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理信息 » 水文特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水文特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发布时间: 2021-02-14 21:08:30

① 地理题里的“水文特征”包括哪些方面

总的来说,水文特征包括如下几点:
1.径流量(径流量大小和径流量的季节、年际变化)回
2.含沙量
3.有无汛期答/凌汛
4.有无结冰期
5.水能资源是否丰富
6.流速
7.补给类型(地下水,雨水,冰川融水,冰雪融水等)
8.水位
所以说,河流的水文特征包括径流量,含沙量,汛期,结冰期,水能资源,流速,河流补给类型及水位。

② 水文特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有追加!

水文特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① 河流的侵蚀和堆积形成流水地貌;
② 河流水量的大小和变化影响气候;
③ 河流开发影响经济发展

③ 地形对水文特征的影响

(1)地形以平原为主,水流平缓,含沙量小,(落差小),水能蕴藏量小。(3分) 该地区版(为温带海洋性权气候)降水较多,径流量较大;(3分)降水的季节变化小,流量较为稳定;(3分)冬季温和(最低月均温在0℃以上),无结冰期。(3分) (2)优势:降水丰沛,相对均匀;河流众多,水源充足;平原面积广阔;土壤肥沃。(8分)劣势:夏季气温偏低,光照不足(偏少)(4分) (3)位于河流入海口(塞纳河),是天然良港,可以实现河海联运,辐射内地,有利于石油输入和石油产品的输出;(2分)(巴黎盆地是法国最大的工业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市场广阔。(2分)

④ 受气候影响 莱茵河的水文特征 受地形影响 莱茵河水文特征 (初中地理

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无明显汛期,无结冰期,水位季节变化小;
地形:地形平坦,水流平稳

⑤ 青藏高原水文特征对气候的影响

1、青藏高原地区形成寒冷、缺氧、大风、低压的环境特征;

2、青藏高原阻挡了印度洋水汽北上,使高原北部地区降水减少,并导致中亚及我国西北地区气候更加干旱;

3、青藏高原还影响东亚和南亚地区的大气环流,加大了季风的影响范围;

4、青藏高原是亚洲不少大河的发源地,称为亚洲水塔,使亚洲河流呈现放射状水系,在高原与其它地形的交界处形成丰富的水力资源;

5、由于青藏高原的存在,阻挡了印度洋水汽的深入,使得中亚地区和我国新疆较为干旱;6、同时由于其高大的海拔,加强了季风环流;

7、青藏高原成为世界许多大江大河的发源地,并且在与其它地形的交界处形成丰富的水力资源。

气候特征

演变历史

从地质历史来看,新生代之前,青藏地区为一望无际的海洋,气候属于热带海洋性。进入新生代始新世时,古特提斯海急速退缩,大面积陆地露出水面,青藏地区为有水有陆,尚未全部隆起。进入第三纪上新世,古特提斯海已从青藏地区东西方向撤出,陆地面积的扩张,结束了海浸时代,原始高原面(大约1000米)已全部露出。此时因海拔不高行星风系似以平直西风为主,青藏地区的热带海洋性气候被中纬度副热带干旱气候取代。青藏地区形成一条宽阔的干燥地带。属于热带温暖半干旱气候。随着高原不断隆起,高原面已抬升到海拔2000-3000米时,青藏高原的气候趋于寒冷因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青藏高原气候降低,冰川发育向较低的河谷推进,使高原进入晚更新世的白玉冰期。

当全球进入冰后期,青藏高原海拔4000米,在距今7000-3500年,气温比当今高出3-5℃降水也较当今丰富,吸引着不少食草动物,同时古人类也在这一带进行狩猎生活,阿里和藏北地区发现的上百件石器即可作证。此时青藏高原冰川大量退缩,多年冻土自上而下融化深度达15-20米,高原边缘的多年冻土厚度在15米以内的全部融化。

继气候适宜期之后,高原进入新冰期,气温显著下降。根据拉萨大昭寺的古木,历史文献,档案史料和近代的气候资料,公元初到5世纪西藏地区以寒冷为主。从6世纪到12世纪西藏进入一个相对温暖的时期。12世纪末以后进入小冰期,尤其是17世纪中期为近数百年来最寒冷期。年平均气温要比现今低1℃左右。直到19世纪前期高原以维持偏冷为主,冰川继续向前推进。近百年高原进入升温干旱期,温度明显的上升。

气候现状

●总体特点

辐射强烈,日照多,气温低,积温少,气温随高度和纬度的升高而降低。据推算,海拔高度每上升100米,年均温降低0.57℃,纬度每升高1度,年均温降低0.63℃,日较差大;干湿分明,多夜雨;冬季干冷漫长,大风多;夏季温凉多雨,冰雹多;四季不明。大部分地区的最暖月均温在15℃以下,1月和7月平均气温都比同纬度东部平原低15-20℃。按气候分类,除东南缘河谷地区外,整个西藏全年无夏。年总辐射量值高达5850-7950兆焦耳/平方米,比同纬度东部平原高0.5-1倍。

●主要特征

1、大气干洁,太阳辐射强。2、气温低日较差大,年变化小。青藏高原年平均气温低,构成了气候的主要特征。位于藏北高原的可可西里年平均气温在℃以下,等温线与等高线相重合,自成一闭合的低温中心,为青藏高原温度最低的地区,也是北半球同纬度气温最低的地区。3、降水少,地域差异大。高原年降水量自藏东南4000毫米以上向柴达木盆地冷湖逐渐减少,冷湖降水量仅17.5毫米。以雅鲁藏布江河谷的巴昔卡为例,降水量极为丰沛,平均年降水量达4500毫米,是最少降水量的200倍,是中国最多降水中心之一。4、根据温度和水分指标,结合植被,考虑地热的影响,通过分析,受高层地区划分高层亚寒带,高原温带,藏东南亚热带山地和热带山地,依据水分状况又可分为湿润、干旱、半干旱等13个气候类型。

●气候分区

青藏高原可分为喜马拉雅山南翼热带山地湿润气候地区、喜马拉雅山南翼亚热带湿润气候地区、藏东南温带湿润高原季风气候地区、雅鲁藏布江中游(即三江河谷、喜马拉雅山南翼部分地区)温带半湿润高原季风气候地区、藏南温带半干旱高原季风气候地区、那曲亚寒带半湿润高原季风气候地区、羌塘亚寒带半干旱高原气候地区、阿里温带干旱高原季风气候地区、阿里亚寒带干旱气候地区及昆仑寒带干旱高原气候地区10个气候区。

  • 巨大影响

青藏高原是北半球气候变化的启张器和调节器。这里的气候变化不仅直接驱动中国东部和西南部气候的变化,而且对北半球具有巨大的影响,甚至对全球的气候变化,也具有明显的敏感性超前性和调节性。

水系状况

总体情况

青藏高原的河流分布主要受到气候和自身地形地势的影响。除东南部降水丰富外,内陆区的河流补给,主要依靠冰川或积雪的融化。区域内祁连山一巴颜喀拉山一念青唐古拉山和一冈底斯山是内外水系分界线。这条内外水系的分界线将青藏高原的河流分为外流区与内流区两部分。外流区主要位于高原东部及东南部,如注入太平洋的黄河、长江,以及注入印度洋的西南水系如雅鲁藏布江、怒江等;内流水系大多位于高原西北部,主要指的是羌塘高原和柴达木盆地及局部小块的封闭湖盆。大多数内流河的河水会注入这些洼地中,形成为数众多的咸水湖。

内流区由于受到高大山脉的阻挡,使得暖湿空气难以到达,降水稀少;而日照充足,又使蒸发量相对较大,因此内流河大都径流量较小且流程较短;内流河大多以冰雪融水为主要补给水源,因此季节性变化明显,夏季为汛期,冬季普遍结冰,常发生断流现象,也就是说间歇性河流多;因内流河大多注入盆地或洼地,因此形成了数量众多的咸水湖泊,如著名的青海湖、纳木错等。

外流区可分为黄河水系、长江水系和西南水系长江和黄河均注入太平洋,属于太平洋水系;西南水系有4个分支,包括澜沧江、怒江、恒河一雅鲁藏布江和印度河(起源于藏西南边缘),均注入印度洋,属于印度洋水系。在外流河水系中,黄河、长江、雅鲁藏布江支流众多,流域宽广,是青藏高原最重要的外流水系类型。由于外流水系大多起源于藏东南或东部,所以其补给的主要方式是雨水补给。因此与内流河相比,外流河水量巨大,流程也长,其流经地的两岸,常因为侵蚀、堆积而形成大小不一的冲击平原或台地。

主要河流

青藏高原是中国众多河流的发源地,南部与东部的边缘山区河网密集,较大的外流河有属于印度洋水系的雅鲁藏布江(大支流有拉萨河、年楚河、尼洋曲与帕隆藏布等)、怒江、朋曲及属于太平洋水系的长江、黄河与澜沧江等大河的上游段。

⑥ 中国地形特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关于中国地形的重要地理意义,至少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造成了中国气候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中国的地形复杂多样,因此,也必然造成中国气候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地形对于中国气候的影响最显著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l)山脉常为南北暖冷气团的障壁,尤以东西走向的山脉最为显著,形成山脉南北不同的气候特点。例如秦岭南坡温暖多雨,北坡寒冷少雨,南郑和西安仅一山之隔,气温和年降水量的变化就很明显。南郑1月平均气温为3℃,7月为26.7℃,平均年降水量为689.5毫米;西安1月平均气温为-0.5℃,7月为28.1℃,平均年降水量为566.3毫米。“一样春风有两般,南枝盛开北枝寒”则是形容南岭南北两侧气候差异的脍炙人口的名句。

(2)山地阻碍和影响了寒潮的路径,使得由北冰洋或西伯利亚流来的冷气团受层层山地的阻挡,路径因而迂回曲折。不像北美洲那样,由于山脉都是以南北走向为主,北方来的冷气团可以长驱南下。中国自西北侵入的寒潮最初是从西北向东南,以后又转成向南或向西南方向流动,而当寒潮到达中国东部平原后,则能一直深入到华南,这都是地形影响的结果。

(3)青藏高原的存在对空气运动的影响,正像响一样。青藏高原阻碍着高空西风急流,造成急流分支与会合等作用,这对于高原南北两侧的气压系统发生很大的影响,并且还影响到全国甚至全世界的大气环流,最明显的是加强了中国、印度和日本的季风。

(4)山地面向暖湿气流的一侧常为多雨的中心,如喜马拉雅山的南坡、四川盆地的西缘、台湾中央山脉南段的西坡;而背向暖湿气流的一侧常因焚风作用使气温增高。中国长江以南冬春多雨,则是由于江南丘陵的地形阻碍,冷空气易于堆积,造成半稳定性的锋面所致。

(5)在自由大气中,高度每上升100米,温度减低0.6℃。在山地也发生随高度升高而温度减低的现象,不过情况更要复杂一些。因为在山区影响温度变化的不仅是高度,而且还有地形形态和坡向。“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这是唐朝诗人白居易的诗句,他早就认识到庐山由于山高谷深,气候、物候与平地不同,从而产生春来晚、秋去早的变化。李白的《塞下曲》一开头写道:“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同样也是地形对气候、物候影响的极好的科学纪实。

此外,即使高度相同,而地形形态不同,气候差异也是十分悬殊的。如图63所示,A、B、C、D、E五地,它们的绝对高度相同,而地形形态却大异。A为高空,B为高原,C为高山,D为深谷,E为盆地,各地的气候大不一样。A点位于空中,昼夜气温的变化甚小,所以具有海洋性气候的特征;B点位于高原中心,白天吸热快,晚上放热也快,气温变化急剧,所以具有明显的大陆性气候的特征;C点位于山顶,与陆面接触少,而与空气接触较多,所以气候也显示为海洋性;D点居于深谷,E点位于盆地之中,两地气温均多变,气温较差大,大陆性气候特征就较为突出。所以,无论从大范围来看,还是从局部地区来看,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是明显的。

2.破坏或掩盖了地理环境的纬度地带性

地带性是地理环境最突出的特征。地带性的成因,主要是由于地球的形状和地球对于太阳的位置。由于纬度的不同,太阳热量在地面上的分布产生了差异。很早就有人根据这一点把整个地球表面分为北寒带、北温带、热带、南温带和南寒带。这5个带的分布规律取决于纬度因素,从而使地理环境的各个要素也都反映了纬度地带性的特征。

假如地面是完全均一的,那末每一地带将成为自西向东的延伸带。但是地球表面并非均一,这不仅因为各部分的组成物质不同,而且地表结构和地形的类型、高度是千变万化的,这就改变甚至掩盖了地带性的规律。但也必须指出,这并不否定地带性规律的普遍意义。现在世界上的自然带并没有构成理想的图谱,但其具体的图式以及各个自然带的具体分布,都是地带性规律与非地带性规律的矛盾统一体。

地形破坏或掩盖了地带性的最好例子是青藏高原的地理环境结构。辽阔的青藏高原在中纬度的崛起,大大地破坏了中国地理环境南北的过渡性和沿纬向分布的地带性,而具有突出的非地带性的分布。

按纬度来说,青藏高原约位于北纬26~40°之间,与东部华中地区和部分华北地区的纬度相当,应属于亚热带与暖温带气候。但由于地势的高峻,使青藏高原形成一种特殊的温带大陆性高原气候,它的基本特征是气温低、日照强、年较差小而日较差大。不论在气候、水文、土壤还是动植物等方面,青藏高原都表现了与众不同的特点。作为一个非地带性的大区,它的内部所具有的完整的垂直带和多种多样的地理环境结构,在世界上也是很少可以和它相比拟的。在这方面,珠穆朗玛峰地区是一个很好的典型。

巨大的相对高差使珠峰地区的自然条件发生了显著的垂直变化,这种变化从植物景色上可以看得十分清楚。在它的上部是永久冰雪带、地衣带和高山草甸带,再往下,南坡依次为高山矮曲林带、针叶林带、针阔叶混交林带、常绿阔叶林带,北坡高山草甸带下只有一个高山草原带。在这里却又可以看出,尽管非地带性规律可以起着改变和掩盖地带性的作用,但它却不能消除地带性规律的普遍意义,在这个非地带性突出的图谱上,深刻地打上了地带性的烙印。然而,却又不能不指出,无论是珠峰地区还是整个青藏高原,虽然地带性与非地带性规律存在着相互渗透和极其错综复杂的关系,但由于地形高差的影响,在这一对矛盾中,非地带性规律却是突出地成了高原地区矛盾的主要方面。

就全国范围来说,地形对地带性的破坏和影响也是十分显著的。

在自然地带性中反映最为明显的是植被类型。中国的地形大致以大兴安岭至雪峰山一线为界,基本上可分为东南和西北两块。东南湿润部分以各种森林类型为主;西北干燥部分以草原和荒漠植被为主。从昆仑山循着秦岭到淮河和长江一线,又可把西北、东南两大块各分为两半。西北部分的北部蒙古高原和新疆以干燥草原和荒漠植被为主,其南部青藏高原主要为高山草地和冻土荒漠;东南部分的北部以阔叶落叶林(夏绿林)和针叶林为主,其南部以各种类型的阔叶常绿林为主。只是在西南部以及某些东南高山(如台湾)才有云杉。冷杉等针叶林大量存在。

这种自然植被带在中国不连续的差异分布,显然是由海陆位置和地形差异造成的。在中国,作为主要体现地带性规律的植被类型里,清楚地深嵌着非地带性的烙印。虽然如此,但也可以看出不同的地形类型对地带性的作用是不一样的。在中国西部的高山高原地区,地形对地带性显然起了改变和掩盖的作用;而在东部平原地区,则起了重要的促进和加强的作用。

3.影响中国农副业生产布局的不平衡性

《全国农业发展纲要》第六条中指出:“粮食每亩平均年产量,在黄河、秦岭、白龙江、黄河(青海境内)以北地区,由1955年的150多斤增加到400斤;黄河以南,淮河以北地区,由1955年的208斤增加到500斤;淮河、秦岭、白龙江以南地区,由1955年的400斤增加到800斤。”“棉花每亩平均年产量(皮棉),按照各地情况,由1955年的35斤(全国平均数),分别增加到60斤、80斤和100斤。”“华南各省有条件的地区,应当积极发展热带作物。”《纲要》中第十五条还指出:“按照不同地区把耕地的复种指数分别平均提高到下列的水平:(l)五岭以南地区,要达到250%。(2)五岭以北,长江以南地区,要达到200%。(3)长江以北,黄河、秦岭、白龙江以南地区,要达到160%。(4)黄河、秦岭、白龙江以北,长城以南地区,要求达到120%。(5)长城以北地区也应尽可能地扩大复种面积。”

很显然,《纲要》中正是根据五岭、长江、黄河、秦岭、长城等这些地形界线,把全国划分为5个农业发展要求不同的地区。这5个地区农业发展的指标不同,除了社会历史因素外,自然地理条件不同则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因为不同的自然地理条件,就有着不同的气温、热量和水土等自然资源;不同的自然地理条件,就有着不同的自然生产潜力;不同的自然地理条件,人们对于自然的利用、改造的方式也就有所不同。这个客观规律,人们是不能忽视的。而在自然地理的各个条件中,地形条件是起着重要作用的。

中国有3条明显的自然地理界线,实际上都是3条东西走向的地形线。这就是五岭(又称南岭)、秦岭和长城。这3条地形线是中国气候带的重要分界线。各气候带之间不仅明显地反映着气温、降水的不同,而且还影响到中国水文、植被以及农业生产的布局和产量的差异。

五岭这一条地形线,买际上是中国热带与亚热带的地理分界线。1月10℃等温线通过南岭南侧、广西西部、云南东部和北部。这条线以南的地区基本上属于热带,气温高,生长期长,雨量丰沛,绝少见到霜雪,作物一年可以三熟。

秦岭、淮河一线是中国亚热带与暧温带的地理分界线。L月0℃等温线通过秦岭和淮河,此线以南属亚热带;秦岭、淮河大致还符合750毫米年等雨线,为中国湿润区及半湿润区的分界线,也是华北和华中的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以南热量仍较充足,全年生长期可达250~300天,作物一年可以两熟,有的地区还可以三熟,大部分地区可种双季水稻。而且此线以南,江河不冻;此线以北,冬季河水结冰。

长城线向西延至天山,向东北延至吉林与辽宁的交界处,这一条线是暖温带与温带的地理分界线。此线以南,属暖温带,全年生长期有200~240天,一般二年可三熟,或一年两熟。此线以北,包括东北部地区、内蒙古、宁夏、甘肃和新疆北部广大地区,属温带,夏温虽很高,但冬季冷而长,生长期150~170天,农业生产基本上是一年一熟,但这个地区,除东北吉林、黑龙江西省以外,其余广大地区是中国最重要的畜牧区,农业不占主要地位。

不仅东西走向的地形线对气候和农业生产具有影响,而且由于中国东部主要分布着平原和丘陵,西部主要分布着山地和高原,这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布局同样有着强烈的影响。东半部的平原和丘陵虽然只占全国l/3的面积,但却是中国的主要农业地区,分布着全国2/3以上的农业人口和耕地,生产着全国3/4以上的粮、棉、油和绝大部分经济林产。西半部占全国总面积的2/3,但绝大部分是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地和高原,平原只限于局部地区,较大的海拔高度和地势起伏,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显然是强烈的。

4.为发展旅游事业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随着生产水平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不但需要物质生活更加丰富,而且需要精神生活更为多彩,在紧张的工作和学习之余,都希望能有机会到大自然的怀抱里得到一些赏心悦目的享受。因此,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四个现代化的实现,旅游事业的发展一定会得到更多的重视。

⑦ 水文特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水文特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① 河流的侵蚀和堆积形成流水地貌;
② 河流水量的大小和变化影响气候;
③ 河流开发影响经济发展

⑧ 水文特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有追加!

水文特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河流的侵蚀和堆积形成流水地貌;

河流水量的大小和变化影响气候;

河流开发影响经济发展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