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理信息 » 地理环境的地带性与非地带性

地理环境的地带性与非地带性

发布时间: 2021-02-15 02:03:10

地理环境特征既有整体性,又有差异性;自然景观的分布既有地带性,也有非地带性.阅读图,回答问题.(1

(1)从图中信息可以判断出,乙地位于赤道附近的刚果盆地,地势低平,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高温多雨,为热带雨林气候.这种气候和地形条件,造就了流量丰富稳定的刚果河水系;湿热气候又为热带雨林植被的发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从而形成了该地的地理环境整体性特征.
(2)从两地全球降水分配差异的角度分析.甲乙虽然成为热带雨林气候,但甲地位于几内亚湾北部沿海,夏季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北移,气压带风带也随着北移.这时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右偏形成西南季风,使得甲地形成迎风坡,降水较多,冬季受东北信风影响,为背风坡,降水较少,因此甲地降水年内分配差异较大,而乙地全年降水均匀,因此造成两地植被景观的差异.
(3)读图分析,丙位于马达加斯加岛东部,受马达加斯加暖流和东南信风迎风坡影响,降水丰富,因此虽距离赤道较远,但自然带类型与甲、乙两地形同.这是自然地域非地带性分异现象.
故答案为:
(1)该地属于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位于刚果盆地,地势低平,这种气候和地形条件,造就了流量丰富的刚果河水系;湿热气候又为热带雨林植被的发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从而形成了该地的地理环境整体性特征.
(2)甲地降水年内分配差异较大,7、8、9月多,12、1、2月少;而乙地全年降水均匀,因此造成两地植被景观的差异.
(3)该地处于迎风坡,终年受东南信风带来的海洋水汽影响;沿岸有马达加斯加暖流常年流经,因此丙地自然带类型与甲、乙两地的相同.

❷ 形成地理环境非地带性差异的是什么

相对于地理环境地带性现象(水平地域分异和垂直地域分异)而言,地球表面并不是所有事物都属于地带性的分布规律,即不符合一定的分布规律的现象。
例如:1、荒漠中的绿洲(局部水分条件所致)2、世界陆地自然带图,找找看与北半球相比,南半球缺失哪两个自然带?(苔原带和针叶林带)为什么?(南半球高纬度地区无陆地分布,均为海洋)
以上就是非地带性分布现象。如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自然因素的分布不具备地带性规律,称非地带性因素。它干扰或破坏了地带性分布规律,造成地域分异的地方性差异,这种变化叫做非地带性,如绿洲的分布,是呈现为局部的、特殊的非地带性。
那么非地带性因素包括哪些?

1.海陆分布:如北半球高纬度的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呈东西延伸、南北交替的现象十分明显,而南半球相同纬度绝大部分是海洋,故没有苔原带和针叶林带分布。

2.地形起伏:如南美安第斯山南段西侧是多雨的温带森林,而同纬度的山脉东侧却是干燥的巴塔哥尼亚沙漠。(见地图册P40)

3.局部环流和洋流:如信风带大陆西岸,因受离岸风及沿岸寒流的影响,在海岸带形成沙漠(如秘鲁寒流)。又如西欧的温带海洋性气候纬度范围到达60°N以北,是受到了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见地图册P40)

4.局部水分变化:如热带荒漠带和温带荒漠带内的绿洲。

5.局部地热异常:如在冰岛,苔原是这里的地带性植被,但在热泉附近却分布着草甸。

6.人为作用:如在沙漠边缘营造防护林、填湖造田、培育水稻等活动都可以造成对地带性规律的改变等等。

❸ 地理资源分布的地带性和非地带性怎么理解啊

地带性就是说,按照分布规律和自然形成的,可以推理出来的,比方说等温线的分布规版律,等等,有规权律可以遵循的。
非地带性就相反,无法通过一般规律解释的,好比说马达加斯加和秘鲁的气温分布规律,就不能按一般的地带性来分析,而要从地形,洋流,等等。
类推到自然资源的地带性非地带性也是一样。

❹ 怎样理解地带性规律和非地带性规律

●非地带性因素有哪些?

解析:总的来说,非地带性因素概括起来有如下几类。

1.海陆分布:如北半球高纬度的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呈东西延伸、南北交替的现象十分明显,而南半球相同纬度绝大部分是海洋,故没有苔原带和针叶林带分布。

2.地形起伏:如南美安第斯山南段西侧是多雨的温带森林,而同纬度的山脉东侧却是干燥的巴塔哥尼亚沙漠。

3.局部环流和洋流:如信风带大陆西岸,因受离岸风及沿岸寒流的影响,在海岸带形成沙漠。又如西欧的温带海洋性气候纬度范围到达60°N以北,是受到了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

4.局部水分变化:如热带荒漠带和温带荒漠带内的绿洲;局部水分矿化度的变化:如在沿海平原的温带落叶阔叶林中,由于盐分变大出现的碱蓬草地。

5.局部岩石性质的变化:如在四川盆地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由紫红色的砂岩、页岩风化而成的紫色土。

6.局部地热异常:如在冰岛,苔原是这里的地带性植被,但在热泉附近却分布着草甸。

7.人为作用:如在沙漠边缘营造防护林、填湖造田、培育水稻等活动都可以造成对地带性规律的改变等等。

●非地带性因素与地带性因素有何关系?

解析:两类因素的关系,明显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非地带性因素叠加在地带性因素之上,使地带性分布规律变得不很完整或不很鲜明。

2.地带性因素影响是普遍的、基本的;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是局部的、特殊的。如澳大利亚大陆,其东部受大分水岭的阻挡和沿岸暖流影响,分布着热带雨林和亚热带森林,但从整体讲,地带性因素起主导作用。

3.在两种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下,形成了复杂的地理环境。如我国处在同纬度的两广地区和横断山区,前者因受东南季风影响,属于热带雨林和季雨林;后者因受地形影响而成为高山植物区。地表各地的地理环境都具有所在地带的地带性特征,同时又不同程度地受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具有非地带性特征,使自然环境更加复杂

地带性
自然环境各要素在地表近于带状延伸分布,沿一定方向递变的规律性。包括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
自然地理学中专指纬度地带性。纬度地带性决定于太阳光热因地球形状及其公转与自转运动而产生的自赤道向两极递减的规律。表现为地表自然带近于沿纬线东西延伸,南北更替的带状分布规律。纬度地带性在广阔平坦地区表现最为明显,而高大的山脉和海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使地带性发生不规则的变异。海洋表层亦有表现。

地带性因素
由于地球球体形状所致和地球自转与公转运动的影响,使太阳辐射能在地表分布不均,由低纬向高纬逐渐减少,在热量差异的基础上,在不同的气候带内又有不同的生物和土壤分布,这样便形成了自然带沿纬向分布的规律。

纬度地带性
自然地理现象在地球上的分布具有沿着纬线方向(东西延伸)南北更替的条带状规律性,叫做纬度地带性。纬度地带性在广阔平坦的平原上表现最为明显。纬度地带性是由于地球的形态、自转、及黄赤交角导致太阳辐射能在地表分布不均匀,在地表的分布从赤道向两极成带状递减,使气温、降水、蒸发、风向、风化作用、成土过程以及土壤和植被等一系列自然地理要素有规律地变化。

经度地带性
在同一纬度带中,自然地理现象显示呈东西方向更替的规律性。这种自然带的分布大体上与经线平行,并伸展成条带状,称为经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的产生受海陆分布和山脉的南北走向控制,而在大气湿度、降水等水的因素所引起的自然地理特征方面表现的东西差异最为明显。

山地垂直自然带
在高山地区从山麓到山顶温度、湿度和降水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变化,这就形成了山地垂直气候带。生物、土壤等受气候影响也相应地有垂直分布的规律性。自然带的这种垂直地带分布,称为山地垂直自然带。如我国秦岭山地,长白山和西南部横断山等山地垂直自然非常明显。在世界各大山脉都分布着山地垂直自然带,又称垂直带。

地带性因素和非地带性因素
(一)地带性因素 太阳辐射能分布因纬度而不同,气候主要受纬度因素制约,水文、植物、土壤等的分布也都受到气候因素的影响,它们的分布一般都呈带状分布。所以气候、水文、植物和土壤等,称为地带性因素。地带性规律就是受地带性因素影响而表现出来的,其中气候是地带性因素中的主导因素。
(二)非地带性因素 自然地理环境因素中,有些因素如海陆分布、地形、岩石等,它们的分布与太阳辐射能没有联系或没有直接联系,而是受内力因素、主要受地质构造控制,其分布不成带状。所以海陆分布、地形和岩石等,称为非地带性因素。地形是非地带性因素中的主导因素。
地带性因素和非地带性因素两者是有联系的。例如,地形隆起对地带性因素有一定干扰作用,海南岛自然地理景观的地域分异主要是由于水分的地域差异而引起的,而水分的地域差别就是由于非地带性因素——地形隆起影响。岩石属于非地带性因素,但岩石风化过程以及形成的松散风化壳的分布,又受到地带性因素影响。由此看来,自然环境受带性和非地带因素影响。自然环境特征是由这两组因素综合作用造成的。
(三)非地带性现象 自然现象并不都是由地带性规律支配,并非所有自然现象都呈带状分布。例如,湖泊、沼泽等的分布就不是带状的,它主要受地形因素影响。凡是有局部洼地,即可积水成湖;局部洼地、排水不畅,地下水位过高、土壤过湿,就可以形成沼泽和沼泽土。平原地区有湖沼,山地区域也有湖沼分布;低纬度地区有湖沼,高纬度地区也有湖沼。所以湖泊、沼泽和沼泽土等的分布,都属于非地带性现象。当然,湖泊、沼泽的形成与气候因素也有一定关系,例如气温低、蒸发量小,更加有利于沼泽的产生。

❺ 什么是地带性土壤和非地带性土壤

地带性包含纬度地复带性、经度地制带性(海陆位置)、垂直地带性,这些因素共同影响某地的气候,气候则决定植被,气候和植被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土壤是地带性土壤。例如:江南丘陵的红壤属于地带性土壤;东北的黑钙土属地带性土壤而沼泽土则属非地带性土壤;
四川盆地的棕黄壤属于地带性土壤,而四川盆地的紫色土则属于非地带性土壤。因为同纬度地区紫色土非常少见,从成因上分析紫色土是由盆地周围的紫色砂岩和页岩风化物在盆地堆积形成,富含钙、磷、钾等矿物元素较为肥沃。由于人为耕作而逐渐形成的土壤例如水稻土、黑垆土都是非地带性土壤。

❻ 地带性因素和非地带性因素

楼主的题目问得有问题吧,应该是成因不同的是哪个吧

从自然带分布状况来看,大洋洲的热带内雨林带容纬度位置要比南美洲的纬度位置高。从成因来看,两地热带雨林带的差异很大,南美洲的热带雨林带是终年受赤道低压带控制,盛行赤道气团,所以终年高温多雨。大洋洲的热带雨林带分布在信风带大陆的东岸,位于来自海洋信风的迎风坡地带,又四周海域有暖流经过,再加上地形的抬升,加强了地形雨,而发育成热带雨林带。

答案:1

由此可知,非地带性因素对自然带的形成和分布的影响表现为改变、约束、缺失和呈斑点状。总之,各地的地理环境都是在地带性因素和非地带性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形成的。

❼ 地带性,分异规律,和非地带性分有什么区别

地带性分异规律指受水热等地带性因素影响,自然带呈带状的分布规律,如由赤道到两极的分异规律;由沿海到内陆的分异规律;由山麓到山顶的分异规律。

非地带性指的是受非地带性因素(如陆地形状;地形;洋流、地质作用等)影响形成的分布规律.如绿洲;如紫色盆地等。

1、地域分异规律(rule of territorial differentiation)也称空间地理规律,是指自然地理环境整体及其组成要素在某个确定方向上保持特征的相对一致性,而在另一确定方向上表现出差异性,因而发生更替的规律。

2、地带性和非地带性是两种基本的地域分异规律 ,它们控制和反映自然地理环境的大尺度分异 。

1)地带性规律

地带性分异规律是俄国著名地理学家 B.B.道库恰耶夫于 19 世纪末发现并揭示出来的 ,其要点可以概括为:①太阳辐射能是自然带和自然地带形成的能量基础;②由宇宙-行星因素引起的太阳辐射能在地表不同纬度区域的不均匀分布,是形成自然带和地带的动力学原因;③带和地带只在理想情况下呈东西方向延伸,并具有环球分布特点,同时沿南北方向发生更替;④客观上应存在除地带性规律以外的另一种规律。

2)非地带性规律

非地带性是由于地球内能作用而产生的海陆分布 、地势起伏、构造运动、岩浆活动等决定的自然综合体的分异规律。海陆分异,海底地貌分异,陆地上大至沿海-内陆间的分异、小至区域地质、地貌、岩性分异,以及山地、高原的垂直分异,均属非地带性分异范畴。

拓展资料:

地域分异规律是在人们认识自然的过程中逐步获得并加深认识的。古希腊的埃拉托色尼根据当时对地球表面温度的纬度差异的认识,将地球划分为5个气候带,是最早对气候分异规律的认识。中国2000多年以前的《尚书·禹贡》据名山大川的自然分界,将当时的国土划分为九州。这是中国最早对地貌分异规律的认识。19世纪德国A.von洪堡经过实地考察,研究了气候与植被的相互关系,提出了植被的地域分异规律。19世纪末, 俄国В.В.道库恰耶夫以土壤发生学观点进行土壤分类,并由此创立自然地带学说,同时指出它对地表各种自然现象的普遍意义。随着对陆地表面的分异现象的深入研究,人们发现许多自然地带是不连续的,大的山系、大的高原还出现垂直带现象。这些现象的存在说明除了地带性的地域分异规律外,还有非地带性的地域分异规律在起作用。

❽ 非地带性与地带性是什么

地带性指自然环境各要素在地表近于带状延伸分布,沿一定方向递变的规律性.包括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
非地带性与地带性对应,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相互作用形成的自然综合体不按或偏离地带性规律的特性,或仅指不呈带状分布的地方性差异.
详见网络“地带性”、“非地带性”.
(一)地带性因素
太阳辐射能分布因纬度而不同,气候主要受纬度因素制约,水文、植物、土壤等的分布也都受到气候因素的影响,它们的分布一般都呈带状分布.所以气候、水文、植物和土壤等,称为地带性因素.地带性规律就是受地带性因素影响而表现出来的,其中气候是地带性因素中的主导因素.
(二)非地带性因素
自然地理环境因素中,有些因素如海陆分布、地形、岩石等,它们的分布与太阳辐射能没有联系或没有直接联系,而是受内力因素、主要受地质构造控制,其分布不成带状.所以海陆分布、地形和岩石等,称为非地带性因素.地形是非地带性因素中的主导因素.地带性因素和非地带性因素两者是有联系的.例如,地形隆起对地带性因素有一定干扰作用,海南岛自然地理景观的地域分异主要是由于水分的地域差异而引起的,而水分的地域差别就是由于非地带性因素——地形隆起影响.岩石属于非地带性因素,但岩石风化过程以及形成的松散风化壳的分布,又受到地带性因素影响.由此看来,自然环境受带性和非地带因素影响.自然环境特征是由这两组因素综合作用造成的.
(三)非地带性现象
自然现象并不都是由地带性规律支配,并非所有自然现象都呈带状分布.例如,湖泊、沼泽等的分布就不是带状的,它主要受地形因素影响.凡是有局部洼地,即可积水成湖;局部洼地、排水不畅,地下水位过高、土壤过湿,就可以形成沼泽和沼泽土.平原地区有湖沼,山地区域也有湖沼分布;低纬度地区有湖沼,高纬度地区也有湖沼.所以湖泊、沼泽和沼泽土等的分布,都属于非地带性现象.当然,湖泊、沼泽的形成与气候因素也有一定关系,例如气温低、蒸发量小,更加有利于沼泽的产生.

❾ 地理 地方性分异和非地带性分异有啥不同啊

一楼说的1有待修正。地带性规律指自然环境各要素在地表近于带状延伸分布,版沿一定方向递变的规权律性。包括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 自然地理学中专指纬度地带性。高中阶段把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都看做地带性规律。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