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兰山的地理环境特征
㈠ 贺兰山是什么地理分界线
贺兰抄山是中国宁夏与内蒙古袭地理分界线(交界处)。
贺兰山南北长220公里,东西宽20~40公里。南段山势缓坦,三关口以北的北段山势较高,海拔2000~3000米。主峰亦称贺兰山,海拔3556公尺。山地东西不对称,西侧坡度和缓,东侧以断层临银川平原。
贺兰山为强烈地震带,1739年银川附近发生8级地震,1561年在中宁、1709年在中卫都发生过7.5级地震。贺兰山北段煤藏丰富,新建有贺兰山煤炭工业基地。包兰铁路有支线由平罗伸至贺兰山的汝箕沟。
(1)贺兰山的地理环境特征扩展阅读:
气候特点:
贺兰山是中国一条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对银川平原发展成为"塞北江南"有着显赫功劳。它不但是中国河流外流区与内流区的分水岭,也是季风气候和非季风气候的分界线,也是中国200毫米等降水量线。
山势的阻挡,既削弱了西北高寒气流的东袭,阻止了潮湿的东南季风西进,又遏制了腾格里沙漠的东移,东西两侧的气候差异颇大。贺兰山还是中国草原与荒漠的分界线,东部为半农半牧区,西部为纯牧区。
㈡ 贺兰山地区是什么样的气候特征
贺兰山地区是温带大陆性气候,总体上比较干旱,海拔高的山地夏季比较凉爽。
㈢ 贺兰山的气候特点
贺兰山是中国一抄条重要的自然袭地理分界线,对银川平原发展成为“塞北江南”有着显赫功劳。它不但是中国河流外流区与内流区的分水岭,也是季风气候和非季风气候的分界线,也是中国200毫米等降水量线。
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因坡度骤减,水流搬运能力降低,屑碎物质堆积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
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且耕地主要分布在洪积扇边缘。
(2017·新课标)贺兰山东麓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的主要原因是贺兰山东坡河流、沟谷众多。
(2017·新课标)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的主要原因是土层浅薄。
㈣ 贺兰山地理构造
贺兰山脉海拔2000~3000米,主峰敖包圪垯位于银川西北,海拔3556米,是宁夏与内蒙古的最高峰。贺兰山脉为近南北走向,绵延200多公里,宽约30公里,是中国西北地区的重要地理界线。山体东侧巍峨壮观,峰峦重叠,崖谷险峻。向东俯瞰黄河河套和鄂尔多斯高原。山体西侧地势和缓,没入阿拉善高原。[1]
贺兰山山间有数个东西向山谷,著名者有贺兰口、苏峪口、
贺兰山
三关口、拜寺口,自古以来就是东西交通要道。山前地带西夏名胜古迹丰富多彩,有西夏陵园、滚钟口、拜寺口双塔等名胜古迹和独特的沙湖风景区。贺兰山东南端为青铜峡,峡谷在蓝天和黄河映衬下呈现出青铜色。相传大禹治水时,劈开贺兰山,引黄河水北流。现建有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贺兰山西侧有内蒙重镇巴彦浩特,蒙古语为“富饶的城”。[1]
贺兰山为石质山地,土地瘠薄,多岩石裸露,植被类型较简单,植被覆盖度低,为野生动物提供的食物很有限,不能满足野生动物种群数量的迅速增长。而马鹿、岩羊喜食的灌木枝叶和草本植物在贺兰山主要有小叶金露梅、绣线菊、虎榛子、忍冬等,由于野生动物的长期啃食,造成植物的退化和草场的沙化。[2-3]
贺兰山与南部的牛首山褶断带、清水河—六盘山褶断带、罗山—云雾山隆起带构成了一系列的背向斜的断层。地貌上看,贺兰山西侧平缓,而东侧陡峭险峻,有大量露出地表的断层,东侧与银川平原垂直落差根据2010年统计可达2000米。贺兰山北部以花岗岩为主,由于接近乌兰布和沙漠干旱少雨,所以物理风化强烈,贺兰山主体在贺兰山中部,山势陡峭,山体庞大,海拔较高,一般在2000-3000米之间,主峰敖包疙瘩就在贺兰山中部,海拔3555米,贺兰山中部东西宽度可达50公里。贺兰山南部山势相对和缓。有汝其沟、大水沟、小水沟、贺兰沟、插旗沟、苏峪口沟、三关口沟等50多条沟谷,沟道成V型,下部较为宽阔,沟底砾石遍布,沟口一般是碎石遍布的洪积扇。[2]
贺兰山地层发育比较齐全,化石也比较丰富。自古生代至第四纪地层大都完备,仅缺失晚粤陶世一早石炭世的沉积。前寒武纪的太古界和上元古界与麻岩片石英岩均有出露,见于柳条沟、大武口沟等处。下古生界寒武系的石灰岩、砂岩、页岩发育良好,分布普通。上古生界则以石炭与二迭系地层同等发育为特点,见于石炭井、苏峪口、石嘴山等地,以页岩、砂岩等为主,并含有煤层。中生界三迭系地层广泛分布,侏罗系次之,前者以砂岩、砾岩、页岩为主,为组成山体的主要地层;后者主要见于汝箕沟、古拉本等地,以各种砂岩为主,为本山区主要产煤地层之一。白垩系和第三系地层都不发育。在山前地带和山间低地广泛分布着第四系冲积洪积、风积物和山麓堆积物等。[5]
依照地形上来看,可以约分为三段:北段为壮年期地形。山高谷深,坡度甚陡,分水岭狭窄。三关以北属之。三关至野猫子山为中段,地势平坦,孤山远布,为老年期之地形。野猫子山以南,在广阔的平顶山中,常有狭深的山谷,显为另一侵蚀循环的幼年期地形。贺兰山的地层,大部为华北式的,就是各地质时代地层的岩石性质及所含化石,完全与华北所见地层相同。[6]
北段东坡山体根据2010年统计最宽处21公里,海拔不超过2000m,主要由花岗岩组成,边际有少量沉积岩,物理风化强烈,形成球状风化地貌,北部接近乌兰布和沙漠。[5]
中段是贺兰山主体部分,海拔3000m左右,最高峰沙锅洲即在此段中
贺兰山脉白雪皑皑
部偏南处。这里山体庞大,地势陡峻,峰峦起伏,峭岩危耸,沟谷下切很深。海拔2000m上下有一段相对较平缓的山坡,出现小型山沟洼地或山间台地,山坡风化物较厚,甚至出现小型山间积水洼地。中段东坡南狭北宽,2010年统计时最宽处21公里,以苏峪口为界,向南宽度不足14公里,山势较为和缓;向北则山体较宽,一般大于14公里,到汝箕沟一带可达20余公里。这是古生界末期以后中生代的地层发育,有优质煤炭资源。[5]
贺兰山东坡沟道极为发育,多数自西向东延伸,呈梳篦状分布,自三关口至苦水沟之间有沟道21条,概属黄河水系的外流区,其中最大者为大武口沟,集水面积为574平方公里。沟道一般在中、上部下切较深,呈“V”字形,沟道下部则较为宽阔,砾石遍布谷底。[5]
贺兰山西坡较缓,逐渐过渡到内蒙古高原;东坡陡峭,山势雄伟,高差较大,构成一道天然屏障,从而削弱了西伯利亚高压冷气流,阻截了腾格里沙漠的东侵,也阻止了潮湿的东南季风西进,使得贺兰山东西两侧气候、水源、植被有着显著的差别,成为中国外流区和内流区的分水岭,是温带荒漠草原与荒漠、季风气候和非季风气候的分界线,也是半农半牧区和牧区的分界线。[1]
贺兰山的地质历史长达20亿年。20亿年的地质演变,不仅让贺兰山由一片汪洋挺拔为一座奇特的山脉,而且还留下了众多的矿藏资源。
距今约15.5亿年的中元古界,贺兰山地区断裂为大海,海底沉积了
莽莽苍苍的贺兰山脉
火山爆发时厚愈万米的碎屑岩,形成了贺兰山优势矿种——石灰岩。这种岩石,质密坚硬,有着‘贺兰山脊梁’的美誉。另外贺兰石、硅石,还有宁夏最古老的低等植物——微体古孢子也是那段时期的产物。
7亿年前的震旦纪,贺兰山地区出现了宁夏最古老的动物,在苏峪口至樱桃沟一带的山路上,捡到这样的一块蠕虫动物化石其实并不困难。震旦纪之前,贺兰山地区经历了第一次大冰期,这时的海底地形崎岖,高差悬殊,气候寒冷,所以在山麓海滨发育冰川,并且形成了一系列与冰川作用有成因关系的贺兰山震旦系。
震旦纪大冰期结束后,气候开始变暖,生物也开始繁盛起来,曾经统治整个海洋的三叶虫就生活在那个时期。海侵作用将一些海洋生物的尸体带到了浅海区,动物尸体里的一种重要的有机物——磷和其他物质相结合,形成了磷的化合物。那时候,苏峪口地区是一片浅海,但海水动荡不止,海洋生物的尸体在地层沉积不牢。苏峪口地区形成的磷矿层很薄且储量有限就是这个原因造成的。
㈤ 贺兰山的地理意义
贺兰山位于宁夏和内蒙古交界处,海拔2000一3000米,为近南北走向,绵延200多千米,宽约30千米。气版势宏伟,风光秀丽权,山涧潺潺,林涛阵阵。海拔较高的贺兰山,特殊的地理位置,加上走向特点,使其东西自然环境有所差异。山脉东西自然地区不同。唐朝诗人王维在《使至塞上》中写道:“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既描写了塞上风景秀丽,也突显出西北干旱的特征。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降水量从东到西随距太平洋里程的增加而减少。根据干湿程度随距海远近而出现的变化,以贺兰山为分界线,将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划分为:东部是内蒙古温带草原地区,西部是西北温带及暖温带荒漠地区。山脉东西气候不同。东部距太平洋较近,属半干旱气候。年均降水量在150~450毫米,为半干旱地区;冬季长且寒冷,气温年较差大。西部因深居大陆内部,形成了干旱的气候。年均降水量一般在200毫米以下,为干旱地区。气温的年较差和日较差都很大。山脉东西自然景观不同。东部自然景观以草原为主。这里的气候条件对牧草生长十分有利,使得草场广布。西部自然景观以荒漠草原及荒漠为主。山脉东西地形不同。东部以高原为主,高原(内蒙古高原)面上坦荡辽阔。西部山地和盆地相间分布
㈥ 贺兰山地理位置特征及气候特征
贺兰山是中复国一条重要的自然地制理分界线,对银川平原发展成为“塞北江南”有着显赫功劳。它不但是中国河流外流区与内流区的分水岭,也是季风气候和非季风气候的分界线,也是中国200毫米等降水量线。
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因坡度骤减,水流搬运能力降低,屑碎物质堆积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
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且耕地主要分布在洪积扇边缘。
(2017·新课标)贺兰山东麓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的主要原因是贺兰山东坡河流、沟谷众多。
(2017·新课标)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的主要原因是土层浅薄。
㈦ 贺兰山的地质地貌
贺兰山是中国一条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对银川平原发展成为“塞北江版南”有着显赫功劳。权它不但是中国河流外流区与内流区的分水岭,也是季风气候和非季风气候的分界线,也是中国200毫米等降水量线。
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因坡度骤减,水流搬运能力降低,屑碎物质堆积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
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且耕地主要分布在洪积扇边缘。
(2017·新课标)贺兰山东麓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的主要原因是贺兰山东坡河流、沟谷众多。
(2017·新课标)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的主要原因是土层浅薄。
㈧ 贺兰山地理意义
楼主看过2010年1月的《中国国家地理》没?
里面清楚的说到,贺兰山的意义被人为夸回大了,它不是干旱区答与半干旱区的界限。
但分界线在贺兰山东南100公里左右,可我们这么记忆和叙述都不方便,就把它放在了在中国历史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贺兰山。
不过,这样的做法低估了银川平原的珍稀性,银川平原明明是荒漠中的绿洲,却被说成了半岛。
㈨ 贺兰山的地理特征
地理特征
贺兰山脉海拔2000~3000米,主峰敖包圪垯位于银川西北,海拔3556米,是宁夏与内蒙古内的最高峰。容贺兰山脉为近南北走向,绵延200多公里,宽约30公里,是中国西北地区的重要地理界线。山体东侧巍峨壮观,峰峦重叠,崖谷险峻。向东俯瞰黄河河套和鄂尔多斯高原。山体西侧地势和缓,没入阿拉善高原。
生物资源
㈩ 贺兰山是什么地貌类型
贺兰山是中国一条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对银川平原发展成为"塞北江南"有着显赫功劳。它不但是中国河流外流区与内流区的分水岭,也是季风气候和非季风气候的分界线,也是中国200毫米等降水量线。
山势的阻挡,既削弱了西北高寒气流的东袭,阻止了潮湿的东南季风西进,又遏制了腾格里沙漠的东移,东西两侧的气候差异颇大。贺兰山还是中国草原与荒漠的分界线,东部为半农半牧区,西部为纯牧区。
贺兰山地区垂直气候带较为明显,东西侧自然景观及农业生产有很大差异。贺兰山西部和北部有著名的腾格里大沙漠和乌兰布和大沙漠。具有气候干燥,夏季炎热,冬季严寒,雨雪稀少,风大沙多,蒸发强烈的特点;而贺兰山东部则是银川平原,素有“塞上江南鱼米之乡”的美称,盛产大米、西瓜、苹果、枸杞等,闻名中国,气候上具有无霜期长,热量资源丰富,日照充足,年日较差大等特点。
贺兰山地势高峻,具有独特的山地气候特征,冬季严寒,夏季温凉,降水偏多,年日较差小,气候多变等特点。降水量由山麓向山顶逐渐增多,即山下200毫米逐渐增加到山顶400毫米以上。年平均气温山下为8度左右,山顶为负1度。无霜期较短,山下180天左右,山顶只有124天。一年四季以冬季最长,山下187天,山顶为316天;夏季最短,山下部仅出现3至31天;海拔2100米以上无夏季,春秋相联,夏季气候宜人。
贺兰山日照充足,热量资源比较丰富,根据2010年统计,年平均日照在3000小时以上。历年平均气温稳定≥10℃的日数海拔2900米处为38.2天,积温478℃;海拔1112米的银川平均气温稳定≥10℃的天数为172天,积温为3298.1℃,平均无霜期122-170天。贺兰山的降水量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异现象,平均每上升100m,降水量增加13.2毫米。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很大,山体上部丰雨年其降水量可达600mm,欠雨年则不足200mm。降水的年内分配也极不均匀,全年降水量的60-80%集中在6-8月份,但随海拔升高年内降水分布趋于均匀,如山地中段海拔2000m以上林区,6-8月降水量占全年总量的60-70%,2000米以下到山麓地带则占70-75%。历年2000米以上的中山区平均蒸发量为900-1000mm,浅山及洪积扇为1000-1200mm,北段的低山区为1200-1400mm。由于年蒸发量与年降水量的差值巨大,因而空气很干燥,从中段高山向南北段的低山和东部坡麓,干燥度由2.0增加到8.0。
贺兰山东坡多风且风速较大,山体上部尤为显著。主风向在山体上部为偏西风,中下部为偏北风.随海拔升高,大风日数增多,由平均54天增到158天,一般刮7-8级以上大风的日数每年有24天左右。贺兰山高山气象站曾记录到风速>40米/秒的大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