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项目时了解风土人情地理环境
『壹』 我需要关于“嘉兴本地地理环境、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方面的优势”的知识
嘉兴是新石器时代马家浜文化的发祥地,距今7000年前市境就有先民从事农牧渔猎活动。春秋时,此地名长水,又称槜李,吴越两国在此风云角逐。战国时,划入楚境。秦置由拳县、海盐县,属会稽郡。两汉时煮海为盐,屯田为粮。三国时吴国雄踞江东,析由拳县南境、海盐县西境置盐官县。吴黄龙三年(231)“由拳野稻自生”,吴大帝孙权以为祥瑞,改由拳为禾兴,赤乌五年(242)改称嘉兴。两晋、南北朝时,嘉兴得到进一步开发,“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隋朝开凿江南河,即杭州经嘉兴到镇江的大运河,给嘉兴带来灌溉舟楫之利。唐玄宗天宝十年(751)析嘉兴县东境及海盐、昆山等县部分辖地置华亭县。唐代嘉兴屯田27处,“浙西三屯,嘉禾为大”,嘉兴已成为中国东南重要产粮区,有“嘉禾一穰,江淮为之康;嘉禾一歉,江淮为之俭”的说法。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在嘉兴设置开元府,领嘉兴、海盐、华亭3县,是为嘉兴首次设州府级政权。后晋高祖天福五年(940),因吴越王钱元瓘 之奏请,在嘉兴置秀州,领嘉兴、海盐、华亭、崇德4县。北宋改秀州为嘉禾郡,南宋宁宗庆元元年(1195)升郡为府,后改嘉兴军。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改嘉兴军为嘉兴府安抚司,旋升为嘉兴路总管府。宋元时,嘉兴经济较发达,被称为“百工技艺与苏杭等”,“生齿蕃而货财阜,为浙西最”。乍浦、澉浦、青龙等港口外贸频繁,海运兴隆。明宣德五年(1430)析嘉兴县西北境为秀水县,析东北境为嘉善县;析海盐县置平湖县;析崇德县置桐乡县,嘉兴府下辖7县,称一府七县。此后四五百年内嘉兴府县体制基本未再变动。其时,在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上,商品经济日渐繁荣,棉布丝绸行销南北,远至海外,嘉兴王江泾镇的丝绸有“衣被天下”的美誉,嘉善有“收不完的西塘纱”的谚语,桐乡濮院镇丝绸“日产万匹”,名闻遐迩。明弘治《嘉兴府志》记载:“嘉兴为浙西大府”,“江东一都会也”。明末清初,清军攻破此处进行后进行了屠杀,使嘉兴损失惨重,不复当年繁华。清朝中期,清政府进行了赋税改革和整顿,并多次对杭州湾沿岸海塘进行修筑,嘉兴社会经济才逐渐好转,市镇恢复繁荣。清咸丰十年(1860),太平军攻克嘉兴,建听王府为当地军政领导机构。清朝中期以后,受帝国主义掠夺和封建主义的剥削,嘉兴的经济和城市面貌日渐衰落和凋敝。1911年11月7日,辛亥革命党人光复嘉兴,成立嘉兴军政分府。民国初废府存县,改称嘉禾县,后复称嘉兴县。1921年8月初,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闭幕,宣告中国共产党成立。 1949年5月7日嘉兴解放,分设嘉兴县、嘉兴市,后撤并频繁。1983年8月,撤销嘉兴地区行政公署,分设嘉兴、湖州市,嘉兴市设城区和郊区,下辖嘉善、平湖、桐乡、海宁、海盐5县。1985年1月,经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嘉兴市区及所辖嘉善、桐乡、海宁县被列为长江三角洲经济开放区,至1988年,嘉兴市及所辖5县均被列为经济开放区。1993年11月,嘉兴城区更名为秀城区;1999年6月21日,郊区更名为秀洲区,2005年嘉兴秀城区更名为南湖区。 嘉兴市境地处太湖流域,水乡泽国,为古越人聚居地。春秋时地跨吴越,史称“吴头越尾”,因此兼有吴“泰伯辞让之遗风”与越“夏禹勤俭之余习”。楚并越后,又接受了百余年楚文化的影响。自秦(前222)实行郡县制至五代(907-960)以前,嘉兴一直归属会稽吴郡,语言亦属吴方言区,故民间习俗以吴俗为主流,江南水乡特色鲜明,有别于省内山区、半山区。西晋末与北宋末,国家二次动乱,北方衣冠之族多渡江而南,带来了中原文化,优势互补,使嘉兴民风融合了中原风俗的成份,独特性与多元性并存。
嘉兴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为中国江南文化的发源地。早在六、七千年前,先民们就在此孕育了长江下游太湖流域早期新石器文化的代表——马家浜文化,这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源头之一。嘉兴历代名人辈出,仅近现代就涌现出了文坛巨匠茅盾、国学大师王国维、新月派诗人徐志摩、漫画家丰子恺和张乐平、著名数学家陈省身、武侠小说大师金庸等一大批名家大师。 嘉兴自古为富庶繁华之地,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之美誉。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嘉兴承载着上海浦东开发开放的辐射、苏南开放型经济和浙南民营经济的交汇影响,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目前所辖县(市)均进入中国百强县前30强和“浙江省小康县”行列。2008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15.30亿元,人均GDP接近8000美元。 嘉兴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环境优美,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嘉兴的自然风光以潮、湖、河、海并存驰誉江南,境内有革命圣地南湖、“天下第一潮”海宁钱江潮、“江南水乡古镇”嘉善西塘和桐乡乌镇,以及海盐南北湖、平湖九龙山等一批著名景点,构成了独有的江南水乡特色。目前全市拥有国家AAAA级景区4个,AAA级景区1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 嘉兴具有良好的投资环境,是广大创业者的投资热土。交通便捷,铁路、公路、水路四通八达,京杭大运河穿境而过,沪杭铁路复线、320国道、沪杭高速公路、乍嘉苏高速公路等贯通境内,全市境内的高级和次高级路面铺装率居浙江省之冠,实现了嘉兴市到所辖县(市)的半小时交通圈和嘉兴到上海、杭州、苏州的一小时交通圈。到2010年,嘉兴将投入1000多亿元,基本建成杭州湾跨海大桥、嘉兴绍兴跨江大桥、杭浦高速公路、申嘉湖高速公路等一大批重大基础设施,届时嘉兴的交通环境将更为改善。被孙中山先生誉为“东方大港”的深水良港——嘉兴港,是国家一类开放口岸,年吞吐量已超过1700万吨。嘉兴是中国华东地区重要的能源基地,拥用全国第一个自行设计建造的秦山核电站和国家“八五”期间的重点建设项目——嘉兴发电厂,目前秦山核电站和嘉兴发电厂总装机容量超过600万千瓦。
地理位置
嘉兴市位于浙江省东北部、长江三角洲杭嘉湖平原腹心地带,是长江三角洲重要城市之一。市境介于北纬30度21分至31度2分与东经120度18分至121度16分之间,东临大海,南倚钱塘江,北负太湖,西接天目之水,大运河纵贯境内。市城处于江、海、湖、河交会之位,扼太湖南走廊之咽喉,与沪、杭、苏、湖等城市相距均不到百公里,区位优势明显,尤以在人间天堂苏杭之间著称。 市境陆域东西长92公里,南北宽76公里,陆地面积3915平方公里,其中平原3477平方公里,水面328平方公里,丘陵山地40平方公里,市境海域4650平方公里。 市境地势低平,平均海拔3.7米(吴淞高程),其中秀洲区和嘉善北部最为低洼,其地面高程一般在3.2米~3.6米之间,部分低地2.8米~3.0米。全市有山丘200余个,零散分布在钱塘江杭州湾北岸一线,海拔大多在200米以下,市境最高点是位于海盐与海宁交界处的高阳山。市境为太湖边的浅碟形洼地,地势大致呈东南向西北倾斜,由于数千年来人类的垦殖开发,平原被纵横交错的塘浦河渠所分割,田、地、水交错分布,形成“六田一水三分地”,旱地栽桑、水田种粮、湖荡养鱼的立体地形结构,人工地貌明显,水乡特色浓郁。
民俗民风
秉礼勤劳——嘉兴介苏杭间,“土膏沃饶,风俗淳秀”,“不忧冻馁”。“其俗少阴狡”,“能秉礼义,务耕织”,“尺寸之土必耕,机轴之声不绝”。 秀慧工巧——嘉兴“士美民秀”,“人性柔慧”。其智秀不仅表现在人的聪慧文雅上,而且表现在精于劳动制作。历史上,嘉兴的农业、手工业技术水平高,且多创造。元代,除丝绸制品以外,漆器和金银器皿都精美绝伦,如传世的西塘派剔红漆器,朱碧山银槎杯都是国宝,形成了“百工技艺与与苏杭等”的局面。 崇文好学——嘉兴自古“罕习军旅,尤慕文儒”, “文贤人物之盛前后相望”,“在宋为文物之邦,至今士多兴于学,处廛者亦类皆鸿生硕彦”。 “衣冠之物,焕然可观”。“好读书,虽三家之村必储经籍”,“田野小民皆教子孙读书”。 进取求新——嘉兴因地处两省交界,且多移民,具有包容并蓄的特质,乐于接受新生事物,适应潮流,开通风气。南宋时嘉兴成为畿辅之地及 “龙兴之地”,嘉兴人抓住这个机遇“善进取,急图利,而奇技之巧出焉”。明清时期文学艺术的开宗立派,也是这种进取求新传统的延续。 嘉兴民间习俗与当自然地理条件和民风民性有着巨大的关系,是当地民风的在生产、生活等社会实践中的特定表现形式,也是地方文化、民间文学的一种重要载体。这些风俗习惯有的是劳动人民创造的,有些是官方推行、约定俗成的。 嘉兴民俗大致可以分为生产习俗、生活习俗、礼仪习俗、岁时习俗、庙会习俗等几大类。由于嘉兴古代农业发达,稻作习俗和蚕桑习俗最为普遍且最具特色。 香樟为常绿乔木,树冠广展,枝叶茂密,绿荫蔽日,气势雄伟,为优良的庭院、行道树种。香樟植物全身均有樟脑香气,可提取樟脑和樟油,供工业及医药等用,木材坚硬美观,是良好的家具用材。樟树广布于我国长江以南各地,嘉兴种植也比较普遍,而且还存有百年以上的大树,市区内列入大树、名木档案的樟树有90株。 2010年,浙江省嘉兴市申报的“嘉兴灶头画”,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美术项目类别,序号3。
『贰』 温州的风土人情及历史文化,地理环境
温州位于中国东南部,瓯江下游南岸,是浙江省下属的地级市,为沿海港口城市,简称瓯,别称鹿城。拥有面积11784平方千米,辖海域11000平方千米。地理位置:东经119°37′-121°18′、北纬27°03′-28°36′ 温州市是浙江省的地级市 东南丘陵,为沿海港口城市,浙江的三大经济中心之一,位于中国黄金海岸线中段,浙江东南部,东濒东海,南接福建宁德福鼎市,西与丽水市相连,北与台州市毗邻,是我国第一批对外开放的14个沿海城市之一,浙江省地级市,浙南经济、文化中心。温州2009年GDP突破2527亿元,浙江省内排第三,2009年温州GDP比上年增长8.5%,增幅与上年持平,2009年全年实现财政一般预算总收入360.72亿元。全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021元,增长7.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0100元,增长7.1%。 全市总面积11784平方千米,其中市区1082平方千米。总人口799.8万人(2008年)。辖3个市辖区、6个县,代管2个县级市,共有30个街道、119个镇(包括2个民族镇)、143个乡(包括5个民族乡)。 温州古为瓯地,也称东瓯,简称“瓯”。瓯是一种陶制器皿的名称。约在新石器时代,温州居住着原始瓯人并制作陶器。留学海外的温州学子在看到香港被称作HONGKONG的时候根据温州的瓯语(温州话)发明了YUJEU这个称呼。 温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沿海城市。温州古城建于东晋明帝太宁元年(公元323年),因地在温峤岭南,“虽隆冬而恒燠”,四季温和湿润,故名温州。 温州,是一座充满活力与激情的城市,一座充满魅力与梦幻的城市,一座充满智慧与故事的城市。温州人以“智行天下”、“善行天下”、“商行天下”而遐迩闻名。 温州文化灿烂,史称“东南邹鲁”。温州是中国数学家的摇篮、中国山水诗的发祥地、中国南戏的故乡、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先发地区与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 温州的市花是茶花,市树是榕树,市鸟是海鸥,市歌是《会飞的家乡》。 还有一本描写温州的小说《温州别恋》,作者是六百里。历史文化 温州五马街 温州历史悠久,人杰地灵。 温州古代称瓯越。还在五六千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就有先民在这里劳动生息。战国时属越国,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设置闽中郡。汉惠帝三年封越王勾践后裔驺摇为东海王,建都东瓯,俗称东瓯王。汉顺帝永和三年置永宁县,东晋明帝太宁元年设永嘉郡,唐高宗上元二年改置州,因气候温暖,"虽隆冬而恒燠",故名温州。 据《温州府志》载,当年建城时,太守郭璞登上西山,瞭望周围诸山,错立如斗,便对当地百姓说:城饶山外,当聚富盛,然不免兵戈水火城建于山,则寇不入斗,可长保安逸。于是他仿照北斗星体位置,围绕诸山筑城,故称斗城。传说在筑城时,有只白鹿衔花疾奔而来把花吐在城墙上,然后化作一团样云冉冉飞入天际,白鹿跑过的地方,一片鸟语花香。人们为取吉利,将这座城市称为白鹿城或鹿城,也把郭璞登上的这座山称为“郭公山”。 温州历史上以手工业发达著称,是青瓷发源地之一,造纸、造船、丝绸、绣品、漆器、鞋革等在我国历史上均有一定地位。南宋时被辟为对外通商口岸,有“一片繁荣海上头,从来唤作小杭州”之称。温州是南戏故乡,14世纪中叶温州著名剧作家高明的《琵琶记》被译为多国文字,在世界上广为流传。 温州历代人才辈出,在学术、文学艺术和科技方面都取得卓著成就。在南宋时期,学术上形成了以叶适为代表的"永嘉学派",在我国学术史有着很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文学方面,诗坛上出现了"永嘉四灵"诗派;戏曲上首创了"南戏"这种民间戏剧形式。南宋熙祐年间,医学家陈元择以《三因方》为理论基础创立了永嘉医派;两宋及元明清各代也都有不少杰出人才,如黄公望、刘基、孙诒让等等。当代文化教育界更是群星灿璀璨:夏鼐、夏承焘、苏步青、谷超豪、刘旦宅、孟庆江、林曦明、林剑丹、陈忠康、张素、张如元、马亦钊、汪廷汉、戴宏海…… 温州历代鼎甲:温州自唐宣宗大中十三年至清末废科举(公元859-1905年)的1050年间,共有文科状元7人,进士1416人,其中唐代2人,两宋1228人(北宋81人,南宋1147人)元代12人,明代139人,清代35。历代共有武状元19人,武进士近400人,其中两宋310人(北宋1人,南宋309人),明代3人,清代约70-80人。 温州历代状元、榜眼、探花 1、文科状元(7人): 徐?、王十朋、木待问、赵建大、周坦、徐俨夫、周旋 2、文科榜眼(9人): 叶适、陈栋、陈求鲁、林公一、陈宜中、邹臻、周仁勇(文武榜眼)、卓敬、王瓒 3、文科探花(3人): 陈桷、黄中、孙希旦 4、武科状元(20人):潘文虎、陈鳌、陈鹗、蔡必胜、黄裦然、林管、薛贽、朱嗣宗、林梦新、朱熠、赵国华、项桂发、章梦飞、侯畐、张宗德、朱应举、蔡起辛、翁[木鄂]、林时中、王名世 5、武科榜眼(4人): 林景衡、戴应发、林景新、周仁勇 6、武科探花(6人): 林武子、陈元普、孔元圭、叶宗泽、薛应龙、陈龙发 古文化遗址 首次于1952年在永嘉上塘正门山发现,后在许多地点又陆续发现。 80年代以来通过全市范围内的文物普查和专题调查,查明境内二区九县(市)均遗有古文化遗址,计达百余处,主要分布在瓯江、飞云江及其支流两岸,大多依山傍水。 温州古文化遗址大致可分前后两个阶段,前阶段,除少数早期石器磨制欠精、器面留有锤击痕迹外,大多数石器磨制精致,已采用打、磨、琢兼施技术;陶器主要有夹炭陶。与河姆渡中晚期文化、良渚文化的一些石器、陶器特征相似,以乐清白石遗址为代表。后阶段,石器表面略粗糙,形制较简单,其锛类石器横剖面大多呈三角形、梯形;陶器有泥质陶、彩绘陶和印纹硬陶等。与福建闽侯昙石山文化的一些石器、陶器特征相似。目前这类遗址的发现约占总数百分之九十以上,以瑞安陶山山前山、马屿牛头颈等遗址为代表。 ①白石遗址:在乐清白石镇白石溪杨柳滩溪床下二三米深处。系冲积形成的遗址。 ②大坪遗址:在瑞安北龙乡大岙村北龙山北麓。北龙乡在飞云江口外一岛屿上。 ③下湖墩遗址:在泰顺百丈镇交溪洋村北下湖墩山上,范围约1500平方米,1988年11月发现。 ④山前山遗址:在瑞安碧山镇街路村,南临飞云江,面积约250×50米,遗物多裸露在地表,以山坪和东南山坡最为丰富。 ⑤牛头颈遗址:在瑞安马屿荆谷乡山头上村牛头颈山中段,北眺飞云江,1961年发现,范围约6000平方米。遗物多分布在山坡地表。 ⑥鹤屿山遗址:在瑞安仙降镇下社村,与山前山遗址隔江相对,1971年发现,面积约10000平方米。 ⑦狮子岗遗址:在泰顺司前镇前村,1986年发现,面积约8000平方米。山顶-壕沟断面和东面山坡遗物较丰富。 ⑧仙堂山遗址: 在苍南桥墩镇仙堂村北海拔40余米山坪上,1985年发现,面积约3500 平方米。 温州旅游景点: http://www.lvmama.com/place/dest/330300 温州网: http://www.66wz.com/
『叁』 跪求十处风景区的地理环境和风土人情,每处不少于200字
廉江历史沿革(南朝至今)
始建前,.秦属象郡地;汉属合浦县地;晋属高凉郡高凉县地;南朝宋、齐,属高凉郡罗州县地。南朝梁、陈,为罗州高兴郡石龙县地。.隋朝,仍属高州高凉郡石龙县地。.唐高祖武德五年(公元622年)析石龙县建石城县,属罗州,(注:罗州城遗址在河唇镇龙湖村东侧,面积约6万平方米。
此遗址布局有仿唐代长安城的明显迹象。1962年,此城址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列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时,在县境之西及西南同时建招义、零绿两县。唐天宝元年,招义县改为干水县),此县名即为石城县之始。唐朝武德六年(公元623年),罗州徙治石城县。.唐玄宗天宝元年,以濂江河取名,易名为濂江县。.宋朝,太祖开宝五年(972年)废罗州并废濂江、干水县,划入吴川,属辩州(今化州,太平兴国五年即980年,改辩州为化州)。.南宋孝宗乾道三年(1176年),复析吴川西乡置石城县,属化州。元朝,属化州路。.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属化州府。七年(1374年)属化州。.九年(1376年)属高州府。.清朝,属高州府。.民国元年(1912年)至3年,属高州道。.民国3年(1915年),改石城县为廉江县,属高州道。.民国9年(1921年),废除道制,仍属高州善后处。.民国12年(1924年),属高雷廉钦琼崖罗阳八属联军总指挥部。.民国15年(1927年),八属联军全部覆灭后,属广东南路行政公署。民国25年(1937年),属广东省第七行政区公署。.民国38年(1940年)至新中国成立前夕,属广东省第十四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49年11月11日:廉江县城解放,属广东南路专员公署。.1950年9月,属高雷专区。.1952年11月,属广东粤西行政区。.1956年2月,属广东省湛江专区。.1959年1月,廉江、遂溪、海康(南渡河以北部分)三县合并为雷北县,属广东省湛江专区。1960年11月,雷北县易名为雷州县,届广东湛江专区。1961年3月,撤销雷州县,恢复廉江、遂溪、海康三县。按原县区域分治和归属。1978年9月,属广东省湛江地区行政公署。1983年9月,实行市领导县体制,属湛江市。1993年12月,经国务批准,廉江撤县设市(二类市)。归广东省直辖,并委托湛江市代管。
地理
廉江山水秀丽,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土地肥沃,四季如春,自然资源丰富。矿产资源有金、银、铝、锌、锡、锑和花岗岩、石灰岩、玄武石等20多种,其中银矿和花岗岩蕴藏量名列广东前茅。全市宜林宜果牧丘山地153万亩,山塘水库2800多个,九洲江贯穿市境西南89公里,全市可开发利用水域面积16万亩。境内双峰嶂为湛江市最高点,海拔382米。全国闻名的鹤地水库,山清水秀,储水量达12亿立方米,水面积122平方公里,有“人造海”之誉。董必武、邓小平、陈毅、郭沫若等国家领导曾莅临考察并予题词。由鹤地水库引流出去的雷州青年运河灌溉了遂溪、雷州、吴川和湛江市区。
[编辑本段]交通
廉江地理位置优越。道路基础建设好,交通发达,已形成公路、铁路、海运、空运门类齐全和相互配套的交通体系。黎湛线和广茂线在市内文汇后,向南联接湛江大港口,更突出了廉江交通大动脉和出海大通道的地缘优势,与国内外往来十分便利。交通工具也有长足进步,运输能力增强。
公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国道325线和207线穿过全境,全长81公里。省道3条,全长93公里。由此把廉江城乡公路网与广东和全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八五”期间,廉江共投入公路建设资金4.3亿元,对公路进行大规模的改、扩建,不断提高公路等级水平。到1995年底止,公路总里程达1592公里,其中:一级公路16公里,二级公路13公里,三级公路52公里,四级公路683公里,等外公路1192公里。公路密度为每百平方公里56.2公里。全市23个镇和356个管理区都通汽车。镇与镇之间的公路等级都达到四级以上水平。随着工业大道、南北大道、罗州大道的建成通车,以市区为中心,以国道和省道为骨架向各镇辐射的公路网络已初步形成。
公路运力具有较高水平,省内外客运交往日益增多。截至1995年底,全市拥有机动车辆3.38万辆。其中大货车4100辆,大小客车600多辆。目前,市区长途客车每天开往各大中城市有:5—8个对开班次往返广州,8—10个对开班次往返深圳,4~6个对开班次往返珠海,3—5个对开班次往返海口,3—5个对开班次往返北海。往返湛江的客车每隔20分钟对开一个班次。往来各镇的客车更是络绎不绝,从早上6点到晚上6点都有客车行驶。廉城至安铺镇、至化州的客车行驶时间较长,早上4点多钟和晚上9点多钟仍有客车开注。
铁路形成枢纽。优势越来越显著。辖区内的河唇火车站是粤西地区的重要铁路枢纽,黎湛和广茂两大铁路干线在这里汇合。境内铁路线长62公里。沿线设火车站8个。专线铁路4条,是广东省铁路沿线设站和专线铁路最多的县市之—’。黎湛铁路从广西黎塘至湛江,是目前大西南最重要的出海通道,计划“九五”期间将其改建成双轨铁路。广茂铁路从广州到茂名,连接原有的河唇至茂名铁路,成为广东省内运输大动脉。国家已计划修建河唇广西北海铁路,连接昆明南宁一北海铁路,构成华南一西南铁路干线。这样廉江就处于三大铁路干线文汇点,成为华南重要的铁路枢纽之一。铁道部门还规划在此建设一个拥有编组站、机务段、大型货场的河唇枢纽站。廉江所具有的这种铁路枢纽优势已被国内外所关注,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和有识之士纷纷前来投资置业,许多“外向型”工业源源不断在这里聚集,带动了第三产业蓬勃发展。
海运发达。廉江市区距湛江港仅60公里,有铁路和公路紧密相连。湛江港已与世界五大洲100多个国家和地区通航,是廉江走向国际市场的主要出海通道。此外。廉江在北部湾畔沿岸还拥有安铺、营仔、龙头沙等3个天然良港。目前。港口吞吐能力90多万吨。拥有运输船140艘,总吨位0.;万吨。龙头沙港新上的一个3000吨和两个;000吨级泊位正在加紧建设。安铺港历史悠久,海运十分紧忙:,曾经有过每月从该港开往广州、海南、东兴、北海及越南的海防、西贡等地航班多达108个航次的纪录。
航空便利。廉江市区离湛江飞机场50多公里,每天都有客车穿梭往来。市区各大宾馆、旅社均设有多个民航售票代办处,购票乘机十分方便。目前,湛江机场已有直通广州、深圳、香港、海口、北京、上海、长沙、珠海、昆明等大中城市的航班。
今后,随着廉江通往北海和大西南铁路铺通,黎湛铁路复线建成,325国道扩建升级,连接广湛高速公路纵贯廉江腹地的石平线一级公路修通,区域经济联系和国内外贸易将更加密切。廉江市区作为粤佳边境商贸中心和广东通往大西南交通要冲的地位愈加突出。加上市区拥有丰富的淡水资源,九洲江环市区北面穿流而过;大型水库鹤地水库坐落在市区东北部的河唇镇上,距离市中心仅13公里,其得天独厚的水源是周边城市(如湛江市区、东海岛、雷州市、吴川市、北海市)所缺少的。同时,城市新区扩展潜力也十分巨大,城区规划控制面积可达160平方公里,而且大多利用台地、低丘,很少占用农田。地势平缓,土石方工程量小,地基承载力大多为15吨/平方米左右,地下水位深度4米,地壳稳定,地震基本烈度6度以下,历史上还未有过破坏性地震的记载。廉江集优越的水源条件、巨大的城区扩展潜力、发达的铁路和港口等经济发展硬件于一身,实属国内少有,这些条件必将使廉江成为湛江港口发展战略中最重要的工业生产基地。
[编辑本段]经济发展
近几年来,廉江市根据自然区位特点,把全市划分为沿海、中部、山区库区三个经济区域,采取了市级抓名牌,各镇抓特色,村户抓模式的战略措施,实行分类指导、层次推进。产业结构得到调整优化,基本形成了红橙、香蕉、龙眼、荔枝、红杨桃、茶叶、速生林和罗非鱼、对虾、生猪、北京鸭、广海鸡等产业化基地,一品木业、安泰生物、佳鸿水产、茗皇茶、梅占茶等一批集约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初具规模,成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以卷烟、建材、食品、机械制造、印刷、皮革、服装、工艺品、高岭土精选、纺织、家电、陶瓷为地方特色的工业在改革中持续发展,全市有200多种产品获得部、省、市优质产品称号,畅销国际市场。外贸出口创汇名列湛江各县(市)区的前列。
改革开放以来,廉江市广泛开展对外经贸活动,先后同国内的28个省、市和40多所大专院校及科研单位进行了合作,与港澳台同胞以及5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长期贸易关系。廉江将以更优惠的政策,优质的服务,优美的环境.
[编辑本段]廉江旅游
廉江境内山脉叠连,河流交错;山塘水库如繁星闪烁;奇峰怪石,不胜枚举。人杰地灵,古迹悠在。青山绿水,景点众多。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大部分尚待开发。
廉江市山清水秀,风景秀丽,历史形成的自然景观有“石城八景”,即建山叠嶂、崎岭重关、双溪拖练、三合温泉、文峰耸翠、石室堆琼、龙湖古州、松明石井。
干百年来,生息在这块土地上的劳动人民不仅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也留下了许多名胜古迹。河唇龙湖的唐朝罗州故城遗址,残垣犹存,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长山鲫鱼塘大坝革命纪念地——粤桂边纵队成立大会旧址,是缅怀先烈和教育后代的革命圣地。明朝以来,文人墨客先后评定和考证过的旧志八景有:谢建烟晴,崎岭重关,双溪拖练,三合温泉,文峰耸翠,石室堆琼,石城环绕,望恩雨露。还有罗州四景:建山览秀,石门阅海,松明怀古,东林憎话。这些古迹名胜依旧风姿卓约,成为廉江旅游资源中的瑰宝。
山嶂、水库、海滩、花岗岩、红树林被誉为廉江旅游资源中的“五朵金花”。就是这“五朵金花”把廉江装扮得格外娇娆,形成了鹤地水库、双峰嶂、龙营围、长青水库、高桥红树林等极具综合开发价值的大型风景旅游区。这些景区的自然景观极富浓郁的南国山光水色,令游客流连忘返。
群山环绕的鹤地水库是广东省三大水库之一,由其引发和哺育的雷州青年运河闻名全国。水库面积140多平方公里,汇水面积达1440平方公里,号称“人造海”。极目远眺,天水茫茫,美称“鹤湖烟雨”。其两岸青山似黛,湖水如蓝。几十座形状各异的小山有如几十颗仙女散落湖中的明珠,把鹤湖点缀得更加绚丽多彩。库坝是全国闻名的土坝水利工程,工程结构独特,宏伟壮观。不少伟人来到这里,留下不朽的墨迹,有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的“雷州青年运河”真迹、董必武的题诗、文学巨匠郭沫若挥毫题写“青年亭”的匾,此外还有陈毅元帅夫妇亲手种植的云杉——元帅柏。水库上游,两座大桥横跨两岸,适如双虹出海,著名的三合温泉就坐落在库区中部。80年代初,这里已是国家滑水队员每年的冬训场。游客可下水畅泳,·可飞舟冲浪,可登上青年亭,饱览湖光山色,以激发诗情画意,又可选择一处清幽之畔垂钓,享受大自然的赐赠。这里不仅发展水上运动条件得天独厚,还是参观、游览和避暑休闲的好地方,宜开发为“鹤湖风景区”。
石岭镇地处廉江市中心腹部,东经110°,北纬21°,东连吉水、石城镇,南连新民镇,西连石颈、雅塘镇,北连塘蓬、禾寮镇,距廉江市城区16.5公里。镇行政区域面积255平方公里,管辖24个村委会和2个居委会,全镇共有332条自然村,总人口近11万人,其中墟镇常驻人口3万人。每逢农历初二、五、八为墟日,日成交额80多万元。镇辖区内有国营农林场各1个。
石岭属低丘陵地区,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降雨量为1700毫米,年均气温22.8度,阳光充足,雨水充沛,土壤肥沃,自然资源丰富,地下有花岗岩、石灰岩、河沙、瓷土、高岭土等20多种矿产资源,据勘测花岗岩、石灰岩可开采100年以上。
石岭镇交通发达,西通325国道,距广西北海市150公里,北距广西玉林市139公里,南距湛江港和湛江民航机场70公里。省道遂(溪)六(深)线贯穿全镇,是两广的交通枢纽和货物集散中心。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该镇在廉江市委市政府工业强市战略强劲东风的驱动下,镇委镇政府以地方发展为已任,充分利用本镇的资源和优势,加快工业发展,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全镇经济发展迅猛,综合实力不断提高。2004年全镇工业总产值89951万元,通过发展壮大,国内、港台商人以及美国企业等前来投资办厂。目前,石岭镇工业企业门类多,品种全,现已形成木制家具、制衣、塑料、家电、金属工艺制品、机械制造、花岗岩板材、异型石材石雕工艺、建筑材料、轻纺、造纸、纸箱包装、食品加工等一系列工业体系,集体、民营、股份合作、外商独资等各性质工业企业有500多家,沙塘工业区、十里工业走廊、武陵工业区已初具规模。其中家具、家电、石材工艺成为该镇三大优势产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近年来到该镇投资和合作的企业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收到较好的经济效益,家具、石材工艺、金属工艺等主要产品销往20多个国家和地区。此外,镇内还有发电厂、水泥厂、木片厂等和台商独资企业。
石岭镇在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合理调整农村布局,优化产业结构,大搞开发性农业,生态旅游观光农业,开发商品生产,农业朝着高效,优质、高产的“三高”方向发展,出现了多种经营、综合发展,结构合理,效益显著的新格局,红橙、荔枝、龙眼、香蕉、花卉、蔬菜(外运菜)、红烟、淡水养殖、畜禽养殖等各类生产基地不断崛起,目前该镇拥有全廉江市最大连片红橙生产基地、最大肉猪生产基地、最大珍贵花卉繁育基地、最大桉树种苗和原木基地以及全市第一个接待外国游客团体镇和接待农业生产观光人数最多镇。2004年,全镇农业总产值为37058万元,农民人均经济纯收入逐年提高。
石岭文化教育事业发展较快。全镇有中小学校33所、教职员工800多人,在校学生2万多人。1995年,石岭镇“两基”工作经省验收达标,1996年被评为湛江市尊师重教先进单位,至今有7所中小学校被评为湛江市双优学校,石岭中心幼儿园被评为湛江市一级幼儿园。近年来,学校素质教育、快乐体育园地和教师安居工程为远近所瞩目。
石岭镇1995年被省定为全国十二个农村社区健康教育模式研究试验区之一,1999年4月份经中央、省、市派员验收,给予高度评价和肯定,特别是农村改厕4400多户,推动了粤西农村卫生工作的进程。石岭医院被省评为“甲等医院”,健康教育工作深入千家万户。
近年来,石岭镇党委政府提出“工业强镇,农业稳镇,商贸活镇,科技兴镇、依法治镇、诚信立镇”的发展战略,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三个文明建设一起抓,全镇各项事业蒸蒸日上。镇多次被评为湛江市和廉江市先进党委、标兵党委、先进镇。几年来,中共中央办公厅、中央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国家农业部、国家民政部、国家教委、中国健康教育研究所以及省、市各级等有关领导前来指导工作。
石岭镇区位的优势,丰富的资源、稳定的治安、优美宽松的环境,优惠的政策,良好的服务是国内外投资者创业的天地、发展的良机。特别是最近石岭镇委镇政府提出了把石岭镇打造成为工业重镇和经济强镇以及把石岭镇建设成为生态文明的中心城镇的两大目标,将会为该镇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创造一新的契机。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在新一届石岭班子的领导下,热情好客的石岭人民将更加热情地欢迎海内外各界宾朋好友、有识之士前来观光考察,投资兴业,大展鸿图,共铸辉煌。
农业特色
石岭镇在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合理调整农业布局,优化产业结构,大搞开发性农业,开发商品生产,农业朝着高效,优质、高产的“三高”方向发展,出现了多种经营、综合发展,结构合理、效益显著的新格局,红橙、荔枝、龙眼、香蕉、蔬菜(外运菜)、红烟、淡水养殖、畜禽养殖等各类生产基地不断掘起,各类种养专业户1000多个。农业由传统型向现代“三高”型转变,由分散经营向集约科技型转变,走出了一条“山上搞种养、山下搞加工、山外搞市场”的发展路子,把种、养、加工、流通结合在一起,逐步使石岭由一个贫困落后的传统农业山区镇发展成为新兴的多元化城镇。
珠海的风土人情
当然,这里也有门庭若市、车水马龙的地方。那天来到著名的拱北,这里因与澳门交界而出名,宽阔的广场上,矗立着一座气宇轩昂的建筑,高大气派的门头上,悬挂着四个巨型厚重的大字——拱北口岸,庄严肃穆,象征着国家的威严!大字下,广场上,行色匆匆的人们纷纷拖着一个钢管折叠小车来回穿梭着,耳朵里灌满了刺耳的车轮与水泥地的磨擦声。他们一色的黝黑皮肤、矮小个子、身着休闲衣。一看便知是些本地人。珠海的朋友介绍说:他们利用两边的关税差价,以及政策许可,赚一点差价钱。靠近这里的莲花路就是这些商品的集散地,因此,莲花路也是珠海最著名的小商品一条街。这里商店林立,人流熙来攘往,热闹非凡。不过大型、高档的商品,主要还在香州一带。
当然,这里也是酒肆繁多,莲花路附近聚集了全国各地的名点小吃。珠海百分之九十的人口都是当年建立特区时,从全国各地聚集而来。他们来自天南海北,饮食及生活习惯大项庭径。因此,东北饭店、四川火锅、兰州拉面、湘菜馆、河北面馆等比比皆是。我们吃厌了本地的粤菜后,特意赶到这里品尝一下北方菜及川菜的麻辣,竟有种吃到家乡菜的感觉!
在莲花路的中央,排着一排户外休闲吧。很是新颖、艺术。主要是些台湾小吃,粤式煲仔,还有热饮、咖啡等。逛累了,喝点咖啡、吃点小吃,小憩片刻,欣赏一下来来往往的美女酷哥,也是一种享受!
襄阳区始建于西汉初年,以县治位于襄水之阳而得名,辖汉水以南、中庐县以东、县以北的地区。
武帝时属荆州刺史部南郡。
王莽 时曾一度改称“相阳”,东汉光武帝时恢复原名,仍属荆州南郡。献帝初平年间,荆州刺史刘表移州治于襄阳城内。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控制了南郡北部,置襄阳郡,郡治在襄阳城内。
曹魏、西晋 时,仍属荆州襄阳郡。东晋时,因雍州(今陕西一带)人避难流入襄阳等地,为安置流民,孝武帝于太元十四年(389年)以襄阳为中心侨置雍州。
南北朝 时期,宋元嘉二十六年(449年),划出荆州的襄阳、南阳、顺阳、新野、随等五郡为侨置雍州的实土,州治在襄阳城内。南齐沿仍。梁朝时萧祭以襄阳降西魏,西魏改称襄州,置总管府。本县属襄州总管府襄阳郡。北周沿仍。
中华民国2年,直属湖北省政府。3年,属湖北省襄阳道。16年废道,县直属于省。17年,属鄂北行政公署。21年,属湖北省第八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25年,属湖北省第五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其间,1930年7月至1932年6月,中国共产党在黄龙一带(县内其它地方为国民党统治)建立襄阳县苏维埃政权,属鄂豫边苏区领导。
1948年1月,襄阳县爱国民主政府成立,属桐柏行政公署第三专署及汉南办事处。1949年2月,属湖北省襄阳行政区专员公署。
襄阳城地处汉江南岸,与北岸的樊城隔江相望,是襄樊市委市政府机关所在地。它三面环水,一面靠山,不仅是历代区域性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更是一座古今闻名的军事重镇。因城墙坚固,城高池深,易守难攻,素有“铁打的襄阳”之称。自东周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上下3000年,襄阳一直是群雄角逐的重要战场,战争的硝烟不断弥漫在它的上空。如今,这里尚存许多军事遗迹。襄阳城始筑于汉,唐宋年间改为砖城,增设垛堞,新建城楼。明洪武年间重筑,并在城的东北角新添一段城墙,取名新城。全城7322周年米,原有6座城门,分曰:阳春、西城、临汉、拱宸、震华。每座城门设有瓮城或子城,城四隅设有角台,沿线分设敌台和烽火台,城垣上设置垛堞4000多个。城墙最低处7米,最高处11米。
襄阳城六门城楼高耸,四方角楼稳峙,王粲楼、狮子楼、奎星楼缀十里城垣,与鼓楼(昭明台)、谯楼相映生辉。整个城池和谐地融为一体。
环绕襄阳城的古护城河是古城美景之一。它宽度180米以上,最宽处超过250米,是我国最宽的护城河,现被原样保存。绕城泛舟而游,但见城垣高筑、垛堞处处;垂柳掩映、灌木葱茏,仿佛置身于画中,美不胜收。
襄阳城是湖北省重点保护单位。
襄阳城每座城门外又有瓮城也叫屯兵城。
万历四年,知府万振孙为六门首提雅称,分别为:阳春门,文昌门,西城门,拱震门,临汉门,震花门。因西门是朝拜真武祖师庙的必经之路,故又称为“朝圣门”。
襄阳城在明清时,古建筑较为完整:六门城楼高耸,四方角楼稳峙,王粲楼,狮子楼,奎星楼点缀十里城郭,金瓦琉璃,高墙飞檐,煞是壮观,整个城池都和谐地融为一体,给人以古朴典雅的感受。襄樊市政府近年来下了很大功夫修复古城,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保持了襄阳古城墙古朴的原貌。
襄阳城北、东、南由滔滔汉水环绕,西靠羊祜山、凤凰山诸峰。城墙始筑于汉,后经历代整修,现基本完好,墙体高约10米,厚1.3—1.5米,周长7.4公里,
据山临水,蔚为壮观,明人李言恭诗赞“楼阁依山出,城高逼太空。”城下环以护城河,平均宽度180米,最宽处250米,人称“华夏第一城池”。整个襄阳城布局严谨,形势险要,自古誉为“铁打的襄阳”。
这里城墙坚固、城高池深、易守难攻、固若金汤,素有“铁打的襄阳”之美称。城墙始筑于汉,时兴时废,保留至今的是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年)重筑的新城。全城周长7322米,原有城门6座,横匾于书阳春、文昌、西成、临汉、拱宸、震华6个城门名。每座城门设有瓮城或子城,城四隅设有角台,城墙沿线分设敌台和烽火台,城垣上设置垛堞4000多个。
襄阳城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地处湖北省北部,汉水中游。《汉书·地理志》谓:“襄阳位于襄水之阳,故名。”战国时楚置北津戌,始为军政重邑。汉时置县,三国时置郡,此后历代为州、郡、府治所。汉唐两代,襄阳城处于历史上的鼎盛时期。《荆州记》载:东汉时襄阳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城南一带号称“冠盖里”。汉献帝初平元年(190年)刘表为荆州刺史,将州治从汉寿迁至襄阳,使襄阳城由县级治所一跃升为京城以下州的首府,地辖今湖北、湖南两省及河南、广东、广西、贵州等省的一部分,成为当时中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唐代襄阳城为山南东道治所,辖区扩及今陕西、四川的部分地区。明末李自成攻占襄阳城,并在此建立国家政权,自称“新顺王”,改襄阳为襄京。1950年5月1日,襄阳与汉水对岸的樊城合为襄樊市。
『肆』 郑州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方面有什么特色
一、地理环境:
地势为西南高、东北低,呈阶梯状下降;郑州市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6项,传承人4人;郑州市区方言内部略有差异,大致可分为新老两派。
郑州市位于秦岭东段余脉、中国第二级地貌台阶与第三级地貌台阶的交接过渡地带。
总的地势为西南高、东北低,呈阶梯状下降,由西部、西南部构造侵蚀中低山,逐渐下降过渡为构造剥蚀丘陵、黄土丘陵、倾斜(岗)平原和冲积平原,形成较为完整的地貌序列。
二、历史文化:
郑州市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6项,传承人4人;省级非遗59项,传承人26人;市级非遗185项,传承人149人。
已公布五批市级项目,三批市级传承人。其中,少林功夫、新郑黄帝故里拜祖大典、超化吹歌、巩义小相狮舞为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三、风土人情:
郑州方言属于中原官话郑开片,是居住在市区的大多数人中通行的地方话。郑州市区方言内部略有差异,大致可分为新老两派。
老派分尖团,口语中儿化音、u化音较多,新派不分尖团,儿化音向北京音靠拢,u化音明显减少。
(4)做项目时了解风土人情地理环境扩展阅读:
风景名胜:
旅游资源
郑州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拥有历史人文景观众多,自然山水资源丰富。
有世界文化遗产2处15项(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大运河)、有“天下第一名刹”禅宗祖庭少林寺;有闻名全球的少林功夫;
有首批世界地质公园中岳嵩山;有海内外华人的精神家园轩辕黄帝故里;有我国现存最早的天文观星台;有最古老的道教庙宇中岳庙;有中国四大书院之一的嵩阳书院等众多旅游胜地。
2017年,郑州旅游总收入1195亿元,来郑旅游人数10092万人次。年末共有旅行社301家,星级酒店84个,4A级以上景区16个(其中5A级景区1个,4A级景区15个)。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郑州
『伍』 风土人情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的关系。一般来讲,是后者影响前者。曾经有人说:寒冷地区的人要比热带地区的人勇敢、热情、乐观。也曾经有个人类学家写了本书叫《忧郁的热带》。观点虽然知道商榷,但是地理环境对风土人情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举例说明:
四川西部的康巴藏区,地处川青藏交界地,高原气。
1、农作物只种植一季,且仅限于耐寒耐旱的豌豆、土豆和青稞。
2、天葬,即将死者躯体分食给天鹰(秃鹫)。 原因1,地广人稀,只需要一两个家属一辆车就能将逝者搬运到天葬地(天葬台);2冬季寒冷,多冰雪冻土,传统土葬很难掘坑掩埋。
3、迎秋节。 秋收后,冬季来临之前,举行祭祀和祈祷活动,感谢一年的丰收,然后翻地,借助冬天的风雪让翻起的土地变得松散。
4、赛马会,夏季雪线上升,水草丰茂,牧民圈到高山放牧,冬季雪线下降,气候寒冷,牲畜和人口都撤回到低洼河畔,躲避风雪,同时亲人团聚,举办赛马活动。
(5)做项目时了解风土人情地理环境扩展阅读:
中国风土人情
汉族:重要节日有“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除夕” “重阳节”“冬至”“七夕”等。信仰儒、道、佛、祖先崇拜。葬礼古代为土葬,近代改为火葬。
彝族:传统节日以“火把节”最为隆重,此外,还有“密枝节”“插花节”等 民间崇拜“万物有灵”和祖先神灵的原始宗教活动,有抢婚的遗俗。
白族:“三月街”“本祖节”“火把节”等都较为隆重 服饰各地不同,男子一般头缠白色或蓝色包头,身着白色对襟衣和黑领褂,下穿白色长裤。妇女都穿白色上衣,外套红,黑,紫色丝绒领褂,下着白色或蓝色宽裤,头戴绣花,印花 彩色毛巾,胸前挂以“三须”,“五须”等银饰。元代前火葬,后改为土葬。
哈尼族:“十月年” 崇尚黑色,喜用自己织染的青黑色小土布做衣服。男子多穿对襟上衣 和长裤,以黑布或白布包头 老年人多戴瓜皮帽。妇女服饰因地而异,较多地保持了本民族的特色。 喜酸,辣食品。流行姑表优先婚配习俗。人死实行棺木土葬。 喜爱音乐,能歌善舞,喜随身带着乐器。
壮族:“三月三”服饰上,男子与汉族无太大区别,女子则五花八门,各有特色。多穿无领左衽上衣,下着宽脚裤,束花围腰。节日有吃五色饭,五色蛋的习俗。实行棺木土葬,善歌舞。
回族:节日主要有“圣纪节”“开斋节”“宰牲节” 信仰伊斯兰教,在居住较集中的地方多修建“清真寺”。 主要在本民族内通婚。人去世后,要请阿訇站殡礼,一般早亡午葬,沐浴完毕用白布裹尸,实行土葬,由阿訇率亲友出殡,妻不送葬。
从总体上看,全球地理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但是在这个整体的不同地区,却经常表现出极为显著的地域差异,地域差异在地理环境中是普遍存在的。
可以说地球上不可能存在任何两个自然状况完全相同的区域,我们每个人却可能在日常生活中或是从旅行过程中获得对地域差异现象的感性认识。从炎热的华南到温凉的北方,从多雨的东南沿海到干旱的西北内陆,从高山的山麓攀登到山顶,都可以观察到地理环境及其组成要素的显著差异。
地球上不同的地区,由于所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互不相同,分别具有一定的热量和水分组合,不同气候,又产生了与之相应的、有代表性的植被和土壤类型,从而形成了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自然带。
『陆』 说说长沙的风土人情,它们与当地地理环境有什么关系
长沙属于典型的具有湖湘文化特色都市。语言、饮食、民俗、传统街道和民剧都具内有浓郁的湖容南特色。火辣辣的湘菜和脍炙人口的湘剧、湘绣、花鼓戏等是湖南传统文化的代表,电视湘军则是湖南市民文化和流行文化的前锋。
长沙的方言复杂且极富特色,市区、长沙县、望城县、宁乡县以浏阳市西部少数地区都通行湘方言,浏阳大部分地区使用的则是赣方言,浏阳东部还有少部分使用客家方言的居民。长沙市居民多为汉族(很大一部分祖先来自江西,共和国建立后北方也迁移来许多居民),同时还有土家、苗、侗、瑶、回、壮、白族等46个少数民族。
『柒』 地理环境风土人情研究性报告
地理环境决定风土人情
例如
1.南方房屋
坡度大
原因
南方
降水多
,易排水
2.西北地区房屋版墙体厚
原因
昼夜温差大权
墙体厚可阻挡室外的炎热和寒风
3..重庆一带吃辣
原因
西南地区气候潮湿
,辣椒去潮
4.欧洲西部温带海洋性气候,适宜牧草生长,畜牧业发达
风土人情影响地理环境
例如
1.欧洲饮食以乳畜为主,所以大面积草场
『捌』 关于乡土地理范畴还有对地理现象或风土人情的评价、看法。
我只能找到一些例子给你:
湖州是一座具有二千多年历史的江南古城。楚考烈王十五年(公元前248年),春申君黄歇徙封于此,在此筑城,始置菰城县,以泽多菰草故名。隋仁寿二年(公元602年),置州治,以滨太湖而名湖州,湖州之名从此始。解放后,先后设浙江第一专区、嘉兴专区和嘉兴地区,治所长期设在湖州。1983年10月,实行撤地建市,撤嘉兴地区,建湖州、嘉兴两个省辖市。湖州市下辖德清、长兴、安吉三县和城区、郊区。1988年撤销城、郊两区建制,1993年设立城区、南浔、菱湖三区。2003年撤销城区、南浔、菱湖三区,设立吴兴、南浔两区。
湖州是中国蚕丝文化、茶文化、湖笔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在市郊钱山漾遗址出土的蚕丝织物,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上最古老的蚕丝织物。南浔“辑里丝”曾获1815年巴拿马国际金奖。长兴顾渚山曾建有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贡茶院,是“茶圣”陆羽进行茶事活动的主要场所。被列为“文房四宝”之首的湖笔产于湖州善琏,百姓尊秦朝大将军蒙恬为“笔祖”。湖州人才辈出,人文荟萃。在历史上既哺育了唐代诗人孟郊、元代书画家赵孟兆页、明代小说家凌蒙初、近现代书画大师吴昌硕等一批名人,也吸引了王羲之、颜真卿、陆羽、苏轼等不少名流。建国以来湖州籍的“两院”院士(学部委员)共18名。“两弹一星”的功臣中,钱三强、赵九章、屠守锷就是湖州人;“新时期铁人”王启民、“海空卫士”王伟、“人民卫士”沈克诚更是当代湖州人的骄傲。 浙江省湖州在地理环境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方面的特色。
湖州是一座具有典型江南水乡特色的历史文化名城,景色秀美,物产丰富,人文荟萃。当前,湖州旅游业正以超常的速度向前发展,拉动了许多经济行业的起飞,饮食业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行业。
世界是美的。
美的世界是由无数美的存在组成的,诸如服饰、美食、古建筑等等。而在这美食世界里,湖州美食应占有一席之地!
湖州地处太湖南岸,历史悠久,乃吴越之古邑,东南之望郡。这里物产丰富,气候湿润,山水清远,人文荟萃,旅游美食资源极丰,其中,“百鱼宴”、“百笋宴”、“丁莲芳千张包子”、“酱羊肉”、“茶宴”等特色美食是令人陶醉的,然而,在旅游业腾飞的今天,湖州美食没有很好地与旅游业相配套,相呼应,旅游文化意识、特色美食文化意识、旅游购物环境意识不强,层次不高。美食与旅游没有形成合力,协作性不佳等等。
湖州美食资源评价
1、历史悠久,地理环境优越 。据史料记载,远在新石器时代(距今7千多年)湖州已有古人类生存。从距今已有四千七百多年历史的钱山漾遗址出土的陶瓷片、纺轮、网坠、石质工具、玉器、稻谷、编织物、丝绢片等文物说明:湖州是世界上较早的“稻乡”之一,也是我国最早植桑制丝、织麻的发祥地之一。
春秋战国时期,湖州辖域隶属吴、越、楚国。公元前333年,楚国以此地为春申君黄歇之封邑,始建菰城县,以泽多菰草而名。所以,湖州迄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了。千百年来,这片富饶而美丽的土地不仅孕育了一代又一代勤劳、聪明的湖州人民,还产生了众多的名流学士、骚人墨客。目前,湖州人正在努力地把湖州建成最宜人居住的山水园林胜地。同时,湖州的“烹饪美食”堪称一绝,“吃在湖州”闻名已久。公元前222年秦始皇将菰城改为乌程,则借籍当地美食佳酿,以乌巾、程林两氏善酿美酒而取之为乌程县。隋仁寿二年(公元602年),因乌程濒临出产鲜美鱼虾的太湖,则以太湖为名,于乌程改置湖州。据《国史总叙》称:湖州“人性敏柔,以厚于滋味”。北宋著名诗人苏东坡曾流连于这方宝地,并以“吴儿脍缕薄欲飞,未去先说馋诞垂”、“三年京国厌藜篙,长羡淮鱼压楚糟”的诗句赞颂湖州美食,据说苏东坡来湖州品评大闸蟹的功夫也堪称一绝。
湖州北濒太湖,西倚天目,东、西苕溪合流后穿市而过。东北部地势平坦,港叉纵横,湖泊、河网、池塘密布,土地肥沃,气候宜人,资源丰富;西南部盛产毛竹、茶叶、干鲜果和建筑材料。湖州是典型的江南水乡,自古以来就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之美誉。这种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为湖州特色美食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湖州旅游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2、原料丰富,美食品种较多 。湖州处于沪、宁、杭的中心地带,交通便利,且依山傍水,美食资源极为丰富,为湖州美食经济和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湖州水系发达,鱼类资源丰富。 湖州地处杭嘉湖平原,水系发达,河港交错,构成了阡陌纵横的水网地带,历称“水晶宫”和“水云乡”。古诗曰:“四水交流抱城斜,散作千溪遍万家”。全市有淡水鱼类102种,是全国最大的淡水鱼生产基地之一。丰富多彩的鱼类资源,为历代名师名厨施展才华创造了极佳的机缘,并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鱼肴烹饪名家和美食家,从而形成了湖州特色美食中的“鱼文化”。《皇帝殿试问鱼鲜》的传说中有这样一则故事:据说有一年皇帝召见四个新科进士殿试,问鱼儿哪个部位最好吃?赵、钱、孙、李进士分别说是鱼头、鱼尾、鱼背和鱼肚,四人各抒己见,争执不下。皇帝想到湖州是鱼米之乡,连忙传旨一名湖州籍进士提问,那湖州籍进士侃侃作答:春天暖洋洋鱼儿肥头,鱼头鲜美;夏天热火火鱼儿肥尾,鱼尾好吃;秋天鱼儿爱嚎,肉肥背脊嫩,鱼背脊鲜;冬天鱼沉河底,鱼儿肥肚皮,鱼肚皮肥美。所以,湖州人吃鱼的经验是“春吃鱼头夏吃尾,秋吃背脊冬肚皮。”皇帝一听赞叹道:“湖州人真是吃客!”
湖州盛产鲜鱼,湖州人爱吃鲜鱼,湖州厨师也善于烹饪鱼类佳肴。千百年来,厨师们在源远流长的食鱼历史基础上,推陈出新,采用“炸、溜、爆、炒、烩、煎、蒸、焖、煮、熏、烤、腌、卤”等多种烹调方法,于1979年11月,由湖州饭店吴水宝等名厨在继承、创新的基础上,推出了闻名中外的特色宴席——百鱼宴。近年来,在厨师们的不断努力下,鱼肴品种已多达500余种,大大充实了“吃在湖州”的新内容,使旅游者能深深地领会吴越美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
湖州气候宜人,食用植物精良。湖州地处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光温同步,降水充沛,空气温和湿润,生态环境呈多样性发展。据统计,全市共有植物2300余种。其中属于经济林植物树种有桃、李、板栗、茶叶、油茶、山核桃、毛竹、青梅等;属于粮食作物的有水稻、大麦、小麦、番薯等;属于经济作物的有油菜以及大量的蔬菜和菱藕等水生植物。
湖州安吉素有“中国竹乡”之美誉,境内山峦重叠,修竹延绵,竹林达90万亩之多,为中国之最。有竹就有笋,笋,光光的、嫩嫩的,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可制作不同种类的美食菜肴。当地山民以毛笋、早园笋、哺鸡笋、刚竹笋等为原料,采用传统的加工方法,如腌制、酱、泡等,将各类鲜笋制作成各具品味的笋食品。食用时,采用煮、炒、蒸等烹调方法,制作出多种鲜美的笋菜笋肴,难怪苏东坡写出了“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何可一日无此君”的佳句。近十年来,安吉名厨们在山民传统的食笋基础上,运用现代化的熏、爆、焖、熘等烹饪方法,分别制作出了笋类菜肴冷菜、热菜、点心、汤类等别具竹乡风格的“百笋宴”。其中特级大师曹位均,不断学习、研究、挖掘,开发笋类菜肴160余种,部分已被编入《中国名师菜典》。如今“百笋宴”已融入安吉竹乡生态旅游项目之中,这一营养丰富、有利于人体健康的绿色食品已使旅游者难以忘怀。
茶叶是世界性的三大饮料之一。湖州是茶文化的发祥地,我国茶史上第一部专著、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学著作——《茶经》(唐陆羽)就是在湖州问世的。陆羽,中唐时湖北竟陵人,20多岁时,取道江西等省来到湖州,始住杼山与诗僧皎然为友,经皎然引见,与颜真卿结为好友,不久住湖州青塘门,后专事茶叶研究。
长兴顾渚山茶区,位于长兴西北,三面山峦连绵,山不高,最高处仅海拔250米,茶园多在山坞,称之为“岕”。这里出产名茶——紫笋贡茶,唐《国史补》列紫笋茶为贡茶第二品。史载唐朝时起,在顾渚设立有规模宏大的贡茶院,从事紫笋茶的产制。据《苕溪渔隐丛话》记载,顾渚佳茶原出于僧,经陆羽推荐成贡茶,从而得到迅速发展,从唐朝代宗大历五年(770年)到清朝顺治三年(1646年),顾渚贡茶历史长达876年,紫笋茶成为我国名茶中产制历史最悠久的品目之一。
唐·陆羽《茶经》载:“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芽者次。”按《茶经》之意取其“上”字而命名为“紫笋”,即紫笋茶名称之由来。最近几年,长兴的厨师们在充分研究陆羽、茶经、紫笋茶、茶文化的基础上,开发了使旅客赏心悦目、陶冶情操、茶文化与饮食文化相结合的“茶宴”。“茶宴”以茶、茶文化为基调,采用当地所产之茶叶、干果、禽兽、河鲜等为原材料,配以精湛的制作烹饪技巧,烹制了或直接以茶叶命名的菜肴,使人清新爽口;或以象形、意会等手法,与茶文化或人文景观相结合的菜肴,使人产生联想;或用茶水与主料一同烹制而成的菜肴,使宴席中弥漫了浓郁的茶香味;或以当地土家菜为主调,配以紫笋茶叶而形成的茶菜肴,使人领略当地的民风民俗。总之,“茶宴”的推出,为湖州美食文化增添了新的文化内涵,为湖州旅游业的发展注入了崭新的内容,也是广大游客了解湖州、了解长兴、了解紫笋茶、了解陆羽茶文化的重要窗口。
3、人杰地灵,名厨技艺精湛 。湖州这片富饶而美丽的土地,人杰地灵。二千多年来,它不仅养育了无数勤劳而聪明的先民,而且还吸引了众多的文人墨客、名师名厨来此安身立业、旅游讲学、从政作画、献技献艺。由于湖州地处杭嘉湖的“金三角”地带,“天堂”之中、太湖南岸,所以,物产富饶,生活质量极高。据《湖州风俗志》称,湖州人“讲究衣食、乐事文娱”。确实,湖州人爱美,湖州人讲究饮食,“吃在湖州”,名不虚传。据说,在民间流传着许多以吃为主题的传说、故事与民歌民谣,如《十二个月食鱼歌》、《西吴食风谣》、《皇帝殿试问鱼鲜》等等,均体现了民间对湖州美食的赞誉。
从清末以来,湖州美食界涌现出了众多名师名厨,他们以自己的聪明与才智,不断学习,不断创新,并以其高超的才艺制作出了诸如丁莲芳千张包子、诸老大粽子、张一品酱羊肉、湖州烂糊鳝丝、双林子孙糕、南浔桔红糕等名点名菜,声誉红遍江南大地。
『玖』 需欧美地区风土人情,地理环境等详细资料
欧洲与美国的礼俗有许多是相同的,但相对来说,欧洲人比美国人保守,因而对礼节更加注重。在美国一些被认为稍有失礼的举止(如嚼口香糖、手插在口袋里谈话、腿随便地跷在家具上、拍后背等等),欧洲人则认为是极端的恶习。欧洲人称呼对方避免直呼其名而省略其姓,要在长期交往后才能这样做。一些有学位和学术头衔的人,希望你在称呼他们时,冠之以这些头衔,以示尊敬。除了欧洲的南部和东部地区,握手是标准的问候形式,但那只是轻轻地一碰,绝不像美国人那样,握手时胳膊上下摆动,甚至带动肩膀,在所有的商务会晤及大多数的私人交往中互换名片从礼仪上讲,是非常必要的。另外约会必须准时,在北欧国家尤其如此,在饭桌上抽烟是令人生厌的,即使要抽也要等到上酒或咖啡的时候。送礼物最好是鲜花,它既适当又受欢迎。在衣着上,在办公室、饭店及大街上仍有很多人穿西服,妇女在工作单位及在讲究衣着的饭店里,不穿长裤,只着裙装。
英国:在交往中,情感极少得到表露,礼节受到极端的重视。人们见面称呼时,即使在熟人之间,大多数头衔也要被冠在名字的前面。最好的办法是先听别人是怎样称呼你的,然后仿之以称呼别人。交谈时,不要说有关君主制的闲话,也不要谈宗教。不能以“你是干什么的”做为谈论的开始,那被认为是个人私事,不宜进行讨论。
法国:法国人一般比较拘泥于形式并且很保守,当地人对其他人所说的话语总持挑剔态度,在法国赴约要准时,不然会被认为是缺乏礼貌的表现。法国人极少上门作客,除非是在主人的盛情之下,如果去别人家作客,要为女主人带一些花或巧克力之类的小礼品,以示你的谢意。在法国,平时谈话时不要以个人、政治或钱作为话题,那样会引起别人的反感。
意大利:意大利人在路上见面一般是握手或简单打个招呼,称呼大学毕业生要加上他们通用的头衔。进行商业会晤要提前安排,但不一定准时,因为在社会活动中,准时并不被认为是意大利人的美德。意大利人热情好客,如果你被人邀请,则不能拒绝,那样做是不礼貌的。午餐在一天中是最丰盛的一餐,时间一般持续两三个小时,在意大利,互相赠送商务性礼物也是很普遍的。意大利人交谈的话题一般有足球、家庭事务、公司事务以及当地新闻等,避免谈美式足球和政治。
德国:德国人见面打招呼互称头衔,如果对方不说,不要直呼其名。而且在接电话时要先通报你的姓。和德国人约会须准时。如果你有事不能赴约,一定要用电话事先通知取消或推迟会晤。会晤一般要尽早安排。如果你被邀请到德国人家作客,那就是一种特别的优待。不要忘了登门时送一束花给女主人,进门时去掉花的包装,在和女主人互致问候的时候送上,但不要送红玫瑰,它代表着浪漫。和德国人谈话可谈德国的乡村风光、个人爱好或体育运动,但不要谈论棒球、篮球或美式足球。
美国:从历史的角度来讲是个年轻的国家,也是一个开放度高且充满现代意识的国家。美国人的特点为:性格外露、坦率、真挚、热情、自信,办事比较干脆利落。善于长谈,谈锋甚健,并不断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注重实际,追求物质上的实际利益。由于自信而善于施展策略,同时又十分欣赏那些精于讨价还价的洽谈对手。由于美国的经济实力及谈判方式,美国人对一揽子交易兴趣十足,并在气势上咄咄逼人。美国人在谈判中分工具体、职责明确,一旦条件符合即能迅速拍板,因而决策的速度很快。美国人工作节奏较快,谈判过程中常常在短时间内做好一笔大生意,有时甚至会从口袋里拿出一份早已拟好的协议让你签约成交。谈判中的期望值较高,但耐心不足。
加拿大:加拿大人比美国人要保守些。他们见面与分手时的适当举止是握手。在加拿大的大部分地区都要准时赴约。大多数的款待都在饭店或俱乐部举行。如果在私人家里受到款待,要为女主人送去鲜花,不要送百合花,那会使人想到葬礼。要避免把法裔和加拿大人截然分开。加拿大人为自己的国家感到自豪,对将他们的国家与美国作过分的比较十分反感。对那里的人民及他们国家所做的肯定性评论是最受欢迎的。加拿大人说话坦率,热情冲动。非常守时,对时间非常吝啬,不要谈论民族问题。
『拾』 西北地区的风土人情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地理环境决定风土人情
例如
1.南方房屋
坡度大
原因
南方
降水多
,易专排水
2.西北地区房屋墙体厚属
原因
昼夜温差大
墙体厚可阻挡室外的炎热和寒风
3..重庆一带吃辣
原因
西南地区气候潮湿
,辣椒去潮
4.欧洲西部温带海洋性气候,适宜牧草生长,畜牧业发达
风土人情影响地理环境
例如
1.欧洲饮食以乳畜为主,所以大面积草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