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理信息 » 地理环境对我国北方文化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我国北方文化的影响

发布时间: 2021-02-15 05:24:48

地理环境对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民族关系的影响

历史的面貌与发展方向,一向与自然地理条件有密切的联系。中国的长期统一和各民族的内聚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受益于东亚的自然环境。中国的地理环境,由于其天然特点而自成一个半封闭的、内向型的区域。这种环境一方面阻隔着同这一区域之外的交通,另一方面又保证着这一区域之内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密切交往。中国虽然多次分裂,但最终总能归于统一,而且每次统一的版图都大体相似,与地理环境有密切关联。总之,这个地理区域的环境特点促成了多元文化的产生,又使多元文化在发展中逐渐走向一体,走向统一。

中国北方有辽阔的蒙古高原,高原上以草原为主要景观。草原被横亘于中间的大沙漠、戈壁和阴山分割为内蒙古(漠南)和外蒙古(漠北)两片;在蒙古高原的北方,则是东西向绵延数千公里的山脉,山脉以北就是寒冷的西伯利亚。在西伯利亚南部,与蒙古草原相邻的山地中,有一些零星的部落居住在一些向阳的山坡和谷地中,如古代的丁零、黠嘎斯(柯尔克孜人的祖先)等部。他们世世代代千方百计地向南发展,以图进入平坦辽阔、水草丰美的蒙古草原。蒙古草原上则相继有北狄、匈奴、鲜卑、突厥、回纥和蒙古等部,盘马弯弓,四处游牧。他们向往长城以内的富庶与繁荣,钦慕中原的文化,一直具有南下的趋势。

中国的东北,西有兴安岭与蒙古草原相隔,东边则是浩淼的太平洋,北边东西向横列着外兴安岭,把中国的东北与千里冰封的东西伯利亚划分为两个区域。在这片由山海隔出的地域内,有辽阔的东北平原与丘陵地带。这里森林密布,沃野千里,北部宜于狩猎放牧,南部可以农耕。相继有东胡、肃慎(满族祖先)、乌桓、鲜卑(锡伯族祖先)、室韦(蒙古族祖先)、契丹和女真等族居处。东北与华北大平原之间,沿着渤海之滨,有一条狭长的走廊,由长城东端的山海关控扼其间。几千年来,起源于东北的民族,有的西向越过兴安岭,进入蒙古草原,如鲜卑、室韦;但更多的则相继沿着这条走廊南下,向温暖富庶和更为辽阔肥沃的中原发展。

中国的西北边陲,古称西域,即今天的新疆和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中亚地区。新疆由一系列祟山峻岭和难以逾越的荒漠戈壁构成天然的屏障。其北方是唐努山与阿尔泰山,阻挡着西伯利亚的寒流;西边是葱岭和海拔 4000米以上的帕米尔高原;南边是巍巍喀喇昆仑山,阻断了与青藏高原的交通。可见,这里是一个南北西三面环山的区域,只有东边敞开,向东北可进入蒙古草原,向东南沿河西走廊可直达甘、青地区和富庶的关中平原。这里自古相继有塞人、乌孙、月氏、匈奴、突厥、回纥和蒙古准噶尔部等部居处。这些古代的部落与民族,或来自于蒙古草原(匈奴、突厥、回纥、蒙古),或来自于河西走廊(乌孙、月氏),在此定居之后,也都以东部的中原和蒙古草原为主要的交流和发展方向。

葱岭以西的中亚河中地区(今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等地),在清代和清代以前的古代,也曾经长期是中国的疆域。它处于平行流入咸海的阿姆河与锡尔河之间,由一些山间盆地和绿洲组成,居住着粟特等经商务农的民族,这里是一个单独的地理区域。由于其西、北两边是干旱的草原与荒漠,活跃着强悍的游牧民族,南边是高山雪岭,为了经商和获得军事上保护的需要,使得粟特人自古以蒙古草原和中原为主要外出活动的区域。

中国的西南边界,则由世界最高的一列山脉,海拔5000米以上的喜马拉雅山和谷深水急的横断山脉连接而成,构成世界上最难以逾越的天险屏障。在古代,这里是中国交通最不方便的区域——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和由千山万壑组成的云贵高原。在这片区域中,自古就生活着吐蕃(藏族祖先)、门巴、羌、白、苗、傣等几十个民族。受西南方天堑屏障的阻挡和中原的吸引,这些民族活动和发展的方向也都是东北方的中原。

中国大陆的东南,则由一万余公里的海岸线组成,东南方的滔滔大海,长期被古代祖先们视为陆地的尽头。

中国这种变化多样而又具有内聚型的地理环境,对各民族的历史面貌都产生了明显的影响,造就了文化各异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有明显差距的各民族。如北方的游牧族,东北的狩猎族,天山以南的绿洲文化,西南藏、羌等民族半农半牧的高原文化。而连接着中国各地的江河水网,山间草原上的自然孔道,日益发达的交通工具,又把各地区和民族日益紧密地联结起来。

自古生活于中原四边的少数民族,一方面他们向外发展受到各种天然屏障和自然环境的阻隔与限制,另一方面中原温和的气候,辽阔肥沃而平坦的土地,丰富的资源和物产,特别是先进的文化,对他们有无限的吸引力。于是,几千年来,中国四边的少数民族,他们各种重大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的活动,都是向着中原的方向,即黄河与长江中下游流域发展。这种地理环境因素,产生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不断内聚的总体趋势。

②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第一节 地理环境及其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影响 一、地理环境 (P15、24页) 我们所说的地理环境,是指生物、特别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表层。地理环境包括两个方面: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又分为经济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是指地形、地貌、气候、水文、植被、海陆分布等,从总体上来说,发展变化的速度比较缓慢,人们往往难以觉察。但在某些阶段和某些局部地区,它的变化可能发生得非常迅速,非常剧烈,会造成巨大的影响。如地震、海啸、火山爆发之类。 人文地理环境,是指疆域、政区、民族、人口、城市、交通、农业、牧业等方面,发展变化的速度要比自然地理因素发展变化的速度要快得多。 这两种环境各有其特定的内容,但两者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不能截然分开的。 在人类产生之前,地理环境就已经存在,不过那时只有自然环境。在人类产生以后,完全单纯的自然环境就不再存在,因为人类的活动总会或多或少地改变自然环境。但在人类漫长的早期,人们对自然的影响毕竟是极其有限的。所以,地理环境主要的应该还是自然环境。特别是当我们研究地理环境对人类文化的影响时,更主要讨论的是自然地理环境。随着人类生产力的发展,人文地理环境逐渐形成,并且越来越起作用。到了近代,就更难以将这两者严格区分开来了。 二、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影响 (P25) 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当然也是人类的意识或精神的基础。它对于人类文化的产生和走向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地理环境对人类或人类社会的影响,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决定或不决定,而应该作全面的认识。 从总体来说,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所起的作用是具有决定意义的。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为人类的生产、生存、发展、消亡或离开这个环境提供了物质基础。人类是自然的产物,人类的生存取决于自然环境,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在这一特定的自然环境中进行的,人类的任何历史阶段特别是远古阶段,都离不开这一特定的地理环境; 2、决定了这一自然环境中的一切生物及其活动(包括人类及其活动),都不可避免地有一个产生、发展以至消亡的过程。如许多生物物种的灭绝;关于人类消亡的话题:核武器的威胁、金字塔等早期人类文明的来源、佛教关于劫的说法。 3、在这个环境中的一切物质和由物质产生的能量。既不能增加,也不会减少,只能是各种形式的转化或传递,除非受到这一环境之外(例如其他星球)因素的影响,或者离开这一环境。 4、人类的一切活动必须顺应这一环境的内在规律。只有在这一前提下,人类才能够更好的利用、开发这一环境,使它向着有利于人类自身发展的方向转化。 从具体的地理环境来说,在具体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在具体的人和物上,地理环境一般只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而不是决定性的作用。只要对地理环境的开发利用还远没有达到它的极限,人类的发展就拥有相对广泛的自由。 自然生态环境是人类创造文化的载体。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工业化的加深,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自然环境存在着可供利用的最后限度,而现在的发展已经接近了这个限度。人类虽然通过适应环境、改造环境而改造自身,但成为环境的主人后,便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环境的制约。这也就是说,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的,人通过改造自然获得发展文化的机会,但毕竟要受到自然环境的制约。教材认为,尽管地理环境提供给人类的资源是有限的,但只要人类还没有超越这一限度,就能够拥有相对无限的活动余地(第25页)。这是一种理想的观点。

③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何在

第三节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和影响

一、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

1.由于土地、气温回、雨水答等条件较好,所以较早形成农业社会,使文化发展较早、较快。

2.尽管也有游牧文化和农业文化的冲突和融会,但由于农业人口始终占有数量上的多数和文化上的优势,所以农业文化始终占主导地位。

3.由于疆域辽阔,跨纬度大,所以局部自然环境的变动,并不能影响总体的农业生产,使文化的延续有了稳固的物质基础。

4.由于受周围的地理障碍的保护,文化得以独立发展,长期延续。

二、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

1、由于地形地貌繁复,地理特征多样,造成文化多样。

2、有游牧文化和农业文化的不同。农业文化中也有中原文化、吴越文化、楚文化、巴蜀文化等区别。

3、各种文化区域之间经济形态、生活方式、观念形态不同,且接受外界影响的程度也不同。

三、对开放和封闭的影响

1、相对封闭的环境,使中国文化独自完成文明发生期(与其他文明的比较)。

2、形成中国独特的表意文字、文学艺术、哲学、思维方式、社会结构,自成体系,与西方大异其趣。

3、使中华文化没有断层,保持鲜明的民族特色,具备前后递进、陈陈相因的延续性。

4、长期隔离和文化发展水平高,造成自我中心意识。

④ 我国地理环境对于文地域文化形成产生哪些影响

首先,可以说,气候对文化的影响是最大的.它影响了人们吃的、穿的,用的,渗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降水和气温决定了人们的主食.中国东部平原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以南地区主要为水田,以北地区主要为旱田.南方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暖湿润,其充足的热量、水分和光照条件很适合水稻的生长,因此南方人以大米为主食.而北方的雨季较短,太阳辐射的强度又不够,不适宜种植水稻,但却适合种植小麦、高粱等,因此北方人以面食为主.虽然随着人口的迁移和饮食方式的融合,有不少南方人偶尔会以面条、饺子等做正餐,但是米饭作为南方人的主食这个位置并没有动摇,这个结论在北方同样成立.气候也造就了一些地区特有的饮食文化.例如广东的凉茶和老火汤.由于广东比较湿热,人容易上火,所以需要经常喝凉茶或汤水,而北方的气候寒冷,为了驱寒,东北人无论男女,有事没事都会喝点酒.气候不同使人们的运动爱好也不同.北方的冬天有雪,湖面结冰,人们可以在湖面上溜冰,享受冰雪世界的美丽.而南方即使是冬季,气温也比较暖和,湖面不会结冰,冬泳越来越得到欢迎.第一、它导致了不同地区其城市形态不同.“一般情况下,平原地区的城市形 态比较规整,山区的城市形态受地形、地貌条件的限制,不同地区差别较大.”1如 成都位于四川盆地内,地势比较平坦,因此城市内部各个组成部分都比较集中.而“重庆地处长江和嘉陵江交汇处的丘陵山区,地区的崎岖不平使城市发展在地域上失去了完整性”2,用地比较分散.第二、地形、地貌的不同导致农业土地的利用形式不一样.在平坦的平原上我们可以建设农田,种植水稻、蔬菜等,而在丘陵区,地势的崎岖不平不适宜种植粮食作物,但却适合种茶,种果树或营造经济林.在黄土高原上,降水本来就少,加上水土流失比较严重,为了防止水土流失,我们可以把山坡改造梯田,发展小规模农业.第三、地形、地貌的不同使不同地区的艺术特色不同.再次,水文状况对文化的影响越来越重要.水是人类的生命之源,没有了水,则人类将会灭亡.依山傍水是人类理想的居住环境.第一,农业生产活动对水的依赖性很强.河套地区降水较少,其东面又有黄土高原、太行山阻挡了海洋的湿润气流,不适宜植物的生长和人的居住,但由于它位于黄河的上游,水源较为丰富,使农业生产成为可能,为河套文明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

⑤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有什么样的影响

一,地理环境对生活方式的影响
地理环境不同,人们的生活方式当然也不同。就比如北方人爱吃面食,而南方人爱吃米食此类等等。我国的气候从南到北,既有热带,又有寒温带,气温差异影响农作物的生长期,对农民的垦植发生吸引,所以形成人口南移、文化南进的趋势。以年降水量400毫米为界,中国约略分为温润的东南和干寒的西北两大区域,自然条件的差异,使前者被人们开辟为农耕区,养育出一种以定居农业为基石的农耕文化;后者则成为游牧区,繁衍出以游牧为生,善骑战的游牧文化。农耕与游牧文明构成了中国古代文明的主体。一般来说 ,农耕民族依恋土地 ,重农轻商,居安思稳 ,保守平和;游牧民族迁徙不定 ,重牧轻农 ,勇猛好斗。在中国历史上,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有过长期的对垒 ,如军事上有长城的建筑、战争的对立,文化观念上如中原与周边 ,内地与边疆 ,蛮荒之地与礼仪之邦等的对立。但是,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通过迁徙、聚合、战争,和亲、互市等等途径 ,达到彼此交流 ,互相融合。如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 ,便积极推展大规模的汉化运动“禁胡服”,“通婚姻”······由于这些政策的推行 ,胡人的生活型态有了很大的转变 ,胡,汉的血统彻底混合,彼此之间的隔阂逐渐消弭。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但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点。各民族的文化也存在差异。中国文化虽然存在多样性和差异性,但又具有统一性。形成了中国文化的大统一。各种文化共存形成了中国文化的显著特点。 地理环境对中国农耕文化的影响。古往今来,中国依然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中国经济的基础,地理环境影响了中国农耕业的分布。南北农耕存在显著差异。由于南北天气.降水的影响。影响了中国农耕业的分布。南北农耕存在显著差异。由于南北天气.降水的影响。北方干旱降水少。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南方天气湿润降水量多,以种植水稻为主。所以农耕作物的种植主要由地理环境决定。因此饮食上北方人多吃面食而南方则多食米食;而穿衣风格上东西南北各不同,如气候影响北方人多穿靴子而南方则相对少有此类等等。
二,地理环境对思想观念的影响
不同的地理环境与物质条件,是人们形成了不同的思想观念。如果以长江为界简单地把中国划分为南北两大块的话 ,南北文化存在着差异。有学者曾经说“: 大抵北方之地,土厚水深,民生其间,多尚实际。南方之地,水势浩洋,民生其间,多尚虚无。”北方辽阔的黄土地和黑土地,景色壮丽,气候干燥寒冷,天空高旷凄凉,植被贫乏,在这种环境下,人物的性情多厚重,强悍、豪爽、严谨。而南方水流纵横,山色清华,植物华丽,气候温暖湿润,云霞低垂清灵,在这种环境下,人物的性情多柔婉、细腻,灵捷、浪漫、精明。

⑥ 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哪些影响

我国许多聚落都位于河流或山脉南北,因此就会以“阴”或“阳”命专名,如贵州省会贵阳,属境内贵山之南而得名;湖南的衡阳市,在衡山之南;四川的绵阳市,位于绵山以南得名;河南省南阳市,位于南山以南;山西的山阴县,因县境在佛宿山之阴得名。此外河南的洛阳,位于洛水以北;河南的汝阳,位于汝水以北;湖南省益阳市,位于益水之北而得名。

⑦ 地理对地域文化的形成有何影响

亚是人类古代文明中心之一。在印度河流域,几千年前就形成了城市。古代印度人在印专度河、恒河属流域发展了农业,建造了城市,创造了优美的诗歌、舞蹈,宏伟的建筑和佛教塑像雕刻艺术。
南亚是佛教和印度教的发源地。目前除了斯里兰卡居民仍多信奉佛教以外,印度、尼泊尔等国大多数居民信奉印度教,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的居民多信奉伊斯兰教。
南亚以黄种人为主。
南亚大部分属于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受季风影响每年6月——9月为雨季,10月——次年5月为旱季。与房屋的关系不太知道。
南亚的主要粮食作物为水稻和小麦,经济作物有棉花、茶、黄麻等。
南亚的建筑及穿着方面我想你应该知道,我不描述了,因为没有图片,打字很累。
铱爱⑤♀の 2008-05-03 12:07 检举

⑧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有哪些

一、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

1.由于土地、气温、雨水等条件较好,所以较早形成农业社会,使文化发展较早、较快.

2.尽管也有游牧文化和农业文化的冲突和融汇,但由于农业人口始终占有数量上的多数和文化上的优势,所以农业文化始终占主导地位.

3.由于疆域辽阔,跨纬度大,所以局部自然环境的变动,并不能影响总体的农业生产,使文化的延续有了稳固的物质基础.

4.由于受周围的地理障碍的保护,文化得以独立发展,长期延续.

二、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

1、由于地形地貌繁复,地理特征多样,造成文化多样.

2、有游牧文化和农业文化的不同.农业文化中也有中原文化、吴越文化、楚文化、巴蜀文化等区别.

3、各种文化区域之间经济形态、生活方式、观念形态不同,且接受外界影响的程度也不同.

三、对开放和封闭的影响

1、相对封闭的环境,使中国文化独自完成文明发生期(与其他文明的比较).

2、形成中国独特的表意文字、文学艺术、哲学、思维方式、社会结构,自成体系,与西方大异其趣.

3、使中华文化没有断层,保持鲜明的民族特色,具备前后递进、陈陈相因的延续性.

4、长期隔离和文化发展水平高,造成自我中心意识.

(8)地理环境对我国北方文化的影响扩展阅读

中国周边的地理环境较为封闭,海上交流有限,而且没有一种外来力量能够对中国文化形成挑战。一些游牧民族,如蒙古族、满族等虽然在军事上是征服者,但是在文化上却是被征服者。伊斯兰文化,印度文化均因为地理屏障,未能较深地影响到中国文明。反过来,同样由于地理原因,中国也未能将自己的文化影响范围扩大到全世界。

很多人认为古代中国的文化是全世界领先的,中华文明引领世界千年,只是近代才开始落后,也有很多人喜欢拿同时期汉朝与罗马帝国进行比较。实际上这样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这样的比较也没有任何意义,原因就在于古代中国与世界其他范围内的文明交流十分有限,相互之间很少有直接的碰撞,因此很难比较罗马帝国与汉王朝。此外,一种文化必需与相应的地理环境相适应。

自古以来北方的游牧民族与华夏民族各方面的交流都十分频繁,游牧民族也吸收了很多华夏民族的先进文化,但中原对草原的影响始终不像对日本、朝鲜那么大,原因就在于中原、日本、朝鲜都是农耕文化,相互之间的交流和影响更加容易,而草原为游牧文化,因此不可能对华夏民族的传统文化全盘吸收,只是部分的借鉴。明朝后期工业革命后的欧洲开始强大并逐渐加强最中国的文化影响和渗透,而由于中华文明深厚的底蕴,这样的影响始终非常有限,防线最终被穿破是在鸦片战争以后。

虽然如前所说,中华文明由于地理原因,受到外界的影响较小,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国文化是闭塞的。中国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从其他文明中吸收了很多的东西,只不过这些东西都被汉化了。例如现在的凳子就是从游牧民族传入的,在南北朝时被称为“胡床”。

参考资料网络——中国文化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