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理信息 » 回族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有嘶些

回族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有嘶些

发布时间: 2021-02-15 23:59:08

㈠ 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地理环境如何

宁夏回族自治区地理环境非常不错喔,这里的养殖业非常的发达,而且大草原多,环境优美。

㈡ 阿拉善的地理位置气候特征

阿拉善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最西部,地处呼包银榆经济区、陇海兰新经济带交汇内处。东、东容北与乌海、巴彦淖尔、鄂尔多斯三市相连,南、东南与宁夏回族自治区毗邻,西、西南与甘肃省接壤。北与蒙古国交界,边境线长735公里。地理坐标介于东经97°10′~106°53′,北纬37°24′~42°47′之间,东西长831公里,南北宽598公里,总面积约27万平方公里,占内蒙古自治区总面积的22.8%。

气候特征

阿拉善盟地处亚洲大陆腹地,为内陆高原,远离海洋,属于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四季气候特征明显,昼夜温差大,降水量由东南部向西北部递减,蒸发量由东南部向西北部递增。年平均气温7.7~9.8℃,极端最低气温-34.4℃(巴彦诺日公,2008年1月24日),极端最高气温44.8℃(拐子湖,1988年7月24日)。1月平均气温-7.7~-10.7℃,7月平均气温23.5~28.1℃。年降水量32.8~208.1毫米。年蒸发量1555.7~2808.5毫米。年无霜期143~174天。年日照时数2977~3369小时。年平均风速2.8~4.7米/秒。阿拉善盟北部盛行偏西风,南部多东南风。

㈢ 焉耆回族自治县的地理环境

焉耆回族自治县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部,天山南麓盆地——焉耆盆地的腹心。介于东经85°13′19″-86°44′00,北纬41°45′31-42°20′45之间。东南部与博湖县毗邻,北部与和静县接壤,南部与库尔勒市塔什店镇相连,西南部以霍拉山东南沿南北走向的山脊与库尔勒市,轮台县为界。距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直线距离214公里。全县东西跨度1°26′40,长131.13公里,南北跨度35'14,宽64.83公里,总面积2570.88平方公里。
焉耆回族自治县地处北半球中纬度温带地区,是较为典型的大陆性气候,但又具有盆地气候特征,夏季聚热、冬季冷。因受博斯湖水域的调节,冷热变化不十分剧烈。由于帕米尔高原、青藏高原和天山山脉的阻隔,来自海洋的水汽稀少,因而形成干燥的气候特点,降水稀少,蒸发量大,日照时间长,热量较为丰富。冬季寒冷漫长,微风少雪,是一年中温度最低的季节, 极端最低气温-35.2℃。春季气候多变,春风频繁,干冷的西北风和干热的西南风交替出现,使空气变得干燥,最小相对湿度有时甚至为0%。夏季不长,为一年中温度高的季节, 极端最高温度38℃ 。初夏少雨;仲夏边续高温天气;夏季多雨,又使气候变得凉爽,但有阵性大风暴雨过程。秋季最短,为一年中秋高气爽的大好时光,但气温下降迅速。极端高温38度,极端低温-35度,最多风向为西北风。
焉耆全年可照时数4440.1小时,太阳总辐射的年总量为156.8千卡/平方厘米。全年太阳直接辐射78.4千卡/平方厘米,全年太阳散射辐射78.4千卡/平方厘米。年平均温度7.9℃, 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大。
焉耆县年平均降水量为64.7毫米,春季降水量为11.5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18%;夏季降水39.5毫米, 占全年降水量的60%;秋季降水9.8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16%;冬季降水3.9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6%。月平均降水量39.4毫米(1965年7月7日),月最大降水量为61.6毫米(7月),月最小降水量为0。日最大降水量39.4毫米(1965年7月7日),连续降水最长7天(1970年1月6日—12日),最长连续无降水日数198天(1968年10月18日—1969年5月2日)。降水日数不多,大于0.1毫米的日数, 全年平均32.9天。自然降水不稳定,降水变率大,年平均为30%,11月最大为120%,6月最小为62%。降水变率的季节特点:秋季最大为116%,冬季次之为114%,春季较小为111%,夏季最小为70%。焉耆县蒸发量和降水量不平衡,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年平均蒸发量为年平均降水量的18.5倍。
焉耆降雪日和积雪日不多,全年平均降雪日8.7天, 最多的1月份只有3.3天, 最少的10月0.1天;积雪日年平均23.3天, 最多的1月为11.1天, 有的年份连一天降雪也没有。平均降雪初日12月2日,平均降雪终日2月23日,降雪和积雪的年际变化很不稳定。无霜期焉耆盆地平均无霜期为175天,最长可达198天,最短132天。 开都河系新疆的八大河流之一,也是焉耆境内的主要河流。开都河发源于海拔5000米天山山系阿尔明山的哈尔尕特和扎克斯太沟,流经180公里到小珠勒都斯盆地,西流60公里,越过巴音布鲁克高山草原折向南流,期间又会集数十条泉沟溪水,总积水面积2.7万平方公里。流径5个县市后注入丰饶浩淼的博斯腾湖。开都河流经焉耆盆地的地段为110公里,流经焉耆县地段为62公里。开都河流域面积22260平方公里,其中焉耆县境面积1224平方公里。开都河是焉耆的主要水源,河流由西北向东南横贯县境,系天上冰雪融化和泉水补给型内陆河流。
黄水河是县境除开都河外唯一的一条河,位于县城以北偏东20公里处。黄水河发源于和静县天山查汗努尔地区,全长171公里,在焉耆县境内长30多公里,经焉耆县注入博斯腾湖,河宽5米,深2米,系间歇性河流。从六十户乡以下形成宽2公里,长30公里的芦苇湖。境内还有霍拉山沟及另外有大小泉沟两处。

㈣ 顺河回族区的地理环境

2011年,顺河回族区生产总值完成63.1亿元,是2006年的2.2倍;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6.6亿元,是2006年的4.8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33.7亿元,是2006年的2倍;公共财政预算收入首次突破1亿元,达到10795万元,是2006年的2.5倍;三次产业比例由2006年的5.4:48.5:46.1调整到4.6:53.6:41.8。
2013年,顺河回族区生产总值(GDP)完成69.25亿元,较2012年增长8.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18亿元,较2012年增长43.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43.07亿元,较2012年增长12.7%;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8.83亿元,较2012年增长22.2%;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15062万元,较2012年增长19.8%。 传统名菜:开封灌汤包、鲤鱼焙面、清汤东坡肉、白扒豆腐、卤煮黄香管、炸八块、一鸭三吃、蒸羊等。
小吃:灌汤包子、逍遥镇胡辣汤、桶子鸡、庞记桶子鸡、沙家牛肉、开封套四宝、三鲜莲花酥、五香兔肉、风干兔肉、五香羊蹄、酱瓜鸡丁、菊花火锅、大京枣、烩面、双麻火烧、芝麻翅中翅、炒红薯泥、花生糕、黄焖鱼、锅贴、羊肉炕馍、炒凉粉、冰糖熟梨、杏仁茶、江米切糕、回民羊肉汤、东华乍、锅贴豆腐等。 北大寺,系为唐宋时建,原建在北关外,据说北关原为通北京大道,北来商旅多在北关落脚,当时北关繁荣。公元1645年黄河决堤,该寺塌坍不堪,遂迁移至今处,又经历零星翻修至今。

㈤ 回族的地形气候

概况1958年10月25日成立。位于我国西北部,北部和内蒙古自治区接壤,西部、南部与甘肃省毗邻,东部与陕西省交界,面积6.64万平方公里。

居民及行政区划456.7万人,其中,回、蒙古、满、东乡等少数民族人口155.92万人。自治区辖1个地区、3个地级市、15个县、2个县级市。

自然环境地处黄河中游地区。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约占全区面积的3/4;平原占1/4。自治区南北狭长,地势南高北低,自北向南为贺兰山地、宁夏平原、鄂尔多斯高原、黄土高原、六盘山地。沙漠面积约占全区面积的8.4%,主要分布在宁夏平原中卫宁平原的西北部,即腾格里沙漠南缘地带。自治区南部黄土高原的一部分山地、丘陵与塬、梁、峁交错分布,地形破碎,水土流失较严重。为温带大陆性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南北气候差异较大,南寒北暖,南湿北干;冬季漫长,夏季炎热;降水南多北少,气候干燥,日照充足,风大沙多。

经济农业较发达,其中宁夏平原引黄灌溉已有2000年历史,素有“塞上江南 ”之称。相继建成了固海扬水和盐环定扬黄等一批水利枢纽骨干工程,形成了以自流灌溉为主,扬黄灌溉为辅的灌溉体系。70%以上的农业为种植业,粮食作物多为小麦、水稻、糜子、谷子、薯类等,以一年一熟为主。经济作物以油料为主,有胡麻、大麻、甜菜、烟叶、药材、油菜等。畜牧业也占一定比重,以牛、驴、羊为主,多在天然牧场放牧。“二毛皮”和“沙毛山羊皮”较为著名。主要土特产品有枸杞、甘草、发菜等。煤炭资源较丰富,主要分布在贺兰山、河东及宁南地区。煤质较好,尤其以汝箕沟的无烟煤质量最优。石膏储量居全国第一。还有磷、铁、石油等。已初步建立了煤炭、电力;机械、化工、电子、纺织、造纸、建材、食品加工等部类的工业体系。煤、机床、毛毯、陶瓷、针织等远销国外。电力工业发展较快,基本形成全区电力网。宁夏是内蒙古和甘肃之间的重要通道,主要公路干线有包兰、西兰线等。包兰、全中铁路纵贯其境。已开辟北京、包头、兰州、西安通往银川的民用航线。建成了覆盖全区的移动通信网、数字微波网和无线寻呼网,全区县乡电话程控化,村村通公路通电。近年来扶贫攻坚成效显著。

重要城市银川:自治区首府,人口36.4万,是自治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石嘴山市:人口30.4万,是自治区重要工业城市。

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网站

㈥ 回族特色是什么

回族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境内主要分布在南部山区的同心、固原、西吉、海原、泾原和引黄灌区的吴忠、灵武等7个县市。回民信仰伊斯兰教,全自治区有大、小清真寺3000多座,被海外宾客称为中国的“伊斯兰省、穆斯林省”。

干净是信仰伊斯兰教民族的特有习惯,因此,水房的设备,洗具,在清真寺及每一个穆斯林的家庭,都是必备的。回族在作礼拜时一般要洗浴,饭前便后也要洗手“小净”等。

古尔邦节和开斋节是回族的两大主要节日。“古尔邦”,阿拉伯语为“牺牲”、“献牲”之意,并称“宰牲节”和“献牲节”。开斋节也叫尔德节。“尔德”是阿拉伯语“尔德·菲图尔”的音译,也是回族隆重的节日。

㈦ 管城回族区的地理环境

管城回族区属北温带半干旱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其特点是:春季多风,冷暖无常;夏季炎热,雨量集中;秋凉晴爽;冬寒干燥,多风少雪。一般年份日照时间为2385.5小时,日照率为54%。全年日照时数以6月份最多,为258.2小时,日照率为60%。三月份最少,为177.7小时,日照率为48%。10℃以上的积温天气为4673.2小时,这对农作物的光合作用、生长、繁殖关系很大,有利于秋粮作物的生长和发育。同时,日照时数与晴天、多云、阴天有关。本辖区大多年份平均为:全年晴天173.2天,多云天101.5天,阴天90.7天。
气温全年变化虽大,但总的比较温和。一年最冷和最热的天气均不太长,都在一个多月左右。冬春季节受西北气流控制,西北风偏多,温度较低,一般在-10℃之间。最冷时间多在元月份,月平均气温在-3℃。冬季气温干冷,有时还出现“倒春寒”,对农作物及蔬菜极为不利,需年年提防。无霜期时间较长,全年为227天。初霜期在11月11日左右,终霜期在3月28日左右。在霜期内,适宜各种农作物的生长。也是渔业生产的最好季节。
降水特点是年际变率较大,年内分布不均,大多数年份均降水为636.7毫米。据郑州气象站资料统计,最大年降水量为1128.4毫米(1964年),最小降水量为334.8毫米(1996年)。全年降水量多集中在6月至9月份,平均415.2毫米,占年降水量的65.2%。3至5月平均降水量119.5毫米,占年降水量的18.8%;10月至次年2月平均降水量为102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16%。每年以7月份的雨量最大,大多年份平均月降水量为140至160毫米。
管城回族区以西北风和东南风较多,常发生在冬春两季,以每年的12月份和1月份最多。最大风力可达8至9级。8级以上的大风,大多年份平均为23天,但每年出现的日数又变化很大。夏秋季以东南风或偏南风较多风力多为2级至3级,出现8级大风的次数很少。 管城回族区辖区河流主要有熊耳河、七里河、潮河、十八里河,均属淮河水系。熊耳河发源于郑州市南郊铁三官庙,流域面积87平方公里,流域区间面积80平方公里,河道长度21.4公里,流经辖区长度5.4公里。至金水区祭城镇入东风渠。
十八里河发源于新郑境内,流经十八里河镇,穿过107国道,至南曹乡的七里河村向北至圃田乡的岔河村,在陇海铁路以北与七里河交汇。全长29.4公里,流经管城区16.8公里。流域面积61平方公里,流域区间20.5平方公里。
七里河古名龙须沟,发源于新郑市郭店镇半坡桥村附近,流经十八里河镇、南曹乡的尚庄、七里河村、在圃田乡的岔河村与魏河汇合后向东流入东风渠。全长38.3公里,流经辖区长度为27公里。流域面积205.7平方公里,流域区间103平方公里。
潮河发源于新郑市。古称役水,又名栾河、圃田河,因其有潮汐现象,今名潮河。流经辖区南曹乡、圃田乡,至圃田乡的小孙庄入东风渠。全长32.1公里,流经辖区20.8公里。流域面积161.3平方公里,区间面积91平方公里。

㈧ 回族的地理位置及地理特点

回族是中国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
回族有小集中、大分散的居住特点。在内地,回族主要与汉族杂居;在边疆,回族主要与当地少数民族杂居;大都分布于水陆交通线上,因此经济文化较为发达。

㈨ 回族的地理位置及地理特点

回族居住特点是大分散小聚居,从西北到东南,从历史角度讲,西北回族内是沿着丝绸之路容而来,东南的则是循着海上丝绸之路而来。我国回族这个民族的形成大概在元朝时候。回族的居住地多半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全国其余各地几乎都有分布。回族人都是围寺而居,哪里有清真寺,哪里就一定有回民,或者说只要有一定规模的回民聚居,就一定会建造清真寺。

㈩ 回族的生活,劳动,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和习俗有什么样的关系

回族是目前中国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公元7世纪中叶,大批波斯和阿拉伯商人经海路和陆路来到中国的广州、泉州等沿海城市以及内地的长安、开封等地定居。公元13世纪,蒙古军队西征,中亚的穆斯林(伊斯兰教徒的特称)大批迁入中国,以这些信仰伊斯兰教的中亚移民、波斯人、阿拉伯人为主,后吸收汉、蒙古、维吾尔等民族成分,逐渐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民族——回族。 回族的通用语为华语,第二语言为阿拉伯语,全民生活方式主要为伊斯兰,在居住较集中的地方建有清真寺,又称礼拜寺。由阿訇主持宗教活动,经典主要是“古兰经”,信徒称“穆斯林”。 回族有三大节日:开斋节(大尔迪)、宰牲节(小尔迪)、圣祭,所有节日都与其他穆斯林保持高度一致有着密切的联系。 民族简介 回族,有人口约9,820,000人(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民族之一。主要聚居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在甘肃、新疆、青海、河北以及河南、云南、山东也有不少聚居区。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在长期历史过程中吸收了汉族、蒙古族、维吾尔族等生活习俗。 汉语为回族的通用语言,在日常交往及宗教活动中,回族保留了大量阿位伯语和波斯语的词汇,在边疆民族地区,回族人民还经常使用当地少数民族的语言。 回族有小集中、大分散的居住特点。在内地,回族主要与汉族杂居;在边疆,回族主要与当地少数民族杂居;大都分布于水陆交通线上,因此经济文化较为发达。 回族主要从事农业,有的兼营牧业、手工业。回族还擅经商,尤以经营饮食业突出。喜爱摔牛的运动,喜食炸油香。 血统 回族是以中亚细亚阿拉伯、波斯族系为主体,兼容吸收了蒙、汉、维以伊斯兰为强有力核心而凝结成的一个天授的穆斯林民族。回族和其他穆斯林民族一样,以认主独一为民族向心力。 其不可战胜力由此可见一斑。 宗教习俗 回族人信仰伊斯兰的生活方式。在居住较集中的地方建有清真寺,由阿訇主持宗教活动,经典主要是“古兰经”,信徒称“穆斯林”。生活习俗固守回族传统,遵循教规,不吃猪肉。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