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族的地理位置
1. 56个民族的地理位置
民族名称 主要分布地区
蒙 古 族 内蒙古自治区,辽宁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吉林省,黑龙江省,青海省,河北省,河南省,甘肃省,云南省。
回 族 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河南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青海省,云南省,河北省,山东省,安徽省,辽宁省,北京市,黑龙江省,天津市,吉林省,陕西省。
藏 族 西藏自治区,四川省,青海省,甘肃省,云南省。
维吾尔族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湖南省。
苗 族 贵州省,云南省,湖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四川省,广东省,湖北省。
彝 族 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
壮 族 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广东省,贵州省。
布 依 族 贵州省。
朝 鲜 族 吉林省,黑龙江省,辽宁省。
满 族 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河北省,北京市,内蒙古自治区。
侗 族 贵州省,湖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
瑶 族 广西壮族自治区,湖南省,云南省,广东省,贵州省,四川省。
白 族 云南省,贵州省。
土 家 族 湖南省,湖北省,四川省。
哈 尼 族 云南省。
哈 萨 克 族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甘肃省。
傣 族 云南省。
黎 族 海南省。
僳 僳 族 云南省,四川省。
佤 族 云南省。
畲 族 福建省,浙江省,江西省,广东省,安徽省。
高 山 族 台湾省,福建省。
拉 祜 族 云南省。
水 族 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
东 乡 族 甘肃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纳 西 族 云南省,四川省。
景 颇 族 云南省。
柯 尔 克 孜 族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黑龙江省。
土 族 青海省,甘肃省。
达 斡 尔 族 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仫 佬 族 广西壮族自治区。
羌 族 四川省。
布 朗 族 云南省。
撒 拉 族 青海省,甘肃省。
毛 难 族 广西壮族自治区。
仡 佬 族 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
锡 伯 族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辽宁省,吉林省。
阿 昌 族 云南省。
普 米 族 云南省。
塔 吉 克 族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怒 族 云南省。
乌 孜 别 克 族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俄 罗 斯 族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鄂 温 克 族 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
德 昂 族 云南省。
保 安 族 甘肃省。
裕 固 族 甘肃省。
京 族 广西壮族自治区。
塔 塔 尔 族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独 龙 族 云南省。
鄂 伦 春 族 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
赫 哲 族 黑龙江省。
门 巴 族 西藏自治区。
珞 巴 族 西藏自治区。
基 诺 族 云南省。
2. 台湾高山族的地理位置,急~~
大陆官方所谓的<高山族>
只是一个台湾少数民族的统称
事实上台湾的<高山族>
一共有十四个种族
各有独立的语言风俗和文化以及信仰
你的问题很难回拿答
3. 台湾的高山族有那些
台湾原住民(高山族)共有13族,另外属泰雅族一支的赛德克族正积极争取成为第十四个原住民族分别是:
1.太鲁阁族 2.泰雅族 3.鲁凯族 4.阿美族 5.卑南族 6.排弯族 7.赛夏族 8.邹族
9.雅美族 10.噶吗兰族 11.布农族 12.邵族 13.撒奇莱雅族
地理分布:
赛夏族:
分布在新竹苗栗两县交界的山区,和泰雅族毗邻而居,传说赛夏族祖先曾自大霸山山麓移至大湖及苗栗一带,其后又继续南移。
赛夏以鹅公髻山和横平背山的脊线,分为南北两群。
北赛夏分布在新竹县五峰乡大隘社的十巴儿(Shipaii)、夏埔(Shigao)、碑莱(Pilai)。
南赛夏分布在苗栗县南庄乡东河村瓦罗(Walu)、卡拉湾(Kalawan)、蓬莱村的巴卡散(Pakasan)、阿米希(Amisi)、泰安乡锦水村的巴卡利(Pakali)、马陵(Malin)、坑头(Invawan)、狮潭乡百寿村。著名的矮灵祭场向天湖即是隶属於东河村。
族人分布以苗栗县南庄乡最多,主要在东东、蓬莱、南江三村。其次为新竹县五峰乡,新竹县竹东镇亦有赛夏族人。
赛夏深受泰雅族影响,也有纹面习俗,是父系社会,以矮灵祭闻名。
总人口近五千多人
邵族:
邵族是台湾原住民族之一族,曾有学者依据邵族的迁移传说,认为是阿里山邹族的一支,又依其分布与邻近的布农族关系较为密切,也有学者认为,邵族的文化恰介於汉族文化与原住民文化的边缘,因此有人主张,邵族是最晚汉化的平埔族群,亦或最早汉化的高山族群,但事实上,邵族拥有独特的语言和丰美的文化特质,其本来就是独立的 一族是无庸置疑的,而邵族族人普遍反对被视为平埔族群之一族,长期以来,他们力争能成为「台湾原住民族之第十族」。
今天,邵族原住民居住的范围,局限於日月潭一带,绝大部份聚居在称作德化社的日月村,少数几户定居在水里乡 大平林,户数大约六十余户,人口数近三百多人(民国九十二年资料),可以说是台湾最袖珍的原住民族群,更是人类的瑰宝。
邵族的本来风貌,保有诸多文化特质,他们自古以来,依存著日月潭,及其周围的这块福地,生生不息,创造了丰硕的文化,从采集、渔猎、农耕诸生产中,蕴育出灿然可观的人文特色
邹族:
邹族大致分为北邹及南邹,当中的北邹指的是阿里山曹亚族(又分为Tapagu-Tufuja群和Lututu群),南邹是指卡那布亚族及沙阿鲁阿亚族。
邹族又称曹族,人口主要分布在嘉义县阿里山乡,其次为高雄县三民乡,另外还零星分布於高雄县桃园乡、南投县信义乡境内。总人口近四千多人
鲁凯族:
鲁凯族主要居住本省南部中央山脉的东西两侧。
住在西侧为分布在老浓溪支流浊口溪的下三社群,以及分布在隘寮溪流域的西鲁凯群,以海拔五百至一千公尺的山区为主要居住地;住在山脉东侧的一支则分布在吕家溪流域,称为大南群或东鲁凯群,居住在台东平原边缘地带。
鲁凯族分布在屏东县和台东县。
屏东县雾台乡人口数最多,其次为台东县卑南乡,再来是高雄县茂林乡及屏东县三地门乡。
人口总数近一万多人
排湾族:
排湾族以台湾南部为活动区域,北起大武山地,南达恒春,西自隘寮,东到太麻里以南海岸。
分为Raval亚族和vutsul亚族;vutsul群又分为paumaumaq群(北排湾族)、chaoboobol群和parilario群(南排湾族)、paqaroqaro群(东部排湾)。
排湾族人口集中屏东县,以来义乡人口最多。玛家乡、三地门乡、泰武乡、春日乡、狮子乡、牡丹乡及台东县等行政区也都是排弯族分布地。
总人口数近七万多人
雅美族:
雅美族在行政区分上隶属於台东县兰屿乡,总人口数近三千多人(民国九十二年资料),分布在红头、
渔人、椰油、东清、胡岛、银野六村。
台湾东南海外的兰屿岛,面积四十五平方公里,是一火山岛。全岛大部份为山地,大半为热带雨林覆盖。
雅美族人在山海交接处建立村落,住屋为半穴居。因四周环海,他们以捕鱼为生,每年三至六月随著黑潮回游到来的飞鱼,是族人最重要的渔捞物。也种植并食用薯、芋、栗。因为海洋在生活中的重要性,连带使得鱼舟下水礼也成为雅美族年中的重要行事之一。
由於地理隔绝,他们是原住民中较晚接触汉人的一支。
卑南族:
卑南族位於中央山脉以东,卑南溪以南的海岸地区,台东纵谷南方的平原上。
依其起源传说,分为两个系统:
一是石生起源说的知本系统,发源地为Ruvoahan,包括知本、建和、利嘉、初鹿、泰安。
一是竹生起源说的南王系统,发源地是Panapanayan,包括南王、槟榔、宝桑。
卑南族分布於台东县卑南乡,共分为八个社,包括知本村、建和村、利嘉村、泰安村、槟榔..美浓村、初鹿村、南王村、温泉村。昔称「八社番」。
人口集中在台东县,其中以台东市比例最高;其次是卑南乡,总人口数近九千多人
布农族:
布农族分布在埔里以南的中央山脉及其东侧,直到知本主山以北的山地,是部落的散居社会。
布农族分为六大社群:卓社群(南投县玉山一带)、卡社群(南投县东部山区一带)、丹社群(南投与花莲县界一带)、峦社群(南投县、嘉义县界玉山一带)、郡社群、搭科布兰郡(简称兰社群,在今中央山脉南投,人数较少)。
现今布农族的分布地以南投县信义乡最多、其次为花莲卓溪乡,另外还有分布於高雄县桃园乡、台东县海端乡。
总人口数近四万多人
布农人喜欢山居,高山深处常有他们的聚落。是父系社会,行大家族制。
阿美族:
阿美族主要分布,台东市是阿美族人口分布比例最高的地方,其次是花莲光复乡、吉安乡、台东县的东河乡及成功镇。
分为北部群、中部群和南部群。
北部群包括南势阿美,中部群包括秀姑峦溪及海岸阿美,南部群包括卑南及恒春阿美。
阿美族分布在台湾山脉东侧,立雾溪以南,沿太平洋岸的东台纵谷及东海岸平原。包括台东县的东河、池上、关山、长滨、成功、卑南、台东市、花莲县新城、吉安、寿丰、凤林、光复、丰滨、瑞穗、玉里、富里、屏东县牡丹、满州等十九个乡镇市。
阿美人大部份居住於平地,只有极少数居於山谷中。
总人口数近十四万多人,是台湾原住民中人口最多的一族。
泰雅族:
泰雅族分布在台湾北部中央山脉两侧,以及花莲、宜兰等山区。又分为泰雅亚族(Tayal)和赛德克亚族(Sedek)。
泰雅亚族又分为Sekoleq群和Tseole群。
赛德克亚族又分为东赛德克群和西赛德克群。
泰雅族居住地域境内的高山相当多,例如插天山、栖兰山、合欢山、大霸尖山、奇莱山等都是。河川则有新店溪、大甲溪、秀姑兰溪等。以山田烧垦和狩猎采集为生。
泰雅的黥面最引人注意,以前,泰雅男子须猎首,女子需会职布,才可黥面。人口分布以花莲秀林乡最多,分布区尚有南投仁爱乡、新竹尖石乡、桃园复兴乡、花莲县万荣乡、宜兰县南澳乡。
总人口数近九万余人仅次於阿美族,为台湾原住民族的第二大族。
噶吗兰族:
噶吗兰族大致分布於宜兰、罗东、蘇澳一带,以及移往花莲市附近及东海岸之风滨乡与台东县长滨乡等地。
噶吗兰族为台湾平埔族的一个支系,原来分布於兰阳平原一带。十八世纪末期,汉人大量移垦兰阳平原,并利用各种手段夺取噶吗兰族人的土地。迫於环境及生活压力,噶吗兰族人陆续迁移至花莲和台东地区,并与当地人混居、通婚。花莲县丰滨乡新社村的噶吗兰族人聚落,是现在噶吗兰族人较集中的地区。
太鲁阁族:
清朝居於南投县仁爱乡静观一带,及花莲县秀林乡之山区,目前住於南投县者,分布於仁爱乡之松林、卢山、静观
在花莲县者,除分布於秀林、万荣两乡外,尚有一部分住於卓溪乡立山村,及吉安乡庆丰,南华与福兴等三村。
4. 台湾的地理位置
由于韩国和日本没有自然资源,只能从海外进口,因此大韩海峡到麻六甲海峡的东、南亚海路、堪称韩国和日本的生命线。韩国和日本使用的原油等战略物资的百分之九十九都经过这条航路,中国进口原油的百分之九十五,也从这条航路运输。而且,三国出口商品,也必须经过这条航路才能到达印度、中东和欧洲地区。从台湾海峡走对于韩国与日本西南部的大型轮船比较近,而绕道巴士海峡距离较远。大型货轮很费油,当然不会舍近求远。
5. 中国各民族的地理位置
京族
主要聚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市的(氵万)尾、山心、巫头潭吉4个自然村。
蒙古族
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其余分布在中国的东北、西北地区。
景颇族介绍
主要分布在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潞西、陇川、 盈江、瑞丽、梁河五县,少部分散居于其他州县。
白族介绍
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部以洱海为中心的大理白族自治州。少部分散居在四川、贵州、湖南等地。
保安族介绍
主要聚居在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保安”是保安族的自称,历史上曾被称作“回回”、“保安回”等。
藏族介绍
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以及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临近省。
达斡尔族介绍
在中国东北富饶美丽的嫩江两岸,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莫力达瓦斡尔族自治旗、鄂温克族自治旗、黑龙江齐齐哈尔市和新疆塔城等地。
朝鲜族介绍
主要分布在吉林和黑龙江、辽宁省,其余散居于内蒙古自治区和内地一些城市。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主要聚居区。
拉祜族介绍
主要分布在澜沧江流域的思茅、临沧以及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高山族介绍
主要居住在中国台湾省,其余3000多人,散居大陆福建、浙江等沿海地区。高山族有许多支系,主要包括阿美人、泰雅人、排湾人、布农人、鲁凯人、卑南人、曹人、雅美人和赛夏人。
黎族介绍
主要聚居在海南省中南部的东方、 白沙、陵水、昌江黎族自治县 和乐东、琼中、保亭黎族苗族 自治县。
哈尼族介绍
绝大部分集中聚居于滇南红河和澜沧江的中间地带。
哈萨克族介绍
主要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和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其余分布在甘肃、青海等部分地区。
珞巴族介绍
主要分布在西藏东起察隅、西至门隅之间的珞瑜地区。"珞巴"是藏族对他们的称呼,意为"南方人"。
赫哲族介绍
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的饶河、抚远两县,聚居在街津口、四排、八岔3 个民族乡。
基诺族介绍
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 傣族自治州景洪县的基诺民族乡.
满族介绍
主要分布在东北三省,辽宁省为最多,少部分散居在全国各大中城市。
门巴族介绍
主要 聚居在西藏墨脱县和错那县。
纳西族介绍
主要聚居在云南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其余散布于维西、中甸、德钦、宁蒗、永胜等县。
傣族介绍
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部*边境的弧形地带, 西双版纳傣族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以及耿马、孟连、元江、新平等自治县。
徳昻族介绍
主要散居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潞西县和临沧地区镇康县。
东乡族族介绍
主要聚居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的东乡族自治县,少数散居在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侗族介绍
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三省(区)毗邻的黔东、玉屏、新晃、通道、芷江以及三江等县。
鄂温克族介绍
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呼 伦贝尔盟的鄂温克族自治旗。鄂温克族生活的地区,处于大兴安岭支脉的丘陵山区。
鄂伦春族介绍
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 东北部的鄂伦春自治旗、扎兰 屯市、莫力达瓦旗、阿荣旗, 黑龙江省的塔河、呼玛、逊克、嘉荫县和黑河市。
柯尔克孜族介绍
主主要 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西南部的克孜勒苏柯尔克 孜自治州以及北部的特克 斯、昭苏、额敏等县。
毛南族介绍
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的环江县。
怒族介绍
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怒江僳僳自治州的泸水、福贡、贡山、兰坪县。
苗族介绍
主要分布在贵州(约占苗族总人口的50%)、湖南、云南、广西、海南等省(区)。其中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苗族最大的聚居区。
仫佬族介绍
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北 部山区,9 0 %聚居于罗城仫佬族自治县。
普米族介绍
主要居住在云南西北高原 的兰坪老君山和宁蒗的牦牛山麓。少数分布于丽江、永胜、 维西、中甸以及四川的盐源、木里等地,与当地民族杂居。
撒拉族介绍
主要聚居在青海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其余分布在青海、甘肃、新疆等州县。
独龙族介绍
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北部的怒江僳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境内的 独龙河两岸的河谷地带。
布朗族介绍
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勐海县的布朗山和西定、巴达、打洛山区,其余的散居在临沧、思茅等地。
瑶族介绍
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广西、湖南、云南、广东、贵州和江西等省区。
仡佬族介绍
主要分布在贵州省务川仡佬族自治县和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
畲族介绍
主要居住在福建、浙江两省的广大山区,其余分布在江西、广东和安徽省境内。
土族介绍
青海特有的少数民族
佤族介绍
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南部的西盟、沧源、孟连、耿马等县。
彝族介绍
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及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形成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
裕固族介绍
主要分布在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和酒泉市黄泥堡裕固族乡。
壮族介绍
广西壮族自治区是他们的主要聚居地。
羌族介绍
主要聚居区是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汶县。
乌孜别克族介绍
分散居住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南部和北部,与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和睦相处。
锡伯族介绍
主要分布在新疆伊犁地区的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和辽宁、 吉林等省。
塔吉克族介绍
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的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
塔塔尔族介绍
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伊宁、塔城、乌鲁木齐。
你的分可不好挣呀。
6. 台湾省的地理位置特征
台湾岛——中国第一大岛,战略要地。位于东海南部,西依台湾海峡(属于东海),距福建省海岸75~220海里;东濒太平洋;东北与日本琉球群岛为邻,距冲绳岛约335海里;南隔巴士海峡与菲律宾相望,距吕宋岛约195海里。岛形狭长,从最北端富贵角到最南端鹅銮鼻,长约394千米;最宽处在北回归线附近,约144千米。面积3.58万平方千米,占全省面积逾99%,为台湾省主岛,在世界大岛中列第38位。人口约2300万(2006)。其中汉族约占98%,高山族等约占2%。 远古时期,台湾与大陆便有密切的文化渊源。秦汉开始,海峡两岸人民之间的交往频见于史籍。三国时称夷州。隋时称流求。元代在澎湖设巡检司管辖澎湖和台湾,隶属福建同安县(今厦门)。明代称今台南一带为台湾,后泛称全岛。明天启四年(1624)和六年,荷兰和西班牙殖民者分别侵入台湾。南明定武十七年(1662),郑成功收复台湾,置承天府。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1885年建省。1895年被日本强行割占。1945年日本投降后,由中国政府收回。1949年国民党军队退踞至今。 自然条件属大陆岛。处于东海大陆架南部边缘。两亿多年前古生代晚期,地壳运动奠定了台湾岛的地质基底。4000万年前开始的喜马拉雅运动,地壳受挤压褶皱上升,形成最初台湾山系;约250万年前,地壳继续褶皱上升,构成台湾岛的现代地形。第四纪冰期海面下降与大陆相连,间冰期水面回升,复成海岛。 岛上多山,山地和丘陵占全岛面积2/3。分布于东部和中部,自东向西有台东、中央、玉山、雪山和阿里山5条平行山脉,呈北北东--南南西走向,以中央山脉为主分水岭。其中海拔1000米以上山地约占全部山地的一半,海拔3500米以上山峰有30余座。最高峰玉山,海拔3997米,为中国东南部第一高峰。丘陵多围绕5大山脉山麓,主要有北部的基隆、竹南丘陵,中部的丰原、嘉义丘陵和南部的恒春丘陵,海拔约在600米左右。北部有大屯火山群,海拔多在1000米以下,是北部的重要屏障。 平原多在西部。台南平原最大,北起彰化,南至高雄,面积达4550平方千米,为岛上农业兴盛、人口密集、城镇较多地区。南部屏东平原和东北部宜兰平原亦为重要农业地区。狭长的台东纵谷平原介于台东山脉与中央山脉之间,是东部南北天然交通孔道。盆地主要有台北盆地、台中盆地和中部埔里盆地群。 海岸较为平直,岸线长1139千米,东部从三貂角至旭海为断层海岸,雪山山脉北端、中央山脉北端和南端,台东山脉直逼岸边,峻峭耸立,海底急剧倾斜,离岸数千米,水深即达一二千米;除北部有较大的宜兰平原外,仅在花莲、台东等地有小块冲积平原。北部从三貂角至淡水河口为峡湾海岸,多岬角湾澳。西部从淡水河口至枋寮为沙质海岸,岸线平直,沙滩绵长,较多地段便于登陆;滩涂宽广,多沙洲、 湖,尤以大肚溪口至曾文溪口一带海埔新生地增长迅速。南部从枋寮至旭海为珊瑚礁海岸,多陡峭崖岸,前有裙礁,南端鹅銮鼻与猫鼻头间有较低平的南湾。 全岛河流共151条,以中央山脉为分水岭,分别向东、西流入海洋,大都流程短、落差大、多险滩瀑布,富水力资源,不宜通航。以中部浊水溪最长,发源于合欢山,西流入海,长186千米,流域面积3155平方千米。河长大于100千米的还有高屏溪、淡水河、曾文溪、大甲溪、大肚溪,皆西流入海。天然湖泊很少,著名的有日月潭。 地跨北回归线南北,终年受黑潮影响,属南亚热带和北热带湿润气候,高温、多雨、多风。年平均气温由北而南为21~25℃,7月平均约28℃,1月14~20℃;山地气温随高度而递减,3000米以上山地冬季有积雪。年平均降水量东、中部在2000毫米以上,东北部的火烧寮多达6300毫米以上;西部沿海一带较少,多在1500毫米左右。降水量与季风有关,北部冬季多于夏季,南部适相反。冬季盛行东北风,夏季盛行南风和西南风。夏、秋季常受热带气旋影响,以7~9月最盛,平均每年有3.5次8级以上热带气旋登陆本岛。正处环太平洋地震带,地震发生频率较高,以花莲及其附近海底最多。东岸属不正规半日潮,大潮差1.2米。西岸北港溪口以北属正规半日潮,潮差中部最大达4.2米,两端为2.6米。北港溪口以南大部为不正规半日潮,潮差1~2米。其中冈山至枋寮段为不正规全日潮,潮差较小,约为0.6米。 本岛西南有澎湖列岛,东北有钓鱼列岛,周围尚有彭佳屿、棉花屿、花瓶屿、基隆岛、和平岛、龟山岛、绿岛、兰屿、七星岩、琉球屿等,连本岛共86座岛屿。 经济、交通耕地面积约占全岛面积1/4。粮食生产以稻米为主。经济作物以甘蔗为主。其他有茶叶、热带水果、香茅等,为传统出口产品。森林资源较丰,覆盖率达52%。但木材自给率只占10%~12%。畜收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1/3,渔业占1/4。现有远洋渔船约2000艘,总吨位约40万吨,近海小渔船1万余艘。 工业主要有制造业、电力业、矿业和建筑业4大部门,以纺织、电子、化学、食品加工等项为主,同时发展以进口原料和出口加工产品工业。主要分布在西部平原地带,并构成以台北、台中和高雄为中心的工业区。有大小船舶修造企业250余家,主要制造集装箱船、游艇和渔船及修理船舶。大型船舶修造集中在高雄、基隆,高雄建有可容两艘50万吨级船的船坞。全年造船61.5万载重吨(1990)。台北县石门乡和万里乡、屏东县恒春镇建有核电厂3座,其装机容量占全岛电力1/3。原油产量不足需求量的1%。 岛内交通以公路为主,由环岛公路、横贯公路和南北高速公路为干线构成公路网,总长约2万千米。其中由基隆至高雄的高速公路,经西部14个县市,长达373.4千米,是岛内交通大动脉。铁路主要为西部纵贯线和宜兰、北回、台东、南回和屏东等线构成的环岛干线,全长约913千米,其中由基隆至高雄的纵贯铁路、长408.5千米,已实现电气化,为铁路主干线。另有支线和生产专业铁路约2000千米。有民用和军用机场约50个,桃园和高雄为国际航空港。有大小海港10余个,高雄、基隆、台中、花莲和苏澳为5大港口。主要有通往日、美及东南亚各地的定期海、空航线,对香港的海、空联系均甚频繁。1995年海运总吞吐量达1.41亿吨,其中90%为进出口货物。左营港为本岛专用军港,高雄、基隆、苏澳等港部分作军用。 军事意义地处中国海区东南部前沿,又位于亚洲东部岛链中环,为中国东南沿海和近海交通线侧翼的海上屏障,是维护中国在东海、南海和太平洋海上权益的战略要地。历来常受外国侵占,发生多次重大战事。 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日本倭船进犯福建后转而占据台湾岛西南岸,福建都司沈有容率战船队冒风浪经澎湖追歼倭船于台湾岛近岸。南明定武十六年(1661),郑成功率船队乘满潮出敌不意地通过水浅滩多的鹿耳门,驶入大员湾实施登陆。当荷军以舰船两次从海上反扑时,皆被郑军击退。 1840~1842年中英鸦片战争期间,英舰曾侵入鹿耳门、鸡笼(今基隆)、大安港等地窥伺和炮击,皆被击退。1874年(清同治十三年),日本借口"牡丹社事件",派军队在台湾南部琅峤(今恒春)登陆并进攻石门、牡丹社等地,遭到平埔人顽强抵抗达半年之久,日军终以战死、病亡600人后撤走。1884年(清光绪十年),法国在进行马江海战前后,皆派舰队攻占台湾北部基隆、淡水后转而在海上对台湾封锁。在大陆军民的支援下,台湾军民的抗法斗争终于取得胜利。1895年(清光绪二十一年),台湾军民奋起开展反占领、反割台斗争。5月,日军从三貂角一带登陆,先占领岛屿北部,后逐渐向南推进,台湾军民在中部、南部利用有利地形殊死抵抗日军占领。斗争持续达5个月,日军以伤亡约3万人的代价方占领全岛。
7. 关于高山族
高山族现有人口40多万。主要分布在台湾省台湾本岛的中部山区、东部纵谷平原和兰屿岛上,人数月有二十九万一千多人,分布面积约一万六千多平方公里,平埔人主要散布在西部平原上,人口约十万人左右。另有近3000人散居在大陆的福建、浙江等沿海地区。居住在台湾省的高山族因地区、语言、文化的差异,又分为许多支系,主要包括阿美人、泰雅人、排湾人、布农人、鲁凯人、卑南人、曹人、雅美人和赛夏人,以阿美人的人口为最多。平埔人因为散居台湾各地,20世纪后已基本汉化。
清朝统一台湾以后,统称高山族为“番族”。又因分布地域的不同而分为“东番”、“西番”、“南番”、“北番”,或以居住地势的差异分为“高山番”、“平埔番”,或以发展水平及其与汉人关系亲疏分为“野番”、“生番”和“熟番”。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台湾期间,称高山族为“高砂族”、“蕃族”。台湾光复以后,台湾当局曾使用过“高山族”这一名称,后来又称“山地同胞”、“山胞”、“先住民”、“原住民”等。1994年经过台湾高山族开展的“还名运动”之后,台湾官方正式承认了“原住民”的称谓。我们在这里所讲的“高山族“,则是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以后,祖国人民对台湾少数民族的称谓。解放后,在1953年的全国人口普查中,国务院有关单位也正式采用并公布高山族这一名称。
关于高山族的来源有很多种学说,主要有以下三种:1.土著居民说:连横在《台湾通史》中提到“高山之番,实为原始”,认为高山族是台湾最早的居民;2.南来说:主要根据高山族人(平埔人)的体质、语言、文化等方面具很多与马来人相似的特点,而认为高山族人来自菲律宾和婆罗州诸群岛的马来人,但是随着台湾考古学、民族学和民族学的新发现,这种学说已经发生了动摇;3.西来说,又称大陆说,主要依据考古发掘证明高山族原始文化与祖国大陆东南沿海一带的原始文化属于同一类型,因而主张台湾高山族来源于大陆古越人一支。近年来最新的考古学发现以及文献资料记载及高山族民间传说,证明了高山族来源的多源论,即:高山族主要来自于祖国大陆东南沿海一带古越人一支,也有少数来自东北琉球群岛和南方菲律宾和婆罗州诸群岛以及密克罗尼西亚诸群岛的居民,与早先迁来的古越人相互融合,逐渐发展成今天的高山族。
二、高山族的语言文字
高山族没有自己的文字,但是有自己的民族语言。 由于高山族居住的各地区语音的差别较大,有时彼此通话有些困难。经调查确认,高山族语言属于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 高山族的语言有20余种,现在主要使用的有13种,可以分成三大语团,即:泰雅语团、曹语团和排湾语团。他们总的特点是属于多音节没有声调的语言。由于高山族人长期和汉族人共同劳动生活,很多高山族人也会讲闽南话。
三、高山族的生产技术
由于高山族长期受到外国殖民者的残酷统治,生产力未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各地区高山族人的生产发展也很不平衡。在平埔地区生活的高山族人,经济发展水平与汉族大体相同,阿美人和泰雅人生活的大部分地区农业已经十分发达,但是居住在山区的高山族人,如排湾人、布嫩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狩猎、捕鱼和采集仍然保留,但是在经济生活中已经居于次要地位,仅作为农闲时分的一种法辅助性收入。居住在山区的高山族人,物物交换比较普遍。
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高山族形成了独特的基层组织——“社”,社是自然村寨,小社由一个氏族组成,大社由数个氏族组成,一般大社可达千人,小社五六百人,实行民主政治,重大问题由社大会决定。社首领包括头目(领袖)、祭司(或巫师)和长老会。是社的最高权力机构。头目领导耕作、渔猎,裁决内部纠纷,帮助祭司组织祭祀活动。
多数高山族社以会所作为社的活动中心,也是男性年龄组织的教育训练场所。年龄组织是社内部以年龄为序的一种等级制度。各支系的年龄等级划分有多少之别,大致可分为幼年、少年、青年、壮年和老年等级别。凡男性,都要归入相应的年龄等级,担负一定的社会分工。每隔数年,要举行一次晋级礼。从少年开始,严格按照性别施以基本训练。男性是狩猎、耕作方面的技能训练;女性是纺织、家务及采集方面的训练。男子一旦成年,要举行隆重的成丁礼升入青年等级,进入会所食宿,并参加集体劳动和作战。青年们在成丁礼之后,被承认是部落正式成员,才有权参与社政治生活。
高山族人在生产劳动、日常生活和祭祀中都有很多禁忌。如在收获期内不准与外地人来往,也不准擅自踏入他人田地。狩猎时男人不准触摸麻类,怕迷路、或负伤。女人不能触碰男子的猎枪和武器,男子也不可随便摸弄妇女用的织布机,妇女怀孕后忌用刀斧,忌食猿肉、山猫肉、穿山甲肉和并蒂果实等。
四、高山族的宗教信仰
高山族的宗教信仰是灵魂崇拜、祖先崇拜、图腾崇拜等。高山族一般相信人死后灵魂不灭永世长寸,并在默默中保佑其子孙后代。所以一般将灵魂尊为神,对神的信仰大部分就是对祖先的崇拜。从而将祖训看成是神的意志而不敢违犯 。
高山族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祭祀活动,居住在平原地带的有播种祭、驱虫祭、收获祭,居住在山地和沿海地区的高山族有狩猎祭、渔祭等。
高山族内巫术比较盛行,其占卜方法有水占、瓢占、鸟占等等,并有多种形式的巫书。
五、高山族的历史
230年 吴孙权派卫温、诸葛直率领一万人到台湾,带回高山族数千人
1127—1279年 南宋政府将澎湖隶属福建省泉州晋阳县
1271—1294年 元朝政府派人到达台湾,在澎湖设立“巡检司”,管辖澎湖台湾
1661—1662年 郑成功进军台湾,1662年收复台湾
1683年 清政府统一台湾
1885年 台湾建省,刘铭传任台湾巡抚
1895年 中日“马关条约”割让台湾给日本,台湾高山族和汉族人民在各地反割台的战斗中,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击
1943年 开罗会议发表宣言确定台湾等地归还中国
1945年 台湾光复
1947年 二.二八起义爆发,各地高山族人参加斗争
六、高山族的文学
高山族人在民族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创造并流传着丰富民间文学,主要为民歌和神话故事两种形式。
高山族的民歌十分丰富,传统的高山族民歌以歌颂劳动、歌颂祖先和歌唱新婚、会饮等为主题,朴素而鲜明地表现了高山族人的劳动生活和爱憎情感。现代的高山族民歌则多表达生产劳动和斗争,恋爱和婚姻,舞曲和生活歌,怀念家乡歌和童谣等。
神话故事是高山族民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高山族社会生产力水平相对落后,人们对自然认识有限,往往借助想象来解释自然现象和生活现象,神话故事也由此产生。高山族创造的神话故事主要内容包括:关于人类起源和风俗习惯的传说;关于对地斗争、社呢干产劳动和自然现象的传说;关于动物和植物的传说以及关于台湾和大陆、高山族和汉族之间历史渊源的传说等。这些神话故事通过高山族人口口相传,延续至今。
七、高山族的音乐
高山族人民非常爱好音乐和舞蹈,其音乐也大都与舞蹈相伴,用高山族独特的乐器加以演奏。
高山族的乐器主要有嘴琴、竹笛、鼻笛和弓琴等。嘴琴长约十厘米,宽约二、三厘米,用竹子削成薄片,中央开一细长的小孔,孔的一端镶上极薄的铜舌,竹片的右端结着线绳,左手将凸面放在口上,右手轻轻拉动线绳震动铜舌便发出声音,和呼吸相配合便可成音律。鼻笛是用长约三十七、八公分的两根竹笛绑在一起,用鼻孔吹的乐器。弓琴形状象胡弓,弓弦用月挑草的纤维制成,下端用左手握紧,右手的拇指和食指拨弄弓弦便发出声音。
每逢祭祀活动,高山族人聚集在一起,载歌载舞,表达愉快的心情。
八、高山族的舞蹈
高山族的民间歌舞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已经成为高山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高山族的舞蹈以模拟、反映和再现捕渔、狩猎、农耕等生产、生活的动作、场景为主,具有鲜明的原始舞蹈色彩。其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为集体群舞。人数从几十到数百,甚至上千。常常以熊熊篝火为中心,群集饮酒,酒酣则歌舞并作,众人携手成为圆圈,忽尔“挽手合围”,忽尔“连臂踏歌”,有节奏地跺脚、跳跃、摇身、摆手,场面壮观热烈。常见的高山族民间舞蹈有:
拉手舞:是高山族最为流行和最具代表性的舞蹈形式,人们通常将其成为高山族舞蹈,他是以大家共同携手且歌且舞为主要特点的。
杵歌:高山族有用杵和臼舂米的习惯,杵歌表现的就是这样的劳动场景,舞蹈时妇女们身着节日盛装,头戴鲜花,持杵围臼,且歌且舞,节奏由慢及快编制成意趣独具特色的劳动乐章。
甩发舞:是雅美人妇女独具特色的舞蹈之一,一般参加人数不限,有长发者便可。舞蹈时妇女们排成一列,手臂相挽,双手抚胸,脚步前后踏动,慢慢地摇动身躯和长发。随着音乐旋律的加快,身体和头部的摆动幅度越来越大,逐渐进入高潮:前进、曲膝弯腰、长发前甩,继而后退、直腰,顺势将头发急速甩起。如此前后交替,周而复始。甩发舞以飘拂甩动的长长黑发为表演中心,蕴含着强烈的原始生命力,一直深受高山族人民的喜爱。
九、高山族的美术
高山族富有艺术创造才能,其手工工艺主要有纺织、竹编、藤编、刳木、雕刻、削竹和制陶等。排湾人的木雕艺术颇为精湛,刳削是著名传统工艺,他们仅用一把刀就能刳制成各种富有民族特色的器具。
雕刻工艺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更为普遍。有圆雕、浮雕,也有线雕、镂雕、空雕。在一些生活用具、装饰品、乐器上都刻着人物、动物、花卉等各种美丽的图案花纹,刀法刚劲细腻,特富自然情趣,形象十分生动逼真。排湾人的雕壶、屏风和雕板(屋内的一种嵌板)、背椅、木枕、木桶、木匙、烟斗等,饰纹巧妙,刻工精致。祭祀祖先“灵屋”的雕柱,更是让人赞叹不已。以及家屋的横梁、屋檐、槛楣等都雕刻的五颜六色,十分美观,其中以蛇形雕刻为最多。雅美人鱼船上的雕刻也十分有名,在船舷两侧刻有人形和几何纹样,十分美观。
在纺织方面,在久远的年代高山族人就懂得用绩麻织成“番布”。在泰雅、赛夏两族中,素有“男以武功,女以纺织”来决定其社会地位的习俗。他们的纺织方法基本相同,都有垂直纺轴,以手搓捻后缠于轴上。织机均属较原始的平地腰织机。织机的夹布板两端挂在织妇的腰际,经线的尾端绕结在经线筒或经线轴上,用两脚蹬着。而阿美、雅美和卑南人则用两根木柱插在地上,将经线板拌住,不用足蹬。但夹布板仍缚于腰际。织妇则坐在地上或凳子上从事纺织。按照传统习俗,女子在织布小屋中工作,男子不得进入。纺织品主要有白麻布和白褐相间的平行条纹麻布。在布上进行刺绣、挑花,用于各种装饰。
高山族妇女不但能够织出带有各种彩色纹样的麻布,在刺绣方面也有不少精美的作品出现。高山族在衣裤、委屈怒、胸襟、头巾等处多加上刺绣,以横纹花样最多,色彩鲜艳。
十、高山族的娱乐
刺藤球和荡秋千是高山族排湾人普遍喜爱的娱乐活动。刺藤球起源于“五年祭”,是五年祭祈祖禳福的一项重要祭典,祭司长老站在高台木架上将藤球高高抛出,一边牵引长索,一边高声唱出象征人寿年丰、武功战绩等吉祥物名称。青年手持刺竿竞相挺刺,每刺中一次,观众便狂呼呐喊、群情激昂,刺中者也会被视为英雄般对待,荣誉之至。
荡秋千是另一项青年男女踊跃参加的娱乐活动,荡秋千时,姑娘坐在秋千的藤垫上,系上长索,请小伙子牵引操纵,两厢配合。
十一、高山族的服饰
高山族的服饰有追求多样化的色彩和偏向明丽华美的风格。各个地区高山族人的服饰有所差别,除排湾人外,其他地区头领与人民的服饰没有很大的差别,泰雅人和塞夏人上身穿着披肩、背心和胸襟,下身着裤,裹有腿布。服装样式男女不同,多用麻布和棉布制成。布农人和曹人有头布、皮坎肩、胸巾、肚套、裹腿布等,妇女还有短上衣和长裤。排湾男子有和汉族马褂相似的短上衣,妇女有长衫和围裙。阿美人男子有长袖短襟小上衣、围裙、披肩、缠头布,青年女子的盛装与男子大体相同,但裙子较长,,有包头布。雅美人男子上身着对襟坎肩,下穿丁字裤,女子除无袖短上衣外,还有围裙和自肩向腋下斜批的偏衫。
此外,高山族男子服装,一般都配有羽冠、角冠、花冠。一般兄弟民族妇女喜以花为冠,高山族男子以花为冠可以说是一个特点。有些部族的男子还要佩戴耳环、头饰、脚饰和臂镯、手镯,显得绚丽多彩。高山族妇女服饰基本上是开襟式,在衣襟和衣袖上绣着精巧美丽的几何图案。这种开襟服饰是应亚热带气候,可以起散热快、凉爽的作用,也易显示出人体上身的丰满、健壮的体型,使人产生活泼、自由、妩媚的感受。妇女的下身穿过膝的短裤,头戴头珠,腕戴腕镯,腰扎艳丽的腰带,脖颈上配有鲜花编成的花环。其帽子也很有特点,男子上山戴藤帽。帽顶上有圆形的图案,是雅美人图腾的标志。
高山族的男女服饰是色彩绚丽、华丽精美的。最有代表性的服饰是贝珠衣,又称贝衣。这种衣服是用贝壳雕琢或小圆形有孔的珠粒,用麻线穿起来,按横线排列缝在衣服上,一件珠衣大约需要五六万颗贝珠。过去一般为酋长或族长做礼服用。以现在珍藏品为例,一件无领、无袖、无纽扣的对襟长衣,衣长100公分,宽44公分。以织有红色花纹的原白麻布为底,周身缀满用贝壳磨切成的贝珠串,共2700余排,约8万多颗贝珠;背面饰有三排带铜铃的珠串,每排四串。由于贝珠多,手工复杂,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制成,因此十分宝贵。从贝衣的造型来看,泰雅人的贝衣多白色,耀眼,横向排列整齐,给人一种纯洁、整一中显华美的感受。而排湾人的贝衣则以橙、黄、绿色为常见的色彩,近年来有些缀贝向黑色、暗黄色居多,做工较细致,图案较多缀人像,珠多细圆透明,显示出追求华丽的风格。古老的贝珠衣则扁长,无光泽,具有晦涩感,但当地群众却以古珠衣为珍贵和自豪。这和崇拜祖先的朴素淳厚的民风有关。贝衣有悠久的历史,我国最早的一部地理著作《禹贡》记载:“岛夷卉服,厥筐织贝”。如果是指这种贝衣,则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了。贝衣有时可作货币用,但更多的是审美欣赏价值,这是高山族人民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贡献。
十二、高山族的饮食
高山族通常一日三餐,有的地区一日两餐。主食有米、小米、芋头等。雅美人以水芋为主食。在主食的制作方法上,大部分高山族都喜把稻米煮成饭,或将糯米、玉米面蒸成糕与糍粑。
高山族蔬菜来源比较广泛,大部分靠种植,少量依靠采集。常见的有南瓜、韭菜、萝卜、白菜、土豆、豆类、辣椒、姜和各种山笋野菜。高山族普遍爱食用生姜,有的直接用姜蘸盐当菜;有的用盐加辣椒腌制。
肉类的来源主要靠饲养的猪、牛、鸡,在很多地区捕鱼和狩猎也是日常肉食的一种补充,特别是居住在山林里的高山族,捕获的猎物几乎是日常肉类的主要来源。 高山族人喜欢吃粘小米饼,排湾人又喜欢在粘小米中掺花生和兽肉用树叶卷起来蒸食。
高山族过去一般不喝开水,亦无饮茶的习惯。泰雅人喜用生姜或辣椒泡的凉水做为饮料。据说此种饮料有治腹痛的功能。过去上山狩猎时,还有饮兽血之习。
高山族除雅美人外均嗜好饮酒,一般都是饮用自家酿制的米酒,如粟酒、米酒和薯酒。他们凡遇婚礼、生育、喜庆、建屋以及农耕、渔猎和祭祀,一般都要先酿酒而相聚狂欢。传统酒器以瓢、竹筒、木勺、木杯、陶坛、陶杯最为普遍。排湾人的木制连杯极富特色。阿美人和排湾人的成年男女还嗜好嚼槟榔。
十三、高山族的居住
居住在山区的高山族人,房屋多为茅草屋顶的木版房,有些地区屋内要比地面凹下一、二尺窗户也有一、二尺见方。排湾人地区多以长板石做屋顶的石头房屋。屋内业多用长板石铺地。雅美人的房屋大多建筑在靠近海岸的山坡地带,为预防风暴袭击,用厚木版做墙壁,外墙用卵石砌成,屋顶铺茅草。
此外,高山族还有谷仓、牲畜的圈棚和堆放杂物的仓库。阿美人、排湾人和曹人地区还专门设有集会所。
十四、高山族的婚恋
高山族实行严格的一夫一妻制,近亲之间不通婚。阿美人、泰雅人、排湾人地区的青年男女有恋爱的自由,通常是在生产劳动中选择对象,在歌舞活动中也可以得到公开恋爱的机会,但是结婚必须取得的父母的同意。在布农人和曹人地区,青年男女的婚姻是由父母包办的。塞夏人地区有的实行交换婚姻,在个别地区也有指腹为婚的。
高山族男女青年结婚的年龄在各个地区没有明确规定,一般说来泰雅人、布农人和曹人地区,男子在十七、八岁时,熟悉农耕和狩猎之后才酸成年。高山族的女子在十五、六岁熟练编制的技术时才可成婚。阿美人与其他高山族不同,男人结婚后要入赘女家,待生一子女后才能回到自己家里。
十五、高山族的丧葬
高山族人去世以后要给死者穿上生前最喜爱的衣服,无棺椁,但是有固定的墓地。横死者不准入祖茔,大都就地埋葬。高山族人死后家属要粗食素服居丧哀悼,服丧期时间长短不等,视与死者的亲疏和尊卑关系而异。配偶中如一方去世,另一方必须等到服丧期满之后才可另行嫁娶。
十六、高山族的节日
高山族性格豪放,喜在节日或喜庆的日子里举行宴请和歌舞集会。每逢节日,都要杀猪、宰老牛,置酒摆宴。高山族节日宴客最富有代表性的食品是用各种糯米制作的糕和糍粑。不仅可作节日期间的点心,还可作为祭祀的供品。也将糯米做成饭招待客人。
高山族人民自古以来就有举行各种祭祀活动的习惯,这些祭祀活动大多与生产有密切关系,诸如:祖灵祭、谷神祭、山神祭、猎神祭、结婚祭、丰收祭等,凡是大规模举行祭仪庆典,高山族人都要举行盛大的歌舞集会,这些祭仪也成为高山族人的节日活动。
在高山族的各种节日中,以“丰收祭”最为隆重。“丰收祭”也成丰年祭、粟祭或丰收节,每年举办一次,届时除摆酒席供品外,还伴以各种文体活动。节日里,人们穿起节日盛装,妇女们戴上手铃、手镯,颈上挂起珠串,头晌插上鲜花,男子在腰间佩带一串铜玲,族人自带一缸酒到场,围着篝火,边跳舞、边吃边饮酒,庆贺一年的劳动收获,甚至通宵达旦。
科学成就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高山族也穿早了独具民族特色的科学技术和文化,但是由于长期遭受外国侵略者的压迫,使得高山族社会发展较为迟缓且不平衡,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原始文化的特点。
远在几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高山族的祖先就在劳动实践中发明了纺织技术。高山族人搓麻成线,再用简单的织机织成布。在纺织中,各地纺线织布的方法大体相同,工具略有差异,在北部的泰雅人和塞夏人存在妇女以纺织决定器社会地位的风俗。
杰出人物
阿碌(?—1874),台湾南部琅峤牡丹社高山族领袖。1874年抗击美、日军在琅峤登陆,阿碌父子与部众30余人壮烈牺牲。
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签署后,美国急于在中国大陆附近找到进一步侵略的据点,为此曾武装侵略台湾,但在台湾人民的抗击下未果。1874年日本在美国暗中支持下,制造借口入侵台湾,阿碌父子及其部众世代居住的家乡也由此成为战场。1874年4月,日军侵入琅峤,焚毁村庄,牡丹社高山族人民团结一致,在阿碌父子指挥下,利用地形优势,沉重地打击了敌人,利用原始的武器,先后击毙和击伤五百余敌人,在石门要隘的战斗中,阿碌父子及其部众三十余人壮烈牺牲,为抗击侵略者献出了宝贵的生命。阿碌父子领导高山族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业绩和精神,始终为不为强暴的人民所铭记。
摩那?罗达奥(?—1930),台湾高山族人民的领袖,在1930年台湾雾社起义中,与他的两个儿子一起领导高山族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在战斗中壮烈牺牲。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以清朝失败而告终,清政府被迫割让台湾。1895年6月日本派出第一任台湾“总督”就职,开始了日本帝国主义在台湾五十年的残酷统治。摩那?罗达奥是高山族马汉博社的首领,同时也是雾社各部落中颇有威望与影响力的部落首领。日本侵略者在台湾的的血腥统治,使台湾各族人民的反抗斗争风起云涌,在这种大背景下,爆发了震惊东方世界的雾社起义。起义持续了两个月,先后击毙、击伤日寇四千余人,日军先后出动飞机和使用毒气弹对起义军进行镇压,最后起义战士八百余人全部壮烈牺牲,摩那?罗达奥父子也为抗击外侮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摩那?罗达奥父子率领的高山族人民起义得到了祖国各民族人民的关怀和同情,也得到世界人民的同情和赞扬。摩那?罗达奥父子的名字同雾社起义一道名垂青史。
8. 台湾地理位置简介
台湾,旧称福尔摩沙,是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北侧的岛屿,地处琉球群岛与菲律宾群岛之间,西隔台湾海峡与中国大陆相望,周围海域从3点钟方向以顺时钟排序分别为太平洋(菲律宾海)、巴士海峡、南海、台湾海峡、东海所环绕,为东亚岛弧中一岛。
面积约3.6万平方公里,为世界第38大岛屿,其中七成为山地与丘陵,平原则主要集中于西部沿海,地形海拔变化大。因北回归线贯穿,气候介于热带与亚热带地带之间,北回归线以北为副热带季风气候、以南为热带季风气候,自然景观与生态系资源相当丰富而多元。
全岛现今人口约2,331万人,超过七成集中于西部的五大都会区,其中以行政中心台北为核心的台北都会区最大,总人口达700万。族群构成以汉族、原住民族为两大民族:原住民族由多个属于南岛民族的部族组成,汉族则依民系及移民年代的不同而分为河洛(闽南)、客家与外省族群,其中河洛为台湾最大族群。
(8)高山族的地理位置扩展阅读:
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原住民族(高山族)在17世纪汉族移入前即已在此定居;自明末清初始有较显著之福建南部和广东东部人民移垦,最终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社会。
南宋澎湖属福建路;元、明在澎湖设巡检司;明末被荷兰和西班牙侵占;1662年郑成功收复;清代1684年置台湾府,属福建省,1885年建省;1895年清政府以《马关条约》割让与日本;1945年抗战胜利后光复;1949年国民党政府在内战失利中退守台湾,海峡两岸分治至今。
9. 高山族介绍(地理)
高山族是居住在台湾省的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台湾省台湾本岛的山地和东部沿海纵谷平原以及兰屿上。台湾当局称之“山地同胞”,简称“山胞”。因地区、语言的差异,内部有阿美人、泰雅人、排湾人、布农人、鲁凯人、卑南人、曹人、赛夏人和雅美人等之别。此外,尚有10多万已被汉化的平埔人。平埔人历史上包括10个族群。他们散居在台湾西部、北部、西南部平原与沿海,长期与汉族杂处、通婚,较早接受汉族文化,至19世纪以后已基本与汉族融为一体。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还有4461人散居祖国大陆东南沿海。高山族有自己的语言,属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无文字。不同地域的高山族使用不同的语言。 主要从事农业和渔猎业。
高山族地区处于台湾中部山区、东部纵谷平原和兰屿岛上, 海拔5 0 0 至2 0 0 0 米,属热带和亚热带气候,森林覆盖面积大,素有"森林宝库" 的美誉。
高山语属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各地区高山语差别较大。目前起码有1 5 种语言,大致可分为"泰雅"、"曹"、"排湾"三大语群。没有通用的民族文字。散居于大陆的高山族通用汉语文。
在台湾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文物,与祖国大陆特别是福建的新石器文物关系密切,台湾人应是从祖国大陆迁移过去的。
高山族世代相承的传统习俗中,有许多华南古文化的特质,诸如巢居、公廨、舟楫、杵臼、木鼓、生食海产、嗜槟榔、嚼米酿酒、竹筒饮酒、跣足、蹲踞、羽冠、卉服、珠贝、贯头衣、筒裙、断发文身、凿齿、涅齿、穿耳、琴箫挑逗、构屋笄居、崖葬、洗骨葬、歌舞、秋千、木雕、猎头、祭祀、巫术、太阳与蛇和鸟崇拜、祖先崇拜、洪水神话、射日神话、连名制度,等等。其中巢居、舟楫、断发文身、凿齿、穿耳、生食海产、崖葬、蛇崇拜等都是古越人典型的文化特质,印证了高山族与古越人;习气共俗,源出一脉。
高山族过去长期处于原始社会发展阶段。据史载,三国时期,高山族的先民分成若干部落,部落成员称为“弥麟”,公共事务由部落成员共同管理。他们使用石斧、石锛、石环、用鹿角为矛,用青石为镞,以采集、狩猎为主,畜牧业尚不发达。盛行男嫁女家的婚姻制度,大约尚处在母系氏族社会阶段。至7世纪,已有了农耕、畜牧,生产工具仍以石器为主,有少量铁器。部落有酋长,无赋税,公共事务仍由部落成员管理,有人犯罪,由部落成员根据习惯法共同议决制裁办法,轻者仗责,重则处死。无文字,不知历法,崇拜山神、海神。集会时多举行歌舞。已有雕刻与绘画。历宋、元、明各代,台湾与内地的联系日益增多。据明代陈第《东番志》等书记载,当时高山族的农业、畜牧业和狩猎,虽较以前有了进一步发展,且已有部分特产与大陆沿海居民进行贸易,汉人以玛瑙、瓷器、布、盐、铜、簪环之类易高山族的鹿脯、鹿皮、鹿角等,但各部落之间依然“老死不与他夷相往来”,仍过着原始的生活。
17世纪以后,由于大量汉族迁居台湾,以及郑氏政权采取有利于发展高山族经济文化的一系列措施,加速了高山族社会经济发展。居住在西南部平原的高山族,有一部分发展进入封建社会。从16世纪开始,台湾高山族多次遭受外国侵略。1563年,倭寇侵入北部鸡笼(基隆)一带烧杀抢掠,当地高山族被迫迁居山区。以后又有荷兰殖民者、西班牙殖民者、美日侵略者侵略台湾,高山族人民给予了坚决抵抗,开展了英勇顽强,不屈不挠的斗争,表现出了誓死保卫家园的爱国主义情操。
17世纪汉族大批移民以前,台湾高山族处在原始社会阶段。居住在山地的族群以狩猎为生。居住在平原的族群,从事烧垦农耕兼渔猎、采集,主要种植芋、薯、旱稻、谷子等。他们不知道犁耙锄斧之工具,生产工具和农耕技术极为原始。
清代,随着大规模的移民开拓,台湾的高山族普遍引进汉族先进生产技术。居于平原和沿海的高山族生产和生活发生了显著变化,开始种植稻、麦、黍、稷、芝麻、豆类等,而巢居穴处和深山老林之中的高山族仍以狩猎为主,兼事采集、种植。狩猎称为“出草”,以捕鹿为主,兼猎野猪、野牛、熊、豹、兔、雉等。狩猎工具主要有弓、箭、矛、刀、火铳等,狩猎方法一般是焚猎、陷猎、射猎等,围猎的场面十分壮观。到了近代,狩猎已变为高山族的副业。在阿美人、卑南人习俗中,团体出猎是重大祭祀的宗教仪式前后必须进行的活动。兰屿的雅美人和海岸阿美人及日月潭邵人还从事渔业。通常用鱼刺、鱼叉、弓矢、渔网、鱼筌、鱼笼、竹罩、竹筏、渔船等工具捕鱼。采用射鱼、网捞、垂钓、筑堰、毒鱼、涸鱼、帘鱼、诱鱼等方法。雅美人在每年3至6月是猎捕飞鱼的旺季。他们以父系世系群为单位组建船队,夜间网捞。卑南人、排湾人、鲁凯人等虽近海而居,却不务渔业,仍以农业兼狩猎为基本生产形态。至1949年以前,高山族布农人和泰雅人的一部分仍保留着浓厚的原始公社残余,平埔人、排湾入、泰雅人、鲁凯人、阿美人等已超越奴隶制社会进入到封建社会阶段。平埔人、排湾人还出现租佃关系和贫富分化。
1949年以来,台湾省在国民党的控制下,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达到了比较发达的阶段,台湾经济被称为“亚洲四小龙”之一。在发达的商品经济的影响和推动下,高山族的农耕兼渔猎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高山族居住的地区,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生长起来,高山族人民,特别是居于沿海和平原的高山族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但是各地生产力水平和经济发展程度差距很大。居住在山区的高山族经济发展依然缓慢,生活水平相对较低。
高山族的民间文学包括歌谣、神话、传说以及故事等,丰富多彩,古拙质朴。歌谣既有反映农耕、渔猎、采集等各种生产活动,又有记载部落征战、抗击外侮、捍卫疆土的打仗歌。还有习俗歌,累如贯珠;时政歌,抨击时弊、铿锵有力。歌谣格调清新,音乐优美。高山族的神话内涵丰富,在传承过程中形成了以人祖溯源、洪水与同胞婚配、征服太阳等为核心的神话体系。反映了高山族同胞的信仰、愿望、价值观念和艺术修养。此外,还有许多以习俗、杰出人物、“小黑人”、动植物等为题材的传说、故事。
高山族是富有艺术天才的民族。歌舞、音乐、雕刻等民族艺术驰名于世。史载高山族无论是劳动、恋爱、婚宴、祭祀等,均有歌舞表演,挽手合围,顿足踏歌,摇头闭目,极备媚态。雅美人的甩发舞、赛夏人的矮灵祭舞、阿美人的丰收舞等,都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高山族历史上有构屋笄居、琴箫挑逗的婚俗,因而常用口琴、鼻箫等吹奏悦耳的旋律。此外还有鼻笛、鼻哨等管乐器;木鼓、木琴、杵臼等打击乐器和弓琴等弦乐器,演奏出来的音乐悦耳动听。
木雕艺术具有太平洋地区原始艺术的独特风格,其中排湾人的木雕最为突出。无论住宅、武器与生活器皿均雕饰,刀法粗犷,造型古朴。图饰以蹲踞状人像为主题,还有图腾特征的人头、蛇、鹿及几何形纹的组合,追求强烈的色彩对比和夸张的写实手法,藏魂魄于天然,纳灵秀于朴绌。排湾人的木雕饰品为海内外乐于收藏。此外,雅美人的渔船也有别具一格的雕饰,其艺术境界为世人称赞叫绝。
高山族在古代以裸为美。仅以幅布遮阴,毛皮围腰。但接触汉文化以后,逐步形成男穿长衫女着裙,讲究服饰美。衣服除兽皮、树皮外,多用自织麻布并加彩纹装饰。男子衣饰类型,北部常见无袖胴衣、披衣、胸衣、腰带;中部常见鹿皮背心、胸袋、腰袋、胸衣、黑布裙;南部常见对襟长袖上衣、腰裙、套裤、黑头巾等。女子衣饰类型包括短衣长裙和长衣短裳。雅美人服饰简单,男子以丁字布遮下身,上穿背心;女子通常上穿背心,下着筒裙,冬天以方布裹身。
高山族的饮食以谷类和根茎类为主,一般以粟、稻、薯、芋为常吃食物,配以杂粮、野菜、猎物。山区以粟、旱稻为主粮、平原以水稻为主粮。平埔人还特产香米、喜食“百草膏”(鹿肠内草浆伴上盐即是)。昔日饮食皆蹲踞生食,现在饮食、烹饪、享用十分考究。高山族嗜烟酒、食嚼槟榔.
高山族过去是依山傍水,巢居穴处,或辟竹编茅,架木为屋。现在住宅类型有木屋、竹屋、茅屋、板岩石屋、草顶地下房屋等,但十分讲究造型和实用相结合。大都呈长方形或四方形,有门无窗。
高山族还有黥面、文身、凿齿、涅齿、穿耳、除毛、束腹等身体装饰习俗、身体装饰一般出于成年、美观、联姻、纪功、尊贵等目的。
高山族的婚姻行一夫一妻制,禁止近亲结婚。男女大多自由恋爱结合,如泰雅人以吹口哨表示爱情,有的阿美妇女到男方家赠物表示相思。丧葬形式,泰雅人、布农人、曹人多行屋内葬,埋尸于死者床下。排湾人、雅美人行野外墓葬,阿美人将死者埋葬在屋前后空地,对恶死者,一律就地埋葬。
高山族有许多禁忌:妇女怀孕后,禁忌用刀斧,不能吃猿、山猫、穿山甲和并蒂果实等,忌生双胞胎;忌见蛇、山猫、鼠、横死者及其葬地;忌见动物交尾;严禁放屁、喷嚏、同族相奸;禁忌吃动物头尾;禁忌男人接触女人专用的机织、麻织品、小锄及猪圈;禁止女性接触男人专用的武器、猎具、会所等等。
高山族的重要节日有:播种祭(泰雅人,三月下旬春播结束之日)、平安祭(布农人,四月初四)、“阿立”祖祭(平埔人,九月十六日)、丰年祭(曹人、鲁凯人、阿美人等,八月十五日)、竹竿祭(排湾人,十月二十五日、)、猴祭与大猎祭(卑南人,十一月)、矮灵祭(赛夏人,十月十一日至十八日)以及雅美人的飞鱼祭,等等。高山族的传统节庆通常与祭祀合一。纷繁复杂,台湾当局倡导因繁就简,调整合并,以上列举的是现在流行的主要节庆。在节庆期间,除歌舞聚宴外,还增添了体育比赛、文化展览、游艺活动等。
高山族还保留有原始宗教的信仰和仪式。他们崇拜精灵,各地信仰的神不一,有天神、创造宇宙之神、自然神、司理神和其他精灵妖怪。祭仪有农事祭(包括开垦祭、播种祭、除草祭、收刈祭、新谷入仓祭等,主要的是粟祭)、狩猎祭、渔祭、祖灵祭等。盛行巫术,其中卜占方法有鸟卜、梦卜、水占、竹占、瓢占、饭占等,并有多种形式的巫书。由于汉族移民和荷兰、西班牙殖民者的影响,高山族宗教信仰复杂。汉族带去了佛教、西方侵略者带去了基督教、天主教等。这几种宗教都在高山族群众中生根,现在,高山族宗教生活中形成原始宗教信仰、佛教和西方宗教等交错并立的局面。
高山族是台湾省境内少数民族的统称,包括了布农人、鲁凯人、排湾人、卑南人、邵人、泰雅人、雅美人、曹人、阿美人、赛夏人等十多个族群。
“高山族”这个名称是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对台湾省民族的总称。
历史上,特别是明代以前,并没有高山族这个名称。高山族民族来源是多源性的,但主要来自中国大陆东南沿海的古越人的一支。自汉族居民移居台湾后,原住民族分化为两部分:一部分定居平原,与汉族融合,称为平埔人,包括西拉雅族21社,洪安雅族13社,巴布萨族9社,巴则海族4社,拔埔拉族4社,道卡斯族6社,凯达格兰族28社,噶玛兰族34社。另一部分仍定居于山区,受汉族影响较少,至今保留着原住民族语言、风俗、习惯等特点,现在所说的高山族,一般指这一部分少数民族。1954年3月14日,台湾当局规定:高山族包括泰雅、赛夏、布农、曹族(1998年11月更名为邹族)、鲁凯、排湾、卑南、雅美、阿美9个族群(一说为10个族群,邵族也算一个族群)。这一部分民族,大多分布在中央山脉和东南部的岛屿上,少数散居在福建、上海、北京、武汉等地。总人口约40万人,大陆散居有2909人(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
高山族有自己的语言,属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高山族内部语言差别很大,有阿美人、泰雅人、排湾人、布农人等十多个分支。没有自己的文字。居住在台湾的高山族同胞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艺术,他们口头文学很丰富,有神话、传说和民歌等。
高山族人大多数从事农业,少数捕鱼、狩猎。有雕刻和编织等手工艺。
长期以来高山族和汉族人民共同抵御外国侵略者的侵略,共同开发了台湾。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台湾50年间,反抗斗争尤为激烈,以1930年雾社起义规模最大。1947年又参加了以汉族为主的“二二八”起义。
禁忌 妇女怀孕后忌用刀斧,忌食猿肉、山猫肉、穿山甲肉和并蒂果实等;妇女用的织布机男人不能随便摸弄。
日常食俗 高山族以谷类和薯类为主食。除雅美人和布农人之外,其他几个族群都以稻米为日常主食,以薯类和杂粮为主食的补充。居住在兰屿的雅美人以芋头、小米和鱼为主食,布农人以小米、玉米和薯类(当地称地瓜)为主食。在主食的制作方法上,大部分高山族都喜把稻米煮成饭,或将糯米、玉米面蒸成糕与糍粑。布农人在制做主食时,将锅内小米饭打烂成糊食用,排湾人喜用香蕉叶子卷粘小米,掺花生和兽肉,蒸熟作为节日佳肴,外出狩猎时也可带去。但作为狩猎带去的点小,馅里一般不加盐巴等咸味调料。泰雅人上山打猎时,喜用香蕉做馅裹上糯米,再用香蕉叶子包好,蒸熟后带去。排湾人喜欢将地瓜、木豆、芋头茎等掺合在一块,煮熟后当饭吃。雅美人喜欢将饭或粥与芋头、红薯掺在一起煮熟做为主食。外出劳动或旅行,还常以干芋或煮熟的红薯及类似粽子的糯米制品为干粮。排湾等族狩猎时,不带锅,只带火柴,先将石块垒起,用干柴禾烧热,再在石块底下放芋头、地瓜等,取沙土盖于石块上,熟后食用。高山族蔬菜来源比较广泛,大部分靠种植,少量依靠采集。常见的有南瓜、韭菜、萝卜、白菜、土豆、豆类、辣椒、姜和各种山笋野菜。雅美人食用芥菜时先将正在生长中的叶擗下来,用盐揉好,放两三天后才吃,留在地里的芥菜根继续生长。高山族普遍爱食用姜,有的直接用姜蘸盐当菜;有的用盐加辣椒腌制。肉类的来源主要靠饲养的猪、牛、鸡,在很多地区捕鱼和狩猎也是日常肉食的一种补充,特别是居住在山林里的高山族,捕获的猎物几乎是日常肉类的主要来源。山林里的野生动物很多,如野猪、鹿及猴子等的肉都可入菜。排湾人不吃狗、蛇、猫肉等,吃鱼的方法也很独特,一般都是在捞到鱼后,就地取一块石板烧热,把鱼放在石板上烤成八成熟,撒上盐即可食用。排湾人小孩不许吃鳗鱼,甚至其他鱼的鱼头也不让吃,认为吃了鱼头不吉利。阿美人在做肉菜时,喜把肉切成块,插上竹签,煮好后放在一个大盆里,全家人围在盆边,每个人用藤编小篮盛饭,共用一勺舀菜,一手抓饭,一手取肉吃。在插秧季节,他们喜到水田里捉小青蛙,带回家中用清水洗净,煮熟即吃。阿美、泰雅等族人有的也吃捕来的生鱼。他们还喜欢将打来的猎杀好去皮,加盐和煮得半熟的小米一起腌存,供几个月食用。保存食品常用腌、晒干和烤干等几种方法,以腌制一、两年的猪、鱼肉为上肴。高山族过去一般不喝开水,亦无饮茶的习惯。泰雅人喜用生姜或辣椒泡的凉水做为饮料。据说此种饮料有治腹痛的功能。过去在上山狩猎时,还有饮兽血之习。不论男女,都嗜酒,一般都是饮用自家酿制的米酒,如粟酒、米酒和薯酒。
节日、礼仪、祭祀食俗 高山族性格豪放,热情好客。喜在节日或喜庆的日子里举行宴请和歌舞集会。每逢节日,都要杀猪、宰老牛,置酒摆宴。布农人在年终时,用一种吃“希诺”的植物叶子,包上糯米蒸熟,供本家同宗人享用,以表示庆贺。高山族节日宴客最富有代表性的食品是用各种糯米制作的糕和糍粑。不仅可作节日期间的点心,还可作为祭祀的供品。也将糯米做成饭招待客人。高山族各族的祭祀活动很多,诸如:祖灵祭、谷神祭、山神祭、猎神祭、结婚祭、丰收祭等种种,以排湾人的五年祭最为隆重。届时除摆酒席供品外,还伴以各种文体活动。婚礼及宴请的场面十分丰盛和壮观,尤其要准备大量的酒,届时参加者都要豪饮,并有不醉不散的习俗。“丰收祭”这天,族人自带一缸酒到场,围着篝火,边跳舞、边吃边饮酒,庆贺一年的劳动收获,每年举办一次。排湾人在欢庆的日子里常用一种木质的、雕刻精美的连杯,两人抱肩共饮,以表示亲密无间,如有客至,必定要杀鸡相待。布农人在宴客时先把鸡腿留下来,待客人离去时带在路上吃,意为吃了鸡大腿,走路更有气力。鲁凯人善以垒石为灶烤芋头,经烘烤的芋头外脆里软,便于携带,也常带给客人路上食用。排湾人婚庆时,将小米磨成粉,加水搅糊,包入鱼虾(虾露出尾巴),捏成鸡蛋大小的团,置于沸水锅中烧,熟后捞出食用。
典型食品 高山族,十个族群中各自都有自己独特的食品,其中典型食品有:腌肉,高山族泰雅人、阿美人储存肉类的方法,其中泰雅人腌猴肉和阿美人腌鹿肉和野猪肉别具一格;咂酒,高山族排湾人、布农人土法酿制的一种米酒。
高山族各族群介绍 高山族是台湾省境内少数民族的统称,包括了布农人、鲁凯人、排湾人、卑南人、邵人、泰雅人、雅美人、曹人、阿美人、赛夏人等十多个族群。
布农人
布农人(布农是高山语“人”的意思)是高山族的族群之一。人口3万多,居住于60个村落。原始居住地在玉山以北、中央山脉以西的高峻山地,后向台东、高雄方向迁徙。现主要居住在南投县的仁爱、信义乡、高雄县三民、桃源、茂林乡、台东县的海端、延平乡、关山镇、花莲县的万荣、卓溪乡、玉里镇等。总族群下分3个小群:北布农人分布于中央山脉西麓;中布农人分布于高雄县境内;南布农人散居于台东花莲一带。织布、编篮、制革、制陶技术比较发达。社会生活是父系氏族制,婚后妻从夫、子从父,女子在家中有一定地位。
鲁凯人
鲁凯人是高山族的族群之一。人口6300多,居住于20个村落,分布在阿里山、新高山以南,大武山以北的山地,包括高屏溪上游的浊水溪、隘寮溪和中央山脉的东侧大南溪流域,属屏东县三地、雾台,高雄县茂林,台东县卑南等乡,其中以雾台乡最为集中。鲁凯人生活习惯与排湾人相同,他们住石板房,以陶壶、料珠、雕刻、纹身闻名。社会生活方面已有阶级出现。每代成员中只允许一对配偶存在,权力由长男继承,死后采用侧身葬、直肢葬。语言、文化受布农人影响较大。
排湾人
排湾人是高山族的族群之一。人口约5.5万多,居住于160个村落。原多生活于山麓一带,后移住山地。其分布区域,北起大武山,南达恒春,西起隘寮、坊寮一线,东至大麻里以南的三角地区,分别散居于屏东县的三地、玛家、泰武、来义、春日、狮子、牡丹和台东县的金峰、达仁、大麻里、大武等乡。排湾人分为排湾和塔罗塔罗两个亚族,前者居于该族分布区的中央部分,有浓厚的民族特性,以中央山脉为界,又分为东本两个小族;后者居于东海岸一带,也分为东海岸和巴里拉利奥两个小族。该族群有平民、贵族等阶级之分。子女中居长者继承权力。手工艺较发达。
卑南人
卑南人是高山族的族群之一。人口约7000多,分居于8个村落。传说该族发源于台东附近的巴纳图,曾为台东平原主人。主要分布于卑南溪以南、知本溪以北之海岸地区,居住地是台东县的卑南、金峰、达仁等乡。过去曾与鲁凯、排湾列为一族,1954年确认为一个独立的族群。族权是由长女继承,家庭生活偏重于母方。
邵族人
邵人是高山族的族群之一,居住于南投县境内的日月潭一带。有人认为它是曹人的一部分,有人又把它划为布农人的成员,还有人把它划为平埔人的一系,但其语言、风俗、习惯独具特点,因而把它看成独立的族群。
泰雅人
泰雅人是高山族的族群之一。人口6.4万多,占高山族全部人口的23.5%,是高山族中第二个大族群。居住于120个村落。原先居住在台湾西部平原,后因环境压力,逐步移居山区,主要分布于台湾北半部,如台北县的乌来乡,桃园县的复兴乡,新竹县的尖石乡、五锋乡、苗栗县的泰安乡,台中县的和平乡、南投县的仁爱乡、信义乡、花莲县的秀林乡,宜兰县大同乡、南澳乡等。该族群下分泰雅和赛德克两个亚族群。泰雅亚族又分西住堡群、大(山+科)(山+坎)群、大湖群、西开利克群;赛德克亚族也分东、西两个群落。该族群有鲸面、纹身的风俗。男善狩猎、女善纺织,行从夫居。
雅美人
雅美人是高山族的族群之一。人口2500人,居住在6个村落。分布于台东县兰屿岛滨海地带,是高山族中唯一的渔猎民族。语言几乎与菲律宾北部的巴丹居民一致。农业以种植水芋为主,工艺以制陶、造船、制银较为著名。社会生活以核心家庭为主。该族群爱好和平,没有猎头等习惯。 他们最隆重的节日,是飞鱼祭。
曹族人(1998年11月更名为邹族)
曹人是高山族的族群之一。人口3000多人,居住于12个村落。原分布于桃园大溪至大安溪一带,定居在新竹县五峰乡、苗栗县南庄、狮潭乡等地。该族群下分北赛夏和南赛夏两个小族群,族群内部,行从父居、妻随夫行,常数代同居,同代中不一对配偶为限。每两年举行一次人矮人祭。
阿美人
阿美人(阿美是“北方”的意思,是阿美南部的人对北部人的称呼)是高山族的族群之一。在高山族中人口最多,约有12万人。原分布于台湾东部纵谷平原南北两端的秀姑峦溪口和恒春附近,后来移居东部纵谷及海岸线一带的花莲县东部和台东县的东北部,包括台东县11个乡镇和花莲县12个乡镇。依据语言、习俗和地域差异,大体分为北、中、南部阿美和海岸阿美四部分。
赛夏人
赛夏人是高山族的族群之一。在高山族中人口最少,约有1075人。他们的祖先是从大霸尖山下移到大湖、苗栗一带平地,然后又逐渐迁徙到泰雅人居地西南边的阿里山和五峰山一带山区,分属于新竹县的五峰乡等地。
近况
目前在台湾一般以原住民来称呼汉族血统以外的居民,「高山族」仅为其中的一类(以相对于另一大类为汉化较深的平埔族),并沿袭日治时期人类学家的研究,划分为十数种族群,语言属于台湾南岛语族,各族于台湾总人口约44丌人,另有4400馀人散居于中国大陆。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高山族皆居于山上。例如住在台湾东部花东纵谷的阿美族、以及居住在兰屿的达悟族(雅美族),就不是居住在高山上,因此这种称法相对比较笼统。近年来基于尊重的立场,以及较正确的分类,已多使用「原住民」或各族族原名代替两大族(高山、平埔)划分,但亦有人认为「先住民」一词更为合适。
10. 高山族的服装与地理气候的关系
高山族
高山族的男女服饰是色彩绚丽、华丽精美的。最有代表性的服饰是贝珠衣,又称贝衣。这种衣服是用贝壳雕琢或小圆形有孔的珠粒,用麻线穿起来,按横线排列缝在衣服上,一件珠衣大约需要五六万颗贝珠。过去一般为酋长或族长做礼服用。以现在珍藏品为例,一件无领、无袖、无纽扣的对襟长衣,衣长100公分,宽44公分。以织有红色花纹的原白麻布为底,周身缀满用贝壳磨切成的贝珠串,共2700余排,约8万多颗贝珠;背面饰有三排带铜铃的珠串,每排四串。由于贝珠多,手工复杂,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制成,因此十分宝贵。从贝衣的造型来看,泰雅人的贝衣多白色,耀眼,横向排列整齐,给人一种纯洁、整一中显华美的感受。而排湾人的贝衣则以橙、黄、绿色为常见的色彩,近年来有些缀贝向黑色、暗黄色居多,做工较细致,图案较多缀人像,珠多细圆透明,显示出追求华丽的风格。古老的贝珠衣则扁长,无光泽,具有晦涩感,但当地群众却以古珠衣为珍贵和自豪。这和崇拜祖先的朴素淳厚的民风有关。贝衣有悠久的历史,我国最早的一部地理著作《禹贡》记载:“岛夷卉服,厥筐织贝”。如果是指这种贝衣,则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了。贝衣有时可作货币用,但更多的是审美欣赏价值,这是高山族人民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贡献。
高山族男子的服装,一般都配有羽冠、角冠、花冠。一般兄弟民族妇女喜以花为冠,高山族男子以花为冠可以说是一个特点。有些部族的男子还要佩戴耳环、头饰、脚饰和臂镯、手镯,显得绚丽多彩。高山族妇女服饰基本上是开襟式,在衣襟和衣袖上绣着精巧美丽的几何图案。这种开襟服饰是应亚热带气候,可以起散热快、凉爽的作用,也易显示出人体上身的丰满、健壮的体型,使人产生活泼、自由、妩媚的感受。妇女的下身穿过膝的短裤,头戴头珠,腕戴腕镯,腰扎艳丽的腰带,脖颈上配有鲜花编成的花环。其帽子也很有特点,男子上山戴藤帽。帽顶上有圆形的图案,这是雅美人图腾的标志。祭祀时高山族人喜戴高大的银盔。银盔是财富积累的纪录,他们把用实物换来的银币铸成银圈,做成头盔,父传子,子传孙,世代相承。继承人最少在头盔上增加一个圈,儿子多把银盔拆成圈分发给众儿子,在这基础上再铸出新的头盔,世代相传,连绵不断。每到节日或新船下水时,人们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常带这种银盔帽子。这是一种勤劳节俭和财富的象征。高山族各部族之间的服饰还有一些差别。服饰是文化的象征,是民族审美特征的外化,高山族的服饰有追求多样化的色彩和偏向明丽华美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