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省地理位环境和经济发展
『壹』 台湾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特色。
台湾位于中国东南海面,面积3.6万平方公里,包括台湾岛(面积3.58万平方公里)、澎湖列岛、绿岛、钓鱼岛、兰屿、彭佳屿、赤尾屿。全省共划7市16县。 台湾岛多山,高山和丘陵面积占全部面积的三分之二以上。台湾山系与台湾岛的东北——西南走向平行,竖卧于台湾岛中部偏东位置,形成本岛东部多山脉、中部多丘陵、西部多平原的地形特征。台湾岛有五大山脉、四大平原、三大盆地、分别是中央山脉、雪山山脉、玉山山脉、阿里山山脉和台东山脉,宜兰平原、嘉南平原、屏东平原和台东纵谷平原,台北盆地、台中盆地和埔里盆地。中央山脉纵贯南北,玉山海拔3952米,是我国东部最高峰。台湾岛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火山带上,地壳不稳,是一个多震的地区。台湾气候冬季温暖,夏季炎热,雨量充沛,夏秋多台风暴雨。北回归线穿过台湾岛中部,北部为亚热带气候,南部属热带气候,年平均气温(高山除外)为22℃,年降水量多在2000毫米以上。充沛的雨量给岛上的河流发育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独流入海的大小河川达608条,且水势湍急,多瀑布,水力资源极为丰富。其中长度超过100公里以上的河流有浊水溪(186.4公里)、高屏溪(170.9公里)、淡水河(158.7公里),大甲溪(140.3公里)、曾文溪(138.5公里)、乌溪(116.8公里)。台湾农耕面积约占土地面积的四分之一,盛产稻米,一年有二至三熟,米质好,产量高;主要经济作物是蔗糖和茶。蔬菜品种超过90种,栽种面积仅次于稻谷。台湾素有“水果王国”美称,水果种类繁多。花卉产值也相当可观。台湾森林面积约占全境面积的52%,台北的太平山、台中的八仙山和嘉义的阿里山是著名的三大林区,木材储量多达3.26亿立方米,树木种类近4000种,其中尤以台湾杉、红桧、樟、楠等名贵木材闻名于世,樟树提取物更居世界之冠,樟脑和樟油产量约占世界总量的70%。台湾四面环海,海岸线总长达1600公里,因地处寒暖流交界,渔业资源丰富。东部沿海岸峻水深,渔期终年不绝;西部海底为大陆架的延伸,较为平坦,底栖鱼和贝类丰富,近海渔业、养殖业都比较发达。远洋渔业也较发达。台湾除有丰富的水力、森林、渔业资源外,其它自然资源有限,自产能源只有少量煤、天然气,金、银、铜、铁等金属矿产也较少,主要储藏于北部火山岩地区及中央山脉。台湾六十年代起注重发展工业,现已形成以加工外销为主的海岛型工商经济。工业有纺织、电子、制糖、塑胶、电力等,开辟有高雄、台中、楠梓等加工出口区。北起基隆,南至高雄有电气化铁路和高速公路,海上和空中航线可达世界五大洲。据台湾有关方面统计,截止1998年8月,台湾省人口为2181万多人,加金门、马祖人口,总数为2186万多人;人口年增长率约为7.31%。人口主要集中在西部平原,东部人口仅占全部人口的4%。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为568.83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第一大城市台北市的人口密度已达每平方公里1万人。
『贰』 试从地理位置方面分析,为什么说台湾省的经济发展应以祖国大陆为依托
台湾省是太平洋上的一个小岛,面积不是很大,因此资源有限,市场也版有限。它的周围国家不权多,而且没有一个有中国这样的规模,并且都离它很远。
只有中国幅员辽阔,资源丰富,市场巨大,并且是离台湾省最近的国家,航运很方便。
台湾省与中国本就一家,语言相同,文化传承。中国将是台湾省发展经济最大的依靠。
『叁』 分析台湾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特色,说明台湾自古以来一直都是祖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
结构分析
本节教材内容主要对应《地理课程标准》中以下要求:在地图上指出台湾的位置和范围,分析其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特色;说明台湾省自古以来一直是祖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
本节教材从内容上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讲述“祖国神圣的领土”,以叙述性课文和活动性课文相结合的形式,主要介绍台湾的范围、位置,让学生利用比例尺量算台湾与大陆之间的实地直线距离,从地理学科的角度说明“祖国神圣领土”的问题,并利用地质历史上的地壳变迁事实以及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史实材料,从时间发展的角度进一步说明台湾与祖国大陆的密切联系。
第二部分主要介绍台湾的自然条件及丰富的物产。物产丰富与其自然条件优越有着直接联系,因此教材在叙述性课文中主要介绍台湾的物产,并结合活动课文提出问题验证其丰富的物产,同时提供“气温和降水的分布”、“台湾山脉南段植被的垂直分布”示意图,明确自然条件与物产、资源之间的因果关系。
第三部分主要讲述台湾的经济发展状况。教材通过叙述性课文配示意图的形式,说明台湾经济如何由以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为主,到出口加工工业占主导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不同阶段发展经济的影响因素。这部分教材与前面自然条件部分结合紧密,特别是说明以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为主的发展阶段,联系尤为紧密。阅读材料分析新竹科学园区发展变化的过程,以案例形式再次说明台湾出口导向型经济的发展过程,以及当地鼓励政策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促进作用。活动性课文既是叙述性课文的补充,又是对学生技能和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学生阅读工业的分布特点图可以自己总结归纳,并且在教师的引导下可以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因此将台湾工业分布的相关内容安排在活动课文中,通过三道小题,配以分布图,以递进的形式逐步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对于台湾产业结构的变化,教材在叙述课文中没有提及,而是安排在活动课文中,并且首先让学生绘制产业结构变化折线图,在绘图的基础上,分析产业结构变化的特点,既培养了学生绘制统计图表的技能,又将知识进一步深化,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
以上三部分内容,突出了知识之间的联系性,同时也较好地体现了《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学习台湾首先应该明确其在政治上的领土归属问题,在此基础上再讨论台湾的自然条件及其经济发展特点,这就是本节教材编写的主要思路。
内容点析
1.关于“台湾省的范围和领土归属”,教材通过叙述性课文和活动题1,配以台湾省地图,使学生从地理学科的角度出发,明确台湾省在政治上的领土归属问题。结合活动题1中的第一小题,使学生明确台湾省除台湾岛外,还有周边的许多小岛,重点找出钓鱼岛,说明其归属。活动题1的第三小题是通过学生量算实地直线距离,说明台湾与大陆近在咫尺、不可分割的关系。活动题2以时间发展为线索,从地质历史和社会、文化等史实材料出发说明台湾与大陆不可分割的关系。
2.关于“台湾省的位置”,教材通过叙述性课文和活动题1中的第二小题,并结合台湾省地图,重点强调了海陆位置和相对位置,强调这两个方面,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领土归属问题,对于其纬度位置,教材利用活动题1的第四小题,引导学生观察地图找出北回归线穿过台湾岛的哪个部位。通过重要的纬线确定某区域的位置,这是一种较好的定位方法,教材希望通过活动题的方式培养学生认识区域的能力。
3.关于“台湾岛的物产和资源”,教材以叙述课文和活动课文相结合的形式,并配以“台湾岛主要农矿产品分布”图,说明台湾岛丰富的资源和物产及其分布。从自然资源的角度看,教材主要列举了森林、矿产和水产,并在活动题1中重点提到了“森林之海” 和“东南盐库”。从物产的角度,教材主要提到了一些农产品,并通过活动题2中的第一、第三小题引导学生说明台湾岛的农产品有哪些?农产品和森林主要分布在什么地区?另外教材中还配有两幅图片“玉山是我国东部的最高峰”和“阿里山中的日月潭景色迷人”,这两幅图片是台湾岛美丽风景的缩影,可以由此说明台湾岛旅游资源丰富。
4.教材通过简短的叙述性课文和活动课文,并配以相应的地图和示意图,体现自然条件与物产、资源之间的因果关系。活动题2中的第二、第三小题和活动题3都是说明这种关系的。分析这几道题时,可以将“气温和降水分布图”、“台湾省地图”与“台湾岛主要农矿产品分布图”结合,从地形、气候两个方面说明台湾物产、资源丰富的原因以及分布特点。教材用“台湾山脉南段植被的垂直分布图”与“气温和降水分布图”结合说明台湾森林树种丰富的原因。从气温状况可知,台湾山脉处于热带、亚热带地区,因此山麓地带应该是热带植被。随着海拔升高,气温逐渐降低,植被变化为亚热带植被——温带植被——亚寒带植被——高山灌丛及草甸等,因此气候的垂直变化引起了植被的垂直变化,使得森林树种丰富。
5.关于“台湾经济的发展和特点。分析台湾的经济,应从其自然条件、资源出发,说明早期经济以农业及农产品加工为主,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口迅速增长,单纯的以农业为主体的经济无法满足台湾当地的需求,台湾经济发展的重心开始转变。教材利用“ 台湾出口贸易结构的变化”统计图,直观说明台湾经济由过去以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为主发展到现在以出口加工工业为主的变化,利用“台湾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示意图,直观说明能够促使台湾经济变化的有利条件,除示意图中显示的内容以外,还可以补充一个因素,即台湾鼓励发展出口加工的政策,也是台湾经济发展较快的重要因素。为了较好地说明台湾经济的特点和变化,教材在阅读材料中以新竹科学园区为案例,进一步说明台湾出口导向型经济的发展,并较好地补充了 “台湾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示意图中没有涉及的政策因素等。
6.关于“台湾工业的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这部分内容教材以活动课文配“台湾岛主要工业中心”分布图和“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示意图的形式出现,并且活动课文的三道小题以递进形式设问。解第一、二小题时,注意观察“台湾岛主要工业中心”分布图即可得出答案。在学生得出答案后,教师应该结合“台湾省地图”及第三小题的示意图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完成第三小题。
7.关于“绘制统计图”的技能训练。本节教材不仅引导学生判读统计图,同时在最后的活动题中给出学生关于“台湾三类产业产值构成”的数值变化,并绘出部分折线,未完成的折线部分由学生继续完成。通过此题训练学生绘制统计图的技能,训练时教师应注意指导学生如何根据图例确定三类产业所用的折线颜色,如何根据图表所给数据在图中查找横坐标、纵坐标。在学生完成此图后,教师应指导学生根据所绘制的折线图并结合“台湾省出口贸易结构的变化”折线图,分析说明台湾产业结构变化的特点。
『肆』 在地图上指出台湾省的位置和范围,分析其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特色,说明台湾省自古以来一直是祖国不可
从图中看出,台湾省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北濒东海,东临太平洋,南临南海,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台湾省主体是台湾岛,还有周围的澎湖列岛、钓鱼岛、赤尾屿、兰屿、绿岛等200多个岛屿;台湾岛地形以山地为主,平原分布在其西部地区,北回归线横贯台湾岛的中南部,台湾省大部分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南部沿海地区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台湾省工业以加工制造业为主体,形成进口-加工-出口型经济;台湾岛原来是与大陆连接在一起,后来地壳下沉,形成了我国第一大岛屿,台湾省的居民主要是福建省和广东省迁移过去的后代,因此台湾省自古以来一直是祖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
故答案为:台湾省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北濒东海,东临太平洋,南临南海,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台湾省主体是台湾岛,还有周围的澎湖列岛、钓鱼岛、赤尾屿、兰屿、绿岛等200多个岛屿;台湾岛地形以山地为主,平原分布在其西部地区,北回归线横贯台湾岛的中南部,台湾省大部分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南部沿海地区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台湾省工业以加工制造业为主体,形成进口-加工-出口型经济;台湾岛原来是与大陆连接在一起,后来地壳下沉,形成了我国第一大岛屿,台湾省的居民主要是福建省和广东省迁移过去的后代,因此台湾省自古以来一直是祖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
『伍』 台湾的位置、自然条件,旅游资源,社会经济特征
1. 了解台湾省的位置、范围、居民及地形特点
2. 记住台湾岛、澎湖列岛、钓鱼岛内、东海、南海、太平容洋、台湾山脉、玉山、日月潭、浊水溪
3. 知道台湾岛丰富的资源及其分布
4. 理解台湾省“进口——加工——出口”型的经济特征,记住主要城市:台北、基隆、高雄、新竹
能力、技能目标:
1. 通过读台湾省图、填写台湾省的各种地理事物,培养学生读图、用图、填图的能力。
2. 通过分析台湾省自然条件与各种资源的关系、台湾工业的布局特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思想教育目标:
1. 通过台湾省的学习,使学生坚定不移地树立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的一部分,尽早实现台湾与祖国大陆的统一,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
2. 通过台湾自然环境与资源和发展经济的关系,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 教学重点:
台湾省的自然环境——“海岛”的位置,“多山” 的地形
台湾岛丰富的资源——森林、水能、矿产、农产、海洋水产、气候、旅游等
“进口——加工——出口“型的经济特点
『陆』 台湾的地理位置的对于发展经济优势
优势:
台湾扼西太平洋航道的中心,是太平洋地区各国海上联系的重要交通枢版纽。中国东海和南海之权间往返的船只从这里通过。从欧洲、非洲、南亚和大洋洲到中国东部沿海的船只也从这里通过。从大西洋、地中海、波斯湾和印度洋到日本海的船只一般也经过这里。
北回归线穿过台湾岛中部,北部为亚热带气候,南部属热带气候,气候冬季温暖,夏季炎热,雨量充沛,有利于农业发展。盛产稻米,一年有二至三熟,米质好,产量高;主要经济作物是蔗糖和茶。蔬菜品种超过90种,栽种面积仅次于稻谷。
台湾四面环海,海岸线总长达1600公里,因地处寒暖流交界,渔业资源丰富。东部沿海岸峻水深,渔期终年不绝;西部海底为大陆架的延伸,较为平坦,底栖鱼和贝类丰富,近海渔业、养殖业都比较发达。远洋渔业也较发达。
台湾(Taiwan)位于中国大陆东南沿海的大陆架上,东临太平洋,东北邻琉球群岛,南界巴士海峡与菲律宾群岛相对,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总面积约3.6万平方千米,包括台湾岛及兰屿、绿岛、钓鱼岛等21个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64个岛屿。
『柒』 有关台湾省的地理环境和物产方面的资料
台湾是个呈南北狭长型的海岛,位于亚洲大陆东南、太平洋西岸东亚岛弧间,北临日本内、琉球群岛,南接菲容律宾群岛,是非常重要的交通枢纽;航空网络四通八达,是非常便利的旅游地之一。 台湾同时拥有热带、亚热带、温带的环境气候,香蕉、菠萝、柑橘、荔枝、龙眼、椰子、木瓜、批把、檄榄、苹果、摈榔、桃子、梨子、柿子等80多个水果品种每年产量都很大。在台湾四周的浅海中,大约有500多种鱼,常见的有鲷鱼、鲣鱼、鲔鱼、温鱼等,比较名贵的有鳗鱼、鲨鱼等。
『捌』 简洁一点 新疆或台湾 的地理环境(位置、地形、气候、河流等)和人文环境(人口、文化、经济等)
答:1.位置:中国西北; 2.地形:三山夹两盆; 3:气候:温带大陆气候(非季风区);专4.河属流:塔里木河(中国最长内流河),额尔齐斯河(我国唯一一条注入北冰洋的河流)。5.人口:2050万人(2007年). 6.文化:少数民族多为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信奉伊斯兰教及藏传佛教等; 经济:有喀什经济特区,国家实行西部大开发战略,资源丰富,实行西气东输等工程,经济得到一定的发展!
『玖』 台湾地理位置特点。
地壳运动与造山运动发达使台湾地形复杂多样,绝大部分地质构造由欧亚板块组成,菲律宾板块则往下成为隐没带。
东部和南部地区受吕宋火山岛弧等板块影响形成复杂地质,如与花东纵谷地质不同但相互平行的海岸山脉。地处板块交界处也使台湾有许多容易引发地震的地体断层,1914年至2014年一百年间中国共发生的3888起5级及以上地震就有35.9%发生在台湾。
因位居环太平洋火山带使台湾有数座死火山、休眠火山和相应的火山地形,不过除了大屯火山群和龟山岛外并无明显活动。台湾也因位处断层地带而有众多的温泉景点,吸引许多中外游客观光。
台湾岛四面环海,孕育了各种海岸地形,可分为岬角与海湾相间的北部岩岸、海岸线平直单调的西部沙岸、珊瑚礁地形为主的南部珊瑚礁海岸、山地和海洋相邻的东部断层海岸。
(9)台湾省地理位环境和经济发展扩展阅读:
台湾的气候
北回归线穿过台湾中南部的嘉义、花莲等地,将台湾南北划为两个气候区,中部及北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南部属热带季风气候。整体气候夏季长且潮湿,冬季较短且温暖。
北部受东北季风影响使1月至3月出现雨季,冬季中部和南部地区没有受到明显影响,5月台湾进入梅雨季节。6月到9月为台湾的夏季,天气炎热,其中台北都会区是盆地地形,热能无法快速消散,加上城市热岛效应,夏季最高气温常可达35℃及以上,7月平均气温可接近30℃。
台湾岛四面环海,每年9月至隔年5月西伯利亚冷高压南下时,冷空气受海洋调和,冬季气温相对华南地区稍显温暖。
冬季台南以北的平地气温偶尔出现4℃。中部及北部1月平均气温12至15℃左右,南部1月平均气温可高达18℃左右。合欢山、玉山、雪山等海拔1500米以上的高山因地势高,11月至4月常有降雪。
『拾』 台湾省的位置、范围以及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特色
台湾位于中国大陆东南沿海的大陆架上,地处东经119°18′03″至124°34′30″,北纬20°45′25″至25°56′30″之间。台湾东临太平洋,东北邻琉球群岛,相隔约600公里;南界巴士海峡,与菲律宾相隔约300公里;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相望,最窄处为130公里。台湾扼西太平洋航道的中心,是太平洋地区各国海上联系的重要交通枢纽。
台湾海峡呈东北向西南走向,北通东海,南接南海,长约200海里,宽约70至221海里,平均宽度约108海里,是海上交通要道,也是国际海上交通要道。中国东海和南海之间往返的船只从这里通过。从欧洲、非洲、南亚和大洋洲到中国东部沿海的船只也从这里通过。从大西洋、地中海、波斯湾和印度洋到日本海的船只一般也经过这里。
台湾位于中国东南海面,面积3.6万平方公里,包括台湾岛(面积3.58万平方公里)、澎湖列岛、绿岛、钓鱼岛、兰屿、彭佳屿、赤尾屿。全省共划7市16县。
台湾岛多山,高山和丘陵面积占全部面积的三分之二以上。台湾山系与台湾岛的东北——西南走向平行,竖卧于台湾岛中部偏东位置,形成本岛东部多山脉、中部多丘陵、西部多平原的地形特征。台湾岛有五大山脉、四大平原、三大盆地、分别是中央山脉、雪山山脉、玉山山脉、阿里山山脉和台东山脉,宜兰平原、嘉南平原、屏东平原和台东纵谷平原,台北盆地、台中盆地和埔里盆地。中央山脉纵贯南北,玉山海拔3952米,是我国东部最高峰。台湾岛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火山带上,地壳不稳,是一个多震的地区。
台湾气候冬季温暖,夏季炎热,雨量充沛,夏秋多台风暴雨。北回归线穿过台湾岛中部,北部为亚热带气候,南部属热带气候,年平均气温(高山除外)为22℃,年降水量多在2000毫米以上。充沛的雨量给岛上的河流发育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独流入海的大小河川达608条,且水势湍急,多瀑布,水力资源极为丰富。其中长度超过100公里以上的河流有浊水溪(186.4公里)、高屏溪(170.9公里)、淡水河(158.7公里),大甲溪(140.3公里)、曾文溪(138.5公里)、乌溪(116.8公里)。
台湾农耕面积约占土地面积的四分之一,盛产稻米,一年有二至三熟,米质好,产量高;主要经济作物是蔗糖和茶。蔬菜品种超过90种,栽种面积仅次于稻谷。台湾素有“水果王国”美称,水果种类繁多。花卉产值也相当可观。
台湾森林面积约占全境面积的52%,台北的太平山、台中的八仙山和嘉义的阿里山是著名的三大林区,木材储量多达3.26亿立方米,树木种类近4000种,其中尤以台湾杉、红桧、樟、楠等名贵木材闻名于世,樟树提取物更居世界之冠,樟脑和樟油产量约占世界总量的70%。
台湾四面环海,海岸线总长达1600公里,因地处寒暖流交界,渔业资源丰富。东部沿海岸峻水深,渔期终年不绝;西部海底为大陆架的延伸,较为平坦,底栖鱼和贝类丰富,近海渔业、养殖业都比较发达。远洋渔业也较发达。
台湾除有丰富的水力、森林、渔业资源外,其它自然资源有限,自产能源只有少量煤、天然气,金、银、铜、铁等金属矿产也较少,主要储藏于北部火山岩地区及中央山脉。
台湾六十年代起注重发展工业,现已形成以加工外销为主的海岛型工商经济。工业有纺织、电子、制糖、塑胶、电力等,开辟有高雄、台中、楠梓等加工出口区。北起基隆,南至高雄有电气化铁路和高速公路,海上和空中航线可达世界五大洲。
据台湾有关方面统计,截止1998年8月,台湾省人口为2181万多人,加金门、马祖人口,总数为2186万多人;人口年增长率约为7.31%。人口主要集中在西部平原,东部人口仅占全部人口的4%。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为568.83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第一大城市台北市的人口密度已达每平方公里1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