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理信息 » 蒙古族服饰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蒙古族服饰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发布时间: 2021-02-16 18:33:38

❶ 服饰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服饰与地理抄 1、人类服饰的材袭料与地理环境有密切的关系。远古时代,人类生活在森林里,披挂的树叶、兽皮就成为衣服。后来,人类慢慢懂得了以植物纤维与动物皮毛为原料,纺织各种布匹,出现了原始的服装。丝、麻、棉就是人类利用最早的纤维材料。我们的祖先早就在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养蚕织绸了。但由于北方环境恶化、气候变得干燥,蚕丝的生产逐渐向南方移动。如浙江的杭嘉湖地区、广东的珠江三角洲地区都是我国重要的蚕丝产地。

2、服饰的样式与地域特征有关。不同的地区,气候条件不同,风俗习惯也不同,其服饰的式样也各不相同。例如,在炎热干旱的阿拉伯地区,人们喜欢穿白色而宽松的长袍;在北方寒冷地区,尤其是冬季,人们喜欢深色的皮制品服装;在气温日较差很大的雪域高原,藏族牧民往往穿一条胳膊可以露在外面的“藏袍”。

3、服饰的变化与季节更替有关。随着春、夏、秋、冬四季的交替更换,人们的服饰也随着之变化。特别是四季分明的地区,人们一般要准备几套与季节相适应的服装。夏季男士的短袖衬衫、T恤,女性的连衣裙、短裙等,春秋季节的休闲装、羊毛衫,冬季的滑雪杉、皮夹克等。

❷ 民族服饰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1、服饰的原材料源于不同的地理环境

我国亚热带的浙江杭嘉湖地区、广东的珠江三角洲是我国蚕丝的生产基地,人们穿戴的各种丝稠就来源于桑蚕。我国西北内陆的太阳辐射强的新疆地区是我国长绒棉的最重要产区,人们钟爱的羊毛衫与皮制衣物,原料主要源于我国西部牧区盛产的羊毛和各种皮革。

2、服饰样式与地域特征密切相关

在我国东北的鄂伦春、达翰尔、鄂温克等到民族的服饰与西南少数民族的服饰就是因为气温的不同,在质地、款式等到方面出现了很大的差异;众所周知世界屋脊、日温差比较大的青藏高原,藏民们时常穿一个露胳显臂的“不对称”大袍,也就是穿皮袍仅套一袖,适应青藏高原多变的气候。

3、服饰变化与气候变化紧相关

在春、夏、秋、冬四季分明的地区,就有按照季节变化换穿单、夹、棉、皮的习俗,目前,人们一般都要购置几套与季节相适应的衣服,比如夏季男士的短袖、春秋季节的休闲装,冬季的滑雪衫、皮夹克和羊毛衫等。然而在四季如春的云南昆明一带,则形成了人们“四季服装同穿戴”的另一番人文景观。

(2)蒙古族服饰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扩展阅读:

地理环境对服饰的用料和形制产生直接的影响,复杂多样的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使各民族选择的服饰面料和款式都与所处的生态环境相适应。各地各民族传统服饰的用料,大多就地取材。

滇西畜牧业较发达,普遍养羊,有的还饲养牦牛,能确保羊皮和羊毛、牦牛毛用于人们表装的需求,从牲畜养殖到衣服加工,基本上都由各家自己完成。其他地区各民族以麻、棉等天然纤维布、织锦、土布来缝制衣服。民族服饰的制作,在四十多年前多数是由各家手工操作完成的。

近几十年,由于经济迅速发展,许多手工业逐渐让位于机械加工业,工业棉、毛织品占领了大部分市场.各民族制在用料来源因此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例如:

藏族、普米族和摩梭人男女都普遍穿戴的长衣(袍)裙裤靴装;彝族、纳西族、白族、部分汉族和苗族男子的披皮或披毡衣裤装 ; 汉族、白族、彝族、傣族、阿昌族、满族、纳西族、拉祜族、壮族、瑶族、哈尼族、傈僳族、回族的上衣下裤装;。

傣族、布朗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佤族、哈尼族、基诺族、苗族、藏族、怒 族、傈僳族女子的上衣下裙装等四种类型。如细致划分估计不下几十种。

❸ 蒙古族服装 地理环境

远古时代,蒙古族围以护腰儿,后以狍皮为服。七世纪时兽皮、牲畜的皮毛是他们的主要衣饰原料。此后,随著活动区域的扩大,与北方各民族和中原汉族的接触日益增多,纺织品开始传入,以毡、皮毛、皮革制作服饰的单一局面被打破。式样上也吸收了突厥、契丹等民族的圆领长抱、束腰、罩幞头、穿短靴等适于牧猎的装束特点。到十三世纪、又改北方民族服装上“左衽”的鲜明特点为“右衽”,奠定了蒙古民族服饰的基本格局。
蒙古族的服饰主更包括首饰、袍子、腰带、靴子四个部分。
当初,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落以后,下令每个人都要罩头巾,以表示头戏上飘有旌旗之角,希望民族强大之精神常在。元朝时期,还出现了一种卷檐、圆顶或尖顶的帽子,“其帽之檐甚窄,帽之顶,敷以朱英,帽之前缀以银佛,制以毡,或以皮。”据说这种帽子最初是由忽必烈皇后察必夫人设计的。当时忽必烈每年都要到上都(今内蒙古正盛旗)避暑狩猎,察必皇后看到他狩猎时阳光刺眼,便将原来的帽子加上了帽檐,使之能遮蔽阳光,骑马时又能臧少阻力。从此习传民间、至今依然。近代,珊瑚、玛瑙、翡翠、珍珠、琥珀、白银等装饰原料大量流人蒙古草原,蒙古族的首饰更加富贵华丽。
鄂尔多斯等地区扎腰带还有一定的讲究和规矩,未婚女子扎腰带,并在身后留出穗须,一旦出嫁,腰带便被紧身短坎肩所代替,以此来区分未婚姑娘和已婚妇女。
蒙古靴分布靴和皮靴两种。布靴多用厚布或帆布制成,穿起来柔软、轻便。皮靴多用牛皮、马皮或驴皮制成,结实耐用,防水抗寒性能好。其式样大体分靴尖上卷、半卷和平底不卷三种,分别适宜在沙汉、干旱草原和湿润草原上行走。蒙古靴做工精细,靴帮、靴靿上多绣制或剪贴有精美的花纹图案。各种靴子靴身都比较宽大,里面可衬皮、衬毡,可以套穿棉袜、毡袜。穿著靴子,除和长袍协调外,还便于骑马护膝,冬可御寒,夏可防蛇防蚊,是蒙古族人民的杰出创造。

❹ 课题研究:中国民族服饰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比如藏族服饰半边袖就与青藏高原的高山气候有关,惠安女的服饰与讨海劳动有关等等

❺ 蒙古族的服饰和地形有什么关系

dasasda

❻ 蒙古人穿的服装与他们的地理环境有什么关系

肯定有撒,蒙古是游牧民族,塞外风沙大,而袍上窄下宽,样式简单而实用性强,适合骑马。穿此袍骑马放牧,能护膝防寒,夜宿可当被盖,瘦长袖筒可防蚊,束上宽大腰带,还能保持腰肋骨稳定垂直。

❼ 蒙古族的服饰与其地理位置有什么关系

和北方的寒冷有直接关系。
古代蒙古人没有手工业,不会纺织,过着茹毛饮血的版原始生活,处于奴权隶社会,人们只能穿着各种皮毛衣服来抵御严寒,这就是最早的蒙古袍。后来蒙古先后被辽、金统治,贵族开始得到赏赐的衣服。到蒙古兴起,灭掉汉化的金朝后,贵族的丝绸、布料衣服才有条件流行。但蒙古人天生狂傲,把全国人分为四等,处于最优等的蒙古人自然不愿学习手工业,以至于明朝灭元后,蒙古人只能频繁的南下结伙抢劫,为的就是各种手工业产品。

❽ 蒙古族的衣着与环境和生产有哪些关系

蒙古族服饰包括长袍、腰带、靴子、首饰等。但因地区不同在式样上有所差异。以女子长袍为例,科尔沁、喀喇沁地区的蒙古族,多穿宽大直筒到脚跟的长袍,两侧开叉,领口和袖口多用各色套花贴边;锡林郭勒草原的蒙古人则穿肥大窄袖镶边不开叉的蒙古袍;布里亚特妇女穿束腰裙式起肩的长袍;鄂尔多斯的妇女袍子分三件,第一件为贴身衣,袖长至腕,第二件为外衣,袖长至肘,第三件无领对襟坎肩,钉有直排闪光钮扣;而青海地区的蒙古人穿的长袍与藏族的长袍较为相近。除了青海以外,男子的服饰各地差别不大。春秋穿夹袍,夏季着单袍,冬季着棉袍或皮袍。蒙古族平时喜欢穿布料衣服,逢年过节或喜庆一般都穿织锦镶边的绸缎衣服。男装多为蓝、棕色,女装喜欢用红、粉、绿、天蓝色。腰带是蒙古族服饰重要的组成部分,用长三四米的绸缎或棉布制成。男子腰带多挂刀子、火镰、鼻烟盒等饰物。蒙古族靴子分皮靴和布靴两种,蒙古靴做工精细,靴帮等处都有精美的图案。佩挂首饰、戴帽是蒙古族习惯。各地区的帽子也有地方特色。内蒙古及青海等地的蒙古族的帽子顶高边平,里子用白毡制成,外边饰皮子或将毡子染成紫绿色作装饰,冬厚夏薄。帽顶缀缨子,帽带为丝质,男女都可以戴。呼伦贝尔的巴尔虎、布里亚特蒙古,男带披肩帽,女带翻檐尖顶帽。玛瑙、翡翠、珊瑚、珍珠、白银等珍贵原料使蒙古族的首饰富丽华贵。男子的颜色多为蓝、黑褐色,也有的用绸子缠头。女子多用红、蓝色头帕缠头,冬季和男子一样戴圆锥形帽。
蒙古族男子穿长袍和围腰,妇女衣袖上绣有花边图案,上衣高领,似与族相似。妇女喜欢穿三件长短不一的衣服,第一件为贴身衣,袖长至腕,第二件外衣,袖长至肘,第三件无领对襟坎肩,钉有直排闪光纽扣,格外醒目。
蒙古族服饰具有浓厚的草原风格。因为蒙古族长期生活在塞北草原,蒙古族人不论男女都爱穿长袍。牧区冬装多为光板皮衣,也有绸缎、棉布衣面者。夏装多布类。长袍身端肥大,袖长,多红、黄、深蓝色。男女长袍下摆均不开衩。红、绿绸缎做腰带。
男子腰带多挂刀子、火镰、鼻烟盒等饰物。喜穿软筒牛皮靴,长到膝盖。农民多穿布衣,有开衩长袍、棉衣等,冬季多毡靴乌拉,高筒靴少见,保留扎腰习俗。男子多戴蓝、黑褐色帽,也有的用绸子缠头。女子多用红、蓝色头帕缠头,冬季和男子一样戴圆锥形帽。未婚女子把头发从前方中间分开,扎上两个发根,发根上面带两个大圆珠,发稍下垂,并用玛瑙、珊瑚、碧玉等装饰。还有比较有特色的是蒙古族摔跤服。
蒙古族摔跤服是蒙古族服饰工艺。摔跤比赛服装包括坎肩、长裤、套裤、彩绸腰带。坎肩袒露胸部。长裤宽大。套裤上图案丰富,一般为云朵纹、植物纹、寿纹等。图案粗犷有力,色彩对比强烈。内裤肥大,用10米大布特制而成。利于散热,避免汗湿贴于体表;也适应摔跤角力运动特点,使对手不易使用缠腿动作。套裤用坚韧结实的布或绒布缝制。膝盖处用各色布块拼接组合缝制图案,纹样大方庄重,表示吉祥如意。服装各部分配搭恰当,浑然一体,具有勇武的民族特色。

❾ 蒙古人的习俗与当地自然特征有什么关系

一、内蒙古自然地理环境概述
蒙古族广泛聚居于内蒙古自治区。该自治区位于我国的北部边疆,由东北向西南斜伸,呈狭长形。东、南、西依次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陕西、宁夏和甘肃8省区毗邻,跨越三北(东北、华北、西北),靠近京津;北部同蒙古国和俄罗斯联邦接壤。
(一)气候特征
内蒙古自治区地域广袤,所处纬度较高,高原面积大,距离海洋较远,边沿有山脉阻隔,气候以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为主,有降水量少而不匀,风大,寒暑变化剧烈的特点,年平均气温为0℃~8℃,气温年差平均在34℃~36℃,日差平均为12℃~16℃。
(二)地貌特征
内蒙古自治区的地貌以蒙古高原为主体,具有复杂多样的形态。除东南部外,基本是高原,占总土地面积的50%左右,由呼伦贝尔高平原、锡林郭勒高平原、巴彦淖尔--阿拉善及鄂尔多斯等高平原组成,平均海拔1 000米左右。高原四周分布着大兴安岭、阴山(狼山、色尔腾山、大青山、灰腾梁)、贺兰山等山脉,构成内蒙古高原地貌的脊梁。内蒙古高原西端分布有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库布其、毛乌素等沙漠,总面积15万平方公里。全区河流、湖泊、水库等水面面积占0.8%。
二、自然地理环境对蒙古族民俗的影响
(一)自然地理环境对蒙古族民族服饰的影响
内蒙古地区气候变化较大,冷热温差也大。长期以来,蒙古族游猎放牧在这片土地上,服饰在他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可以说,服饰的产生是人类对自然环境适应的结果。
由长袍、窄袖、束腰和靴子构成的蒙古民族服饰的着装形式,其形成受到了蒙古高原的自然环境和草原的马背游牧生活的影响,服饰形制具有对这种自然环境的适应性。
袍子的结构具有明显的御寒功能。袍子的长度一般较长,蒙古袍袍子长及脚背,骑在马上可护住膝盖乃至小腿。袍子的袖子也很长,长长的袖子既可以护住双手,又可以举起护住面部。蒙古袍腰身肥大而耐磨,既便于骑马时护膝防寒,夜里安歇时,蒙古袍即成了被子。斜襟、右衽或左衽可以防止冷空气进入。腰部是人体上下通气的中枢区域,穿袍者均束腰,主要是腰带能够防止冷空气的上下对流,在寒冷的天气里挡风保暖,尤其可以保持住身体上部的热量,提高人体对环境的承受力。穿上靴子,便于上马、涉草,宜于行走;还可以防湿、防虫蛇;冬季在靴子里面套上毛毡袜套,还可以抵御寒冷和潮湿。
自然环境不仅决定着人们衣着形制的繁简、宽窄、长短等,而且也制约着人们生产、生活方式以及衣饰材料的选用。北方草原的气候条件是冬季较长,春夏秋季较短,而草原游牧生活长年风吹日晒、草长水深,也只有那些即保暖又厚实耐用的服装才比较适合。所以蒙古族服饰所运用的面料大多以毛皮、毛织物或者比较厚实的织锦、绸缎为主。辽阔无垠的草原和高原地带,其自然条件非常适合于放牧牲畜,因此他们的服饰多用畜皮直接缝制,或将畜毛搓捻成线织成布或碾轧成毡制作而成。
不同的人、不同的民族对色彩的理解和解释也不尽相同。究其原因,与民族历史、文化背景、宗教等固然有密切关联,但也离不开其生成地域自然环境的熏染。人烟稀少、广阔无边的大草原上,人与人之间的行动距离相当大,鲜艳的色彩为人们提供视觉上的注意,甚至可以在较大的距离范围内辨别对方的年龄、身份、性别等等。当草原上出现白灾”和“�灾”等主要的自然灾害时,在暴风雪中,鲜艳的色彩可能成为生死枚关的视觉信息。因此蒙古袍的颜色以红、蓝、绿、粉、白、青、紫等较为鲜艳的色彩为主。
(二)自然地理环境对蒙古族居住民俗的影响
居住是人类最基本的物质需求之一。民居习俗的类型、分布、形成与发展,都深深地打着环境的烙印,与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内蒙古自治区冬长夏短、雨量不多,牧民逐水草放牧,居无定所,这时的住所都是随时拆搭的帐幕,这种帐幕文献中称之为“穹庐”“毡帐”等,它一般为圆形,多用条木结成网壁与伞形顶,上盖毛毡,用绳索勒住,易拆易装,便于移动。毡帐外围包裹物也可以按照气候的变化和其他的需要,揭开或盖上这种建筑形式极适于游牧民族的习俗,既方便又经济,从而也就一直沿用至今。
蒙古包的形制以圆形为主,这是对抗草原上恶劣气候及环境的最佳形式。蒙古包下部为粗壮的圆柱形,上部为圆锥形,这种流线形特点的形状,迎风所受的阻力最小,很难被大风刮倒,抗风效果好。暴雨或暴雪集中的季节里,蒙古包的圆形锥顶,不积雪也不会存水,避免了屋顶渗漏,借其坡度还有助于快速排水。
从构成和建筑材料来说,蒙古包主体构架由“哈那”(围墙)、“陶敖”(天窗)和“乌乃”(穹顶)组成,围饰材料有门、围毡、顶毡、盖毡、系绳及地毡地毯等。“陶敖”是蒙古包的天窗,是通风采光和排烟的地方。它的大小由蒙古包的大小决定,一般用木材做成平面圆形。“哈那”是支撑整个蒙古包包壁的骨架,一般是由柔韧的红柳条编成的活动网片,能够伸缩,因此可以根据不同要求调整墙的高度,十分灵活。“乌乃”是连接陶脑和围墙的木杆,起着檩、檐及房笆的作用,它向上支撑穹顶,向下依托围墙。乌乃上端略削扁六七寸长并打小眼,用以插进陶敖周围的乌乃窟隆中并用毛皮绳串起固定,下端也打眼与哈那的交叉处穿绳作套固定,使陶敖与哈那形成一个整体。乌乃起到定形作用,一般用坚固的柏木和榆木制成。蒙古包门是蒙古包的唯一出入口,一般都十分低矮,可以减缓寒风大量涌入,且其朝向大多是东南方向,可以躲避从西北方呼啸而来的风雨。围毡、顶毡、盖毡等毡制部分用羊毛赶制而成,具有良好的隔凉和防潮作用,用来包裹围墙、覆盖穹顶。系绳用马鬃、驼毛、生羊皮或生牛皮编制。从材质上来说,蒙古包采用就地取材的原则,与草原真正地融为一体。搬迁的时候,将哈那折叠起来,可当做牛车的车板或护围,车上放乌乃、陶敖、围毡和包门等,并以毛绳捆牢,十分方便。
从颜色来说,白色蒙古包是蒙古人尚白的传统爱好的表现,有着深层的寓意和内涵。白色是乳汁、羊毛、白云的颜色,它含有神圣,纯洁、吉祥、美好的寓意。白色的蒙古包与白色的云,白色的羊群,蓝色的天,碧绿的草原融为一体,使人感觉到空间十分辽阔,与草原环境相适应。
(三)自然地理环境对蒙古族饮食民俗的影响
自然地理环境对蒙古族民俗的影响也深刻表现在蒙古族的饮食习惯上。一个民族的饮食文化包括其饮食特点与习惯,这些特点与习惯又从不同角度反映着这个民族的血统、经济历史、生存环境,成为民族传统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从饮食内容上看,蒙古族的饮食大体上可分为两大类:乌兰依德根(肉食)与查干依德根(奶食)。乌兰依德根主要有:手扒肉、烤牛、烤羊、烤羊腿、肉干、肉粉等;查干依德根有马奶子、酸奶、奶酪汁、奶茶、奶酒、奶豆腐、奶干、奶皮子等。这与草原上的游牧经济相协调,草原上牛羊成群,牲畜膘肥体壮,从而使牛、羊、马肉和牛、羊、马奶等牧业产品成为蒙古族传统食物构成的主要内容。草原上气候寒冷,使蒙古人形成了饮用奶茶的习惯,它不仅供应方便,又可以增加热量以抵御严寒。

从食物的加工方式上看,夏秋季节人们将过剩的肉割成细条、撒上盐、放在通风处晾干,做成风干肉,或者加工成肉松,这些生肉经干制后,不但减小体积,而且不易变质,便于携带和保存。人们将吃不完的牛奶或羊奶分离成奶和油。奶经加工制成奶干、奶豆腐,奶酪等干制食品。油则熬制成黄油,灌入牛胃或羊胃制成的皮囊中,然后,让其在通风处凝固风干,也是为便于携带。牧民“逐水草而居”,居无定所,这种生活方式要求他们尽量减少不便携带的物品,而对于食物,他们则采用干制的方式,使其方便携带。当冬春季草场枯萎时,人们可以将风干肉以及奶干、奶豆腐、奶酪等干制食品取出备用。说到底,蒙古族饮食与内蒙古地区寒冷的气候和广阔无边毫无遮拦的地理环境相适应,游牧式的生产、生活方式创造了这些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
(四)自然地理环境对蒙古族民歌的影响
内蒙古地区是“歌的海洋”,蒙古族不论男女老少都爱唱歌,他们尊崇唱歌和善于唱歌的人。蒙古族民歌以声音宏大雄厉,曲调高亢悠扬,音域宽广而闻名。这是因为辽阔的草原地广人稀,在长期的环境适应中,人们养成了说话声音洪亮,唱歌的音域及音调特别高的习惯。
蒙古族民歌内容非常丰富,有描写爱情和娶亲嫁女的,有赞颂草原、骏马、骆驼、牛羊、蓝天、白云、江河、湖泊的,也有歌颂草原英雄人物的等等,歌词内容多以描述蒙古族的生活环境和风土人情为主。
蒙古族民歌从音乐特点来讲,大致分为“长调”和“短调”两大类。长调的音乐特征为音调高亢、音域宽广,曲调气息悠长、旋律起伏跌宕,气势恢弘或苍凉凄楚。这与北方草原的自然地理环境完全适应。蒙古族牧民逐水草而居,流动放牧,在辽阔的草原上,牧民眼界开阔,胸襟宽宏,情感激荡,这种悠闲自在的游牧生产方式使牧民可以抒发情感,无拘无束的歌唱,为悠长舒展、节奏自由的长调民歌的形成提供了空间条件和时间条件。从地理分布上看,长调主要分布在蒙古族人民依旧从事传统的畜牧业生产劳动,过着流动的游牧生活的内蒙古自治区的大兴安岭和阴山山脉以北的草原牧区。
大凡曲调短小、节奏较快,不同于长调民歌的歌曲,统称为短调民歌。与长调民歌明显不同的是,短调一般是两行,有韵的两句式或四句式,节奏整齐,结构紧凑,装饰音较少,旋律起伏不大。歌词简单,但不呆板,带有鲜明的宣叙性特征。短调民歌主要流行于蒙汉杂居的半农半牧区和东部农业地区。
任何文化的产生都离不开特定的地理环境,蒙古族的一切都与草原环境有着生生相惜的亲密关系。蒙古族民俗生存繁衍的过程就是对自然地理环境不断适应和利用的过程,在其形成、发展和演变的过程中自然地理环境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