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理信息 » 流坑古村地理环境

流坑古村地理环境

发布时间: 2021-02-17 10:47:36

1. 古村落的类别

我国古村落具有历史悠久、地域分布广阔、保存完整、建筑风格独特、真实性强、种类丰富回的特点。答由于所处的历史时期、自然环境、人文习俗的差异,我国故村落的类型颇多,如类四川跷碛藏乡的耕织结合型、类江西流坑古村的以商助耕型、类浙江宁海前童镇前童村的手工助耕型和类徽州古村落的商业织耕型等。

2. 后坑村的地理位置

后坑村位于水头镇西部,东临朴山村,西与仁福村接壤,南以朴山自然村大门内为界,北连新营村。以驻地自然村名命名。原属朴山村,后成立后坑农场,1995年设后坑村委会。

3. 大埔区的地理环境

大埔区位处新界中部,南起大埔滘,北至八仙岭,西濒大刀屻,东跨吐露港,包括对岸西贡北的十四乡、黄竹塱及离岛塔门、平洲、赤洲等。
大埔区内有香港的著名内港——吐露港,该港在大埔新市镇的东面﹑沙田新市镇的东北面,海港呈西南-东北走向,其出口为赤门海峡,之后海水便流进大鹏湾。
位于大尾笃的船湾淡水湖,是香港第一个划自海域的大型储水水塘,也是大众骑单车的好去处。淡水湖原本是一个大海湾——船湾,湾内沿岸曾经有多条乡村,不过在1960年代建淡水湖时遭拆迁,部分乡村遗址已经埋在淡水湖水底。
大埔区较著名的高山有北边的八仙岭,这个山岭亦是大埔区和北区的天然分界。而在西贡北的极东处,有一座名为蚺蛇尖的山非常突出,是「香港三尖」之首。其余尚有九龙坑山(Cloudy Hill),山顶设有数个发射站。
大埔区天气非常潮湿,在春夏期间湿度经常都高达100%,能见度最低时可以只有数米距离。大埔区的中心是大埔新市镇,包括旧区大埔墟,以及新区大埔中心一带。 6至18岁人口就学比率: 93.0%
20岁及以上非就学人口具专上教育程度比例:13.6% 劳动人口: 154,897人
劳动人口参与率
男性: 73.7%
女性: 50.5%
合计: 61.7%
工作人口每月主业收入中位数:10,000港元 家庭住户数目:89,665户
家庭住户平均人数: 3.3人
家庭住户每月收入中位数:18,500港元 有人居住的屋宇单位数目:89,544个
每个屋宇单位的平均家庭住户数目:1.01户
自置居所住户在家庭住户总数目中所占的比例:61.1%
家庭住户每月按揭供款及借贷还款中位数:6,940港元
按揭供款及借贷还款与收入比率中位数:24.2%
家庭住户每月租金中位数:1,299港元
租金与收入比率中位数:12.1% 富亨邨
富善邨
广福邨
太和邨
大元邨:大埔区首个公共屋邨
运头塘邨 颂雅苑
富雅花园
景雅苑
明雅苑
宝雅苑
新兴花园
大埔广场
德雅苑
汀雅苑
宏福苑
逸雅苑
怡雅苑
瑞和苑 大埔中心
翠林阁
昌运中心
八号花园
海宝花园
宝湖花园
翠屏花园
新达广场
太湖花园
大埔花园
帝欣苑
新峰花园
倚龙山庄
浅月湾
比华利山别墅
海景山庄
大埔宝马山
悠然山庄
翡翠花园
鹿茵山庄
新翠山庄
聚豪天下
雍怡雅苑
康乐园
翠怡花园
帝琴湾(西沙路)
天赋海湾
逸珑湾 按明朝史籍记载在当时已存在的大埔古村有塔门、白沙澳、茭塘村、榕树澳、荔枝庄、泮涌及陶子岘,但现时的居民多是清朝迁界后才移徙到来。大埔区内现存在清朝建立的乡村120多条。
六零年代因建造船湾淡水湖的关系,将船湾海沿岸原有六条村落(小滘、大滘、金竹排、横岭背连横岭头、涌尾及涌背),近千名村民搬迁到大埔墟的陆乡里。白沙头洲三门仔村的村民希望维持原有乡村社群,选择在大埔盐田仔三门仔新村重新安居立户。 大埔超级城
大埔广场
翠屏商场
宝湖商场
昌运中心
新兴商场
新达广场
屋邨商场:
大元街市 及 大元美食广场
富亨商场
富善中心
广福商场
太和购物中心
运头塘邨商场

4. 从抚州怎样去流坑古村玩

抚州车站应该有直接去流坑的车,要不也可以坐车到乐安县车站那里就有车去的,旅游景点我就不知道消费怎样,因为我没去过。我想应该不怎么贵吧

5. 为什么说“流坑村”是千古第一村

自1990年8月周銮书先生第一次到流坑村以来,已经整整二十年了。周先生第一次到流坑村,流坑村就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用他自己在《初探流坑村》一文中的话来说,就是:“在村中穿梭盘桓,流连忘返,此时虽烈日当空,而兴味正浓。唯见种种文化遗存,杂然纷呈,真是瞻之在前,忽焉在后,俯仰皆是,美不胜收。大家都感到流坑村确是江西古代文明的一个代表,也是中国农业社会聚族而居、百世不衰的一个典型。”

第二:建村后注重规划,并按规划建设。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流坑董氏二十二世孙董燧辞官回村,在以后的20年中,倡集族人对流坑村进行整治规划。在村庄的西面用人工扩大修整龙湖,将湖水与江水相连,使流坑村成为山环水抱的胜地。以七横(东西向)一竖(南北向)的八条巷道总揽全村布局,董氏族人按照房派支系分不同巷子居住。七条横巷的巷口都向着乌江,各条巷子的巷口均建有门望楼,门楼之间以墙垣相连,使全村成为一座城堡。靠乌江的七座门楼出去后正对着七个码头,给村民生活、出行带来方便。沿八条巷子的一侧均有下水道,至今仍然是无论天下多大的雨,村里却从不积水。现在有一种说法是:看一个城市现代化程度高不高,并不是看它建筑有多高,而是看它下雨时积水不积水。因为不积水的城市才是规划设施完整的现代化文明高的城市。村中的雨水经下水道排入龙湖,污水经龙湖沉淀后再排入乌江。既环保,河风也可顺着巷子进入村中直达龙湖,起到清新空气,调节气温的作用。村中房屋均建有马头墙,既体现了江南民居的特色,又起到了房屋之间防火的作用。我们现在的县城是上个世纪末才开始规划的,对村庄的规划是最近几年搞“新农村建设”才开始的。而流坑村的规划在450年前的明代就开始实施,使流坑村外有乌江、龙湖环绕,内有村墙门楼守望。巷道规整,道路通达。既像一座城池,也像一方都会。这在全国古村来说应该算是第一。

第三:明清古建筑保存基本完好的不仅数量多,种类多,建筑精美,且有准确的年代可考。流坑村从明代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董燧治村时建造的18栋联为一体的住宅开始,经后人多年的努力和经营,达到现在占地约3.6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000余人的规模。这些建筑群在历经了几百年的风霜雪雨之后,至令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多达260多栋,这在气候多雨湿润的江南是罕见的。其中明代和明清之际的民居30余栋,祠堂60余座,宫观庙宇8处,文馆、戏台各1座。此外,还有状元楼、五桂坊、魁元坊、三策流馨、旌表节孝坊等纪念、表功性牌坊和翰林门、中流砥柱门、里仁门、拱辰门等碉堡式门楼。这些古建筑的形状和结构,是中国近古时代的典型模式:清一色的青砖灰瓦,朴实素雅;高峻的马头墙仰天昂起,既可防风,又可防火;间或有几座建有水平高墙的宅第,又俨然如微型城堡;墙体内一般为木架结构,多为两层,上层藏物,下层住人;厅堂居于中央,卧房分置左右,厅大房小,厅明房暗,这是因为前后厅堂可靠天井采光,而厢房耳房仅有墨窗或门窗通气;厅大便于家人活动,房小适宜寒冬保暖之故。门楣、屋檐上多有雕刻、彩绘,有的还有傩像;屋内墙壁、门柱、窗棂、柱础、枋头、雀替、甚至档板、天花板,也多有木刻、彩饰,花鸟鱼虫、人物山水、神魔鬼怪、传奇故事,琳琅满目,应有尽有。雕工绘制都很精致细腻,堪称上品。使流坑村的明清古建筑成为当年江南富商住宅和祠宇的标本。最为难得的是,大部分古建筑堂上有匾,门旁有联。而这些匾联与主人的身世、家族的荣显息息相关,内涵丰富,意境深远,且往往出自名家之手,使此房屋有准确的年代可考。明末著名的大旅行家和地理学家徐霞客在他的游记中称流坑为:“万家之市。”这对全国古村来说也应该算是第一。

第四:书院之众多,科举之兴盛,历时之久远,在全国古村中罕有。流坑董氏的家世渊据其族谱记载可以上溯到西汉著名的儒家学者董仲舒。但流坑董氏在宋代以科举而勃兴的真正原因,却是得益于流坑开基祖董合之长孙董文广。北宋统一中国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偃武修文,大开科举,董文广于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试取明法科。由于其年岁已高,朝廷三次调他为官皆不赴任,以家族之财,创办“桂林书院,”村中崇文重教蔚然成风。董文广的努力很快有了结果,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文广长弟文肇的四个儿子滋、湘、渊、淳全部中举;次年董淳及进士第,成为流坑董氏的第一个进士。从此,董氏科甲之盛一发而不能收,“登科之儒,累累相续。”景右元年(1034年),流坑董氏洙、汀、仪、师德、师道叔侄五人同科中进士,时称“五桂齐芳,”士林传为佳话。南宋文天祥《谢恩表》中有:“名耀帖金,一门而五董”之句,即用此典。此即俗话中所说的“五子登科,”在全国仅此一例。流坑村所在的云盖乡也因此由太守奏请朝廷改名为“五桂乡。”流坑董氏为彰显此事而建“五桂坊,”此在明末著名的大旅行家和地理学家徐霞客的游记中均有记载。自宋至清,流坑董氏家学师承深厚,大小书院林立。明万历年间,建书院、书屋19所,清道光年间建书院、书屋23所,可谓“序塾相望,弦诵相闻。”学风之盛,可见一斑。北宋靖康元年,流坑董藻在朝廷“特设一科以谋略取士”中,“名选第一,时称武状元。”南宋绍兴十八年,董德元廷试第一,称“恩榜状元。”(现在流坑村文馆的大门门额上题字为:“儒林发藻。”此“藻”即董藻的“藻,”因为董藻是凭谋略在儒林中选拔的武状元。据此,我猜测文馆有可能是流坑后人为纪念武状元董藻所建的建筑。否则:第一,“儒林发藻”四字很难解释得通;第二:流坑有纪念文状元董德元的“状元楼,”而没有纪念武状元董藻的建筑是说不过去的。)流坑村在科举制中的近千年间,共考取进士34名,举人78名。上至宰相、御使、侍郎,下至主簿、教谕,超过100人。至今,在住宅门口、祠堂门前树旗以示荣耀的旗杆石仍遍布全村。废科举已达105年,而中举喜报仍张贴在堂屋之上。江西在宋代进士共5000余名,其中曾巩、王安石、刘恕等家族或一门三进士,或一门四进士,而董氏一门五进士同科高中,这在江西乃至全国都是罕有的殊荣。古人云:“江以右称文献世家,必以乐安董氏为最。”流坑村的科举之盛,仕宦之众,爵位之崇,在全国古村之中可以说是全国第一。其实流坑村还有许多方面可在全国古村中排名第一,例如走进流坑就象走进了书法的海洋,流坑村现存木质匾188方、题额362方、楹联71联。如宋代朱熹为董德元题写的“状元楼”匾和“南宫策士文章贵,北阙传胪姓字先”对联;明代大学士、三朝宰辅杨士奇为曾任翰林院编修、与修《永乐大典》、拜国子司业董琰题写的“少司成第”匾额及“数封天子诏,当代帝王师”楹联;明代状元、理学家、地理学家罗洪先为刑部郎中董燧题写的“高明广大”坊额和“文章辉列宿,冠冕重南州”对联;明代吏部尚书曾同亨送给董燧的“理学名家”题匾等,至今保存完好。他们书艺高超,诸体皆长,虽经数百年的岁月沧桑,仍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四百年前,由刑部郎中董燧、刑部尚书董裕等主编的董氏明代万历族谱,在传世的明刻中,属罕见的写刻本,无论书写、雕板、纸张、印刷都属上乘,为国内稀有。其模刻的聂豹、谭纶、罗洪先、邹守益等一批明代官宦名流的手迹,遒劲有力,流畅飘逸,使人爱不释手。专家们一致誉为“稀世珍品。”正如国家文物局局长张文彬所说:流坑“延续时间之长,历史价值、学术价值、艺术价值之高,建筑艺术之美,保存之完好,文化内涵之丰富,恐怕是国内其它地区的古村所不能比拟的。”这也是张文彬局长赞誉流坑为“千古第一村”的真情表白。

6. 关于江西乐安县流坑村的介绍

被誉为“千古第一村”的流坑村,位于江西省乐安县牛田镇东南部的乌江之畔,四周青山环抱,三面江水绕流,山川形胜,钟灵毓秀。现在,全村有1280户,5600人,耕地3572亩,山地面积53400亩,村落面积3.61平方公里,是全县数一数二的大村子。
流坑村有着古老骄人的历史和高度发达的文明。五代南唐升元年间建村(937-943),始属吉州之永丰县,南宋时割隶抚州之乐安县,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这个村子大都姓董,是一个董氏单姓聚族而居的血缘村落。董氏尊西汉大儒董仲舒为始祖,又认唐代宰相董晋是他们的先祖。据族谱记载,董晋的孙子董清然在唐末战乱时,由安徽迁入江西抚州的宜黄县,他的曾孙董合再迁至流坑定居,成为流坑的开基祖。宋代是流坑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董氏崇文重教,以科第而勃兴,成为江南大家族聚居的典型。时有“一门五进士,两朝四尚书、文武两状元,秀才若繁星”和“欧(欧阳修)董(流坑董氏)名乡”之美称。元代,遇兵燹,村子遭毁。明清时代,村中有识之士绍继祖业,兴教办学,修谱建祠,并发展竹木贸易,使流坑村又一次繁荣兴盛。从宋初到清末,村中书塾、学馆,历朝不断,明万历时有26所,清道光时达28所。全村曾出文、武状元各1人,进士34人,举人78人,进入仕途者,上至参知政事、尚书,下至主簿、教谕,超过百人。江西省有30名以上进士的村子仅有4个,流坑村是其中唯一一个文物遗址保存如此完好的古村落,实在是难得的。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曾到流坑村游历,赞:“其处阛阓 纵横,是为万家之市,而董氏为巨姓,有五桂坊焉。”(见《徐霞客游记》第 147页,上海古藉出版社版)这里说的“五桂坊”,就是为表彰宋仁宗景佑元年(1034)董氏一门五人同时中进士这一盛事而建的纪念牌坊,“五桂齐芳”,历史罕见,可谓殊荣。近千年来,流坑科举之盛、仕宦之众、爵位之崇、经商之富、建筑之全、艺术之美、家族之大、延续之久,在江西是独一无二的,在全国也是少见的。
流坑村是中国封建宗法社会的一个缩影。在一千多年的漫长岁月里,流坑董氏依靠严密的封建宗族制度来凝聚族众、维系秩序、稳定发展。村中封建宗族活动的遗存随处可见,特别是那版本众多的谱牒和遍布村巷的祠堂,更是难得的人文景观。现在仍保存有明万历十年族谱 3本,清代各房谱牒20多个版本,各种宗庙祠堂58座。大宗祠遗址更是一绝,五根高8米、直径0 .7 米的花岗岩石柱, 傲视苍穹,被称为流坑的“圆明园”。
流坑以规模宏大的传统建筑,风格独特的村落布局而闻名遐迩。明代中叶,村子在族人的规划、营造下,形成了七横(东西向)一竖(南北向)八条街巷,族人按房派宗支分巷居住,巷道设置门楼,门楼之间以村墙连接围合的格局。巷道内鹅卵石铺地,并建有良好的排水系统。村中现有明清古建筑及遗址计 260余处,其中明代建筑、遗址19处,还有重要建筑组群18处、书屋等文化建筑14处、牌坊5座、宗祠48处、庙宇8处。另有古水井、风雨亭、码头、古桥、古墓葬、古塔遗址等32处。村中古建筑均为砖木结构的楼房,高一层半,格局多为二进一天井,质朴而简洁,但建筑装饰十分讲究,集木、砖、石雕(刻)及彩画、墨绘于一体,工艺精湛。明代建筑怀德堂中的雀(爵)鹿(禄)蜂(封)猴(侯)砖雕壁画和永享堂照壁上镶嵌的“麒麟望日”堆塑,堪称精品。数以百计的屋宇,堂上有匾,门旁有联,门头、墙壁上刻有不少题榜、名额,共计682方(处)。这些匾联皆有来历,内涵丰富,意境深远,或表主人之身世,或显家族之荣耀,或体现儒家传统的道德思想,或反映“天人合一”的美好情境。流坑村古建筑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代表了江西赣式民居的典型风格和特点,面积近7万平方米,基本保存完好,组群完整,街巷仍为传统风貌,有很高的历史价值、人文科学价值及环境与建筑艺术价值。
流坑村是古村文化的经典,是我国古典民居建筑中的明珠,也是为数不多的人类文明的瑰宝。
1990年秋,江西省著名历史学家周銮书到流坑考察,写下《初访流坑村》一文,掀开了这个久藏深闺的古典村落的面纱,把她公之于众。此后多年,他又组织专家、学者到流坑考察、调查,撰写了《千古一村——流坑历史文化考察》等著作。1996年初冬,国家著名文物、古建筑专家罗哲文、郑孝燮等考察流坑村,见面的第一句话就是“相见恨晚”,认为流坑村“是我国文物保护、历史文化地区保护的一个重要发现”。同年11月19日,《光明日报》头版头条发表了《江西千年古村流坑,中国古代文明缩影》一文,引起全国轰动。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的李铁映同志当即作出重要批示,使流坑村的保护工作得到国家文物局、江西省人民政府和省文物局的高度重视与支持。1997年8月初,国家文物局局长张文彬专程考察流坑村,对流坑古村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流坑村的历史从五代一直延续到清代,延续时间之久,历史价值、学术价值、艺术价值之高,建筑艺术之精美,保存之完整,文化内涵之丰富,恐怕是国内其它地区的古村落所不能比拟的。”“完全可以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将来也可以申报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并挥笔为流坑题词:“千古第一村”。同年8月22日,江西省人民政府特批流坑村为江西省历史文化保护区,同时,21处古建筑公布为省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流坑村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10月,流坑村被评为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这些年来,我们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贯彻落实“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认真做好流坑古村文物古迹的保护管理、开发利用工作。我们请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编制了《江西省乐安县流坑古村落保护规划》,对古村实行分区(重点保护区、一般保护区、建筑控制地带)分级(省、县文物保护单位、精品建筑、一般保护建筑)保护,按上级要求完成了 33处省、县文物保护单位的“四有”建档工作,并扎扎实实地做好了文馆、秘阁校书祠、明斋绳武先生祠等重要古建筑的维修工作。我们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流坑村实际,制定了《乐安县流坑村文物保护管理条例》,依法加强了对村中文物古迹的保护和管理。我们坚持创新意识,不断探索古村文物保护和开发利用的新路子,采取思想教育、村民自治、利益驱动相结合的方法,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认真做好古村的各项工作。我们坚持开展合理利用,使古村文化旅游业蓬勃发展。村中开辟了十二个景点为主要游览内容的半日游活动,办起了流坑文物陈列馆,推出了傩舞艺术表演、乌江漂流等旅游项目;修通了硬化路面公路,解决了进村难的问题;开通了程控电话和移动电话,解决了通讯差的问题;治理了村中环境,培训了导游队伍,组织了各种旅游商品的生产与销售。流坑古村的文物保护和旅游业正在红红火火地发展。目前,我们正举全县之力,大手笔做好流坑古村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工作。
流坑村有着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不仅村里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旅游活动,同时在绕村而过的乌江的上、下游,还有雄、险、幽、奇的金竹瀑布,天然而成的石桥古寺;乌江两岸蜿蜒10余里的樟树林带,古木参天,环境优雅,是理想的度假好去处;乌江河水清澈见底,有急流,有险滩,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漂流活动。通过近几年的开发建设,“流坑—金竹”风景名胜区已成为省级风景名胜区,流坑村正在成为一个美好的旅游胜地。乐安人民热忱欢迎各届朋友到流坑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更欢迎大家到流坑来施展宏图,开创新业,投入到流坑古村的保护建设和旅游开发中去!

7. 流坑的古村文化

流坑村是古村文化的经典,是我国古典民居建筑中的明珠,也是为数不多的人类文明的瑰宝。
1990年秋,江西省著名历史学家周銮书到流坑考察,写下《初访流坑村》一文,掀开了这个久藏深闺的古典村落的面纱,把她公之于众。此后多年,他又组织专家、学者到流坑考察、调查,撰写了《千古一村——流坑历史文化考察》等著作。1996年初冬,国家著名文物、古建筑专家罗哲文、郑孝燮等考察流坑村,见面的第一句话就是“相见恨晚”,认为流坑村“是我国文物保护、历史文化地区保护的一个重要发现”。同年11月19日,《光明日报》头版头条发表了《江西千年古村流坑,中国古代文明缩影》一文,引起全国轰动。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的李铁映同志当即作出重要批示,使流坑村的保护工作得到国家文物局、江西省人民政府和省文物局的高度重视与支持。1997年8月初,国家文物局局长张文彬专程考察流坑村,对流坑古村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流坑村的历史从五代一直延续到清代,延续时间之久,历史价值、学术价值、艺术价值之高,建筑艺术之精美,保存之完整,文化内涵之丰富,恐怕是国内其它地区的古村落所不能比拟的。”“完全可以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将来也可以申报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并挥笔为流坑题词:“千古第一村”。同年8月22日,江西省人民政府特批流坑村为江西省历史文化保护区,同时,21处古建筑公布为省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流坑村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10月,流坑村被评为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这些年来,我们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贯彻落实“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认真做好流坑古村文物古迹的保护管理、开发利用工作。我们请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编制了《江西省乐安县流坑古村落保护规划》,对古村实行分区(重点保护区、一般保护区、建筑控制地带)分级(省、县文物保护单位、精品建筑、一般保护建筑)保护,按上级要求完成了 33处省、县文物保护单位的“四有”建档工作,并扎扎实实地做好了文馆、秘阁校书祠、明斋绳武先生祠等重要古建筑的维修工作。我们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流坑村实际,制定了《乐安县流坑村文物保护管理条例》,依法加强了对村中文物古迹的保护和管理。我们坚持创新意识,不断探索古村文物保护和开发利用的新路子,采取思想教育、村民自治、利益驱动相结合的方法,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认真做好古村的各项工作。我们坚持开展合理利用,使古村文化旅游业蓬勃发展。村中开辟了十二个景点为主要游览内容的半日游活动,办起了流坑文物陈列馆,推出了傩舞艺术表演、乌江漂流等旅游项目;修通了硬化路面公路,解决了进村难的问题;开通了程控电话和移动电话,解决了通讯差的问题;治理了村中环境,培训了导游队伍,组织了各种旅游商品的生产与销售。流坑古村的文物保护和旅游业正在红红火火地发展。目前,我们正举全县之力,大手笔做好流坑古村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工作。

8. 江西古民居分布和特点

1.分布:
凝聚江西本土文化精髓的赣派古民居
客家民居的发祥地——赣南围屋
中国画里的乡村民居——婺源徽派古村民居
抚州
乐安县
流坑村
湖坪村
水南村
广昌县
驿前镇
黎川县
洲湖村
南城县
源头村
宜黄县
棠阴镇
临川区
玉隆万寿宫
祝家村
兰溪村
东乡县
上池村
金溪县
游垫村
吉安
安福县
塘边村
柘溪村
葱塘村
吉水县
桑园村
燕坊村
吉州区
漠陂村
钓源村
卢家洲村
文石村
石边村
永新县
乌石村
龙源口
埠前镇
在中村
万安县
银塘村
潞田村
遂川县
郡背村
集合村

旺坊村
洛阳村
泰和县
爵誉村
蜀江村
L饶
婺源县
晓起村
理坑村
思溪村
李坑村
汪口村
洪村
延村
游山村
庆源村
广丰县
十都村
龙溪村
鄱阳县
桥头村
西山村
山上计家村
马家边村
铅山县
河口镇
石塘镇
上饶县
灵山石人殿
新余
分宜县
尚睦村
渝水区
汉泉村
鹰潭
龙虎山风景旅游区
上清古街
贵溪市
耳口村
萍乡
安源区
盛宣怀公祠
芦溪县
刘凤诰宗祠
江霞村
莲花县
阳春村
胡塘村
宜春
丰城市

白马寨村
厚板塘村
宜丰县
上高县
堆峰村
上梅村
奉新县
赤田村
岳家村
靖安县
大团村
九江
永修县
河桥村
梅棠村
武宁县
横路镇
修水县
竹嘏村
百寿村
景德镇
乐平市
浮梁县
东埠古街
瑶里古镇
南昌
安义县
京台村
罗田村
南昌县
前后万村
进贤县
旧下村
陈家村
三房村
雷家村
赣州
龙南县
燕翼围
龙光围
沙坝围
乌石围
信丰县
甫下村
案山村
寻乌县
周田村
晨光镇
中和村
定南县

八乐排围新围文昌阁
安远县
东生围
全南县
雅溪围
兴国县
三寮村
南康市
谭邦城
赣县
白鹭村
夏府村
章贡区
南市街灶儿巷
架芜村
会昌县
羊角村
宁都县
洛口村
于都县
上堡村
大余县
杨梅村
瑞金市
密溪村
石城县
礼地村
上犹县
营前镇
崇义县
聂都村

2.特点:
江西有众多的古村古民居,其中有47个被列为国家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它们或隐藏于葱郁的林木之中,或建造在秀美的峡谷之地,或坐落于潺潺的溪水之边。古村民居和青山绿水互为点缀,呈现出一幅野碧风清、沁人心脾,乡村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田园风光画图。难怪明代才子汤显祖将其视为 “只见青山浓翠,绿水渊环,鸟兽肥润。但有人家所在,园池整洁,檐宇森齐”的理想中的居所。
这些古村古民居,多为明清时期的原物,有着鲜明的地域文化背景。它们或以当时的官商资本为经济基础。或以迁徙而居的客家文化传承为背景,在多元文化的熏陶下,形成了深邃的、具有典型地方特色的文化现象。说它们是江西的一个活的历史博物馆_点也不为过。因为当你一旦与这些古村古民居深入接触,你就会发现这幅被历史尘埃所遮掩的画卷,在当时是何等的辉煌、何等的繁荣,在当今又是何等的宝贵、何等的重要! 江西著名历史学家周銮书先生在考察千古第-村流坑古村时,感叹地说:“流坑是古代吉、抚二州文化的代表,是江西古代文化的缩影,是中国古代农村文化的典型,具有重要的保护、研究、观赏价值。”
今天,这些深藏于青山绿水之中的有着厚实文化底蕴的古村民居,当然不再只是专业探访者研究的目标,而更多地已成为久居城市的人们,在厌倦了城市的喧嚣之后,希望寻找的宁静、舒适、安详的“世外桃园”之所在。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