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s地理信息系统环境
A. 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背景
地理信息系统 (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 是一项以计算机为基础的新兴技术,是管理和研究空间数据的技术。围绕这项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形成了一门交叉性、边缘性的学科 ( ESRI Corporation,2010) 。在计算机软硬件的支持下,它可以对空间数据按地理坐标或空间位置进行有效管理、研究各种空间实体及其相互关系。通过对多因素的综合分析,迅速地获取满足应用需要的信息,并以地图、图形或数据的形式表示处理的结果。
目前世界上常用的 GIS 软件已达 400 多种。它们大小不一,风格各异。国外较著名的有 Arc View,ArcInfo,MapInfo,GenaMap 等; 国内较著名的有 MapGIS,GeoStar 等 ( ESRI Corporation,2010) 。虽然 GIS 起步晚,但它发展快,目前已成功地应用到 100 多个领域。
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研究应用,归纳概括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利用 GIS 系统来处理用户的数据; 第二种是在 GIS 的基础上,利用它的开发函数库二次开发出专用的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目前 GIS 已成功地应用到了包括资源管理、自动制图、设施管理、城市和区域规划、人口和商业管理、交通运输、能源、教育、军事等领域。
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遍及安全、环境保护、资源保护、灾害预测、投资评价、城市规划建设、政府管理等众多领域。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在城市规划管理、交通运输、环保、农业、制图等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先后开发出了众多基于 GIS 的防震减灾、地质灾害预测、煤矿通风安全信息、城市安全防范等信息管理系统,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由于 GIS 在煤矿中能够对煤矿生产进行实时动态监控、预测预报事故、进行生产管理以及快速有效地调度管理,对减少事故发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地理信息系统在矿山领域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1) 基于 GIS 的矿图管理与更新
对地理底图数据的管理与更新,包括地理底图数据的录入、编辑、修改、保存、输出以及地理底图库的生成,可使用 GIS 的图形编辑系统、空间分析系统、输出系统、地图库管理系统、校正系统等进行处理。
对于其他诸如采掘工程平面图、开拓巷道布置系统图、通风系统图、避灾路线图等矿图,运用 GIS 可以实现图形处理与非图形属性信息处理相结合,用户不必在两个系统之间来回切换,提高了系统性能。另外,图纸的无级缩放功能可以对任何图形或图层任意缩小和放大。漫游功能可漫游到图上任意点,仔细查看每一条巷道及布置,可测算并动态显示任意两点间的距离。
( 2) 矿井监测及调度管理
以图形方式实时监测煤矿传感器的工作情况以及井下设备的工作状态。在图上能够看到每个传感器当时的物理参量和设备的开停状态。如瓦斯超限时有铃声报警,通讯中断时有相应的显示。通风系统提供实时的风速、风量、风向、变化趋势等相关数据的处理及分析功能,能实时显示和查询监控所采集的数据,并能自动进行超限报警。
( 3) 塌陷区的动态监测系统
塌陷区动态监测系统包括动态监测解译系统和统计系统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实现对图像的显示、分析和校准等; 第二部分主要实现功能查询、面积统计和统计图的绘制等。GIS 主要用于该系统的统计分析。
( 4) 煤矿生产勘探管理中的应用
应用 GIS 进行图件管理,主要是应用其对栅格图像的管理功能。这种管理贯穿于煤矿生产勘探设计到勘探资料提交的全部过程。其关键技术是栅格图像的获取和处理。
( 5) 矿井灾害事故预测预报
应用 GIS 复杂而深层次的可视化查询、分析功能,建立矿井灾害事故预测预报系统。例如,在煤矿突水预测预报中,可以选用断层密度、岩溶发育程度、水压及隔水层有效厚度、开采方法、顶板管理方法等因素构成模型。通过与实际结果的多次拟合,得出突水指数,最后以图形的方式输出危险突水区。同样,对于矿井中瓦斯及煤尘爆炸、顶板冒落、煤层自然发火、冲击地压等灾害事故也可以用同样的方式进行预测预报。
GIS 也可用于突发事故的救灾指挥系统,通过 GIS 功能强大的 SQL 查询,在显示器上可以看到由 GIS 分析得出的该事故可能波及的范围、疏散人员的最佳路径以及该事故可能造成的损失等,管理人员将 GIS 所提供的资料与现场实际情况相结合,进行调度指挥,把事故的损失尽可能降到最低 ( 孙长篙等,2004) 。
( 6) 基于 GIS 数字煤矿的发展
所谓数字煤矿是指在煤矿范围内建立一个以三维坐标为主线,将煤矿信息构建成一个煤矿信息模型,描述煤矿中每一点的全部信息,按三维坐标组织、存储起来,并提供有效、方便和直观的检索手段和显示手段,使有关人员可以快速、准确、充分和完整地了解及利用煤矿各方面的信息。
B. 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有哪些
GIS 的应用领域
地理信息系统在最近的30多年内取得了惊人的发展,广泛应用于资源调查、环境评估、灾害预测、国土管理、城市规划、邮电通讯、交通运输、军事公安、水利电力、公共设施管理、农林牧业、统计、商业金融等几乎所有领域。 (加测绘、应急、石油石化等国民经济各个领域。)
以下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领域分别回答了在各自领域内的作用
◆ 资源管理 (Resource Management)
主要应用于农业和林业领域,解决农业和林业领域各种资源(如土地、森林、草场)分布、分级、统计、制图等问题。主要回答“定位”和“模式”两类问题。
◆ 资源配置 (Resource Configuration)
在城市中各种公用设施、救灾减灾中物资的分配、全国范围内能源保障、粮食供应等到机构的在各地的配置等都是资源配置问题。GIS在这类应用中的目标是保证资源的最合理配置和发挥最大效益。
◆ 城市规划和管理 (Urban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空间规划是GIS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城市规划和管理是其中的主要内容。例如,在大规模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如何保证绿地的比例和合理分布、如何保证学校、公共设施、运动场所、服务设施等能够有最大的服务面(城市资源配置问题)等。
◆ 土地信息系统和地籍管理 (Land Information System and Cadastral Applicaiton)
土地和地籍管理涉及土地使用性质变化、地块轮廓变化、地籍权属关系变化等许多内容,借助GIS技术可以高效、高质量地完成这些工作。
◆ 生态、环境管理与模拟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nd Modeling)
区域生态规划、环境现状评价、环境影响评价、污染物削减分配的决策支持、环境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决策支持、环保设施的管理、环境规划等。
◆ 应急响应 (Emergency Response)
解决在发生洪水、战争、核事故等重大自然或人为灾害时,如何安排最佳的人员撤离路线、并配备相应的运输和保障设施的问题。
◆ 地学研究与应用 (Application in GeoScience)
地形分析、流域分析、土地利用研究、经济地理研究、空间决策支持、空间统计分析、制图等都可以借助地理信息系统工具完成。
◆ 商业与市场 (Business and Marketing)
商业设施的建立充分考虑其市场潜力。例如大型商场的建立如果不考虑其他商场的分布、待建区周围居民区的分布和人数,建成之后就可能无法达到预期的市场和服务面。有时甚至商场销售的品种和市场定位都必须与待建区的人口结构(年 龄构成、性别构成、文化水平)、消费水平等结合起来考虑。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和数据库功能可以解决这些问题。房地产开发和销售过程中也可以利用GIS功能进行决策和分析。
◆ 基础设施管理 (Facilities Management)
城市的地上地下基础设施(电信、自来水、道路交通、天然气管线、排污设施、 电力设施等)广泛分布于城市的各个角落、且这些设施明显具有地理参照特征的。它们的管理、统计、汇总都可以借助GIS完成,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 选址分析 (Site Selecting Analysis)
根据区域地理环境的特点,综合考虑资源配置、市场潜力、交通条件、地形特征、环境影响等因素,在区域范围内选择最佳位置,是GIS的一个典型应用领域,充分体现了GIS的空间分析功能。
◆ 网络分析 (Network System Analysis)
建立交通网络、地下管线网络等的计算机模型,研究交通流量、进行交通规则、处理地下管线突发事件(爆管、断路)等应急处理。 警务和医疗救护的路径优选、车辆导航等也是GIS网络分析应用的实例。
◆ 可视化应用 (Visualization Application)
以数字地形模型为基础,建立城市、区域、或大型建筑工程、著名风景名胜区的三维可视化模型,实现多角度浏览,可广泛应用于宣传、城市和区域规划、大型工程管理和仿真、旅游等领域。
◆ 分布式地理信息应用 (Distribute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Application)
随着网络和Internet技术的发展,运行于Intranet或Internet环境下的地理信息系统应用类型,其目标是实现地理信息的分布式存储和信息共享,以及远程空间导航等。
C. 如何在环境监测中应用GIS技术
GIS技术,即地理信息系统,在环境监测系统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不仅能整合、分析过去的研究结果,还能为未来的研究方向和保护工作提供建议及对策。具体来说,GIS在监测农家生态旅游环境中的主要应用领域如下:
(1)建立稀有动物数据库。利用野外调查数据,确定野生动物的分布地点和族群量,再将这些数据及动植物基本数据输入GIS。这些数据可与其他空间性数据如植被分布图、土地利用图、土地发展趋势图等相结合。这些数据也可与同级程序结合,进行仿真模拟,以预测环境改变对这些动植物的影响,同时还可用来进行资源保护和经营管理等。
(2)生物资源调查的规划。地理信息系统可通过数据处理,将环境划分为均质(Homogeneous)的小区域,以方便研究者在每一个区域内选定观测点进行调查,并进行各区域内生物族群组成的比较研究。
(3)建立动植物分布数据库。使用GIS能建立生物分布的数据库,若能配合遥测技术所得的数据,就可得到生物所在地的状况,再借由图形数据来展现动物的分布,以提高数据可读性,并可进行深入的分析。生物资源数据库的建立,可帮助了解周围的环境状况,在资源规划、利用、生态保护、景观生态学研究、环境教育和国际交流上,都有其应用范围。
D. 地理信息系统与自然科学
本人东北师大地理专业硕士毕业,对地理专业算是了解
回答如下:
1、先从兴趣爱好考虑:地理学专业方向分为三支:自然地理学(研究方向有水文、地貌、气候、生物、泥炭等)、人文地理学(研究方向有城市规划、区域经济、人口资源与环境等)、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方向有地图、遥感、GIS等)。楼主是学经济学的,初步建议考虑人文地理学,当然其他二支也绝对可以学。具体考试科目不同招考学校也不同,建议进一步咨询,有的放矢。
2、再从从就业方面考虑:
1、中学教师(初中、高中地理教师)
2、大学教师(城乡规划、旅游方向,大部分要求地理专业学士学位及以上)
2、城乡规划研究院(大部分要求地理专业硕士学位及以上,专业主要为城市规划、地理信息系统等)
3、国土资源厅(局)(大部分要求地理专业硕士学位及以上,专业主要为自然地理学、城市规划等)
4、公司(例如大名鼎鼎的北京超图信息公司等,大部分要求地理专业硕士学位及以上,研究方向主要为城市规划、地理信息系统等)
5、水文水利厅(局)(大部分要求地理专业学士学位及以上,专业主要为自然地理学等)
6、环境保护局(大部分要求地理专业学士学位及以上,专业主要为自然地理学,研究方向为综合地然地理等)
7、气象局(大部分要求地理专业学士学位及以上,专业主要为自然地理学,研究方向为气候学,或地理信息系统地图与遥感等)
8、研究所(大部分要求地理专业硕士学位及以上,各专业均需求)
9、其他就业方向(本人尚未了解到的)
3、很喜欢自然科学,特别是气象学,请问怎样才可以从事此方向的研究类工作?
建议进入地理研究所,研究方向为地理信息与气象的相关性;
或者进入气象研究所,研究方向同上;
或者进入气象局,直接参与气象工作。
希望对你有帮助!
个人宣言:我是hk——honest king——诚实的国王,不是香港的英文缩写,切记切记……
E. 什么是环境地理信息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是 GIS,简单说来就是有电脑的加入,数据综合分析处理整合版的系统,一定要跟GPS和权RS区分开。GPS是全球定位系统,定位坐标的,RS是做卫星范围扫描,遥感,预警监控。GIS比另外两个都要高级,是两者信息的结合。
由电子计算机网络系统所支撑的,对地理环境信息进行采集、存储、检索、分析和显示的综合性技术系统。它一般包括数据源选择和规范化、资料编辑预处理、数据输入、数据管理、数据分析应用和数据输出、制图 6个部分。地理信息系统的研制始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它在自然资源开发和分配、区域和城市发展的规划和决策等方面,以及地理学研究和地图自动编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地理信息有多种来源和不同特点,地理信息系统要具有对各种信息处理的功能。从野外调查、地图、遥感、环境监测和社会经济统计多种途径获取地理信息,由信息的采集机构或器件采集并转换成计算机系统组织的数据。这些数据根据数据库组织原理和技术,组织成地理数据库。
F. GIS技术的环境应用
在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GIS技术就被应用于农业领域,从国土资源决策管理、农业资源信息、区域农业规划、粮食流通管理与粮食生产辅助决策到农业生产潜力研究、农作物估产研究、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农用土地适宜性评价、农业生态环境监测、基于GPS和GIS的精细农业信息处理系统研究等,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一些研究成果直接应用于农业生产,取得了很大的经济效益。随着GIS理论的产生发展以及方法和技术的成熟,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也逐步深入。从技术角度看,GIS在我国农业资源与环境领域中的应用进展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 作为农业资源调查的工具,建立了农业资源地理数据库,实现空间数据库的浏览、检索等,利用GIS绘制农业资源分布图和产生正规的报表;
(2) 作为农业资源分析的工具,GIS技术已不限于制图和空间数据库的简单查询,而是以图形及数据的重新处理等分析工作为特征,用于各种目标的分析和重新导出新的信息,产生专题地图和进行地图数据的叠加分析等;
(3) 作为农业生产管理的工具:主要是建立了各种模型和拟订各种决策方案,直接用于农业生产;
(4) 作为农业管理的辅助决策工具,利用了GIS的模型功能和空间动态分析以及预测能力,并与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及其它的现代技术(如RS和GPS)有机结合,便于我国农业生产的管理和辅助决策。 林业生产领域的管理决策人员面对着各种数据,如林地使用状况、植被分布特征、立地条件、社会经济等许多因子的数据,这些数据既有空间数据又有属性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并及时找出解决问题的合理方案,借用传统方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利用GIS方法却轻松自如。
社会经济在迅速发展,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需要随时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掌握资源动态变化,及时做出决策就显得异常的重要。常规的森林资源监测,从资源清查到数据整理成册,最后制定经营方案,需要的时间长,造成经营方案和现实情况不相符。这种滞后现象势必出现管理方案的不合理,甚致无法接受。利用GIS就可以完全解决这一问题,及时掌握森林资源及有关因子的空间时序的变化特征,从而对症下药。
林业GIS就是将林业生产管理的方式和特点溶入GIS之中,形成一套为林业生产管理服务的信息管理系统。以减少林业信息处理的劳动强度,节省经费开支,提高管理效率。
GIS在林业上的应用过程大致分为3个阶段,即:
(1) 作为森林调查的工具:主要特点是建立地理信息库,利用GIS绘制森林分布图及产生正规报表。GIS的应用主要限于制图和简单查询。
(2) 作为资源分析的工具:已不再限于制图和简单查询,而是以图形及数据的重新处理等分析工作为特征,用于各种目标的分析和推导出新的信息。
(3) 作为森林经营管理的工具:主要在于建立各种模型和拟定经营方案等,直接用于决策过程。
三个阶段反映了林业工作者对GIS认识的逐步深入。GIS在林业上的应用主要有:
(1)环境与森林灾害监测与管理方面中的应用,包括:林火、病虫害、荒漠化等管理,如在 防火管理中,其主要内容有:林火信息管理、林火扑救指挥和时实监测、林火的预测预报、林火设施的布局分析等;
(2)在森林调查方面的应用,包括:森林资源清查和数据管理,这是GIS最初应用于林业的主要方面、制定森林经营决策方案、林业制图;
(3)森林资源分析和评价方面,包括:林业土地利用变化监测与管理、用于分析林分、树种、林种、蓄积等因子的空间分布、森林资源动态管理、林权;
(4)森林结构调整方面,包括:林种结构调整、龄组结构调整;
(5)森林经营方面,包括:采伐、抚育间伐、造林规划、速生丰产林、基地培育、封山育林等
(6)野生动物植物监测与管理。
1993~1997年,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援助的“中国森林资源调查技术现代化”项目顺利执行。以全国林业监测站点数据和遥感数据为主要信息源,进行全国林地生态类型数据库的建设工作,在空间上和时间序列上完整、系统的反映林地区域不同的生态系统特点、林种、群落特征及其林(树)龄等。 GIS技术最初在土地资源开发与管理上的应用主要是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城镇地籍调查图件和属性数据的存储、查询等管理工作等,基本上没有数据的空间分析及其它决策功能。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土地科学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了土地评价工作(土地的适宜性或多宜性评价、土地的生产潜力评价、土地持续利用评价、城市地价评估、耕地地价评价等);土地利用规划(包括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多目标规划);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现状分类与制图;以及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动态监测。
为了查清我国的土地资源,特别是耕地资源,国务院于1984年正式布置开展全国土地资源调查。此次调查历时15年,采用以航空为主、航天为辅的遥感技术,结合大比例尺地形图,实行全野外调查。在土地利用图件编制、数据量算汇总与空间分析等方面,GIS技术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土地资源详查,初步摸清了我国土地资源的家底,为全国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开发与管理提供了的科学基础。
从1996年开始,国家科委、国家土地管理局和农业部实施“全国基本农田保护与监测”工作。GIS成为全国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数据库建设的核心支撑技术,主要用于管理与分析矢量数据(土地利用年度变化信息)、栅格数据(遥感影像、DEM等)和属性数据。
在国土资源部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在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纲要和实施方案的部署和安排下,以1:1万比例尺为主的县(市)级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工作于1999年9月在数字国土工程中立项,1999年10月正式启动。其中GIS技术在数据库管理与数据挖掘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地理信息系统在生态环境研究中应用广泛,主要有:
(1) 生态环境背景调查;
(2) 用遥感信息与地面站点监测信息相结合,对环境(水、大气及固体废气物等)进行动态、连续监测;
(3)利用3S技术支持自然生态环境监测、预报与评估;
(4)面源污染的监测、分析与评价;
(5)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生态区划与规划;环境规划与管理。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先后组织有关单位先后进行了我国西部和中东部地区生态环境现状调查,第一次全国摸清了我国的生态环境现状。为了提高我国环境信息技术的整体实力,国家环保局在27个省开展了“中国省级环境信息系统”项目,它以环境数学模型为基础,对管理信息系统提供大量数据分析和处理,给出决策原则上的辅助信息,该系统将先进的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技术基础数据库和空间数据库综合起来,使环境问题决策的过程更加直观、快速、适时和有效。
2002年在科技部主持下,环保、农业、林业等部门开展了“全国环境背景数据库建设与服务”工作,通过该项目规范了我国的环境背景元数据的标准与代码,建设了环境背景元数据库,并将继续建设与完善环境背景数据库;从而进一步促进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科学分析与决策。 资源环境管理的内容包括资源环境状况、动态变化、开发利用及保护的合理性评估、监督、治理、跟踪等方面。由于资源环境的空间和时间的非均匀性,利用以空间信息管理及分析为主要功能的地理信息系统(GIS)对资源环境进行管理才能够实现真正的有效管理。
国外GIS在资源环境管理中的应用有着成功的经验,加拿大于20世纪70年代已经开始用GIS进行土地与其他基础设施的管理,美国、欧洲等一些发达国家也于20世纪80年代相继开展了GIS在土地、林业、生物资源等方面管理业务中的应用。我国GIS在一些资源环境管理领域已得到了应用,如林业领域已经建立了森林资源地理信息系统、荒漠化监测地理信息系统、湿地保护地理信息系统等;农业领域已经建立我国土壤地理信息系统、草地生态监测地理信息系统等;水利领域的流域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各种灌区地理信息系统、全国水资源地理信息系统等;海洋领域的海洋渔业资源地理信息系统、海洋矿产地理信息系统等;土地领域建立了土地资源地理信息系统、矿产资源地理信息系统等;这些地理信息系统在资源环境管理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从国内外发展状况看,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重大自然灾害和灾情评估中有广泛的应用领域。从灾害的类型看,它既可用于火灾、洪灾、泥石流、雪灾和地震等突发性自然灾害,又可应用于干旱灾害、土地沙漠化、森林虫灾和环境危害等非突发性事故。就其作用而言,从灾害预警预报、灾害监测调查到灾情评估分析各个方面,综合起来有如下几点:
①进行灾情预警预报;
②对灾情进行动态监测;
③分析探讨灾情发生的成因与规律;
④进行灾害调查;
⑤灾害监测;
⑥灾害评估等。
由联合国环境署、联合国人居中心与国家环保总局共同支持的“长江流域洪水易损性评价”首次全面地从多因子、全方位对洪水灾害进行了综合研究与评估,改变了传统防洪观念,对未来洪水灾害控制提供了新的思路,报告明确指出了哪些区域可合理开发,哪些区域需进行严格保护,针对性强,对洞庭湖区产业结构调整、避洪农业发展、水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土地利用与规划布局有现实意义,对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编制环境、社会和经济发展规划,以及政策制定与措施实施等提供了科学依据。
G. EIS和GIS的关系EIS是环境信息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
GIS是管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它可进行数据输入、存储、检索、运算、分析、显示和输出,它的主要功能是制图、检索和查询。最早的GIS是为支持土地利用、规划和决策而设计的。世界上第一个GIS产生于加拿大,1963年开始研制,1971年运转。在70年代,美国田纳西流域管理局首先将GIS应用于水文学及水资源管理。80年代,GIS在该领域内得到了较广泛的应用。长期以来,研究者们对GIS进行了不断地改进,他们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结合环境、系统工程、经济管理等学科的知识,形成了跨学科的技术系统。改进了的GIS可对资源与环境等方面内容进行综合评价、管理、分析和决策。目前,在国外和国内GIS已被广泛应用于气象、水文学及水资源、国土资源调查与管理、农业估产、病虫害监测、水土流失、沙漠化调查、盐渍化调查、环境污染监测(含赤潮)以及地质构造、矿产资源调查等方面。李勇等[2]应用GIS对土地利用的适宜性进行过评价。作者3在生态环境与荒漠化的研究中应用了GIS、RS技术,因而大大地提高了科研成果的水平和应用价值。 生态环境恶化与荒漠化已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引起了国际上的关注,它已被列入全球变化研究计划中。由于GIS具有强大的信息空间管理和分析功能,它已成为研究全球变化的一个重要手段。1990年美国全球变化研究计划(USGCRP)提出了以下的研究内容:地球观测与信息管理;全球变化过程研究;环境模拟和预测评估。其中环境模拟的优先学科是气候与水文系统;生物地球化学动力学和生态系统及其动力学。开展上述研究需要将模拟过程与GIS技术相结合,需要交叉学科的知识和技术,因而具有较大的难度,即使在美国,能开展这项研究的机构也是不多的4。 GIS虽然有了不少改进,但仍然存在某些不足之处。例如,缺乏多方面的分析、评价、预测和决策功能;由于数据编码和格式化不标准、不规范,信息不能互换,成果不能共享;缺少信息采集和更新的自动化功能。因此限制了GIS的推广和应用。当今环境科学的发展要求GIS不仅具有信息空间管理、分析的功能,在其内部还要有建模和模拟的功能。要满足上述要求,需要将GIS技术、EIS技术和跨学科的知识和技术三者进行完美的结合。但这一目标不是在近期内所能实现的。 此外,我们必需强调的是遥感技术(RS),它具有观测范围广、速度快、获取信息量大、适时性好、动态性强等特点,它是GIS主要的信息源。在GIS、RS、GPS技术的结合下,对于全球环境变化研究和环境地学研究特别重要。
在环境地学的研究过程中人们往往要对环境的特征、性质、状态和质量等进行客观地描述,这就需要进行环境质量评价,然而,环境质量评价仅
能反映某一时刻的环境状况。当人们需要了解未来的环境状况时,要进行环境预测,这样便相应地出现了各种预测模型。在研究生态环境与荒漠化关系时,我们不仅要进行环境评价及预测,而且还要了解生态环境恶化的“允许”极限,并为其发出预警信号。因此,需要借助于预警模型来实现这一目标。
人们往往采用物理的、化学的方法对某一客观事物和现象进行模拟实验,在此基础上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以揭示事物运动的过程和规律。在有些情况下人们需要以客观事物为基础,去虚拟事物的某些状态和运动过程,并判断实现这一结果的可能性和真实性。要达到这一目的,需要运用仿真模型。简单地说,模拟模型是使具体的事物抽象化,而仿真模型是使抽象事物具体化。
在环境地学研究中往往要进行多目标规划和方案优化决策,因此,经常借助于线性、非线性规划模型、动态规划模型和层次分析(AHP)、人工神经网络(ANN)等决策模型等来进行解决[5]。我们将环境评价、预测、预警、模拟、仿真、规划和决策等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组成一个环境模拟系统,将其纳入模型库,或制成模型软件包,以满足环境地学研究中的各种需要,从对单一使用模型的现象中解脱出来。
环境模拟系统(EIS)中所含盖的信息大多数都具有时空属性,但是它们仍属于非空间信息。如果将EIS中的信息纳入GIS的空间管理系统,进行空间管理、应用分析和要素叠加,便可产生新的信息源。对丰富的信息进行深层次地开发,可深入认识、揭示环境特征和要素的运动规律,并实现信息的可视化。这将会大大提高环境地学研究的理论水平及其成果的应用价值。这是传统的研究方法所不能及的。
详细可看看http://wenku..com/link?url=
H. 地理信息系统属于环境保护类吗
不属于,属于地理信息技术
地理信息技术包括遥感(R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
地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简介
地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或 Geo-Information system,GIS)有时又称为“地学信息系统”或“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它是一种特定的十分重要的空间信息系统。它是在计算机硬、软件系统支持下,对整个或部分地球表层(包括大气层)空间中的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储存、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的技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处理、管理的对象是多种地理空间实体数据及其关系,包括空间定位数据、图形数据、遥感图像数据、属性数据等,用于分析和处理在一定地理区域内分布的各种现象和过程,解决复杂的规划、决策和管理问题。
通过上述的分析和定义可提出GIS的如下基本概念:
1、GIS的物理外壳是计算机化的技术系统,它又由若干个相互关联的子系统构成,如数据采集子系统、数据管理子系统、数据处理和分析子系统、图像处理子系统、数据产品输出子系统等,这些子系统的优劣、结构直接影响着GIS的硬件平台、功能、效率、数据处理的方式和产品输出的类型。
2、 GIS的操作对象是空间数据,即点、线、面、体这类有三维要素的地理实体。空间数据的最根本特点是每一个数据都按统一的地理坐标进行编码,实现对其定位、定性和定量的描述、这是GIS区别于其它类型信息系统的根本标志,也是其技术难点之所在。
3、GIS的技术优势在于它的数据综合、模拟与分析评价能力,可以得到常规方法或普通信息系统难以得到的重要信息,实现地理空间过程演化的模拟和预测。
4、 GIS与测绘学和地理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大地测量、工程测量、矿山测量、地籍测量、航空摄影测量和遥感技术为GIS中的空间实体提供各种不同比例尺和精度的定位数;电子速测仪、GPS全球定位技术、解析或数字摄影测量工作站、遥感图像处理系统等现代测绘技术的使用,可直接、快速和自动地获取空间目标的数字信息产品,为GIS提供丰富和更为实时的信息源,并促使GIS向更高层次发展。地理学是GIS的理论依托。有的学者断言,“地理信息系统和信息地理学是地理科学第二次革命的主要工具和手段。如果说GIS的兴起和发展是地理科学信息革命的一把钥匙,那么,信息地理学的兴起和发展将是打开地理科学信息革命的一扇大门,必将为地理科学的发展和提高开辟一个崭新的天地”。GIS被誉为地学的第三代语言——用数字形式来描述空间实体。
GIS按研究的范围大小可分为全球性的、区域性的和局部性的;按研究内容的不同可分为综合性的与专题性的。同级的各种专业应用系统集中起来,可以构成相应地域同级的区域综合系统。在规划、建立应用系统时应统一规划这两种系统的发展,以减小重复很费,提高数据共享程度和实用性。
在配电自动化系统中地理信息系统(GIS)是一个重要内容:由于配电网节点多,设备分散,其运行管理工作常于地理位置有关,引入配电地理信息系统(GIS)系统,可以更加直观的进行运行管理;其内容主要包括:设备管理(FM),是将变电站、馈线、变压器、开关、电杆等设备的技术数据反映在地理背景图上;用户信息系统(CIS),指借助GIS对大量用户信息,如用户名称、地址、帐号、电话、用电量和负荷、供电优先级、停电记录等进行处理,便于迅速判断故障的影响范围,而用电量和负荷的统计信息还可作为网络分析的依据;停电管理系统(OMS),是指接到停电投诉后,GIS通过调用CIS和SCADA功能,迅速查明故障地点和影响范围,选择合理的操作顺序和路径,显示处理过程中的进展,并自动将有关信息转给用户投诉电话应答系统;另外GIS还可具有辅助配电网发展规划设计功能等。
我国地理信息系统的起步稍晚,但发展势头相当迅猛,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是起步阶段。20世纪70年代初期,我国开始推广电子计算机在测量、制图和遥感领域中的应用。随着国际遥感技术的发展,我国在1974年开始引进美国地球资源卫星图像,开展了遥感图像处理和解译工作。1976年召开了第一次遥感技术规划会议,形成了遥感技术试验和应用蓬勃发展的新局面,先后开展了京津唐地区红外遥感试验。新疆哈密地区航空遥感试验、天津渤海湾地区的环境遥感研究、天津地区的农业土地资源遥感清查工作。长期以来,国家测绘局系统开展了一系列航空摄影测量和地形测图,为建立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解析和数字测图、机助制图、数字高程模型的研究和使用也同步进行。1977年诞生了第一张由计算机输出的全要素地图。1978年,国家计委在黄山召开了全国第一届数据库学术讨论会。所有这些为GIS的研制和应用作了技术上的准备。
第二是试验阶段。进入80年代之后,我国执行“六五”、“七五”计划,国民经济全面发展,很快对“信息革命”作出热烈响应。在大力开展遥感应用的同时,GIS也全面进入试验阶段。在典型试验中主要研究数据规范和标准、空间数据库建设、数据处理和分析算法及应用软件的开发等。以农业为对象,研究有关质量评价和动态分析预报的模式与软件,并用于水库淹没损失、水资源估算、土地资源清查、环境质量评价与人口趋势分析等多项专题的试验研究。在专题试验和应用方面,在全国大地测量和数字地面模型建立的基础上,建成了全国1:100万地留数据库系统和全国土地信息系统、1:4见万全国资源和环境信息系统及1:25o万水土保持信息系统,并开展了黄土高原信息系统以及洪水灾情预报与分析系统等专题研究试验。用于辅助城市规划的各种小型信息系统在城市建设和规划部门也获得了认可。
在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方面得到很大发展。在国内召开了多次关于GIS的国际学术讨论会。1985年,中国科学院建立了“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级重点开放实验室”,1988年和1990年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先后建立了“信息工程专业”和“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级重点开放实验室”。我国许多大学中开设了rs方面的课程和不同层次的讲习班,已培养出了一大批从事GIS研究与应用的博士和硕土。
第三是GIS全面发展阶段。80年代末到90年代以来,我国的GIS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走上了全面发展阶段。国家测绘局正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数字化测绘信息产业。1:100万地图数据库已公开发售,卫:25万地图数据库也已完成建库,并开始了全国1石万地图数据库生产与建库工作,各省测绘局正在抓紧建立省级1:1万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数字摄影测量和遥感应用从典型试验逐步走向运行系统,这样就可保证向GIS源源不断地提供地形和专题信息。进入90年代以来,沿海、沿江经济开发区的发展,土地的有偿使用和外资的引进,急需GIS为之服务,有力地促进了城市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用于城市规划、土地管理、交通、电力及各种基础设施管理的城市信息系统在我国许多城市相继建立。
在基础研究和软件开发方面,科技部在“九五”科技攻关计划中,将“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的综合应用”列入国家“九五”重中之重科技攻关项目,在该项目中投入相当大的研究经费支持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北京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等单位开发我国自主版权的地理信息系统基础软件。经过几年的努力,中国GIS基础软件与国外的差距迅速缩小,涌现出若干能参与市场竞争的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如GeoStar, MapGIS, OityStar, ViewGIS等。在遥感方面,在该项目的支持下,已建立全国基于IK4遥感影像土地分类结果的土地动态监测信息系统。国家这一重大项目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中国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
以下是国内外专家对地理信息系统给出的不同定义
( 国外一些地理信息系统的定义摘自David J.Maguire,1991)。
1、DoE(1987:132)
a system for capturing storing checking, manipulating analysing and displaying data which are spatially referenced the Earth.
2、Aronoff(1989:39)
any manual or computer based set of proceres used to store and manipulate geographically referenced data.
3、Carter(1989:3)
an institutional entiry, reflecting an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that integrates technology with a database, expertise and continuing, financial support over time.
4、Parker(1988:1547)
a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which stores, analyses, and displays both spatioal and non-spatial data.
5、Dueker(1979:106)
a special case of information systems where the database consists of observations on spatioally distributed features, activities, or events, which are definable in space as points, lines, or areas. A GIS manipulates data about these points, lines, and areas to retrieve data for ad hoc queries and analysis.
6、Smith et al.(1987:13)
a database system in which most of the data are spatially indexed, and upon which a set of proceres operated in order to answer queries about spatiol entities in the database.
7、Ozemoy, Smith and Sicherman(1981:92)
an automated set of functions that provides professionals with advanced capabilities for the storge, retrieval, manipulation, and display of geographically located data.
8、Burrough(1986:6)
a powerful set of tools for collecting, storing, retrieving at will, transforming and displaying spatial data from the real world.
9、Cowen(1988:1544)
a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involving the integration of spatially referenced datain a problem-soling environment.
10、Koshkariov, Tikunov and Trofimov(1989:256)
a system with advanced geo-modelling capabilites.
11、Devine and Field(1986:18)
a form of MIS[Management Informaion System]that allows map display of the general information.
12、陈述彭等(1999,《地理信息系统导论》):
由计算机系统、地理数据和用户组成的,通过对地理数据的集成、存储、检索、操作和分析,生成并输出各种地理信息,从而为土地利用、资源管理、环境监测、交通运输、经济建设、城市规划以及政府部门行政管理提供新的知识,为工程设计和规划、管理决策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