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资源地理环境特点
Ⅰ 郑州的地理环境
郑州位于东经112°42'-114°13' 、北纬34°16'-34°58',东西宽166公里,南北长75公里,北临黄河,西依嵩山,东南为广阔的黄淮平原,东面是七朝古都东京开封市,西面为十三朝古都洛阳市,南面是许昌市,北面为焦作市和新乡市。
郑州市横跨中国二、三级地貌台阶,西南部嵩山属第二级地貌台阶前缘,东部平原为第三级地貌台阶的组成部分,山地与平原之间是低山丘陵地带。郑州最高点位于登封市的少室山,连天峰海拔约1512.4米;最低点位于中牟县韩寺镇胡辛庄,海拔73米。郑州山地面积约2377平方公里。 郑州市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冷暖适中、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少雨,夏季炎热多雨,秋季晴朗日照长,冬季寒冷少雪。郑州市冬季最长,夏季次之,春季较短。处于西部浅山丘陵区的荥阳、巩义、新密和登封四市,年平均气温在14~14.3℃之间。郑州年平均降雨量640.9毫米,无霜期220天,全年日照时间约2400小时。
统计资料表明郑州市的平原和丘陵地区春季开始的时间大致在每年3月27日,终止于5月20日,历时55天;夏季开始于5月21日,终止于9月7日,历时110天;秋季开始于9月8日,终止于11月9日,历时63天;11月10日至次年的3月26日为冬季,长达137天。 郑州境内有大小河流124条,流域面积较大的河流有29条,分属于黄河和淮河两大水系。黄河是郑州市主要的生活用水水源地,黄河水从邙山干渠流入西流湖,经过柿园水厂的提灌站,将水提升至尖岗水库。郑州水面面积约11.4平方公里。
郑州市境内的汜水河和枯河是黄河的支流。汜水河分为两支,东支发源于新密市尖山乡田种湾村五指岭北坡,西支发源于新密市尖山乡巩密关村以北五指岭东牛旦山,汜水河上游东支建有仙鹤湖水库,西支建有峡峪水库。枯河古称“旃然河”。金水河为西南至东北流向,金水经郭家嘴水库和帝湖水库(原金海水库)进入郑州市区。郑州市区的主要河流有:索须河、魏河、贾鲁河、东风渠、金水河、熊耳河、七里河等
Ⅱ 有哪些地理环境特色河南的自然地理环
河南古时称为豫州,固简称“豫”。河南省位于中国中东部、黄河中下游,界于北纬31°23′-36°22′,东经110°21′-116°39′之间,东接安徽、山东,北临河北、山西, 西接陕西,南临湖北,呈望北向南,承东启西之势。
河南省东西长约580公里,南北跨约550公里。全省土地面积16.7万平方公里,在全国各省市区中居第17位。河南在全国的版图上,从政区和交通地位来看,占着居中的地位。以河南为中心,北至黑龙江畔,南到珠江流域,西到天山脚下,东抵东海之滨,大都跨越两至三个省区。以省会郑州为中心,北距京津唐,南下武汉三镇,西入关中平原,东 至沪、宁、杭等经济发达地区,其直线距离大都在600—800公里之内。
河南地理位置优越,古时即为驿道、漕运必经之地,商贸云集之所。今天,河南地处沿海开放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结合部,是我国经济由东向西推进梯次发展的中间地带,境内京广、京九、焦柳与陇海、汤濮、新菏、漯阜在境内交汇,形成三纵四横的铁路网,国道干线五纵五横,国家两纵两横高速公路中,京深和连霍一纵一横经过河南,全国光缆干线“八纵八横”中有“三纵三横”经过河南,是全国重要的铁路、公路大通道和通信枢纽。根据生物、气候、水文、地貌、土壤五大自然地理要素,河南省的自然地理概况可分为五个方面:
生物要素
河南有林业用地7053.03万亩,森林覆盖率17.32%,林木覆盖率23.77%。全省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区35个,总面积1135.4万亩。
河南省因南北气候不同,东西地势高差悬殊,因而动植物资源具有种类多、地域差异性较明显的特点。在中国综合自然区划中,全省分别隶属于3 个自然地理区:
(1)华北平原 半旱生落叶阔叶林区
(2)冀晋山地半旱生落叶阔叶林、 森林草原区 (3)北亚热带秦岭、大巴山混交林区 。
据统计, 河南全省植物种类约4200 种,其中树木约400 余种;高等植物 约有197 科,3600 种,其中草本植物约占三分之二,木本 植物占三分之一。自然植物资源中主要用材树种有15 个, 木本油料树种有7 个,淀粉植物树种5 个,药用植物约800 多种。栽培植物资源中主要粮食作物有7 个,经济作物有7 个,果树资源有20 余个。
河南省各类陆栖脊椎动物共有400 余种,占全国动物 种的20 % 。其中哺乳类60 余种,鸟300 种,爬行类35 种, 两栖类23 种。气候要素
河南省地处暖温带与亚热带,属于湿润-半湿润季风气
候。其季候特点为春季干旱而风沙较多,夏季炎热且降雨大,秋季晴天多日照充足,冬季寒冷且雨雪较少。全省年平均气温一般在12℃到16℃之间。气温年较差、日较差均较大,极端最低气温发生在1951年1月12日的安阳,温度低至-21.7℃;极端最高气温发生在1966年6月20日的洛阳,
高达44.2℃。
全省气温分布大体是东高西低,南高北低,山地与平原间差异比较明显。全年无霜期从北往南为180至240天。年平均降水量约为500-900毫米,南部及西部山地较多,大别山区可达1100毫米以上。全年降水的50%集中在夏季,常有暴雨。
水文要素
河南横跨黄河、淮河、海河、长江四大水系,境内1500多条河流纵横交织,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493条。黄河横贯中部,境内干流711公里,流域面积3.62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面积的1/5。省境中南部的淮河,支流众多,水量丰沛,干流长340公里,流域面积8.83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面积的1/2。北部的卫河、漳河流入海河。
Ⅲ 郑州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方面有什么特色
一、地理环境:
地势为西南高、东北低,呈阶梯状下降;郑州市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6项,传承人4人;郑州市区方言内部略有差异,大致可分为新老两派。
郑州市位于秦岭东段余脉、中国第二级地貌台阶与第三级地貌台阶的交接过渡地带。
总的地势为西南高、东北低,呈阶梯状下降,由西部、西南部构造侵蚀中低山,逐渐下降过渡为构造剥蚀丘陵、黄土丘陵、倾斜(岗)平原和冲积平原,形成较为完整的地貌序列。
二、历史文化:
郑州市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6项,传承人4人;省级非遗59项,传承人26人;市级非遗185项,传承人149人。
已公布五批市级项目,三批市级传承人。其中,少林功夫、新郑黄帝故里拜祖大典、超化吹歌、巩义小相狮舞为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三、风土人情:
郑州方言属于中原官话郑开片,是居住在市区的大多数人中通行的地方话。郑州市区方言内部略有差异,大致可分为新老两派。
老派分尖团,口语中儿化音、u化音较多,新派不分尖团,儿化音向北京音靠拢,u化音明显减少。
(3)郑州资源地理环境特点扩展阅读:
风景名胜:
旅游资源
郑州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拥有历史人文景观众多,自然山水资源丰富。
有世界文化遗产2处15项(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大运河)、有“天下第一名刹”禅宗祖庭少林寺;有闻名全球的少林功夫;
有首批世界地质公园中岳嵩山;有海内外华人的精神家园轩辕黄帝故里;有我国现存最早的天文观星台;有最古老的道教庙宇中岳庙;有中国四大书院之一的嵩阳书院等众多旅游胜地。
2017年,郑州旅游总收入1195亿元,来郑旅游人数10092万人次。年末共有旅行社301家,星级酒店84个,4A级以上景区16个(其中5A级景区1个,4A级景区15个)。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郑州
Ⅳ 郑州有什么特点
郑州市是河南省省会,位于河南省中部偏北,东经112° 42' -- 114° 14' ,北纬34° 16' - 34° 58' ,北临黄河,西依嵩山,东南为广阔的黄淮平原。
郑州地区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4.4° C 。7月最热,平均27.3°C ;1月最冷,平均0.2°C ;年平均降雨量640.9毫米,无霜期220天,全年日照时间约2400小时。境内大小河流35条,分属于黄河和淮河两大水系,其中流经郑州段的黄河150.4公里。
郑州市是河南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北临黄河,西依嵩山,东南为广阔的黄淮平原。辖12个县(市)、区,其中县1个、县级市5个、区6个。据2005年的统计资料,全市总面积7446.2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1010.3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262平方公里;2005年末全市总人口 716万人,其中城镇人口424.1万人,乡村人口297.1万人。非农业人口257.6万人。郑州地处中原腹地,“雄峙中枢,控御险要”,为全国重要的交通、通讯枢纽,是新亚欧大陆桥上的重要城市,是国家开放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国八大古都之首。
悠久的历史给郑州留下了丰富的文化积淀,全市有各类文物古迹1400多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6处。嵩山风景名胜区是全国44个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和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天下第一名刹”少林寺就坐落在嵩山脚下,威震海内外的少林功夫从这里走向世界。这里还有我国最早的天文建筑周公测景台和元代观星台、中国宋代四大书院之一嵩阳书院、我国现存最大的道教建筑群中岳庙等。在郑州周围,还有星罗棋布的古城、古文化、古墓葬、古建筑、古关隘和古战场遗址,中华人文始祖黄帝,著名历史人物列子、子产、杜甫、白居易、高拱等就出生在郑州。
郑州交通、通讯发达,处于我国交通大十字架的中心位置。陇海、京广铁路在这里交汇,107、310国道,京珠、连霍高速公路穿境而过,被命名为全国文明机场的新郑国际机场与国内外30多个城市通航。拥有亚洲最大的列车编组站和全国最大的零担货物转运站,一类航空、铁路口岸和公路二类口岸各1个,货物可在郑州联检封关直通国外。邮政电信业务量位居全国前列。已经成为一个铁路、公路、航空、邮电通信兼具的综合性重要交通通讯枢纽。
郑州商贸发达,是国务院确定的3个商贸中心试点城市之一。拥有一大批高档次、多功能的大型商贸设施和辐射全国的商品集散市场,年成交额超亿元的就有30多家;每年在郑举办的各类全国性、区域性、专业性交易会、博览会、洽谈会上百次;国内外万余家商贸机构在郑州设有办事处或经营场所。
围绕拉大城市框架,高起点、高品位地规划建设郑东新区。郑东新区规划范围西起107国道,东至拟建的京珠高速公路,北起连霍高速公路,南至机场快速路,总面积约150平方公里,预计人口150万,融“共生城市”、“新陈代谢城市”、“环形城市”等众多先进理念于一体。同时,还将本着老城区改造和新城区开发并重、协调发展、共生共荣、以人为本、规划先行的原则,改善老城区面貌,提高人居环境质量,逐步把郑州建设成为具有中原文化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商贸城市和全国区域性中心城市。
郑东新区建设“三年出形象”目标基本实现。累计完成投资232亿元,引进项目170个,开工项目120个。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快,续建和新建道路137条(段),其中96条(段)基本具备通车条件,通车里程达到102公里。新区热源站开始供暖,中心湖喷泉景观及水幕电影投入使用。中央商务区形象基本显现,入驻项目59个,其中52个开工建设,内、外环正在建设的47栋高层中31栋已结顶;河南艺术中心的美术馆、艺术馆主体已封顶,会展宾馆项目已与上海绿地集团签约。龙湖南区、商住物流区、龙子湖区、科技园区建设取得新进展。
2005年,初步统计,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650亿元,增长15.8%,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850美元;地方财政收入151亿元,增长30.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20亿元,增长28.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06.7亿元,增长14.5%;非公有制经济完成增加值875亿元,增长22%,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640元,增长13.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774元,增长14.1%。
http://www.zhengzhou.gov.cn/html/0101/060927190034.html
郑州的宣传片
Ⅳ 新郑的地理环境
新郑市位于河南省中部,地处北纬34°16′至34°39′,东经113°30′至113°54′之间。北靠省会郑州,东邻中牟县、尉氏县,南连长葛市、禹州市,西与新密市接壤。北距郑州市区38公里;东北距中牟县城45.6公里、开封市区120公里;东至尉氏县城42.6公里;南至长葛市区20.4公里、许昌市区40公里;西南至禹州市区36.5公里、平顶山市区84公里;西至新密市区34.5公里。南北长42公里,东西宽36公里,总面积873平方公里。 新郑市位于北温带向亚热带,豫西山地向豫东平原过渡地带,气候多样,地貌多变,因而生物资源丰富,且具多样性。
植物:芳香植物主要有花椒、小茴香、芫荽、香椿、藿香、薄荷等;药用植物主要有半夏、远志、柴胡、桔梗、芦根、白茅根、白头翁、马蹄香、地丁、香附、何首乌、葛根、木头回、田三七、车前、忍冬、苇根、地骨皮、酸枣、荆子、野菊花、艾、白蒿、亮帽英、贩酱草、曲曲菜、荠荠芽、小虫卧单、伸筋草、马齿苋、老饭蛋、鱼腥草、复古草、浮萍草、野扁豆、瓦松、山葱、卧沿草、星星草、节节草、猪毛菜、猴头草、拐子草、马鞭草、天地豆、翻白草、活各草、芫花根草、黑白丑、丹参、沙参、防风、木瓜、瓜蒌、红花、地黄、牛夕、芍药、白芷、金银花、苍耳子、元参、苟杞、蒲公英、牵牛子等;其它野草植物主要有灰灰草、龙须草、茅草、莠子草、稗子草、苜蓿、茭草、蒺藜、行义草、涩格涝秧、吉祥草、书带草、抓地秧、面条菜、兔丝子、驴尾巴蒿、毛妞菜、老驴蒿、麦滥棵、狗秧、灯笼棵、浮萍、蓼草、水红花、杂草、山白草、黄白草、黑轮叶藻等。
动物:环节动物类主要有蚯蚓、蛭等;软体动物类主要蜗牛、田螺、河蚌等;节肢动物类主要有瓢虫、赤眼蜂、食蚜蝇、胡蜂、蜜蜂、小蚕蜂、草蛉、蚜小蜂、螳螂、食虫虻、食虫椿象、泥蜂、步行虫、蝇子虎、萤火虫等;药物类动物主要有蝎子、蜈蚣、土元等。脊椎动物类:两栖类有青蛙、蟾蜍等;爬行类有鳖、壁虎、蛇、蜥蜴等。鸟类有野鸡、雀鹰、苍鹰、白肩雕、大鸨、小鸨、小鸦鹃、猫头鹰、灰林鹄、长耳鹄、喙木鸟、云雀、燕子鸥、鹦鹉、鹈鹕、花喜鹊、灰喜鹊、麻雀、老鹰、鹞鹰、斑鸠、大雁、夏鸟、山雀、黄莺、鹁鸪鸟、百舌、鸬鹚、乌鸦、水鸭等;哺乳类有狼、狐、狸猫、野兔、獾、蝙蝠、刺猬、老鼠、松鼠、黄鼠狼等,其中狼、狐、狸猫、獾已很少见。 新郑市矿产资源较为丰富,发现各类矿种有12种,矿产地37处。区内固定矿产以沉积矿产为主,包括煤、粘土矿、石灰岩、红硅石、硅石等及部分沉积、变质矿产:铁矿、磷矿、白云岩矿、建筑石料等,还赋存着丰富的地热、矿泉水资源。新郑市资源格局以煤为主,煤区占全市总面积约41%,已探明储量134610.3万吨,占郑州市煤炭总量的20.5%。辖区内目前有勘查项目1个:河南省新郑市李粮店——长葛市煤详查。
新郑市现有煤矿5家,龙湖镇张沟地区3家,辛店地区2家。其中龙湖镇张沟地区分布2家乡镇煤矿和1家地方国有矿(隶属于郑煤集团),年设计生产能力均为15万吨/年。辛店镇地区的王行庄煤矿年设计生产能力为120万吨/年,赵家寨煤矿年设计生产能力为300万吨/年,均已投入正常生产。
Ⅵ 郑州的地理环境是怎样的
郑州市地处华北平原南部、黄河下游,居河南省中部偏北,东接开封,西依洛阳,北临黄河与新乡、焦作相望,南部与许昌、平顶山接壤,全市东西长135-143公里,南北宽70-78公里,版图总面积7446平方公里,介于东经112°42′-114°14′,北纬34°16′-34°58′之间。
郑州市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冷暖气团交替频繁,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冬季漫长而干冷,雨雪稀少;春季干燥少雨多春旱,冷暖多变大风多;夏季比较炎热,降水高度集中;秋季气候凉爽,时间短促。全年平均气温15.6℃;8月份最热,月平均气温25.9℃;1月份最冷,月平均气温2.15℃。全年平均降雨量542.15毫米,无霜期209天。全年日照时间约1869.7小时。[37]
郑州市境内有大小河流124条,流域面积较大的河流有29条,
金水河分属于黄河和淮河两大水系。郑州市境内的伊洛河、汜水河和枯河是黄河的支流。伊洛河由洛河和伊河交汇后形成,总长447公里。汜水河分为两支,东支发源于新密市尖山乡田种湾村五指岭北坡,西支发源于新密市尖山乡巩密关村以北五指岭东牛旦山,汜水河上游东支建有仙鹤湖水库,西支建有峡峪水库。枯河古称“旃然河”。金水河为西南至东北流向,金水经郭家嘴水库和帝湖水库(原金海水库)进入郑州市区。
Ⅶ 地理环境对郑州旅游资源的影响
根据旅游资源的本质属性,一般将旅游资源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内资源,其中许多旅游资源容的形成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紧密相关。
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山地、盆地、高原、丘陵、平原等类型齐全;气候变化类型较多,即有湿润的季风气候,又有干旱的大陆气候,还有典型的高原山地气候,呈现多种气温、降水、风的组合状态;水文特征变化多端,即有常见水文特征,也具备多种特殊水文现象,形成瀑布、冰汛等多种景观;土壤种类繁多,变化多样;生物种类多,具有多种特有动植物资源,如熊猫、扬子鳄等。
总之,我国各个自然要素变化多端,不同自然要素会形成不同独特组合,加强了我国旅游资源的多样性、非凡性等特点,使我国具有多种独特的旅游资源。如果考虑到我国独特的人文底蕴,那么旅游资源的这些特性将更加明显
Ⅷ 郑州的自然环境
郑州市的自然环境总概括、属于四季分明的城市,适合居住、、
《《郑州市属北内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容候。在太阳辐射、地形地质、大气环流等因素的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冷暖适中、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干冷同季等特征的气候。随着四季的明显交替,依次呈现为春季干旱少雨,夏季炎热多雨,秋季晴朗日照长,冬季寒冷少雨的特点。郑州市的冬季最长,夏季次之,春季较短。统计资料表明郑州市的平原和丘陵地区春季开始的时间大致在3月27日,终止于5月20日,历时55天;夏季开始于5月21日,终止于9月7日,历时110天;秋季开始于9月8日,终止于11月9日,历时63天;11月10日至次年的3月26日为冬季,长达137天。郑州各县(市)的气温(除嵩山外),随着自东北向西南地势的逐渐增高而增高或持平。处于西部浅山丘陵区的荥阳、巩义、新密和登封四市,年平均气温在14~14.3℃之间。郑州年平均降雨量640.9毫米,无霜期220天,全年日照时间约2400小时》》
Ⅸ 郑州的矿产等自然资源是怎样的
郑州市已探明的矿藏有煤、铝矾土、耐火粘土、油石等种,其中,煤炭探明储量63.6亿吨,铝土矿储量2亿吨,耐火粘土矿、水泥用灰岩等为优势矿产。全市煤矿累计探明储量55.26亿吨,保有储量50.66亿吨;铝土矿累计探明储量14209.7万吨,保有储量12825.6万吨;耐火黏土矿累计探明储量12080.1万吨,保有储量11504.1万吨;溶剂用灰岩累计探明储量13429万吨,保有储量12168.9万吨;金属锂累计探明储量和保存储量均为5617吨;金属镓累计探明储量和保有储量均为6932吨。
郑州市境内发现有国家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46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9种,分别是白鹳、黑鹳、金雕、白肩雕、白尾海雕、白头鹤、丹顶鹤、白鹤、大鸨;国家二级保护动物37种,如大鲵、虎纹蛙、白琵鹭、水獭、大天鹅、小天鹅、鸳鸯、莺、苍鹰、雀鹰、松雀鹰等等。省级重点保护动物有19种,如青蛙、苍鹭、草鹭、大白鹭、鸿雁、灰雁、红脚隼、夜鹰等等。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共计206种(不含昆虫纲),其中兽纲23种、鸟纲169种、两栖纲6种、爬行纲8种。野生动物主要分布在郑州地区沿黄区域、山区、平原。
Ⅹ 从地理学的角度分析一下郑州市的地理环境
郑州位于黄河南岸,京广铁路与陇海铁路的交汇处,地处中原大地,交通极其便利,郑州北站为全亚洲最大的铁路货运编组站。位于华北平原,地势平坦。矿产资源丰富。附近有中原油田,平顶山煤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