鱼、钙鱼等370余种。
水文
温州境内较大的水系有瓯江、飞云江、鳌江等,均由西向东注入东海。东部平原地区河道纵横交错,密如蛛网,大小河流有150余条。据水利部门估算,全市水资源总量为141.13亿立方米。
气候
温州以气候温和而得名,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冬夏季风交替显著,雨量充沛,光照丰富,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约18摄氏度,年平均降水量1500~1800毫米,年平均无霜期275~280天。
交通
公路
全国高速公路主干线同三线沿海大通道(黑龙江同山市至海南三亚市)贯穿温州全境。金华—丽水—温州高速公路将于2005年贯通,绍兴诸暨-温州永嘉的高速公路已于2004年年底动工建设。2004年年底温州公路总里程5455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82公里,一级公路155公里,二、三级公路1220公里。全市通公路行政村4857个,通车率81.6%。
铁路
已经建成的金温铁路和已经开工建设的温福铁路,以及即将开工建设的甬温铁路,构成了温州纵横交叉的铁路网。其中金温铁路最大的客运站温州站已成为日均到发旅客2万人次以上的铁路一等站。金温铁路最大的货运站温州西站年货物吞吐量达400多万吨。
海运
温州港是我国沿海20个主枢纽港之一。目前拥有市区老港区、杨府山港区、龙湾港区、七里港区等四大港区。已经开工建设的状元岙港区围垦工程总投资约为11亿元。状元岙深水港区岸线总长达到4.8公里,拥有17个深水泊位,将形成每年300万标准集装箱及4000万吨货物的吞吐能力。进港航道自然水深达15米,可靠泊10万吨级的船舶,运卸第二代集装箱。港区建成后,将以国际集装箱和大宗散货海运为重点,打通温州通向国际市场的海上通道。
民航
民航温州永强机场地处温州瓯江口南岸,距市中心24公里,净空条件良好,为4D级机场,可满足B767、A300以下机型起降。累计开通国内和香港地区航线64条,开通航线城市有上海、广州、北京、深圳、成都、海口、重庆、昆明、乌鲁木齐、哈尔滨等国内大城市。2004年全年保障飞机安全起降3.02万架次,旅客吞吐量248万人次,货邮吞吐量4万吨。
语言
普通话
方言;温州本地话,闽南语,蛮话,金乡话以及一些少数民族语言
Ⅱ 温州的地理概况
地理位置
温州位于中国黄金海岸线中段,浙江省的东南部,东濒东海,南接闽北,西与丽水市相连,北与台州市毗邻,是浙南的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
面积
辖鹿城、瓯海、龙湾3区和乐清、瑞安2市(县级)及洞头、永嘉、平阳、苍南、文成、泰顺6个县,陆地总面积11784平方公里,其中市区1082平方公里。海域面积约11000平方公里。
人口
总人口720万,市区人口80万。
气候
温州属亚热带海洋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光照足量,雨水充沛。
行政中心位于鹿城区
交通概况
温州位处我国黄金海岸线的中部,交通通信事业发达。温州海岸线长达355公里
,港口条件优越,是一个集河口港、海湾港于一体的综合性天然良港,为浙南、闽
北货物进出的咽喉。是全国20个主枢纽港之一。温州机场已开辟60条国内航线,并
开通了与香港、澳门的地区航线。温州火车站是我国第一条股份制合资建设铁路--
--金温铁路的终点站,旅客列车可直达北京、上海、南京、杭州等国内主要城市。
温州市已经成为全国45个公路主枢纽城市之一,公路运输四通八达,104国道和330
国道贯穿南北,黑龙江同江至海南三亚高速公路温州段正在建设之中。
语言
温州方言主要有瓯语、闽语、蛮话和蛮讲、畲客话、金乡话和蒲门话五种。此外还有大荆放和罗阳话等。
Ⅲ 温州地理位置
温州地理位置 温州地处中国大陆环太平洋岸线(约18000公里)的中段,浙江省东南部。全境介于北纬27.03'-28.36'、东经119.37'-121.18'之间。东濒东海,南与福建省宁德地区的福鼎、柘荣、寿宁三县毗邻,西及西北部与丽水市的缙云、青田、景宁三县相连,北和东北方与台州市的仙居、黄岩、温岭、玉环四县市接壤。
温州自然地理概况 温州陆域面积11784平方公里,海域面积约11000平方公里。其中市区1187平方公里。境内地势,从西南向东北呈梯形倾斜。绵亘有洞宫、括苍、雁荡诸山脉,泰顺的白云尖,海拔1611米,为全市最高峰。山脉之间的溪流,大都由西向东注入东海。东部平原地区,主要有温瑞平原、瑞平平原,其间人工河道纵横交错。河流较长的有瓯江、飞云江、鳌江。其中瓯江曾称永宁江、永嘉江、慎江,为浙江第二大河,干流长388公里。梅岙以下,河床逐渐增大、宽500米至3000米,近河口区形成三角港,左纳楠溪江入海。温州陆地海岸线长355公里,以琵琶门为界,北为泥岸,间有岩岸,南为岩岸。有岛屿436个,多为雁荡山脉延伸部,海岸线曲折,形成磐石等天然良港。因为地处温桥岭南,“虽隆冬恒燠”,故名温州。
Ⅳ 温州的地理环境
温州位于浙江省东南部,东濒东海,南毗福建,西及西北部与丽水市相连,北和东北部与台州市接壤。全境介于北纬27度03分-28度36分、东经119度37分-121度18分之间。温州市陆域面积11784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鹿城、龙湾、瓯海和洞头四个区)面积1313平方公里。
境内地势从西南向东北呈现梯形倾斜。绵亘有洞宫、括苍、雁荡诸山脉,泰顺的白云尖,海拔1611米,为温州市最高峰,东部平原地区,人工河道纵横交错。
温州的山脉有玉苍山、雁荡山等山脉。山体主要由流纹岩和凝灰岩构成,局部有花岗岩。由于长期受流水侵蚀,或地震影响,山体崩塌形成了无数奇峰、异洞、怪石、陡壁、峡谷、飞瀑。
温州为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冬夏季风交替显著,温度适中,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7.3-19.4摄氏度,1月份平均气温4.9-9.9摄氏度,7月份平均气温26.7-29.6摄氏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降水量在1113-2494毫米之间。春夏之交有梅雨,7-9月间有热带气旋,无霜期为241-326天。年日照数在1442-2264小时之间。主要水系有瓯江、飞云江、螯江,境内大小河流150余条。温州陆地海岸线长355公里,有岛屿436个。海岸线曲折,形成磐石等天然良港。海域面积约11000平方公里。
Ⅳ 浙江的地理位置有何优势
浙江省位于中国东南沿海,介于北纬27度12分-31度31分和东经118度-123度之间,东濒东海,南界福建回,西与江西、安徽相连答,北与上海,江苏为邻。东西与南北的直线距离均为450公里,陆域面积10.18万平方公里。境内最大的河流钱塘江,因江流曲折,又称浙江,省以江名,简称为浙。1996年统计,全省总人口为4343万,有畲、回、壮、苗等49个少数民族。全省辖杭州、宁波(国务院批准为计划单列市),温州市、嘉兴市、湖州市、绍兴市、金华市、衢州市、舟山市、台州市10市及丽水地区,39个县、25个县级市、24个市辖区,共置858个乡,983个镇。省人民政府驻地杭州。
Ⅵ 温州的自然环境、经济特点和人文特色
温州市是浙江省的地级市,为沿海港口城市,位于中国黄金海岸线中段,浙江东南部,东濒东海,南接福建宁德福鼎市,西与丽水市相连,北与台州市毗邻,是我国第一批对外开放的14个沿海城市之一,浙江省地级市,浙南经济、文化中心。2008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424.3亿元,比上年增长8.5%,人均生产总值突破4500美元,财政总收入339.8亿元。
温州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盛行从大陆吹来的偏北风,气温较低,雨水较少,湿度蒸发较小。夏季盛行从海洋吹来的偏南风,湿大雨多,气温较高。春季天气多变,时常阴雨连绵。秋季大气较稳定,常见"秋高气爽"天气。全年气候总特点是:温度适中,热量丰富;雨水充沛,空气湿润;四季分明,季风显著;气候多样。
温州历史上以手工业发达著称,是青瓷发源地之一,造纸、造船、丝绸、绣品、漆器、鞋革等在我国历史上均有一定地位。南宋时被辟为对外通商口岸,有“一片繁荣海上头,从来唤作小杭州”之称。温州是南戏故乡,14世纪中叶温州著名剧作家高明的《琵琶记》被译为多国文字,在世界上广为流传。南部闽南文化来自明朝清朝时的闽南的莆田人移民,莆田人带来了丰厚的经商能力和文化,深深促进了温州经商文化的形成。
温州历代人才辈出,在学术、文学艺术和科技方面都取得卓著成就。在南宋时期,学术上形成了以叶适为代表的"永嘉学派",在我国学术史有着很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文学方面,诗坛上出现了"永嘉四灵"诗派;戏曲上首创了"南戏"这种民间戏剧形式。南宋熙佑年间,医学家陈元择以《三因方》为理论基础创立了永嘉医派;两宋及元明清各代也都有不少杰出人才,如黄公望、刘基、孙诒让等等。当代文化教育界更是群星灿烂:夏鼐、夏承焘、苏步青、谷超豪、刘旦宅、孟庆江、林曦明、林剑丹、陈忠康、张素、张如元、马亦钊、汪廷汉、戴宏海……
Ⅶ 温州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人文特色
温州地处浙江省的最南端,南面紧挨着福建省的福鼎市,东面是中国的东海回,再东面一答些就是太平洋了。温州的地形以山地为主,北有北雁荡山为括仓山的余脉,从北雁荡山至紧靠着福建省的南雁荡山全部为崇山峻岭,东面与南面以丘陵为主,可以说温州就是一座海边的山城,没有多少平原与耕地;温州有众多的河流与湖泊,比较著名的有瓯江、楠溪江与飞云江,其他大大小小的河道数不胜数;温州的气候属于比较典型的海洋性气候,春季早晨多数时间会有从海面上升起的浓雾,夏季闷热潮湿,秋季气温依然非常高(尤其是赶上“秋老虎”),冬季不能算太寒冷,基本上气温可以保持在0度以上,遇上冷空气南下也就只有为数不多的五六天气温会低于0度。温州地处江南,从农历年底一直到次年的清明节大部分时间会处于阴雨连绵的气候,潮湿阴冷,这段时间是温州最不好也是农民最欢喜的时间。
【如果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希望你能好评或者采纳!谢谢{右上角采纳或者正下方好评} 谢谢】
Ⅷ 温州的风土人情及历史文化,地理环境
温州位于中国东南部,瓯江下游南岸,是浙江省下属的地级市,为沿海港口城市,简称瓯,别称鹿城。拥有面积11784平方千米,辖海域11000平方千米。地理位置:东经119°37′-121°18′、北纬27°03′-28°36′ 温州市是浙江省的地级市 东南丘陵,为沿海港口城市,浙江的三大经济中心之一,位于中国黄金海岸线中段,浙江东南部,东濒东海,南接福建宁德福鼎市,西与丽水市相连,北与台州市毗邻,是我国第一批对外开放的14个沿海城市之一,浙江省地级市,浙南经济、文化中心。温州2009年GDP突破2527亿元,浙江省内排第三,2009年温州GDP比上年增长8.5%,增幅与上年持平,2009年全年实现财政一般预算总收入360.72亿元。全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021元,增长7.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0100元,增长7.1%。 全市总面积11784平方千米,其中市区1082平方千米。总人口799.8万人(2008年)。辖3个市辖区、6个县,代管2个县级市,共有30个街道、119个镇(包括2个民族镇)、143个乡(包括5个民族乡)。 温州古为瓯地,也称东瓯,简称“瓯”。瓯是一种陶制器皿的名称。约在新石器时代,温州居住着原始瓯人并制作陶器。留学海外的温州学子在看到香港被称作HONGKONG的时候根据温州的瓯语(温州话)发明了YUJEU这个称呼。 温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沿海城市。温州古城建于东晋明帝太宁元年(公元323年),因地在温峤岭南,“虽隆冬而恒燠”,四季温和湿润,故名温州。 温州,是一座充满活力与激情的城市,一座充满魅力与梦幻的城市,一座充满智慧与故事的城市。温州人以“智行天下”、“善行天下”、“商行天下”而遐迩闻名。 温州文化灿烂,史称“东南邹鲁”。温州是中国数学家的摇篮、中国山水诗的发祥地、中国南戏的故乡、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先发地区与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 温州的市花是茶花,市树是榕树,市鸟是海鸥,市歌是《会飞的家乡》。 还有一本描写温州的小说《温州别恋》,作者是六百里。历史文化 温州五马街 温州历史悠久,人杰地灵。 温州古代称瓯越。还在五六千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就有先民在这里劳动生息。战国时属越国,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设置闽中郡。汉惠帝三年封越王勾践后裔驺摇为东海王,建都东瓯,俗称东瓯王。汉顺帝永和三年置永宁县,东晋明帝太宁元年设永嘉郡,唐高宗上元二年改置州,因气候温暖,"虽隆冬而恒燠",故名温州。 据《温州府志》载,当年建城时,太守郭璞登上西山,瞭望周围诸山,错立如斗,便对当地百姓说:城饶山外,当聚富盛,然不免兵戈水火城建于山,则寇不入斗,可长保安逸。于是他仿照北斗星体位置,围绕诸山筑城,故称斗城。传说在筑城时,有只白鹿衔花疾奔而来把花吐在城墙上,然后化作一团样云冉冉飞入天际,白鹿跑过的地方,一片鸟语花香。人们为取吉利,将这座城市称为白鹿城或鹿城,也把郭璞登上的这座山称为“郭公山”。 温州历史上以手工业发达著称,是青瓷发源地之一,造纸、造船、丝绸、绣品、漆器、鞋革等在我国历史上均有一定地位。南宋时被辟为对外通商口岸,有“一片繁荣海上头,从来唤作小杭州”之称。温州是南戏故乡,14世纪中叶温州著名剧作家高明的《琵琶记》被译为多国文字,在世界上广为流传。 温州历代人才辈出,在学术、文学艺术和科技方面都取得卓著成就。在南宋时期,学术上形成了以叶适为代表的"永嘉学派",在我国学术史有着很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文学方面,诗坛上出现了"永嘉四灵"诗派;戏曲上首创了"南戏"这种民间戏剧形式。南宋熙祐年间,医学家陈元择以《三因方》为理论基础创立了永嘉医派;两宋及元明清各代也都有不少杰出人才,如黄公望、刘基、孙诒让等等。当代文化教育界更是群星灿璀璨:夏鼐、夏承焘、苏步青、谷超豪、刘旦宅、孟庆江、林曦明、林剑丹、陈忠康、张素、张如元、马亦钊、汪廷汉、戴宏海…… 温州历代鼎甲:温州自唐宣宗大中十三年至清末废科举(公元859-1905年)的1050年间,共有文科状元7人,进士1416人,其中唐代2人,两宋1228人(北宋81人,南宋1147人)元代12人,明代139人,清代35。历代共有武状元19人,武进士近400人,其中两宋310人(北宋1人,南宋309人),明代3人,清代约70-80人。 温州历代状元、榜眼、探花 1、文科状元(7人): 徐?、王十朋、木待问、赵建大、周坦、徐俨夫、周旋 2、文科榜眼(9人): 叶适、陈栋、陈求鲁、林公一、陈宜中、邹臻、周仁勇(文武榜眼)、卓敬、王瓒 3、文科探花(3人): 陈桷、黄中、孙希旦 4、武科状元(20人):潘文虎、陈鳌、陈鹗、蔡必胜、黄裦然、林管、薛贽、朱嗣宗、林梦新、朱熠、赵国华、项桂发、章梦飞、侯畐、张宗德、朱应举、蔡起辛、翁[木鄂]、林时中、王名世 5、武科榜眼(4人): 林景衡、戴应发、林景新、周仁勇 6、武科探花(6人): 林武子、陈元普、孔元圭、叶宗泽、薛应龙、陈龙发 古文化遗址 首次于1952年在永嘉上塘正门山发现,后在许多地点又陆续发现。 80年代以来通过全市范围内的文物普查和专题调查,查明境内二区九县(市)均遗有古文化遗址,计达百余处,主要分布在瓯江、飞云江及其支流两岸,大多依山傍水。 温州古文化遗址大致可分前后两个阶段,前阶段,除少数早期石器磨制欠精、器面留有锤击痕迹外,大多数石器磨制精致,已采用打、磨、琢兼施技术;陶器主要有夹炭陶。与河姆渡中晚期文化、良渚文化的一些石器、陶器特征相似,以乐清白石遗址为代表。后阶段,石器表面略粗糙,形制较简单,其锛类石器横剖面大多呈三角形、梯形;陶器有泥质陶、彩绘陶和印纹硬陶等。与福建闽侯昙石山文化的一些石器、陶器特征相似。目前这类遗址的发现约占总数百分之九十以上,以瑞安陶山山前山、马屿牛头颈等遗址为代表。 ①白石遗址:在乐清白石镇白石溪杨柳滩溪床下二三米深处。系冲积形成的遗址。 ②大坪遗址:在瑞安北龙乡大岙村北龙山北麓。北龙乡在飞云江口外一岛屿上。 ③下湖墩遗址:在泰顺百丈镇交溪洋村北下湖墩山上,范围约1500平方米,1988年11月发现。 ④山前山遗址:在瑞安碧山镇街路村,南临飞云江,面积约250×50米,遗物多裸露在地表,以山坪和东南山坡最为丰富。 ⑤牛头颈遗址:在瑞安马屿荆谷乡山头上村牛头颈山中段,北眺飞云江,1961年发现,范围约6000平方米。遗物多分布在山坡地表。 ⑥鹤屿山遗址:在瑞安仙降镇下社村,与山前山遗址隔江相对,1971年发现,面积约10000平方米。 ⑦狮子岗遗址:在泰顺司前镇前村,1986年发现,面积约8000平方米。山顶-壕沟断面和东面山坡遗物较丰富。 ⑧仙堂山遗址: 在苍南桥墩镇仙堂村北海拔40余米山坪上,1985年发现,面积约3500 平方米。 温州旅游景点: http://www.lvmama.com/place/dest/330300 温州网: http://www.66wz.com/
Ⅸ 温州是个怎么样的城市,有什么特色,能不能详细的介绍一下,如果答案比较好,还可以再加分
随便说点儿吧,在这儿长大我觉得温州美女还是蛮多的,比较繁华的地段在鹿城区版那边,五马街权 江滨路 时代广场啊之类的地方吧。你来这儿读书是在温州大学城那边吧?那边的话是瓯海区,大学城附近环境还不错,我去过山上的溪水也都很清澈可以直接喝的那种。不过附近的河还是秉承了温州河道的优良传统——脏。附近还有个温州乐园,可以去玩玩,不过我觉得很没意思。
大学城离市中心就有点远,坐车得个把钟头。大学城旁边的小镇子里面大部分都是礼品店啊 首饰店什么的针对大学生开的,买买礼物什么的倒是够了。不过衣服店我没怎么看到所以买衣服还是得去市中心或者火车站。
特色嘛,我也不知道怎么说诶。小吃? 交通差 外地人口多 算不算特色啊。你还有想知道什么再问吧,我补充
Ⅹ 温州的地理位置
浙江省区域中心城市之一。温州位于浙江省东南部,瓯江下游南岸。全市陆域面积11612.94平方专千米,海域面属积约11000平方千米。全市辖4个市辖区、5个县、3个县级市。2018年,户籍人口828.7万人,常住人口925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