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猫儿山地理环境
㈠ 贵州与广西自然环境各要素的差异有那些
贵州与广西两个相邻省份自然环境各要素的差异:
1、贵州地处云贵高原东斜坡,全省东西长约595公里,南北相距约509公里,地势西高东低,自中部向北、东、南倾斜,河流顺势从西向北、东、南三面分流,以中部的苗岭山脉为界,分属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山地和丘陵占全省总面积的92.5%,西部海拔1500——2800米,中部1000米左右,北、东、南3面边缘河谷地带500米左右。贵州是世界喀斯特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地区之一,喀斯特出露面积10.9万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的61.9%。贵州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15摄氏度左右,最冷的1月平均气温4—6摄氏度,最热的7月平均气温15—23摄氏度,无霜期250—300天;年降水量1300毫米左右,其中6—8月降水达450—600毫米。雨热同季、温暖湿润的气候,十分有利于各种生物的繁衍生长;典型的夏凉气候,使贵州成为理想的避暑胜地。
2、广西位于全国地势第二台阶中的云贵高原东南边缘,地处两广丘陵西部,南临北部湾海面。整个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山岭连绵、山体庞大、岭谷相间,四周多被山地、高原环绕,呈盆地状,有“广西盆地”之称。
广西地貌总体是山地丘陵性盆地地貌,呈盆地状。其特征是: a、盆地大小相杂。西、北部为云贵高原边缘,东北为南岭山地,东南及南部是云开大山、六万大山、十万大山。盆地中部被广西弧形山脉分割,形成以柳州为中心的桂中盆地,沿广西弧形山脉前坳陷为右江、武鸣、南宁、玉林、荔浦等众多中小盆地,形成大小盆地相杂的地貌结构。 b、山系多呈弧形,层层相套。自北向南大致可分为4列:第一列为大苗山—九万大山;第二列为大南山—天平山—凤凰山;第三列为驾桥岭—大瑶山—莲花山—镇龙山—大明山—都阳山(此列亦称广西弧〕;第四列为云开大山—六万大山—十万大山—大青山。
山系走向明显呈现东部受太平洋板块挤压、西部受印度洋板块挤压迹象。山地以海拔800米以上的中山为主,占广西总面积23.5%;海拔400—800米低山次之,占广西总面积15.9%。桂东北猫儿山主峰海拔2141米,为广西第一高峰,也是南岭最高峰。越城岭—猫儿山与海洋山之间的湘桂走廊是中国三大走廊之一。 c、丘陵错综,占广西总面积10.3%,在桂东南、桂南及桂西南连片集中。 d、平地(包括谷地、河谷平原、山前平原、三角洲及低平台山)占广西总面积26.9%。广西平原主要有河流冲积平原和溶蚀平原二类。河流冲积平原主要分布于各大、中河流沿岸,较大平原有浔江平原、郁江平原、宾阳平原、南流江三角洲等。其中浔江平原最大,面积达630平方公里。 e、喀斯特广布,占广西总面积37.8%,集中连片分布于桂西南、桂西北、桂中、桂东北。其发育类型之多为世界少见。
广西河流大多沿着地势呈倾斜面,从西北流向东南,形成了以红水河—西江为主干流的横贯广西中部以及支流分布于两侧的树枝状水系。其中集雨面积在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986条,总长度有3.4万公里,河网密度0.144公里/平方公里。分属珠江、长江、桂南独流入海、百都河等四大水系。珠江水系是广西最大水系,流域面积占广西总面积的85.2%,集雨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833条,主干流南盘江—红水河—黔江—浔江—西江自西北折东横贯全境,全长1239公里,出梧州流向广东入南海。长江水系分布处于桂东北,流域面积占广西总面积3.5%,集雨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30条,主要河段有湘江、资江,属洞庭湖水系上游,经湖南汇入长江。其中湘江在兴安县附近通过秦代开凿的灵渠,沟通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独流入海水系主要分布于桂南,流域面积占广西总面积10.7%,较大河流有南流江、钦江、北仑河等,均注入北部湾。经越南入北部湾的百都河水系流域面积占广西总面积0.6%。喀斯特地下河众多,有433条,其中长度超过10公里的有248条,坡心河、地苏河等均独自形成地下河水系。
广西南部濒临属于南海的北部湾。大陆海岸东起合浦县的洗米河口,西至中越交界的北仑河口,大陆海岸线长约1500公里,岛屿岸线46l公里。海岸线曲折,类型多样。南流江口、钦江口为三角洲型海岸;铁山港、大风江口、茅岭江口、防城河口为溺谷型海岸;钦州及防城港两市沿海为山地型海岸;北海、合浦为台地型海岸。广西近海滩涂广大,面积达1005平方公里。0—20米浅海广阔,面积达6488平方公里。整个北部湾的面积约12.93万平方公里,东起雷州半岛、琼州海峡,东南为海南岛,北至广西,西迄越南。湾内海底平坦,由东北向西南逐渐倾斜,倾斜度不到2°,水深一般20—50米,最深不超过90米。广西沿海有697个岛屿,总面积约66.9平方公里。其中最大的涠洲岛面积约24.7平方公里。
广西地处低纬,北回归线横贯中部,南濒热带海洋,北接南岭山地,西延云贵高原。按全国地形分类,广西属云贵高原向东南沿海丘陵过渡地带,具有周高中低、形似盆地,山地多、平原少的地形特点。在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和地理环境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热量丰富、雨热同季,降水丰沛、干湿分明,日照适中、冬少夏多,灾害频繁、旱涝突出的气候特征。
(一)气候温暖,热量丰富
广西北部地处中、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南部属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暖,热量丰富。各地年平均气温在16.5~23.1℃之间。等温线基本上呈纬向分布,气温由南向北递减,由河谷平原向丘陵山区递减。全区约65%的地区年平均气温在20.0℃以上,其中右江河谷、左江河谷、沿海地区在22.0℃以上,涠洲岛高达23.1℃。桂林市东北部以及海拔较高的乐业、南丹、金秀年平均气温低于18.0℃,其中乐业、资源只有16.5℃。
(二)降水丰沛,干湿分明
广西壮族自治区是全国降水量最丰富的省区之一,各地年降水量为1080~2760mm,大部分地区在1300~2000mm之间。其地理分布具有东部多,西部少;丘陵山区多,河谷平原少;夏季迎风坡多,背风坡少等特点。广西有三个多雨区:(1)十万大山南侧的东兴至钦州一带,年降水量达2100~2760mm;(2)大瑶山东侧以昭平为中心的金秀、蒙山一带,年降水量达1700~2000mm;(3)越城岭至元宝山东南侧以永福为中心的兴安、灵川、桂林、临桂、融安等地,年降水量达1800~2000mm。另有三个少雨区:(1)以田阳为中心的右江河谷及其上游的田林、隆林、西林一带,年降水量仅有1080~1200mm;(2)以宁明为中心的明江河谷和左江河谷至邕宁一带,年降水量为1200~1300mm;(3)以武宣为中心的黔江河谷,年降水量1200~1300mm。 由于受冬夏季风交替影响,广西降水量季节分配不均,干湿季分明。4~9月为雨季,总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70%~85%,强降水天气过程较频繁,容易发生洪涝灾害;10~3月是干季,总降水量仅占全年降水量的15%~30%,干旱少雨,易引发森林火灾。
(三)日照适中,冬少夏多
广西壮族自治区各地年日照时数1169~2219小时,与邻省比较,比湘、黔、川等省偏多,比云南大部地区偏少,与广东相当。其地域分布特点是:南部多,北部少;河谷平原多,丘陵山区少。北海市及田阳、上思在1800小时以上,以涠洲岛最多,全年达2219小时。河池、桂林、柳州三市大部及金秀、乐业、凌云、那坡、马山等地不足1500小时,金秀全年日照时数最少,只有1169小时。其余地区在1500~1800小时之间。 广西壮族自治区日照时数的季节变化特点是夏季最多,冬季最少;除百色市北部山区春季多于秋季外,其余地区秋季多于春季。夏季各地日照时数为355~698小时,占全年日照时数的31%~32%;冬季各地日照时数只有186~380小时,仅占全年日照时数的14%~17%。
㈡ 广西省地理位置如何分布的
广西地貌总体是山地丘陵性盆地地貌,呈盆地状。其特征是: 1、盆地大小相杂。西、北部为云贵高原边缘,东北为南岭山地,东南及南部是云开大山、六万大山、十万大山。盆地中部被广西弧形山脉分割,形成以柳州为中心的桂中盆地,沿广西弧形山脉前坳陷为右江、武鸣、南宁、玉林、荔浦等众多中小盆地,形成大小盆地相杂的地貌结构。 2、山系多呈弧形,层层相套。自北向南大致可分为4列:第一列为大苗山—九万大山;第二列为大南山—天平山—凤凰山;第三列为驾桥岭—大瑶山—莲花山—镇龙山—大明山—都阳山(此列亦称广西弧〕;第四列为云开大山—六万大山—十万大山—大青山。绿城南宁山系走向明显呈现东部受太平洋板块挤压、西部受印度洋板块挤压迹象。山地以海拔800米以上的中山为主,占广西总面积23.5%;海拔400—800米低山次之,占广西总面积15.9%。桂东北猫儿山主峰海拔2141米,为广西第一高峰,也是南岭最高峰。越城岭—猫儿山与海洋山之间的湘桂走廊是中国三大走廊之一。 3、丘陵错综,占广西总面积10.3%,在桂东南、桂南及桂西南连片集中。 4、平地(包括谷地、河谷平原、山前平原、三角洲及低平台山)占广西总面积26.9%。广西平原主要有河流冲积平原和溶蚀平原二类。河流冲积平原主要分布于各大、中河流沿岸,较大平原有浔江平原、郁江平原、宾阳平原、南流江三角洲等。其中浔江平原最大,面积达630平方公里。 5、喀斯特广布,占广西总面积37.8%,集中连片分布于桂西南、桂西北、桂中、桂东北。其发育类型之多为世界少见。
㈢ 广西省 , 地理位置特征
广西位于全国地势第二台阶中的云贵高原东南边缘,地处两广丘陵西部,南临北部湾海面。整个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山岭连绵、山体庞大、岭谷相间,四周多被山地、高原环绕,呈盆地状,有“广西盆地”之称。
广西地貌总体是山地丘陵性盆地地貌,呈盆地状。其特征是:
1、盆地大小相杂。西、北部为云贵高原边缘,东北为南岭山地,东南及南部是云开大山、六万大山、十万大山。盆地中部被广西弧形山脉分割,形成以柳州为中心的桂中盆地,沿广西弧形山脉前坳陷为右江、武鸣、南宁、玉林、荔浦等众多中小盆地,形成大小盆地相杂的地貌结构。
2、山系多呈弧形,层层相套。自北向南大致可分为4列:第一列为大苗山—九万大山;第二列为大南山—天平山—凤凰山;第三列为驾桥岭—大瑶山—莲花山—镇龙山—大明山—都阳山(此列亦称广西弧〕;第四列为云开大山—六万大山—十万大山—大青山。绿城南宁山系走向明显呈现东部受太平洋板块挤压、西部受印度洋板块挤压迹象。山地以海拔800米以上的中山为主,占广西总面积23.5%;海拔400—800米低山次之,占广西总面积15.9%。桂东北猫儿山主峰海拔2141米,为广西第一高峰,也是南岭最高峰。越城岭—猫儿山与海洋山之间的湘桂走廊是中国三大走廊之一。
3、丘陵错综,占广西总面积10.3%,在桂东南、桂南及桂西南连片集中。 4、平地(包括谷地、河谷平原、山前平原、三角洲及低平台山)占广西总面积26.9%。广西平原主要有河流冲积平原和溶蚀平原二类。河流冲积平原主要分布于各大、中河流沿岸,较大平原有浔江平原、郁江平原、宾阳平原、南流江三角洲等。其中浔江平原最大,面积达630平方公里。 5、喀斯特广布,占广西总面积37.8%,集中连片分布于桂西南、桂西北、桂中、桂东北。其发育类型之多为世界少见。
㈣ 漓江地理位置介绍
位于广西壮族自治来区东北部,自发源于桂林市资源县猫儿山,向南流经桂林、阳朔等县市,过荔浦后称桂江,继续南流在梧州与西江汇合,全长426公里。漓江水质清澈,两岸风光秀丽,以桂林至阳朔段为佳,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漓江和湘江有秦代开凿的灵渠沟通。
20元人民币背后就是漓江
㈤ 桂林位于广西的什么位置
桂林位于广西的东北部。
桂林市位于南岭山系西南部,地处湘桂走廊南端,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地处东经109°36'50″—111°29'30″,北纬24°15'23″—26°23'30″,境域南北长236公里、东西宽189公里。
北部及东北部与湖南省交界,东南部与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接壤,南部与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及来宾市毗邻,西部及西南部与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相接,总面积2.78万平方公里,占广西壮族自治区总面积的11.74%。
(5)广西猫儿山地理环境扩展阅读
桂林的地形地貌和水文特点:
桂林市位于南岭山系西南部、桂林—阳朔岩溶盆地北端中部,处在“湘桂夹道”中。地形为西部、北部及东南部高,中部较低。以中山或低中山地形为主,山峰海拔多在1000米,越城岭主峰猫儿山海拔2141.5米,称华南第一峰。
桂林市处于西江支流的桂江流域,集雨面积19288平方公里。桂江上游的漓江和湘江有运河(灵渠)沟通。境内漓江流域面积12565平方公里,干流长295.27千米,实测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28.95亿立方米,多年平均流量408.9立方米/秒。
㈥ 桂林的地理环境及风景特点简述
1、桂林北接湖南、贵州,西南连柳州,东邻贺州,属山地丘陵地区及典型喀斯特岩溶地貌,遍布全市的石灰岩经亿万年风化浸蚀,形成千峰环立,一水抱城,洞奇石美独特景观。
2017年,全市下辖17个区(市)县和高新区、总面积2.78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30余万人,国家级重点科研中心9个,高校15所。
2、桂林昔称八桂、桂州,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桂林因桂树繁多,桂花成林而得名。桂林是具有万年历史的人类智慧圣地,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具有三处万年古陶遗址(甑皮岩、大岩、庙岩)的城市。
桂林甑皮岩发现的"陶雏器"填补世界陶器起源空白点,是桂林向世界展现中华民族“万年智慧”的历史文化名片。桂林同时拥有世界自然遗产桂林山水、世界灌溉遗产灵渠两大世界遗产。
(6)广西猫儿山地理环境扩展阅读:
桂林是具有万年历史的人类智慧圣地,桂林历史可上溯到距今12000年的新石器时代,在距今约一万年前,根据市区宝积岩和甑皮岩洞穴发现的遗物考证,甑皮岩人已进入母系氏族社会阶段。
夏商周时期,这里是“百越人”的居住地。春秋战国时期,岭南称百越之地,桂林属百越的一部分。公元前214年,秦王朝征服百越,在岭南设置桂林郡、南海郡和象郡。
㈦ 兴安县的地理环境
兴安县地处江南古陆西段东南缘,湘桂褶皱带的北部。地质发展历经前泥盆纪地槽 (约25至4亿年前),晚古生代地台(约4至2.3亿年前)和中新生代陆缘活动带(2至3亿年前至今)三个发展阶段。在地质矿产研究史上是桂东北有重要意义的地区,部分地方性地层单位的命名渊源于此。
兴安县的地形多样而复杂,西北和东南为山地,山峦重叠,沟谷溪流纵横。西北部为越城岭山系,逐渐向西南倾斜。东南部是都庞岭的海洋山系,并逐渐向东北倾斜。形成两大山系之间的狭长谷地,称“湘桂走廊”,其间有土岭、石山、河谷平原。 兴安自然环境优越。湘漓二水在这里发源,华南第一峰“猫儿山”在这里崛起。地形东南和西北高,中间低,西北部为越城岭山脉,其主峰猫儿山海拔2141.5米,是华南第一高峰;东南纵贯都庞山脉。两大山脉中间的狭长地带为“湘桂走廊”,其间分布着丘陵及河谷平原,是农业耕作区和水果种植区。境内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温度为17.8℃,极端最高气温38.9℃(2010年08月05日),最低气温-5.8℃,年平均降水量1842毫米,年无霜期293天以上。境内河流主要有属长江水系的湘江,属珠江水系的漓江;由于兴安海拔较高,自古有“兴安高万丈,水往两头流”之说,形成湘江北去、漓水南流的独特景观。
走廊中部的临源岭是制高点,湘江和灵渠由县城东郊分水塘的东北和西南低处方向分流。湘江流向东北,属长江水系;灵渠向西南流汇入大溶江,合流称漓江,属珠江水系。人称“兴安高万丈,水往两头流”。 境内植物,计有用材类、药用类、油脂类、纤维类、水果类、饲料类、薪炭类、观赏类,共752种,其中主要有: 用材类 杉木、马尾松、扁柏树、吊柏树、樟木、楠木、梓木、柳树、椆木、棉木、水青冈、椎木、长苞铁松、湿地松、枫香树、椿树、毛竹、筋竹、蒲竹、箭竹。 药用类 土党参、独活、花粉、黄精、首乌、土茯苓、石菖蒲、威灵仙、白毛根、藕节、贯众、山慈菇、七叶一支花、紫苏、走马胎、白狗肠、千斤拔、车前子、使君子、王不留行、苍耳子、韭菜子、西瓜皮、桃仁、大麻仁、草叩、巴豆、陈皮等。 油脂类 漆树、油茶、油桐、乌桕、山苍子、蜡树、花生、豆类、芝麻。 纤维类 棕皮、苎麻、黄麻、胡桐麻、山棉麻、葛麻、桑麻。 水果类 山板栗、山卷栗、酸枣、山楂、杨梅、茅栗、米珠、桃金娘。 饲料类 五节芒、丝茅草、马鞭草、野古草、香菇草、雀稗草、黄背草、水扁丝、水葫芦、水浮萍、灯笼丝、黄花菜、水汉菜、滑藤菜、水蕨菜、山蕨菜、山芭蕉、油麻菜、苎麻叶、贺菜。 观赏类 桂花、月季、野玫瑰、野菊花、百合花、牵牛花、杜鹃花(映山红)、迎春花、栀子花、芙蓉花、金英花、野牡丹、美人蕉、夹竹桃、冬青树、山茶花等。
㈧ 广西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点
一、地理
(一)地形概况
广西位于全国地势第二台阶中的云贵高原东南边缘,地处两广丘陵西部,南临北部湾海面。整个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山岭连绵、山体庞大、岭谷相间,四周多被山地、高原环绕,呈盆地状,有“广西盆地”之称。
(二)山地丘陵性盆地地貌
广西地貌总体是山地丘陵性盆地地貌,呈盆地状。其特征是: 1、盆地大小相杂。西、北部为云贵高原边缘,东北为南岭山地,东南及南部是云开大山、六万大山、十万大山。盆地中部被广西弧形山脉分割,形成以柳州为中心的桂中盆地,沿广西弧形山脉前坳陷为右江、武鸣、南宁、玉林、荔浦等众多中小盆地,形成大小盆地相杂的地貌结构。 2、山系多呈弧形,层层相套。自北向南大致可分为4列:第一列为大苗山—九万大山;第二列为大南山—天平山—凤凰山;第三列为驾桥岭—大瑶山—莲花山—镇龙山—大明山—都阳山(此列亦称广西弧〕;第四列为云开大山—六万大山—十万大山—大青山。
山系走向明显呈现东部受太平洋板块挤压、西部受印度洋板块挤压迹象。山地以海拔800米以上的中山为主,占广西总面积23.5%;海拔400—800米低山次之,占广西总面积15.9%。桂东北猫儿山主峰海拔2141米,为广西第一高峰,也是南岭最高峰。越城岭—猫儿山与海洋山之间的湘桂走廊是中国三大走廊之一。 3、丘陵错综,占广西总面积10.3%,在桂东南、桂南及桂西南连片集中。 4、平地(包括谷地、河谷平原、山前平原、三角洲及低平台山)占广西总面积26.9%。广西平原主要有河流冲积平原和溶蚀平原二类。河流冲积平原主要分布于各大、中河流沿岸,较大平原有浔江平原、郁江平原、宾阳平原、南流江三角洲等。其中浔江平原最大,面积达630平方公里。 5、喀斯特广布,占广西总面积37.8%,集中连片分布于桂西南、桂西北、桂中、桂东北。其发育类型之多为世界少见。
(三)河流众多
广西河流大多沿着地势呈倾斜面,从西北流向东南,形成了以红水河—西江为主干流的横贯广西中部以及支流分布于两侧的树枝状水系。其中集雨面积在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986条,总长度有3.4万公里,河网密度0.144公里/平方公里。分属珠江、长江、桂南独流入海、百都河等四大水系。珠江水系是广西最大水系,流域面积占广西总面积的85.2%,集雨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833条,主干流南盘江—红水河—黔江—浔江—西江自西北折东横贯全境,全长1239公里,出梧州流向广东入南海。长江水系分布处于桂东北,流域面积占广西总面积3.5%,集雨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30条,主要河段有湘江、资江,属洞庭湖水系上游,经湖南汇入长江。其中湘江在兴安县附近通过秦代开凿的灵渠,沟通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独流入海水系主要分布于桂南,流域面积占广西总面积10.7%,较大河流有南流江、钦江、北仑河等,均注入北部湾。经越南入北部湾的百都河水系流域面积占广西总面积0.6%。喀斯特地下河众多,有433条,其中长度超过10公里的有248条,坡心河、地苏河等均独自形成地下河水系。
(四)海岸、岛屿
广西南部濒临属于南海的北部湾。大陆海岸东起合浦县的洗米河口,西至中越交界的北仑河口,大陆海岸线长约1500公里,岛屿岸线46l公里。海岸线曲折,类型多样。南流江口、钦江口为三角洲型海岸;铁山港、大风江口、茅岭江口、防城河口为溺谷型海岸;钦州及防城港两市沿海为山地型海岸;北海、合浦为台地型海岸。广西近海滩涂广大,面积达1005平方公里。0—20米浅海广阔,面积达6488平方公里。整个北部湾的面积约12.93万平方公里,东起雷州半岛、琼州海峡,东南为海南岛,北至广西,西迄越南。湾内海底平坦,由东北向西南逐渐倾斜,倾斜度不到2°,水深一般20—50米,最深不超过90米。广西沿海有697个岛屿,总面积约66.9平方公里。其中最大的涠洲岛面积约24.7平方公里。
二、气候
广西地处低纬,北回归线横贯中部,南濒热带海洋,北接南岭山地,西延云贵高原。按全国地形分类,广西属云贵高原向东南沿海丘陵过渡地带,具有周高中低、形似盆地,山地多、平原少的地形特点。在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和地理环境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热量丰富、雨热同季,降水丰沛、干湿分明,日照适中、冬少夏多,灾害频繁、旱涝突出的气候特征。
(一)气候温暖,热量丰富
广西北部地处中、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南部属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暖,热量丰富。各地年平均气温在16.5~23.1℃之间。等温线基本上呈纬向分布,气温由南向北递减,由河谷平原向丘陵山区递减。全区约65%的地区年平均气温在20.0℃以上,其中右江河谷、左江河谷、沿海地区在22.0℃以上,涠洲岛高达23.1℃。桂林市东北部以及海拔较高的乐业、南丹、金秀年平均气温低于18.0℃,其中乐业、资源只有16.5℃。
(二)降水丰沛,干湿分明
广西壮族自治区是全国降水量最丰富的省区之一,各地年降水量为1080~2760mm,大部分地区在1300~2000mm之间。其地理分布具有东部多,西部少;丘陵山区多,河谷平原少;夏季迎风坡多,背风坡少等特点。广西有三个多雨区:(1)十万大山南侧的东兴至钦州一带,年降水量达2100~2760mm;(2)大瑶山东侧以昭平为中心的金秀、蒙山一带,年降水量达1700~2000mm;(3)越城岭至元宝山东南侧以永福为中心的兴安、灵川、桂林、临桂、融安等地,年降水量达1800~2000mm。另有三个少雨区:(1)以田阳为中心的右江河谷及其上游的田林、隆林、西林一带,年降水量仅有1080~1200mm;(2)以宁明为中心的明江河谷和左江河谷至邕宁一带,年降水量为1200~1300mm;(3)以武宣为中心的黔江河谷,年降水量1200~1300mm。 由于受冬夏季风交替影响,广西降水量季节分配不均,干湿季分明。4~9月为雨季,总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70%~85%,强降水天气过程较频繁,容易发生洪涝灾害;10~3月是干季,总降水量仅占全年降水量的15%~30%,干旱少雨,易引发森林火灾。
(三)日照适中,冬少夏多
广西壮族自治区各地年日照时数1169~2219小时,与邻省比较,比湘、黔、川等省偏多,比云南大部地区偏少,与广东相当。其地域分布特点是:南部多,北部少;河谷平原多,丘陵山区少。北海市及田阳、上思在1800小时以上,以涠洲岛最多,全年达2219小时。河池、桂林、柳州三市大部及金秀、乐业、凌云、那坡、马山等地不足1500小时,金秀全年日照时数最少,只有1169小时。其余地区在1500~1800小时之间。 广西壮族自治区日照时数的季节变化特点是夏季最多,冬季最少;除百色市北部山区春季多于秋季外,其余地区秋季多于春季。夏季各地日照时数为355~698小时,占全年日照时数的31%~32%;冬季各地日照时数只有186~380小时,仅占全年日照时数的14%~17%。
㈨ 广西第一高峰叫什么,地理位置在哪里还有第二第三高峰
广西第一高峰:猫儿山
猫儿山,位于兴安县西北部,距兴安县55公里路程,离桂林市区81公里路程。 广西猫儿山自然保护区跨兴安、资源2县,面积5.3万公顷。是五岭之一的越城岭主峰,最高海拔2142米,它不仅是广西第一峰,也是华南第一峰。因山顶峰酷形似蹲伏的猫儿而得名。1990年陆定一在老山界题碑赞誉猫儿山有“泰山之雄、华山之险、庐山之幽、峨嵋之秀”。
广西第二高峰——真宝顶(2123m),距猫儿山只50公里,只比猫儿山低18m
真宝顶位于越城岭山脉,地处全州、资源两县交界处,海拔2123米,仅次于猫儿山,为华南第二高峰。山上少见树木,植被多为低矮的蒿草,山势陡峭,坡度均在70度以上。从真宝顶上遥望天湖,可见连绵起伏的群山中有数个水库点缀其间,景色异常壮观。天气晴朗的时候,在真宝顶上可以看到猫儿山以及兴安、资源县城,令人产生一种时空被压缩的错觉
广西第三高峰元宝山
元宝山亦称云抱山,因元宝峰顶酷似凹型元宝又常年云雾环抱而得名。位于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境中部,距县城70余公里,坐落在安太、香粉、安陲、白云、红水等乡之间。北始王坳,南濒金兰河,东至吉曼村,西临元宝河,东西宽20公里,南北长40公里,面积13万亩(3901公顷)。有白虎顶、蓝屏峰、元宝峰和无名峰四大主峰,最高峰海拔2086米,为华南第三高峰。
元宝山区里原始村寨依然古朴自然,这里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植物种类繁多,是一座天然的植物园和中药圃。海拔1300米以上,便是连绵起伏的原始森林,千年冷杉、五针松、以及与孔龙同时代的桫椤等珍稀孑遗植物随处可见。当古木参天,岚气蒸腾,浓荫蔽日的景观呈现在你眼前的时候,当争艳斗妍的奇花异草玉立于山路两旁,热情恭候你到来的时刻,当鸟啼猿啸,飞瀑轰鸣,一派热烈而亘古的气氛在展现在你眼前的时候,你的感觉如何呢?那时你一定会惊奇地想:这种神秘而远古的世界是我久违的梦境呀!
广西第四高峰岑王老山,此山山高林密,保存现已不多见的原始森林。 现介绍一下岑王老山: 岑王老山位于广西田林县东部境内,与乐业、凌云县相邻,距县城38公里,是广西十大水源林自然保护区之一,总面积为298.44平方公里,主峰海拔2062.5米,是桂西第一高峰,广西第四高峰,被称为“桂西屋脊”,素以春岚、夏瀑、秋云、冬雪四季美景不同而著称。 春季满山青翠,山花烂漫,万里绿涛随山势连绵起伏,四、五月间,盛开的杜鹃花,有紫色的、有白色的、有红色的,争奇斗艳。夏季溪水潺潺,飞瀑直下,犹为壮观。山上气温最高27.5℃,与山下温差8—10℃左右,是绝妙的避暑之地。秋季登高远眺,云海茫茫,山峦连绵,一望无际。冬季在海拔1500米以上的山峰,常有积雪冰封,若遇雪花纷纷扬扬,在此可领略“北国风光”景观。 岑王老山自然保护区内,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有多种国家一、二、三类保护动、植物;是众多河流的发源地,其中东坡有47条溪流汇入布柳河,东南坡有85条溪流汇入澄碧河。岑王老山的群山,山势雄伟,地形复杂,民谣颂:“上下天梯明月送,往来岭路白云随”,身置其中,犹如人间仙境,是集科研、考察、探险、旅游度假为一体的避暑胜地。
广西第五高峰圣堂山位于金秀瑶族自治县城西南,又称圣塘山,与县城直线距离20公里,公路距离45公里,总面积150平方公里,最高峰海拔1979米,为广西第五高峰、桂中第一高峰。
山上群峰林立,直插云天,常年云封雾锁、深幽莫测。远看峰浮云海,气势磅礴,宛如海市蜃楼;近看怪石凌空,鬼斧神工,或如明镜高悬,美女梳妆;或如猛虎下山,万马崩腾;还有石塔千层,巨笋穿空;七仙下凡,恋人相对;大将点兵,老大安坐……形象逼真,若隐若现,莫不叫人称绝。山谷间还有古冰川时期形成的石河,石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