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案保护环境
❶ 如何在地理教学中进行环保教育
如何在地理教学中进行环保教育
1前言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随着人口激增,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受到污染,生态遭到破坏,环境问题日趋严重[1]。由于臭氧层破坏、热带雨林消失,温室效应和酸雨等全球环境问题正严重威胁着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因此,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是保护环境的有效途径。提高环保意识必须从学校教育做起,让中小学生从小树立环保意识,自觉地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地理学科作为一门专门研究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在环境教育中有着其它学科无法相比的优势。作为一名中学地理教师,我们应转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寓环境教育于地理教学之中,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为我国乃至全球环境教育的发展做出一份努力。因此,寓环境教育于地理教学之中,是广大地理教师应努力探索与实践的课题。
2进行环保教育之前应做的准备
2.1明确地理教育在学生环保意识培养方面的目标和任务
(1)地理教育中有大量有关环境的知识,如人口、资源、环境及其相互间的关系等内容,所以在实际教学中,要努力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2]。
(2)地理教育应帮助学生“在环境中”提高环保意识。地理学科第二课堂丰富多样,通过各种课外活动,如植树、保护母亲河、回收废旧电池等让学生在环境中亲身体验,通过各种探索活动,感受各种环境问题,端正环保态度。
(3)地理教育能够帮助环境教育成为“为了环境的教育”。向学生阐释人地关系,培养他们的全球观念,使他们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投身于环保事业。
2.2深刻领会地理教材中能够进行环保意识的内容
中学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内容应以课本为主要依据,现行中学地理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环境教育内容,主要有如下三方面:
(1)智能教育内容
教材以大量的篇幅讲述社会、经济、生态的持续发展,资源的持续利用;阐述环境问题的现状、起因与解决办法,揭示人地互动发展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
(2)道德教育内容
教材告诉我们,自然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环境对废弃物的容纳能力是有限的,对资源的无节制掠夺开采,对环境的任意污染与破坏,必然受到自然界的惩罚,通过破坏环境来侵犯他人的利益,危及子孙后代的生存,必将受到社会的谴责,从而明确人对自然的道德责任和义务,树立“保护环境光荣,破坏环境可耻”,“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新型环境道德观念。
(3)行为教育内容
要求学生成为大自然的优秀管理员,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讲究环境卫生,节约用水用电,收集废纸废铁,爱护花草树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积极主动参加环保宣传教育活动,投身于环保事业。
3地理教学过程中进行环保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3.1课堂环境教育
3.1.1结合地理教学内容进行环境教育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努力挖掘教材中的环境教育内容,特别注重挖掘教材中“隐性”环境教育因素,做到地理知识教学、环境知识教学和环境保护意识培养的有机统一,是发挥地理课环境教育作用的重要途径。高中地理新教材每个单元里几乎都涉及环境保护问题,如第一单元中的“保护宇宙环境”、第二单元的“大气环境保护”,第四单元中的“自然环境保护”,都是很好的环境教育材料。教师在上课时可以举一些典型事例来教育学生,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
3.1.2充分利用每一节课的活动
高中地理教材一个显著特点是设计了“活动”内容。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活动”进行环境教育。如第一单元的第一课就设计了一个“活动”“:好好爱护地球,因为只有一个地球”。组织学生针对这个“活动”开展演讲比赛,得到学生的积极响应。
3.1.3合理地安排每个单元的自学园地
新教材在每个单元后都设有自学园地,其内容包括阅读篇和练习篇。它们既是课文继续,又是知识的拓展。教师可以利用自学园地进行适当的环境教育,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利用第四单元的活动题,对于“大气温室气体使全球变暖”这一主题,组织学生针对练习中科学家们的正反方观点,结合自己课后查
找的资料和课堂所学的知识展开辩论。这种活动既巩固了课堂知识,又上了一堂环境教育开放课,还培养了学生的多种能力。
3.2充分利用各种实践活动,结合实例进行环保教育
环境意识的形成必须依赖于学生的实践,而且只有在他们的实践中才能表现出来。如果没有接触过协调环境关系有关的活动,那么,热爱环境、保护环境只能是一句空话,所以,在地理教学中必须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加强环境教育。
(1)把地理知识与周围看得见、摸得着的环境紧密联系起来。
组织研究性活动,譬如我校办公室组织地理老师、生物老师和学生沿长沱江和长江交汇处——管驿嘴,往上走到瓦窑坝,从江水颜色、上下游江水PH值对比让学生对水污染状况有切身的体会;再加上生物老师对长江近年来生物多样性减少进行讲解与描述,这样大大加强了学生对地理的兴趣,为进行环保教育做好铺垫。
(2)结合环保纪念日,让学生参与环保实践,提高环保意识。
我国每年与环境保护相关的节日很多(表2),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节日进行环保教育。
表2 环境保护节日
时间
3月12日
3月22日
6月5日
6月25日
10月6日
节日名称
植树节
世界水日
世界环境日
全国土地日
世界粮食日
上述节日可以通过下列几种方式进行环保教育。
(1)结合3月12日植树节,带领学生参加植树活动,学生实现了参与环境保护的愿望,在劳动中提高了环保意识,同时也深化了地理课本上有关知识的学习。
(2)结合3月22日世界水日,可组织调查小组,调查学校用水现状,包括主要用水项目与各项目实际用水量;调查学校可行的节水途径与可达到的节水量,设计学校节水方案[3]
(3)结合6月5日世界环境日,可开设“工业与环境”专题知识讲座,向学生介绍工业发展与环境的关系,通过讲座,增加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新认识,增强环境保护的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
(4)结合6月25日全国土地日,组织学生通过查阅图书、互联网或实地调查,了解学校附近地区近年来耕地被占用的情况,及其对粮食生产的影响。
(5)结合10月6日世界粮食日,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为题进行讨论。
3.结论
中学地理既是传授人与环境、环境与发展的基础学科,也是传播和更新科学文化的主要载体,环境教育的重点是青少年学生,学生是将来社会的主人,是国家的希望,他们的环境行为决定着一个时代的生存和发展,为了祖国的前途,人类的未来,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环境教育,显得十分重要。作为一个地理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学科优势和地理课堂这个主阵地,帮助广大青少年学生形成敏锐的环保意识,科学的环境知识,正确的环境伦理观念,负责的社会态度,有效的环境保护能力,并通过课堂学习,理论联系实际,积极参与到保护环境的活动中去。这也是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宗旨所在。
❷ 人教版八下地理长江沿河地带之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治理保护课件与教案
哦了
❸ 关于地理保护环境的内容 保证采纳!!!!
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问题
第一节 环境概述
一、环境的概念及分类
1.概念:是指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社会和物质条件的综合体。
2.环境的分类:
A.按属性: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B.其他标准
二、环境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水、空气、生物、土壤、岩石、阳光等;
2.社会环境因素:生产力、科学技术、社会制度、宗教信仰等
三、环境质量
1.成因: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分类:大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土壤环境质量等
第二节 环境问题概述
一、环境问题的概念及分类
1.概念: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原因使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并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影响和破坏的问题。
2.分类:
A.原生环境问题:由自然力或自然因素引起的环境问题称为原生环境问题。
B.次生环境问题:由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问题称为次生环境问题,包括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二、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危害
1.原因: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危害:A.威胁生态平衡
B.危害人类健康
C.直接制约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1.全球性环境污染:气候变暖、酸雨污染、臭氧层破坏等。
2.大面积的生态破坏:植被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
3.突发性的严重污染事件
特点:突发性;污染范围大,危害严重,经济损失巨大。
❹ 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一、结合课文,渗透环保理念
近几年来,我国的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如京津冀地区每年春季的雾霾频率越来越高,折射出我国雾霾问题的严重性。众所周知,地理学是一门专门研究环境的自然学科。在初中地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以教材为基础,并将环保理念适当的融入课堂教学中,将环保理念与课文知识进行结合。如在上到有关我国自然资源的内容时,地理教师可通过利用教师的多媒体工具,播放有关现实生活中浪费资源、污染水源、滥砍滥伐的视频或者图片,让学生能深刻了解我国环境面临的种种危机,并让其产生触动,从而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节约意识。实践表明,地理学教学需要课本,但不能仅囿于课本,必须将文中的内容与现实进行结合,以丰富课堂学教学的内容,提高教学的质量,从而实现向学生渗透环保意识的目的。
二、渗透环保理念,引发危机感
环境保护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之义。因此,教师在地理课堂上不仅要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还必须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们了解我国目前的环境现状,体验到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给我们生存与发展带来的危害,以激发其危机感。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相互交流对环境问题的看法,如身边常遇到的破坏环境的行为,应采取何种措施保护我们的家园等,让其充分感受到环境问题并不是遥不可及的,而是就在我们的身边,甚至已经对我们的日常生活造成影响。此外,教师可在课堂上播放相关视频,如各地频发的滑坡、泥石流现象,并深入分析灾害发生的原因是人类的乱砍滥伐导致的,从而给予学生心灵启示,让其能对自然产生敬畏之心,进而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并付诸与实际行动中,如在生活中做到节约用水、不浪费食物、多植树等。
三、完善教学方式,进行实践教学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好地理的基础,但地理本身是一门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其需要对生活进行观察与体验,特别是在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时,大自然课堂的感知教育比传统的课堂教学更具有教育作用。因此,地理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实践性教学,鼓励学生走出校门,到大自然中感悟我们生活环境的现状。在学生进行实践性教学之前,地理教师可事先安排一些课题,并要求学生根据课题去寻找结论。如我市的水资源有无污染的现象?污染主要是哪些原因导致的?我市工业生产是否存在超标排放的情况?相关部门如何解释我市环境存在的问题等等。课题的明确有利于学生有方向地进行社会调查,在目睹我们身边大量污染环境、破坏环境的现象后,学生们的心灵会受到更深的触动,并能以身作则,自觉担负起维护环境和谐与生态平衡的重任,做好环境保护工作。
❺ 地理的关于环保的教案
古往今来,地球妈妈用甘甜的乳汁哺育了无数代子孙。原来的她被小辈们装饰得楚楚动人。可是,现在人类为了自身的利益,将她折磨得天昏地暗。人类只有一个地球;而地球正面临着严峻的环境危机。“救救地球”已成为世界各国人民最强烈的呼声。
我为周围环境的恶化而感到心痛,我想:作为未来接班人的青少年,如果不了解人类环境的构成和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无视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不去增强环境保护意识,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的话,我们的生命将毁在自己的手中,老天将对我们作出严厉的惩罚。为此我下定决心要从我做起爱护环境,保护我们这个赖以生存的家园,做一个保护环境的卫士。
在刚过去的一年中,我积极参加学校开展的植树活动,带领我们初一(6)中队的班干部创立了“绿色天使”植绿护绿小组,鼓励队员们在校园里认养了一棵小树苗,利用课余时间给它梳妆打扮,为它长成参天大树打下了基础。在学校组织的“让地球充满生机”的签字活动中,我郑重地在上面签下自己的名字,并写下了自己对环保的决心和期望,对美好未来的憧憬。我积极参加学校在世界环境日举行的有奖征稿,认真查阅、收集各类资料,进行社会调查,撰写有关环境治理设想方面的文章,我经常去参加学校组织的环保讲座,观看环保方面的录相带,积极参预环保知识问答调查活动,认真填写每一项提问。我参与了“红领巾植绿护绿队” 的网站建设,在上面发布大量的环保图片和环保知识,以及关于环保的各方面的法律知识,我国在环保方面发展动向、世界各国的环境保护情况;每个月我都利用网络、报纸,查找一些最新的不同的专题和板块“环保资讯”来告诉大家;还定期制作一些宣传板来宣传环保知识和生活中的环保常识。提高了大家的环保意识;号召同学们从不同的方面来关爱自己的家园,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为周围的环境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我积极动员身边的人一起来依法保护和建设人类共有的同样也是仅有的家园,为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人类的文明做出贡献。我还和同学们共同发起“养一盆花,认养一棵树、爱惜每一片绿地,让我们周围充满绿色”和 “小用塑料袋不使用泡沫饭盒和一次性筷子,让我们远离白色污染”的倡议。让我们放下方便袋,拿起菜篮子,让我们共同走向美好的绿色的明天,走向辉煌、灿烂的未来!
据我收集到的一份报告说:“环境问题是由于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源所造成的。触目惊心的环境问题主要有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噪声污染、食品污染、不适当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这五大类。”一个个铁一样的事实告诉我们,它们像恶魔般无情地吞噬着人类的生命。它威胁着生态平衡,危害着人体健康,制约着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它让人类陷入了困境。为此我作出宣告:“只要我们——人类有时刻不忘保护环境的意识,有依法治理环境的意识,地球村将成为美好的乐园”。未来的天空一定是碧蓝的,水是清澈的,绿树成荫鲜花遍地,人类可以尽情享受大自然赋予我们的幸福。
“真正检验我们对环境的贡献不是言辞,而是行动。”虽然我现在做得只不过是一些微小的事,但是我坚信要是我们人人都有保护环境的责任心,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携手保护我们的家园,自然会给人类应有的回报。在温暖的摇篮——草原上小憩;在慈祥的笑脸——天空下成长,在爱的源泉——河流中沐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