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理信息 » 地理环境探究

地理环境探究

发布时间: 2021-02-17 05:35:01

⑴ 试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说明青藏高原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青藏高原是世界乌脊,这同时也是一块对于人类而言艰难的土地。它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主要以牧区,林区,高山为主,它西起帕米尔高原,东至横断山脉, 长年气候温差大,早晚凉,由于海拔较高,常伴有低气压,土地资源利用方面包含了大量的高山和难以利用的土地。生物和生态资源丰富,建立了原生态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这些都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

青藏高原的自然地理环境同时也是对地理和气象学研究很有价值的一部分。青藏高原不仅是最大的高原,也是世界平均海拔最高的高原,所以在早年气象学中被高原气象学,青藏高原气象学,换句话说,青藏高原由于海拔高是研究平均海拔高度在4000米以上的中国青藏高原这个特殊地区气象状况的学科。如联邦德国的H.弗洛恩等许多学者认为,青藏高原地面对大气的感热加热是显著的,其地形性的降水,尤其是高原东南侧的孟加拉国地区,降水的潜热加热有更重要的作用。

中国最早的研究青藏高原气象的安多气象站位于县城城郊,始建于1965年,是国家基本气象站。观测员的主要职责,是准确测量云的状况、能见度、风速风向、湿度、气压、冻土、蒸发量等气象要素,每天定时传送到自治区气象局,再传送到中国气象局。它们是监测青藏高原天气、气候变化的重要依据,青藏高原地处我国天气气候系统上游,这些数据对预测下游地区的天气、气候变化也极有价值,但是由于海拔高,人体长期处在缺氧的状态,嘴唇乌紫脸乌青。这是缺氧导致的红细胞增多症,对大脑、心脏、血压等都有不好的影响,容易导致倦怠乏力,心胸刺痛。缺氧缺得厉害的时候当人躺下去,头疼难忍,彻夜难眠;若站起来,头重脚轻,如踩棉花。

中国地理环境影响的具体介绍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所有因素和条件的综合体。环境与发展已成为当今国际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环境地理学是一门新兴的地理学与环境科学交叉的边缘科学,它是从人地关系的整体思路出发,研究地球各圈层的环境变化以及它们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的。本书是供研究生用的该学科的基础理论著作,内容丰富、全面系统。全书共分十章,分别介绍了地球环境演化与环境问题的产生;环境地理学的学科范畴、形成和发展;大气环境、水环境、岩石圈表生环境、土壤和生物环境的环境变化及其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自然的和人为的地球化学异常引发的疾病的产生与防治;21世纪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以及环境地理学的研究方法等问题。本书主要可供中国科学院各研究所及有关高等学校环境科学、地理学、地球化学、土壤学、生态学以及相关学科的硕士、博士研究生作为教学参考书,也可供有关科研部门和高等学校的科研人员及管理干部参考。《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教学丛书》序前言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环境、环境系统和环境问题一、环境的概念和分类二、环境系统三、人地关系与环境问题第二节环境地理学研究的对象、内容、任务及学科地位一、环境地理学研究的对象、内容和任务二、环境地理学的学科地位第三节环境地理学的形成和发展一、环境地理学的形成二、环境地理学的发展历史三、我国环境地理学研究进展参考文献第二章大气环境第一节大气基本性质一、大气的组成二、大气的能量三、大气的水平运动第二节大气污染化学一、大气污染物二、烃三、光化学四、二氧化硫化学五、气溶胶化学第三节湍流和湍流扩散的基本理论一、大气湍流的基本概念二、湍流运动方程三、湍流扩散的基本理论第四节影响污染物在大气中散布的其他过程一、烟气抬升理论二、干沉积对污染物扩散的影响三、大气污染物的降水清洗过程第五节几种典型下垫面上的大气扩散一、城市大气扩散二、山区大气扩散参考文献第三章水环境第一节水圈与水环境一、水圈的结构二、地球水环境的基本特点第二节地球水资源一、地球上水的分布二、全球水循环三、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四、水资源利用第三节天然水的基本特征一、天然水的物质组成二、天然水的理化性质三、天然水的化学分类四、影响天然水化学组成的自然环境因素第四节天然水物质组成的人为变化一、水体和水体污染二、水体污染物的来源和种类第五节水体的自净过程——污染物在水环境中的迁移转化一、水体的自净作用二、水体自净机制及共影响因素三、污染物在水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参考文献第四章土壤环境第一节土壤圈一、土壤形成的影响因素二、人类活动对土壤形成的干扰三、土壤分布第二节土壤理化性质一、土壤物理性质二、土壤化学性质第三节土壤物质循环一、影响土壤物质循环的自然因素二、土壤物质循环的人为影响三、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和模式第四节人类活动对土壤环境的影响一、土地利用对土壤环境的影响二、污染物对土壤环境的影响三、工程建设对土壤环境的影响第五节土壤环境保护一、土壤自净能力与土壤环境容量二、土壤环境中污染物的迁移转化三、土壤退化与土壤环境保护参考文献第五章生物环境第一节生物圈一、生物圈的形成二、生物圈的特点与范围第二节生物与环境一、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基本原理二、生物群落的结构与演替三、生物的环境制约第三节生态系统一、生态系统的组成二、生态系统的结构三、生态系统的功能四、生态系统的类型第四节生态平衡一、生态平衡的含义二、生态平衡失调的因素三、维持生态平衡的途径第五节环境污染的生态效应一、污染物对群落结构与功能的影响二、大气污染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三、水体污染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四、土壤污染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第六节生物监测一、环境质量的生物评价与监测二、监测生物及指标的选择三、生物监测的基本方法第七节环境污染治理的生物技术与生态工程修复一、环境污染治理的生物技术二、生态工程修复参考文献第六章岩石圈及其表生环境第一节岩石圈及其组成一、岩石类型及其化学组成二、表生带后生过程的特点第二节风化壳及元素表生迁移一、风化壳的地带性特征二、表生带元素迁移与富集三、影响表生带元素迁移的因素第三节人类活动对表生带的影响一、人类活动——表生环境变化的强大地球化学营力二、人类活动影响的主要领域三、人类活动影响的途径和规模第四节矿产资源开发对表生环境的影响一、采矿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二、采矿对土壤环境的影响三、采矿对水环境的影响四、采矿对生物群落的影响五、采矿对景观美学的影响参考文献第七章地理环境与人体健康第一节人与环境的关系一、人体中的元素二、地理环境与健康三、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第二节原生环境引起的地方性疾病一、环境异常二、地方性疾病的地理流行特点三、自然疫源性疾病四、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第三节人类地球化学活动的健康效应一、环境污染的健康危害二、物理污染的健康影响三、化学污染的健康危害四、生物性污染的健康影响第四节地理环境的改造与优化一、生态风险评价二、人类生存环境的优化参考文献第八章全球环境问题第一节世界环境问题回顾一、发达国家环境质量趋向改善二、发展中国家环境质量继续恶化三、我国环境保护的成就及存在问题第二节21世纪的主要环境问题一、全球气候变暖二、臭氧层耗损三、酸雨四、生物多样性减少五、森林生态功能降低六、淡水资源危机七、耕地资源的损失和破坏第三节环境地理学在全球环境问题研究中的作用一、全球环境问题研究的特点二、环境地理学研究的作用参考文献第九章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第一节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一、可持续发展的由来二、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三、申国可持续发展及实施对策第二节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一、资源开发利用与可持续发展二、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第三节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制定与管理一、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模式系统二、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制定三、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管理参考文献第十章环境地理学研究方法第一节地理环境野外调查与观测一、地形图与遥感资料的应用二、环境背景野外调查三、地理环境摄影与素描第二节环境监测一、环境监测的特点与原则二、环境要素野外监测第三节监测的质量保证和分析方法一、监测的质量保证二、环境分析方法第四节环境信息数据处理与计算机模拟一、环境信息数据类型二、环境信息数据的简缩、转换及标准化三、环境信息计算机模拟第五节环境地理制图一、环境地理图的编制与表示方法二、环境地理背景图三、环境地理现状与质量评价图四、环境地理规划图第六节环境地理信息系统一、环境地理信息系统的内涵与特点二、环境地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三、环境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参考文献

⑶ 结合山西的地理环境的优势和劣势探究山西的发展思路

山西省地处中黄河流域中游,黄土高原东部,因居太行山以西,所以取名山西。春秋时期,大部分地方属晋国的领地,因而简称“晋”,战国时期,韩、赵、魏三家分晋,亦称“三晋”。山西省地势高昴,四周山水环绕,平面轮廓略呈一个东北斜向西南的平行四边形。其北端在大同市阳高县新平堡镇平远头村,地当北纬40°43.4′;南端在运城市芮城县汉渡乡高崖头村,地当北纬34°34.8′;东端在大同市灵丘县柳科乡白坑村,地当东经114°33.4′;西端在运城市永济市韩阳镇首阳村,地当东经110°14.6′。全省南北长约550公里,东西宽约290公里。东跨巍巍太行与河北省为邻,西、南两面皆以涛涛黄河为堑与陕西省、河南省相望;北逾绵绵长城与内蒙古自治区相连。全省总面积约156,266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63%。2008年底总人口为3410.64万人,约占当年全国人口总数的2.57%[1]。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约218人,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是我国人口较为稠密的地区之一。全省人口中绝大多数为汉族,另有回族、满族、蒙古族、壮族等54个少数民族成份,人口约12万余人,占全省总人口的0.35%,万人以上的少数民族有回族、满族、蒙古族[2]。到2008年底,全省辖11个地级市;23个市辖区、11个县级市、85个县。山西省地理环境复杂多样,气候四季分明,在上古时代就成为中国原始人类繁衍生息的主要集聚之地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从春秋战国迨至清末的二千多年来,所孕育发展的历史文化,峰谷迭出,个性鲜明,在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百年近代史,山西更成为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与解放斗争的巨大平台,书写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辉煌胜利的历史篇章。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经常必要的条件之一。考察山西历史文化,就必须将其放在当时的历史地理环境条件下,注意地理因素对文化发展的影响,才能对山西历史文化有一个比较科学和正确的认识。地理环境则包含了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气候、山川、植被等自然地理因素发展变化的速度比较缓慢,有的需要较长时间的人们才能觉察到变化,但在一些阶段和某些局部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迅速而剧烈,影响也较大。像政区、人口等人文地理因素,较之自然地理因素,发展和变化的速度要快的多。在整个地理环境的发展和变化过程中,自然与人文因素,二者互相作用,互相影响,密不可分,共同作用于历史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⑷ 研究区的自然地理环境

本研究区位于河北西南部,南与河南省交界,西与山西省接壤。在行政区划上属于河北邯郸市。区内交通比较方便,京广铁路南北贯穿东部地区,公路成网,通往各乡镇和村庄。磁县和涉县处于邯郸的西南端,属于太行山南麓,它们与河南省林县、安阳市以及山西省阳城构成太行山食管癌高发区。涉县为山区,磁县自西向东可分为山地、丘陵、平原三部分,临漳县和魏县为平原。

(一)地貌类型

本区地貌受地质构造控制,形成冲蚀和堆积地貌。由西向东依次为山区—丘陵—洪积扇—冲积平原地貌。食管癌高发区基本处于太行山区,太行山的主体为北东—南西走向,海拔高度一般为1000~1500m,山峰陡峭岩石裸露,山谷则为大大小小的山间谷地和盆地。磁县和涉县在太行山南缘。磁县西部为山地,山区地貌为冲蚀地貌。丘陵地貌分布于磁县中部,是太行山脉的边缘,并由此过渡到平原。丘陵海拔一般50~300m之间,呈向东倾斜的山丘、岗地及其凹陷盆地。洪积扇在磁县东部和临漳县西部,为河流和洪水的出口和排泄场所,呈平缓东斜的扇形台地。在临漳县以东地区和魏县为平原地貌,海拔小于50m,为漳河和滏阳河冲积而成。

表4-31993~1995年磁县食管癌标化死亡率(1/10万)

调查者:河北省肿瘤研究所、磁县肿瘤研究所。

(二)水系和沉积物

本区发育漳河和滏阳河两条水系,河流自西部山区流向东部平原。漳河水系发源于太行山主脉,大致由西向东流经涉县、磁县、林县、安阳等地进入山东省。清漳河、浊漳河由西部、西北部汇合为漳河。它是本区的主要河流,河谷不宽,具山区河流特点。滏阳河发源于峰峰矿区附近太行山与丘陵交接带,由西向东流经磁县县城,后转向北流入邯郸市,途中在马头附近有芒牛河汇入。除此之外,在涉县和磁县山区再无常年性流水汇入,这是因为在山区岩石渗水性强,且少有隔挡层。使表层岩石中的水向地下深处渗漏,而无地表水源出露。而在滏阳河上游岩石中有页岩和煤层等隔挡层和蓄水层,使地下水位浅,地下水出露的源头多,并在丘陵地区形成网状水系。

漳河沿岸堆积物主要来自上游地区的砂和岩石碎屑以及附近山区洪水带入的砾石碎块。滏阳河的一、二级水系在峰峰矿区和磁县中部的丘陵凹陷区容易受山洪的影响形成冲洪积堆积,这是在丘陵地区河床中经常见到的堆积景观。河流的三级水系流经的洪积扇台地,甚至在临漳县杜村集附近浅层表土下也能见到砾石和泥沙的堆积。在两水系之间的广大山区无水源出露,山中大大小小的干涸的河道,是洪水的通道,河床两侧有薄层冲洪积砾石层。临漳以东漳河古道堆积大量的冲积砂和风成黄土。

(三)土壤与植被

在山区谷地和盆地中发育褐土或褐土型粗骨土,其母质为寒武-奥陶系灰岩、白云岩、砂岩以及太古宙片麻岩等原地堆积的残坡积物。丘陵地区有两种土壤类型:一种是山丘、岗地的二叠系砂岩、页岩、煤层原地发育的灰色草甸土和褐土,另一种为丘陵凹陷冲洪积层发育的红色、褐色砂质或黏土质褐土。洪积扇的洪积层上一般也发育砂质-黏土质褐土。平原区为冲积砂和风成黄土发育的砂质黏土或砂土,漳河流域沿岸为冲积砂发育的砂土和砂质褐土。上述土壤中,山区褐土和丘陵草甸土成分与原岩关系密切,然而其它环境中形成的土壤成分由于母质的不同而可能有较大差别。例如丘陵的砂质褐土与洪积扇的砂质褐土由于洪水能量释放的差异其母质堆积的成分必然不同,因此其土壤成分也应有所不同。土壤类型与气候、自然植被、海拔高度、基岩等有关,在海拔700~1000m以上的山地,多为棕色森林土,低山和丘陵地带主要是褐土,平原区为洪积冲积的黄垆土和黄淤潮土(陈君石等,1991)。

自然植被从山区到丘陵、平原发生变化。涉县、磁县西部的山区,主要树种有栓皮栎、槲树、落叶松、白桦、油松、辽东栎、槲栎等。丘陵自然植被以荆条、酸枣为主,其次为野皂荚、洋槐、白羊草、黄背草、蒿属植物等。平原自然植被较少,已开垦为农田,只在沙岗上长有砂棘豆、沙蓬、虫实、蒺藜等,低洼区有盐吸、矸蓬、枸杞等,河流、公路两旁及居民点有加拿大杨、毛白杨、旱柳、垂柳、杞柳、榆、洋槐等。本区的生态环境遭受到人类活动的巨大破坏,仅在山地残存少量次生林,原生植被保存极少。

(四)气候条件

本区地处中纬度,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少雪,夏季炎热多雨,气温变化剧烈。年平均气温8~13℃,无霜期140~210天,年平均降水量570~620mm,为半干旱地区。

(五)人口、资源与环境

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谷子和红薯,还有水稻、高粱。经济作物有线麻、蓖麻、棉花等。山区盛产柿子、核桃、花椒等。平原盛产梨等。

本区工业主要以煤、铁矿开采为主。峰峰煤矿在磁县中部一带,是著名的邯邢铁矿基地。铜、耐火粘土、铝土矿、水泥灰岩、电石灰岩、石膏、瓷土、水泥粘土和黄土等也是本地的重要矿种。

涉县、磁县经济落后,农民比较贫困。新鲜蔬菜较少,当地居民喜欢吃酸菜,动植物蛋白摄入量也较少。临漳县和魏县地处平原,交通便利,外来食物相对丰富。

随着人口急剧增长和生存的需要,在山区大量开垦荒地,越来越多的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本来就很脆弱的生态环境更加恶化。土壤中的某些组分将发生变化,从而通过食物链对人体产生影响。而在丘陵平原地区则大量增施化肥和农药,以提高粮食产量,由于化肥和农药的积蓄同样会改变生态环境食物链的成分,对人体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⑸ 地理环境的保护

地理环境日趋恶化、自然资源急剧减少的严峻事实,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忧虑和关注。人们逐渐认识到,虽然现代化的生产可以给人类带来巨大财富,但是如果只顾眼前利益而不注意对环境的研究和保护,就会破坏生态平衡,造成资源枯竭、环境恶化,对人类的生活、生产造成不利影响,甚至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因此,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开始重视和研究环境问题,展开了大量的治理工作。概括起来有三个方面:

首先,不少国家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初期相继建立了环境保护机构,负责环保的行政管理工作;颁布了一系列保护环境的政策、法令和法规,制定“三废”的排放标准。世界上第一个设立环保机构的国家是瑞典,它在1967年设立了全国自然环境保护局。我国于1972年设立了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1984年正式成立国家环境保护局。

其次,建立环境监测机构或监测网。环境监测是国家对环境进行管理的基础和依据。通过监测,可以及时了解和掌握环境质量及其变化趋势,以便采取适当的对策和措施。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在北京等重点城市建立了环境监测网络以来,监测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仪器和装备不断改进,目前已建立了中央、省市区、地市县和大厂矿四级监测网。

第三,开展环境治理工作。从上世纪60年代中期到末期,许多国家对环境污染进行了大量的治理工作,但是由于多数只是应急措施,因此成效不很明显。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很多国家就环境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不仅针对污染采取了一系列的治理措施,而且还提出了防治结合、以防为主的战略,着重消除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原因。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许多国家进一步强调环境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强调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加强环境教育,合理利用资源,以谋求创造更好的环境。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环境治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有些国家的面貌有了明显的转变,如伦敦的烟尘排放量减少了65%,水生生物绝迹了100多年的泰晤士河又出现了鱼虾。

尽管近几十年来环保工作已经取得一定的进展,但是目前的环境问题远不只是“三废”处理的问题。“生态危机”与土地的破坏和损失仍然相当严重,大气圈污染还在加剧,引起生态平衡的破坏和恶化,影响人体健康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因此,必须高度重视环境问题,多部门、多学科携手合作,全面规划,以求在较短的时间里,使环境质量得到明显的提高。为了改善和保护地理环境,目前应该着重抓好保持生态平衡与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两个方面。

⑹ 地理环境风土人情研究性报告

地理环境决定风土人情
例如
1.南方房屋
坡度大
原因
南方
降水多
,易排水
2.西北地区房屋版墙体厚
原因
昼夜温差大权
墙体厚可阻挡室外的炎热和寒风
3..重庆一带吃辣
原因
西南地区气候潮湿
,辣椒去潮
4.欧洲西部温带海洋性气候,适宜牧草生长,畜牧业发达
风土人情影响地理环境
例如
1.欧洲饮食以乳畜为主,所以大面积草场

⑺ 《自然地理》人类首先要有效的去保护自然环境,关注自然环境,探索自然环境,了解自然环境,思考自然环境

《自然地理》人类首先要有效的去保护自然环境,关注自然环境,探索自专然环境,属了解自然环境,思考自然环境《自然地理》人类《自然地理》人类首先要有效的去保护自然环境,关注自然环境,探索自然环境,了解自然环境,《自然地理》人类首先要有效的去保护自然环境,关注自然环境,探索自然环境,了解自然《自然地理》人类首先要有效的去保护自然环境,关注自然环境,探索自然环境,了解自然环境,思考自然环境,思考自然环境自然环境先要有效《自然地理》人类首先要有效的去保护自然环境,《自然地理》人类首先要有效的去保护自然环境,关注自然环境,探索自然环境,了解自然环境,思考自然环境《自然地理》人类首先要有效的去保护自然环境,关注自然环境,探索自然环境,了解自然环境,思考自然环境关注自然环境,探索自然环境,了解自然环境,思考自然环境去保护自然环境,关注自然环境,探索自然环境,《自然地理》人类首先要有效的去保护自然环境,关注自然环境,探索自然环境,了解自然环境,思考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思考自然环境

⑻ 为什么地理学界都把自然地理环境作为整体来研究

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地球表层各圈层相互作用关系,及其空间差异与变化过程。内地理学本容身就包括了地球表层、大气层及其运行规律、地表自然生态等。例如,海陆位置决定了洋流、大气环流,而洋流与大气环流又影响着某一地区的气候与自然环境,并决定了这一地区的水环境、生态环境、人文与生物多样性。各个地理因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密不可分,因此,自然、生态、环境等本身就是地理学的组成部分,并构成了自然地理学的整体。

⑼ 地貌对地理环境有什么重要作用

自然地理学是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结构、功能、动态及其空间分异规律的学科,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狭义的自然地理学仅指综合自然地理学。

自然地理学简史

人类的地理知识起源于远古时代。但自然地理这一术语始用于17世纪,至18世纪后半期已广为流行。自然地理学作为地理学中的一门学科,出现在近代地理学形成时期。自然地理学的发展大致可分为知识积累时期、近代时期、现代时期三个阶段。

19世纪中期以前,地理学以地理知识的描述性记载为主,自然地理知识作为地理学的一个重要方面,主要是了解地球表面的自然现象、记录山川形势、游历探索四方奇胜,进行探险、发现活动等。

早在公元前3000多年,古埃及人就开始观测尼罗河水位的变化。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希罗多德在《历史》(又称《希腊波斯战争史》)一书中叙述了尼罗河夏季洪水的动态规律,并且指出河口三角洲是由河流带来的泥沙堆积而成。

以后,亚里士多德把地球表面各种自然现象作为土、水、火和气四种基本原质的统一体。埃拉托色尼计算了地球的周长,用数学方法研究、确立地球表面经纬度和事物位置的方法,奠定了数理地理的基础,并且将地球划分出五个气候带。在欧洲,整个中世纪是封建闭塞和宗教观念统治时期,地理学几乎没有取得什么进步。

15~17世纪是地理大发现时期,人类的地理视野大大地扩展,不但最终证实了大地球形说的正确性和地球存在着一个统一的世界大洋,还发现了洋流,确定了南北半球的信风带和对季风形成作出科学解释。这一时期收集的大量地表自然现象资料,为17世纪下半叶探讨海陆起源、植物和动物的分类等理论问题,以及综合地研究地球表面自然现象建立了基础。

德国瓦伦纽斯总结了地理大发现时期的大量资料,发表了叙述和解释地球表面自然现象一般规律的著作《普通地理学》。18世纪法国布丰研究了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认为人在改造自然界中有着巨大的力量,整个地球表面都有人类作用的烙印。这些都为自然地理学的建立提供了思想准备。

在中国,公元前13世纪殷代甲骨文中已有关于天气情况的记载。公元前11~前6世纪作于周代的的《诗经》记述了数十种地貌形态。战国时期成书的《尚书·禹贡》依据名山大川的自然分界将当时的疆域分为九州,并就山川、湖泽、土壤、植被等对各州进行区域对比。《管子·地员》篇是首创土地分类的著作,综合当时关于地貌、土壤和植被的知识,较为系统和详细地把土地分为5大类20多个小类,并记述了山地植被的垂直分布。

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5)以前成书的《山经》对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自然条件以山为纲作了综合性记述。公元六世纪初,郦道元完成《水经注》,对中国1252条河流水道的源流、脉络和流经地区的地理情况作了详细的注释。11世纪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叙述了海陆变迁的事实,从河流沉积作用解释华北平原的成因,从流水侵蚀作用论述了雁荡诸峰的形成,还详细记载了物候现象。

17世纪上半叶,徐霞客对喀斯特地貌、火山地貌、河谷纵横剖面发育、植物与环境的关系等作了详尽的记载和科学的分析,特别是对中国西南地区喀斯特地貌的描述非常详细,其中关于溶蚀洼地分类、钟乳石和溶洞形成,以及峰林的类型、分布与地质构造之间关系等的论述是当时的最高研究水平。

19世纪初期德国洪堡德和李特尔创建近代地理学。自然地理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从这时起,自然地理学由单一的、表象的、静态的自然地理成分和现象的研究走向把自然地理环境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综合的、内在的和动态的研究。随着自然地理学研究的深入,许多分支学科,如地貌学、气候学、水文地理学、土壤地理学、植物地理学、动物地理学、冰川学、冻土学等迅速发展起来。

洪堡德把自然地理环境看成一个整体,应用经验的和归纳的比较法,对不同区域、不同地理环境进行比较研究,认为地球表面各种自然现象之间存在着因果上和区域上的相互联系。他根据大量实地考察资料,论证了植物的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与气候的关系,创立植物地理学;还首创世界等温线图,研究了气候的形成和分布,成为近代气候学研究的开端。洪堡德的贡献为自然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奠定了基础。

19世纪60年代开始,德国佩舍尔提倡用发生学观点来研究地球表面的自然特征,为自然地理学确立了地理学中分支学科的地位。李希霍芬创立了关于自然现象世界分布的一般概念,把自然地理学的研究论题引向地志学,即阐明特定地区内务种事物相互因果关系。地志学的概念受到赫特纳支持并加以详细论述,他的思想对德国自然地理学进展有深远影响,其重要结果是将注意力转向研究人类及其周围自然界与生物环境之间的关系。

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期,彭克探讨了地形的成因和形成过程,创用“地表形态学” 一词。他还将阿尔卑斯山的第四纪冰期划分为3个间冰期和4个冰期,对冰川学和第四纪地质学作出重要贡献。20世纪初,施吕特尔提出景观研究是地理学的中心目的,用历史地理学方法探索文化景观从原始(或自然)景观演化的现象和过程。他把自然地理学研究的注意力引向研究人类活动所创造的人类居住地。20世纪30年代末期,特罗尔创建景观生态学,对德国自然地理学的发展同样有着深刻影响。

19世纪后半期,美国正处在西部大勘测时代,戴维斯在进化论思想影响下提出了侵蚀轮回学说,并提倡用“地形的解释性描述”来阐述地貌发育过程,对地貌学的建立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以后,德国彭克又提出地貌演化学说。

19世纪后期,在德国地理学思想影响下,俄国沃耶伊科夫从事地球热量与水分子衡研究,主张重视人类对环境的影响。俄国自然地理学创始人道库恰耶夫在论述土壤形成时提出自然综合体概念,并建立了自然地带学说。以后,他还提出地理景观概念,认识到人是地球表面的一个主要变动力量。

20世纪前半期。贝尔格、格里戈里耶夫等发展了自然地带学说和景观学说,为发展自然地理学基本理论作出重要贡献。与欧美不同,苏联地理学家非常重视自然地理学研究,通常把研究注意力放在自然环境各个要素方面,自然地理学内部分化明显,在自然区划、景观制图、地球化学景观、生物地理群落和古地理学等方面研究取得显著进展。

中国近代地理学是在引进欧美近代地理学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1908年,张相文编著了中国最早的自然地理学教科书《地文学》,开创了中国近代地理教育。从20年代起,竺可桢对气候学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中国地理学者对中国的地貌、气候、水文、土壤和植被等进行广泛的考察研究,从50年代起对青藏高原、黄土高原、新疆、黄淮海平原和海岸带,以及冰川、冻土、沙漠等进行了系统考察,自然区域研究迅速发展。

从60年代开始,地理学出现了重大变革,建立了地理系统学说,从学科分化走向新的综合。在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又发展了新的分支学科。在研究方法上,引进了电子计算机和遥感技术,加强了定量分析研究。

这时期的自然地理学注重定量分析,并把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紧密结合。主要是通过建立综合性实验站和使用遥感技术,观测自然地理系统内的能量和物质的转换形式、动态过程,获取范围广和连续的各种自然地理信息,应用数学方法和电子计算机处理和分析各种信息,通过模拟实验建立系统结构模式和动态变化的数学模式等,深入研究自然地理系统的结构特征,预测变化趋向。

注意运用生态学的观点对自然地理系统进行研究,注重人类对环境作用的后果,并由此而发展了生态地理学、景观生态学等。

加强了应用研究。运用自然地理学的研究成果,参与解决农业生产、工程建设、资源开发利用、地理环境污染和治理等问题,由此而发展了应用气候学、应用地貌学、资源地理学、环境地理学、医学地理学等应用性分支学科。

自然地理学的内容

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只受到人类间接或轻微影响,而原有自然面貌未发生明显变化的天然环境,和长期受到人类直接影响而使原有自然面貌发生重大变化的人为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是指地球表面,具有一定厚度的圈层,即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区间内的一个特殊圈层。它是在太阳辐射能、地球内能和生物能作用下形成的,比地球的其他圈层的特征要复杂得多。在这里各种固体、液体、气体状态的物质同时稳定地存在并且相互渗透。只有在地球的这一部分才具有生物产生和繁衍的条件,并成为生物圈进一步发展的强大因素。人类出现后,又成为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环境。

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内容随着学科的发展越来越广泛,但主要还是研究各自然地理成分的特征、结构、成因、动态和发展规律;研究各自然地理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彼此之间的物质和能量的循环与转化的动态过程;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研究各个区域的部门自然地理和综合自然地理特征,并进行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评价,为区域开发提供科学依据;研究受人类干扰、控制的人为环境的变化特点、发展趋势、存在的问题,寻求合理利用的途径和整治措施。

随着自然地理学的发展以及与许多自然科学发生联系,形成了众多的分支学科。按研究的特点,自然地理学可分为综合性的和部门性的两组分支学科。

综合性的分支学科有综合自然地理学、区域自然地理学、古地理学和历史自然地理学等。

综合自然地理学是研究自然地理环境整体的综合特征的学科。

区域自然地理学是研究某一特定地区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结构、发展变化的学科,也是区域地理学的分支学科。

古地理学是研究和重建地质时期地球表面自然地理现象的学科。

历史自然地理学是研究近一万年来人类历史时期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及其规律的学科,也是历史地理学的分支学科。

另外,有普通自然地理学,它是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组成、结构特征形成和变化规律的学科,也有人认为它是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分支学科。

部门性的分支学科有地貌学、气候学、水文地理学,土壤地理学、生物地理学、冰川学、冻土学、化学地理学和医学地理学等。

地貌学、气候学、水文地理学、土壤地理学、生物地理学是在研究自然地理环境整体的基础上以自然地理环境的某一成分为研究对象,研究其组成、结构、动态及分布等特征和规律。它们的形成与某些自然科学有关,是自然地理学与相邻的其他科学的边缘学科。

地貌学又称地形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及其演变规律的学科,是自然地理学与地质学的边缘学科。

气候学是研究气候特征、形成、分布和演变规律,以及气候与其他自然因子和人类活动的关系的学科,是自然地理学与大气科学的边缘学科。

水文地理学,研究地球表面各类水体的性质、形态特征变化与时程分配,以及分布规律的学科,是自然地理学与水文学的边缘学科。

土壤地理学是研究土壤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的学科,是自然地理学与土壤学的边缘学科。

植物地理学是研究植被空间分布规律的学科,是自然地理学与植物学的边缘学科。

动物地理学是研究动物在地璋表面的分布及其生态地理规律的学科,是自然地理学与动物学的边缘学科。

以独特的自然综合体或自然地理环境的某一方面为研究对象的分支学科有:

冰川学是研究地球表面各种自然冰体的形成、特征、发育及其分布规律的学科。

冻土学是研究冻土的形成、特征、发育及其分布规律的学科。

化学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的化学组成和化学元素的分布、迁移转化规律的学科,是自然地理学与化学的边缘学科。

医学地理学是研究人群疾病和健康状况的地理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以及医疗保健机构和设施地域合理配置的学科。它既是地理学与医学的边缘学科,也是应用地理学的分支学科。

此外,还有环境地理学、海洋地理学、荒漠学、河流学、沼泽学等分支学科。

现代自然地理学不断加强定量分析、生态化和应用研究的同时,还注意吸收其他学科的新成就和研究方法,开始进行地理预测研究,并将更加重视全球环境问题。同时,自然地理学研究与人文地理学研究将越来越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⑽ 哪些地理问题适合探究

地质,地球自转与公转,板块构造运动,气候,大气运动,寒暖流,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