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环境分析丝绸之路
『壹』 丝绸之路的地理。
自然条件:河西走廊处于青藏高原与内蒙古高原之间,在祁连山以北,合黎山以南为两山版夹峙,地势相对平权坦。在河西走廊山地的周围,由山区河流搬运下来的物质堆积于山前,形成相互毗连的山前倾斜平原。在较大的河流下游,还分布着冲积平原。
『贰』 古丝绸之路的地理环境(二十多字)
一个世纪又一个世纪,一条银色飘带,把中国、印度、希腊、古罗马和波斯文化联结起来.把古老中国发明的丝绸、火药、造纸、印刷术传到西方.又把古代西方的黄瓜、胡萝卜、芍药、石榴、核桃等,沿这条古道传入我国.这条主要运送丝绸的路,人们把它称之为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也是对古代中国与外部及西方往来通道的通称.它随着历史长河流淌而变化万千.它不是今天公路贯通的概念,实际上,也不是只有一条固定的道路.从广义上讲,是指古代中国丝绸输入西方的通道,也是中西方古代文化交流、物资贸易互动的一条时间跨度久远、宽而大的线路.丝绸之路东起中国西安(古长安),西至地中海的东岸.长安是汉、唐都城,各地丝绸集中于此组成驼队,用数月甚至数年,经甘肃河西走廊敦煌一带进入新疆.然后分南、中、北道穿越新疆,共分三条主要线路出境:一是南道,自敦煌沿昆仑山北麓,经若羌、和田(古代称于阗)抵莎车,越帕米尔高原;二是中道,沿天山南麓经吐鲁番(古称高昌)、焉耆、库车(古称龟兹)、喀什(古称疏勒)翻越帕米尔;三是北道,经哈密(古称伊吾卢)沿天山北麓过吉木萨尔(古称北庭)、伊犁(古称阿力麻里)出境,西抵里海沿岸.丝绸之路中道、南道、北道在新疆境内蜿蜒万余里,代代相传.成千上万的使者、商人、僧侣不畏艰险,奔波于此道;无数将士为保卫它的畅通,洒下斑斑血迹,方使这条路成为连接欧亚大陆的绚丽彩带,传送人类古老文明的万里长桥.历史上的兴衰在沿途留下无数的古城、烽燧、石窟寺庙等,也有无数的宝藏深埋地下或大漠中,一直吸引着世界各地人们的目光.丝绸之路在历史上促进西域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作用古今一直被人们肯定.今天,新疆的重要城镇,几乎都处在古丝绸之路的交通线上.现代城镇的建设焕发了丝绸之路的生机,古城与现代城镇既有空间、时间、距离,又彼此相连相依,这是历史的必然,客观规律.位于最高的帕米尔高原上的塔什库尔干新城与石头城相连,最低洼的吐鲁番城与高昌、交河故城相伴.昔日美丽牧场的乌鲁木齐如今成为现代大都市.当今,不知有多少人慕名而来,在新疆广阔无垠的土地上旅行,访古探幽,体味丝路城镇新貌,博览浓郁的民族风情.
『叁』 地理,分析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原因
主因是中国南方沿海山多平原少且内部往来不易,地方诸侯也需海外资源交易以维持统治,东南版沿海可以借权助夏冬季风助航更增加了海路的方便性,因此古代中国沿海很多地方都有此项交流
唐代以后,因为中国的政治中心南移,以及造船和航海业有了较大发展,陆上“丝路”的重要性逐渐让位于海上运输。
到元代,蒙古的西征使中亚、 西亚的经济、文化遭到很大破坏,陆上“丝路”从此衰落,海上“丝路”因而得到了更大的发展。
明朝海禁,海上丝绸之路衰落。郑和下西洋实质是朝贡性质的航海行为,难以为继无法持久。海禁迫使民间海外贸易转型为走 私性质的私商贸易。民间海外贸易的需求张力和朝廷政策的矛盾冲突始终贯穿明清两朝.
『肆』 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对丝绸之路的影响
丝绸之路有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之分。就陆上丝绸之路而言,地理内位置和容生态环境是制约丝路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原因,而正是陆上交通不便和恶劣的生态环境使得丝绸之路不得不转向海上发展。
我觉得你的问题还是没问清楚,如果这是一道试题,请直接原题,看我能不能回答。
『伍』 丝绸之路的地理题
"丝绸之路"是指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路上商业贸易路线。狭义的丝绸之路一般指陆上丝绸之路。广义上讲又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陆上丝绸之路"是连接中国腹地与欧洲诸地的陆上商业贸易通道,形成于于公元前2世纪与公元1世纪间,直至16世纪仍保留使用,是一条东方与西方之间经济、政治、文化进行交流的主要道路。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形成其基本干道。它以西汉时期长安为起点(东汉时为洛阳),经河西走廊到敦煌。从敦煌起分为南北两路:南路从敦煌经楼兰、于阗、莎车,穿越葱岭今帕米尔到大月氏、安息,往西到达条支、大秦;北路从敦煌到交河、龟兹、疏勒,穿越葱岭到大宛,往西经安息到达大秦。它的最初作用是运输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因此,当德国地理学家Ferdinand Freiherr von Richthofen 最早在19世纪70年代将之命名为"丝绸之路"后,即被广泛接受。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该路主要以南海为中心,所以又称南海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至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转变于明清时期,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
2014年6月22日中、哈、吉三国联合申报的陆上丝绸之路的东段"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成功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成为首例跨国合作而成功申遗的项目。
『陆』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主导走向是东西方向,它穿越的自然地理环境体现了哪一种地域分异规律说出影响其形成的
体现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主导因素是水分!
『柒』 丝绸之路上的自然地理风貌都有哪些呀
娄兰…
『捌』 海上丝绸之路的成因(从地形方面来分析)
大概要往哪个方向答?
①陆上丝绸之路:途径的地势起伏变化比较大(跨过我国三级专阶梯),瓷器属容易破碎,海运比较平稳安全。(地形,你可以看一下那个图)
②跟当时政府允许进行海外贸易有关系,没有海禁政策(历史);
③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在宁波泉州广州,中国沿海的中部,海上运输条件优越(区位条件)。
『玖』 丝绸之路的自然环境
据《汉书·地理志》记载,汉代还有一条通往西方的海上丝绸之路:自出发地徐闻(今广东徐闻)、合浦(今广西合浦),船行约五个月,至都元国(今越南岘港);又船行四个月,至邑卢没国(今泰国叻丕);又船行约二十余日至谌离国(今缅甸丹那沙林);再步行十余日,至夫甘都卢国(今缅甸卑谬附近);又船行两个多月,至黄支国(今印度康契普纳姆),黄支之南有已程不国(今斯里兰卡),“汉之译使自此还矣”。已程不国是西汉时中国航海家所达到的最远点。《汉书·地理志》所记载的这条路的回程,已不再经陆路,大概是绕过马六甲海峡,总的航程时间延长。中国丝绸进入印度,先转运到巴利柴格(今布罗奇港)和巴巴里肯(今卡拉奇附近)。从这两个港口向北与中亚陆上丝绸之路相通;向西经阿拉伯海、波斯湾、幼发拉底河与叙利亚、巴勒斯坦商路相通,再经地中海航运至罗马。从印度还可以绕过阿拉伯半岛,经红海进入埃及亚历山大里亚港,再经地中海到罗马。这条海上丝绸之路,当陆上丝绸之路受阻时,就更显出其重要性。
丝绸之路与中西贸易 丝绸之路是一条横贯亚欧的商业要道,也是一条东西各国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大路,而以沟通当时国际贸易最为突出。《后汉书·西域传》说:“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反映出使者往来不断,商贩不绝于旅的情景。
丝绸之路的商品,以中国丝绸为主要商品。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殷周之世,劳动人民已织出华美的暗花绸和多彩的刺绣。后又发明罗纱和织锦。汉代制造丝绸技术大为提高,长沙马王堆汉墓中所保存的精美的丝织品证明了这一点。中国丝绸外销,大约从战国时期已经开始。公元前4世纪,希腊人称中国为丝国,说明亚洲商人已将丝绸运往欧洲。自西汉至南北朝,中国丝绸大量运往西方。汉代为了保证经济上的交流,还采取了政治上的必要措施,遣使、设驿以保持商路畅通。
我国的丝绸在古代的中亚、西亚以至非洲、欧洲都被视为珍品。汉通西域以后,中亚及西亚各地时行衣着丝绸。安息、塞琉古和托勒密的王侯后妃更是如此。各地庙宇也大量使用丝绸装饰。罗马帝国时期的欧洲,中国丝绸用途很广。在西罗马的中心罗马城和东罗马的中心君士坦丁堡,从皇帝、元老院元老以至权贵之家,都以能穿上中国丝绸为荣。基督教会的法衣、祭服、挂幕、祭坛装饰概用丝绸。国家官吏穿着特殊形式的丝袍,世俗富人普遍穿着一般丝袍。公元3世纪的一位罗马作家说:丝国人制造宝贵的花绸,它的色彩像野花一样美,它的质料像蛛丝一样纤细。
中国除出口大量丝绸之外,还输出铁器、镍、贵重金属、铜器、漆器、杏桃和甘蔗等到中亚、西亚直到罗马。中国从中亚以西输入毛织品、玻璃、宝石、玛瑙、香料和化妆品,特别重要的是从大宛输入汗血马、天马;中亚各国的葡萄、苜蓿、蚕豆、石榴、番红花、芝麻、胡萝卜和黄瓜等植物,都传到中国。从西域和伊朗传入中国的,还有箜篌、琵琶、筚篥等乐器及绘画、雕刻、图案设计等技艺。安息和罗马的毛织品、玻璃也源源东来。由大宛西行的通商使者每年达十余次,他们去粟特、大夏、印度和安息,甚至更向西进。
国丝绸和各国商品的畅销以及由此而来的巨额利润,引起中亚、西亚、北非和南欧地区各国为控制商路,垄断贸易而展开长期斗争。中亚扼丝绸之路的要冲,中亚地区的主要居间商是粟特人。粟特以马拉坎达(今撒马尔罕)为首府,在中国史籍中亦称康居。他们一向以经营国际贸易著称于世,在中转商业中获利优厚。但是,粟特国小力弱,还不能控制和垄断丝绸之路。亚历山大帝国分裂后,直到大夏、安息独立前,丝绸之路掌握在塞琉古王朝手中。这笔垄断收益,在塞琉古的财政上、经济上都占重要地位。安息独立后,控制了中亚和西亚,垄断了丝绸之路的中转贸易。此时,塞琉古局促一隅,失去国际贸易霸权。安息从过境贸易和出口贸易中获利丰厚,据《后汉书·西域传》记载,获利达十倍之多。安息灭亡后,萨珊朝波斯控制了丝绸之路的国际贸易,不准粟特商人转运丝绸过境,阻止罗马商人贩卖丝绸,企图独占专利,但是,东方商品仍然流向罗马。罗马人每年从印度、中国和西亚等地输入大宗货物。这些商品在罗马出售的价格比它在印度的价格贵100倍。丝价竟值重量相等的黄金。这说明当时国际贸易的商人可从中获得暴利。
丝绸之路与中外友好 丝绸之路开通之后,中国与中亚、西亚和南欧各地各民族友好往来绵亘不绝,日益密切。
公元前2世纪,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38年至公元前126年),访问过大宛、康居、大月氏,回国后向汉武帝报告了西域各国的情况。公元前121年、前119年,霍去病、卫青两次大败匈奴,控制了河西走廊,迫使匈奴远走漠北。此时,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19年至公元前115年),率300人使团到乌孙,又从乌孙分派副使赴大宛、康居、大月氏和大夏等国访问。汉使到安息,安息国王派大将率2万骑兵到东部边境迎接。汉使回国时,安息还赠送大鸟卵(鸵鸟卵)、黎轩眩人(罗马杂技艺人)给汉武帝。其他国家也都派遣使节往来而相互交流;中外友好关系随着使节、商旅和人民往来而肇始展开。
公元前1世纪末,大月氏人把印度佛教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据记载,公元前2年,“博士弟子景卢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受浮屠经”(《魏略·西戎传》)。汉章帝章和元年(公元87年),安息王遣使来中国献狮子、符拔(《后汉书·西域传》)。汉和帝永元十三年(公元101年),安息王满屈派使臣来中国,赠送狮子和条支大鸟(安息雀)。公元148年,安息高僧安清(字世高)来中国传布佛教。公元148年至171年,他在洛阳翻译佛经,先后译出佛经35部41卷。他不但对佛教文化的传播,而且对我国翻译文学的发展都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此后使节和民间来往更加密切。从南北朝到唐代,伊朗的祆教、摩尼教、基督教(景教)也先后传入中国。公元105年,蔡伦改进造纸术,大约四五十年之后,粟特商人即将中国制造的褴褛纸运往中亚。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西域蒙奇(马其顿)、兜勒(色雷斯)遣使内附”(《后汉书·和帝纪》),是有史记载的中国与欧洲直接交往之始。东汉桓帝延熹九年(公元166年)罗马皇帝遣使来中国献象牙等礼品,三国时代孙权黄武五年(公元226年)罗马商人入建业见孙权等活动均载于史册。这些更直接增进了中国与欧洲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和经济文化交流。(完)(周生斌编辑)
『拾』 举例说明丝绸之路沿线的地理环境状况
黄土高原 (千沟万壑) 西北戈壁(风沙走石 丹霞地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