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河子和一三三团的地理位置
A. 石河子市有几个团场
农八师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最大的一个师,其经济规模、人口约占兵团的四分之一,下辖18个农牧团场、两个水利管理处
石河子垦区原是古老的游牧区。早在清乾隆年间即有小量兵屯开垦,以后召集民众垦种,逐渐形成村落,后因战乱,群众大部分逃往它处,至解放前只有少量少数民族散居在此从事农牧业生产。195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22兵团(后改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26师(后改为农八师)及25师(后改为农七师)一部,到此开荒生产。
新疆和平解放后,沙湾县在石河子设区。1958年,撤区成立星火人民公社。1950年,兵团石河子管理处、水利工程处及26师等单位先后进驻石河子,在兵团统一领导下,开始建城。经过三个阶段的发展,逐步形成规模且日益宏大。1975年4月,生产建设兵团撤销,同年6月成立石河子地区。1976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石河子市。石河子地区辖石河子市、沙湾县、玛纳斯县和农八师以及农七师部分农场共18个农牧团场。1979年,石河子地区撤销,保留石河子市,同时成立石河子农工商联合企业,与石河子市合署办公。1981年12月,恢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八师管辖垦区全部农牧团场和石河子的大部分工矿企业,师部驻石河子市。1985年6月,正式成立市人民政府,农八师和石河子市实行一个党委领导的体制。
2000年,石河子市辖5个街道、1个镇、1个乡。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市总人口
590115人,其中各乡镇人口(包括兵团等,人):新城街道
41018
向阳街道
51825
红山街道
50042
老街街道
69038
东城街道
9601
北泉镇
52011
石河子乡
21877
兵团152团虚拟乡
3473
炮台兵团121团虚拟乡
22540
东野地兵团122团虚拟乡
17724
红光集兵团132团虚似乡
11167
西野地兵团133团虚拟乡
13908
下野地兵团134团虚拟乡
15688
沙门子兵团135团虚拟乡
8531
小拐兵团136团虚拟乡
9804
北野地兵团141团虚拟乡
12328
新安集兵团142团虚拟乡
30110
花园兵团143团虚拟乡
34025
钟家庄兵团144团虚拟乡
16909
十户滩兵团147团虚拟乡
17471
莫索湾兵团148团虚拟乡
30827
东古城兵团149团虚拟乡
17967
西古城兵团150团虚拟乡
19005
紫泥泉兵团151团虚拟乡
4877
南山煤矿虚拟乡
4823
南山水泥厂虚拟乡
3526。
B. 想知道: 石河子市 独立三团 在哪
石河子独立团
C. 新疆农八师各团的概况
农八师一四八团该团位于石河子市以西80公里处。是兵团农八师重要的农副产品生产基地。1995年以来,工农业总产值、经营利润一直位居兵团前列。该团是以农为主,农、林、牧、工相结合,商业、交通、运输、建筑、文教卫生相配套的大型国有企业。先后被兵团、自治区、国家农业部评为“红旗单位”,“先进集体”及“文明单位”。该团农业以生产棉花、小麦、玉米、甜菜、大豆为主。盛产品质优良的长绒棉。工业拥有规模为 3.5 万锭的棉纺厂,还有油嘴油泵厂、生物饲料厂、纤维板厂、棉花加工厂、编织袋厂等骨干企业。主要生产皮棉、棉短绒、棉纱、汗布、纤维板、皮鞋、制革、活性蛋白饲料、悬挂式翻转犁、矿车、农机等系列产品,其产品畅销区内外。
农八师一五二团农八师一五二团位于玛纳斯河上游西岸,天山北麓。现有耕地2.18千公顷,总人口9595人,从业人员3101人。各农业连队位于石河子市南郊,团部和工交建商及文教卫生单位分布在石河子市区。该团主要农产品有小麦、棉花、甜莱、玉米等。1996年以来,小麦单产连续四年名列乒团第一名。团属石河子白杨酒厂是自治区二级企业,年生产各种优质白酒一万余吨,“白杨”牌老窖系列白酒荣获“新疆名牌产品”称号,远销到内地15个省、市、自治区的65个大中城市和广大乡村。团属石河子水泥制品厂是自治区环形混凝土电杆的重点生产企业,生产的 8种规格的“白杨”牌混凝土电杆荣获“自治区优质产品”称号,并获得国家电力工业部颁发的混凝土电杆进网使用许可证,全疆 40%架线量所使用的混凝土电杆都是该厂生产,并销往甘肃、青海等省。团属石河子市塑料制品厂生产的各种节水灌溉软管、硬管广泛用于干旱地区的节水工程。到1998年底,全团共有 300多个注册商贸、服务经营户,遍布石河子市区。
农八师一四一团一四一团场创建于1958年,位于沙湾县安集海乡北端,是一个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农工商综合经营的国营企业。该团现有人口9802人,共有40个基层单位,其中农业机械连队17个。全团总面积30.4万亩,耕地面积 7.94千公顷,种植面积6.32千公顷。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棉花、甜菜、打瓜、油葵、啤酒花等。可年产棉花7020吨,小麦1105吨。牧业以羊、牛、猪、禽为主,牧业前景广阔。该团主要工业有综合加工厂、暖风机厂、食品厂、针织厂、砖厂等。该团生产的汽车高效余热暖风机,采暖良好,畅销全疆,曾于1988年获得国家交通部发明奖。
农八师一四二团该团位于准噶尔盆地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辖区面积 70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41千公顷,总人口 33933人(2002年统计),从业人员5710人,拥有各类工厂12家。该团年内生产总产值2399万元,土地、水、煤等资源十分丰富,交通便利,数字程控电话可通达全国各地。该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立足本地资源和产品优势,积极引进资金、技术和人才,促进了经济繁荣。
农八师一四三团一四三团场地处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南缘,面积266平方公里,人口 6433人(2002年统计)。地势南高北低,土地肥沃,曾被朱德总司令称为“花园农场”。该团是新疆农垦系统国有大型联合企业。现有耕地13.72千公顷。主要种植小麦、玉米、甜菜、棉花、大豆及小经济作物。年总产棉花 8584吨,具有棉花种植和加工一条龙生产能力,国内生产总值20921万元。该团注重科学兴农,学习和运用科学栽培技术,采用地膜植绵、膜沟灌、合理化控等先进技术,保证了棉花的高产稳产。
农八师石河子总场拥有30多万亩耕地和 56035人口的石河子总场,六十年代被誉为“准噶尔盆地的一颗明珠”,七十年代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和人民政府授予“农牧业连续十年丰收先进团场”,八十年代中期,在兵团所有农牧团场中,年创工农业产值突破亿元大关,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45849万元。该场是农林牧副渔、工交建商服综合经营的大型农垦企业。有52个农牧业生产连队,15个场办工业企业,10个建筑安装业和4个商贸流通企业。不仅是石河子垦区最大的粮棉油糖原料基地,而且是最大的肉禽蛋奶、瓜果蔬菜供应基地。
农八师一四七团该团始建于1953年,总面积 21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26千公顷,2002年总人口 19874人,场部驻地十户滩,南距石河子市40公里,北疆干道呼(图壁)--克(拉玛依)公路和石(河子)--莫(索湾)公路在此交叉通过,数字程控电话与全国并网,交通与通讯十分便利。农业以甜菜、粮食、棉花为主,其次为豆类、油类、瓜类。所种甜菜亩产高达4吨多,含糖量在 15%以上,素有“甜菜农场”之称。养殖业以猪、牛、羊和鱼为主,“三O黑”瘦肉型猪品系,瘦肉率高达56%。工业有造纸、制砖、玻璃、服装、粮棉加工、农机修造、水泥预制、钢球加工等14家工厂。主要产品纸板、卫生纸、奶粉、陈醋等畅销区内外。
农八师一四九团该团总面积39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 10.12千公顷,是石河子垦区粮、棉、油、甜菜生产基地之一。该团有农业单位23个,工、交、建、商、中小学校、医院等单位22个。全团总人口 21078人(2002年统计)。棉花总产15052吨; 牲畜年底存栏头数3.16万头只,机运单位有各种型号汽车60辆,年运输能力 800万吨公里。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14446吨。该团已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种养加工一条龙的综合经济发展模式
农八师一五○团素有“沙漠半岛”美称的一五O团位于准噶尔盆地古尔班通古特大沙漠70公里处,是省道 204线的起点。区域总面积451平方公里,三面环沙,下辖60个单位,拥有耕地10.34千公顷,总人口 19439人(2002年统计),播种面积10.74千公顷。年产优质棉花18200吨、粮食4246吨;工业产品有人造板材、精制面粉、乙炔气、电石、氯化稀土、稀土微肥、无污染棉籽油等,年均创国内生产总值 14536万元。全团光纤传输电话直拨全国,调频广播、电视覆盖全居民区,有线电视进入千家万户。新疆八大旅游景点之一“驼铃梦坡”沙漠旅游
农八师一三六团该团位于准噶尔盆地西南边缘,地处玛纳斯河下游小拐镇,与油城克拉玛依毗邻,全团人口11339人,总面积 51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59千公顷,播种面积 5.28千公顷。团场共有29个单位,从业从员2777人,2002年全团国内生产总值7257万元。该团是一个农工商建各业并举的团场,近几年投资上千万元用于小城镇建设,城镇建设初具规模。棉花占农业种植面积的 70%。团联合加工厂用先进工艺加工棉花, 75%出口日本。团场在克拉玛依市有一个全疆最大的砖厂,年产红砖8500万块,占据克拉玛依市红砖市场的70%。区距团中心--西古城镇12公里。
农八师一三五团该团总面积 395.4平方公里,可耕地面积5.20千公顷,播种面积5.20千公顷,总人口8321人,位居全师榜首,连续三年创兵团北疆植棉区百亩单产最高纪录,现还有 6万余亩荒地可供开发。该团生产的植病灵农药适用于棉花黄萎病、枯萎病、甜菜丛根病、小麦黄矮病、玉米红叶病、瓜果蔬菜白粉病等病症,并被列为兵团“九五”星火计划项目。该团生产的红砖是克拉玛依市免检产品。
农八师一三四团该团地处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南缘,位于石河子市、克拉玛依和奎屯市交汇处,是下野地垦区中心团场。其地理位置非常优越,交通十分便利。1500门数字程控电话、无线寻呼可与国内各地和五大洲直接联系。一三四团总人口 12838人(2002年统计),总面积26.5万亩,播种面积6.10千公顷,是一个以农为主,工、交、建、商、副、教育、卫生全面发展的综合性团场。农业以棉花、小麦、玉米、甜菜、西瓜、苹果、蔬菜为主,尤其是下野地的西瓜,几十年来一直享誉全疆。畜牧业逐年发展,林业绿化已达部颁标准。工业产品主要有: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生产的“大桥牌”电焊条、镀锌棉花打包专用铁丝、“博雪牌”农用塑料薄膜,还有容器及管材、纤维板材、润滑油等。新创办开发的铝制品系列产品及“康保牌”食用高级烹调油等也走俏市场。
农八师一三二团该团土地总面积 411平方公里,耕地7.47千公顷,人口13454人,从业人员2404人。该团以农业为主导,工、交、尚建齐发展。盛产小麦、玉米、棉花、皮毛等。2002年棉花产量为8402吨。工业产品皮毛服装、饲料、精粉、棉油等倍受顾客青睐。该团新光蓄电池厂生产的各种型号蓄电池质优价廉,深受国内外用户好评。
农八师一二一团该团位于沙湾县下野地境内,北居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总面积653.4平方公里,总人口21676人,从业人员6370人,拥有可耕地面积12.66千公顷。垦区内有丰富的地下水资源和2.99万亩林带,棉花是团场经济的支柱产业。该团先后荣获“弘扬兵团植棉先进集体”、“全国绿化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
D. 石河子143团的介绍
石河子一四三中心团成立于2004年6月,2006年2月14日进入实质性合并。由原143团、151团、石南农场共同组建。
E. 想知道: 塔城地区 石河子市135团 在哪
一三五团位于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古尔班通古特大沙漠西南缘,沙湾县境内,玛纳斯河下游,总面积513.9平方千米。
F. 石河子市143团地址
石河子市143团,又叫新疆华侨农场或兵团农八师一四三团,地处天山北麓,专准噶尔盆地南缘属,位于东经 85°10′--85°54′,北纬44°10′--44°20′,平均海拔595米.
团部位于沙湾县花园镇,距石河子市15公里.
具体位置在沙湾县乌兰乌苏镇附近,不过一般地图上查不到.
G. 石河子149团的具体介绍
石河子团场介绍-149团
团长:张启全 政委:向炬光
享有沙海前缘绿洲美誉的农八师149团,位于新疆玛纳斯河东岸,准噶尔盆地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的南缘。现有土地面积34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9770公顷,林地2188公顷。
全团总人口20414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397人。全团从业人员6831人,其中在岗职工5709人。149团是兵团粮棉生产基地,现有产业活动单位50个。其中第一产业32个,第二产业6个,第三产业12个。四十多年来,各族职工团结一心,肩负着“屯垦戍边”的历史使命,前仆后继,艰苦奋斗,建成了一个以农业为主,农、林、牧、工、交、建、商、文教、卫生各业并举综合发展的国有企业。
“十五”以来,在兵团党委、师市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团场广大职工群众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学习和贯彻十五届五中全会和十六大精神,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战略机遇,根据团场实际,坚定不移地把加强农业放在发展团场经济的首位,以结构调整作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同步发展,实现了经济与社会持续发展。
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经济实力不断增强。2005年完成生产总值21755万元,“十五“期间年均增长9.08%,比计划高出1.08个百分点,人均10657元,比计划增加1943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7228万元。年均增长9.36%;第二产业增加值1003万元,下降10.13%;第三产业增加值3524万元,年均增长44.23%。三次产业结构为79.7:4.6:15.7(2000年为82.4:7.3:10.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346万元,年均增长12.5%。
结构调整不断推进,经济发展取得成效。按照“调精调优棉花,大力发展畜牧业,拓展第三产业”的要求,产业结构开始发生变化,第一产业中畜牧业比重上升,由2000年的2.8%上升到2005年9%,果蔬业发展在2005年已开始启动,8000亩鲜食葡萄园已动工建设。随着小城镇建设,商业和餐饮业、居民服务业、交通运输业有了较快发展,三产个体劳动者由2000年754人增加到931人,国有经济已全部退出服务业,由个体经济一统天下,逐步发展成为经济增长和促进就业的重要力量。随着产业结构优化和改革的深化,就业结构和所有制结构都发生了新的变化。
固定资产投资量力而行稳步增长,项目建设成效显著。截止2005年,“十五”时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2.67亿元,其中私人投资7870万元,。建成了11.5万亩节水滴灌、阜星种牛场、机采棉示范基地、封沙育林围栏、教学楼、植物公园、通连公路等一大批项目,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增强了团场发展后劲。
团场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一定进展,体制和机制逐步理顺、激活。认真贯彻落实兵团“1+3”文件精神,改革稳步推进,有80%以上职工实行十年以上土地承包长期固定,95%以上职工实行生产资料全费自理,职工经营自主权、各级政务公开、民主选举基层干部等一系列运作,职工民主权利进一步扩大。农业连队实行报帐制。文教卫生及行政事业单位经费实行预算制,财务实行一级核算、二级管理制度。对规模小的连队进行撤并和机关改革已经进行,由原来的26个科室精减为8个,机关工作人员由原来的121人减少为62人。各非农单位改制已取得成效,职工群众负担逐年减轻。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职工群众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失业保险、伤残保险全额及时征缴,离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看病医疗、计划生育、伤残享受社会保障待遇,其它从业人员参保人数逐年增加,最低生活保障线下的人员已基本纳入低保范围,特殊困难人员得到组织和社会救助。“十五”时期农业连队危旧住房改造,使2313户家庭迁入新居,户均69平方米。一中、二小、三小、工区学校校舍更新改造,教学设施进一步充实,“两基”教育进一步巩固。医疗设备和条件进一步改善,疾病治愈率有所提高。按兵团统一口径计算,人均收入和在岗职均收入分别比2000年增加4022元和13294元。电视覆盖率百分之百,职工道德素养和文化素养进一步提高。
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高。工业锅炉和生活锅炉集中供热和供暖,居民家庭普遍使用液化气,每万元GDP标准煤消耗量为1.46吨,低于2.22吨的责任目标。地膜回收率为82.3%,利用天敌和生物防治办法,治理病虫害,农药使用量大大减少。封沙围栏、种植梭梭。重点防护林建设,使沙漠植被得到了保护,土地沙漠化得到初步遏制。“十五”时期,开展了“三好连队”创建活动,有2个连队达标。小城镇建设有了新的起色,建成了35295平方米14栋职工住宅楼,405户喜迁新居,107户商业服务业新开张。团场镇区铺设了排污下水管道。建设了占地230亩植物公园,镇区公共绿地面积达33.54万平方米。
力争国内生产总值在2000年基础上再翻一番。小城镇基础设施更趋完善,达到兵团先进水平。非公有制迅速发展,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经济、社会、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力争在兵团率先进入小康社会。
“十一五”期间,国民经济继续保持稳步增长,到2010年,预期目标是经济增长速度年均4%,力争达到5%,生产总值达到26486万元,人均12000元,年均增长2.5%。其中第一产业19972亿元,年均增长3%,第二产业2017万元,年均增长15%,第三产业4497万元,年均增长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3亿元,年均增长5%,资产总额5亿元,资产负债率控制在60%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以内,总人口控制在2.1-2.2万人。
使149团成为经济持续发展、职工生活富裕、环境良好优美、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的兵团强团。让149团成为绿色原野上一颗璀璨明珠。
教育医疗
一四九团拥有中小学五所,近几年投资新建两所教学楼和一栋实验楼和宿舍楼,在校学生3101人,教职员工265人,幼儿园教职员工43人,幼儿园入园人数631人。
团场卫生事业属卫生中心下辖职工医院、卫生防疫站、爱卫办、计生办、一营门诊、和34个基层卫生室,形成了医院、门诊、卫生室三级网络体系。团医院有住院楼、门诊楼各一栋,拥有床位100个,医护人员204人,担负着团场的医疗康复、预防保健、卫生防疫、计划生育等工作。
棉花是团场的主要经济作物,也是团场的经济支柱,团场实施精准种籽、精准播种、精准灌溉、精准平衡施肥、精准收获、精准农田生态监控六大精准技术,盛产出优质洁白的中长绒棉花,绒长达33-34毫米,是石河子银力牌棉花的生产基地。
畜牧业
一四九团始建于1958年,经过几代人的开发建设,总面积341公里,现有耕地15.04万亩,全团有23个农业连队和13个非农业单位。2002年未人口21078人,其中少数民族432人,总户数7688户,从业人员6529人,其中职工为5842人,在职职工一般都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和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现有中、高级职称258人,初级职称529人,离退休职工4178人。团场农业科技力量较高,经济能力和经济效益具有较强的实力。经过“九五”发展和积累,经济有了跨跃发展,资本雄厚,资产总额已达301亿元,资产负债率由1995年的74%降到现在的29%,已建成机采棉基地1万亩,机井滴灌3.2万亩,河水(渠系)加压滴灌面积8万多亩,在遭受重大自然灾害的2001年,全团总产值(现价)18599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10296万元,工业总产值2777万元,上交利税262万元,人年职均收入11298元,农业承包职工人均收入11800元。
畜牧业是大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团场有畜牧技术人员20 人,有一个畜牧兽医技术服务站和三个社区服务点,近年来紧紧围绕“发展壮大兵团,致富职工群众”的精神,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市场为导向,积极调整畜牧业产业结构,投资1200万元新建种牛场,引进澳洲荷斯坦优良奶牛480头,一个养殖场,牲畜年终存栏3.61万头。
H. 新疆石河子133团
不知道你在来哪里啊。首自先先到石河子市,之后到北子午路的石河子客运中心站(也可以称作兵团客运站)去坐车,有直达133团的班车。 如果到石河子后,不知道怎么走可以打出租车,起步价6元,只要在市区内打车到客运中心站最多10元钱。
I. 150团的地理位置
位于新疆石河子垦区150团境内。位于市区北110千米,有公路和便道可通达。地理坐标北纬45°6′,东经85°59.5′,海拔360米。驼铃梦坡之名出自一位来此地的台湾诗人徐望云之口,徐望云於1992年初到新疆石河子旅游,并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的农垦区内住了两天,当时,石河子市府有意在沙漠边缘开辟一以骑乘骆驼作号召的旅游奌,但景奌名始终未定,经石河子对台办,与农垦区领导们集思广益,商讨许久,决定启用徐望云提出的「驼铃梦坡」。徐望云原本还提出「望子坡」,以呼応一个在沙漠失踪的猎人,其母日日盼子归来的传说,后因故事太过感伤而未用。遂改以当时一首流行的民歌「梦驼铃」为兰本,加以倒装而来。 徐望云返台后,还写过一组名为〈驼铃梦坡组曲〉的诗篇,在石河子的《绿风》诗刊发表,并收入于其情诗集《倾诉》(台北,业强出版)。自然环境景区地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西南缘与绿洲的交接带,农八师147、149、150等团场绿洲呈楔形深入沙漠。沙漠范围广阔,沙丘形态以树枝沙垄和蜂窝状沙丘为主,总体走向西北--东南。沙丘高一般10∽20米,不超过30米。沙丘属固定和半固定状,沙粒以细沙为主。丘间洼地众多,有时积水,植被盖度达20∽30%,主要以旱生、沙生灌木为主。梭梭和白梭梭是主要建群种,还有沙拐枣、红柳、白刺、铃铛刺、驼绒黎、琵琶柴等。乔木仅胡杨一种。草本有骆驼刺、花花柴、芦苇、三芒草、沙葱等。沙丘地带常可见黄羊、野兔、狐狸、沙鼠、蜥蜴、鹰等动物。 沙漠发育于天山北麓古冲积和淤积平原上,第四纪早期曾是玛纳斯湖滨地区,由于气候变干,湖泊缩小,沙漠扩张至此。当地现在年降雨量140毫米,年均气温6.2℃。这里是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西南缘的典型代表,具有较高知名度。附近有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沙漠研究所建立的莫索湾沙漠站,进行防风固沙、沙漠植被、沙化产业等方面的研究,交通也比较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