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理信息 » 西藏尼果寺地理位置

西藏尼果寺地理位置

发布时间: 2021-02-16 14:34:16

㈠ 有关于西藏的资料

西藏,简称“藏”。西藏自治区(藏文:བོད་རང་སྐྱོང་ལྗོངས།,藏语拼音:Poi Ranggyong Jong,威利转写:Bod rang skyong ljongs),首府拉萨市,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西南边陲,是中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

西藏位于青藏高原西南部,地处北纬26°50′至36°53′,东经78°25′至99°06′之间,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素有“世界屋脊”之称。全区面积120.223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8,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中仅次于新疆。2014年末常住人口约317.55万人。

西藏北邻新疆,东接四川,东北紧靠青海,东南连接云南;周边与缅甸、印度、不丹、尼泊尔、克什米尔等国家及地区接壤,陆地国界线4000多公里,是中国西南边陲的重要门户。

西藏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自元朝始,中央政权始终对西藏行使着有效管辖。藏族人民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员。西藏唐宋时期称为“吐蕃”,元明时期称为“乌斯藏”,清代称为“唐古特”、“图伯特”等。清朝康熙年间起称“西藏”至今。1951年5月23日,西藏和平解放。1959年西藏叛乱平定后,中央政府开始对西藏进行全面直接管辖。 1965年9月9日,西藏自治区正式宣告成立。西藏以其雄伟壮观、神奇瑰丽的自然风光闻名。它地域辽阔,地貌壮观、资源丰富。自古以来,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创造了丰富灿烂的民族文化。

拓展资料:

经济发展:

旧西藏经济十分落后,交通闭塞,没有现代工业,只有牧业和少量农业、手工业。自1959年民主改革后,特别是1978年实施改革开放以来,西藏自治区的经济建设步伐不断加快,不仅建立了现代工业、交通通讯业,原有的农牧业、商业也有了长足的发展。

1994年以来,西藏地区生产总值连年保持两位数增长。洛桑江村在西藏自治区十届人大四次会议上披露的“十三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显示,未来五年,西藏地区生产总值仍将保持年均两位数增长的态势。

2015年,西藏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26.3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14年增长11.0%。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1999元。在全区生产总值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分别为9.4%、36.7%、53.9%。

2017年,西藏实现全区生产总值1310.6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16年增长10.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2.80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514.51亿元,增长11.9%;第三产业增加值673.32亿元,增长9.7%。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9259元,增长8.0%。按年平均美元汇率折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814.6美元。在全区生产总值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分别为9.4%、39.2%、51.4%,与2016年相比,第一产业比重提高0.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提高1.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下降1.9个百分点。

对外贸易:

2017年,西藏进出口总额58.85亿元,比2016年增长13.9%。其中:出口总额29.50亿元,下降5.5%;进口总额29.35亿元,增长43.6%。在进出口贸易中,边境小额贸易23.39亿元,比2016年下降21.7%,占39.7%。其中:出口总额23.18亿元,下降21.7%;进口总额0.21亿元,下降17.0%。

2017年,西藏自治区与68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双边贸易。其中:尼泊尔联邦民主共和国为最主要的贸易伙伴,与其贸易总额达到24.08亿元,与2016年相比下降21.5%,占进出口总额的40.9%。除尼泊尔外,与西藏外贸交易居前三位的是法国、比利时和老挝,贸易额分别为11.98亿元、6.39亿元和2.77亿元,比2016年分别增长34.3%、1.1倍和27.7倍。

参考资料:网络--西藏自治区



㈡ 西藏的地理环境

西藏自治区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西南部,地跨北纬26°50'~36°53'、东经78°25'~99°06'之间,面积120.2189万平方千米,约占中国陆地总面积的1/8,在中国各省区中,仅次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位居第二,相当于英国、法国、德国、荷兰和卢森堡5国面积的总和。

北面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青海省相邻,东面和东南面同云南省、四川省接壤;南部与西部自东而西与缅甸、印度、不丹、尼泊尔等国以及克什米尔地区毗邻,国境线长约3842公里。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隆起最晚、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高原,因而被称为“世界屋脊”,被视为南极、北极之外的“地球第三极”。西藏高原位于青藏高原的主体区域。

青藏高原总的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地形复杂多样、景象万千,有高峻逶迤的山脉,陡峭深切的沟峡以及冰川、裸石、戈壁等多种地貌类型;有分属寒带、温带、亚热带、热带的种类繁多的奇花异草和珍稀野生动物,还有垂直分布的“一山见四季”、“十里不同天”的自然奇观等。地貌大致可分为喜马拉雅山区,藏南谷地,藏北高原和藏东高山峡谷区。

1、喜马拉雅高山区,位于藏南,由几条大致东西走向的山脉组成,平均海拔6000米左右。其中位于中尼边境、地处西藏定日县境内的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是世界最高峰。喜马拉雅山顶部长年覆盖冰雪,其南北两侧的气候与地貌有很大差别。

2、藏南谷地,位于冈底斯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之间,即雅鲁藏布江及其支流流经的地域。这一带有许多宽窄不一的河谷平地和湖盆谷地,地形平坦,土质肥沃,是西藏主要的农业区。

3、藏北高原,位于昆仑山、唐古拉山和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之间,约占全自治区面积的2/3。由一系列浑圆而平缓的山丘组成,其间夹着许多盆地,是西藏主要的牧业区。

4、藏东高山峡谷区,即著名的横断山地。大致位于那曲以东,为一系列东西走向逐渐转为南北走向的高山深谷,其间挟持着怒江、澜沧江和金沙江三条大江。山顶终年不化的白雪、山腰茂密的森林与山麓四季常青的田园,构成了峡谷区三江并流的壮丽景观。

(2)西藏尼果寺地理位置扩展阅读:

西藏自治区土地资源丰富,总面积122万多平方公里,其中牧草地65万公顷;耕地集中分布在藏南河谷及河谷盆地中,东部和东南部也有少量分布,总面积达36万公顷。西藏土地资源的最大特点是未利用土地多,占土地总面积的30.71%,可利用潜力很大。西藏天然草地面积超过内蒙古和新疆,位居全国第一,是中国主要的牧区之一。

西藏自治区拥有宜农耕地680.57万亩,约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0.42%;净耕地面积523.43万亩,约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0.31%;牧草地96934.8万亩,约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56.72%。林地10716万亩,约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6.27%。

居民及工矿用地50.45万亩,约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0.03%;交通用地32.92万亩,约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0.02%;水域8291.96万亩,约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4.85%;未利用土地54354.8万亩,约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31.8%。

西藏自治区土地以牧草地和尚未利用的面积最大,合计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88.52%,再依次是林地、水域、耕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耕地、牧草地、林地等合计面积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63.3%。西藏现有的粮食作物、果树、蔬菜、茶叶、青饲料等种植业用地均属耕种土壤范畴。耕种土壤面积最大的是日喀则市,占全区耕种土壤面积的37.79%。

其次是昌都市,占19.86%。山南市和拉萨市的耕种土壤面积基本相近,分别占15.65%和15.48%;林芝市占全区耕种土壤的8.65%;那曲市和阿里地区耕种土壤面积较小,分别占1.99%和0.58%。全区74个县有耕种土壤分布的占62个,为总数的84%。

㈢ 在西藏随处可见的玛尼堆 ,到底有什么意义

“玛尼堆”简单来说就是垒成堆的石头,这些石头上面刻有经文或咒语等图案,是藏族人祈愿的一种方式。据传,唐僧取经时曾途径通天河。唐僧师徒四人因为通天河河道宽阔难以过河,后来幸得河中巨龟相助唐僧才得以安全渡河。巨龟将唐僧驮过通天河之后曾委托唐僧帮他向西天如来问询一声,看他何时能够修得正果。谁知唐僧抵达西天之后不小心将这件事情给忘记了。

藏民会在石头上面凿刻他们所信仰的佛经,抑或是其它代表吉祥的图案,然后在良辰吉日的时候将这些石头堆成堆。一些大的玛尼堆并非是一次性堆成的,而是在日积月累中慢慢堆成的。像青海境内的新寨玛尼堆据说是由二十亿块玛尼石共同堆成,这些玛尼石有大有小,图案各异。此外,藏民堆玛尼堆的位置也并不固定,既可以是山顶、也可以湖边,只要是他们认为能够用于祈福的地方都能见到玛尼堆。

㈣ 关于西藏各个著名山峰的介绍

喜玛拉雅山脉

位于西藏高原南侧,是一条近似东西向的山系,其主要部分在我国与印度、尼泊尔的交界线上。它由许多平行的山脉组成,从南至北分为锡伐利克山、小喜玛拉雅山,大喜玛拉雅山。全长2400公里,宽约200-300公里,平均海拔6000米以上。四周高峰林立,其中超过7000米的高峰有50多座,8000米以上的山峰有11座,海拔8844。33米的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就耸立在喜玛拉雅山中国和尼泊尔边界上,雄踞地球之巅。
喜玛拉雅山发育了许多规模巨大的现代冰川,冰斗、角峰、刃脊等冰川地貌分布广泛。雪线以下数公里范围内遍布塔林,相对高度可达40-50米。
喜玛拉雅山脉南坡陡峻,北坡较平缓。南斜面高出恒河、印度河平原6000-7000为以上,构成一道巨大的天然屏障。由于拦截印度洋西南季风,降水充沛,山上雪线较低。

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脉
横亘西藏自治区中部,东起昌都地区嘉黎,东南延伸与横断山脉伯舒拉岭相接,西到阿里地区狮泉河,南接印度河上源噶尔藏布及雅鲁及雅鲁藏布江谷地,是藏北与藏南、藏东南的分界线,也是西藏外流河与内流河的分界线。东西长约1400公里,南北平均宽约80公里左右,山岭平均海拔5800-6000米,东西两端高,中间稍低,超过6000米的高峰有25痤,其中冈底斯山主峰冈仁波齐海拔6714米(冈仁波齐是世界最殊胜的神山,佛教称其为宇宙的中心,是佛教、印度教、苯教共同尊崇的神圣之地),念青唐古拉主峰念青唐古拉峰海拔7117米。冈底斯山与念青唐古拉山之间没有明显的界线,分界处大致在东经90度附近,念青唐古拉山雪盖面积较大,遍布山谷冰川和冰斗冰川;冈底斯山的雪盖零散,冰川较少。

㈤ 西藏有哪些大山 分别在那个县

洛子峰
海拔8516米
方位:东经86°56′〃
地点:位于喜马拉雅山脉中段
交通难易度:★★★★★
攀登记录:1、1955年5月8日,瑞士登山队的E·赖斯和E·卢赫辛格尔两首次登上顶峰。

卓奥友峰
海拔:8201米
方位:东经86°39′43〃,北纬28°05′37〃
地点:座落在西藏自治区定日县的中尼边境上
开放时间:1986
8交通难易度:★★★
攀登记录:1、1954年10月19日奥地利登山队的奥赫昨尔和尼泊尔的夏尔巴人巴桑、达娃拉玛三人首次登上顶峰。

格重康峰
海拔7985米
地点:西藏自治区定日县境内
交通:距拉萨约730公里,车辆不能进入大本营,下车后 需行走3天可到达大本营,只能靠人力运输。
交通难易度:★★★★★

库拉岗日峰
海拔:7538米
地点:位于西藏自治区洛扎县境内
交通:距拉萨约350公里,进山较为方便,车辆可能到大本营,大本营向上可雇用畜力运输。

四光峰
海拔:7309米
方位:东经87.0°,北纬28.0°
地点: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定日县境内
交通难易度:★★★

珠穆朗玛峰
海拔:8848.13米
方位:东经80°55′31〃,北纬27°59′17〃
地点:西藏自治区定日县的中尼边境上
榜上排名:世界第1高峰
开放时间:1980年
交通:进入珠峰大本营交通十分方便,卡车和吉普车可通至大本营,从拉萨经日喀则、协格尔进入大本营全程为750公里,也可经樟木进入大本营,全程为350公里。
交通难易度:★★★
攀登记录:1、1953年5月29日,英国登山队的新西兰人希拉里和夏尔巴人丹增人南坡首次登上顶峰。
2、1960年5月25日中国登山队的王富州、贡布(藏族)、屈银华三人从北坡首次登顶成功。

马卡鲁
海拔:8463米
方位:东经87°05′30〃,北纬27°53′23〃
地点:位于西藏自治区定日县中尼边境上
榜上排名:世界第5高峰
开放时间:1991年
交通:马卡鲁峰进山路线较长,由拉节经日喀则、协格尔到定日县的卡达乡可以乘车通行,全程为800公里,到卡达乡后需雇用牦牛运输,到大本营约需6天时间。
交通难易度:★★★★★
攀登记录:1、1955年5月15日,法国登山队的L·泰雷、J·库兹、P·勒鲁、G·马尼奥恩、S·库佩热布比耶、A·维雅拉特和吉尔钦等七人首次登上顶峰。

希夏邦玛峰
海拔:8012米
方位:东经85°46′55〃,北纬26°21′07〃
地点:座落在西藏自治区聂拉木县境内
交通难易度:★★
攀登记录:1、1964年5月2日中国国家登山队和西藏登山队的10名队员首次攀登并登顶。
2、1981年5月日本女子登山队田部井淳子登上了该峰,成为登上希夏邦玛峰的第一个女性。
3、希夏邦玛峰已于1980年正式对外开放,自开放以来平均每年有10支左右的外国登山队攀登此峰。

纳木纳尼峰
海拔:7694米
地点:位于西藏自治区普兰县境内
交通:攀登纳木纳尼峰进山路线长,距拉萨车程约1500公里,需行走7天左右。但沿途景色奇特,不但能观赏到了阔的草原,而且草原动物能为您增添新的乐趣。
交通难易度:★★★★★

拉布及康峰
海拔7367米
地点:位于西藏自治区定日县境内
交通:距拉萨约780,交通十分方便,车辆可到达大本营,从大本营到前进营地可用畜力运输约2天的时间。
交通难易度:★★★

康波钦峰
海拔:7293米
方位:85.5°,北纬28.5°
地点:地处喜马拉雅山脉中段,中国西藏自治区聂拉木县境内
交通难易度:★★

章子峰
海拔:7541米
方位:东经86.9°,北纬28.0°
地点:地处喜马拉雅山脉中段,中国西藏自治区定日县境内
交通难易度:★★★

绰木拉日群峰
海拔:7326米
方位:东经89.2°,北纬27.8°
地点:地处喜马拉雅山脉中段,西侧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亚东县境内
交通难易度:★★

西峰
海拔:7292米
地点:位于西藏自治区聂拉木县境内
交通:在希夏邦玛峰西侧,进山路线极为方便,有车辆通到大本营。与康波钦峰和格拉岗日峰相距不远。
交通难易度:★★

卡达普峰
海拔:7227米
地点:位于西藏自治区定日县境内
交通:距拉萨约800公里,车辆可通行至卡达,卡达至大本营需畜力运输。

宁金抗沙峰
海拔:7206米
地点: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江孜县和浪卡子县界处
交通难易度:★

南当里峰
海拔:7205米
方位:东经85.7°,北纬28.4°
地点:北侧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聂拉木县境内
交通难易度:★★

拉轨岗日山
海拔:7181米
地点:地处西藏江孜县和浪卡子县的交界处
交通难易度:★★★

乔格茹峰
海拔:7176米
方位:东经86°,北纬28°
地点: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定日县境内
交通难易度:★★★

门龙泽峰
海拔:7175米
地点:位于西藏自治区定日县境内
交通:车辆可通到边辖,从边辖到大本营需畜力运输行走7天左右。
交通难易度:★★★

念青唐古拉峰
海拔:7162米
方位:东经90.6°,北纬30.4°
地点: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当友县境内。
交通难易度:★

普莫里峰
海拔:7161米
方位:东经86.°,北纬28.9°
地点: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定日县境内
交通难易度:★★★

佳拉白垒峰
海拔地:7151米
地点:位于西藏自治区米林县境内
交通:车辆可通行到派乡,从派乡到大本营需用畜力和人力运输。
交通难易度:★★★★★

扎西次仁玛峰
海拔:7134米
地点: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定日县绒辖乡境内
开放时间:1991年
交通难易度:★★★

罗波岗日峰
海拔:7095米
地点:位于西藏自治区仲巴县境内
交通:距拉萨约1000公里,进山交通较为方便,车辆可通行到大本营
交通难易度:★★★★

立新峰
海拔:7082米
方位:东经86.9°,北纬28.0°
地点: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定日县境内
交通难易度:★★★

康格多峰
海拔:高度7060米
地点:位于山南地区错那县境内
交通:距拉萨约500公里,进山交通较为方便,车辆可通行至卡达乡,卡达乡至大本营需畜力和人力运输。
交通难易度:★★

穷母岗日米
海拔:7048米
方位:东经90.0度,北纬29.9度
地点:地处念青唐古拉山脉西段,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尼木县境内
开放时间:1991年
交通难易度:★

夏康坚峰
海拔:6822米
地点:位于西藏自治区措勤县境内
交通:距拉萨约1000公里,进山交通方便,车辆可通到大本营。
交通难易度:★★★★

桑顶抗沙峰
海拔:6590米
地点:位于西藏自治区那曲县境内
交通:车辆可通行到大本营,不需要畜力运输。
交通难易度:★

姜桑拉姆峰
海拔:6325米
方位:东经90.3°,北纬28.8°
地点:地处拉轨岗日山脉,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江到和浪卡子县交界处
交通难易度:★★

解同速送峰
海拔:6249米
方位:东经92.2°,北纬28.8°
地点:地处喜马拉雅山脉中段,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工江孜肥和浪卡子县交界处
交通难易度:★★

启孜峰
海拔:6206米
方位:东经90.5°,北纬30.2°
地点:地处念青唐古拉山脉西段,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当雄县境内
交通难易度:★

鲁孜峰
海拔:6154米
方位:东经90.4°,北纬30.2°
地点:地处念青唐古拉山脉西段,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当雄县境内
交通难易度:★
未登峰(处女峰)

摩拉门青峰
海拔:7703米
地点:位于西藏自治区的聂拉木县境内
交通:攀登拉门青峰交通极为方便,车辆可以到达大本营,大本营可建在希夏邦玛峰附近。
交通难易度:★★

乔乌衣峰
海拔:7351米
地点:位于西藏自治区定日县境内
交通难易度:★★★

觉悟赫北峰
海拔:7022米
方位:东经86.5°,北纬28.1°
地点:位于西藏自治区定日县境内
交通难易度:★★★

向东峰
海拔:7018米
地点:位于定日县境内的巴松乡
交通难易度:★★★★

巴龙峰
海拔:7013米
地点: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定日县境内
交通难易度:★★★

格拉岗日
海拔:6846米
方位:东经85.7°,北纬28.4°
地点:地处喜马拉雅山脉中段,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聂拉木县境内
交通难易度:★★

卓那布桑
海拔:6592米
方位:东经86.6°,北纬28.1°
地点:地处喜马拉雅山脉中段,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定日县境内
交通难易度:★★★

那木错里峰
海拔:6536米
地点: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定日县境内
交通难易度:★★★

藏拉峰
海拔:6495米
地点:位于西藏自治区聂拉木县境内
交通:距拉萨700公里。大本营不通公路,需用畜力运输。
交通难易度:★★

普勒日峰
海拔:6404米
方位:东经86.8°,北纬28.0°
地点:地处拉轨岗日山脉路段,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定日县境内
交通难易度:★★★

歇马果峰
海拔:6140米
地点: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尼木县境内
交通:距拉萨100公里,进山交通较为方便。
交通难易度:★★

卡达博峰
海拔:6112米
地点: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尼木县境内
交通:距拉萨100公里。
交通难易度:★★★★★

望采纳!

㈥ 藏传佛教圣地是什么

在藏传佛教中,圣地的种类比较多样化。有名寺、神山、圣窟、天葬台、圣湖等。
自从人类在这个世界上栖居生存,为了能生活得更加快乐,便不断地研究和探索人与自然的各种关系。“天时地利人和”是中国古代对这种人与自然关系的高度总结。而在知识量蕴藏丰富的藏传佛教中,同样有相关阐述。在《时轮密续》中,佛陀论述了人与天体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利用它们之间的联系而进行佛法修炼。这些论述越来越被现代科学所认可。譬如月亮的运行,会影响到自然界潮汐的涨落,也会影响人体——女人月经等。而在《胜乐密续》中,佛陀又开示了地理位置对人类的影响。好的地理位置不但可以让人健康无疾,还有利于佛法的修证。除了天然地理位置的影响外,藏传佛教还认为某些地方由于经过本尊及护法等加持,而变得非同一般。譬如胜乐本尊所加持的着名的二十四圣地,以及莲花生等高僧所加持的圣地。在这些圣地中生活的人,会普遍觉得烦恼等负面情绪微弱,人们内心大都很祥和。如果在此闭关修持,无疑是快速获得证悟的最佳环境,很多修持密法者,都喜欢寻找这类圣地进行闭关修持。
在藏传佛教中,圣地的种类比较多样化。有名寺、神山、圣窟、天葬台、圣湖等。名寺极其众多,传统上,西藏寺院的所在地,除了在佛经预言基础上修建外,大都是经过高僧认真观察选择后而建。正如中国内地的寺院,大都建在山清水秀、集天地灵气的名山大川一样。西藏的神山也比较多,如着名的冈仁波切(冈底斯山主峰)、阿尼玛卿神山及嘎卓乍日神山等。这些神山被认为或是佛菩萨的居所,或是大力山神的宫殿,因此,藏族人一般在平时或特殊的节日中,都穿上盛装,以右旋的方式旋绕神山;或者祭起桑烟,供奉神灵。西藏各地的圣窟,则是修行人选择闭关的最佳场所。这些圣窟大都是高僧大师们加持并修行过的地方,在《米拉日巴传》中,我们可以看到米拉日巴在很多预言的圣窟中修持,从而获得了极高的成就。有些圣窟,后来被人们修建为寺院,如米拉日巴最初修持过的位于日喀则地区吉隆县境内的圣窟,就被建成了刚楚布寺。
圣湖在所有圣地中也有着非常高的地位。这些圣湖地处海拔数千米以上的高原,景色独特、秀丽。这些圣湖或是本尊护法所加持,或是居住着龙神,因此藏族人对圣湖都非常敬畏,从不污染湖水,也不捕捞湖内的鱼类,很多宁玛派的伏藏师,甚至从这些圣湖中掘取伏藏;也有人向圣湖内抛撒龙王宝瓶,以求风调雨顺。在这些圣湖中,最着名的就是拉姆兰措圣湖。

㈦ 西藏安多县海拔多少米

安多县
历史沿革
行政区划
地理环境
自然资源
人口民族
经济
目录
1摘要
2基本信息
3历史沿革
4行政区划
在西藏的全权乡镇
在青海的移民管理乡镇
5地理环境
位置
地形地貌
水文
气候
6自然资源
生物资源
矿产资源
7人口民族
8经济
9社会事业
交通
教育
10风景名胜
11城市荣誉
12参考资料
安多县,隶属于西藏那曲市,地处西藏北部,著名的唐古拉山脉南北两侧,东与青海省治多县、杂多县、西藏聂荣县为邻,南与色尼区接壤,西与班戈县、双湖县搭界,北靠青海省格尔木市,是西藏地区的北大门。

安多县面积约10万平方公里,辖4镇、9乡、79个行政村,县人民政府驻帕那镇。安多县自然矿产资源丰富,是一个天然的野生动物王国。

特殊情况:安多县目前在青海省西部设有几个(移民管理式)乡镇。1962年冬安多县遭特大雪灾,次年起借青海省治多县、杂多县和格尔木市唐古拉山镇一些地方安置灾民,后来设置几个移民管理体系而称乡镇(不是普通意义上那种全权乡镇),相关区域的地理权限一直属青海省(青海省仍有一系列管辖权)。

2019年2月6日,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决定安多县退出贫困县。

2020年6月30日,安多县入选“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

基本信息
中文名
安多县

外文名
Ano County、Amdo Zong

地理位置
西藏那曲市北部

面积
100,000平方公里

人口
35947人(2007年末)

方言
卫藏语、康巴语

气候类型
高原亚寒带气候

电话区号
0896

政府驻地
帕那镇

下辖地区
帕那镇,措玛乡,滩堆乡等

车牌代码
藏E

邮政区码
853400

机场
那曲机场(建设中)

火车站
安多站

著名景点
唐古拉山

行政类别


所属地区
西藏那曲市

GDP
5688.36万元(2000年)

行政代码
542425

收起
历史沿革
安多,藏语意为“末尾或下部”(异于三大藏区之一的安多藏区那个安多)。历史上,此处藏族居民因其居住的地域在整个卫藏区的下部,安多县是语言文化的交叉地带,江河在卫藏区习惯于称藏布、在康巴区等习惯于称曲,而安多县的江河习惯于称曲如尕尔丁曲、加木采曲等等。

西藏民主改革前,安多有4大部落,由安多千户长管辖,隶属羌基。1959年民主改革后建安多县,隶属于那曲专区管辖。

1960年下半年迁往两道河。1961年9月迁往帕那【一说,1975年安多县人民委员会驻地由安多迁至帕那】。

1970年那曲专区改称那曲地区,安多县即由那曲地区管辖至今。建县时临时驻地在拉日。

1988年撤区并乡,布曲、措龙2乡合并为布曲乡,帮爱、嘎登2乡和扎莎乡的7个村合并为帮爱乡,措玛、马登、铁洛3乡合并为措玛乡,多玛、当曲2乡和措龙乡的一部分村合并为多玛乡,德莎、古普2乡合并为德莎乡,果租、供加、查曲3乡合并为果租乡,岗尼、扎莎2乡合并为岗尼乡,吉日、岗龙2乡合并为吉日乡,加傲、曲田、果龙3乡合并为加傲乡,马曲、嘎曲2乡合并为马曲乡,纳色、巴顿、查勤3乡合并为纳色乡,强玛、驶马2乡合并为强玛乡,滩堆、龙卡2乡合并为滩堆乡,扎龙、腰恰、杜勤3乡合并为腰恰乡,马荣乡未作变动。


安多县
1997年,全县辖17乡:布曲乡、帮爱乡、措玛乡、多玛乡、德莎乡、果祖乡、岗尼乡、吉日乡、加傲乡、马曲乡、玛绒乡、纳色乡、强玛乡、色务乡、滩堆乡、腰恰乡、扎曲乡,县政府驻帕那。

2002年,安多县由1区,17乡,136行政村调整为4镇、9乡,30居委会、35行政村:帕那镇、扎仁镇、雁石坪镇、强玛镇、玛曲乡、措玛乡、帮爱乡、滩堆乡、扎曲乡、岗尼乡、色务乡、多玛乡、玛荣乡。

2006年,安多县辖4镇、9乡:扎仁镇、雁石坪镇、强玛镇、帕那镇、措玛乡、滩堆乡、扎曲乡、岗尼乡、玛曲乡、色务乡、玛荣乡、多玛乡、帮爱乡,共有79个行政村。县政府驻帕那镇。(注:雁石坪镇及其所辖的8个行政村、多玛乡及其所辖的7个行政村、玛荣乡及其所辖的4个行政村、玛曲乡及其所辖的12个行政村、色务乡及其所辖的3个行政村均在青海省境内)。[1]

行政区划
截至2013年,安多县辖4镇、9乡:共有79个行政村(社区)。分别为:帕那镇、扎仁镇、雁石坪镇、强玛镇、玛曲乡、多玛乡、措玛乡、帮爱乡、滩堆乡、玛荣乡、扎曲乡、色务乡。[2]

在西藏的全权乡镇
安多县属于西藏那曲市,本来区域的乡镇在那曲市,有地理权力又有人群管理权力,是全权乡镇。

在青海的移民管理乡镇

安多县
地图搜索显示,西藏那曲市安多县雁石坪镇的下面注明在青海省格尔木市南部(即唐古拉山镇),安多县的多玛乡、玛荣乡等也是如此。中国这些门户搜索地图严格依据国家行政区划地图,异于依靠网友提供信息而来的谷歌地图。

怎么回事?安多县目前在青海省西部设有几个乡镇,地理权限仍属青海省,但移民人群管理权属安多县。

原因:1962年冬安多县遭特大雪灾,1963年起借青海省治多县、杂多县和格尔木市唐古拉山乡一些地方安置大批灾民,后来设置几个移民管理体系,称乡镇(不是普通意义上那种全权乡镇)。相关地方特殊,一方面地理权限一直属青海省,青海省接纳移民而非让出整个地盘,涉及省级界线,是省级大事,青海省还有自己的权限和利益,例如区域建设规划、单位安排、资源协调、资源开发等,另一方面移民管理目前仍属安多县,不影响安多县财政。

具体过程见《超巨星:问答海西州》第九部分的介绍。青海、西藏两省区多次协商协调。2001年5月,国务院下发《关于西藏自治区与青海省行政区域边界部分地段划分及有关问题的批复》(国函[2001]51号)裁决,明确划定青海、西藏两省区的法定边界走向(基本以唐古拉山主脉传统习惯线为界),同时确认西藏安多县在唐古拉山以北青海境内所设乡镇及牧民仍归西藏安多县实际管辖。

2001-05-25新闻《青海省与毗邻四省区的行政区域界线全部勘定》报道:“日前,随着党中央、国务院对青藏界线唐古拉山段和青甘界线花海子地段这两处省际勘界遗留问题的解决,标志着青海省与四川、甘肃、新疆、西藏四个省区之间总长7360公里的行政区域界线全部勘定,从而结束了青海省与友邻省区之间无全面的、确切的行政区域界线的历史,也从根本上消除了因界线不清存在的各类隐患。”[3] 2001-10-26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同意西藏自治区和青海省人民政府联合勘定的行政区域界线协议书的批复》(国函[2001]141号)批复说:”西藏自治区、青海省人民政府:你们《关于报批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和青海省人民政府联合勘定行政区域界线协议书的请示》(青政〔2001〕83号)收悉。同意《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和青海省人民政府联合勘定的行政区域界线协议书》。请你们认真遵守协议书的各项规定,共同维护两省(自治区)边界地区的稳定,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网上搜索就有)——可见,青海省的省际行政区划以2001年勘定线为准,据此出版的中国行政地图是权威地图。

到2005年,安多县的雁石坪镇、多玛乡、玛荣乡、玛曲乡、色务乡等乡镇(整建制)位于唐古拉山以北青海省境内(注:参见中国地图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西藏自治区地图册》。经比对中国地图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青海省地图册》,多玛乡位于玉树州治多县、杂多县境内,玛荣乡位于玉树州杂多县境内)。

2006年后有的乡镇的驻地有改变,新版地图有相关注明。

2013-09-26新闻《玉树州与西藏那曲签订平安边界友好协议》报道:“会议就两州地进一步贯彻落实《关于西藏自治区与青海省行政区域边界部分地段划分及有关问题的批复》(国函2001{51}号)和《青藏勘界第七次协商会议纪要》精神,妥善解决安多县和治多县混居混牧区出现的矛盾纠纷,共创平安边界问题进行了友好协商,签订了《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与西藏自治区那曲地区共建平安边界友好协议》、《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与西藏自治区那曲地区行政区域界线管理联席会议制度》,为进一步加强双方边界地区管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地理环境
位置
安多县地处西藏那曲市北部,著名的唐古拉山脉南侧(北方属青海省辖区,青海省1963年起借地予安多县安置灾民并非让出整个地盘),东与青海省治多县、杂多县、西藏聂荣县为邻,南与色尼区接壤,西与班戈县、双湖县搭界,北靠青海省格尔木市,是西藏的北大门。

地形地貌
安多县地形属高原山川类型。以唐古拉山主脉为脊,无数大小山峰造迄连绵,高低起伏,由西向东,北有唐古拉山、可可西里山和祖尔肯乌拉山,中部有托尔火山,南部有桑卡等山脉,是中间高南北低、西高东低之势,由中部唐古拉山主脉的6604米逐渐下降到店北的4704多米、唐南的4500多米,形成“屋脊”状。

唐古拉山

唐古拉山藏语意为“高原上的山”,又称当拉山或当拉岭,是长江和怒江的分水岭,在国内的知名度非常高。它与喀拉昆仑山脉相连,在蒙语中意为“雄鹰飞不过去的高山”。唐古拉山西段为藏北内陆水系与外流水系的分水岭,东段则是印度洋和太平洋水系的分水岭。怒江、澜沧江和长江都发源于唐古拉山南北两麓。

可可西里山西端

可可西里山是昆仑山脉南支,或称可可稀立山,蒙古语为“青山”之意。横贯西藏自治区东北部与青海省中西部,西起木孜塔格峰(海拔7723米)之南,东止楚玛尔河与沱沱河间的青藏公路以西,呈东西走向。它的西端在那曲市,原来设立特别区域,后来划归安多县,即在那曲市内部,治多县的地图有过调整。

水文
安多县境内主要有三条水系:即长江源流水系、怒江源流水系和色林错源流水系。

主要河流有尕尔丁曲、加木采曲等。值得了解:实际上,安多县是语言文化的交叉地带,江河在卫藏区习惯于称藏布、在康巴区习惯于称曲,而安多县的江河习惯于称曲。


安多县
境内湖泊星罗棋布、河流交汇纵横,河床均属第四系全新统现代河床。县境西南多湖泊,较大的有错那、兹格塘错、懂错、蓬错等。

错那湖

错那湖位于西藏安多县境内,面积400多平方公里,被当地藏族群众奉为“神湖”。错那湖是怒江的源头湖,海拔4800米,面积约300平方公里,是世界海拔最高的淡水湖,唐古拉山山脉南部河溪均汇入错那湖流入怒江。

兹格塘错

兹格塘错距离公路有4公里,湖畔草丛稀疏,铺盖无数小石子,黑、白、灰、红、绿,五彩缤纷。一条宽约3米的河流通往湖泊,但已完全干涸,河床正逐渐沙化。

气候
安多县属高原亚寒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空气稀薄,昼夜温差大,四季不分明,多风雪天气。无绝对无霜期。年日照时数为2847小时,年降水量为435毫米。自然灾害主要有雪灾、旱灾、风灾、冻灾、涝灾、冰雹等。县城年平均气温—2.8℃,最冷的一月份平均气温—14.6℃,最热的七月份平均气温7.8℃,年大风日数在200天以上。[4]

自然资源
生物资源

安多县
安多县是一个天然的野生动物王国。家养动物有牦牛、绵羊、山羊、马匹等,常见的野生动物有:野牦牛、藏野驴、藏羚羊、岩羊、盘羊、黄羊、狐狸、狼、猞猁、狗熊、草豹、旱懒、野兔等。其中:藏野驴、藏羊、野牦牛、盘羊系青藏高原特有的珍稀种类,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观赏价值,均属国家保护动物。主要鸟类可分鸠鸽种类、雁鸭种类和雉科种类,闻名世界的藏雪鸡、黑颈鹤、白天鹅,在安多所辖的草北草原常能看到。

安多鱼类丰富。著名的错那湖境内主要有裂腹鱼、亚科鱼类。

矿产资源
截至2011年,安多县发现的矿产多达30余种,主事有煤、铁、铬铁、铜、锌、锑、钼、砂金、岩金、硼砂、铂、银、水晶石、玉石、石膏、云母、盐、石油等。大部分矿物储量均属国内各县的首位,且品位高、易开采。[5]

人口民族
2000年,安多县总人口32843人,其中:腰恰乡5283人,布曲乡1370人,多玛乡1482人,玛曲乡1595人,吉日乡1589人,滩堆乡1016人,强玛乡1953人,帮爱乡1704人,措玛乡3279人,果祖乡2074人,加傲乡2344人,纳色乡2592人,玛荣乡904人,扎曲乡956人,色务乡734人,岗尼乡1534人,德莎乡2434。[6]

经济
安多县是一个纯牧业大县。改革开放给安多牧民家庭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牧民家庭的牲畜存栏数和出栏数有了较大的发展,据安多县计委对腰恰乡的牲畜统计,1986年牲畜总数为36544只(匹、头),1994年为71594只(匹、头),四年增加了35541只(匹、头),年增长率为24.36%;出栏率占各类牲畜比重为1986年是12.03%,到1994年为27.7%,四年增加了15.67%。

截止2000年底,全县各类牲畜存栏93万头(只匹),全县牧业总产值5688.36万元,牧民人均收入2388.54元。全县国内生产总值为6642.41万元;其中第一产业为4367.56万元;第二产业为410.77万元;第三产业为1895万元。全县年财政收入379.6万元。

2016年,安多县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贯彻落实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和区、地两级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全面落实补短板、拉增长、增动力、促和谐、惠民生、保稳定等政策措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稳中有进的良好势头,实现了“十三五”开门红。[7]

社会事业
交通
国道109线纵贯南北,青藏铁路在此设有安多站,乘火车可前往全国各地。安多县紧邻建设中的那曲机场。

2016年,安多县交通局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和安排部署下,加快“十三五”开局之年安多县农村公路建设工作,加强农村公路项目建设管理力度。今年安多县农村公路新建项目7个,续建项目8个。总投资45253.9205万元(其中:新建项目总投资36178.3334万元,续建项目总投资9075.5871万元)。[8]

教育
安多县第五中学创建于1992年,是中国最早的公立中学之一。安多县第五中学集中着342个最优秀的教师,是全省一级达标校。安多县第五中学今年有1343人考上本科院校。

风景名胜
安多县境内可供旅游的文化古迹、自然景观较多,境内有8座古寺庙,大多建于十九世纪,最早的白日寺建于七世纪。

白日寺

位于琼结县白日乡一村东边的半山腰上,海拔3800米,16世纪,由喜饶温色创建。


白日寺
白日寺是西藏佛教宁玛派的三大主寺之一。白日寺始建时主要建筑有大殿、拉让(私邸)、僧舍、伙房,总占地面积为1196平方米,均系石木结构,藏式平顶。主体建筑大殿共高两层,占地527平方米。经堂为16柱,两根长柱直通二层,以撑托二层和利于采光。佛堂很小,仅有2柱,供有该寺主尊红教大师莲花生,主尊两侧有其二妻门达拉娃和堪珠·益西措杰的塑像。另有大译师毗卢遮那佛像,铜铸。创建人喜饶温色去世以后灵塔也安建在此。灵塔为银制玉嵌,高约1米。

唐古拉山

唐古拉山藏语意为“高原上的山”,又叫当拉山或当拉岭,是长江和怒江的分水岭。山体宽150公里以上,海拔多在5000—6000米牞比高多在1000—1500米,是青藏高原内部高度和比高最大的山岭之一。主峰格拉丹冬是长江正源沱沱河的发源地。山口海拔5231米,是青藏公路的最高点,山口立有为青藏公路的修建而牺牲的人民解放军塑像纪念碑。

㈧ 西藏萨嘎县萨嘎寺的介绍

基本概况
萨嘎县位于西藏自治区西南部,日喀则地区的西北部,属边境县之一,全县边境线长105公里,为日喀则地区西部三县(仲巴、萨嘎、吉隆)之中心,东与昂仁县、聂拉木县接壤,南与吉隆县、尼泊尔王国为邻,西与仲巴县,北与阿里地区的措勤县相接。地处喜马拉雅山北麓,冈底斯山脉以南的西南边缘,雅鲁藏布江上游。境内“219”国道横贯全县东西,也是拉萨通往阿里普兰的交通要道。全县总面积为2.55万平方公里,下辖七乡一镇,38个行政村,加加镇、达吉岭、如角、拉藏、雄如、夏如、旦嘎、昌果七个乡。现在总人口为12600人。全县平均海拔4600米以上,气候高寒严酷,无明显春夏秋冬之分,冬长夏短,属典型的高原性气候,空气稀薄,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
萨嘎县自然资源丰富,草场广阔,草场总面积达3975万亩,畜牧业比较发达,牛羊成群,水草丰美,自古以来就被誉为“美丽的地方”。有大量的菊科、禾本科、草科植物。境内分布较多的常绿针叶、灌木丛只有香柏一种(俗称爬地松),其分布面积较大,资源丰富,面积达274万亩。野生动物资源主要有:野牦牛、野驴、藏羚羊、岩羊、黄羊、马鹿、獐子、灰兔、猞猁、狗熊、云豹、旱獭、鼠兔、温泉蛇和铲齿裂腹鱼、双须重唇鱼、斑切腹鱼、藏鹤、雪鸡、秃鹫、野黄鸦、野水鸭等。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铁、铜、铅、金、硝、硫磺、花岗石、水晶石、石碳等多种矿产。水资源丰富,大小河流有10余条,总长度5000公里,其中,雅鲁藏江发源于邻县仲巴境内,流经萨县320公里,此外还有10多个小湖泊,6处地热温泉。
在西藏和平解放前萨嘎县称为萨嘎宗,属西藏嘎厦(地方)政府管辖,全宗下辖9个甲措,11个雪嘎,有大小村庄40余个。1951年5月,萨嘎县人民同全西藏人民一样获得了解放,萨嘎县的政权体制形式仍维持“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1959年9月20日,西藏工委决定,成立中共萨嘎县临时委员会,1960年4月,成立了萨嘎县人民政府。1960年5月,中共西藏工委决定,正式成立中共萨嘎县委员会。
民主改革以前,萨嘎县教育、科技、文化一直处于空白,民主改革以后,特别是在第三次西藏工座谈会以来,在党和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各项社会事业从零起步,有了较快的发展。
教育:1959年以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各方面筹措资金,于1961年成立第一所公办小学。县目前有12所学校,在校学生为1259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0%左右。
医疗卫生:萨嘎县在民改前只有在上层阶级的家中有少数民间藏医,除此外,没有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医疗诊所。民改后,在上级卫生部门的大力关怀下,1964年萨嘎县建立起第一个卫生院后,经过改革开放近二十多年的努力和发展,变成今天初具规模的萨嘎县人民医院。由住院部、门诊部、药房等几大部分组成,拥有各级各类医务专业人员80余人,在全县所辖的八个乡也相应地建立了卫生机构,并配备了专职卫生人员。
文化:萨嘎县因受地理位置、地理环境条件的限制,文化生活一直非常单调,枯燥。1987年以来,随着县委政府立足本县,扩大对外交流的政策转变,极大地丰富了县干部职工的文化生活。现在县城有一座县电影院、三个歌舞厅、有一个县文化活动中心。1995年,在地区广电局的大力帮助下,县城驻地建立了闭路电视网,现在可以24小时转播8套有线电视节目,全县33个行政村已安装了“村村通”工程设备。县旦嘎乡的甲谐闻名后藏,据今已有1000多的历史,2002年被自治区文化厅命名为甲谐艺术之乡。

自然地理
萨嘎县属西高原山地,地势由北高东倾斜。该县位于西藏自治区西南部,日喀则地区的西北部,属全区边境县之一,全县边境线长105公里,为日喀则地区西部三县(仲巴、萨嘎、吉隆)之中心,东与昂仁县、聂拉木县接壤,南与吉隆县、尼泊尔王国为邻,西与仲巴县,北与阿里地区的措勤县相接。地处喜马拉雅山北麓,冈底斯山脉以南的西南边缘,雅鲁藏布江上游,全县平均海拔4600米以上。
萨嘎县平均海拔4600米以上,北有冈底斯山、南有喜马拉雅山、中间夹有强拉山、同日伦布山等众多高山。山与山之间隔着开阔不等、互不连通的平川、沟谷。
萨嘎县境里大小河流有10余条,总长度5000公里,其中,雅鲁藏布江发源于邻县仲巴境内,流经萨噶县320公里,此外还有10多个小湖泊,6处地热温泉。
萨嘎县属高原严寒带半干旱气候区。空气稀薄,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干燥寒冷,只有温、寒季之别。年日照时数在3000-3400小时之间。年无霜间105天左右。年降水量280毫米。常见的自然灾害有雪灾、风灾、干旱、霜冻、冰雹等。
萨嘎县自然资源丰富,草场广阔,草场总面积达3975万亩,畜牧业比较发达,牛羊成群,水草丰美,自古以来就被誉为“美丽的地方”。有大量的菊科,禾本科、草科植物。境内分布较多的常绿针叶、灌木丛只有香柏一种(俗称爬地松),其分布面积较大,资源丰富,面积达274万亩。
野生动物资源主要有:野牦牛、野驴、藏羚羊、岩羊、黄羊、马鹿、獐子、灰兔、猞猁、狗熊、云豹、旱獭、鼠兔、温泉蛇和铲齿裂腹鱼、双须重唇鱼、斑切腹鱼、藏鹤、雪鸡、秃鹫、野黄鸦、野水鸭等。
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铁、铜、铅、金、硝、硫磺、花岗石、水晶石、石碳等多种矿产。
水资源丰富,大小河流有10余条,总长度5000公里,其中,雅鲁藏布江发源于邻县仲巴境内,流经萨嘎县320公里,此外还有10多个小湖泊,6处地热温泉。

风土人情
西藏是歌的世界,舞的海洋,日喀则人更是能歌善舞。其民间舞蹈风格独特,优美大方。“果谐”舞步轻快奔放、场面宏大,“斯马卓”鼓舞粗犷激昂;吉隆的“螺舞”舞姿轻盈、歌声优美动听,康马的“谐青”、定日的“甲谐”舞步有力整齐,歌声和谐悦耳、庄重典雅,夏尔巴舞美妙抒情,舞步轻柔优美,萨嘎的“甲谐”豪放古朴,“羌姆”隆重、气势宏大。
甲谐 甲谐的汉语意思是隆重的歌舞表演,是一种集体舞蹈。其历史起源有三种说法:一是为庆贺战争胜利而跳的舞蹈;二是歌舞比赛获胜时跳的舞蹈;三是唐朝时代庆祝文成公主进藏而跳的舞蹈。
甲谐的服饰都是用高级绸缎做成,以红色和黄色为主,显示出一种高贵典雅的气质。演员所戴的是一种大而圆又有流苏的帽子,表演时不停的摇摆,就象狮子一样威武、雄壮。演员的裤子又大又肥,象裙子。甲谐的动作十分粗犷、豪放,显示出藏民族剽悍而又勇敢的性格特征。道具有长腰刀、马鞭、装在小刀鞘内的小刀和筷子等。表演时间可长可短,长的一般可以连续跳一整天。
甲谐一般在每年的藏历年和重大节日时表演。
堆谐 所谓“堆”是指雅鲁藏布江上游的拉孜、定日等地,“谐”是舞蹈的意思,即以堆地区人所跳的一种舞蹈称为“堆谐”。日喀则地区拉孜县曲夏镇的堆谐在后藏地区及全区享有盛誉,深受广大群众欢迎和喜爱。
堆谐是扎年琴为主要伴奏乐器,自弹、自唱、自跳三合一体缺一不可的综合性艺术。舞步多样变化快,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情绪欢快,是格调较高的一种民间歌舞品种。其舞姿优美、洒脱,动作以两脚的踢和踏的舞步动作,故此堆谐也称“踢踏舞”。
同甲 “同甲”舞在日喀则地区吉隆县吉隆镇一带流传,已有悠久的历史,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吉隆“同甲”舞,即“手镯舞”。特点主要是妇女手上戴的两个镯子,右手是尼式银镯,左手是象牙镯,银镯子和象牙镯碰撞发出的声音叫“同甲”。
“同甲”舞的原本歌词大意突出了当时人们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歌颂和平、歌颂友谊四大方面的内容。细节上还唱出了家庭和睦、尊老爱幼、保护环境等。手镯舞又作为一种祈祷舞,每当藏历6月4日在查嘎达索寺进行演出。
果谐 “果谐”即“圆圈舞”,它是围着圆圈跳的一种舞蹈。该舞在后藏江孜、白朗等地民间广为流传。
果谐是群众在田间地头劳作之余自编自演的一种民间集体舞,表演形式多种多样,旋律、歌词随着聚集的目的和内容而变化。一年一度的藏历年、望果节、婚礼等比较隆重的节日里人们围着炉火尽快地表演。
期马卓 斯马卓是民间腰鼓舞,是全区有名的古老而传统的民间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日喀则市20多里的地方,有个叫司马章堆的村子,这里以跳斯马卓而出名,据说在几百年前,他们的祖先就传下了这种舞蹈。
司马章堆村的鼓舞是一种剧烈的跳跃式舞蹈,鼓点明快、节奏感强、气势恢弘、多彩多姿、豪迈奔放、催人奋进。同时,又是一种即展舞姿,又重情绪表现的一种舞蹈。舞蹈一开始,一个老头先出场,手里拿着一把捆着白哈达的木棒,一面手舞足蹈,一面口中念念有词。接着,身穿彩条衣服,腰系多皱短裙,挎着大鼓的小伙子们奔腾而出,羽锤齐动,鼓声震天,舞蹈就开始了。
期马卓表演时由各村村长带队进行演出,在每年的传统佳节和喜庆日子里或农闲时进行演出。
索 “索”流传于日喀则地区萨迦县一带,萨迦索起源于元朝八思巴时期,是由萨迦地方势力组织起来的一种民间舞蹈。它不仅具有独特的风采,而且是具有萨迦地方特色的民间文化艺术。
“萨迦索舞”是萨迦法王庆贺盛典和法王出访,以及迎接欢送外来贵宾用的一种最高礼节的舞蹈。
“萨迦索舞”特点是不用任何乐器,边唱边舞,独具一格,场面十分壮观。
羌姆 “羌姆”即“跳神舞”,宗教类舞蹈指羌姆各教派僧众在自己寺院范围内表演的一种仪式隆重,场面壮观,气势宏大的集诵经、音乐、舞蹈三合一体的寺院大型舞蹈艺术。在藏传佛教众多节日中,扎什伦布寺举行的“斯姆庆姆”跳神舞,最为隆重。
每年藏历八月举行跳神舞节,至今已有二三百年的历史。跳神舞出场近80名僧人,身着古装,戴着佛教中各护法神的面具进行表演,以不同的神态翩翩起舞,其舞姿和音乐奇妙无比。羌姆分“阿羌姆”和“铜羌姆”,其主要区别是用不同乐器伴奏。跳神舞由六童子按照鼓号的节奏跳吉祥舞为开场。其后逐次表演金刚、骷髅、鹿牛、比丘、六长寿等数十节不同的神舞。最后,装饰的宝马、宝象、宝牛身背珊瑚树、珍珠曼札、黄金塔、象牙等奇珍异宝出场,以回应开场的吉祥舞。最初,跳神舞当作密宗仪式只在扎寺内举行,严禁俗人观看。随着其规模越来越大,同时也是传播教义的需要,七世班禅丹白尼玛决定每年藏历八月举行“斯姆庆姆”即跳神舞,供四方香客欣赏。

经济概况
在十五期间,萨嘎县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国民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2005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9961.5万元,比2000年增加2.6倍,年均增长21.47%左右,一、二、三产的比例关系由2000年的52:1:47调整为2005年的29:22:49;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了3830万元,比2000年增长83.8%,财政收入达到218万元,比2000年增长了1.9倍,年均增长38.13% ;人均GTP达到7702.8元,年平均增长10%以上;人均纯收入达到1965元,年平均增长11%。
农牧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县农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已取得初步成效,种植业三元结构由2000年的88:4:8调整为79:14.9:6.1。粮油总产每年保持在300万斤左右,进一步优化了畜群结构,农牧业生产效益有了较大提高,基本实现肉、酥油自给。2005年牲畜总增率和出栏率分别为10.36%和22.5%,新生仔畜成活率达到55.63%.牲畜年末存栏数达到299475头、(只、匹),畜产品商品率达到41.3%,比2000年增加1.1百分点。牲畜疫情疫病防治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畜群防治密度100%。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2005年,农牧民人均收入达到1965元,比2000年增长55%。五年来萨嘎县共投入扶贫资金1194余万元,为城镇低保对象按时足额发放了低保金65万元,基本解决了农牧民群众的温饱问题,部分农牧民群众开始向小康迈进,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也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对外开放步伐加快,招商引资工作成效显著。萨嘎县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十五”期间,累计引进资金1290万元,特别是2005年通过招商引资990万元对县城格桑街进行了改造,极大地提升了萨嘎县以民族特色为主的城区面貌。

行政区划

萨嘎县辖1个镇、7个乡:加加镇;昌果乡、雄如乡、拉藏乡、如角乡、达吉岭乡、旦嘎乡、夏如乡。共有38个村委会。

历史沿革

萨嘎,藏语意为“可爱的地方”。
萨嘎,公元14世纪帕竹政权即在此设“萨嘎敦巴宗”。解放前该宗设有东、西即僧俗两个宗本,由噶厦政府从哲蚌寺、色拉寺和大昭寺中直接选派任命。1960年4月正式成立萨嘎县人民政府。

萨嘎县辖8个乡,38个村委会:加加乡、雄如乡、昌果乡、拉藏乡、如角乡、旦噶乡、夏如乡、达吉岭乡。
2000年,萨嘎县辖1个镇、7个乡。总人口11947人(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各乡镇人口: 加加镇 2407人、 夏如乡 2326人、 旦嘎乡 1315人、 昌果乡 1200人、 雄如乡 1612人、 拉舞乡 1311人、 如角乡 762人、 达右岭乡 1014人。

㈨ 芒康县城海拔有多高

4317米

芒康县位于西藏自治区东部、昌都市东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98°00′内-99°05′,北纬28°37′-30°20′。东与四川巴塘县容隔金沙江相望,南与云南省德钦县毗邻,西与左贡县相连,北与贡觉、察雅两县交界。总面积11431平方公里。

芒康县平均海拔4317米,横断山脉由北向南纵贯县境。宁静山脉是境内主要山脉,呈南北走向。主要山峰有达拉涅峰、达马压山、卡孜西卡冲山、达拉涅峰、旺秋占堆山等。

(9)西藏尼果寺地理位置扩展阅读:

芒康县主要旅游景点以茶马古道为主线,上盐井境内有被当地人称为文成公主的吐蕃时期摩崖雕塑,有古井田、天主教堂、雪山、大峡谷、曲孜卡温泉休闲中心、芒康滇金丝猴自然保护区、莽错风景区和尼果寺等。

尼果寺为县内主要寺庙。曲孜卡乡境内有大小温泉近百眼,其流量大小和温度不同,最高温度可达70℃,每年春季吸引当地和云南德钦人前来温泉沐浴。

2003年1月24日,经国务院办公厅批准成立西藏芒康滇金丝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至2018年5月,保护区滇金丝猴数量已由原来的500余只增加到目前的1500余只。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