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山地理位置
A. 崖山海战是怎样发生的,为什么在海上打。
战斗发生在崖山是因为临安北攻破后张世杰和陆秀夫一路带着小皇帝在海上逃难最专后在属崖山退无可退 被合围蒙古骑兵的厉害之处在于能耐常人不能忍耐的艰苦环境 而且蒙古马耐力超强 适于长途行军与奔袭蒙古骑兵最厉害的武器 就是骑射 他们自小弓马娴熟 能征惯战 崖山之后 已无中国 其实是表明在外族入侵之下(蒙元消灭南宋崖山一役),中华民族文化和民族自尊心损失殆尽。
B. 元朝和南宋进行了一次崖山海战,请介绍一下当时的具体战况
祥兴二年(1279年)二月六日癸未,张弘范预备猛攻,元军中有建议先用火炮,弘范认为火炮打乱
宋军的一字阵型,令其容易撤退。明日,张弘范将其军分成四份,宋军的东、南、北三面皆驻一军;弘范自领一军与宋军相去里余,并以奏乐为以总攻讯号。首先北军乘潮进攻宋军北边失败,李恒等顺潮而退。元军假装奏乐,宋军听后以为元军正在宴会,稍微松懈了。
正午时段,张弘范的水师于是正面进攻,接著用布遮蔽预先建成并埋下伏兵的船楼,以鸣金为进攻讯号。各伏兵负盾俯伏,在矢雨下驶近宋船。两边船舰接近,元军鸣金撤布交战,一时间连破七艘宋船。宋师大败,元军一路打到宋军中央。这时张世杰早见大势已去,抽调精兵,并已经预先和苏刘义带领余部十余只船舰斩断大索突围而去。
赵昺的船在军队中间,四十三岁的陆秀夫见无法突围,便背着八岁的赵昺投海,随行十多万军民亦相继跳海壮烈殉国!《宋史》记载战后,十余万具尸体浮海,向世人昭示了一个民族宁折不弯,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张世杰希望奉杨太后的名义再找宋朝赵氏后人为主,再图后举;但杨太后在听闻宋帝昺的死讯在后亦赴海自杀,张世杰将其葬在海边。不久张世杰在大风雨中不幸溺卒于平章山下(约今广东省阳江市西南的海陵岛对开海面)。
C. 崖山的地理位置
其位置在广东省冈州,即今新会,距新会城南约50多公里,银洲湖水由此出海,也是潮汐涨退的出入口。东有崖山,西有瓶山,两山之脉向南延伸入海,如门束住水口,故称崖门。
D. 广东省江门市有哪些看海的好地方
崖门和上川岛。
拓展:
1、简介:
崖门,位于广东省新会市城南约50多公里,银洲湖水由此出海,也是潮汐涨退的出入口。东有崖山,西有瓶山,两山之脉向南延伸入海,如门束住水口,故称崖门。崖门口阔仅一里多,门外有一条长逾百丈的石矾,叫门限石。海潮初涨,巨浪汹涌奔向崖门,为门限石所阻,激起浪花飞溅高达数丈,声如巨雷,极为壮观。崖门形势险要,古迹众多,吸引着众多中外游客。
2、地理位置
崖门,广东八大出海口之一。
崖门胜景(崖门古战场、国母殿、崖门炮台、崖门大桥)地处江门新会区崖门东岸银洲湖出海口,是南宋灭亡所在地,曾发生历史上最为悲壮、最有名的“崖门海战”史事;崖门炮台[1]建于1809年,紧扼崖门海口,形势险峻,每当春浪乍起,惊涛拍岸如排山倒海,蔚为壮观;崖门大桥是跨越崖门水道的特大型双塔单索面斜拉桥,全长1289米,跨度668米,桥下可通航5万吨级船舶,跨度之大为目前国内同类型桥梁之最,亚洲第一,世界第二。
3、发展历程
在中国数千年历史中,宋朝是农业、手工业、商业、外贸、科学技术和文化事业迅猛发展的时期。其天文、数学、医药、农艺、建筑等各个领域的成就不仅超越前代,而且在当时的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宋朝还先后涌现众多的杰出任务。但是,由于赵宗皇朝统治集团日益懦弱无能,荒淫无度,统治阶级日趋严重的腐败和残暴的官僚统治,奸臣当道,苛捐杂税沉重,阶级矛盾深重,农民起义频发,再加上民族矛盾日益尖锐。辽、夏、金、元等侵宗之患,最终导致宗灭无替,而致宋朝彻底覆灭的最后一役,就是发生在这里——宋元崖门海战(今广东新会崖门地区)。
当时(1279年初),宋元交战双方在崖门地方共投入兵力20多万人,1600多艘船和1000多艘民船,历时23天,尤以二月初六最后一天的决战最为惨烈。最后南宋朝廷全军覆没。南宋皇帝、杨太后和众文武大臣及军民或战死或蹈海殉国,崖门海面浮尸数万,海水为之染红,宋朝彻底灭亡。
这场海战参与人数之多,出动战舰之多,战斗时间之长阵亡人数之多,影响之深远,确为震古烁今。它导致我国历史上的两个封建皇朝的更替,被称为中国历史桑“四大海战”之一。在这场海战中,发生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涌现出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张达等民族英雄和御敌义士。
E. 芦崖山在哪里,地理位置
山西省宁武县境内
芦芽山系管涔山的主峰,芦芽山在宁武县城西北内70公里的管涔山腹地,群山森列,容重峦叠嶂,危崖峭壁,碧波松涛,其主峰更是峰峦特秀,怪石嶙峋,巍峨挺拔,雄距朔方。这便是国家级优秀森林公园、闻名晋西北的古毗卢佛道场面积21453公顷,1980年经山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1997年晋升为国家级,主要保护对象为珍禽褐马鸡及森林生态系统。
希望对你有帮助。
F. 崖山战役有多少现代人知道
公元13世纪中叶,在奔放崛起的蒙古已经横扫中原。
1276年11月,蒙古进逼福建,年仅9岁的南宋端宗皇帝赵罡(shi),在左丞相兼枢密使陈宜中、枢密副之张世杰等重臣的挟持下,从福按(今福州)入海南套,眼看潮州不保,又浮海转进惠州。1277年4月,端宗皇帝逗留在官富山(今香港九龙山皇台)。9月,设在浅湾(香港荃湾)的南宋行朝,被元将刘深帅舟师攻克。端宗皇帝被迫退只井澳(今月澳门隔海相望的大横琴岛)。
11月,蒙古军主帅塔出围困广州,陈宜中摔军逆江而上,火速增援广州,加强广州放手力量。12月,端宗皇帝到达广州。12月9日,蒙古攻城,广州守将张镇孙投降。端宗皇帝,卫王赵炳、张世杰等逃亡,入香山。陈宜中所帅800余艘舰船则顺珠江突围,经过虎门附近突遭飓风袭击,损失惨重,官兵伤亡过半。随后,心灰意冷的陈宜中撇下行朝,擅自帅部分人马逃亡安南(今越南)。
12月18日,蒙古将领塔出等不顾端宗皇帝、张世杰已经暗中派人奉表投降,决定穷追宋军,以绝后患。宋、蒙舟船云集在九洲洋面(澳门东侧),发生剧烈海战。开始时,宋军在张世杰率领下击退蒙古,但是当天傍晚,蒙古援兵抵达,反败为胜。张世杰损失战船200艘。12月22日,宋军余部有遭遇飓风袭击,端宗皇帝差点坠海身亡,遂惊恐成疾。不久,祸不单行,老天爷也没站在汉人这一边,用来护卫皇帝的禁军船只遭遇雷电,船帆被雷击中起火,延烧其他各船,几乎全军覆没。可怜啊~~~~~~~~
1278年3月,宋军没有实现向越南中部的战略转移,被迫退守东莞(今香港大屿山)。4月15日,年仅11岁的端宗皇帝病死。这时文武群臣人心浮动、军心涣散,大有树倒猢狲散的趋势。这个时候,礼部侍郎陆秀夫坚决不同意各奔前程,于是和张世杰等人拥立8岁的卫王赵炳为帝。此时,我的老祖宗为陆秀夫的亲兵,后战死。
这时的张世杰挟持行朝南逃。尽管他在九州的找都中损失200艘船,却仍有强大的兵力,但他保存势力,力避作战。
当南宋海上行朝遭受蒙古轮番进攻,被迫辗转于珠江口外的海面时,右丞相文天祥还在江西率兵抵御,他的作战思想与张世杰完全相反,进攻意识强烈,力主寓守于攻。为了与朝廷取得联系,商讨再次大举反攻,他率部从江西来到广东海丰驻扎,但未能找到行朝的踪迹。直到1278年5月,文天祥才知道端宗皇帝已死,卫王做了皇帝。这个时候行朝已迁望崖山!!!!!!!!!!
文天祥想乘皇帝新立的机会,到行朝与张世杰商议御敌大计,把海陆两只武装力量联合起来,统一指挥,乘蒙古军立足未稳之时,发动反击,结束一战一逃、互不相关的不利态势。但张世杰怕文天祥到行朝后,削弱自己的兵权,就借用幼帝的名义,不允许其来。为了安慰文天祥,便以“金三百两劳军”,还加封他为“少保、信国公”,并封他的母亲为齐魏国夫人,迫使文天祥孤军重反江西战场。
12月20日,文天祥率部挥师北上,以赵孟荣为前锋、邹风殿后,经过广东海丰县的五坡岭时,蒙古军伪装成当地百姓埋伏在大路两侧高地。中午时分,当宋兵埋锅造饭时,蒙古军突然发起袭击。邹风首当其冲,来不及上马就被蒙古人包围,眼见蒙古人朝文天祥杀去,他痛恨自己殿后无攻,横刀自尽。陷入重围的文天祥感到突围无望,“吞脑子”(冰片)不死而被捕。至此,南宋陆上抵抗被歼。
1279年1月2日,蒙古汉军(注意,是汉军,吗比又是汉奸,中国汉奸真他吗的多)
都元帅张弘范率精锐部队在潮阳下海,并将文天祥留于船中,准备攻打崖山与宋军决战,彻底消灭宋王朝。12日,船入伶仃洋,文天祥写下了一首千古不灭的诗篇:
辛苦遭逢起一径,干戈落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飘摇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伶仃洋里叹伶仃。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279年1月3日,蒙古海军陆续抵达崖山外围。这里介绍一下崖山的地理位置:崖杀、山,南北纵横200余里,东南控海,南北皆港。
张世杰认为这里是天险,可以长期坚守。他派遣官兵进山伐木,在山坡上建造行宫30余间,营房3000余间,共有官兵和流亡民众20多万人集中与此。但大多数住船没有上岸,物资、粮草则筹措与广东和海外四郡(哪四郡,我也没有查到,史书如是记载)舟楫、器械不组,张世杰又搜集工匠兴造,积极备战。他是决心死守,摆出决一死战的架势。
蒙古人到了崖山后,没有立即发动攻势,双方暂时对峙。张弘范为了不战而胜,曾谋求让文天祥诱降宋军,但遭到文天祥拒绝。于是,一长恶战一触即发。交战双方的舰船力量对比是:
南宋战船千艘,其中大型船只占多数;张弘范只有大小船只500余艘,而且有200多艘在航行中迷失方向,没有归队,到达崖山的只有300艘。
论作战能力,蒙古军多是蒙人,初次登船,呕晕严重,有的连弓矢都拿不起来。在蒙军船上的闽浙水手不少,“其心莫不欲南向”,打起来都有可能临阵倒戈。而从广州方向投入战场的蒙军只有2艘战船!!
从地形来看,崖山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蒙军不熟悉航道和潮汐规律。双方力量对比,有时在南宋,这是极为明显的。由此可见,即使到了南宋的最后阶段,也是可以扭转战局的。崖山海战南宋一旦取得胜利,则蒙古的海上力量被全歼与海上,宋军就可以夺取广东、福建,局面就会大有改观,这种可能性是完全存在的。也就是说,如果南宋乘崖山的蒙军立足为稳之际,集中兵力,打他个措手不及,一定能大获全胜。
然而,指挥崖山海战的宋将张世杰,是一个只图专制朝廷,缺乏军事才能的指挥官,不懂得抓住有利战机,集中优势兵力果断出击,更不懂得抢占战略要点则进可攻、退可守,因而比败无疑。战前,宋军仅以小舟打游记骚扰蒙军,既不乘蒙军舟师未集结主动用大船出击,又不派重兵把守出海口,自我素服在被动挨打的局面中。有的将领想张世杰提出:战场是一个形似葫芦的水域,如果蒙军以舟师堵塞出海口,则宋军进退失去依托。宋军应该先占据出海口,能打胜则御敌与山门之外,不利则可由次西撤。否则,进不能战,后无退路。张世杰却说:“频年航海,何时已乎???”他厌倦了海上逃亡,下决心在崖山与蒙古人决战。
张世杰在战略上指挥错误,在战术上也近乎蛮干。他下令集结在山门后面的大型船只1000多艘做“一字阵”(横阵)摆开,用粗大的绳索将各船连接在一起,四周筑起楼栅如城碟,奉宋王皇族居其间。这种阵法,绑缚不可复动,人为地使船只失去了机动进攻能力,无法主动出击或进行积极防御,只能被动的挨打。
张世杰既然放弃山门不守,出海口很快就被张弘范的蒙军占据,并严守以待,南宋的船只已无驶出山门的可能。张世杰想的只是在山门如何守,不是占据山门的蒙军如何攻。他的“只守不攻,守而无方”是宋朝在对辽、西夏、金、蒙的战争中,一贯采取的败战之法。
张弘范战局出海口不动,是在等待涨潮以便发动攻势;张世杰做一字阵也不动,则是在等待南宋的灭亡。
公元1300年2月6日,天昏、风恶、浪高,海潮大涨涌入山门,蒙军顺势向宋军发动攻击。首先以装满膏油、枯草的小船点燃后火烧宋军船只,由于宋军在船头舰首于战全涂抹了一层厚厚的黄泥,蒙军的火攻没有达到预期目的。于是,张弘范命令各舰船以猛烈的炮火和箭失设计,轮番冲击张世杰指挥的舰船,而被缚于蒙军船上的文天祥亲眼看到“炮火雷飞箭星落,谁雌谁雄顷刻分,流尸飘血洋水浑”,文天祥所写,是古战争历史上,最早海战中使用炮火的记录。张世杰也用炮火、箭失进行还击,但由于交战时处在潮水下游,正面受到张弘范的海上攻击,侧后又遭到陆上蒙军的迂回袭击,宋军腹背受敌已无还手之力。
战至中午十分,忽然有一艘宋军舰只降下旗帜投降,随即其他各船纷纷投降。恨啊!!!我辈,若是遇此死地,死则死矣,必当死战以报国家,奈何投降以让后人耻笑,真是自唐以后无汉人~~~~
傍晚,风雨更大,能见度很低,咫尺不能相辨。张世杰乘做小船来到幼帝住处,准备再次挟持皇帝逃跑。陆公秀夫却认为乘小船入海难以幸免于难,且有可能被出卖而让蒙古人俘虏,便执意不从。他先逼迫自己的妻儿跳海后,悲痛的对幼帝说:“国事至此,陛下当为国死。德佑皇帝(宋恭帝)辱已甚,陛下不可再辱。”说完转身背起送王朝的最后一个皇帝、年仅9岁的赵炳跳海自尽。壮哉~~陆公为咱们中原汉人保住了最后的一丝尊严~~~
而张世杰身为大将并掌握朝政,却率部分亲信“断维夺港,乘昏雾逃去”,欲往越南,不久在海上遇到飓风,溺水而死。剩下的800余艘船只全部成为张弘范的战利品。7天后,崖山海面上浮尸10万具!!
G. 盐城的地理位置
基本概况
盐城地处苏北平原中部,东临黄海,西襟淮扬,南与南通市、泰州市接壤,北与连云港市毗邻。1983年由地区改市,实行市管县体制,下辖东台、大丰2个县级市和建湖、射阳、阜宁、滨海、响水5个县,市区下设盐都、亭湖两个区和盐城开发区,市辖区面积1696平方公里,人口151.36万。全市有138个乡镇,6个街道办事处,1927个村民委员会,554个居民委员会,796.51万人口,总面积1.5万平方公里,是江苏面积第一、人口第二的市。基本特点是因盐得名,历史悠久。
地名探究
[编辑本段]
因盐得名,历史悠久
盐城从西汉武帝元狩4年(公元前119年)建立盐渎县,当时这里遍地皆为煮盐亭场,到处是盐河,“渎”就是运盐之河的意思。东晋安帝义熙7年(公元411年)时更名为盐城县,以“环城皆盐场”而得名。盐城历经了两千多年的历史沉淀,处处散发着浓郁的海盐文化。古代以盛产“淮盐”而享誉华夏,古称“淮夷地”。早在战国时期即“煮海为盐”,《史记》载“东海有海盐之饶”。秦汉时则“煮海兴利、穿渠通运”,已成为渔盐兴旺之地。唐时,“甲东南之富、边饷半出于兹”的淮南盐场,仅盐城就有“盐亭一百二十三所”。唐宝应年间,境内设有海陵监、盐城监,每岁煮盐百余万石,其时盐城已成为东南沿海重要的盐业生产中心。
盐城是名副其实的“盐”城。在各地地名当中,至今仍保留着“团”、“灶”、“总”、“丿”“仓”等与盐业生产管理相关的名称。“团”,是盐区生产组织,灶户“聚团共煎”的生产形式。每个盐场设几个团,每团设若干灶户,旧时以“团”为地名的,多分布在古淮南盐区的东台、大丰,如南团、西团、卞团等。目前,仍保留大丰的西团镇,全市还有18个村、48个自然村组的地名与“团”有关。“灶”,是灶民煎盐的重要设施,境内因“灶”称名的有头灶、三灶、四灶等6个乡镇,另有85个村及368个自然村组也是因“灶”而得名。“总”,是盐场灶民聚居的单位。明初大规模的“洪武赶散”,移民来到荒漠的海滨烧盐,为了对散居在沿海的灶民实施管理,各场设总若干,以次为序。清嘉庆时,东台富安盐场就设有30个总。今天沿海乡镇地名中仍保留有一总、二总、三总等地名,境内还有7个村和37个自然村组以“总”命名。“仓”,即盐仓,以枯枝牡丹名扬天下的亭湖区便仓镇当年就是伍佑盐场的便仓所在地。境内还有东台三仓镇以及11个村和18个自然村组因“仓”设名。“丿”是明后期及清代灶民煮盐的主要生产工具之一,其形同铁锅,略比锅浅,径园三尺,深3-4寸。境内以“丿”命名的乡镇,有东台的曹丿镇、大丰的潘丿镇,市内还有6个村和13个自然村组亦是以“丿”为地名的。
历史沿革
[编辑本段]
盐城,周以前为淮夷地;周时属青州,春秋时属吴,后属越。战国时属楚。秦代属东海郡;西汉初为射阳侯刘缠封地,汉武帝元狩四年建盐渎县,这是盐城置县的开端;三国时属魏,废县制;西晋又复县制;东晋义熙七年改名盐城,此为现名之始;南北朝称盐城郡;隋初仍为县,属江都郡;隋末,韦彻据盐称王,分为新安、安乐两县,唐初复置盐城县;宋代属楚州;元朝属淮安路;明代属淮安府;清初为江南省的一部分,康熙六年划归江苏省;民国初属江苏省第十行政督察区。1946年盐城一度改名为叶挺市,后仍恢复原名。其它县的设置:清朝雍正九年建阜宁县;乾隆三十三年建东台县;抗日战争中期,建台北、盐东、阜东、建阳4县;1966年新建响水县。1983年撤销实行市管县新体制,下辖城区、郊区和响水、滨海、阜宁、射阳、建湖、大丰、东台等7县。1987年后,东台、大丰先后建市,1996年,郊区撤销,建盐都县。2003年,城区更名为亭湖区;撤销盐都县,设立盐城市盐都区。以原盐都县潘黄、大纵湖、北龙港、楼王、学富、义丰、尚庄、葛武、北蒋、秦南、龙冈、郭猛、大冈13个镇的行政区域为盐都区的行政区域,区人民政府驻潘黄镇。亭湖区辖原盐城市城区以及原盐都县的步凤、伍佑、便仓3个镇,区人民政府驻人民中路。
2007年,江苏省政府批复,同意将盐城市亭湖区张庄街道办事处划归盐都区管辖. 这就是盐城历史变迁的轮廓。
盐城在远古代是陆地,后陆沉变为滨海平原。建国后,大丰西团一带出土的古陆生物化石可以考定,盐城至少在二、三万年前即已成陆。阜宁县羊寨一带的石器、骨器的发现,表明至迟在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盐城境内就有靠渔猎为生的原始部落群活动的踪迹。远在西周初年,鲁侯伯禽令奄民南迁,途中有部分奄民留在盐城一带定居,他们可以说是盐城早期的开拓者。
盐城历史上盐、渔、农业较为发达,尤以产淮盐著名。先秦时期开始零星煮盐,从西汉至清代中叶,淮盐一直是封建王朝的主要财源之一。在唐代,盐城还是我国主要出活海口之一,据新、旧《唐书》记载,高丽僧人封大圣、新罗国王了金士信、日本国使者粟田真人、小野石根以及阿倍仲麻吕,都是经盐城登陆转赴长安或出海的。明朝洪、武年间,朱元璋为了恢复沿海经济,从苏州、松江等地大规模移民来盐屯垦,盐城人口大增。盐城的手工业也颇为发达,明清时期的建湖周氏冶铁、李氏花炮,东台曹氏木雕、唐氏羽扇以及滨海的泥彩塑,大丰的西团发绣和东台安丰的木芙蓉织品等,在江淮之间是负有盛名的。
在中国革命现代史上,盐城是革命老根据地之一,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1926年春,盐城建立了党的组织。1932年间,胡乔木同志在盐城加入地下党,办报宣传革命。1940年10月,东进北上的新四军与南下的八路军在白驹狮子口会师,成立了华中总指挥部。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在盐城重建军部,陈毅为代军长,刘少奇为政治委员。从此盐城成了苏北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的心脏。华中局党校、抗大五分校、鲁艺华中分院,在盐城为党培养了大批抗日干部。刘少奇、陈毅等老一辈革命家留下了战斗足迹。1947年10月底盐城获得解放,1948年上半年全盐阜区回到了人民怀抱,又成为解放战争的大后方,为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的胜利,为解放全中国作出了贡献。
文化的发达是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盐城也是“人文荟萃”之地。在盐阜大地上,哺育过文雄海内的“建安七子”之一陈琳;南北朝产生过名医徐道度,清代有治水专家冯道立;明清出现过诗人吴嘉纪 陈玉澍、书法家宋曹、画家万岚以及评书的开创者柳敬亭等。建湖的“百戏”在唐代即享有盛誉,庆丰十八团是我国杂技三个半发源地之一。明代中叶还出现过东台安丰人王艮为代表的具有全国影响的泰州学派。近、现代盐城出现的学者名流甚多。
盐城历史上出现过不少仁人志士、民族英雄。元末,草堰场盐民张士诚起兵于白驹场。南宋末年的陆秀夫是盐城长建乡人,与文天祥同榜进士,官至左丞相,抗元于崖山,背负幼帝投海殉国。明末清初的王之桢,是抗清名将史可法的得力幕僚。近代的马玉瑗在三河、宝坻等县任上,反抗洋人入侵,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利益和尊严。
H. 为什么崖山十万军民宁愿蹈海自杀也不跟敌军拼命
崖山海战是宋朝末年宋朝军队与元军的一次战役,这场战争直接关系到南宋的灭亡。我们可以看到这场战争是多么的重要,相传宋元双方投入军队30多万,战争的最后结束是元军以少胜多,宋军全部覆灭。
赵昺看着自己多年的心血,创造的军队付之东流,他痛心疾首,宁可死也不会屈服于元军。要知道赵昺的哥哥就是因为元军而死,他心中对元军的恨不是一点半点。最后他选择投河自尽,自从他自杀以后,一些跟随他的人纷纷也跳河自杀,这无疑是一种忠心。
I. 珠三角的地理位置
中国珠江在广东中部入海处冲积成的三角洲。由西江、北江和 珠江三角洲
东江冲积的三个小三角洲组成,面积约1.13万平方公里。其中西江、北江三角洲占1/10。三角洲上有160多个基岩残丘,距今约6,000~2,000年时原是浅海湾中的岛屿。珠江含沙量不多,每年总沙量不过1亿吨,多岛屿的浅海湾有利于泥沙滞积,所以2,000年来三角洲发展较快。残丘海拔300~500公尺,往往成为秀丽的风景区,如西樵山、五桂山、崖山等。 位于广东省的东南部,珠江下游,毗邻港澳,与东南亚地区隔海相望,海陆交通便利,被称为我国的“南大门”。 旧称粤江平原。简称珠三角。位于中国广东省东部沿海,是西江、北江共同冲积成的大三角洲与东江冲积成的小三角洲的总称,是放射形汊道的三角洲复合体。呈倒置三角形,底边是西起三水市、广州市东到石龙为止的一线,顶点在崖门湾。面积约1.1万平 珠三角
方千米。冲积层薄,一般20~30米。地面起伏较大,四周是丘陵、山地和岛屿,占面积 30% 。中部是平原,分布在广州市以南、中山市以北、江门以东、虎门以西。珠江水系年均输沙量达8000多万吨,河口附近三角洲仍在向南海延伸。在河口区平均每年可伸展 10~120 米,成为中国重点围垦区之一。三角洲属于亚热带气候,终年温暖湿润。年均温21~23℃,最冷的1月均温13~15℃,最热的7月均温28℃以上。6~10月,常有台风影响,降雨集中 ,天气最热。年均降水量1500毫米以上。多雨季节与高温季节同步,土壤肥沃,河道纵横,对农业有利。水稻单位面积产量在中国名列前茅。热带、亚热带水果有荔枝、柑橘、香蕉、菠萝、龙眼、杨桃、芒果、柚子、柠檬等 50 多种 。 发展了桑基鱼塘、果基鱼塘、蔗基鱼塘等立体农业结构形式,成为中国生态农业的典范。有制糖、丝织、食品、造纸、机械、化工、建筑材料、造船等工业,有南海明珠之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