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河口的地理环境
① 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地理环境和位置特点
长江中下游平原
长江中下游平原是中国三大平原之一。位于湖北宜昌以东的长江中下游沿岸,系由两湖平原(湖北江汉平原、湖南洞庭湖平原总称)、鄱阳湖平原、苏皖沿江平原、里下河平原和长江三角洲平原组成,面积约20万平方公里。两湖平原以荆江为界,其北称江汉平原,其南为洞庭湖平原。江汉平原主要由长江和汉江冲积而成,自公元1300年前后荆江北堤分流入江汉平原的穴口完全堵塞后,汉江所带泥沙对江汉平原的发育起主要作用,其三角洲即成为江汉平原的重要组成部分。汉江三角洲地势亦自西北向东南微倾,湖泊成群挤集于东南前缘。洞庭湖平原主要则由通过荆江南岸太平、藕池、松滋、调弦(1958年堵塞)四口南下的长江泥沙冲积而成。面积约1万平方公里。大部海拔50米以下,地势北高南低,水网密布,土壤肥沃。 鄱阳湖平原除边缘红土岗丘外,中部的泛滥平原主要是由赣、抚、信、鄱、修等河流冲淤而成,其中又以赣江为主。面积约2万平方公里。地势低平,大部海拔50米以下,水网稠密,地表覆盖为红土及河流冲积物。苏皖沿江平原主要指湖口以下到镇江之间沿长江两岸分布的狭长的冲积平原,其中包括芜湖平原和巢湖平原。平原宽窄相间,江流时束时放,流速平缓;自大通以下,每受江潮顶托,流速更缓,泥沙沉积加强,尤当 河道越过岩丘逼岸的矶头后,江流分汊,汊河间出现沙洲。沿江两岸湖泊众多。自镇江以下的河口段发育了长江三角洲。三角洲以北即为里下河平原。平原为周高中低的碟形洼地。洼地北缘为黄河故道;南缘为三角洲长江北岸部分;西缘是洪泽湖和运西大堤;东缘则是苏北滨海平原。
中国长江三峡以东的中下游沿岸带状平原。北界淮阳丘陵和黄淮平原,南界江南丘陵及浙闽丘陵。由长江及其支流冲积而成。面积约20多万平方千米。地势低平,海拔大多50米左右。中游平原包括湖北江汉平原、湖南洞庭湖平原(合称两湖平原)、江西鄱阳湖平原;下游平原包括安徽长江沿岸平原和巢湖平原(皖中平原)以及江苏、浙江、上海间的长江三角洲。气候大部分属北亚热带,小部分属中亚热带北缘。年均温14~18℃,最冷月均温0~5.5℃,绝对最低气温-10~-20℃,最热月均温27~28℃,无霜期210~270天。农业一年二熟或三熟,年降水量1000~1400毫米,集中于春、夏两季。地带性土壤仅见于低丘缓冈,主要是黄棕壤或黄褐土。南缘为红壤,平原大部为水稻土。农业发达,土地垦殖指数高(上海62.1%,江苏45.6%),是重要的粮、棉、油生产基地。盛产稻米、小麦、棉花、油菜、桑蚕、苎麻、黄麻等。河汊纵横交错,湖荡星罗棋布,湖泊面积2万平方千米,相当于平原面积10%。两湖平原上,较大的湖泊有1300多个,包括小湖泊,共计1万多个,面积1.2万多平方千米,占两湖平原面积的20%以上,是中国湖泊最多的地方。有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巢湖等大淡水湖,与长江相通,具有调节水量,削减洪峰的天然水库作用,产鱼、虾、蟹、莲、菱、苇,还有中华鲟、扬子鳄、白鱀豚等世界珍品,水产在中国占重要地位,素称鱼米之乡。是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有上海市、南京市、武汉市、南昌市、苏州市、无锡市、常州市、南通市、芜湖市、长沙市等城市。主要工业有钢铁、机械、电力、纺织和化学等,是重要的工业基地。平原居中国南北和东西交通网的枢纽地带,水陆交通都很发达。长江贯穿中部,成为一条东西向的水运大动脉,加上其无数支流,构成一庞大水道网。
■长江中下游平原
中国长江三峡以东的中下游沿岸带状平原。北界淮阳丘陵和黄淮平原,南界江南丘陵及浙闽丘陵。由长江及其支流冲积而成。面积约20多万平方千米。地势低平,海拔大多50米左右。中游平原包括湖北江汉平原、湖南洞庭湖平原(合称两湖平原)、江西鄱阳湖平原;下游平原包括安徽长江沿岸平原和巢湖平原(皖中平原)以及江苏、浙江、上海间的长江三角洲。气候大部分属北亚热带,小部分属中亚热带北缘。年均温14~18℃,最冷月均温0~5.5℃,绝对最低气温-10~-20℃,最热月均温27~28℃,无霜期210~270天。农业一年二熟或三熟,年降水量1000~1400毫米,集中于春、夏两季。地带性土壤仅见于低丘缓冈,主要是黄棕壤或黄褐土。南缘为红壤,平原大部为水稻土。农业发达,土地垦殖指数高(上海62.1%,江苏45.6%),是重要的粮、棉、油生产基地。盛产稻米、小麦、棉花、油菜、桑蚕、苎麻、黄麻等。河汊纵横交错,湖荡星罗棋布,湖泊面积2万平方千米,相当于平原面积10%。两湖平原上,较大的湖泊有1300多个,包括小湖泊,共计1万多个,面积1.2万多平方千米,占两湖平原面积的20%以上,是中国湖泊最多的地方。有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巢湖等大淡水湖,与长江相通,具有调节水量,削减洪峰的天然水库作用,产鱼、虾、蟹、莲、菱、苇,还有中华鲟、扬子鳄、白鱀豚等世界珍品,水产在中国占重要地位,素称鱼米之乡。
② 潮汐对长江口地理环境会产生哪些影响
潮水会使得长江口泥沙淤积 堵塞航道。枯水季节,海水倒灌形成咸潮,影响水质。夏季易形成风暴潮,造成洪涝灾害。潮汐的往复运动使得长江口污水得以扩散。
③ 长江口渔场的地理环境
水温年平均表层为抄16~18.7℃,袭盐度年平均表层为12.8~32.5,水深2~45米。
有长江、钱塘江两大江河的冲淡水注入,东边有黑潮暖流通过,北侧有苏中沿岸水和黄海冷水团南伸,南面有台湾暖流北进,沿海有舟山群岛众系的岛屿分布,营养盐类丰富,有利于饵料生物的繁衍。
④ 从外力角度解释长江河口地段多沙洲的自然原因(文综地理试题)
①流域抄植被破坏、流水侵蚀,大袭量泥沙入河(2分);②河流径流量大,携带(搬运)泥沙量大(2分);③位于河流入海口,地势低平,流速缓慢,以堆积作用为主,泥沙大量堆积(2分);④地处海陆交界地带,海水的顶托使堆积作用增强,在河口地段形成众多的沙洲(2分)。
⑤ 分析长江流域的自然地理条件
首先,答"自然地理条件"要从地理位置,地形,土壤,植被,气候,河流水文特征
现在,分析长江流域的自然版地理条权件:
地理位置:
1、长江流域总体位于北纬24度-北纬35度之间,东经90度-东京122度之间(经纬度位置)
2、长江流域东部邻近海洋,西部(源头附近)离海洋较远
地形:长江流域上游处于第一、二阶梯,地势高,落差大,水能丰富,中游和下游位于第三阶梯,地势低平
土壤:长江中下游有肥沃的水稻土,肥沃
植被:长江流域的植被状况与黄河相比,覆盖率和水土保持能力强得多
气候:长江流域在青藏高原的地区为高原山地气候,其余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
水文特征:(1)流量大(2)汛期较长,为夏汛(3)无结冰期(4)阶梯交界处水能丰富
⑥ 河口镇的地理环境
河口镇位于城西南40公里处,在沣河与叉河汇合处的西岸。
清咸丰、同治年间,河口水路方便,商业繁荣,有较大盐粮行48家,每天往来客商2000人次,商船200余艘,日吞吐量达百万斤。古建筑有山西会馆和湖北会馆,庙宇8座,东西朱塔各一,石牌坊6座;现仅存堂子庙,余皆废。民国年间,黄淮倒灌,河床淤浅,商业日衰。
新中国成立前,河口镇私人出租房屋1500余间(2.5万平方米),街道有陡岗路、老北街、中街、西街和小北街5条,泥砂路面,宽5至6米,长1600米,全镇面积0.42平方公里。1983年至1985年,地方集资将老北街、中街和西街拓宽,并铺设渣油路面,长1650米,宽6~7米。1985年,新辟以小北头为起点的新街,沿公路向西延伸1500米,宽8~12米。1987年,全镇面积为1.05平方公里。全镇居民5182人,外有蔬菜村农民2122人。1949年至1955年,镇区单位建房面积4975平方米。1956年至1965年为5182平方米。1986年至1987年为13124平方米。1983年以后,居民建房1.5万平方米。到1987年,镇区共有平房7.1万平方米,楼房1.2万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10平方米。
清乾隆47年(1782年),镇内上、中、下渡口有东济、南济和利济3桥,今皆废。唯南、北街的2个石砌单拱桥和小北街的三步两桥尚存。1972年建起钢筋混旋土结构的三孔连拱大桥,长100米,宽8米。桥面水泥栏杆202根,载重负荷30吨,坐落于北渡口,是沟通镇东西交通的要道。1676年在上渡口建起石砌两孔连拱大桥,长50米,宽6米,是沟通镇南北交通的要道。
1984年以前,镇机关单位和少数人家由工厂生产照明用电的余电照明,经常停电,很不正常。以后,由长集变电所架设10千伏线路送电到扈胡,河口镇集资5万元,由该线路T接,安装变压器,架设低压线路,自此,河口人民正式用上了电。
当前,在河口镇党委政府和全镇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全镇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镇区面积不断扩大,社会各项事业取得长足进步。2004年省纺织物资公司在镇区中心地段投资3000余万,兴建占地80.37亩,有近800套商业旺铺的综合性批发零售市场一座,显著提升了河口镇商业贸易的吸纳与辐射能力。2006年全年消费品零售总额达5159万元,增长21%。
全镇现有省级文明单位、市级示范中学和普通中学、职业中学各一所,小学、幼儿园十余所,在校师生四千余人。省级粮食储备库——安徽霍邱河口省级粮食储备库库容1.5万吨,位于该镇中心位置。镇有线电视网经2005年的10余万元的改造,实现了与霍邱县城有线电视网的并接。全镇辖高峰、草楼、王郢、林桥、三河、十三湾、联合、朱塔、永安、柏林、艾井、河口、肖堰13个村、60个村民组和永安、人民两个街道居民委员会。镇政府及下列相关部门:经济发展办、财政所、国土资源管理所、农经站、计生办、劳动人才服务站、河口派出所、司法所、河口法庭、河口供电所、河口粮站、河口轧花厂、河口供销社、农行河口分行、河口信用社、河口电信局、邮政所、河口医院、河口大药房、水利站、畜牧站、广播文化站、食品站、运输公司、房管所、自来水厂等镇直单位33个。全镇共有党员1305人,预备党员34人,女党员221人,农民党员717人。党委下设42个支部, 169个党小组,63名村干部。
全镇现有农业人口20562人,耕地2.9万亩。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300元,增长10%。全镇农业生产用水主渠道——户胡分渠达70华里。全镇现有提水站3个,排灌站3个。
⑦ 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地理环境特征
回答楼主:分析"自然地理环境"要从地理位置,地形,土壤,植被,气候,河流水文特版征等分析。权
地理位置:
1、长江流域总体位于北纬24度-北纬35度之间,东经90度-东京122度之间(经纬度位置)
2、长江流域东部邻近海洋,西部(源头附近)离海洋较远
地形:长江流域上游处于第一、二阶梯,地势高,落差大,水能丰富,中游和下游位于第三阶梯,地势低平
土壤:长江中下游有肥沃的水稻土,肥沃
植被:长江流域的植被状况与黄河相比,覆盖率和水土保持能力强得多
气候:长江流域在青藏高原的地区为高原山地气候,其余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
水文特征:(1)流量大(2)汛期较长,为夏汛(3)无结冰期(4)阶梯交界处水能丰富
希望对你有帮助!
个人宣言:我是hk——honest king——诚实的国王,不是香港的英文缩写,切记切记……
⑧ 长江流域的地理环境
长江全长习惯性地称为6397公里。长江干流宜昌以上为上游,长4504公里,流域面积100万平方公里,其中直门达至宜宾称金沙江流域,长3464公里。宜宾至宜昌河段均称川江,长1040公里。宜昌至湖口为中游,长955公里,流域面积68万平方公里。湖口以下为下游,长938公里,流域面积12万平方公里。
长江是中国和亚洲的第一大河,世界第三大河。发源于青海省唐古拉山,最终于上海汇入东海。一路上气势磅礴,大小湖泊与干支流众多,可谓“远似银藤挂果瓜,近如烈马啸天发。雄浑壮阔七千里,通络润滋亿万家。(左河水)”长江的干流,自西而东横贯中国中部,经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数百条支流延伸至贵州、甘肃、陕西、河南、广西、广东、浙江、福建8个省、自治区的部分地区,总计19个省级行政区。流域面积达180万平方公里,约占中国陆地总面积的1/5。 淮河大部分水量也通过京杭大运河汇入长江。
长江流域北以巴颜喀拉山、西倾山、岷山、秦岭、伏牛山、桐柏山、大别山、淮阳丘陵等与黄河和淮河流域为界,南以横断山脉的云岭、大理鸡足山、滇中东两向山岭、乌蒙山、苗岭、南岭等与澜沧江、元江(红河)和珠江流域为界,东南以武夷山、石耳山、黄山、天目山等与闽浙水系为界。
长江源头地区的北部以昆仑山与柴达木盆地内陆水系为界,西部以可可西里山、乌兰乌拉山、祖尔肯乌拉山、尕恰迪如岗雪山群与藏北羌塘内陆水系为界。
长江三角洲北部,地形平坦,水网密布,与淮河流域难以分界,通常以通扬运河附近的江都至拼茶公路为界;长江三角洲南部以杭嘉湖平原南侧丘陵与钱塘江流域为界。(因淮河大部分水量也通过大运河汇入长江,从某种意义说,淮河也是长江的一条支流,如加上淮河流域,长江流域的面积则接近200万平方公里。) 鄱阳湖
鄱阳湖为中国第一大淡水湖,南北长173公里,东西最宽处达74公里,平均宽16.9公里,湖岸线长1200公里,湖体面积4125平方公里(湖口水位20.5米时),平均水深8.4米,最深处25.1米左右,容积约276亿立方米。它承纳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河五大河。经调蓄后,由湖口注入中国第一大河——长江,每年流入长江的水量超过黄河、淮河、海河三河水量的总和,是一个季节性、吞吐型的湖泊。鄱阳湖水系流域面积16.22万平方千米,约占江西省流域面积的97%,占长江流域面积的9%:其水系年均径流量为1525亿立方米,约占长江流域年均径流量的16.3%。
洞庭湖
洞庭湖位于中国湖南省北部,长江荆江河段以南,是中国第四大湖,仅次于青海湖、兴凯湖和鄱阳湖,也是中国第二大淡水湖,面积2,820平方千米(1998年),原为古代大湖云梦泽的一部分,洞庭湖南纳湘、资、沅、澧四水汇入,北与长江相连,通过松滋、太平、藕池,调弦(1958年已封堵)“四口”吞纳长江洪水,湖水由东面的城陵矶附近注入长江,为长江最重要的调蓄湖泊,由于泥沙淤塞、围垦造田,洞庭湖现已分割为东洞庭湖、南洞庭湖、目平湖和七里湖等几部分,并退居第二。
太湖
太湖,位于江苏、浙江两省交界处,长江三角洲的南部。是中国东部近海区域最大的湖泊,也是中国的第三大淡水湖,是中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
巢湖
位于安徽省中部。地处长江与淮河两大河流之间,属长江下游左岸水系,为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其基本形状如鸟巢状,故得名巢湖。其东西长54.5公里,南北宽21公里,水域面积约769.5平方公里,为安徽境内最大的湖泊,沿岸为合肥市、巢湖市、庐江县所包围。 气温
长江流域气温是在太阳辐射能量、东亚大气环流、青藏高原和北太平洋大地形以及各地区不同的地形条件影响下形成的。
长江流域的年平均气温呈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分布趋势,中下游地区高于上游地区,江南高于江北,江源地区是全流域气温最低的地区。由于地形的差别,在以上总分布趋势下,形成四川盆地、云贵高原和金沙江谷地等封闭式的高低温中心区。
中下游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在16~18℃之间。湘、赣南部至南岭以北地区达18℃以上,为全流域年平均气温最高的地区;长江三角洲和汉江中下游在16℃附近;汉江上游地区为14℃左右;四川盆地为闭合高温中心区,大部分地区在16~18℃之间;重庆至万县地区达18℃以上;云贵高原地区西部高温中心达20℃左右,东部低温中心在12℃以下,冷暖差别极大;金沙江地区高温中心在巴塘附近,年平均气温达12℃,低温中心在埋塘至稻城之间,平均气温仅4℃左右;江源地区气温极低,年平均气温在-4℃上下,呈北低南高分布。
【逐月平均气温分布特点】长江流域最热月为7月,最冷月为1月,4月和10月是冷暖变化的中间月份。
【1月】中下游地区大部分为 4~6℃,湘、赣南部为 6~7℃,江北地区在4℃以下。四川盆地在6℃以上。云贵高原西部暖中心普遍在6℃以上,中心最高达15℃左右,东部在4℃以下。金沙江地区西部为0℃左右,东部地区为-4℃左右。江源地区气温极低,北部气温平均在-16℃以下。
【4月】中下游大部地区在16~18℃:之间,江北及长江三角洲为14~15℃,南岭北部达18℃以上。四川盆地在18℃以上。云贵高原西部暖中心高达25℃左右,而其东部低温中心为12℃。金沙江西部地区在10℃以上,东部则在4℃以下。江源地区平均气温仍在0℃以下,北部达-4℃左右。
【7月】中下游地区普遍在28℃以上。四川盆地在26~28℃之间。云贵高原西部气温中心在24~26℃之间,而东部地区在20℃以下。金沙江地区西部为18℃,东部为12℃左右。江源地区平均气温为8℃上下。
【10月】中下游的江南地区平均气温在18~20℃之间,江北和长江三角洲为17℃左右。上游四川盆地在18℃上下。云贵高原西部暖区为16~18℃,中心地区高达21℃,东部冷区在12℃以下。金沙江地区西部为12℃,东部在6℃以下。江源地区北部达-4℃以下,南部为-2℃左右。
【年平均最高、最低气温分布特点】年平均最高气温:中下游地区普遍在20~24℃之间,比其年平均气温高4~5℃。四川盆地为20℃左右,仅比其年平均气温高2~3℃,是全流域气温年际变化最小的地区。云贵高原、金沙江和江源地区的年平均最高气温变化较大,一般比年平均气温高6~8℃。年平均最低气温:中下游大部地区为12~14℃,四川盆地与中下游地区相当,云贵高原的冷暖中心区分别为8℃和12~16℃,金沙江地区东西部的冷暖区分别为-2℃和8℃左右,江源地区在-10℃上下。
【极端最高、最低气温分布特点】极端最高气温:中下游地区普遍在40℃以上,最大值出现在江西修水站,达44.9℃。长江三角洲和洞庭湖区、江汉平原一般在40℃以下。四川盆地大部地区在40~42℃之间。云贵高原和金沙江地区的极端最高气温仍然存在东西并列的高低值中心区,其差值达10℃以上。江源地区的极端最高气温在22~24℃之间。极端最低气温:四川盆地一般在-2~-6℃之间,中下游大部地区为-10~-16℃之间。川西和金沙江地区极端最低气温的地区分布梯度最大,等温线密集。江源地区普遍在-30℃以下。
降水
长江流域平均年降水量1067mm,由于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季风气候十分典型,年降水量和暴雨的时空分布很不均匀。
江源地区年降水量小于400mm,属于干旱带;流域内大部分地区在800~1600mm,属湿润带。年降水量大于1600m的特别湿润带,主要位于四川盆地西部和东部边缘、江西和湖南、湖北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400~800mm的半湿润带,主要位于川西高原、青海、甘肃部分地区及汉江中游北部。年降水量达2000mm以上的多雨区都分布在山区,范围较小,其中四川荣经的金山站年降水量达2590mm,为全流域之冠。
年均降水
长江流域降水量的年内分配很不均匀。冬季(12~1月)降水量为全年最少。春季(3~5月)降水量逐月增加。6~7月,长江中下游月降水量达200余mm。8月,主要雨区已推移至长江上游,四川盆地西部月雨量超过200mm,长江下游受副热带高压控制,8月的雨量比4月还少。秋季(9~11月),各地降水量逐月减少,大部分地区10月雨量比7月减少100mm左右。连续最大4个月降水量占年总量的百分率,在下游地区为50%~ 60%,出现时间鄱阳湖区为3~6月,干流区间上段为4~7月,下段为6~9月;在中游地区,为60%左右,出现时间湘江流域为3~6月,干流区间为 4~7月,汉江下游为 5~8月;上游地区为60%~80%,出现时间大多在6~9月。月最大降水量上游多出现在七八月份,七八两月降水量占全年40%左右;中下游南岸大多为五六月份,两月降水量占全年35%左右;中、下游北岸大多出现在六七月,两月降水量占全年30%左右。在雅砻江下游、渠江、乌江东部及汉江上游,9月雨量大于8月。降水量年内分配不均匀性以上游较大,中下游南岸较小。
年降水量的年际变化,通常以各站最大最小年降水量极值比和变差系数Cv值来反映年降水量的年际变化。极值比和Cv值大,表示年际变化大,反之则小。长江流域降水年际变化极值比为1.5~5,大多在3.5以下。年降水量变差系数图,长江流域只有0.15、0.20和0.25三种等值线。Cv值小于0.15的地区有5处,大于0.25的地区有2处。
年降水日数,是全年日降水量≥0.1mm天数的多年平均值。长江流域大部分地区年降水日数在140天以上。俗称“天漏”的四川雅安、峨眉山一带年降水日数最多,分别为218天和264天。年降水日数次多的地区是贵州,年降水日数大多超过180天。年降水日数最少地区是江源地区,金沙江得荣、攀枝花地区年降水日数不足100天。
暴雨的地区分布
长江流域的暴雨以日降水量≥50mm为标准,日降水量100~200mm为大暴雨,≥200mm为特大暴雨。通常以一年中出现暴雨的天数来反映一个地区暴雨的频繁程度。
年暴雨日数分布的总趋势是:在中、下游地区,年暴雨日数自东南向西北递减;在上游,年暴雨日数自四川盆地西北部边缘向盆地腹部及西部高原递减;山区暴雨多于河谷及平原。全流域有5个地区多暴雨,其多年平均年暴雨日数均在5天以上,按范围大小依次是:(1)江西暴雨区,主要分布在江西北部和安徽一小部分,有两个暴雨中心,一个位于江西甘坊,一个位于安徽黄山,黄山气象站平均年暴雨日数为8.9天,是全流域暴雨最多之地;(2)川西暴雨区,有两个暴雨中心,一个位于峨眉山,另一个位于岷江汉王场,两地年暴雨日数均为6.9天;(3)湘西北、鄂西南暴雨区,有两个暴雨中心,一个位于清江流域建始,另一个位于澧水流域大坪,大坪站年暴雨日数为8.7天;(4)大巴山暴雨区,暴雨中心分别位于四川万源和巫溪县内,年暴雨日数分别为5.8天和7.7天;(5)大别山暴雨区,暴雨中心为湖北英山田桥站,暴雨日数为6.6天。
上述5处多暴雨区也是年降水量多的地区,其中有两处在长江上游北岸,是长江三峡地区雨洪的主要来源,而且上游的暴雨大多自西向东或自西北向东南移动,恰与川江洪水传播方向一致,易形成三峡地区峰高量大的洪水。大暴雨和特大暴雨的地区分布与暴雨的分布趋势相似,但频次明显减少。
暴雨的时间分布
【暴雨开始月及结束月】流域东南部2~3月就开始有暴雨发生。汉江、嘉陵江、岷江、沱江及乌江流域4月才开始出现暴雨。金沙江5月才有暴雨。长江上游和中游北岸暴雨大多在9~10月结束,而中下游南岸暴雨大多在11月结束,个别地区在12月结束。流域大部分地区暴雨发生在4~10月。
【暴雨的年内分配和年际变化】暴雨出现最多月,在长江中下游南岸、金沙江巧家至永兴一带和乌江流域为6月,6月暴雨日约占全年暴雨日的30%。长江中下游北岸、汉江石泉、澧水大坪、嘉陵江昭化、峨眉山等地以7月暴雨最多,占全年的30%~50%。沱江李家湾、岷江汉王场及云南昆明一带8月暴雨最多,其次是7月,七八两月暴雨占全年的80%左右。长江上游雅砻江的冕宁、渠江的铁溪、三峡地区的巫溪及长江三角洲一带以9月暴雨最多,占全年的25%~30%。
暴雨的年际变化比年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大得多,如大别山多暴雨区的田桥平均年暴雨日数为6.6天,1969年暴雨日多达17天,而1965年却只有1天;年暴雨日较少的雅砻江冕宁平均年暴雨日为2.5天,1975年暴雨日多达10天,而1969、1973、1974三年却没有暴雨。
暴雨的落区和强度直接影响到长江干支流悬移质输沙量的多寡。长江上游烈度产沙区(输沙模数≥2000 t/km'2·年)的平均年暴雨日数为1天左右,年降水量600~1000mm,当强产沙区暴雨日数及强度比正常偏多偏强时,长江上游干流的年输沙量就偏多,成为大沙年份,相反则为小沙年份。
【最大24小时点雨量地区分布】最大24小时点雨量自江源地区的30余mm向南递增至金沙江中下游的200余mm。流域其他广大地区最大24小时点雨量,大多在250~400mm。
【最大24小时点雨量时间分布】经对所选467个站最大24小时点雨量出现时间的统计,最大24小时点雨量出现在4~10月,更集中在6~8月,出现在6~8月的有381站,占总数的81.6%,其中以7月最多,占38.1%。量级以8月的最大,600mm以上的24小时点雨量均出现在8月。出现在9~10月的最大24小时点降水站点数占总数的11.6%,主要分布在华西秋雨区和长江三角洲,量级在200~400mm间。
降水补给
长江径流主要由降水补给,降水超过一半被蒸发,因此,蒸发量是长江流域水量平衡的重要要素之一。流域平均年水面蒸发量为922mm,流域平均年陆面蒸发量为541mm,占平均年降水量1067mm的51%,平均干旱指数为0.86。
其数值大小主要取决于当地气温、地温、饱和差和风速、气压、辐射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图中以E~601;蒸发器的观测值作图,其他类型蒸发器观测值已通过折算系数换算为相应E~601蒸发值。
长江流域水面蒸发量无较明显的地区分布规律。总的来说,流域西部的金沙江及流域东部的汉江唐白河、赣江流域、长江三角洲大于其他地区,水面蒸发量在1000mm以上;在云南元谋地区有一个小范围大于2000mm的高值区,是长江流域水面蒸发最大的地区。全流域小于700mm的地区不多,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西部边缘,湘西、鄂西南地区、乌江中部及资水上游,如乌江金佛山为465mm,峨眉山为564mm。长江流域其他地区水面蒸发量在700~1000mm。
长江流域水面蒸发的年际变化较小。年内分配由于各地高程、地理位置及所受气象因素的影响不完全相同,一般以夏季最大,冬季最小。上游地区春季大于秋季,中游地区秋季大于春季,下游地区春、秋季相差不大。
陆面蒸发
是地表水体蒸发、土壤蒸发、植物散发等的总和。长江流域多年平均陆面蒸发量为541mm,其地区分布趋势是中下游大于上游,平原和盆地大于山区,南岸大于北岸。按水系,鄱阳湖、太湖、洞庭湖流域及中、下游干流区陆面蒸发量较大;乌江、嘉陵江、岷江和汉江上游陆面蒸发量较小;金沙江陆面蒸发量最小。从年陆面蒸发量等值线分布趋势看,以500mm等值线贯穿地区最广,此线的西部和北部,多处在300~400mm之间,在长江江源北部不足200mm,为全流域最低值区;此线以东、以南,大多为600~700mm,个别地区达800余mm;四川盆地、金沙江下游、乌江及长江中游部分地区,大都在500~600mm之间;在洞庭湖区至江汉平原,达700~800mm,并有一个800mm的闭合圈;在鄱阳湖区,也有一个大于800mm的高值区,其中赣江流域的吉安,陆面蒸发量超过1000mm,是长江流域最大值;长江中下游干流区间陆面蒸发量也达700~800mm。长江流域各地陆面蒸发有随高程增加而递减的趋势,即高程越高,陆面蒸发量越小;高程越低,陆面蒸发量越大。
干旱指数
为蒸发能力与降水量之比值,蒸发能力用E~601水面蒸发量表示。干旱指数划分地带性标准,长江流域采用全国标准值,如下表所示。长江流域平均于旱指数为0.86,属于湿润地带。就地区而言,除金沙江和大渡河、岷江、嘉陵江上游及汉江中游局部属于半湿润带以外,其余各地区均为湿润带,仅程度有所不同。南岸湿润程度一般比北岸高。金沙江上游得列楚卡站干旱指数接近于5,为长江流域最高值,峨眉山站干旱指数只有0.3,为长江流域最低值。
气候分带 十分湿润 湿润 半湿润 半干旱 干旱
干旱指数 <0.5 0.5~1 1~3 3~7(或10) >7(或10)
相对湿度
为大气中实际水汽压和该温度下饱和水汽压之比值,以百分数表示,它表示空气的干燥和潮湿程度。相对湿度的高低主要受气温高低和下垫面潮湿程度的影响。长江流域虽然雨、旱季节明显,但因河渠纵横,蒸发水源充足,因此除金沙江流域外,年平均相对湿度都较大。
相对湿度分布趋势与年降水量的分布趋势基本一致,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相对湿度较大的地区为洞庭湖水系大部、江西中部、湘西、鄂西山地、四川盆地至云贵高原部分地区,其年平均相对湿度略大于80%。
下游干流南北两岸相对湿度接近80%。长江中游北岸、嘉陵江、岷江中上游大多在80%以下,并继续向北递减至嘉陵江上游的65%左右。金沙江横断山脉地区相对湿度等值线与山脉走向大体一致,在巴塘至得荣地区,相对湿度不到50%,是长江流域相对湿度最小的地区。
年最大相对湿度及最小相对湿度出现的季节各地不一,四川盆地大部、三峡地区最大相对湿度出现在秋冬二季,最小相对湿度发生在春季。川西及横断山脉地区最大相对湿度出现在夏季。云贵高原区、长江中下游及两湖地区夏季相对湿度最大,冬季及早春相对湿度最小。
年大风日数
长江流域有3个大风日数多的地区:一是金沙江渡口以上地区,多年平均年大风日数达100余天,其中沱沱河站多年平均年大风日数为125天,该大风区延伸到雅砻江的下游,大风日数从100余天下减到40余天。二是湘江大风区,多年平均年大风日数达10~25天。三是长江下游南京以上至鄱阳湖区的长江通道地区,多年平均年大风日数为10~25天。长江流域大风较少的地区:一是四川盆地至云贵高原东部,多年平均大风日数只有1~5天;恩施地区多年平均大风日数不足1天;赣江、修水一带多年平均大风日数为2~3天。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大风主要出现在春夏两季,其他地区则多出现在春季。
年霜日数
长江流域年霜日数最多的地区位于雅砻江中上游、大渡河上游的川西高原上,达150天以上,其中四川色达站多年平均年霜日数达228.3大,是全流域霜日最多的地区。通天河地区为100~200天,金沙江巴塘至德荣地区,昆明、会理、盐源一带为70~100天。汉江的安康至襄樊段、丹江及唐白河流域、长江下游苏皖地区为50~70天。多年平均年霜日数较少的地区是四川盆地。云贵高原、洞庭四水、赣江中上游,多年平均年霜日数在25天以下,其中位于云南的元谋站年霜日数仅2天,四川的沪州为2.5天,这两个地区是全流域霜日最少的地区。流域西部高原地区一年四季均可出现霜,其他地区只在10月至次年4月才出现霜。
年雷暴日数
雷暴的单位是天,不管是打一声雷或打一天雷,都记一个雷暴日。长江流域多年平均年雷暴日数的分布特点是南方比北方多,山区比平原多。雷暴最多的地区在流域西部、金沙江丽江至元谋区间及雅砻江流域,多年平均年雷暴日数为70~90天,其中,四川的盐源站达90.6天,是全流域雷暴最多的地区,赣江上游、南岭山地为70~80天。多年平均年雷暴日数最少的地区是秦岭南部陕西汉中地区及南阳盆地,雷暴日数不足30天。
云南、贵州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全年各月均可出现雷暴,其他地区有8~10个月可出现雷暴,但流域各地雷暴主要发生在七八两个月,七八月雷暴日数可占全年的50%~60%。
年雾日数
长江流域是中国多雾的地区之一。黄山年雾日数为256.4天,峨眉山年雾日数多达320余天。多年平均年雾日数达50天以上的多雾地区有6处:①四川盆地,其中遂宁站为99.9天,重庆为69.3天。②湘西、鄂西南地区,其中,湖北恩施站为53天,湖南桑植站为56.6天。③南岭西部的湘、黔交界处,贵州的铜仁站为54天。④湖南平江至江西修水上游一带,平江站为63元。⑤金沙江下游屏山至雷波一带,雷波站为107天。③乌江上游咸宁地区,咸宁站为76天。此外,长江三角洲年雾日数可达30~40天,上海站多年平均年雾日数为43.1天。长江干流航道多年平均年雾日数,除重庆外,并不算多。长江流域年雾日数少的地区位于流域西部西昌至攀枝花地区及位于川西高原的平武、小金、甘孜一带,多年平均年雾日数不足五天。长江流域的雾主要出现在秋冬季节。
⑨ 长江流域发展的自然地理条件
首先,答"自然地理条件"要从地理位置,地形,土壤,植被,气候,河流水文特征
现在,分析长江流域的自然地理条件:
地理位置:
1、长江流域总体位于北纬24度-北纬35度之间,东经90度-东京122度之间(经纬度位置)
2、长江流域东部邻近海洋,西部(源头附近)离海洋较远
地形:长江流域上游处于第一、二阶梯,地势高,落差大,水能丰富,中游和下游位于第三阶梯,地势低平
土壤:长江中下游有肥沃的水稻土,肥沃
植被:长江流域的植被状况与黄河相比,覆盖率和水土保持能力强得多
气候:长江流域在青藏高原的地区为高原山地气候,其余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
水文特征:(1)流量大(2)汛期较长,为夏汛(3)无结冰期(4)阶梯交界处水能丰富这是因为当某位一世君王下台或over后他的二世还未长大,就比如说红胡子腓特烈。巴巴罗萨(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战死后他的孙子腓特烈二世还未出生,不是每位皇帝的儿子都要被称为二世,当与自己的祖先重名时则按照几世几世来算
回复:【上游段】长江自江源各拉丹冬峰(海拔6621m)西南侧的姜根迪如南支冰川开始,冰川融水与尕恰迪如岗雪山东南一交融水相会合,称纳钦曲。往北穿过古冰川槽谷,出唐古拉山区与切苏美曲汇合后,称沱沱河。河谷开阔,汊流发育呈辫状,北流至祖尔肯乌拉山区,折转东流,旁蚀发展,宽浅多汊,变化不定,为典洲的宽谷游荡型河流。至囊极巴陇附近,当曲从右岸汇人后,始称通天河。 通天河向东南流河床逐渐束窄,两岸山岭相对高差可达500m左右,河谷呈宽“V”字形。登艾龙曲口以下入峡谷区,河槽归一,水深增加。至青海直门达,长江干流沱沱河和通大河全长1180km。(其中沱沱河长358km,落差1863m,平均比降千分之1.59。 江源西部地区,人迹罕至,有“无人区”之称。东部人口稍多,居民主要为藏族,从事畜牧业,玉树附近始有农业和林业。 直门达以下称金沙江,南流至云南丽江石鼓,为金沙江上段,长958km,平均比降千分之1.76,区间流域面积为7.6×104平方米。本段为典型的深谷河段,相对高差可达2500km以上,除局部河段为宽谷外,大部分为峡谷。两岸人烟稀少,经济落后,矿产资源有铜、铁、云母、石棉、金等,大部分未开发。森林主要分布在玉树以下。水能理论蕴藏量达1306×104kw,由于地势险峻,交通不便,高原气候恶劣,尚未开发利用。 石鼓至四川宜宾为金沙江下段,横跨川滇两省间,全长1326km,落差1570m,平均比降千分之1.2‰,区间流域面积26.8×104平方公里。 南流的金沙江过石鼓后急转弯流向东北,形成“长江第一弯”,然后穿过举世闻名的虎跳峡大峡谷,南北两岸为海拔50000余m的玉龙雪山和哈巴雪山。峰谷高差达3000余m。峡谷全长17km,落差210m,平均比降1.24%,是金沙江落差最集中的河段。水落河口以下,又复南流至金沙街再折转向东,两岸山岭稍低,河谷有所展宽,但峰谷之间高差仍达1000m左右。 石鼓至宜宾河段是我国第一大水电基地,水量丰沛,多年平均水量1455×108m3,约占宜昌站的l/3,加上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水能理论蕴藏量4231×104kw,约占长江于流蕴藏量的46%。支流雅砻江上的二滩水电站,装机容量330×104kw,是全国在建已发电的最大水电站。 长江自宜宾至宜昌河段通称川江,流经四川与湖北两省,全长1040㎞,平均比降约0.2‰,区间流域面积约50×104平方㎞。有岷江、沱江、嘉陵江、乌江四大支流汇入。 奉节至宜昌200余㎞河段,为峰峦叠障、雄伟壮丽的长江三峡,举世瞩目的三峡水利枢纽兴建在西陵峡中。已建成的葛洲坝水利枢纽位于宜昌市区,是长江干流的第一坝,是三峡水利枢纽的航运梯级。川江水能理论蕴藏量2467×104kw,其中三峡河段占65%左右。 煤、天然气、石油、磷、铁、钒、钛、铅、锌、铜、锰。云母和石棉等矿产资源丰富,还分布有较丰富的森林资源。 【中游段】为湖北宜昌至江西湖口,长955㎞。长江自宜昌以下,即进人中下游平原,河床坡降小,水流平缓,沿江两岸均筑有堤防,并有众多大小湖泊与河网。 湖北枝城至湖南城陵矾河段称荆江。其中枝城至藕池口为上荆江,长约175㎞,属一般性弯曲型河道,洲滩汊河发育;藕池口至城陵矾为下荆江,长约162㎞,属典型的蜿蜒型河道,素有“九曲回肠”之称。荆江以北为地势低平的江汉平原,汛期全靠平均高10余m的荆江大堤抵御长江洪水;荆江南岸有松滋、太平、藕池、调弦(已堵塞)4口分长江水入洞庭湖,水道繁杂,长期以来,又受长江从上游挟带来的泥沙沉积影响,河湖淤浅,荆江两岸地势“南高北低”,婉蜒的荆江河床泄洪不畅,防洪形势非常严峻,故有“万里长江,险在荆江”之说。城陵矾以下至湖口,河道分汊频繁,主流摆动,航槽变迁,给航行带来不便。 长江中游段大支流较多,南岸有清江、洞庭湖水系的湘江、资水、沅江、澧水和鄱阳湖水系的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水;北岸有汉江。 长江中游气候温和,土壤肥沃,光热资源充足,盛产水稻、棉花、油料、茶叶、水果等,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鄱阳湖、洞庭湖等大小湖泊水产丰富。矿产资源以铁、铜、钨、磷、硫、石膏等著名。水资源和水力资源也较丰富,在支流上已建成沅江五强溪、清江隔河岩、汉江丹江口、湘江东江、赣江万安等大型水利枢纽。 长江中游航运条件优越,内河航运发达,武汉以下可通行5000t级船舶,临湘以下可通行3000t级船舶。汉江、湘江、赣江拥有较重要的支流航道。 【下游段】湖口以下至长江口为下游段。下游段江阔水深,多洲滩,河道分汊呈藕节状。江阴以下河段,河宽从1.4㎞至徐六泾宽5.7㎞,再向东南至崇明岛以东的长江口宽达90㎞,呈喇叭形。安徽大通以下600㎞受潮汐影响,是坍岸最严重的河段。长江每年挟带4.8×108t泥沙至河口,因流速平缓和受海潮顶托影响而沉积,形成沙洲、沙坝,使河日淤浅成“拦门沙”,河道分汊,两岸形成沙嘴,河口三角洲陆地向大海伸展。长江口河道在径流、海潮、泥沙和地转偏向力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及由此引起局部河床的冲淤变化,均会导致河道经常演变,长江主汛道南北往复摆动,给海运事业带来不利影响。长江口河道被崇明岛分隔为南支和北支,南支又被长兴岛、横沙岛分隔为南港和北港,南港再被九段沙分隔成南槽和北槽。目前,长江口主汛已由原来的南支——南港——南槽演变为南支——南港——北槽。 长江下游段的主要支流有:南岸的青戈江、水阳江、秦淮河、黄浦江;北岸的巢湖水系、滁河和淮河人江水道(通过苏北里运河)。 长江下游地区是长江流域和全国的精华地区,农业集约化程度高,工业基础雄厚,科技文化先进,智力资源丰富,城镇化程度高,水陆交通发达。上海是我国最大的工业城市和外贸港口,将建成我国最大的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上海港口吞吐量已达1×108t以上。 长江下游两岸平原湖泊洼地广阔,高程一般低于洪水位4~10m,全赖堤防保护。每当汛期暴雨积水,长江又承接上、中游洪水和下游支流洪水,水位居高不下,易造成外洪内涝。沿海一带若遇台风、暴雨、潮汐同时袭击,灾害更为严重。因此,防洪排涝工程建设是下游地区人民生产生活的重要保障。
⑩ 长江河口自然地理概况
长江河口区上自安徽大通(枯季潮区界),下至水下三角洲前缘(30~50m等深线),全长约700km。根据动力条件和河槽演变特性的差异,河口区可分为三段:大通至江阴(洪季潮流界),长约400km,以径流作用为主,为近口段;江阴至口门长约220km,径流潮流相互作用,互为消长,河槽分叉多变,为河口段;自口门向外至30~50m等深线,以潮流作用为主,为口外海滨(图2.1.1)(陈吉余、沈焕庭等,1987;罗秉征、沈焕庭等,1994)。
图2.1.1 长江河口区分段图
长江河口是一个丰水、多沙、中等潮汐强度、有规律分叉的三角洲河口。据大通站1922~1985年间共 43年实测流量资料,最大流量 93600m3/s(1954年),最小流量4620m3/s(1979),年平均流量 28600m3/s。每年5~10月为洪季,径流量占全年的71.7%,以7月为最大;11~4月为枯季,径流量占全年的28.3%,以1月为最小。年平均含沙量为0.544kg/m3,年平均输沙量4.68×108t。口外为正规半日潮,口内为非正规半日浅海潮。南支潮差由口门往里递减,口门附近的中浚站多年平均潮差为2.66m,最大潮差4.66m。北支由于径流弱,平面上呈喇叭形,潮波强烈变形,潮差比南支为大,往口门内逐渐递增在青龙港河段有涌潮现象,涌潮高度达1m。在上游径流量接近年平均流量,口外潮差近于平均潮差的情况下,河口进潮量达266300m3/s,为年平均流量的8.8 倍。进潮量枯季小潮为1.3×109m3,洪季大潮达5.3×109m3。在徐六泾以下,长江河口被崇明岛分为南支和北支。
近百年来,北支径流分流量逐年减少,1915年尚占南北支总径流量的25%,至1958年后已减至10%以下。径流分量减少导致潮汐作用加强,盐水入侵加重,基本上不能引水灌溉。由于北支潮差大、潮汐作用强,大潮期的盐度显著地高于小潮期,在径流分量小,潮差大时,有盐水倒灌入南支,成为南支河段盐水的重要来源。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因各种原因,北支径流分量有所增大,盐水倒灌入南支的状况有所改善,但在枯季大潮期,北支盐水倒灌入南支的现象依然存在。南支是长江径流排泄的主要通道,盐水入侵没有北支严重,但对工农业用水和生活用水也已带来严重的影响。枯季盐水入侵一般上溯到吴淞和浏河口一带。南支盐度的大小潮变化与北支不同,小潮期盐度明显地大于大潮期。其来源有二:一是海水入侵;二是北支盐水的倒灌。目前,咸水倒灌和土壤盐渍化北支比较严重。
河口地段为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的一部分,从整体上看,属沿海低平地区,地形开阔平坦,地面海拔高度一般为2.5~4m。地形上西高东低,由内地逐渐向海滨倾斜。由于地势低平,坡降小,径流排泄不畅,常年地下水位和地下水矿化度都比较高。上海市郊沿江、沿海15 个国有农场的统计资料表明,地下水埋深大于80cm的占总耕地面积的44.8%,埋深小于40cm的占8.9%。崇明岛地下水位除伏旱和秋冬季节埋深在1m以下外,其余时期均在1m以上。地下水位高,不仅易酿成涝渍灾害,同时也易引起土壤盐渍化。
长江三角洲河口地段地处北亚热带南沿,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总的特点是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据南通市气象统计资料,全年日照总时数为2100~2200h,总辐射量为485.67~514.98kJ/cm2。河口地区雨量较充沛,年降水量在1000~1200mm,5~9月汛期降水量600~700mm,占全年降水量的60%以上。雨量集中有利于土壤盐分淋洗。据江苏省启东县土壤志(1985),启东年平均水面蒸发量为1364mm(21年资料),大于同期降水量1055.8mm,降蒸比为0.77。通常在3月份以后蒸发量逐渐增大,4~10月的平均月蒸发量在100mm以上,7月份的蒸发量最大,达203.3mm,以后又逐渐下降。全年土壤蒸发量约为954.8mm。在一年中,2~6月和9月降水量大于土壤蒸发量,其他月份降水量小于土壤蒸发量,前者有利于土壤盐分的淋洗,后者不利于土壤盐分的淋洗。
长江口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太平洋西岸,是我国最大的河口。长江三角洲地区是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最发达的地区,也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因此,这一地区的开发与建设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长江口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具热量丰富,降水充沛,光照量足等特点,使长江三角洲地区水、土、气各自然要素相互协调较好,对发展农林牧渔各业十分有利。但另一方面,由于该区地处长江入海口,地势低平,水盐排泄不畅,加之常受海潮顶托、倒灌的影响,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目前仍有相当一部分地区常受涝渍和盐碱的影响。特别是三峡工程建成后,由于水库的调蓄,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长江河口的来水条件,势必将对原来河口地区的生态与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研究三峡水库调蓄对河口地区土壤水盐动态的影响,对河口地区生态环境平衡和农业生产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