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理信息 » 地理知识点表格

地理知识点表格

发布时间: 2021-02-16 19:20:03

地理知识

影响城市功能来区的主要因素:
1.历史源因素:继承与发展(故宫、五大道);
2.经济因素:几何最优为原则(经济地租)
交通最优为原则。
3.社会因素:社会地位、生活方式(宗教);
4.行政因素:政策与规划。

② 地理必考知识点

地理必考知识点

一、地球和地图
1、地球是球体(先看到桅杆,后看到船身;麦哲伦环球航行;登高望远;月食;卫星图片)
2、地球自转的周期:一天(24小时)方向:自西向东 产生的地理现象:a、昼夜交替;b、产生地方时差异(例如后半夜起来看巴西的世界杯足球赛)
3、地球的公转周期:一年(约365天)方向:自西向东。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 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a、四季的变化;b、昼夜长短变化(a)任何一天,赤道地区均昼夜平分。(b)任何地点,春秋二分均昼夜平分。(c)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的夏半年,3月21日至9月23日),越向北方向昼越长;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的冬半年,9月23日至次年3月21日),越向南方向昼越长。(D)凡太阳直射的地区都昼长夜短(除赤道外);c、五带划分(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d、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影子长短变化)
4、地图上的三要素包括: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 A:有指向标指向标箭头的指向一般为北向;无指向标通常采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经纬网纬线代表东西方向,经线代表南北方向 B:(分子相同情况下,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图幅相同时,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比例尺越小,范围越大,内容越简单
5、海拔: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6、相对高度:把两个海拔相减
7、等高线越密集,代表坡越陡;等高线越稀疏,代表坡越缓 8、地形部位识别:山顶(画有黑色三角形▲)、山脊(凸低为高)、山谷(凸高为低)、鞍部、陡崖(等高线重合)、盆地
9、地形类型有5种:地形区是以某种地形类型为主的一片区域 平原:地面平坦,海拔较低,一般在200米以下 高原:海拔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地面坦坦荡,边缘陡峻 山地:海拔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峰峦起伏,坡度陡峻
丘陵:地面起伏,海拔不高,坡度和缓相对高度一般不超过200米 盆地:周围高,中间低,没海拔要求
二、亚洲地区
南亚
1、位置和范围:喜马拉雅山脉中西段以南,到印度洋之间的广大地区——南亚次大陆
2、三大地形区:北部——喜马拉雅山脉;中部——印度河和恒河平原;南部——德干高原
3、两大河流:印度河(注入阿拉伯海)和恒河(注入孟加拉湾)
4、气候: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盛行西南风,冬季盛行东北风),乞拉朋齐为世界上降水最多的地方
5、农作物:水稻主要分布于印度东北部和西部沿海地区、孟加拉国西部;小麦主要分布于西北部干旱少雨地区;黄麻(加尔各答)以恒河下游地区种植面积最广;棉花(孟买)主要分布于德干高原西部地区
6、宗教:佛教和印度教的发源地
7、主要国家:印度是南亚面积最大的国家,首都新德里,印度的电脑软件产业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西亚
8、二洋:印度洋、大西洋三洲:亚洲、非洲、欧洲
9、五海:阿拉伯海、红海、地中海、黑海、里海(世界最大的湖泊)
10、气候:西亚气候炎热干燥,沙漠面积广大。(北回归线穿过该区,造成相当部分地区高温少雨)
11、畜牧业(养羊)是传统的经济部门;灌溉农业(枣椰树)和节水农业(最突出的是以色列)
12、西亚是世界上石油储量最为丰富、石油产量和输出量最多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波斯湾及其沿岸地区
13、主要产油国:沙特阿拉伯、伊朗、科威特和伊拉克、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14、石油输出线路
曼德海峡→红海→苏伊士运河→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大西洋→西欧 a、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印度洋 好望角→大西洋→西欧 b、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印度洋→马六甲海峡→太平洋→日本
15、石油主要输往地区或国家:西欧、美国、日本
三、世界地理知识
1、世界海陆比例: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2、七大洲: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3、各大洲的分界线 ①亚洲和欧洲:乌拉尔山、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里海(世界最大的湖泊)、黑海和土耳其海峡(沟通黑海和地中海)②亚洲和非洲:苏伊士运河(沟通地中海和红海)③南美洲和北美洲:巴拿马运河(沟通太平洋和大西洋)④亚洲和北美洲:白令海峡(沟通太平洋和北冰洋)
4、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山火山地震带是世界上地震和火山活动最剧烈的地带
5、六大板块:欧亚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6、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7、世界人口集中分布于中低纬度的平原和盆地地区 世界人口稠密区: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的西部、北美洲和南美洲的东部等 世界人口稀疏区:干旱的荒漠、寒冷的极地、空气稀薄的高山高原、湿热的热带雨林
8、人口增长过快带来就业困难、居住条件差、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 人口增长过慢造成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社会养老负担加重、人口老龄化等问题
9、黄色人种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美洲印第安人、北冰洋沿岸的因纽特人 白色人种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非洲北部、亚洲的西部和南部及大洋洲 黑色人种主要分布在非洲中部和南部
10、目前被联合国确定为工作语言的是: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 汉语是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英语是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
11、基督教(教堂,圣经,耶稣)是世界上信徒最多和流传最广的宗教
12、伊斯兰教(清真寺,古兰经,穆罕默德)信徒被称为穆斯林,主要分布亚洲西部和东南部、非洲北部
13、佛教(寺庙,金刚经,释迦牟尼)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东南部和南部
14、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城市和乡村
15、城市问题包括: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工业污染、噪声干扰、供水不足、犯罪率上升等
16、天气是多变的,常用晴、雨、气温高、风力大来描述
17、气候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气温和降水是气候的两大要素。常用气候湿润、干燥、昼夜温差大等描述
18、一天当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点(14时),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一年当中,在北半球,最热月出现在7月,最冷月出现在1月;南半球相反
19、主要降水类型a、对流雨;b、地形雨(迎风坡的降水相对多);c、锋面雨;d、台风雨
20、亚洲东、北、南三面分别濒临太平洋、北冰洋和印度洋,西与欧洲相连,西南与非洲为邻,东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是世界第一大洲
21、亚洲地形特征:A、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平均海拔高B、地面起伏大,高低悬殊C、地势中部高,四周低。所以亚洲的河流多发源于中部高原山地,呈放射状向四周注入海洋
22、气候特征:A、气候复杂多样;B、大陆性特征显著C、季风气候显著
东南亚
23、位置:亚洲与大洋洲、印度洋与太平洋之间的“十字路口”
24、范围: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3、地形:中南半岛——山河相间,纵列分布
25、气候:中南半岛——热带季风气候;马来群岛——热带雨林气候
26、河流:伊洛瓦底江、萨尔温江、湄南河、湄公河、红河
27、马六甲海峡:从欧洲、非洲向东航行到东南亚、东亚最短航线的必经之地,是连接太平洋与印度的海上通道
28、著名物产:东南亚是世界上天然橡胶、油棕、椰子等热带经济作物的最大产地。主要特产及出口最多的国家如下:马来西亚(锡),菲律宾(椰子和椰油),泰国(天然橡胶、棕榈油),印度尼西亚(石油),泰国、越南、缅甸是世界上重要的稻米出口国
29、人口:居民主要属黄色人种,东南亚是世界华人和华侨分布最集中的地区

③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知识点汇总,表格

地球运动知识点总结
1、 地球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自转、公转。
2、 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
速度:①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至0) ②角速度(除两极为0外,各地相等)
周期:①恒星日(23时56分4秒真正周期) ②太阳日(24时,昼夜更替周期)
意义:①昼夜更替 ②不同经度不同的地方时 ③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
3、 地球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
速度:近日点(一月初):最快;远日点(七月初):最慢
周期:恒星年 365日6时9分10秒 意义:①昼夜长短变化②正午太阳高度变化③四季更替和五带。
4、 太阳直射点运动:①黄赤交角:23°26′②太阳直射点移动范围:23°26′S----0°----23°26′N(即南北回归线之间)③周期:回归年 365日5时48分46秒
①若黄赤夹角变大,热带和寒带变大,温带变小;若黄赤夹角变小,热带和寒带变小,温带变大。②若黄赤交角为零,太阳永远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消失。
5、 晨昏线: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过渡为昏线(晨昏线上太阳高度角为0度)。特点:①平分地球,其所在平面经过地心。②晨昏线始终与太阳光线垂直,并且平分赤道。③晨昏线不断西移,西移速度与地球自转速度一致。④晨线与赤道的交点为6点,昏线与赤道的交点为18点。⑤晨昏线与经线夹角等于太阳直射点纬度。⑥晨昏线与经线重合,为春秋分日;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时,为夏至日、冬至日。
6、 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出现的时间。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2时,晨线与赤道交点的地方时为6时,昏线与赤道交点的地方时为18时;经度相差 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相差 ,地方时相差4分钟。
地方时计算:所求地方时=已知地方时±经度差*4分钟(最后转化成小时)=已知地方时±经度差/15°原则:东加西减
7、 时区:全球划分24个时区,每时区跨15°经度,相邻两时区相差一小时。
时区=经度/15° 余数>7.5 为商+1;余数<7.5 为商
区时:所在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 区时=已知区时 时区差 (东加西减)
8、 日界线:日界线有两条,一条是国际日期变更线,180°经线(人为日界线),固定不变;另一条是自然日界线,地方时为0时的经线(即0时日界线),自东向西移动。地方时为0时的经线往东到达180°经线日界线为今天,往西到180°经线日界线为昨天。在180°经线日界线往东减一天,往西加一天。
9、 地转偏向力:在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
10、昼夜长短变化: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日出越早日落越晚),如北京﹥上海﹥广州
北半球冬半年,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日出越晚日落越早)。如海口﹥广州﹥上海,
春秋分日:全球昼夜等长。
①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如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半球的昼长夜短。②太阳直射点由南回归线(冬至日)到北回归线(夏至日)时,即太阳直射点一直北移,则北半球的昼渐长,夜渐短。太阳直射点由北回归线(夏至日)到南回归线(冬至日)时,即直射点一直南移,则北半球昼渐短,夜渐长。③北半球的夏至日,北极圈以内出现极昼现象,南极圈以内出现极夜现象。北半球的冬至日,北极圈以内出现极夜现象,南极圈以内出现极昼现象。出现极昼极夜现象的地区范围:(90°-直射点纬度~极点)如:太阳直射20°N,则出现极昼范围是(70°N~90°N)出现极夜范围(70°S~90°S)。
昼长的计算:昼长=昼弧度数/15°=日落时间-日出时间=(12时-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时)*2 夜长=24时-昼长 日出时间=12-昼长/2 日落时间=12+昼长/2
南北半球两条纬线纬度相同时,某一纬线昼(夜)长等于另一纬线夜(昼)长。
11、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
①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90°—△(直射点与所求点的纬度间隔)
③北半球夏至日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 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
北半球冬至日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
④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有两次直射机会且有两次最大值。
⑤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楼房间距越大。
12、 二分二至日的判断:晨昏线与经线圈重合为二分日;北极圈及以内出现极昼为北半球夏至;南极圈及以内出现极昼为北半球冬至。
13、 6月22日(12月22日),北(南)纬 、 、 昼长分别是13时13分、14时 51分、18时29分。
14、 判断日出日落方向:
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全球日出东北,日落西北;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全球日出东南,日落西南。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日出正东,正西日落。注:极夜地区没有日出日落,出现极昼的地区,北半球日出正北,日落正北;南半球日出正南,日落正南。
15、 补充知识点:
①北极始终指向北极星,只有在北半球能看到北极星,南半球看不到北极星。某地看到北极星的高度,就是某地的当地纬度。如郁南(111°53′E,23°23′N)看到的北极星高度是23°23′。
②太阳直射点移动速度:每月约移动8 。
③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直射点上的正午太阳高度为 ,晨昏线上的太阳高度是 ,昼半球的太阳高度大于 ,夜半球的太阳高度小于 。
④国际标准时间为中时区区时,即0°经线的地方时。
⑤自西(东)向东(西)飞行的飞机或航行的轮船,看到的太阳日比原来的短(长)。
⑥太阳高度的日变化规律:极点地区:在极昼期间,一天内太阳高度没有变化,始终等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非极点地区:太阳高度在一日内有变化,一天之内有一个最大值,即当地的正午太阳高度。
⑦晨昏线与极昼(夜)圈相切,切点所在经线是0时(12时),切点纬度与太阳直射点纬度互余。
⑧晨昏线与经线夹角等于太阳直射点纬度。

高中地理知识点大全

高中地理必背考点
第一单元 地图专题
1.经度的递变: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
2.纬度的递变: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
3.纬线的形状和长度:互相平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短。
4.经线的形状和长度:所有经线都是交於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
5.东西经的判断:沿著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6.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7.东西半球的划分:20°W往东至160°E为东半球,20°W往西至160°E为西半球。
8.东西方向的判断:劣弧定律(例如东经80°在东经1°的东面,在西经170°的西面)
9.比例尺大小与图示范围:相同图幅,比例尺愈大,表示的范围愈小;比例尺愈小,表示的范围愈大。
10.地图上方向的确定:一般情况,“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
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11.等值线的疏密:同一幅图中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等压线越密,风力越大;等温线越密,温差越大
12.等高线的凸向与地形:等高线向高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谷,向低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脊。
13.等高线的凸向与河流:等高线凸出方向与河流流向相反。
14.等温线的凸向与洋流:等温线凸出方向与洋流流向相同。
第二单元 地球运动专题
1、天体的类别:星云、恒星、流星、彗星、行星、卫星、星际空间的气体、尘埃等。
2、天体系统的层次:总星系——银河系(银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3、大行星按特徵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
4、月球:(1)月球的正面永远都是向著地球,也有昼夜更替。
(2)无大气,故月球表面昼夜的温差大,陨石坑多,无声音、无风,
(3)月球表面有山脉、平原(即月海)、火山。
5、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 稳定的光照条件、安全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和温度、液态水。
6、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7、太阳活动--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11年。
8.太阳活动的影响:黑子--影响气候,耀斑--电离层--无线电通讯,带电粒子流――磁场――磁暴
9、太阳辐射的影响:①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
②太阳能是我们日常所用能源。
10.自转 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
速度:①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至0) ②角速度(除两极为0外,各地相等)
周期:①恒星日(23h56m4s真正周期) ②太阳日(24时,昼夜更替周)
意义:①昼夜更替 ②不同经度不同的地方时 ③水准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
11、晨昏线: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过渡为昏线(晨昏线上太阳高度角为0度)。
12、晨昏线与经线:晨昏线与经线重合-----春秋分;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夏至、冬至
13、时间计算:所求时间=已知时间±区时差+ 途中时间
14、时区=经度/15°(若不整除,则四舍五入) 区时差=时区差
15、世界时:以本初子午线(0°)时间为标准时,也称为格林尼治时间,也是零时区的区时。
16、日期分割:零点经线往东至日界线(180°)为地球上的“今天”,往西至日界线为“昨天”。
17、日界线:自西向东越过日界线(不完全经过180°经线)日期减一天,自东向西越过日期加一天。
18、卫星发射基地的区位选择:
自然因素(①气象条件需要天气晴朗 ②地球自转的初速度:取决於纬度和地势 ③地形平坦开阔);
人文因素(地广人稀,交通便利,符合国防安全需要)。
①太原:技术力量强; ②酒泉:大陆性气候,晴天多; ③西昌纬度低,发射初速度大;
④海南文昌:纬度低,发射初速度大;海运便利。
19、公转 速度:1月初--近日点—速度快,7月初--远日点—速度慢;
意义: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③四季的更替 ④五带的形成
20、公转与自转形成了黄赤交角(23°26′):
①黄赤交角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
黄赤交角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的形成
②五带的划分界线:南北回归线之间为热带、回归线极圈之间为温带、极圈极点之间为寒带
③若黄赤夹角变大,热带和寒带变大,温带变小;若黄赤夹角变小,热带和寒带变小,温带变大
若黄赤交角为零,太阳永远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消失。
21、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①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90°—△(直射点与所求点的纬度间隔)
③夏至日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 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
冬至日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
④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有两次直射机会---两次最大值
⑤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楼房间距越大。
22、昼夜长短的时间分布:
①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北半球夏季,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半球的昼长夜短。
②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这个半球的昼就渐长,北半球6月22日昼最长,12月22日最短。
③南北回归线之间昼长最大值与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值不在同一天出现,如海口市。
23、昼夜长短的纬度分布: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白昼越长(日出越早日落越晚),如北京>上海>广州
北半球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南白昼越长(日出越早日落越晚)。如海口>广州>上海,
24、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昼长=24小时—夜长
日出时间=12:00-昼长/2(或0:00+夜长/2);赤道上的点的日出时间是6:00
日落时间=12:00+昼长/2(或24:00-夜长/2);赤道上的点的日落时间是18:00
25、地球是个不发光、不透明球体—-昼夜现象出现
地球自转的球体—-昼夜更替(自转速度周期影响昼夜温差变化)
地球倾斜的公转的球体—-直射点的移动、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五带
26、典型的季节现象
地理现象 时间季节
北半球夏半年 北半球冬半年
地球公转 七月初,远日点附近,地球公转角速度、线速度最慢 一月初,近日点附近,地球公转角速度、线速度最快
正午太阳高度 6月22日左右,北回归线以北地区达最大,赤道及南半球达最小 12月22日左右,南回归线以南地区达最大,赤道及北半球达最小
昼夜长短 昼长夜短,北极圈以内出现极昼 昼短夜长,北极圈以内出现极夜
等温线 陆地等温线均向北凸出 陆地等温线均向南凸出,海洋相反
气压带、风带 随太阳直射点北移 随太阳直射点南移
雪线 雪线上升 雪线下降
北印度洋洋流 受西南季风的影响,洋流呈顺时针流动 受东北季风的影响,洋流呈逆时针流动
我国的降水 夏李风影响,降水多 冬李风影响,降水少
我国的河流 内流河因高温导致冰雪融水多,外流河受夏季风影响,大部分河流进入汛期,东北地区分春汛、夏汛 大部分进入枯水期,秦岭淮河以北的河流有结冰期,部分河流有断流现象
我国的季风 全国大部分地区受来自海洋的夏季风影响,高温多雨 全国大部分地区受来自大陆的冬季风影响,寒冷少雨
我国的农业生产 全国普遍高温,农作物进入生长期,作物熟制自南向北由一年三熟逐渐过渡到两年三熟至一年一熟 北方大部分地区农作物处於越冬期,南方热带地区水热充足,可生产反季节蔬菜、瓜果
气象灾害 旱涝(华北春旱、长江伏旱)、暴雨、台风(表现:强风、暴雨、风暴潮) 寒潮、沙尘暴、乾旱、暴雪
地质灾害 滑坡、泥石流较多 较少
第三单元 大气专题
1、对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②大气对流运动(12km)显著;③天气复杂多变。
2、平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温度升高;②大气平稳,以水准运动为主,有利於高空飞行。
3、大气的热力过程:太阳辐射--地面增温--地面辐射--大气增温--大气(逆)辐射--大气保温
4、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
5、太阳辐射(光照)与天气、地势关系:晴朗的天气、地势高空气稀薄,光照越强;
我国太阳能的分布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6、大气的保温效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并通过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
7、气温与天气:白天多云,气温不高(云层反射作用强);夜晚多云,气温较高(大气逆辐射强)。
8、气温的垂直分布: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
9、气温的水准分布:①纬度分布:纬度越高,气温越低,我国热量最丰富的地区:海南岛
②海陆分布:夏季陆地>海洋,冬季海洋>陆地;
③气温高的地方,等温线向高纬凸出,反之,气温低的地方,等温线向低纬凸出。
10、气温年较差:①影响因素:海陆热力性质;地表植被水分状况;云雨多少。
②变化规律:内陆>沿海,大陆性气候>海洋性气候,裸地>草地>林地>湖泊,晴天>阴天。
11、热力环流的性质特点
(1)水准方向相邻地面热的地方——垂直气流上升――低气压(气旋)——阴雨
(2)水准方向相邻地面冷的地方——垂直气流下沉――高气压(反气旋)——晴朗
(3)垂直方向的气温气压分布:随海拔升高,虽然气温降低,但是空气变稀,气压降低。
(4)来自低纬的气流——暖湿 (5)来自高纬的气流——冷干
(6)来自海洋的气流——湿 (7)来自大陆的气流(离陆风)——干
(8)两种性质不同的气流相遇——锋面——阴雨、风
12、水准方向气压与气温:近地面,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地面形成低压;反之,气温低,近地面的空气收缩下沉,地面形成高压。
13.风的形成:大气的水准运动叫风,水准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等压线愈密风速愈大。
14、风向:(1)风向-—风的来向;
(2)根据等压线的分布确定风向:以右图为例画A点的风向及其受力
①确定水准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垂直於等压线并且由高压指向低压
②确定地转偏向力方向: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③近地面受磨擦力(方向与风向相反)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15、高空大气的风向是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近地面的风,受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磨擦力的共同影响,风向与等压线之间成一夹角。
16、锋面与天气(冷暖不同气团作水准运动并相遇)
①冷锋过境雨区在锋后,出现雨雪、降温天气。 过境后,气压升高,气温骤降,天气转晴;
②暖锋过境雨区在锋前,多为连续性降水。 过境后,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17、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锋面是冷锋:如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冬季我国的寒潮、冬春季节出现的沙尘暴。
18、气压系统与天气(同一气团作垂直运动):
①气旋(低气压)垂直气流上升,天气阴雨。 ②反气旋(高气压)垂直气流下沉,天气晴朗;
19、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
①三圈环流(垂直分布)
画出右面三圈环流回圈图
②气压带、风带(水准分布)
画出右面气压带、风带分布图
(“北撇南捺”)
③长城考察站红旗向西北飘,视窗要避开东南方向;
黄河考察站红旗向西南飘,视窗要避开东北方向。
20、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
移动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21、季风环流:海陆热力差异使亚洲、太平洋中心随季节变化而变化的情况:
夏季:亚洲大陆上形成亚洲低压,太平洋上形成夏威夷高压;
冬季:亚洲大陆上形成亚洲高压,太平洋上形成阿留申低压。
22、东亚、南亚季风环流:(如右图)
东亚:夏季东南风,冬季西北风;主要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引起。
南亚:夏季西南风,冬季东北风,由风带和气压带季节移动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共同作用形成。
23、我国的旱涝灾害、雨带的移动与副热带高压的强弱有密切关系。
①雨带的移动
春末(5月),雨带在华南(珠江流域)(华北春旱,东北春汛)
夏初(6---7月),雨带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 ---梅雨(准静止锋)
7--8月,雨带移到东北和华北,长江中下游 进入“伏旱”(反气旋)
9月,副高南退,北方雨季结束,南方进入第二个雨季。
②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
③旱涝灾害 副高北移速度偏快(夏季风强),造成北涝南旱
副高北移速度偏慢(夏季风弱),造成北旱南涝.
我国水旱灾害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夏季风的强弱和进退的早晚。
24、气候形成因数: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人类活动
25、判断气候类型的步骤: ①判断南北半球,②判断热量带,③判断雨型。
①热带的四种气候类型:各月均温在15度以上,降水不同,气候类型差异较大
热带雨林气候(常年受赤道低压影响,终年高温多雨)
热带沙漠气候(常年受副高或来自陆地的信风影响,终年高温少雨)
热带季风气候(南亚地区,冬季盛行东北风,为旱季,夏季刮西南季风,6--9月为雨季)
热带草原气候(赤道低压移来时,是湿季,信风移来时为旱季,农业活动在雨季播种,旱季收割)
②亚热带气候类型:冬季最冷月均温在0度以上,全球只有两种气候类型:
地中海气候:除南极洲外,其他各洲都有分布,在南北纬30º——40º大陆的西岸,位置在西风带和副高之间,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乾燥
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偏北风--低温少雨,夏季--夏季风--高温多雨。
③温带气候类型:除海洋性气候外,冬季最冷月均温以0℃以下。
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在南北纬40º--60º大陆西岸(地中海气候高纬一侧),终年受西风控制,终年温和多雨
温带季风气候:分布在北纬35º--55º大陆东岸(亚热带季风的高纬一侧),受冬季风影响,寒冷乾燥,受夏季风影响,高温多雨。
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受大陆性气团控制,日较差大、年较差大,降水稀少,降水主要在夏季。
26、大陆性与海洋性气候的不同特点(以北半球为例分析):
大陆性气候气温的日较差、年较差大,气温最高月在7月,最低气温在1月。年降水量少。
海洋性气候日较差、年较差小,最热月在8月、最冷月在2月,年降水量较多。
27、主要的气象灾害:是指因暴雨洪涝、乾旱、台风、寒潮、大风沙尘、大(浓)雾、高温低温等因素直接造成的灾害。
台风 旱涝灾害 寒潮
发生的时间 夏秋季节 春夏秋 秋末、冬季、初春
发源地 热带洋面或副热带洋面 蒙古、西伯利亚
影响地区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 除西部一些沙漠地区外的全国范围 除青藏、云贵、海南外的广大地区
天气变化 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 暴雨、大暴雨或特大暴雨 大风、雨雪、冻雨
28、主要的大气环境问题:全球变暖(温室效应CO2)、臭氧层破坏(氟氯烃消耗O3)、酸雨(SO2、NO2)
29、温室效应
①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大气中CO2增加——大气逆辐射增强
②滥砍滥伐森林——光合作用减弱——CO2相对增多——大气逆辐射增强
③大气逆辐射增强——温室效应——气温升高——全球热量带分布发生变化——经济结构发生调整(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纬受损,高纬受益,使适宜种植业生产地域缩小,粮食减产。)
④极地冰山融化,沿海地区海海平面上升,沿海地区地下水水质变坏。
30、绿化的环境效益:
①通过光合作用保持大气中O2和CO2的平衡,净化空气;
②绿化植物和防护林可以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
③城市绿地的作用是吸烟除尘、过滤空气、减轻污染、降低噪音、美化环境
第四单元 水环境
1、水回圈:①按其发生领域分为海陆间大循环、内陆回圈和海上内回圈。
②水回圈的主要环节有: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径流。
③它的重要意义在於:使淡水资源不断补充、更新,使水资源得以再生,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2、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
①以雨水补给为主的的河流其径流的变化与降雨量变化一致:a地中海气候为主的河流,其流量冬季最大;b季风气候为主河流,流量夏季最大;c温带海洋性与热带雨林气候河流流量全年变化小;
②以冰雪补给为主的河流其径流变化与气温关系密切: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其流量夏季最大.
③河流水地下水之间可相互补给,湖泊对河流径流起调蓄作用。
3、我国河流补给的差别:①我国东部河流以降水补给为主(夏汛型,东北春季有积雪融水)
②我国西北地方河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夏汛型,冬季断流)
4、海水等温线的判读:①判断南北半球(越北越冷是北半球)
②洋流流向和海水等温线凸出方向一致:高温流向低温是暖流,反之是寒流。
5、影响海水温度因素——太阳辐射(收入)、蒸发(支出)、洋流
6.洋流的形成:定向风(地球上的风带)是形成洋流最基本的动力,风海流是最基本的洋流类型。
7.洋流的分布(画一画右面洋流分布模式图):
①中低纬度洋流圈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南半球呈反时针方向。
②北半球中高纬逆时针方向洋流圈
③南半球40—60度海区形成西风漂流
④北印度洋形成季风洋流,冬季逆时针,夏季顺时针。
8.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①影响气候(暖流—增温增湿,寒流—减温减湿)
②影响海洋生物—-渔场 ③影响航海 ④影响海洋污染
9.世界主要渔场:北海道、北海、纽芬兰渔场---寒暖流交汇;秘鲁渔场――上升流
10.海洋渔业集中在大陆架的原因:①这裏阳光集中,生物光合作用强;
②入海河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浮游生物繁盛,鱼饵丰富。
11.海洋灾害是指源于海洋的自然灾害: 海啸和风暴潮。
12.海洋环境问题指源於人类活动的海洋生态破坏:海洋污染、海平面上升、赤潮
第五单元 陆地环境
1、地球的内部圈层:地壳(地表到莫霍介面)、地幔(莫霍面—古登堡面)、地核(古登堡面以下)
2、岩石圈范围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之上)
3、岩石成因分类:岩浆岩(喷出岩和侵入岩)、沉积岩(层理构造、有化石)、变质岩。
4、地壳物质回圈:岩浆冷却凝固→岩浆岩-外力→沉积岩-变质→变质岩-熔化→岩浆
5、地质作用:①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变质作用)
②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6、地质构造的类型:褶皱(背斜、向斜),断层(上升岩块-地垒、下沉岩块-地堑)
7、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外力侵蚀(在外力侵蚀作用之前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背斜顶部受张力,容易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8、地垒--庐山、泰山;地堑--东非大裂谷、河平原和汾河谷地。
9、地质构造对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背斜(储油)、向斜(储水)、大型工程选址,应避开断层
10.外力作用与常见地貌:
①流水侵蚀——沟谷、峡谷、瀑布、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的地表、溶洞(喀斯特地貌)
弯曲的河道--凹岸侵蚀,凸岸沉积(港口宜建在凹岸)
②流水沉积——山麓冲积扇、河口三角洲、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
③风力侵蚀——风蚀沟谷、风蚀洼地、蘑菇石、风蚀柱、风蚀城堡等
④风力沉积——沙丘、沙垄、沙漠边缘的黄土堆、黄土高原;
11、陆地环境的整体性:陆地环境各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貌)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陆地环境的整体性。例如我国西北地方各环境要素都体现出乾旱特徵。
12、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有:①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热量)---――-纬度地带性
②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水分)-----经度地带性
③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水分和热量)----垂直地带性
13.影响山地垂直带谱的因素:①山地所处的纬度;②山地的海拔;③阳坡、阴坡;④迎风、背风坡。
14、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雪线是指冰雪存在的下限的海拔高度)
主要影响因素有两个:一是0℃等温线的海拔(阳坡、阴坡);二是降水量的大小(迎风、背风坡)
15、非地带性因素: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影响等。例如我国西北地方的绿洲。
16、主要地质灾害: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
①两大地震带是:环太平洋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带。我国多地震的原因是:我国位於两大地震带中。
②地质灾害的防御:提高建筑物抗震强度;实施护坡工程,防止滑坡和崩塌;保护植被,改善生态环境;
第六单元 季节知识专题
学习好季节知识的关键:
①北半球与南半球季节相反,即北半球与南半球在同一时间处於不同的季节。
②太阳直射点的位置、移动方向;晨昏线与经线和昼夜的位置关系;昼夜长短的变化;
③北半球的四个重要节气:3月21日春分,6月22日夏至,9月23日秋分,12月22日冬至

⑤ 七年级下地理知识点表格

这是我以前老师自制的提纲人教版,可能会个别答案不对,另外别嫌我字丑T_T

初中地理知识点总结 (以表格的形式)

各种辅导书上不是一堆一堆的?最好还是自己总结下,初中地理没什么难度,自己总结效果最好

⑦ 地理知识点总结,要全。

高中地理690个知识点汇总
1
宇宙的基本特点
由各种形态的物质构成,在不断运动和发展变化。
2
天体的分类
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
质。
3
天体系统的成因
天体之间因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4
天体系统的级别
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
5
日地平均距离
1.496亿千米
6
太阳系九大行星的位置
水金地火(小)、木土天海冥
7
九大行星按结构特征分类
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
(天海冥)
8
地球上生物出现和进化的原因
光照条件、稳定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和温度、
液态水。
9
太阳的主要成分
氢和氦
10
太阳辐射能量的来源
核聚变反应
11
太阳辐射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
维持地表温度,水循环、大气运动等的动力,人类
的主要能源。
12
太阳活动
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
13
我国太阳能的分布
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14
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
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15
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
11年。
16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①影响气候②影响短波通讯③产生磁暴现象
17
空间探索阶段的开始
1957年10月,原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
18
空间开发阶段的开始
1981年第一架航天飞机试航成功。
19
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史
1970年“东方红”一号、1999年“神舟号”载人航天试
验飞船。
20
宇宙自然资源的分类
空间资源(高真空、强辐射、失重)、太阳能资源、
矿产资源。
21
保护宇宙环境
清除太空垃圾、加强国际合作。
22
地球的平均半径
6371千米
23
地球的赤道周长
4万千米
24
纬线和纬度,低纬、中纬、高纬的
划分
连接东西的线。每1个纬度为111.1千米;0-30、30-60、
60-90。
25
经线和经度
连接南北的线。相对的两条经线组成一个经线圈。
26
东西两半球的划分
西经20°和东经160°的经线圈。
27
南北两半球的划分
以赤道为界,以北的为北半球,以南的为南半球。
28
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
23°26′和66°34′纬线
29
本初子午线
0°经线,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
30
南北方向的判断
有限方向,北极为最北,南极为最南。
31
东西方向的判断
无限方向,沿着自转方向为向东,逆着自转方向为
向西。
32
东西经的判断
沿着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33
南北纬的判断
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34
地球自转的方向
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旋转。
35
地球自转的周期
恒星日,23小时56分4秒(真正周期);太阳日,
24小时。
36
地球自转的速度
角速度(每小时15°),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37
地球公转的轨道
椭圆轨道。一月初(近日点),七月初(远日点)。
38
地球公转的方向
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旋转。
39
地球公转的周期
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回归年(365日5
小时48分46秒)
40
地球公转的速度
在近日点时公转速度较快,在远日点时较慢。
41
黄赤交角
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目前为23°26′。
42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太阳直射点以一年为周期相应地在南北回归线间往
返移动
43
晨昏线的判断
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
过渡为昏线。
44
地方时的计算
每往东1°,时刻增大4分钟。
45
已知经度求时区数
经度除以15,再四舍五入。
46
区时的计算
每往东1个时区,时刻增大1个小时。
47
北京时间
以东八区(120°地方时)为标准时间。
48
世界时
以本初子午线时间为标准时。
49
国际日期变更线
180°经线(理论上),不通过陆地(实际)。
50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昼夜更替、不同地方时、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
51
太阳直射点的判断
与该点的切线方向垂直,地方时为12点。
52
春分日(3月21日)
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
53
夏至日(6月22日)
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
54
秋分日(9月23日)
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
55
冬至日(12月22日)
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
56
夏半年的概念
3月21日至9月23日
57
冬半年的概念
9月23日至3月21日
58
地球侧视图的判读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59
地球俯视图的判读
逆时针自转,中心为北极;顺时针自转,中心为南
极。
60
昼夜长短的计算
以昼弧长度为依据,每15度为1小时。
61
日出日落时刻的计算
根据昼长以标准日出(6时)和标准日落(18时)
前后推算。
62
昼夜长短的判断
夏半年,越北白昼越长,冬半年,越南白昼越长。
63
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90°-(直射点与所求点的纬度间隔)
64
天文四季
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最高的季节是夏季。
65
我国传统四季
以立春(2月4日)、立夏、立秋、立冬为起点来划分
四季。
66
欧美传统四季
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为四季的起点。
67
二十四节气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
雪雪冬小大寒
68
五带的名称和范围
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
69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更替
70
大气圈对地球的重要意义
保护生物生存,影响地球自然环境,维持生命活动
71
低层大气的组成
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
72
干洁空气的组成
氮和氧,二氧化碳和臭氧
73
氧、氮、臭氧、二氧化碳、水汽和
尘埃的作用
生命活动;构成生物体;吸收紫外线;光合、保温
作用;成云致雨
74
大气污染
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氟氯烃破坏臭氧层
75
大气垂直分层
对流层、平流层(臭氧层)、高层大气(电离层)
76
对流层的主要特征
上冷下热,对流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
的关系最密切
77
平流层的主要特征
臭氧吸收紫外线。平流,对高空飞行有利,
78
大气上界
离地面约2000-3000千米。
79
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最主要因素
太阳高度角
80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反射、散射。
81
辐射定律
物质的温度越高,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反
之越长。
82
地面辐射
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83
大气逆辐射
夜间有云较温暖,夜间晴朗较寒冷。
84
大气的保温效应
对流层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对地面长波辐射吸
收能力很强。
85
全球的热量平衡
地球多年平均收入的热量与支出的热量是相等的。
86
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各纬度间的冷热不均。
87
热力环流
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88
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水平气压梯度力。
89
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和大小
高压垂直指向低压。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越大,风
力越大。
90
地转偏向力的方向
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91
摩擦力对风向的影响
由于受摩擦力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并不平行,而
是有个交角。
92
根据等压线判断风向的步骤
①高压垂直指向低压②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③
画出合力
93
小气候
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
94
海平面等压线与风力大小
低压中心,高压中心。等压线越密集,风力越大。
95
大气环流的意义
调整全球水热分布,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
重要因素。
96
地球上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东北信风、副高、中纬西风、副极地低压、极地东
风、极地高压
97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位移
大致来说,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98
冬季海陆上的主要气压中心
亚洲高压(大陆)、阿留申低压(太平洋)和冰岛低
压(大西洋)
99
夏季海陆上的主要气压中心
亚洲低压(大陆)夏威夷高压(太平洋)亚速尔高压(大西洋)

100
季风的成因
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②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

101
季风的典型分布地区
东亚季风(西北、东南风);南亚季风(东北、西南
风)。
102
锋面的分类与天气
冷锋、暖锋和准静止锋。气温、气压、天气。
103
锋面对我国天气影响的实例
北方夏季的暴雨(冷锋)、我国冬季爆发的寒潮(冷
锋)春季的沙尘暴
104
气旋的气压、气流状况、天气特征
低气压;上升气流;阴雨。北半球水平气流为逆时
针。
105
反气旋的气压、气流状况、天气特

高气压;下沉气流;晴朗。北半球水平气流为顺时
针。
106
锋面气旋
锋前锋后的天气情况。冷气团一侧阴雨。
107
气候要素
气温、降水量。
108
气候形成因子
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人类活动。
109
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的比较
日较差、年较差、最高气温月、最低气温月。
110
世界气候类型的名称
热带(四种)、亚热带(两种)、温带(三种)、寒带
(一种)
111
判断气候类型的步骤
①判断南北半球,②判断热量带,③判断雨型。
112
亚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成因、分
布规律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受季风影响;大陆
东岸20-35°
113
地中海气候的特点、成因、分布规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受副高和西风交替控
制。30-40西岸
114
温带季风气候的特点、成因、分布
规律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干燥。季风。40-60°大陆东
岸。
115
温带海洋性气候的特点、成因、分
布规律
冬暖夏凉,降水均匀。终年盛行西风。40-60°大陆西
岸。
116
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点、成因、分
布规律
冬季严寒、夏季炎热、全年少雨。终年受大陆气团
控制。温带内陆
117
气候的变化
地质时期、历史时期、19世纪末以来。
118
气候资源的特点
可再生,普遍存在性,数值特征,有较大的变率
119
气候资源与农业
种植制度(作物的结构、熟制、配置与种植方式)。
120
气候资源与建筑
小区街道与子午线成30°-60°夹角。
121
风与城市规划
工业企业布局在盛行风的下风向,居住区布局在盛
行风的上风向
122
气候资源与交通
公路、铁路、机场(暴雨、泥石流、风速、桥涵、
云雾、地势等)
123
台风(飓风)
热带气旋强烈发展形成的大旋涡。
124
热带气旋强度等级
热带低气压、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台风。
125
台风的监测与预报
利用气象卫星确定台风中心位置,估计强度,监测
移动方向和速度。
126
暴雨形成条件
①充足的水汽②强烈上升运动③持续的天气系统
127
洪涝灾害的防御
提高预报的准确率,采取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
128
干旱的危害
造成粮食减产,人畜饮水困难,影响经济发展和社
会安定。
129
干旱的防御
改善生态、选择耐旱作物、开展水利建设、改进耕
作制度等。
130
寒潮的危害
带来严寒、大风、霜冻。对春秋季的农作物危害最
大。
131
寒潮的防御
提前发布准确的寒潮消息或警报。
132
全球变暖趋势及其人为原因
①燃烧矿物燃料②毁林
133
全球变暖造成的后果
①海平面上升②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
134
大气臭氧层总量减少的主要原因
氟氯烃化合物消耗臭氧。
135
大气臭氧层总量减少的危害
①直接危害人体健康②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造成
破坏。
136
臭氧层的保护
①研制新型制冷系统②参与国际合作
137
酸雨的成因
燃烧煤、石油、天然气,排放二氧化硫和氧化氮等
酸性气体。
138
我国酸雨区的分布
①四川盆地②珠江三角洲③长江三角洲
139
酸雨的危害
①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②土壤酸化③腐蚀建筑物
④危及人体健康
140
酸雨的防治
减少人为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煤炭中的硫
资源综合利用。
141
大气环境保护
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氟氯烃破坏臭氧层,酸雨。
142
海洋是大气的主要热源和水源
海洋水量占地球总水量的96.53%,海洋占地球表面
的71%。
143
海岸带
从滨海平原到大陆架之间的广阔区域。
144
海岸带与人类活动
全球50%以上的人口,生活在距离海岸60千米的范
围内。
145
人-海岸相互作用阶段
①很少干预②开始干预③海岸开发④海岸管理
146
海水热量的收入
太阳辐射
147
海水热量的支出
海水蒸发所消耗的热量。
148
影响海洋表层水温的因素
太阳辐射、沿岸地形、气象、洋流等。
149
海水温度的空间变化规律
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150
海水温度的垂直变化
表层海水温度变化较大,深层海水温度变化不大。
151
海水对大气温度的调节作用
海洋面积广,水量大,而且热容量又很大。
152
海水中主要盐类物质
氯化钠、氯化镁。
153
盐度的概念
1000克海水中所含溶解的盐类物质的总量。
154
海洋表层盐度的纬度分布规律
从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分别向南北两侧递减。
155
影响海水盐度的因素
降水量、蒸发量、洋流、河流淡水汇入(径流量)。
156
盐度最高的海区和最低的海区
红海(亚非交界)、波罗的海(北欧附近)
157
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
波浪(风浪)、潮汐(大潮和小潮)、洋流
158
洋流的概念
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作大规模的流
动。
159
洋流的成因分类
风海流、补偿流(大多南北向)、密度流(直布罗陀
海峡)。
160
风海流的成因
盛行风吹拂海面,推动海水随风漂流。
161
世界洋流模式(低、中纬)
反气旋型。北半球为顺时针流动,南半球为反时针
流动。
162
世界洋流模式(中、高纬)
北半球中高纬是气旋型大洋环流,呈反时针方向流
动。
163
北印度洋洋流的分布规律
冬逆夏顺。冬季洋流向西流,夏季洋流向东流。
164
北太平洋的洋流分布
北赤道暖流、日本暖流、北太平洋暖流、加利福尼
亚寒流。
165
南太平洋的洋流分布
南赤道暖流、东澳大利亚暖流、西风漂流、秘鲁寒
流。
166
南印度洋的洋流分布
南赤道暖流、厄加勒斯暖流、西风漂流、西澳大利
亚寒流。
167
北大西洋的洋流分布
北赤道暖流、墨西哥湾暖流、北太西洋暖流、加那
利寒流。
168
南大西洋的流流分布
南赤道暖流、巴西暖流、西风漂流、本哥拉寒流。
169
海水等温线的判读
①判断南北半球(越北越冷是北半球)②高高低低
规律判断寒暖流
170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①气候②海洋生物③污染④航海
171
海洋资源的分类
化学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能源。
172
各类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
海洋化工;养殖、增殖;深海锰结核;潮汐和波浪
发电。
173
渔业资源的形成因素
大陆架、河流带来营养物质、寒暖流交汇处或上升
补偿流。
174
世界主要渔业国
中国、日本。
175
世界渔场分布
北太平洋、东南太平洋、西北大西洋、东北大西洋、
东南大西洋
176
海洋油、气开发
利用地震波寻找。海上钻井平台、装油站、海底管
道。
177
海洋空间利用的特点
复杂性和特殊性(海洋气象多变、深海环境差、海
水腐蚀性等)
178
海洋空间利用的方式
交通运输、生产、通信、电力输送、储藏、文化娱
乐。
179
著名海峡
马六甲、霍尔木兹、直布罗陀、英吉利、麦哲伦、
白令、曼德等。
180
著名运河和港口
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鹿特丹
181
腹地
港口的服务区域。
182
海洋货物运输条件
港口、集装箱船、无线电导航、全球定位技术、最
佳航线服务。
183
世界围海造陆的典型地区
荷兰、日本、澳门。
184
海洋环境问题
海洋污染、海洋生态破坏。
185
海洋污染的产生原因
陆地上的生产过程(废弃物、冷却水、杀虫剂、石
油渗漏)
186
海洋污染的危害
危害海洋生物,甚至危及人类的健康。
187
海洋生态破坏的原因
海岸工程建设、围海造田、过度捕捞、自然环境变化。
188
石油泄漏清污方法
分散、沉降、吸收、围栏、放任、燃烧。
189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1994年11月16日正式生效。领海宽度、国际海底
资源。
190
领海、专属经济区
12海里,200海里。
191
地壳中主要化学元素
氧、硅、铝、铁、钙、钠、钾、镁。
192
矿物的概念
单质或天然化合物。
193
岩石的概念
由一种矿物或几种矿物组成的集合体。
194
矿产的概念
有用矿物在地壳中或地表富集起来,达到工农业利
用的要求。
195
造岩矿物
石英、云母、长石、方解石。
196
岩石成因分类
岩浆岩(喷出岩和侵入岩)、沉积岩、变质岩。
197
常见岩石
玄武岩、花岗岩;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大
理岩、板岩。
198
地壳物质循环规律
冷却凝固→岩浆岩-外力→沉积岩-变质→变质岩
-熔化→岩浆
199
地质作用的概念
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的作用。
200
地质作用的分类
内力作用、外力作用。
201
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202
地壳运动的两种类型及其影响
水平运动(褶皱山系、裂谷海洋)、升降运动(海陆
变迁)。
203
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
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板块交界地壳活动。板块运
动形成地貌。
204
六大板块的名称
亚欧、非洲、美洲、太平洋、印度洋和南极洲板块。
205
板块相对移动形成的地貌
张裂(裂谷、海洋)、相撞(海沟、岛弧链、海岸或
褶皱山脉)
206
生长边界与消亡边界
海岭和断层(大多在洋底)、海沟和造山带(大多在
陆地边缘)
207
地质构造的概念
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变位。
208
地质构造类型
褶皱(背斜、向斜),断层(上升岩块、下沉岩块)
209
背斜成谷和向斜成山的成因
背斜顶部因受张力,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接受沉积
物,成为山岭。
210
断层构造分布的实例
东非大裂谷;华山、庐山、泰山;渭河平原和汾河
谷地。
211
地质构造对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
背斜(储油)、向斜(储水)、断层(隧道、水库)。
212
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
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固结
成岩作用。
213
流水与风力作用所塑造的地貌类型
黄土高原、瀑布、峡谷、冲积扇、三角洲;风蚀洼
地、沙丘等。
214
水资源的概念
陆地上的淡水资源。
215
陆地水的分类
地表水(江河水、湖沼水、冰川)和地下水
216
陆地水的基本来源
大气降水。
217
静态水资源
冰川冰、内陆湖泊水、深层地下水
218
动态水资源
地表水、浅层地下水
219
潜水
埋藏在地下第一个隔水层之上的地下水。
220
承压水
埋藏在两个隔水层之间承受一定压力的地下水。
221
我国东部河流的径流变化
河流径量变化与降水量变化相一致。
222
我国西北河流的径流变化
河流径流变化与气温变化有密切的关系。
223
河流水、湖泊水和地下水之间的相
互补给
高水位补给给低水位。
224
海陆间水循环的过程
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径流。
225
水循环的意义
①水量平衡②更新水资源③联系四大圈层④物质迁
移⑤能量交换
226
气候对生物分布的影响
光(喜光植物、喜阴植物)、热、水(森林、草原、
荒漠)
227
植物对环境的指示作用
莲(水生)、骆驼刺(旱生)、矮牵牛(二氧化硫)、
树(风向)
228
光合作用的意义
把无机物(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有机物(糖类),
并释放出氧气
229
生物循环的作用
①物质迁移②能量流动③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
230
原始大气的成分
二氧化碳、甲烷、氢、氨和水汽。
231
生物在自然环境中的作用
①改造大气②改变陆地水③促成土壤形成④创造生
物物质⑤环保
232
土壤的概念
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233
土壤的作用
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中心环节。
234
土壤的组成
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
235
土壤的肥力特征
供应和调节植物生长过程中所需的水分、养分、空
气和热量的能力
236
理想土壤成分的体积分数
矿物质(45)、有机质(5)、水分(20-30)和空气
(20-30)。
237
土壤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是人类从事农业生产最基本的自然资源。
238
生物在土壤形成中的主导作用
改造成土母质(有机质的积累、养分元素的富集)
239
人类活动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①改良土壤②引起土壤退化
240
陆地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
整体性(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
241
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
热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常绿硬叶林)、温带、
寒带
242
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沿纬度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热量为基础)。
243
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从沿海向内陆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水分为基础)。
244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
从山麓到山顶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水热状况)
245
陆地自然资源在人地关系中的重要
作用
①开发自然资源②生产与消费产品③排放废弃物④
改造陆地环境
246
陆地自然资源的分类
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
247
陆地自然资源的特点和规律
①总量有限②潜力无限③分布的规律性④组成的整
体性
248
能源资源的分类
常规能源、新能源(太阳能、地热能、核能)
249
陆地自然资源的重要性
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
250
能源资源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作

①柴草时代②煤炭时代③石油时代④新能源时代
251
地震的构造
震源、震中、震中距、等震线
252
两大地震带
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253
地震震级的大小
三级以下为微震、五级以上为破坏性地震。每增一
级能量增大30倍
254
火山的分类
活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
255
滑坡的成因
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
动面整体下滑。
256
泥石流的成因
山区爆发的特殊洪流,饱含泥沙、石块、砾石等。
257
原发性地质灾害诱发其他灾害
地震诱发滑坡、泥石流、火灾、海啸等。
258
人类活动诱发地质灾害
破坏植被诱发滑坡、泥石流等。
259
地质灾害的防御措施
①建立监测预警系统②加强管理③实施预防措施④
开展宣传教育
260
农业生产的特点
①地域性②季节性和周期性
261
农业的投入因素
自然条件、劳动力、生产资料、科技
262
农业按生产对象分类
农、林、牧、副、渔(混合农业)
263
农业按投入分类
粗放农业、密集农业
264
农业按产品用途分类
自给农业、商品农业
265
自然条件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气候(光、热、水)、地形(平原、山地)、土壤(酸
性)、水源
266
社会经济条件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市场(郊区农业)、交通运输(地域扩展)、政策(商
品基地)
267
人类对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
①培育良种②改良耕作制度③玻璃温室④修筑梯田
⑤喷灌
268
市场、交通及技术的发展对农业区
位的影响
①供求关系②保鲜冷藏技术③区域专业化生产
269
世界水稻种植业的主要分布地
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季风区,以及东南亚的热带
雨林区
270
亚洲水稻种植业的特点
①小农经营②单产高③机械化水平低④水利工程量
大⑤科技水平
271
世界大牧场放牧业的分布地
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
272
大牧场放牧业的形成条件分析(潘
帕斯)
①气候温和,草类茂盛②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③
距海港近
273
阿根廷促进牧牛业的主要措施
①培育良种②改善交通③开辟水源④种植饲料
274
商品谷物农业的基本特征
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
275
商品谷物农业的主要分布地
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

276
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实例分析
(美国)
①自然条件②交通运输③地广人稀④工业基础⑤科

277
世界主要的混合农业生产方式
谷物和牲畜混合农业
278
珠江三角洲的三基渔塘
甘蔗、果树、桑蚕、鱼
279
混合农业的分布地
欧洲、北美、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
280
混合农业的发展优势及实例分析
(澳大利亚)
①生态农业②有效利用时间安排农活③市场适应性

281
工业的投入因素
土地、水源、劳动力、资金、能源、原料、科技
282
工业的产出
产品和三废
283
工业投入要素与工业发展类型的关

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

284

⑧ 八年级上人教版地理复习提纲(表格的)

八年级上册地理复习资料(精编版)
辽阔的疆域:(P2-5) ★ 重要图片:P3中国的疆域四至
我国的地理位置:位于东半球、北半球,位于亚洲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
最北端: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中心(53N附近)最南端:曾母暗沙(4N附近)最东端: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汇合处(约135E)最西端:帕米尔高原(约73E)
【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①从纬度位置看,南北跨纬度广,大部分位于中纬度地区,属北温带,南部有少数地区属热带,无寒带;②从海陆位置看,我国位于世界上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的东部,西部与许多国家接壤。东部濒临世界上最大的大洋----太平洋,有众多的岛屿和港湾,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四海: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海峡:台湾海峡(属于东海)、琼州海峡
半岛:辽东半岛、山东半岛、雷州半岛 岛屿:台湾岛、海南岛 两大内海:渤海、琼州海峡
陆地相邻的国家14个(图课本7页)其中面积最大的是:俄罗斯 人口最多的是:印度 面积最大的内陆国是:哈萨克斯坦
隔海相望的国家6个:日本、韩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文莱、马来西亚,其中最大的群岛国家是:印度尼西亚
中国的行政区划:(P6-9) ★ 重要图片:P7中国的行政区划图 P8省级行政单位的简称和行政中心(省会)表
1、“郡”、“县”的名称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清朝的“省”、“县”行政区划,对我国现行行政区划有很大影响2、我国现行的行政区划基本上划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县(自治县、县级市)、镇(乡)三级。国家根据需要设立特别行政区。3、我国共有34省级行政单位(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
简称用本省的河湖或山名 皖(安徽的皖山)、湘(湖南的湘江)、赣(江西赣江)
简称用本身的历史名称 晋(山西)、冀(河北)、鲁(山东)、豫(河南)、蜀(四川)黔(贵州)、鄂(湖北)、粤(广东)
一省有两个简称 川或蜀(四川)、云或滇(云南)、甘或陇(甘肃)、贵或黔(贵州)、陕或秦(陕西)

中国的人口:(P10-14) ★ 重要图片:P10各省人口数量。
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我国总人口为12.95亿,约占世界人口总数21.2%,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
【人口增长速度较快的原因】: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人口死亡率大幅度下降,人口出生率明显上升;
人口分布疏密不均,以人口地理分布界线黑河—腾冲为界,东部多西部少;
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的数量,提高人口的质量,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5【东部人口密集的原因分析】:东部地形较平坦,以平原和丘陵为主,气候湿润,河湖众多,经济方面东部历史悠久,经济发展水平高,交通便利。
中国的民族:(P15-18) ★ 重要图片:P16中国民族分布图
1、我国共有56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最多,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壮族,人口400万以上的民族有:满族、回族、苗族、维吾尔族、彝族、土家族、蒙古族、藏族等。民族政策:平等、团结、互助、民族区域自治。
2、分布特点(大杂居,小聚居)汉族的分布遍及全国各地,以东部和中部为集中,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区。
3、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是云南,主要有傣族、黎族、纳西族、白族。分布最广泛的是回族,西藏、青海主要是藏族,广西主要是藏族,宁夏主要是回族。内蒙古主要是蒙古族。新疆主要是维吾尔族。东北地区主要是满族。我们湖南主要是土家族和苗族。
4、少数民族的乐器和风俗节日,见教材P17-18页。蒙古族:那达慕大会;云南傣族:泼水节;中华民族:端午节

中国的地形:(P20-27) ★重要图片:P21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图 P23中国地形分布图
我国地势的基本特征:①、地势西高东低并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②、地形复杂多样高原、山地面积广大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纵横交错的山脉和复杂多样的地形,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又使祖国各地的生产活动和生活方式各有不同。
三级阶梯主要地形和分界山脉:
主 要 地 形 区 分 界 山 脉
第一级阶梯 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青海湖(最大咸水湖)
第二级阶梯 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四川盆地、云贵高原、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 第一、二级阶梯分界山脉:
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
第三级阶梯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丘陵、近海大陆架 洞庭湖、鄱阳湖(最大淡水湖)、太湖 第二、三级阶梯分界山脉:
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3、主要山脉走向:

山脉纵横交错 东西走向的山脉 北列:天山-阴山
中列:昆仑山-秦岭
南列:南岭
南北走向: 贺兰山、六盘山、横断山脉
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 西列: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中列:长白山-武夷山
最东列:台湾山脉,其主峰是 玉山
西北-东南走向山脉 阿尔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
弧形山脉 喜马拉雅山 中国和尼泊尔边境的珠穆朗玛峰是世界第一高峰。
东岳—泰山——山东省(鲁)
西岳—华山——陕西省(陕或秦)
南岳—衡山——湖南省(湘)
北岳—恒山——山西省(晋)
中岳—嵩山——河南省(豫) 少林寺
四大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
三大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
四川盆地;
三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详细特征信息见教材P23-26页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面向海洋对我国气候、交通、经济的有利方面的影响】:我国地势西高东低主要有三个方面的意义:第一,有利于海上湿润气流深入内地,形成降水,第二,使我国许多大河滚滚东流,所以有“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诗句,这些大江大河沟通了东西部的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内地的经济联系。第三:地势西高东低,河流在高一级流向低一级的地方,水流急、落差很大,在阶梯交界处,可以提供巨大的水能。我国的大型水电站大多建设在这些地带。如世界最大的三峡水电站就在第二级和第三级交界处。
【分析山区对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山区为发展林业、旅游业、采矿业等提供了有利条件,但山区地面崎岖,交通不便,基础设施建设难度较大,不利于发展种植业。

中国的气候:(P28-41) ★重要图片:P31中国温度带的划分 P33中国干湿地区分布图 P34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图
国气温的特点:冬季南北温差很大(约50℃)原因:南北纬度位置高低不同(纬度因素),南北受冬季风影响大小不同;夏季南北温差不大(仅12℃)原因:太阳光直射北半球,北方白昼时间较长,接受太阳光不比南方少多少。
2、我国降水空间分布的特点:东多西少,南多北少;年降水量空间(地区)分布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3、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划分是以夏季风能够影响的地区为标准划分的:其界线为: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P36图2——22)
4、我国季风气候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雨热同期(夏季高温多雨) 我国东部地区的降水主要是由夏季风带来的。降水类型:锋面雨, 夏季风进退规律反常是导致我国水旱灾害频繁的主要原因。
5、洪涝是我国发生频繁、损失严重的自然灾害。干旱是对我国农业生产影响最大、最常见且分布范围最广的一种气候灾害。
我国冬季最冷的地方是黑龙江的漠河镇,夏季最热的地方是新疆的吐鲁番,
我国年降水量的最高记录是:台湾的火烧寮,年降水量最少的是吐鲁番盆地中的托克逊。

中国的河流:(P42-52) ★重要图片:P42中国主要河流湖泊分布 P46长江水系图 P49黄河水系图
流域区域 分界线 占全国总面积 主要大河
外流区域 北段大致沿着大兴安岭一阴山一贺兰山一祁连山(东端)一线;南段沿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与季风区非季风区的界线大体相近) 2/3 流入太平洋: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海河、辽河、澜沧江(境外称湄公河)。
流入印度洋:雅鲁藏布江(在印度境内称布拉马普特拉河)、怒江。
流入北冰洋:额尔齐斯河。
内流区域 1/3 流入沙漠或内陆湖泊:塔里木河

项目 长江 黄河
源头 沱沱河 约古宗列曲
发源地 唐古拉山(各拉丹冬峰) 巴颜喀拉山
注入的海洋 东海 渤海
长度 6300千米 5464千米(呈巨大“几”字型)
流经的省区 青 藏 川 云 渝 鄂 湘 赣 皖 苏 沪 青 川 甘 宁 内蒙古 晋 陕 豫 鲁
流经的地形区 青藏高原、 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 青藏高原 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 华北平原
主要支流 雅砻江、岷江、嘉陵江、汉江(最长的支流)、乌江、湘江、赣江 汾河、渭河、湟水、洮河
上中下游的分界 上中界:宜昌(湖北) 中下界: 湖口(江西) 河 口(内蒙古) 旧孟津(河南)

我国汛期最长的河流是珠江;结冰期最长的河流是黑龙江;水量最大的河流是长江;含沙量最多的河流是黄河。
【黄河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原因】:这要从两方面来分析:一是自然原因:黄河中游及支流流经的黄土高原地面光秃裸露、斜坡多,土质结构疏松,多孔隙和直立方向的裂隙,易被水侵蚀,且夏季多暴雨,对地表冲刷力大。二是人为因素:人类开垦、采矿、修路等活动,使地表的植被严重破坏。
【黄河下游进入平原地区后,成为“地上河”的原因】:教材P50页 图2-41的右边第二自然段
【治理黄河水患的措施有那些】:教材P51页 图2-42的下面一段文字。
【为什么自古以来长江就有“黄金水道”的美誉?】:长江支流众多,构成纵横广阔的水运网,干流横贯东西,终年不冻,宜宾以下四季通航,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东西运输的大动脉。现在,沿江平原和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达,工业中心和城市集中,运输需求大,干流航线和多条铁路线、京杭运河相交,既沟通内地和沿海,由联系南北广大地区。干支流通航里程已达7万米,货运量占全国内河货运量的60%
自然资源概况:(P54-58) ★重要图片:P55中国主要石油天然气资源分布图 P56中国主要煤矿、金属矿产分布图
北方地区是我国最大的能源矿产基地,主要的油田:黑龙江大庆油田、山东胜利油田 主要的煤矿:山西是我国出产煤炭最多的省区。我国南方多有色金属:江西大余的钨矿,湖南冷水江的锑矿,湖南冷水口山的铅锌矿,江西德兴的铜矿。
太阳辐射量最少地区是四川盆地(原因:位于盆地内,水汽不易散开,多阴雨、雨雾,晴天少),
太阳辐射量最多地区是青藏高原(原因:高原海拔高,云层少,空气稀薄,透明度好,拉萨被称为“日光城”),
【论太阳能的优越性和局限性】:太阳能和其它传统能源相比,主要是她是可再生能源,取之不尽,利用成本低,无污染,局限性是受天气影响,能量不稳定,且地区分布有差异。
中国的土地资源:(P59-64) ★重要图片:P61中国土地资源的构成
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自然资源,我国面积居世界第三,“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我国各类土地资源齐全,形成了耕地、林地、草地等多种土地类型,这有利于因地制宜。我国是一个少林的国家。
3、我国土地利用中的核心问题是:保护有限的土地资源。我国土地利用中的基本原则是:因地制宜,合理布局。
4、基本国策: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其他对策:依照政策法令管理;做好开源与节流两项工作;加强土地资源的建设与保护
国土地资源空间分布看,耕地主要分布在湿润、半湿润平原、盆地及低山丘陵,北方以旱地为主,南方以水田为主;林地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南的深山区和边远地区及东南山地;草地主要分布在内陆干旱、半干旱高原、山地及青藏高原。植被自东向西的变化:森林—森林草原—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我国各地区土地资源的质量差别大:①北方平原广阔,耕地多,但热量较低,降水较少,以旱地为主。②南方多丘陵山地,但热量高,降水丰沛,以水田为主。③西北内陆光照充足,热量较为丰富,但干旱少雨,水源不足,以草地和荒漠为主。④青藏高原光照充足,但热量不足,土地生产力较低

中国的水资源:(P66-70) ★重要图片:P69南水北调线路示意图 P70我国主要水电站分布图
1、我国是世界上缺水严重的国家之一,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造成我国水资源短缺的主要原因,不是总量不足,而是水资源时空分布的不均衡。
2、从空间分布看,我国水资源南多北少,东多西少。若将“水资源”与人口、耕地面积结合起来看,我国水土资源配合欠佳,缺水最严重的华北地区,耕地占全国的40%,水资源仅占全国的6%,这里年降水量在800mm以下,河流径流量小,更重要的是人口稠密,耕地广大,工农业生产用水量大。从时间变化看,我国水资源季节变化大,夏秋多、冬春少。
【解决水资源不足的主要措施有】:①跨流域调水,以解决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问题,如南水北调,引黄济青;②兴修水库,解决水资源季节变化大的问题。③节约用水,科学用水,保护水资源,防止水污染。
【我国的水能资源的发展优势】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许多河流在流经阶梯交界处时落差大,水流湍急,水能蕴藏巨大。我国水能资源蕴藏量达6.8亿千瓦,居世界第一位,其中长江水系、雅鲁藏布江、黄河中上游和珠江水系尤其丰富,已开发的水电站,大多分布在长江、黄河和珠江的上游。水电与火电相比,具有清洁、廉价的特点,目前,发电量居前的电站有二滩、葛洲坝、龙羊峡等。正在建设的三峡电站建成后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水电站。

中国的海洋资源:(P71-73) ★重要图片:P72中国的近海海洋资源分布(盐场、鱼类等)
1、海洋资源主要包括:生物资源、矿产资源、化学资源 2、四大海产:大黄鱼、小黄鱼、带鱼和乌贼。 3、四大渔场:黄渤海渔场、舟山渔场(最大,位于东海)、南海沿岸渔场和北部湾渔场。 4、著名的盐场:长芦盐场(我国最大盐场,位于渤海湾),南方海南的莺歌海盐场
【我国海洋资源面临的问题和措施】P73页上面一段。
秦岭—淮河线:(P75-79) ★重要图片:P77秦岭淮河线南北两侧的地理差异 P78 中国四大地理分区
四大地理区域:北方地区、南方地区、青藏地区、西北地区。划分的依据是根据三条重要的地理界线:秦岭—淮河线、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和青藏高原边缘线
【秦岭南北两地冬季气温差异大的原因】: 一方面是由于纬度因素造成的,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纬度低,正午太阳高度大,获得的太阳辐射多,而秦岭淮河以北则相反。另一方面也与冬季风的影响程度有关,北方受寒潮影响大,降温强烈,而冬季风在南下过程中遇到秦岭等东西走向的山脉的阻挡,风力减弱。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P80-86) ★重要图片:P80北方地区综合图 P83南方地区综合图
北方地区重点摘要:
西安、北京、洛阳、开封为北方著名的古都。
农业生产以旱地为主,长城以北:一年一熟,主要农作物有春小麦、玉米、大豆、甜菜等。长城以南: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主要农作物是冬小麦、玉米、棉花。
森林资源宝库:东北的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
温带水果:苹果、梨、桃、柿、枣。 5、地方特产:东北“三宝”(人参、鹿茸、貂皮)、洛阳牡丹、兰州白兰瓜。
工业基地:东北重工业基地(辽中南)、京津唐工业基地
北方地区重点摘要:
1、地形:平原、盆地与高原、丘陵交错 ②平原地区具有典型的南国水乡特色
农业生产条件:热量充足,降水丰沛。②主要农产品:水稻、生猪、柑橘、茶叶、桑蚕、甘蔗、水产和热带农作物。
热带作物主要生产基地:海南岛,台湾岛南部,雷州半岛和云南西双版纳。
商品粮基地: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
农业区:成都平原—“天府之国”,长江中下游平原—“鱼米之乡”。
有色金属矿产资源丰富,长江沿江地带有色金属矿产等资源丰富,江西大余的钨矿,湖南冷水江的锑矿,湖南冷水口山的铅锌矿,江西德兴的铜矿。

青藏地区和西北地区:(P87-98) ★重要图片:P87青藏地区综合图 P93西北地区综合图
青藏地区重点摘要:
1、自然环境的保护①自然环境特征:高寒 ②河流源头生态环境的保护;三江源自然保护区(长江、黄河、澜沧江) ③珍惜动物的保护:藏羚羊、雪豹、野驴等。
2、农业和牧业①农业生产条件:低温、太阳光照强 ②主要农作物:青稞、豌豆、小麦、油菜等③农业分布:湟水谷地、雅鲁藏布江谷地 ④主要牲畜:牦牛、藏绵羊、藏山羊
3、交通和经济
铁路:青藏铁路(世界海拔最高、线路及穿越冻土里程最长的高原铁路)
【修建青藏铁路的重要意义】:青藏铁路的通车显著改善了青海、西藏的交通条件和投资环境,确保了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顺利实施。
西北地区:
1、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①干旱,降水量由东向西逐渐减少 ②气温冷热变化剧烈 ③太阳辐射强④河流少,多为内流河,最长的内流河是塔里木河。
2、牧业和农业:①重要的牧业基地:内蒙古大草原,河西走廊、天山牧场。②绿洲农业:天山山麓、河西走廊、宁夏平原、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边缘。
【我国的“西气东输”工程是指什么】: 我国的“西气东输”工程是一个大型的能源调度项目,是将我国西部地区(主要有塔里木盆地)丰富的天然气资源通过铺设的输气管道送往南京、上海等东部、南部经济发达地区,工程包括天然气资源开发、输气管道铺设、城市管道和工业利用等相关工程,它将成为横贯我国的能源大动脉。
【西气东输工程对东西部的发展意义】: ①能够使本地的天然气资源得到大规模的开发,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②可以迅速增加当地的财政收入。③可以带动沿线省区相关产业的发展和其他相关行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④能够缓解东部地区的能源短缺问题。改善能源消费结构⑤天然气是洁净能源,对于东部地区的环境改善十分有益。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