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影响饮食
『壹』 地理课题:饮食习惯的地理成因
我国复饮食习惯的南北差异,是由于我制国南北双方所处的地理位置、气候特征、历史文化以及政治经济活动等方面的不同,造成了我国南北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显著差异。南船北马我国古代的交通运输方式是南方以船为主,北方以马为主。其原因是南方气候湿润,降水丰富,地表河网密布,因此为适应“水乡”的船舶运输便应运而生。而北方多干旱、半干旱气候,草场广布,畜牧业发达,马匹除了提供乳肉产品外,又以其耐力好、速度快而被北方人民驯化为代步工具,成为北方大地的交通工具。南米北面我国南北方的饮食习惯不同。南方人爱米饭,北方人喜面食,其实这与南北方的农业生产结构不同有关。我国南方的气候高温多雨、耕地多以水田为主,所以当地的农民因地制宜种植生长习性喜高温多雨的水稻。而我国北方降水较少,气温较低,耕地多为旱地,适合喜干耐寒的小麦生长。所谓“种啥吃啥”,长此以往,便养成了南米北面的饮食习惯。
『贰』 武汉地理差异对当地饮食文化有哪些影响
武汉地理差异对当地饮食文化的影响
武汉位于祖国的中心地带,长江横贯境内,可谓是得中独厚,得水独利在兼收并蓄中发展起来的武汉小吃,能够满足不同人的口味,适应天下人的需要例如,作为地处九省通衢的武汉,每天的流动人口多达百万以上,这些人不可能是一种口味,一种饮食习惯当然也就不可能形成一种单独的像南甜北咸、东辣西酸那样有特色的饮食分类。其实,换个角度也可以是说,武汉的小吃没有特色即没有江浙一带的甜,没有江西的酸,没有重庆的辣。而武汉品种丰富的各色小吃,风味各异,正好满足众口的需要即使是某一食品,也可任人调味,如武汉名吃热干面,芝麻酱香醋酱油辣椒等都可根据自己的口味任意加入喜欢什么口味就加入什么口味,当然就不具有或甜或酸或辣的特色。但是,也就是这种可以自主选择的多口味,成为武汉兼收并蓄海纳百川的饮食文化的一种。总结,因为地理位置的独特性,而导致的武汉与其他地方饮食文化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主要特色: 1.武汉小吃品种丰富,口味各异(因为人流量大,兼收包容发展) 2.湖北小吃的主料多为米豆制品,兼及面薯蔬蛋肉奶 (南北兼具,交通运输发达加上长江中下游平原的生产)3.因时而异,轮流上市,一年四季,小吃的上市品种不相同 4.小吃是武汉人过早(吃早餐)的主要品种,武汉居民不论是春夏秋冬,都习惯在小食摊上过早,可谓是”神州一奇” 5.包容性强,对外来品种大胆移植和改进(与东西南北接临,受其他饮食文化的影响而发展)。
『叁』 中外的饮食文化不同,这是因为地理位置的因素吗
中外饮食文化差异不光是因为地理位置的原因。文化传承对饮食的影响也是巨大的。还有各个地域种植和养殖的家禽蔬果也有所不同。所以饮食文化差异也属正常。在我国南方和北方饮食都有很多差异。更不用提越远的外国了。北方以小麦面食为主。而南方却多是水稻大米来做主食。四川人多数喜欢吃辣。而山西人则爱喝醋。这便能看出,一个地方也是有自己的饮食习惯。饮食文化上的差异就体现在此。三、各国饮食文化差异极大
在我国来说,几乎都是将食物做熟来吃。而有些地方则会生吃很多食物。国外之所以会用牛肉做很多美食,也是因为其国家牛的数量大于猪。而我们国家几乎是拿猪肉来当主肉来食用的。饮食文化差异实在太多。本篇只是寥寥数种。连其中的冰山一角都未达到。只想让人们知道饮食文化的差异再正常不过。而且也不会被统一。
『肆』 内蒙古饮食文化与其地理位置的关系
蒙古族由于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生产发展状况的差异,在饮食习惯上也不尽相同。
在牧区,蒙古族以牛羊肉、乳食为主食,史书以“游牧民族四季出行,惟逐水草,所食
惟肉酪”来形容游牧生活形成的饮食习惯。烤肉、烧肉、肉干、手抓肉均为蒙古族家常食
品,其中手抓肉最有名,四季都可以食用。而吃全羊则是宴请远方宾客的最佳食品。吃全羊
有两种做法:一是煮食,即把全羊分解为数段煮熟,在大木盘中按全羊形摆放好,就可食
用。二是烧全羊,把收拾干净的整羊入炉微火熏烤,最后刀解上席,蘸板盐食用。炒米也是
蒙古族特别喜爱的一种食品,可干嚼可泡奶,是牧民外出放牧的极好食物。
乳食是蒙古族居民一天中不可缺少的食品。奶食、奶茶、奶油、奶糕等均为蒙古族根据
季节变化经常食用和饮用的食品。此外,夏季里人们还喜食酸奶,或拌饭或清饮,以清暑解
热。蒙古族牧区夏天还喜欢饮马奶酒。
在农区、半农半牧区,蒙古族因与汉族杂居.所以饮食习惯已逐渐与汉族大体相同。农
区的蒙古族主食以玉米面、小米为主,杂以大米、白面、黄米、荞面、高梁米。随着温室、
塑料大棚的普及,农区蒙古族食用蔬菜的品种不断增加。在菜肴烹制上,农区以炖、炒为
主.也加以烧烤,吃些牧区食品如手抓肉、奶制品等。蒙古族农民多保留了牧区的好客习
俗,来了客人要先敬茶,无茶或不沏新茶皆为不恭,而且以“满杯酒、满杯茶”为敬,不同
于“满杯酒、多半杯茶”的汉族习俗。
蒙古族豪放、粗犷、开朗热情.待人诚恳、实在,处处显现出塞外草原博大的胸怀。
『伍』 中国地理环境与饮食文化
南甜北咸东辣西酸
中国人口味之杂,堪称世界之冠,但也有一定规律可循。有人说南甜北咸、东辣西酸,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饮食文化的地区差异,同时,也反映了人们的口味于地理环境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这一点,从主食结构上也可看出,我国南方气候湿热,盛产水稻,因此,以大米为主食;北方气候相对干冷,适宜小麦等作物生长,因此,以面粉为主食。
山西人能吃醋,可谓“西酸”之首。他们吃饭前,往往先把醋瓶子拿过来,每人喝三调羹醋用以“解馋”。改革开放前,每逢春节,别处都供应一点好酒,太原的油盐店却都贴出一个条子:“供应老陈醋,每户一斤。”有人来给姑娘说亲,当妈的先问:“他家有几口酸菜缸。”酸菜缸多,说明家底子厚。另外,福建人、广西人爱吃酸笋,越酸越能显出制作者的水平。傣族人也爱吃酸,酸笋炖鸡可是一道传统名菜。
山西等地的“西方人”何以爱吃酸?打开中国地图,可知这些地区,特别是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的水土中含有大量的钙。因而他们的食物中钙的含量也相应较多。这样,通过饮食,易在体内引起钙质淀积,形成结石。这一带的劳动人民,经过长期的实践经验,发现多吃酸性食物有利于减少结石等疾病。久而久之,他们也就渐渐养成了爱吃酸的习惯。
湖南、湖北、江西、贵州、四川及东北的朝鲜族等地居民多喜辣,我国流传有“贵州人不怕辣、湖南人辣不怕,四川人怕不辣”之说。贵州人平生所吃辣椒极多、朝天椒、野山椒均不在话下。在川北,听说有一种辣椒本身不能吃,用一根线吊在灶上,汤做好后,辣椒在汤里涮涮,就辣得不得了,因此叫“涮涮辣”,四川的“麻辣烫”更是全国闻名,可以说,没有不辣的四川名吃,四川名吃不辣,也就谈不上“名吃”。如今,人们除了管四川女子叫“川妹子”外,还称其为“辣妹子”,原因大概也基于此。
喜辣的食俗多与气候潮湿的地理环境有关。我国东部地处沿海,东北的朝鲜族当地气候也湿润多雨,冬春阴湿寒冷,而四川虽不处于东部,但真地处盆地,更是潮湿多雾,一年四季少见太阳,因而有“蜀犬吠曰”之说。这种气候导致人的身体表面湿度与空气饱和湿度相当,难以排出汗液,令人感到烦闷不安,时间久了,还易使人患风湿寒邪、脾胃虚弱等病症。吃辣椒浑身出汗,汗液当然能轻而易举地排出,经常吃辣可以驱寒祛湿,养脾健胃,对健康极为有利(对当地人而言)。另外,东北地区吃辣还与寒冷的气候有关,吃辣可以驱寒,鲁迅留学时为御寒也有了爱吃辣的习惯。
我国北部是内蒙古高原,过去新鲜蔬菜对北方人是罕见了,鲁迅先生说“胶东的白菜运往北京,便用红头绳系了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美其名曰‘胶菜’”,就是指此。我国北方地处暖温带,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温和多雨,气温年较差大,在过去,即使少量的蔬菜也难以过冬,同时又不舍得一时“挥霍”掉,北方人便把菜腌制起来慢慢“享用”,这样一来,北方大多数人也养成了吃咸的习惯。
人说苏州菜甜,其实与无锡的相比,苏州菜不过是淡。无锡炒鳝糊放很多糖,包子的肉馅里也放很多糖,对北方人讲,根本没法吃。广东、浙江、云南等地居民也大多爱吃甜食。南方多雨,光热条件好,盛产甘蔗,比起北方来,蔬菜更是一年几茬。南方人被糖类“包围”,自然也就养成了吃甜的习惯。北方人不是不爱吃甜,只是过去糖难得,只好以“咸”代“甜”来调剂口味了。虽说北方现在不缺“糖”,但口味一旦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改变的。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时间的延续,这种咸甜相对的趋势会减弱的。
当然,“南甜北咸、东辣西酸”只是个笼统而又相对的说法,我国地大物博,饮食习惯差异很大,甚至在局部地区也有许多不同之处,这与各地的经济发展、民族习俗和个人习性也有重要关系。
『陆』 中国的地理环境与饮食文化有哪些
北生产大米,而且久负盛名,颇为有趣的是东北人自己有名的大米主要卖到其他地方,自己却不喜欢吃。
从菜系来看,南方菜系优势明显、有广东的粤菜、四川的川菜、湖南的湘菜、江浙的杭帮菜等。而北方却几乎没有独立的菜系,当然东北的菜还是颇有特色。总体特点是南方饮食讲究的是精细,而北方体现的是粗犷。
从菜量来看,南方多数是小而精。北方是多而粗,南方一年四季蔬菜丰富,北方到了冬季就数大白菜最多,要不就是大棚的蔬菜,但是品种相对还是少了些。尤其在农村可能差别更大。
从喝汤来看南北迥异:南方人喝汤是作为一个菜上桌的,更多的是在夏季天气炎热喝汤,广州、福建一带在饭前、饮酒前喝汤,尤其广州人堡汤是出了名的。而北方人一年四季都喝汤,但是汤是在饭后喝,一般不是作为一道菜上桌,而且主要在冬季喝汤,觉得热乎、暖和。
从喝酒来看,北方人豪爽,平均酒量大于南方人,特别是山东、东北和内蒙人酒量惊人。南方生产白酒,有名的贵州茅台、四川五粮液。夏天可能南北都已啤酒为主,但是冬天北方人更喜饮白酒,但是冬天南方的江浙一带喜喝黄酒,比如绍兴女儿红、上海的和酒、石库门等。北方人大碗喝酒,大口吃菜,大声说话。南方人相对精细。
从地域差异看中国东西南北饮食文化 2008-12-04 17:48
分类:文化 字号: 大大 中中 小小
我国是一个文化历史悠久的国家,地域宽广,有23个省,4个直辖市,5个自治区和2个特别行政区。自走入高中校们,我们对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了解到身边的文化与地理的密切联系,特别是学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之后,这让我们想更进一步的探究由地域差异引起的文化差异.因此,我们选择了一种诱人的文化------吃, 由于我国自然环境、气候条件、民族习俗等的地域差异,各地区和各民族在饮食结构和饮食习惯上又有所不同 , 其饮食文化更是丰富多彩,各个地区别具风格。下面我们将从中国饮食文化的总体特征、东西南北饮食文化差异的主要原因等方面进行分析:
从地域差异看中国东南西北饮食文化
一、我国饮食的总体特征:
(1)、我国饮食文化的历史起步较早 , 发展也很快。
早在十万年前 , 我们的祖先已懂得烤吃食物。陶器、陶罐 等较为先进的储器或饮器问世后 , 人们能较为方便地 煮、调拌和收藏食物 , 饮食习惯便进人了烹调阶段。距今七八千年的裴李岗文化时期 , 夏商时代已经有王者 " 十二鼎食 " 之说。汉代时已经发展形成并充分掌握了 炖、炒、煎、煮、酱、腊、炙等烹调方法 , 并外传到中亚、西 亚和东南亚。封建时期每个朝代的宫廷御膳 , 都代表 了当时的饮食最高水平。可见我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 , 内容又相当丰富。
(2)、我国的饮食结构复杂多样 , 以五谷为主食者为最多。
因为我国广大地区自然条件优越 , 尤其是东部广大平原地区适宜种植小麦、水稻等农作物 , 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和生活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饮食习惯 , 大多地区习惯于早、中、晚一日三餐
(3)、我国的饮食调制方式各式各样
烹、妙、煮、炸、煎、 涮、炖等 , 加之丰富的佐料大葱、香菜、蒜、醋等 , 使我国 的饮食和菜肴花样繁多 , 色香味俱全。这是西方型饮 食所不能比的。
二、各具特色的东西南北饮食文化:
下面我们以南方的海南,东部的上海,西部的新疆,东北的哈尔滨为例进行介绍:
1、 独具风格的海南饮食:
(1)、椰味菜是海南菜所长:琼州椰子蟹、椰奶鸡、椰液香酥鸭、椰汁东山羊、嫩椰百花盒、椰奶燕窝盅、脆炸椰奶、椰子盅等。
(2)、清淡鲜活、原汁原味山珍海味:
(3)、海南特色的风味小吃:抱罗粉、海南粉、黎家酸菜、锦山煎堆、糯米粑、红鱼粽等等。
(4)、享誉海内外的四大名菜:
A、文昌鸡 最负盛名的传统名菜。号称"四大名菜"之首。
文昌鸡是一种优质育肥鸡,因产于海南省文昌而得名。据传,文昌鸡最早出自文昌县潭牛镇天赐村。此村盛长榕树,树籽富含营养, 家鸡啄食,体质极佳。
B、和乐蟹 "和乐蟹"产于海南万宁县和乐镇,以甲壳坚硬、肉肥膏满著称, "和乐蟹"的烹调法多种多样,蒸、煮、炒、烤,均具特色,尤以"清蒸"为佳,既保持原味之鲜,又兼原色形之美。
C、东山羊 此菜以位居"石山羊"产地火山口的荔湾酒乡的出品闻名遐迩。特点:色泽金黄,装盘整齐,肉质酥烂,润滑适口,气味芳香,十分鲜美。
D、加积鸭,俗称"番鸭",是琼籍华侨早年从国外引进的良种鸭,最早在琼海市加积镇养殖繁衍。其特点是,鸭肉肥厚,皮白滑脆,皮肉之间夹一薄层脂肪,特别甘美。
2、丰富多彩的上海饮食:
上海历史悠久,早在东周,因其处于江南鱼米之乡,而有楚越之地饭稻羹鱼之说,素有“世界美食之都”之名。要尝中华美食,请到上海来:各省菜系云集上海,京帮、扬帮、四川、广帮和上海本帮菜系为主,兼容并蓄了苏州、杭州、无锡、宁波等等;要吃世界美食,请到上海来:世界各地的菜系影聚上海,欧陆菜、美国菜、日本菜、意大利菜、印度菜、韩国采、越南菜、泰国菜等等汇集上海。各地名厨云集上海,技艺精湛,擅长煮、蒸、煲、拌、烧、煸、炸、爆、炒、炖、焖、烩、煎、贴、熏、烤、炙、扣、烟、扒、泡、浸等数十种烹调方法。
3、充满民族特色的新疆饮食:
新疆凉面、烤羊肉串、油塔子、烤馕、烤全羊、抓饭、拉条子、新疆奶茶都是新疆的名菜,在隆重的宴会上,一般是把烤好的全羊平放在特制的餐车上,头系红绸,嘴含青菜,推至餐厅,任宾客随意切割品尝。待客时,奶茶是现烧现用。喝奶茶时,维吾尔、锡伯等民族喜欢用较大的瓷碗,而哈萨克、蒙古等民族则喜欢用小瓷碗,维吾尔族群众在给你端来大碗奶茶之后,往往还把馕饼掰成小块放入碗中,以示热情。
4、积淀北国特色的哈尔滨风味:
哈尔滨历史区域文化鲜明,烹饪原料得天独厚。不仅有金元文化的积淀和外来文化的影响,而且还有大小兴安岭的山珍野味,也有本地特色山珍野味,还有来自近代多元文化交流的产物,这些形成了哈尔滨独特的餐饮文化,即哈尔滨风味。松花江的“三花五罗”,黑龙江的鲑鱼,乌苏里江的大马哈鱼,这些都为形成哈尔滨的风味特色奠定了文化与物质基础。其特点可以概括为“朴实中透析出秀气,粗犷中蕴藏着精华”。哈尔滨大面包、酥合利、老鼎丰糕点、清汤鹿尾、京字牌松仁小肚、冰糖雪哈、清炖熬花鱼、镜泊鲤鱼丝、江海米蕨菜都是哈尔滨的特色美食。
三、东西南北饮食文化地域差异原因分析:
通过这几个月的研究调查,我们了解了各地的饮食文化特色,认为主要受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
(1)、地理位置的影响:不同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造就了各地区不同的气候条件, 北方的气温比南方低 , 尤其冬季十分寒冷 , 因此北方人的饮食中脂肪、蛋白质等食物所占比重大 , 尤其在牧区 , 牧民的饮食以奶制品、肉类等为主。南方人饮食以植物类为主 , 居民有喝菜汤吃稀饭的习惯,比如我们海南,“饭前喝汤”,海南人吃饭一般要在饭前喝汤,无论饭菜是否已经摆上,先要吃的东西一定是汤,喝过汤之后才吃饭吃菜,酒足饭饱以后,还要再喝碗汤,才算是吃完了一顿饭。而在高寒的青藏高原上 , 青裸是藏民主要种植的作物和主食 , 同时为了适应和抵御高寒的高原气候 , 具有增热活血功效的酥油和青裸酒成为藏族人民 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主要食用油和饮料。
(2)、社会因素的影响:
比如上海扼长江入海口,腹地广阔,交通方便,经济发达,是中国最大的商业中心,从19世纪中叶上海被迫对外开埠,畸形繁荣经济刺激着上海菜的发展变化,各地风味为适应上海人员复杂,满足食客众多要求,古今中外兼收并蓄、相互借鉴,形成了上海菜讲究五味调和及清淡的真味的饮食习俗:菜肴以清淡为主,讲究层次,虽有多种复和味,但口感平和,质感鲜明。具有清新秀美、温文尔雅、风味多样、富有时代气息的特点。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世界美食掀起一股强调低糖、低脂肪、荤素搭配及营养搭配等潮流,上海菜也紧紧跟随,改革各项操作技艺,创新菜肴,以适应时代生活的节奏,在开拓、趋时中发展,总之,要尝中华美食请到上海来,要吃世界美食请到上海来。
(3)、民族文化的影响:
我国有 56 个民族 , 汉族主要居住在东部平原地区 , 众多的少数民族则主要分布在西北、东北、西南地区 , 地形和气候差异大 , 更重要的是各民族在生产活 动、民族信仰上都有各自民族的特点 , 在饮食上也形成 了自己的民族特色 , 各民族之间的差异很大。
我国汉族聚居的东部平原 , 耕作条件较好 , 盛产稻 米、小麦 , 同那些以耕作业为主的少数民族像朝鲜族、 锡伯族、傣族、壮族、独龙族等一样 , 以五谷为主食。朝鲜族人喜食米饭、冷面。羌族人喜欢将大米掺入玉米混蒸 , 称 " 金裹银 " 。壮族的 " 包生饭 ", 苗族的 " 乌米饭 "均颇具特色。蒙古族、鄂伦春族、怒族和牧区藏族 , 由 于居住在寒冷地区 , 又多水产和畜肉 , 为抵御严寒 , 故 以高热量的肉类为主食。松花江、黑龙江沿岸的赫哲族以渔猎为生 , 鱼兽肉为其主食。蒙古族以放牧为主 ,饮食分白食和红食 , 自食为各类奶制品 , 红食主要是牛 羊肉。维吾尔族则爱吃用大米、羊肉、胡萝卡等做的抓 饭 , 以及拉面、烤羊肉、镶等。哈萨克人的风味小吃是 用奶油混幼畜肉装进马肠内蒸熟的 " 金特 " 和肉碎拌香 料蒸成的 " 那仁 " 。受自然条件的约束 , 各民族在民族发展过程中形 成了各自的图腾信仰和对动植物的精灵崇拜 , 这同时 也影响到饮食 , 比如鄂温克族人的祖先禁止猎熊 , 这样 尽管他们以肉类为主食 , 却也不会吃熊肉
• 最主要的就是气候不同造成的。 气候不同,温度差异大,生产的农作物就不同。 主食的不同,造成了整个饮食结构以及吃法的巨大差异。总的来说,北方饮食粗糙,而南方做工精细。你要听到一个北方人会做菜,那才奇怪,就跟听到一个南方人吃得随随便便一样。南方人一吃得随随便便,多半是不想活了。北方人相反,只有不想活了,才去好好地吃一餐。八大菜系,南边占了绝大部份,流派纷呈,只给北边剩下京菜、鲁菜两个系,严格说来,还是为了保留北方人的粗犷风格才给划出来的,根本不能与粤菜、川菜、湘菜、淮扬菜相匹敌。南方人到北方开餐馆,是丰富和弘扬民族的食文化;北方人到南方开餐馆,不过是让鲜活玩艺儿吃腻了的乡亲们别忘了家常口味,有点象开忆苦餐。 北方人喜欢大块吃肉,大碗喝酒;南方人要把肉切得细细的,煨得烂烂的,炒得嫩嫩的,把酒烫得温温的。南方人喜欢吃青叶子菜,几天不吃就屙不出屎;北方人无所谓,光吃肉也能拉屎。北方人喜欢吃饺子,这是他们对中国饮食的最大贡献。南方人喜欢吃馄饨。饺子用醋蘸蘸就行了,一口一个。馄饨要汤碗、调料齐全,一口只咬半个。南方人喜欢吃葱,北方人喜欢吃蒜;南方人吃泡菜,北方人吃咸菜;南方人吃辣椒是为了祛湿,北方人吃辣椒是为了驱寒。南方人是咸辣、麻辣、油辣、甜辣,北方人是干辣、酸辣。北方人把吃读成“痴”,痴痴地只管吃。南方人把吃叫“七”,叫“恰”,叫“食”,叫“噎”,叫“夹”,叫“塞”。南方人喝茶也叫饮茶。南方人饮各种各样的茶,北方人只喝花茶就够了,觉得花茶既香且浓,殊不知那是花香而非茶香,是南方人专门放进去骗北方人的。北方人不懂欣赏真正的茶中精品,比方龙井、碧螺春,以为太淡,要细抿慢嚼才似乎有那么点味,不适合牛饮。 北方人吃得简单,与地域物产有直接关系。北方崇尚简朴,南方追求华美,很大程度上也是地域特点造成的。北方冷而干燥,把毛毯、彩染布挂在墙上,显得温馨暖和。南方则挂不出这种效果,看了会浑身燥热,还老去闻是不是有一股可疑的霉味。北方人喜欢毛皮,耐寒。南方人不喜欢,灰扑扑的见了就打喷嚏,容易生虫。南方人喜欢竹制品,又凉快又经得起沤。北方人洗澡叫搓泥,要积出泥一样的肥垢来了才去搓一次。南方人洗澡叫冲凉,一冒汗就去冲。南方人睡床,北方人睡炕。北方人来客都往炕上请,客人留宿与主人一大家子济济一炕。南方不兴这样睡觉,睡不踏实。最后南床统一了北炕,至少城市是如此。 现在北方人来客,也不是动不动就请人家上床。
提及南北饮食的差异,大家可能首先会想到南方主食大米、北方主食面粉。但是东北生产大米,而且久负盛名,颇为有趣的是东北人自己有名的大米主要卖到其他地方,自己却不喜欢吃。
从菜系来看,南方菜系优势明显、有广东的粤菜、四川的川菜、湖南的湘菜、江浙的杭帮菜等。而北方却几乎没有独立的菜系,当然东北的菜还是颇有特色。总体特点是南方饮食讲究的是精细,而北方体现的是粗犷。
从菜量来看,南方多数是小而精。北方是多而粗,南方一年四季蔬菜丰富,北方到了冬季就数大白菜最多,要不就是大棚的蔬菜,但是品种相对还是少了些。尤其在农村可能差别更大。
从喝汤来看南北迥异:南方人喝汤是作为一个菜上桌的,更多的是在夏季天气炎热喝汤,广州、福建一带在饭前、饮酒前喝汤,尤其广州人堡汤是出了名的。而北方人一年四季都喝汤,但是汤是在饭后喝,一般不是作为一道菜上桌,而且主要在冬季喝汤,觉得热乎、暖和。
从喝酒来看,北方人豪爽,平均酒量大于南方人,特别是山东、东北和内蒙人酒量惊人。南方生产白酒,有名的贵州茅台、四川五粮液。夏天可能南北都已啤酒为主,但是冬天北方人更喜饮白酒,但是冬天南方的江浙一带喜喝黄酒,比如绍兴女儿红、上海的和酒、石库门等。北方人大碗喝酒,大口吃菜,大声说话。南方人相对精细。
从地域差异看中国东西南北饮食文化 2008-12-04 17:48
分类:文化 字号: 大大 中中 小小
我国是一个文化历史悠久的国家,地域宽广,有23个省,4个直辖市,5个自治区和2个特别行政区。自走入高中校们,我们对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了解到身边的文化与地理的密切联系,特别是学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之后,这让我们想更进一步的探究由地域差异引起的文化差异.因此,我们选择了一种诱人的文化------吃, 由于我国自然环境、气候条件、民族习俗等的地域差异,各地区和各民族在饮食结构和饮食习惯上又有所不同 , 其饮食文化更是丰富多彩,各个地区别具风格。下面我们将从中国饮食文化的总体特征、东西南北饮食文化差异的主要原因等方面进行分析:
从地域差异看中国东南西北饮食文化
一、我国饮食的总体特征:
(1)、我国饮食文化的历史起步较早 , 发展也很快。
早在十万年前 , 我们的祖先已懂得烤吃食物。陶器、陶罐 等较为先进的储器或饮器问世后 , 人们能较为方便地 煮、调拌和收藏食物 , 饮食习惯便进人了烹调阶段。距今七八千年的裴李岗文化时期 , 夏商时代已经有王者 " 十二鼎食 " 之说。汉代时已经发展形成并充分掌握了 炖、炒、煎、煮、酱、腊、炙等烹调方法 , 并外传到中亚、西 亚和东南亚。封建时期每个朝代的宫廷御膳 , 都代表 了当时的饮食最高水平。可见我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 , 内容又相当丰富。
(2)、我国的饮食结构复杂多样 , 以五谷为主食者为最多。
因为我国广大地区自然条件优越 , 尤其是东部广大平原地区适宜种植小麦、水稻等农作物 , 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和生活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饮食习惯 , 大多地区习惯于早、中、晚一日三餐
(3)、我国的饮食调制方式各式各样
烹、妙、煮、炸、煎、 涮、炖等 , 加之丰富的佐料大葱、香菜、蒜、醋等 , 使我国 的饮食和菜肴花样繁多 , 色香味俱全。这是西方型饮 食所不能比的。
二、各具特色的东西南北饮食文化:
下面我们以南方的海南,东部的上海,西部的新疆,东北的哈尔滨为例进行介绍:
1、 独具风格的海南饮食:
(1)、椰味菜是海南菜所长:琼州椰子蟹、椰奶鸡、椰液香酥鸭、椰汁东山羊、嫩椰百花盒、椰奶燕窝盅、脆炸椰奶、椰子盅等。
(2)、清淡鲜活、原汁原味山珍海味:
(3)、海南特色的风味小吃:抱罗粉、海南粉、黎家酸菜、锦山煎堆、糯米粑、红鱼粽等等。
(4)、享誉海内外的四大名菜:
A、文昌鸡 最负盛名的传统名菜。号称"四大名菜"之首。
文昌鸡是一种优质育肥鸡,因产于海南省文昌而得名。据传,文昌鸡最早出自文昌县潭牛镇天赐村。此村盛长榕树,树籽富含营养, 家鸡啄食,体质极佳。
B、和乐蟹 "和乐蟹"产于海南万宁县和乐镇,以甲壳坚硬、肉肥膏满著称, "和乐蟹"的烹调法多种多样,蒸、煮、炒、烤,均具特色,尤以"清蒸"为佳,既保持原味之鲜,又兼原色形之美。
C、东山羊 此菜以位居"石山羊"产地火山口的荔湾酒乡的出品闻名遐迩。特点:色泽金黄,装盘整齐,肉质酥烂,润滑适口,气味芳香,十分鲜美。
D、加积鸭,俗称"番鸭",是琼籍华侨早年从国外引进的良种鸭,最早在琼海市加积镇养殖繁衍。其特点是,鸭肉肥厚,皮白滑脆,皮肉之间夹一薄层脂肪,特别甘美。
2、丰富多彩的上海饮食:
上海历史悠久,早在东周,因其处于江南鱼米之乡,而有楚越之地饭稻羹鱼之说,素有“世界美食之都”之名。要尝中华美食,请到上海来:各省菜系云集上海,京帮、扬帮、四川、广帮和上海本帮菜系为主,兼容并蓄了苏州、杭州、无锡、宁波等等;要吃世界美食,请到上海来:世界各地的菜系影聚上海,欧陆菜、美国菜、日本菜、意大利菜、印度菜、韩国采、越南菜、泰国菜等等汇集上海。各地名厨云集上海,技艺精湛,擅长煮、蒸、煲、拌、烧、煸、炸、爆、炒、炖、焖、烩、煎、贴、熏、烤、炙、扣、烟、扒、泡、浸等数十种烹调方法。
3、充满民族特色的新疆饮食:
新疆凉面、烤羊肉串、油塔子、烤馕、烤全羊、抓饭、拉条子、新疆奶茶都是新疆的名菜,在隆重的宴会上,一般是把烤好的全羊平放在特制的餐车上,头系红绸,嘴含青菜,推至餐厅,任宾客随意切割品尝。待客时,奶茶是现烧现用。喝奶茶时,维吾尔、锡伯等民族喜欢用较大的瓷碗,而哈萨克、蒙古等民族则喜欢用小瓷碗,维吾尔族群众在给你端来大碗奶茶之后,往往还把馕饼掰成小块放入碗中,以示热情。
4、积淀北国特色的哈尔滨风味:
哈尔滨历史区域文化鲜明,烹饪原料得天独厚。不仅有金元文化的积淀和外来文化的影响,而且还有大小兴安岭的山珍野味,也有本地特色山珍野味,还有来自近代多元文化交流的产物,这些形成了哈尔滨独特的餐饮文化,即哈尔滨风味。松花江的“三花五罗”,黑龙江的鲑鱼,乌苏里江的大马哈鱼,这些都为形成哈尔滨的风味特色奠定了文化与物质基础。其特点可以概括为“朴实中透析出秀气,粗犷中蕴藏着精华”。哈尔滨大面包、酥合利、老鼎丰糕点、清汤鹿尾、京字牌松仁小肚、冰糖雪哈、清炖熬花鱼、镜泊鲤鱼丝、江海米蕨菜都是哈尔滨的特色美食。
三、东西南北饮食文化地域差异原因分析:
通过这几个月的研究调查,我们了解了各地的饮食文化特色,认为主要受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
(1)、地理位置的影响:不同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造就了各地区不同的气候条件, 北方的气温比南方低 , 尤其冬季十分寒冷 , 因此北方人的饮食中脂肪、蛋白质等食物所占比重大 , 尤其在牧区 , 牧民的饮食以奶制品、肉类等为主。南方人饮食以植物类为主 , 居民有喝菜汤吃稀饭的习惯,比如我们海南,“饭前喝汤”,海南人吃饭一般要在饭前喝汤,无论饭菜是否已经摆上,先要吃的东西一定是汤,喝过汤之后才吃饭吃菜,酒足饭饱以后,还要再喝碗汤,才算是吃完了一顿饭。而在高寒的青藏高原上 , 青裸是藏民主要种植的作物和主食 , 同时为了适应和抵御高寒的高原气候 , 具有增热活血功效的酥油和青裸酒成为藏族人民 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主要食用油和饮料。
(2)、社会因素的影响:
比如上海扼长江入海口,腹地广阔,交通方便,经济发达,是中国最大的商业中心,从19世纪中叶上海被迫对外开埠,畸形繁荣经济刺激着上海菜的发展变化,各地风味为适应上海人员复杂,满足食客众多要求,古今中外兼收并蓄、相互借鉴,形成了上海菜讲究五味调和及清淡的真味的饮食习俗:菜肴以清淡为主,讲究层次,虽有多种复和味,但口感平和,质感鲜明。具有清新秀美、温文尔雅、风味多样、富有时代气息的特点。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世界美食掀起一股强调低糖、低脂肪、荤素搭配及营养搭配等潮流,上海菜也紧紧跟随,改革各项操作技艺,创新菜肴,以适应时代生活的节奏,在开拓、趋时中发展,总之,要尝中华美食请到上海来,要吃世界美食请到上海来。
(3)、民族文化的影响:
我国有 56 个民族 , 汉族主要居住在东部平原地区 , 众多的少数民族则主要分布在西北、东北、西南地区 , 地形和气候差异大 , 更重要的是各民族在生产活 动、民族信仰上都有各自民族的特点 , 在饮食上也形成 了自己的民族特色 , 各民族之间的差异很大。
我国汉族聚居的东部平原 , 耕作条件较好 , 盛产稻 米、小麦 , 同那些以耕作业为主的少数民族像朝鲜族、 锡伯族、傣族、壮族、独龙族等一样 , 以五谷为主食。朝鲜族人喜食米饭、冷面。羌族人喜欢将大米掺入玉米混蒸 , 称 " 金裹银 " 。壮族的 " 包生饭 ", 苗族的 " 乌米饭 "均颇具特色。蒙古族、鄂伦春族、怒族和牧区藏族 , 由 于居住在寒冷地区 , 又多水产和畜肉 , 为抵御严寒 , 故 以高热量的肉类为主食。松花江、黑龙江沿岸的赫哲族以渔猎为生 , 鱼兽肉为其主食。蒙古族以放牧为主 ,饮食分白食和红食 , 自食为各类奶制品 , 红食主要是牛 羊肉。维吾尔族则爱吃用大米、羊肉、胡萝卡等做的抓 饭 , 以及拉面、烤羊肉、镶等。哈萨克人的风味小吃是 用奶油混幼畜肉装进马肠内蒸熟的 " 金特 " 和肉碎拌香 料蒸成的 " 那仁 " 。受自然条件的约束 , 各民族在民族发展过程中形 成了各自的图腾信仰和对动植物的精灵崇拜 , 这同时 也影响到饮食 , 比如鄂温克族人的祖先禁止猎熊 , 这样 尽管他们以肉类为主食 , 却也不会吃熊肉
蒙古族——除夕更岁时,一家人围坐在包内火炉边,在向长辈敬献“辞岁酒”之后,饱餐烤羊腿和煮水饺。
高山族——台湾高山族有吃“长年菜”的习俗。长年菜也叫作“芥菜”,吃这种菜是预示寿命长。有的人将长长的粉丝加入长年菜里,象征着长生不老。
满族——年三十家宴十分丰盛而隆重。主食有糯米粉或成粉包制的饺子、火烧、豆包等;传统年菜有鲜美的血肠、煮白肉及别具一格的酸菜氽白肉,而象征吉庆有余的鱼菜更不可少。子时还要吃一顿送旧迎新的鲜肉水饺。
壮族——年三十晚上煮好初一全天的饭,以示来年要丰收。这种饭叫“粽粑”,有的长达尺余,重五六斤。
拉祜族——每至除夕必做糯米粑,其中有一对做得特别大,据说象征太阳和月亮,用以祈祝新的一年风调雨顺、果实累累。
侗族——初一清早,从塘里弄几条又大又鲜灵的鲤鱼,煎、炸、烧、炖、摆上桌,再加一盘香气四溢的腌鱼,整桌菜以鱼为主。侗家人说,春节吃鱼,预兆新的一年吉庆有余(鱼)、五谷丰登、余钱余粮。
黎族——过春节,家家宰猪杀鸡、备佳肴美酒,全家围坐吃“年饭”,席间唱“贺年歌”。大年初一或初二,人们集体狩猎,猎物的来先分给第一个击中猎物的射手,剩下的一半大家均分,怀孕妇女可以获得两份猎物。
景颇族——春节期间,各家各户都酿水酒,向长辈敬酒。
达斡尔族——生活在黑龙江和嫩江两岸。除夕年饭是黄米蒸糕,初一大清早,互相拜年的人们一进门就抢食年糕,借以祈愿生活年年提高。
佤族——新年第一次见面除相互道喜外,还赠以糯米粑团、甘蔗和芭蕉,以此祝愿家庭生活和睦、甘甜、美好。
土家族——在全家的团圆饭餐桌上,一定要有坨坨肉和合菜。
维吾尔族——年节家宴食品有:用大米、羊肉、葡萄干等做成的“普罗”,用面粉、羊肉、洋葱等做成的“匹提尔芒达”(包子),用带骨羊肉煮制的“格西”(手抓羊肉),用面团抻成的“兰曼”(抻面),以及与汉族馄饨相似的酸辣可口的“曲曲尔”等。此外还备有多种民族传统糕点和小吃食,如“艾西姆桑扎”(圆盘馓子)、“亚依玛扎”(花边馓子)、“波呼萨克”(炸吉皮)、“沙木波萨”(炸合子)、“卡依克卡”(花色炸食)等。
『柒』 地理位置对饮食文化的影响
简单的说:地理位置决定所能种植的农作物,所能种植的食物直接影响产物,农民的手里所拥版有的食物直权接决定自己所食用的。如:很久以前在寒冷的北方水稻是没办法种植的,但小麦可以,故,北方大多食用面食。南方产水稻则实用大米!
希望对你有帮助!
地理(纬度、温度、水资源、土壤等,都会影响农作物)
『捌』 急求中国饮食文化区域差异及饮食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提及南北饮食的差异,大家可能首先会想到南方主食大米、北方主食面粉。但是东北生产大米,而且久负盛名,颇为有趣的是东北人自己有名的大米主要卖到其他地方,自己却不喜欢吃。
从菜系来看,南方菜系优势明显、有广东的粤菜、四川的川菜、湖南的湘菜、江浙的杭帮菜等。而北方却几乎没有独立的菜系,当然东北的菜还是颇有特色。总体特点是南方饮食讲究的是精细,而北方体现的是粗犷。
从菜量来看,南方多数是小而精。北方是多而粗,南方一年四季蔬菜丰富,北方到了冬季就数大白菜最多,要不就是大棚的蔬菜,但是品种相对还是少了些。尤其在农村可能差别更大。
从喝汤来看南北迥异:南方人喝汤是作为一个菜上桌的,更多的是在夏季天气炎热喝汤,广州、福建一带在饭前、饮酒前喝汤,尤其广州人堡汤是出了名的。而北方人一年四季都喝汤,但是汤是在饭后喝,一般不是作为一道菜上桌,而且主要在冬季喝汤,觉得热乎、暖和。
从喝酒来看,北方人豪爽,平均酒量大于南方人,特别是山东、东北和内蒙人酒量惊人。南方生产白酒,有名的贵州茅台、四川五粮液。夏天可能南北都已啤酒为主,但是冬天北方人更喜饮白酒,但是冬天南方的江浙一带喜喝黄酒,比如绍兴女儿红、上海的和酒、石库门等。北方人大碗喝酒,大口吃菜,大声说话。南方人相对精细。
从地域差异看中国东西南北饮食文化 2008-12-04 17:48
分类:文化 字号: 大大 中中 小小
我国是一个文化历史悠久的国家,地域宽广,有23个省,4个直辖市,5个自治区和2个特别行政区。自走入高中校们,我们对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了解到身边的文化与地理的密切联系,特别是学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之后,这让我们想更进一步的探究由地域差异引起的文化差异.因此,我们选择了一种诱人的文化------吃, 由于我国自然环境、气候条件、民族习俗等的地域差异,各地区和各民族在饮食结构和饮食习惯上又有所不同 , 其饮食文化更是丰富多彩,各个地区别具风格。下面我们将从中国饮食文化的总体特征、东西南北饮食文化差异的主要原因等方面进行分析:
从地域差异看中国东南西北饮食文化
一、我国饮食的总体特征:
(1)、我国饮食文化的历史起步较早 , 发展也很快。
早在十万年前 , 我们的祖先已懂得烤吃食物。陶器、陶罐 等较为先进的储器或饮器问世后 , 人们能较为方便地 煮、调拌和收藏食物 , 饮食习惯便进人了烹调阶段。距今七八千年的裴李岗文化时期 , 夏商时代已经有王者 " 十二鼎食 " 之说。汉代时已经发展形成并充分掌握了 炖、炒、煎、煮、酱、腊、炙等烹调方法 , 并外传到中亚、西 亚和东南亚。封建时期每个朝代的宫廷御膳 , 都代表 了当时的饮食最高水平。可见我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 , 内容又相当丰富。
(2)、我国的饮食结构复杂多样 , 以五谷为主食者为最多。
因为我国广大地区自然条件优越 , 尤其是东部广大平原地区适宜种植小麦、水稻等农作物 , 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和生活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饮食习惯 , 大多地区习惯于早、中、晚一日三餐
(3)、我国的饮食调制方式各式各样
烹、妙、煮、炸、煎、 涮、炖等 , 加之丰富的佐料大葱、香菜、蒜、醋等 , 使我国 的饮食和菜肴花样繁多 , 色香味俱全。这是西方型饮 食所不能比的。
二、各具特色的东西南北饮食文化:
下面我们以南方的海南,东部的上海,西部的新疆,东北的哈尔滨为例进行介绍:
1、 独具风格的海南饮食:
(1)、椰味菜是海南菜所长:琼州椰子蟹、椰奶鸡、椰液香酥鸭、椰汁东山羊、嫩椰百花盒、椰奶燕窝盅、脆炸椰奶、椰子盅等。
(2)、清淡鲜活、原汁原味山珍海味:
(3)、海南特色的风味小吃:抱罗粉、海南粉、黎家酸菜、锦山煎堆、糯米粑、红鱼粽等等。
(4)、享誉海内外的四大名菜:
A、文昌鸡 最负盛名的传统名菜。号称"四大名菜"之首。
文昌鸡是一种优质育肥鸡,因产于海南省文昌而得名。据传,文昌鸡最早出自文昌县潭牛镇天赐村。此村盛长榕树,树籽富含营养, 家鸡啄食,体质极佳。
B、和乐蟹 "和乐蟹"产于海南万宁县和乐镇,以甲壳坚硬、肉肥膏满著称, "和乐蟹"的烹调法多种多样,蒸、煮、炒、烤,均具特色,尤以"清蒸"为佳,既保持原味之鲜,又兼原色形之美。
C、东山羊 此菜以位居"石山羊"产地火山口的荔湾酒乡的出品闻名遐迩。特点:色泽金黄,装盘整齐,肉质酥烂,润滑适口,气味芳香,十分鲜美。
D、加积鸭,俗称"番鸭",是琼籍华侨早年从国外引进的良种鸭,最早在琼海市加积镇养殖繁衍。其特点是,鸭肉肥厚,皮白滑脆,皮肉之间夹一薄层脂肪,特别甘美。
2、丰富多彩的上海饮食:
上海历史悠久,早在东周,因其处于江南鱼米之乡,而有楚越之地饭稻羹鱼之说,素有“世界美食之都”之名。要尝中华美食,请到上海来:各省菜系云集上海,京帮、扬帮、四川、广帮和上海本帮菜系为主,兼容并蓄了苏州、杭州、无锡、宁波等等;要吃世界美食,请到上海来:世界各地的菜系影聚上海,欧陆菜、美国菜、日本菜、意大利菜、印度菜、韩国采、越南菜、泰国菜等等汇集上海。各地名厨云集上海,技艺精湛,擅长煮、蒸、煲、拌、烧、煸、炸、爆、炒、炖、焖、烩、煎、贴、熏、烤、炙、扣、烟、扒、泡、浸等数十种烹调方法。
3、充满民族特色的新疆饮食:
新疆凉面、烤羊肉串、油塔子、烤馕、烤全羊、抓饭、拉条子、新疆奶茶都是新疆的名菜,在隆重的宴会上,一般是把烤好的全羊平放在特制的餐车上,头系红绸,嘴含青菜,推至餐厅,任宾客随意切割品尝。待客时,奶茶是现烧现用。喝奶茶时,维吾尔、锡伯等民族喜欢用较大的瓷碗,而哈萨克、蒙古等民族则喜欢用小瓷碗,维吾尔族群众在给你端来大碗奶茶之后,往往还把馕饼掰成小块放入碗中,以示热情。
4、积淀北国特色的哈尔滨风味:
哈尔滨历史区域文化鲜明,烹饪原料得天独厚。不仅有金元文化的积淀和外来文化的影响,而且还有大小兴安岭的山珍野味,也有本地特色山珍野味,还有来自近代多元文化交流的产物,这些形成了哈尔滨独特的餐饮文化,即哈尔滨风味。松花江的“三花五罗”,黑龙江的鲑鱼,乌苏里江的大马哈鱼,这些都为形成哈尔滨的风味特色奠定了文化与物质基础。其特点可以概括为“朴实中透析出秀气,粗犷中蕴藏着精华”。哈尔滨大面包、酥合利、老鼎丰糕点、清汤鹿尾、京字牌松仁小肚、冰糖雪哈、清炖熬花鱼、镜泊鲤鱼丝、江海米蕨菜都是哈尔滨的特色美食。
三、东西南北饮食文化地域差异原因分析:
通过这几个月的研究调查,我们了解了各地的饮食文化特色,认为主要受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
(1)、地理位置的影响:不同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造就了各地区不同的气候条件, 北方的气温比南方低 , 尤其冬季十分寒冷 , 因此北方人的饮食中脂肪、蛋白质等食物所占比重大 , 尤其在牧区 , 牧民的饮食以奶制品、肉类等为主。南方人饮食以植物类为主 , 居民有喝菜汤吃稀饭的习惯,比如我们海南,“饭前喝汤”,海南人吃饭一般要在饭前喝汤,无论饭菜是否已经摆上,先要吃的东西一定是汤,喝过汤之后才吃饭吃菜,酒足饭饱以后,还要再喝碗汤,才算是吃完了一顿饭。而在高寒的青藏高原上 , 青裸是藏民主要种植的作物和主食 , 同时为了适应和抵御高寒的高原气候 , 具有增热活血功效的酥油和青裸酒成为藏族人民 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主要食用油和饮料。
(2)、社会因素的影响:
比如上海扼长江入海口,腹地广阔,交通方便,经济发达,是中国最大的商业中心,从19世纪中叶上海被迫对外开埠,畸形繁荣经济刺激着上海菜的发展变化,各地风味为适应上海人员复杂,满足食客众多要求,古今中外兼收并蓄、相互借鉴,形成了上海菜讲究五味调和及清淡的真味的饮食习俗:菜肴以清淡为主,讲究层次,虽有多种复和味,但口感平和,质感鲜明。具有清新秀美、温文尔雅、风味多样、富有时代气息的特点。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世界美食掀起一股强调低糖、低脂肪、荤素搭配及营养搭配等潮流,上海菜也紧紧跟随,改革各项操作技艺,创新菜肴,以适应时代生活的节奏,在开拓、趋时中发展,总之,要尝中华美食请到上海来,要吃世界美食请到上海来。
(3)、民族文化的影响:
我国有 56 个民族 , 汉族主要居住在东部平原地区 , 众多的少数民族则主要分布在西北、东北、西南地区 , 地形和气候差异大 , 更重要的是各民族在生产活 动、民族信仰上都有各自民族的特点 , 在饮食上也形成 了自己的民族特色 , 各民族之间的差异很大。
我国汉族聚居的东部平原 , 耕作条件较好 , 盛产稻 米、小麦 , 同那些以耕作业为主的少数民族像朝鲜族、 锡伯族、傣族、壮族、独龙族等一样 , 以五谷为主食。朝鲜族人喜食米饭、冷面。羌族人喜欢将大米掺入玉米混蒸 , 称 " 金裹银 " 。壮族的 " 包生饭 ", 苗族的 " 乌米饭 "均颇具特色。蒙古族、鄂伦春族、怒族和牧区藏族 , 由 于居住在寒冷地区 , 又多水产和畜肉 , 为抵御严寒 , 故 以高热量的肉类为主食。松花江、黑龙江沿岸的赫哲族以渔猎为生 , 鱼兽肉为其主食。蒙古族以放牧为主 ,饮食分白食和红食 , 自食为各类奶制品 , 红食主要是牛 羊肉。维吾尔族则爱吃用大米、羊肉、胡萝卡等做的抓 饭 , 以及拉面、烤羊肉、镶等。哈萨克人的风味小吃是 用奶油混幼畜肉装进马肠内蒸熟的 " 金特 " 和肉碎拌香 料蒸成的 " 那仁 " 。受自然条件的约束 , 各民族在民族发展过程中形 成了各自的图腾信仰和对动植物的精灵崇拜 , 这同时 也影响到饮食 , 比如鄂温克族人的祖先禁止猎熊 , 这样 尽管他们以肉类为主食 , 却也不会吃熊肉
• 最主要的就是气候不同造成的。 气候不同,温度差异大,生产的农作物就不同。 主食的不同,造成了整个饮食结构以及吃法的巨大差异。总的来说,北方饮食粗糙,而南方做工精细。你要听到一个北方人会做菜,那才奇怪,就跟听到一个南方人吃得随随便便一样。南方人一吃得随随便便,多半是不想活了。北方人相反,只有不想活了,才去好好地吃一餐。八大菜系,南边占了绝大部份,流派纷呈,只给北边剩下京菜、鲁菜两个系,严格说来,还是为了保留北方人的粗犷风格才给划出来的,根本不能与粤菜、川菜、湘菜、淮扬菜相匹敌。南方人到北方开餐馆,是丰富和弘扬民族的食文化;北方人到南方开餐馆,不过是让鲜活玩艺儿吃腻了的乡亲们别忘了家常口味,有点象开忆苦餐。 北方人喜欢大块吃肉,大碗喝酒;南方人要把肉切得细细的,煨得烂烂的,炒得嫩嫩的,把酒烫得温温的。南方人喜欢吃青叶子菜,几天不吃就屙不出屎;北方人无所谓,光吃肉也能拉屎。北方人喜欢吃饺子,这是他们对中国饮食的最大贡献。南方人喜欢吃馄饨。饺子用醋蘸蘸就行了,一口一个。馄饨要汤碗、调料齐全,一口只咬半个。南方人喜欢吃葱,北方人喜欢吃蒜;南方人吃泡菜,北方人吃咸菜;南方人吃辣椒是为了祛湿,北方人吃辣椒是为了驱寒。南方人是咸辣、麻辣、油辣、甜辣,北方人是干辣、酸辣。北方人把吃读成“痴”,痴痴地只管吃。南方人把吃叫“七”,叫“恰”,叫“食”,叫“噎”,叫“夹”,叫“塞”。南方人喝茶也叫饮茶。南方人饮各种各样的茶,北方人只喝花茶就够了,觉得花茶既香且浓,殊不知那是花香而非茶香,是南方人专门放进去骗北方人的。北方人不懂欣赏真正的茶中精品,比方龙井、碧螺春,以为太淡,要细抿慢嚼才似乎有那么点味,不适合牛饮。 北方人吃得简单,与地域物产有直接关系。北方崇尚简朴,南方追求华美,很大程度上也是地域特点造成的。北方冷而干燥,把毛毯、彩染布挂在墙上,显得温馨暖和。南方则挂不出这种效果,看了会浑身燥热,还老去闻是不是有一股可疑的霉味。北方人喜欢毛皮,耐寒。南方人不喜欢,灰扑扑的见了就打喷嚏,容易生虫。南方人喜欢竹制品,又凉快又经得起沤。北方人洗澡叫搓泥,要积出泥一样的肥垢来了才去搓一次。南方人洗澡叫冲凉,一冒汗就去冲。南方人睡床,北方人睡炕。北方人来客都往炕上请,客人留宿与主人一大家子济济一炕。南方不兴这样睡觉,睡不踏实。最后南床统一了北炕,至少城市是如此。 现在北方人来客,也不是动不动就请人家上床。
提及南北饮食的差异,大家可能首先会想到南方主食大米、北方主食面粉。但是东北生产大米,而且久负盛名,颇为有趣的是东北人自己有名的大米主要卖到其他地方,自己却不喜欢吃。
从菜系来看,南方菜系优势明显、有广东的粤菜、四川的川菜、湖南的湘菜、江浙的杭帮菜等。而北方却几乎没有独立的菜系,当然东北的菜还是颇有特色。总体特点是南方饮食讲究的是精细,而北方体现的是粗犷。
从菜量来看,南方多数是小而精。北方是多而粗,南方一年四季蔬菜丰富,北方到了冬季就数大白菜最多,要不就是大棚的蔬菜,但是品种相对还是少了些。尤其在农村可能差别更大。
从喝汤来看南北迥异:南方人喝汤是作为一个菜上桌的,更多的是在夏季天气炎热喝汤,广州、福建一带在饭前、饮酒前喝汤,尤其广州人堡汤是出了名的。而北方人一年四季都喝汤,但是汤是在饭后喝,一般不是作为一道菜上桌,而且主要在冬季喝汤,觉得热乎、暖和。
从喝酒来看,北方人豪爽,平均酒量大于南方人,特别是山东、东北和内蒙人酒量惊人。南方生产白酒,有名的贵州茅台、四川五粮液。夏天可能南北都已啤酒为主,但是冬天北方人更喜饮白酒,但是冬天南方的江浙一带喜喝黄酒,比如绍兴女儿红、上海的和酒、石库门等。北方人大碗喝酒,大口吃菜,大声说话。南方人相对精细。
从地域差异看中国东西南北饮食文化 2008-12-04 17:48
分类:文化 字号: 大大 中中 小小
我国是一个文化历史悠久的国家,地域宽广,有23个省,4个直辖市,5个自治区和2个特别行政区。自走入高中校们,我们对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了解到身边的文化与地理的密切联系,特别是学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之后,这让我们想更进一步的探究由地域差异引起的文化差异.因此,我们选择了一种诱人的文化------吃, 由于我国自然环境、气候条件、民族习俗等的地域差异,各地区和各民族在饮食结构和饮食习惯上又有所不同 , 其饮食文化更是丰富多彩,各个地区别具风格。下面我们将从中国饮食文化的总体特征、东西南北饮食文化差异的主要原因等方面进行分析:
从地域差异看中国东南西北饮食文化
一、我国饮食的总体特征:
(1)、我国饮食文化的历史起步较早 , 发展也很快。
早在十万年前 , 我们的祖先已懂得烤吃食物。陶器、陶罐 等较为先进的储器或饮器问世后 , 人们能较为方便地 煮、调拌和收藏食物 , 饮食习惯便进人了烹调阶段。距今七八千年的裴李岗文化时期 , 夏商时代已经有王者 " 十二鼎食 " 之说。汉代时已经发展形成并充分掌握了 炖、炒、煎、煮、酱、腊、炙等烹调方法 , 并外传到中亚、西 亚和东南亚。封建时期每个朝代的宫廷御膳 , 都代表 了当时的饮食最高水平。可见我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 , 内容又相当丰富。
(2)、我国的饮食结构复杂多样 , 以五谷为主食者为最多。
因为我国广大地区自然条件优越 , 尤其是东部广大平原地区适宜种植小麦、水稻等农作物 , 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和生活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饮食习惯 , 大多地区习惯于早、中、晚一日三餐
(3)、我国的饮食调制方式各式各样
烹、妙、煮、炸、煎、 涮、炖等 , 加之丰富的佐料大葱、香菜、蒜、醋等 , 使我国 的饮食和菜肴花样繁多 , 色香味俱全。这是西方型饮 食所不能比的。
二、各具特色的东西南北饮食文化:
下面我们以南方的海南,东部的上海,西部的新疆,东北的哈尔滨为例进行介绍:
1、 独具风格的海南饮食:
(1)、椰味菜是海南菜所长:琼州椰子蟹、椰奶鸡、椰液香酥鸭、椰汁东山羊、嫩椰百花盒、椰奶燕窝盅、脆炸椰奶、椰子盅等。
(2)、清淡鲜活、原汁原味山珍海味:
(3)、海南特色的风味小吃:抱罗粉、海南粉、黎家酸菜、锦山煎堆、糯米粑、红鱼粽等等。
(4)、享誉海内外的四大名菜:
A、文昌鸡 最负盛名的传统名菜。号称"四大名菜"之首。
文昌鸡是一种优质育肥鸡,因产于海南省文昌而得名。据传,文昌鸡最早出自文昌县潭牛镇天赐村。此村盛长榕树,树籽富含营养, 家鸡啄食,体质极佳。
B、和乐蟹 "和乐蟹"产于海南万宁县和乐镇,以甲壳坚硬、肉肥膏满著称, "和乐蟹"的烹调法多种多样,蒸、煮、炒、烤,均具特色,尤以"清蒸"为佳,既保持原味之鲜,又兼原色形之美。
C、东山羊 此菜以位居"石山羊"产地火山口的荔湾酒乡的出品闻名遐迩。特点:色泽金黄,装盘整齐,肉质酥烂,润滑适口,气味芳香,十分鲜美。
D、加积鸭,俗称"番鸭",是琼籍华侨早年从国外引进的良种鸭,最早在琼海市加积镇养殖繁衍。其特点是,鸭肉肥厚,皮白滑脆,皮肉之间夹一薄层脂肪,特别甘美。
2、丰富多彩的上海饮食:
上海历史悠久,早在东周,因其处于江南鱼米之乡,而有楚越之地饭稻羹鱼之说,素有“世界美食之都”之名。要尝中华美食,请到上海来:各省菜系云集上海,京帮、扬帮、四川、广帮和上海本帮菜系为主,兼容并蓄了苏州、杭州、无锡、宁波等等;要吃世界美食,请到上海来:世界各地的菜系影聚上海,欧陆菜、美国菜、日本菜、意大利菜、印度菜、韩国采、越南菜、泰国菜等等汇集上海。各地名厨云集上海,技艺精湛,擅长煮、蒸、煲、拌、烧、煸、炸、爆、炒、炖、焖、烩、煎、贴、熏、烤、炙、扣、烟、扒、泡、浸等数十种烹调方法。
3、充满民族特色的新疆饮食:
新疆凉面、烤羊肉串、油塔子、烤馕、烤全羊、抓饭、拉条子、新疆奶茶都是新疆的名菜,在隆重的宴会上,一般是把烤好的全羊平放在特制的餐车上,头系红绸,嘴含青菜,推至餐厅,任宾客随意切割品尝。待客时,奶茶是现烧现用。喝奶茶时,维吾尔、锡伯等民族喜欢用较大的瓷碗,而哈萨克、蒙古等民族则喜欢用小瓷碗,维吾尔族群众在给你端来大碗奶茶之后,往往还把馕饼掰成小块放入碗中,以示热情。
4、积淀北国特色的哈尔滨风味:
哈尔滨历史区域文化鲜明,烹饪原料得天独厚。不仅有金元文化的积淀和外来文化的影响,而且还有大小兴安岭的山珍野味,也有本地特色山珍野味,还有来自近代多元文化交流的产物,这些形成了哈尔滨独特的餐饮文化,即哈尔滨风味。松花江的“三花五罗”,黑龙江的鲑鱼,乌苏里江的大马哈鱼,这些都为形成哈尔滨的风味特色奠定了文化与物质基础。其特点可以概括为“朴实中透析出秀气,粗犷中蕴藏着精华”。哈尔滨大面包、酥合利、老鼎丰糕点、清汤鹿尾、京字牌松仁小肚、冰糖雪哈、清炖熬花鱼、镜泊鲤鱼丝、江海米蕨菜都是哈尔滨的特色美食。
三、东西南北饮食文化地域差异原因分析:
通过这几个月的研究调查,我们了解了各地的饮食文化特色,认为主要受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
(1)、地理位置的影响:不同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造就了各地区不同的气候条件, 北方的气温比南方低 , 尤其冬季十分寒冷 , 因此北方人的饮食中脂肪、蛋白质等食物所占比重大 , 尤其在牧区 , 牧民的饮食以奶制品、肉类等为主。南方人饮食以植物类为主 , 居民有喝菜汤吃稀饭的习惯,比如我们海南,“饭前喝汤”,海南人吃饭一般要在饭前喝汤,无论饭菜是否已经摆上,先要吃的东西一定是汤,喝过汤之后才吃饭吃菜,酒足饭饱以后,还要再喝碗汤,才算是吃完了一顿饭。而在高寒的青藏高原上 , 青裸是藏民主要种植的作物和主食 , 同时为了适应和抵御高寒的高原气候 , 具有增热活血功效的酥油和青裸酒成为藏族人民 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主要食用油和饮料。
(2)、社会因素的影响:
比如上海扼长江入海口,腹地广阔,交通方便,经济发达,是中国最大的商业中心,从19世纪中叶上海被迫对外开埠,畸形繁荣经济刺激着上海菜的发展变化,各地风味为适应上海人员复杂,满足食客众多要求,古今中外兼收并蓄、相互借鉴,形成了上海菜讲究五味调和及清淡的真味的饮食习俗:菜肴以清淡为主,讲究层次,虽有多种复和味,但口感平和,质感鲜明。具有清新秀美、温文尔雅、风味多样、富有时代气息的特点。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世界美食掀起一股强调低糖、低脂肪、荤素搭配及营养搭配等潮流,上海菜也紧紧跟随,改革各项操作技艺,创新菜肴,以适应时代生活的节奏,在开拓、趋时中发展,总之,要尝中华美食请到上海来,要吃世界美食请到上海来。
(3)、民族文化的影响:
我国有 56 个民族 , 汉族主要居住在东部平原地区 , 众多的少数民族则主要分布在西北、东北、西南地区 , 地形和气候差异大 , 更重要的是各民族在生产活 动、民族信仰上都有各自民族的特点 , 在饮食上也形成 了自己的民族特色 , 各民族之间的差异很大。
我国汉族聚居的东部平原 , 耕作条件较好 , 盛产稻 米、小麦 , 同那些以耕作业为主的少数民族像朝鲜族、 锡伯族、傣族、壮族、独龙族等一样 , 以五谷为主食。朝鲜族人喜食米饭、冷面。羌族人喜欢将大米掺入玉米混蒸 , 称 " 金裹银 " 。壮族的 " 包生饭 ", 苗族的 " 乌米饭 "均颇具特色。蒙古族、鄂伦春族、怒族和牧区藏族 , 由 于居住在寒冷地区 , 又多水产和畜肉 , 为抵御严寒 , 故 以高热量的肉类为主食。松花江、黑龙江沿岸的赫哲族以渔猎为生 , 鱼兽肉为其主食。蒙古族以放牧为主 ,饮食分白食和红食 , 自食为各类奶制品 , 红食主要是牛 羊肉。维吾尔族则爱吃用大米、羊肉、胡萝卡等做的抓 饭 , 以及拉面、烤羊肉、镶等。哈萨克人的风味小吃是 用奶油混幼畜肉装进马肠内蒸熟的 " 金特 " 和肉碎拌香 料蒸成的 " 那仁 " 。受自然条件的约束 , 各民族在民族发展过程中形 成了各自的图腾信仰和对动植物的精灵崇拜 , 这同时 也影响到饮食 , 比如鄂温克族人的祖先禁止猎熊 , 这样 尽管他们以肉类为主食 , 却也不会吃熊肉
蒙古族——除夕更岁时,一家人围坐在包内火炉边,在向长辈敬献“辞岁酒”之后,饱餐烤羊腿和煮水饺。
高山族——台湾高山族有吃“长年菜”的习俗。长年菜也叫作“芥菜”,吃这种菜是预示寿命长。有的人将长长的粉丝加入长年菜里,象征着长生不老。
满族——年三十家宴十分丰盛而隆重。主食有糯米粉或成粉包制的饺子、火烧、豆包等;传统年菜有鲜美的血肠、煮白肉及别具一格的酸菜氽白肉,而象征吉庆有余的鱼菜更不可少。子时还要吃一顿送旧迎新的鲜肉水饺。
壮族——年三十晚上煮好初一全天的饭,以示来年要丰收。这种饭叫“粽粑”,有的长达尺余,重五六斤。
拉祜族——每至除夕必做糯米粑,其中有一对做得特别大,据说象征太阳和月亮,用以祈祝新的一年风调雨顺、果实累累。
侗族——初一清早,从塘里弄几条又大又鲜灵的鲤鱼,煎、炸、烧、炖、摆上桌,再加一盘香气四溢的腌鱼,整桌菜以鱼为主。侗家人说,春节吃鱼,预兆新的一年吉庆有余(鱼)、五谷丰登、余钱余粮。
黎族——过春节,家家宰猪杀鸡、备佳肴美酒,全家围坐吃“年饭”,席间唱“贺年歌”。大年初一或初二,人们集体狩猎,猎物的来先分给第一个击中猎物的射手,剩下的一半大家均分,怀孕妇女可以获得两份猎物。
景颇族——春节期间,各家各户都酿水酒,向长辈敬酒。
达斡尔族——生活在黑龙江和嫩江两岸。除夕年饭是黄米蒸糕,初一大清早,互相拜年的人们一进门就抢食年糕,借以祈愿生活年年提高。
佤族——新年第一次见面除相互道喜外,还赠以糯米粑团、甘蔗和芭蕉,以此祝愿家庭生活和睦、甘甜、美好。
土家族——在全家的团圆饭餐桌上,一定要有坨坨肉和合菜。
维吾尔族——年节家宴食品有:用大米、羊肉、葡萄干等做成的“普罗”,用面粉、羊肉、洋葱等做成的“匹提尔芒达”(包子),用带骨羊肉煮制的“格西”(手抓羊肉),用面团抻成的“兰曼”(抻面),以及与汉族馄饨相似的酸辣可口的“曲曲尔”等。此外还备有多种民族传统糕点和小吃食,如“艾西姆桑扎”(圆盘馓子)、“亚依玛扎”(花边馓子)、“波呼萨克”(炸吉皮)、“沙木波萨”(炸合子)、“卡依克卡”(花色炸食)等。
『玖』 跪求网上朋友们帮我写一篇《地理位置与饮食习惯的关系》的论文,600字以上,有意者请帮忙。
地理环境与饮食习惯有着密切关联,在生活中因地理位置的差异形成的饮食差异很普遍。我觉得也可以说成饮食习惯与地理位置成相关规律性。
就与我们国家为例:以秦岭淮河为界,1.秦岭淮河南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受地形影响,田块面积不大,且田块又多其中分布于山间坝子,或河谷区。2.气候为亚热带季风气候,且为湿润性气候,降水>800毫米,雨热同期,所以形成以种植水稻为主的农业区,相对应人们主食就为大米。又因该地域内的土壤多为显酸性的红壤砖红壤,加上地形气候条件,在丘陵地区多种经济作物茶叶,人们休闲时多饮茶。在往南的热带地区,因水热条件更好,热带水果比较多,人们随手可摘的水果,在本地区价格又比较便宜。
在秦岭淮河以北,属温带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变化大,受夏季风进退快慢影响较大,会有低温,结冰期会越来越长,无霜期越来越短,农作物稍南方比要耐寒耐旱,就以小麦等为主,主食也为面食。
而很特殊的青藏高寒区就以畜牧业为主,作物为青稞等,所以很有名的就是到藏区品青稞酒,喝酥油茶,吃臧粑。
所以可基本归纳为特定的地理位置(在地形,气候,土壤,水文影响下)——独特或是主要的农作物(农业地域类型)——相对于的主食——就有不同饮食习惯的长期固定。
当然,这只是在中国地域上很粗浅的分析,我觉得在世界上任何国家都应该如此,分析这个问题可以结合世界农业地域类型分区来进行。就是应该详细解答此种地域类型形成的主要原因。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