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古厝地理知识
Ⅰ 闽南文化有哪些特点闽南古厝有哪些布局特色
四合院似的翘翘房子,分上落,举头和下落,上落一个厅,2个大房、2个边房。举头2间相对,中间是露天深井,下落大门边各2间房子。
Ⅱ 闽南古厝下雨后,一二天出太阳中梁会点水是什么原因
因为古厝都是木头做的房子,木头的房梁,久经风雨已经破烂不堪,下雨时雨水会渗入老旧的木头中,或者积水在瓦片缝隙中,雨过天晴后积水会慢慢继续缓慢流下,由于流水量很少,所以才会过了一两天还在滴水。
Ⅲ 为什么厦门有很多地方名叫什么厝的厝是什么意思
厦门地区很多都保留着这种叫法的习俗
厝是古中原语中家和屋子的意思
Ⅳ 闽南古厝的构造极其功能和历史价值北京四合院的构造功能极其历史价值
1、闽南晋江古厝,是中国儒家文化的缩影,是中国仅存的少数古民居群落。它承载着一段历史。晋江地处福建东南沿海,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晋江古民居不同于北方大地和江南水乡的民居,也有别于南方山区的。晋江古民居既承袭汉人的中原传统,又深受闽越人海洋文化的影响,创造出多种多样的民居建筑。如,那“出砖入石”的“皇宫式”大厝,那花岗石砌成的“石头厝”,那用夯土夯就的“土挡撞厝”,那以土结垒成的“土结厝”,还有用牡蛎壳为墙的“蚵仔壳厝”;近代以来,晋江华侨又带来了西方和东南亚建筑文化,回乡建造了一座座“番仔楼”,堪称为中西合璧。这在全国的民居建筑中都是别具一格、不同凡响的。
历史价值:古厝系采民间地理风水之习而建造之闽南式古宅,整体格局严谨大,方主从分明配置均齐,选料手工都非常精致,是认识中国传统式建筑的好样本。
2、北京四合院是由东、西、南、北四面房子围合起来形成的内院式住宅。北京四合院作为老北京人世代居住的主要建筑形式,驰名中外,世人皆知。四合院的大门一般开在东南角或西北角,院中的北房是正房,正房建在砖石砌成的台基上,比其他房屋的规模大,是院主人的住室。院子的两边建有东西厢房,是晚辈们居住的地方。在正房和厢房之间建有走廊,可以供人行走和休息。四合院的围墙和临街的房屋一般不对外开窗,院中的环境封闭而幽静。北京有各种规模的四合院,但不论大小,都是由一个个四面房屋围合的庭院组成的。最简单的四合院只有一个院子,比较复杂的有两三个院子,富贵人家居住的深宅大院,通常是由好几座四合院并列组成的。中间还有一道隔墙。 四合院四合院的典型特征是外观规矩,中线对称,而且用法极为灵活,往大了扩展,就是皇宫、王府,往小了缩,就是平民百姓的住宅,辉煌的紫禁城与郊外的普通农民家都是四合院。四合院的大体分布为大门、第一进院、大堂、第二进院、书屋、住宅等,两侧有厢房,各房有走廊,隔扇门相连接。对地表所存民居的了解,必将使民居的文化弘扬并发展下去。
历史价值:首先,它的历史十分悠久。自元代正式建都北京,大规模规划建设都城时起,四合院就与北京的宫殿、衙署、街区、坊巷和胡同同时出现了。据元末熊梦祥所著《析津志》载:“大都街制,自南以至于北谓之经,自东至西谓之纬。大街二十四步阔,三百八十四久巷,二十九巷通。”其次,四合院的构成有它的独特之处。它的院落宽绰疏朗,四面房屋各自独立,又有游廊连接彼此,起居十分方便;封闭式的住宅使四合院具有很强的私密性,关起门来自成天地;院内,四面房门都开向院落,一家人和美相亲,其乐融融;宽敞的院落中还可植树栽花、饲鸟养鱼、叠石迭景,居住者尽享大自然的美好。此外,四合院虽为居住建筑,却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四合院的营建极讲究风水,风水学说,实际是中国古代的建筑环境学,是中国传统建筑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合院的装修、雕饰、彩绘也处处体现着民俗民风和传统文化,表现出人们对幸福、美好、富裕、吉祥的追求,如以蝙蝠、寿字组成的图案,寓意“福寿双全”;以花瓶内安插月季花的图案寓意“四季平安”;而嵌于门簪、门头上的吉辞祥语,附在抱柱上的楹联,以及悬挂在室内的书画佳作,更是集贤哲之古训,采古今之名句,或颂山川之美,或铭处世之学,或咏鸿鹄之志,风雅备至,充满浓郁的文化气息,有如一座中国传统文化的殿堂。
Ⅳ 闽南古厝的建筑代表
1、老范志大厝
老范志大厝位于泉州市南俊巷东侧,前为九一街,后为桂坛巷。桂坛巷因有一座桂坛宫而得名;另一说法是该巷位于清源书院南畔,在早期的科举时代,中举登科折桂,书院乃举子云集之处,借喻举子登坛折桂之意,故巷取“桂坛”为名。
老范志大厝厝主吴亦飞,乾隆年间晋江人,本系教书先生,后改业经营中成药神曲,取义范仲淹名言“不为贤相,当为良医”和“先忧后乐”为志而起店名曰“范志”。从开张始即生意兴隆,尤以左宗棠征服回疆一役中,范志神曲最显功效,于是购服者大增,竟成巨富,遂营建大厝。
整座大厝由三座五进三开间的大庭院组成,格局几乎完全相同。各院落之间以防火墙相隔,侧面墙设门,与各院落相连通。大庭院两侧均建有护厝两排,组成一栋规模宏大,且富有层次和建筑结构特色的大型宅院。据居住在这里的吴老先生介绍,大厝东西向63米,南北向105米,占地面积7000平方米,房屋100多间。由于建筑师傅的讹传,人称范志大厝99间。
2、泉港山腰庄氏宗祠:
家庙仍为三开间,深三进,由门厅、中厅、大厅组成,中隔二天井,加上庭院呈六个层次,深达52.8米;各层次在同一基线上前后落差达1.6米,使整座祠宇显得气势恢宏。屋顶铺盖橙色琉璃瓦,屋脊燕尾高翘。大厅屋脊中央塑有一座五层小塔,两边雕有二条飞龙;塔两旁屋脊前沿左雕龙右雕凤,意谓“龙凤呈祥”。中厅屋脊、下厅廊顶分别饰以双龙戏珠、葫芦飘带、鲤鱼跃龙门、飞凤麒麟、八仙过海等雕塑。祠宇内部以10对杉木柱、7对石柱、11对砖柱支撑。其中10对木柱皆红漆,上镌金字楹联。上方雕梁画栋,彩饰祥鸟瑞兽。铺筑于顶厅厅沿的巨型“石今石”,长5.75米、宽0.74米,厚0.4米,乃泉港区独一无二的大型石今石构件。不知先祖们取之何方,又如何运抵此处,虽有传说种种,但无从查考。家庙大门上方嵌着红底金字“庄氏家庙”匾额,大门外两侧雕刻有“双龙戏珠”、“双凤朝牡丹”、“二虎逞威”等图形的石鼓。其后左右壁垛上嵌入“双龙游戏”、“麒麟奔跃”的石浮雕。大门外左右厢房正面,距地1.44米的壁垛上砌有石窗棂一对,八角框内镂雕四条腾舞的游龙;外四角有北宋宰相司马光“破缸救人”等八幅历史典故的浮雕。整个窗棂呈方形各边长1.5米。
3、泉州蔡氏古民居:
蔡氏古民居位于南安官桥漳里村,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蔡氏古民居建筑群主要由蔡启昌及其子蔡资深于清同治年间(公元1862年)至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兴建。现存较为完整的宅第共16座,单体建筑多为三进或二进五开间的布局。蔡氏古民居建筑群,座座屋脊高翘,雕梁画栋,门前墙砖浮雕,立体感强,窗棂镌花刻鸟,装饰巧妙华丽,门墙厅壁书画点缀,别有一番情趣,篆隶行楷,各具韵味,留下较多当时名流的书画。随处可见的木雕、泥塑、砖雕及石雕,工艺精美,多数采用透、浮、平雕等手法。雕琢内容丰富多彩,有禽兽、花鸟、鱼虫、山水人物,图案古博。古民居精美的雕饰,不仅集中表现了闽南成熟的雕塑艺术,而且反映了受印度佛教、伊斯兰教及南洋文化和西方建筑艺术的影响,被誉为“闽南建筑的大观园”。
4、泉港山腰小三房古厝:
小三房古民居群由大小不一的九座古大厝组成,总占地约6700平方米。其中最能体现建筑艺术水平、最具有文物保护价值的是下厝(东、西两座)和中厝三座大厝,此三者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皆是悬山式屋脊,前面有砖埕,并护以杂石围墙,雍容大方。下厝系山腰庄氏第十五世祖庄大东历经三年建成,由东、西两座仿皇宫式的三进五间张的大厝构成,俗称“四马拖车”,左右辅以护厝,西面的护厝之侧又附有武馆和文馆。东、西两座大厝共占地1414.84平方米,总计有房子65间。两大厝由下厅、中厅、后厅三部分组成,进大门,下天井,上厅堂,入后厅,皆以辉绿岩长石板为台阶,天井中掘有集水井,地下铺设排水沟,两侧置着摆放花卉的石案。古厝的通风采光主要依赖天井、门窗以及房檐的天窗和空气阁,使如此之大的古厝常年清新明亮,即使是累日阴雨亦不迂浊晦暗。
中厝系庄大东堂兄弟庄大勋同期建造的一座两进五间张大厝,右边单护厝,总占地627.45平方米。屋后建两间并列的文武馆,占地300平方米,武馆之前又有宽敞的练武埕。
下厝和中厝外墙墙基、墙裙以花岗岩砌筑,其上用红砖砌筑,大厝内部以几十根巨木作柱,支撑起宽广的房顶。木柱之下的柱础皆以辉绿岩雕琢而成,有方形、圆形和多边形。
木柱之上是叠梁式托梁,梁上是椽子檩条屋架、双层瓦屋面,上有瓦筒压顶,檐前有陶制封檐和滴水。由于中厝和下厝始建时正好临海,这种精巧坚实的房檐结构可有效地抵御沿海风暴。
梁、柱、墙板上有漆画和木雕,大门门廊两侧镶嵌有精致的砖雕,门前墙裙的基石有石雕,屋檐与砖墙的交衔处有泥塑雕。雕塑的内容有花鸟虫草、山水人物,皆凹凸有致,疏朗得体,布局巧妙。
据说下厝的东西两大厝房檐原本相连,廊上建有小阁楼,名为“娘子织布楼”,“文革”后期毁殆。在下厝西大厝的埕地上有庄大东所挖的一口水井及一个直径为1米的石制洗衣臼,沿用至今。
5、泉港土坑古厝群:
土坑古厝群整体规划颇具慧识卓见,排列井然有序,布局精巧,绝大部分坐西北朝东南,冬暖夏凉。民居分8排,每排屋建造相距30—50米,便于交通活动。刘氏古民居建筑多为穿斗式结构、硬山式或卷棚屋顶,座座屋脊高翘,壮观辉煌。门窗有圆、方、拱、菱等形式。它们皆是砖石、木材结构,石材、衫木都是从外地采购。大部分古民居能保存至今,建筑十分坚固。土坑村刘氏古民居是群体建筑,它代表了当时一个地方建筑的最高水平。
Ⅵ 古厝的介绍
古厝(cuò),又称大厝。古厝意思是指古老的房屋,是闽南地区极内具特色的传统容民居。古厝群现在以泉州地区的南安、晋江的古厝最为出名。在闽南的方言里,“厝”是房子,红砖厝就是用红砖盖的房子,也是闽南最有代表意义的传统建筑。今天,闽南大地上数百座红砖厝建筑,为我们敞开着一扇扇充满温暖而疏远记忆的大门。它浓缩了闽南人坚韧、开朗、沉稳、豁达的性格。闽南人对生活的美好祈愿,也酝酿了红砖厝丰富多彩的建筑表达,形成了红砖文化深沉而独特的底蕴。在中国封建社会典型的农村生活中,必定包含了家居、教育、祭祀三要素。而100年前的闽南人家已经在一个家族体制建设上完成了这样严谨精巧的布局构思,巧妙地结合了居住、家族教育系统、宗庙祠堂三位一体的生活模式,以深远的睿智思考着如何繁衍家族,和谐共存。这是秉承自闽南人性格中温良、自省的特质,凝聚着每一位红砖厝中家族成员的魂灵,传承关于家的荣耀。
Ⅶ 闽南古厝的流传历史
在闽南的方言里,“厝”是房子,红砖厝就是用红砖盖的房子,也是闽南最有代表意义的传统建筑。今天,闽南大地上数百座红砖厝建筑,为我们敞开着一扇扇充满温暖而疏远记忆的大门。它浓缩了闽南人坚韧、开朗、沉稳、豁达的性格。闽南人对生活的美好祈愿,也酝酿了红砖厝丰富多彩的建筑表达,形成了红砖文化深沉而独特的底蕴。闽南人多越洋经商,背井离乡,但无论漂泊多远,归乡之后,必定要盖一座红砖厝,兴尽财力,修起了恰如其分的隆重。“厝”是闽南人文的中心精神。一座红砖厝经家族数代传承,在建筑设计上选择以夸张又凝重的金色,表达对先人的崇敬与敬畏,以寄托对家业繁荣、国业兴旺的淳朴祈盼。这种具有神秘意味的色彩表达,也是红砖文化的精神所在。只有家族男丁才有权参与的祭拜仪式,在金色描彩的烘托下,有了沉实而隆重的意义。
在中国封建社会典型的农村生活模式中,必定包含了家居、教育、祭祀三要素。而100年前的闽南人家已经在一个家族的体制的建设上完成了这样严谨精巧的布局构思,巧妙地结合了居住、家族教育系统、宗庙祠堂三位一体的生活模式,以深远的睿智思考着如何繁衍家族,和谐共存。这是秉承自闽南人性格中温良、自省的特质,凝聚着每一位红砖厝中家族成员的魂灵,传承关于家的荣耀。红砖厝在其坚固的砖石结构下,也有细腻深邃的内在,垂柱横梁、透雕描金、工艺繁复。今天,它们仍是唯一生动的存在。我们也不难从中窥见大厝拥有何等令人发舌的昨天。
在交通不发达的上世纪初叶,闽南人家的男丁越洋背井,妇孺幼小成为红砖厝当时的生活主角。红砖厝,作为凝聚精神力量的星座、象征物,长久矗立,越显重要。闽南红砖,在实间的流转中,奇迹般的保留它们的鲜亮色彩。闽南人对于生活充满着永不衰竭的热情,闽南人以红色为尊、为大、为喜、为吉。红色,也是流转于红砖厝内的生活主旋律。闽南人拥有坚强而善良的秉赋,为收获而不知疲惫的奔忙,并用团圆的隆重来作为一年的落幕,热烈呈现一个家族与其成员所应拥有的骄傲与风采。
如果说,人是家的灵魂,家,则是人的精神归依。红砖厝,如一位历经沧商,沉稳豁达的智者,传承关于团圆和谐的意志与力量,坚固着经历着颠沛流离的闽南人对家园故里强烈的归属意识,历尽岁月洗礼,伴随闽南人文脉络的生生不息,绵延不绝。
Ⅷ 古厝是什么意思
古厝(cuò),又称大厝。古厝意思是指古老的房屋,是闽南地区极具特色的传统民居。古厝群回现在以泉州地答区的南安、晋江的古厝最为出名。
在闽南的方言里,“厝”是房子,红砖厝就是用红砖盖的房子,也是闽南最有代表意义的传统建筑。今天,闽南大地上数百座红砖厝建筑,为我们敞开着一扇扇充满温暖而疏远记忆的大门。它浓缩了闽南人坚韧、开朗、沉稳、豁达的性格。闽南人对生活的美好祈愿,也酝酿了红砖厝丰富多彩的建筑表达,形成了红砖文化深沉而独特的底蕴。在中国封建社会典型的农村生活中,必定包含了家居、教育、祭祀三要素。而100年前的闽南人家已经在一个家族体制建设上完成了这样严谨精巧的布局构思,巧妙地结合了居住、家族教育系统、宗庙祠堂三位一体的生活模式,以深远的睿智思考着如何繁衍家族,和谐共存。这是秉承自闽南人性格中温良、自省的特质,凝聚着每一位红砖厝中家族成员的魂灵,传承关于家的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