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环境自然环境人文环境
⑴ 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包括哪些要素
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地形,气候(气温、降水、热量、光照)、土壤、植被、河流等
人文地理要素主要包括资源、交通、人口、城市、工业、农业、城市化水平、科技等
⑵ 从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等方面介绍亚洲
亚细亚洲(字源古希腊语:Ασ?α;拉丁语:Asia;法文:Asie;英语:Asia) 卫星拍摄的亚洲地形照片,简称亚洲,是七大洲中面积最大,跨纬度第二广,东西距离最长,人口最多的一个洲。其覆盖地球总面积的8.6%(或者总陆地面积的29.4%)。人口总数约为42亿,占世界总人口的约60.5%(2010年)。
非洲-欧亚大陆的西部则为欧洲。亚洲与非洲的分界线为苏伊士运河。苏伊士运河以东为亚洲。亚洲与欧洲的分界线为土耳其海峡、乌拉尔山脉、大高加索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和黑海。乌拉尔山脉以东及大高加索山脉,里海和黑海以南为亚洲。大陆东至白令海峡的杰日尼奥夫角(西经169°40′,北纬60°5′),南至努沙登加拉群岛(东经103°30′,南纬11°7′),西至巴巴角(东经26°3′,北纬39°27′),北至切柳斯金角(东经104°18′,北纬77°43′),最高峰为珠穆朗玛峰。西部与欧洲相连,形成地球上最大的陆块欧亚大陆。
在古代,居住在地中海沿岸的人们,把地中海以东的地方称为“亚细亚”,意为“东方日出之地”。在古希腊神话中,太阳神阿波罗为亚洲的守护神。
亚洲的地势特点总结为三点:
1.地面起伏大,高低悬殊;
2.平均海拔高,居世界大洲中第二位;
3.大陆中间多为高山,四周多平原(中高四低)。
亚洲的河流特点为:由于河流多发源于高山地带,所以亚洲的河流多发源于中部,也导致河流呈放射状发展。
亚洲地跨寒、温、热三带,其气候基本特征是大陆性气候强烈,季风性气候典型,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北部沿海地区属寒带苔原气候。西伯利亚大部分地区属温带针叶林气候。东部靠太平洋的中纬度地区属
亚洲地形图季风气候,向南过渡到亚热带森林气候。东南亚和南亚属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赤道附近多属热带雨林气候。中亚和西亚大部分地区属沙漠和草原气候。西亚地中海沿岸属亚热带地中海式气候,西伯利亚东部的上扬斯克和奥伊米亚康极端最低气温曾达摄氏-71度,是北半球气温最低的地方。自北到南为温带、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这三种季风气候。[4]
亚洲气候类型复杂多样的原因
1、南北跨的纬度多,热量条件相差大;
2、东西跨的经度多,降水条件差异大;
3、地形复杂,地形类形多样,海拔高差大。
亚洲的岛屿主要集中在东南海面。约有几万个大小岛屿,总面积为320万平方公里,其中面积超过10万平方公里的大岛有6个(加里曼丹岛、苏门答腊岛、几内亚岛、苏拉威西岛、爪哇岛和本州岛)。
亚洲是世界上大江大河汇集最多的大陆,长度在1000公里以上的河流有58条之多,其中4000公里以上的有5条(长江、黄河、湄公河、额尔齐斯河(鄂毕河) 和黑龙江)。
河流发源于中部高原山地,呈放射状流向周边海洋。
居民
截止2007年上半年,亚洲人口35.13亿,世界人口65.67亿,人口自然增长率位于世界第三,仅次于非洲和拉丁美洲。人口1亿以上的有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日本、孟加拉国和巴基斯坦。城市人口约占全洲人口的18%。人口分布以中国东部、日本太平洋沿岸、爪哇岛、恒河流域、印度半岛南部等地最密集,每平方千米达300人以上。亚洲人口最多的国家是中国,第二是印度。 美丽的济州岛新加坡平均每平方千米可达4400多人,是亚洲人口密度最大的国家。人口密度最小的国家是蒙古,平均每平方千米仅1人多;沙特阿拉伯、阿曼等国家平均每平方千米5-7人。亚洲的种族、民族构成非常复杂,尤以南亚为甚。黄种人(又称蒙古利亚人种)为主要人种。其余为白种人、棕色人及人种的混合类型。
全洲大小民族、种族共有约1000个,约占世界民族、种族总数的80%。其中有十几亿人口的汉族,也有人数仅几百的民族或部族。
⑶ 有自然环境,人文环境,还有什么环境
环境的组成与分类
人类活动对整个环境的影响是综合性的,而环境系统也是从各个方面反作用于人类,其效应也是综合性的。人类与其他的生物不同,不仅仅以自己的生存为目的来影响环境、使自己的身体适应环境,而是为了提高生存质量,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改造环境,把自然环境转变为新的生存环境。这种新的生存环境有可能更适合人类生存,但也有可能恶化了人类的生存环境。在这一反复曲折的过程中,人类的生存环境已形成一个庞大的、结构复杂的、多层次、多组元相互交融的动态环境体系 (Hierarchical System)。
环境分类一般按照空间范围的大小、环境要素的差异、环境的性质等为依据。如从性质来考虑,可分为物理环境、化学环境和生物环境等。如果按照环境要素来分类,可以分为大气环境、水环境、地质环境、土壤环境及生物环境。通常,按照人类生存环境的空间范围,可由近及远,由小到大地分为聚落环境、地理环境、地质环境和星际环境等层次结构,而每一层次均包含各种不同的环境性质和要素,并由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共同组成。
1.聚落环境
聚落是指人类聚居的中心,活动的场所。聚落环境是人类有目的、有计划地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而创造出来的生存环境,是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关系最密切、最直接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聚落环境中的人工环境因素占主导地位,也是社会环境的一种类型。人类的聚落环境,从自然界中的穴居和散居,直到形成密集栖息地乡村和城市。显然,随着聚居环境的变迁和发展,为人类提供了安全清洁和舒适方便的生存环境。但是,聚落环境乃至周围的生态环境由于人口的过度集中、人类缺乏节制的频繁活动、以及对自然界的资源和能源超负荷索取同时受到巨大的压力,造成局部、区域、以至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因此,聚落环境历来都引起人们的重视和关注,也是环境科学的重要和优先研究领域。
2. 地理环境
地理学上所指的地理环境位于地球表层,处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土壤圈和生物圈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交融带上。它下起岩石圈的表层,上至大气圈下部的对流层顶,厚约10~20 km,包括了全部的土壤圈,其范围大致与水圈和生物圈相当。概括地说,地理环境是由与人类生存与发展密切相关的,直接影响到人类衣、食、住、行的非生物和生物等因子构成的复杂的对立统一体,是具有一定结构的多级自然系统,水、土、气、生物圈都是它的子系统。每个子系统在整个系统中有着各自特定的地位和作用,非生物环境都是生物(植物、动物和微生物)赖以生存的主要环境要素,它们与生物种群共同组成生物的生存环境。这里是来自地球内部的内能和来自太阳辐射的外能的交融地带,有着适合人类生存的物理条件、化学条件和生物条件,因而构成了人类活动的基础。
3. 地质环境
地质环境主要指地表以下的坚硬地壳层,也就是岩石圈部分。它是由岩石及其风化产物—浮土两个部分组成。岩石是地球表面的固体部分,平均厚度30Km左右;浮土是包括土壤和岩石碎屑组成的松散覆盖层,厚度范围一般为几十米至几公里。实质上,地理环境是在地质环境的基础上,在星际环境的影响下发生和发展起来的,在地理环境、地质环境和星际环境之间,经常不断地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和循环。例如,岩石在太阳辐射的作用下,在风化过程中使固结在岩石中的物质释放出来,参加到地理环境中去,再经过复杂的转化过程又回到地质环境或星际环境中。如果说地理环境为人类提供了大量的生活资料,即可再生的资源,那么地质环境则为人类提供了大量的生产资料,特别是丰富的矿产资源,即难以再生的资源,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将与日俱增。
4. 宇宙环境
宇宙环境,又称为星际环境,是指地球大气圈以外的宇宙空间环境,由广漠的空间、各种天体、弥漫物质、以及各类飞行器组成。它是人类活动进入地球邻近的天体和大气层以外的空间的过程中提出的概念,是人类生存环境的最外层部分。太阳辐射能为地球的人类生存提供主要的能量。太阳的辐射能量变化和对地球的引力作用会影响地球的地理环境,与地球的降水量、潮汐现象、风暴和海啸等自然灾害有明显的相关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活动越来越多地延伸到大气层以外的空间,发射的人造卫星、运载火箭、空间探测工具等飞行器本身失效和遗弃的废物,将给宇宙环境以及相邻的地球环境带来了新的环境问题
⑷ 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都包括哪些要素
自然主要包括:地形,气候(气温、降水、热量、光照)、土壤、植被、河流等 人文:交通、人口、工业、农业、城市化水平、科技等
⑸ 地理环境决定论的环境是自然环境还是人文
地理环境决抄定论主张地理环境袭在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社会理论。所以地理环境决定论的环境是地理环境,也叫自然环境。
地理环境决定论萌芽于古希腊时代,发展于16世纪的法国思想家 J.博丹,他主张地理环境决定着民族性格、国家形式和社会进步。他认为,北方寒冷,使人们的体格强壮而缺少才智,南方炎热,使人们有才智而缺少精力。18世纪法国的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一书中进一步系统阐述了关于社会制度、国家法律、民族精神“系于气候的本性”、“土地的本性”的观点。
⑹ 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都包括哪些要素
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要素。这些要素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互相渗透、互相制约和互相联系的整体。
人文地理环境包括人口,民族, 聚落,政治,社团, 经济, 交通, 军事, 社会行为等要素。它们在地球表面构成的圈层, 称为人文圈或社会圈, 智慧圈, 技术圈。
(6)地理环境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扩展阅读:
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除了山地、高原、盆地、平原、丘陵五种最重要的常态地貌类型以外,我国还有类型繁多的特殊地貌分布,如冰缘地貌、海岸地貌、冰川地貌等。其中冰缘地貌,仅青藏高原和大兴安岭北段,类型就有45种以上,成为世界上冰缘地貌类型最多的国家。
如此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为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多元化和中华文化的多样化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我国地处地球的北温带,既无严寒,又无酷暑,气候宜人,众多的江河湖泊,使广阔的土地可垦可耕,供人们衣食。
因此,与世界上各古老文化相比,中华文化产生和延续有一个得天独厚的优越环境。同埃及文化囿于尼罗河流域,巴比伦文化囿于两河流域相异,中华文化滋生地不是依托一个江河流域,而是拥有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两个大的区段。
⑺ 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包括哪些要素
自然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由地球表层中无机和有机的、静态和动态的回自然界各种物质和能答量所组成,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自然规律控制的环境整体(系统).
根据其受人类社会的冲击和干扰的程度不同,
可分为:天然环境(原生自然环境)、人为环境.
人文环境:一定社会系统内外文化变量的函数,文化变量包括共同体的态度、观念、信仰系统、认知环境等.
人文环境是社会本体中隐藏的无形环境,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民族灵魂.
人文环境是当今最时髦最常用的—个词汇,
它的产生和广泛使用适应了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客观需要,
实际就是指人们周围的社会环境.
区别:人文环境是专指由于人类活动产生的周围环境,是人为的、社会的,非自然的.
自然环境是是指自然存在的环境.
自然环境刚好相反,是指不是人类活动产生的天然的周围环境
⑻ 地理环境决定论的环境是自然环境还是人文环境或两者兼备为什么
地理环境决定论,简称“决定论”。即以自然过程的作用来解释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进程,从而归结于地理环境决定政治体制。这一论点曾广泛流行于社会学、哲学、地理学、历史学的研究中。
正确地阐明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有助于发展地理学理论研究和指导实践应用。毫无疑问,主宰人类社会历史演变的是其固有的内在规律;地理环境是社会发展的客观物质条件而不能上升为主导的或决定性的因素。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过,封建社会之解体与资本主义的产生是一个合乎逻辑的过程,“并非自然的恩赐”。但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也或多或少地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当人类社会活动与地理环境发生联系并能加以利用与改造时,才能显示其特性并对社会发展产生加速或延缓的影响。社会发展阶段越古老,人类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性越大;即使在原始阶段,社会发展速度也并非与地理环境优越性程度成正比。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均处于不断运动变化而又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之中。走向另一极端主张无视地理环境和随心所欲地践踏地理环境的地理环境虚无主义,均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相违背,也必然在实践中碰壁。
主张地理环境在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社会理论。16世纪的法国思想家 J.博丹主张地理环境决定着民族性格、国家形式和社会进步。他认为,北方寒冷,使人们的体格强壮而缺少才智,南方炎热,使人们有才智而缺少精力。因此,统治国家的决定因素也应当有所不同:北方民族依靠权力,南方民族依靠宗教,中部民族依靠正义与公平。18世纪法国的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一书中系统阐述了关于社会制度、国家法律、民族精神“系于气候的本性”、“土地的本性”的观点。 到了19世纪,地理环境决定论成为社会学中的一个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是德国的F.拉采尔。他认为,地理因素,特别是气候和空间位置,是人们的体质和心理差异、意识和文化不同的直接原因,并决定着各个国家的社会组织、经济发展和历史命运。在拉采尔思想影响下,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德国产生了以K.豪斯贺费尔为首的地理政治论学派。它鼓吹“优等民族”有权力建立世界“新秩序”,地理政治学可以为每个国家规定“生存空间”,从而为法西斯主义向外扩张和侵略制造理论根据。 地理环境决定论在18、19世纪是流行的自然主义思潮的一部分。这种思潮曾在反对宗教神学、探索社会发展的客观性方面起过一定的历史作用。但它夸大自然环境对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的作用,以自然规律代替社会规律则是错误的。地理环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经常的、必要的外部条件,对社会发展具有影响作用,但它不是社会发展、国家制度的决定因素,不能决定社会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而且它的作用和影响还受着社会的生产水平和社会制度的制约。
⑼ 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都包括哪些因素
人文环境:是人类的社会,文化和生产生活活动的地域组合, 包括人口,民族,回 聚落,政治,社答团, 经济, 交通, 军事, 社会行为等许多成分·它们在地球表面构成的圈层, 称为人文圈或社会圈, 智慧圈, 技术圈·.人文地理环境是 指人类为求生存和发展而在地球表面上进行的各种活动的分布和组合,如疆域、政区、军事、人口、民族、经济(农业、手工业、商业)、城市、交通、文化等等。
自然环境:自然地理环境由地貌、大气、水圈、生物和土壤等要素组成。这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并不断进行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推动地理环境的发展变化。
⑽ 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哪些因素
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地形地貌因素、气候因素、河流水文因素、土壤因素、植被因素。
自然环境:自然地理环境由地貌、大气、水圈、生物和土壤等要素组成。这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并不断进行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推动地理环境的发展变化。
人文环境:是人类的社会,文化和生产生活活动的地域组合, 包括人口,民族, 聚落,政治,社团, 经济, 交通, 军事, 社会行为等许多成分·它们在地球表面构成的圈层, 称为人文圈或社会圈, 智慧圈, 技术圈·.人文地理环境是 指人类为求生存和发展而在地球表面上进行的各种活动的分布和组合,如疆域、政区、军事、人口、民族、经济(农业、手工业、商业)、城市、交通、文化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