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理信息 » 地理大气环流知识点由高压

地理大气环流知识点由高压

发布时间: 2021-02-16 03:47:31

Ⅰ 高一地理:大气环流求助

地球纬度的不同造成了地表接受太阳热量的不同,由此形成地表气温专的差异,从而引起空气密属度差,产生大气环流的最原始动力,即静止模型中由两极高气压带向赤道低气压带的空气环流,但由于地球自转偏向力的影响,在中途转为与纬度线平行的方向,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两个中间过渡带,与赤道和两极之间依次为信风带、西风带和东风带。这是全球大气环流的总体趋势。
而海陆分布影响了地表对太阳热量的吸收率和储热率,在全球环流的背景下形成局部的气压带差异,通常在夏季海洋升温速度低于陆地,海上形成高气压带,产生由海到陆的季风,并带来丰富降水。在冬季海洋降温速度低于陆地,海上形成低气压带,陆地形成高压带,产生由陆到海的季风,带来寒流降温,如我国冬季常受西伯利亚高气压带影响,盛行西北季风,带来寒流,春夏受太平洋和印度洋高压带影响,盛行东南季风,并在南方形成梅雨季节。

高中地理,有关大气环流的题目,求解答。

(1)选B.西北风
从图中可看出其风向向左偏转(极点附近为极地高气压,纬度30度附版近是副热带高气权压,0度附近是赤道低气压,60度附近是副极地低气压;风从高压吹向低压),所以此图为南半球。由此可知a处在南半球的西风带,盛行西北风
(2)选A.炎热干燥
由图中经纬度可知,b处在东经135度,南回归线的澳大利亚中部内陆,全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和东南信风控制,形成热带沙漠气候,气候特征是全年炎热干燥。

Ⅲ 高一地理,大气环流,怎么判断甲地东侧是低压不是高压中心

首先,需要理解什么叫做500百帕等压面。500帕等压面高度就是指在某一个非平面上气压等于专500帕的高度。比如,属图中的5760m高度,气压是500P,而5880m高度是气压也是500P。
其次,在对流程气压随着高度的升高而降低。甲地东侧延伸着的500p等压线在5640m处,甲地的东南面要到5880m才达到,按照同样的递减规律,甲地东侧地面的压强肯定要比东南面的低,才会有这样的结果。
希望能帮助你理解。

Ⅳ 大气环流和地理上所说的高压是指高空还是低空

一般情况下,就说高低压的话指的是近地面,一般情况!!!!!
三圈环流的赤道低压、副热带高压、副极地低压、极地高压带的近地面气压状况都与名称对应相同。
给你补充一个知识点:
热力性质的高低压,高低空是相反的,它是由于冷热差异引发垂直方向气体运动而形成的气压差异。
(比如赤道低压的高空是高压,极地高压的高空是低压)
副高就比较特别了,它不是热力性质,而是动力性质的(简单的说它是因为赤道高空向高纬度走的气流因地转偏向力作用,在30°纬度左右高空大量堆积下沉而引起的高压),副高区域在近地面和高空全部都是高压。
内蒙古高压不说了,我说一下蒙古西伯利亚高压。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因为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而形成,陆地冬季温度低冷空气下沉形成高压,这是冷热差异引起的,属于热力成因,高空与近地面气压状况相反,所以蒙古西伯利亚高压的高空时低压。

高低压的形成这个很复杂,我不一一说了。简单一点说,一般情况冷空气会下沉,容易形成近地面高压带。热空气会上升形成近地面的低压带,这是热力环流的基本模式。高原地形由于大面积的海拔地势差异,也会形成自己特定的高低压。

高低压的影响,一般情况高气压由于气流下沉,以晴朗天气为主,昼夜温差较大。低气压由于气流上升,温度下降,容易产生降水,昼夜温差较小。

有不明白的再站内信息我。

Ⅳ 地理 全球大气环流和常见的天气系统的知识点!!!

1三圈环流示意图
2必修一里的图示 看图及边上文字
最终要的就是三圈环流

Ⅵ 人教版高一地理从第一章到大气环流的重点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1、天体系统的级别: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①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②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③因为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④因为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地球能吸引大气形成大气层(氮、氧为主)⑤形成并存在液态水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耀斑(2)影响:①影响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②产生“磁暴”现象和“极光”现象;③影响地球气候。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①昼夜交替:晨昏线(圈)——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与赤道的交点的时间分别是6时和18时——太阳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②地方时差: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时。③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偏向力随纬度的增大而增大。5、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长短的变化:①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昼现象。②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昼短,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夜现象。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④赤道全年昼夜平分。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的相反。(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3)四季的变化(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着季节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形成了四季)北半球季节的划分:3、4、5月为春季,6、7、8为夏季,9、10、11为秋季,12、1、2为冬季。6、地球的圈层结构以地表为界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1)地球内部的圈层根据地震波(纵波、横波)的特点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地壳物质主要由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组成,上地幔的软流层是岩浆的源地,地核主要由铁镍物质组成。(2)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1、岩石分三大类:①岩浆岩(岩浆上升冷却凝固而成)②沉积岩(岩石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③变质岩(变质作用)。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三大类岩石可以相互转化,又到新岩浆的产生,这一运动变化过程,构成了地壳物质循环。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地质作用):(1)内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内部热能。它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造成地表高低不平。地质构造的类型有褶皱(背斜和向斜)和断层(地垒和地堑)。(2)外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能和重力。使高低不平的地表趋向平坦。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流水侵蚀地貌(V型谷)、堆积地貌(冲积扇、冲积平原和三角洲);风蚀地貌(风蚀洼地、蘑菇)、风积地貌(沙丘)。3、六大板块名称: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一般说来,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火山、地震也多集中分布在板块的交界处。生长边界——板块张裂处,常形成裂谷、海洋。消亡边界——板块碰撞处,常形成山脉、海沟。4、大气受热过程:太阳辐射(短波)、大气削弱、地面增温、地面辐射(长波)、大气增温、大气辐射(长波)、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①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对可见光吸收的很少。②反射作用:云层和颗粒较大的尘埃。云层的反射作用最显著。③散射作用: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使一部分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并产生大气逆辐射(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把部分热量归还给地面,云层越厚大气逆辐射越强。5、全球近地面有7 个气压带(高低压相间分布),6 个风带。(1)低纬度环流:①赤道低压带:因为热力作用形成,气流辐合上升,易成云致雨,形成多雨带。常年受其控制形成热带雨林气候(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东南亚的马来群岛)②副热带高压带:因为动力作用而形成,气流在30度纬度上空聚积而下沉,形成少雨带(东亚季风区除外),常年受其控制的地区形成热带沙漠气候(北非的撒哈拉水沙漠、西亚的沙漠、北美美国西部的沙漠、南美智利、秘鲁西部的沙漠、澳大利亚大沙漠)③信风带:由副高吹向赤道低压的气流,在北半球右偏成东北信风,在南半球左偏成东南信风。(2)中纬度环流:④副极地低压带:由来自低纬的暖气流与来自高纬的冷气流相遇运动上升而形成。形成温带多雨带。⑤中纬西风带:由副高吹向副极地低压带的气流,在北半球右偏成西南风,在南半球左偏成西北风,习惯上叫西风,受其常年控制的地区,在大陆西岸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欧洲西部、北美西部如加拿大的温哥华附近、南美南端的安第斯山西侧、澳大利亚南端及塔斯马尼亚岛、新西兰等)(3)高纬环流:⑥极地高压带:因为热力作用而形成,冷空气下沉,形成少雨带。不过极地因为气温低,蒸发更少,所以极地属于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的地区,为湿润地区。⑦极地东风带:由极地高压带吹向副极地低压带的气流,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北半球右偏成东北风,南半球左偏成东南风。(4)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移动的原因: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动。△移动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5)单一气压带或风带作用形成的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赤道低气压带)、热带沙漠气候(副热带高气压带)、温带海洋性气候(中纬西风带)。(6)气压带、风带移动形成的气候类型:热带草原气候(夏季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冬季受低纬信风带控制)、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冬季受中纬西风带控制)。6、常见的天气系统:锋面系统(冷锋、暖锋、准静止锋)气旋(低压)、反气旋(高压)、锋面气旋。气旋是低压,低压系统在实际大气中常会出现沿中心向一定方向延伸出的低压槽,在低压槽上形成了锋面气旋。锋面与气旋是一个整体(高压系统是没有的)。

Ⅶ 高中地理知识点:大气环流与水热输送的关系

(1)全球性的来大气环流:
促进了高低源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与水汽的交换;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分布;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2)几类重要气候的成因:
地中海气候:南北纬30-40 之间大陆西岸;冬受西风控制,暖湿;夏受副高控制,干热。
热带草原气候:南北纬10-20 度之间;全年高温,雨季受赤道低压控制,干季受信风控制。
温带海洋性气候:南北纬40-60 之间大陆西岸;全年受西风控制,气候暖湿。
热带雨林气候:赤道附近;全年湿热,终年受赤道低压控制。
三种季风气候:(见以上分析)。

Ⅷ 高一地理大气环流

大气环流,一般是指具有世界规模的、大范围的大气运行现象,既包括平均状态,也包专括瞬时现属象,其水平尺度在数千公里以上,垂直尺度在10km以上,时间尺度在数天以上。大气大范围运动的状态。某一大范围的地区(如欧亚地区、半球、全球),某一大气层次(如对流层、平流层、中层、整个大气圈)在一个长时期(如月、季、年、多年)的大气运动的平均状态或某一个时段(如一周、梅雨期间)的大气运动的变化过程都可以称为大气环流。洋流又称海流,海洋中除了由引潮力引起的潮汐运动外,海水沿一定途径的大规模流动。引起海流运动的因素可以是风,也可以是热盐效应造成的海水密度分布的不均匀性。前者表现为作用于海面的风应力,后者表现为海水中的水平气压强梯度力。加上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便造成海水既有水平流动,又有垂直流动。其中盛行风是风海流的主要动力。由于海岸和海底的阻挡和摩擦作用,海流在近海岸和接近海底处的表现,和在开阔海洋上有很大的差别。

Ⅸ 高中地理 大气环流

上升流为寒流,四气温低,气流以下沉气流为主;寒流降温减湿所以降雨量减少;上升流把海底的营养盐分带到表层,往往形成渔场,原理和秘鲁渔场相同。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