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理信息 »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教案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教案

发布时间: 2021-02-15 23:00:35

❶ 以高中必修1第四单元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为例,说明学情分析对地理教学目标设计的意义

教材的第二、三、四章分别从各自的角度介绍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几个要素——大气、水、地貌。本章内容在于向学生揭示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互相影响、互相渗透、互相制约的,从而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相对的,而差异性是绝对的。自然地理环境在一定方向上发生分化,形成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本章的理论性较强,教学时应选取相应的图片或录像等直观地向学生展示地理环境,使学生产生充分的感性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通过学习,应使学生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内涵和陆地环境地域分异的规律。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还应使学生建立动态的、联系的、立体的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

课时安排:共5课时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

课时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2

课时问题研究 如何看待我国西北地区引进欧洲冷季型草坪

1课时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从容说课

要使学生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就要先让学生了解地理环境的复杂性。教学中可通过一段录像来引出这一问题,选取的地区应具有典型性和鲜明性(如西双版纳或内蒙古草原),引导学生分析景观录像中各地理要素之间是如何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因就是地理要素间不是简单的汇集,而是各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通过教材P93活动,以生物为例,说明地理环境的要素通过与其他的要素之间进行物质与能量的交换改变了其他要素的性质,从而改变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性质。在理解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之后,又从三个方面诠释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懂得在利用自然的过程中,不能把地理要素彼此割裂开来,而应充分认识到各要素之间的密切联系,统筹考虑,避免不合理的利用给生态带来不良的后果。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基本内涵。

2.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3.使学生树立普遍联系的观点,在利用和改造自然中要充分考虑各地理要素的关系,避免牵一发而动全身。

过程与方法

1.探究与活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利用景观图片分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帮助学生树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思想,在利用自然中要做到统筹考虑。

教学重点

1.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因。

2.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3.自然地理环境的演化过程具有统一性。

4.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教学难点

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课时安排

2课时

❷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自然地理环境来的整体性与差异自性
1.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2.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3.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以全球变暖、生态破坏等环境问题、厄尔尼诺、青藏高原隆起等背景材料切入,考查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及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理解。
2.考查自然带、自然景观的地域分异规律及影响因素。
3.以区域图、模式图切入,考查自然带、自然景观的地域分异规律及成因。
4.利用区域气候、区域地形图考查自然带的类型、分布及成因。

❸ 高中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知识点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地理要素组成。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通过水循环、大气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2、生物循环: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及无机盐合成为贮藏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糖类),并且释放出氧,同时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又成为动物的食物。植物和动物的有机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又以无机物的形式归还到周围环境中。这种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过程,称为生物循环。

生物循环促使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不断地迁移运动,能量不断地流动、转化,从而把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3、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生物既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又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创造者。

(1)现今地球大气组成,是生物生命活动参与的结果。大气中的氧主要来源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大气中的氮也有一部分来自生物的作用。

(2)生物生命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陆地水的化学成分。

(3)加快了岩石的风化,促成了土壤的形成。

(4)生物多次对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进行加工。使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而形成了适宜人类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

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1、生产功能: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

2、平衡功能: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大气本身不具备减缓co2 增加的功能,但是在自然地理环境中通过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却能消除部分新增的co2)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一、空间尺度划分:

1、全球性的地域分异:温度带分异和海陆分异

2、 区域性的地域分异: 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

二、自然带

1、概念:陆地上不同的地区,由于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互不相同,水热组合不同,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不同的气候类型,又对应了与之统一的植被类型和土壤类型。相应的气候、植被和土壤共同形成了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自然带。

2、自然带的划分(北半球为例)利用气候图对照分析自然带的分布。

热带雨林气候(南北纬10°之间)

热带草原带(萨瓦纳带)(南北纬10°—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大陆中西部)

热带荒漠带(南北回归线—南北纬30°之间的大陆中西部)

热带季雨林带(北纬10°—25°之间的亚洲大陆东部)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南北纬25°—35之间的大陆东部)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部)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35°—50°之间的大陆东部和40°—60°之间的大陆西部)

亚寒带针叶林带(北纬50°—70°之间)

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苔原带、冰原带

❹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怎么考

地域分异规律又称空间地理规律,指自然地理环境及其组成因素在某个确定方向上保持特征的相对一致性,而在另一确定方向上出现差异性,因而发生更替的规律。包括维度地带性和非维度地带性两类,分别简称地带性规律和非地带性规律。
1)地带性分异规律
由于太阳辐射随纬度的不同而变化,导致地球表面的热量由赤道向两极变小,因而产生的地球表层热量分带: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由于这些热量带平行于纬度呈东西向分布,而且随着纬度的增大呈南北向交替变化,称之为纬度地带性。
2)干湿度分带性
来自海洋的湿热气流,随着深入内陆距离的增大,使得海陆间的水汽交换减弱,导致了大部分陆地上的干湿度由海岸线附近向大陆内部发生规律性的变化,称之为干湿度分带性。其特点为基本与海岸线平行、沿海地区湿度大于陆地内部、在季风大陆区明显。
3)垂直地带性
随着海拔的增大,气温逐渐降低,降水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因而导致了气候、植被、土壤、自然景观呈现垂直方向上的带状变化,这就是垂直地带性。简而言之,垂直地带性就是自然景观随海拔高度的变化而呈现出带状分布和变化规律。垂直带性出现在山区或高原边缘,是地区尺度的地域分异规律。只要山地有足够的高度,相对高差足够的大,就可以自下而上而形成一系列垂直自然带。

❺ 什么是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组成陆地环境各要素(气候、地形、水文、生物、土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表现在地理环境是由性质不同的各种要素(地形、气候、水、生物、土壤等)组成的;每种要素不是以单一形态而是以多种形态存在;地理环境是大小不同的各种形态单位的有规律的组合。

(5)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教案扩展阅读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指全球大小不同的自然综合体内部的各要素和各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独立的、内部具有相对一致性、外部具有独特性的整体。地理环境中各要素和各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地理环境中这一要素影响另外的要素,这一要素的变化影响到另外要素的变化。如副热带高气压带及信风带控制的大陆中心和大陆西岸,由于常年受到副高下沉气流及来自内陆的信风控制,因此,气候极其干燥。

2、地理环境中,这一部分会影响到另外的部分,这一部分的变化,会影响到另外部分的变化。

从总体上看,全球地理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但是在这个整体的不同地区,却经常表现出极为显著的地域差异,地域差异在地理环境中是普遍存在的。

可以说地球上不可能存在任何两个自然状况完全相同的区域,我们每个人却可能在日常生活中或是从旅行过程中获得对地域差异现象的感性认识。

从炎热的华南到温凉的北方,从多雨的东南沿海到干旱的西北内陆,从高山的山麓攀登到山顶,都可以观察到地理环境及其组成要素的显著差异。

地球上不同的地区,由于所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互不相同,分别具有一定的热量和水分组合,不同气候,又产生了与之相应的、有代表性的植被和土壤类型,从而形成了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自然带。

❻ 橡胶板地理必修一地理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怎么讲

是湘教版吧。

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高中地理必修一模块中最后一节的内容,是对自内然地理知识容总结、归纳和融合。在教学中应充分联系学生已有知识,做好纵向、横向联系,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本节课从总体上看,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之一──差异性,二是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是通过自然带的地带性分布规律来体现的。本节课主要是以地理分布规律为中心内容,在教学时,利用互联网搜索景观图,突出读图分析、推断的环节,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思路

本节要讲清楚两个核心概念“差异的空间尺度”和“差异的变化规律”。教材从自然带的分布入手分四个方面重点讲述地理环境地域差异表现和分异规律;受纬度因素影响的纬度地域分异规律;受海陆因素影响的经度地域分异规律;受海拔影响的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侧重分析不同景观特征。

本节教学预设通过景观图片和有目的的启发式提问、探究式讨论,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地域分异规律及成因;通过课堂练习强化知识、形成能力;通过互联网搜索多媒体演示与互动,帮助学生树立地域差异的空间概念。

❼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在人教版教材

网上有很多................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学设计 一、内容分析1.设计思路这段内容要讲清楚专的两个核心概念是“差属异的空间尺度”和“差异的变化规律”。教材内容也围绕这两个概念展开。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无论在自然地理过程上,还是在自然地理特征上,都存在着显著的空间(地域)差异。而空间差异有不同的尺度,正像教材中讲的那样,海陆差异是全球性的地域分异,陆地上的自然带是相对较小尺度的地域分异。还有更小尺度的区域差异。从哲学的角度看,差异是绝对的,而统一是相对的。建立这个概念极为重要,因为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加科学地分析地理问题。例如区域比较是地理学习中常用的方法,然而选择比较的区域,在空间尺度上要有可比性。

❽ 如何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地球表面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大气、水、岩石、地貌、生物、和土壤回等要素,通过大答气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地质循环等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彼此间发生着密切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从而形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就是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在组成陆地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陆地环境各要素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一部分发展变化着的。在景观上它们总是力求保持协调一致,与环境的总体特征相统一;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的改变,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地球上不同的地区,由于所处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不同,分别形成具有一定的热量和水分组合。不同的气候,又产生了与之相应的、有代表性的植被和土壤类型,从而形成了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的陆地自然环境,如森林、草原和荒漠。这就是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表现为由赤道向两极的差异、由沿海向内陆的差异、山地的垂直地域差异和地方性差异规律。

❾ 高一地理第5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重要知识点

三、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1、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1)知道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
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大气、水、岩石、地貌、生物、土壤等。
(2)以某自然地理要素为例说明其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生物循环对三大圈层的改造作用)
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大气圈 改变大气成分(使原始大气成为现代大气)
水圈 改变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化学成分
岩石圈 加快岩石的风化;参与沉积岩的形成;促进土壤的形成
绿色植物在改造自然、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等方面也有重要作用。
例如: 山区---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干旱地区-----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城市--------吸烟除尘,净化空气,减弱噪声,美化环境
2、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通过地理环境要素的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过程说明理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关系:通过大气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地质循环等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彼此间发生着密切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从而形成了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
如图1-16所示。
(2)举例说明某一地理环境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以致整体地理环境的改变,进一步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树立地理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
厄尔尼诺现象引发的环境问题及其成因如下
正常年份 厄尔尼诺发生的年份
图示
洋流 秘鲁寒流沿秘鲁沿岸向西北流 温暖海水从赤道向南流动,迫使秘鲁寒流向西流动
生物 秘鲁寒流上升流带来丰富的诱饵,形成渔场 该海区水温升高,营养物质减少,浮游生物和鱼类、鸟类死亡
大气环流 存在对流性环境,赤道太平洋西岸气流上升,东岸气流下沉 形成增强型对流,赤道太平洋中部气流上升,西岸气流下沉,东岸下沉气流因水温升高而减弱
天气气候 西岸降水较多;东岸降水较少,形成荒漠 西岸的澳大利亚以及印度、非洲等地出现严重旱灾,东部荒漠地带暴雨成灾
3、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阅读“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和景观图了解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地域差异的含义:地理环境的整体及各组成部分,按照一定的空间方向发生分化,以至形成多极自然区域现象。全球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经常表现出极为显著的地域差异。地球上不存在两个自然状况完全相同的区域。
(2)归纳自然地理环境从赤道到两极、从沿海向内陆及垂直地带的地域分异规律。
①、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如图1-17)
A、自然带变化规律:由南向北变化(沿纬度变化方向变化)
B、成因:太阳辐射从低纬向两极递减,导致热量变化,也引起水分变化,是以热量为基础的水热共同作用下的结果。
C、分布明显的地区:
低纬度地区、高纬度地区、沿某南北向线路(海岸线、经线等)由赤道向两极。
②、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如图1-18)
A、自然带变化规律:由东向西变化(沿经度变化方向变化)
B、成因:由于受海洋水汽影响的程度不同,水分条件从沿海向内陆递减的结果。
C、分布明显的地区:中纬度大陆地区,尤其是亚欧大陆。
③、山地垂直地域分异:(如图1-19)
A、自然带变化规律:沿垂直方向更替。
B、成因:高山地区,受山地垂直方向水热状况改变的影响。
C、分布明显的地区:亚欧、美洲的高山地区。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