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斗镇地理环境
1. 龙山县的地理环境
龙山县位于湖南省西北部,西与重庆市酉阳县、秀山县,北与湖北省来凤县、宣恩县接壤,东与省内桑植县、永顺县毗邻,南与保靖县隔酉水河相望。位于东经109°13′~109°46′8″、北纬28°46′7″~29°38′4″之间。国土总面积31.3万公顷,占湘西自治州总面积的20.2%。 龙山县地处云贵高原北东侧与鄂西山地西南端结合部,武陵山脉由北东和南西斜贯全境,地势北高南低,属中国由西向东逐步降低的第二阶梯东缘。县境属强侵(溶)蚀山区,境内群山起伏,山峦重叠,溪谷交错,坡陡谷深,山体破碎,耕地分散。海拔1000~1200米的山头有192座,1200米以上的山头有353座。主要山脉有北部的红旗界,西部的辽叶可立坡,东北部的猛必界,东部的永龙界、曾家界,中部的洛塔界,西南部的八面山等,由东北向南延展,呈东、中、西、北山脉凸起,形成北高南低、东陡西缓向南开口的“勿”字形地貌骨架。
县境地貌受地质构造控制极为明显,由于经历了加里东、海西宁、燕山和喜马拉雅山等多次地壳运动,以及长期侵(溶)蚀等外力因素的影响,地貌具有岭谷相间、高差悬殊、切割深密、波状起伏,多层次、阶梯状、链状与连续性变化特征。最高山峰红旗界主峰大灵山海拔1736.5米,最低处隆头镇的隆头河滩海拔218.2米。相对高差1518.3米,比降为2.3‰,最大切割深度1136米,最大切割密度4.7公里/平方公里,形成以山地为主,兼有丘陵、岗地、平原及水面等多种地貌类型,且大部分乡、村有多种地貌类型。县境山、丘、岗、平川及水面的组合比例为82:10:4:3:1。
县境石灰岩(包括白云岩)分布很广,面积1616.94平方千米,占龙山县总面积52.1%。因长期经受侵蚀和溶蚀,形成大小不等的溶蚀剥夷面和洼地,以及许多溶洞、漏斗、落水洞、石芽、暗河等地貌;又因地质构造和北高南低的地势影响,地表溪流切割深密,水系树枝状和格状分布。 龙山县境内土壤共9个土类、19个亚类、67个土属、155个土种、33个变种。
县境土壤的48.9%由板页岩、河流冲积物(括古河流和近代河流冲积物)、紫色砂页岩等富含矿物质营养元素的母质风化发育而来,加之县域处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加上小区域气候的特殊温湿效应,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雨热同季,植被生长旺盛,有利于有机物质的积累,即使是石灰岩母质风化的土壤,历史上曾植被茂密。因此,县域自然土壤原生质量较高,带来耕作土壤也趋同样趋势。
据龙山县第二次土壤普查地块样化验与千亩农田样化验结果统计,县域自然土壤碱解氮含量中至丰面积达94%,缺的面积达只有6%;钾的含量丰的面积达50%,中等面积的达41%,缺的面积达只有6%;有机质含量高于2%以上的面积占山地总面积的64%,全氮含量在0.1以上的面积占79.2%。 龙山县属亚热带大陆性湿润季风气候区。全年四季分明。夏半年受夏季风影响,降水较丰沛,气候温暖湿润。冬半年受冬季风控制,气温较低,降水较少,气候较寒冷。在复杂的山体影响下,形成山地垂直地带和水平方向地域差异的多样性气候。与省内同纬度地区相比,具有光热总量偏少,冬暖夏凉,光热基本同季;降水丰沛,时空分配不均;气候类型多样,立体特征明显;气象灾害多等特征。
根据湖南省各地气象台站资料比较,县域(以县城为例)多年平均气温15.8℃,仅比最低的桂东高0.4℃,比最高的道县低2.6℃;与同纬度的岳阳、常德、平江分别低1.1℃,0.9℃,1.1℃。县域年较差气温为22.1℃,比全省大部分地区要小。夏无酷热、冬无严寒(除八面山等高海拔区)。县域海拔较高,山多云雾多,日照较少,故夏无酷热。当北方冷空气南下时,北面为秦巴山脉所挡,只能过汉江平原,插洞庭湖,迂回从东路影响县域,且县内山重峰叠,冷空气不能长驱直入,故降温辐度不大,冬无严寒。 龙山县温暖湿润,冬少严寒,夏少酷暑,植被丰茂,自然洞穴多,适宜多种动物繁殖生长。1958年以后,森林面积下降,动物随之减少。1999年,县森林资源保护站对境内陆生野生脊椎动物进行普查,查明县境陆生脊椎动物有124种。昆虫种类繁多,贝类较少,鱼类及其他动物类分布广、种类多。
属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动物县境有华南虎、云豹(以上为一级保护动物),猕猴、水獭、穿山甲、大灵猫、小灵猫、豺、果子狸、麝、锦鸡、红腹角雉、白冠长尾雉、猫头鹰、鸮类、鹰、大鲵(以上为二级保护动物)等。 龙山县域地处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适宜多种植物生长。1949年,县境森林覆盖率为34.02%(此前植被情况无统计数据)。1957年,县第一次森林调查,森林覆盖率为34.16%,灌草覆盖率为6.62%。1976年、1986年、1995年第二、三、四次森林调查,森林覆盖率分别为34.03%、55.2%、60.86%,灌草覆盖率分别为48.62%、28.48%、9.43%。2004年第五次森林调查,森林覆盖率38.89%,灌草覆盖率31.91%。
1982~1983年,县农业区划林业组首次系统地开展标本采集调查,初编《龙山县树木名录》(以下简称《名录》)。1984年,湖南省林木种源普查,湘西州林科所对龙山县树种资源进行普查,对初编《名录》进行补充修订。县内已查明的木本植物共有101科303属811种(含变种不含栽培变型),其中裸子植物门9科27属46种,被子植物92科275属764种。
龙山县域野生植物资源丰富,草本植物有2500余种。未开展系统调查,无名录。
1957年、1976年、1986年、1995年、2004年农作物覆盖率(按当年播种面积算)分别为18.91%、21.14%、18.91%、27.01%、22.48%。 境内溪河均属沅水、澧水水系。溪河落差较大,加之雨量充沛,水能资源丰富。根据1985年调查统计,龙山县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为264956千瓦。其中酉水干流254119千瓦,澧水干流10837千瓦。龙山县可建装机在100千瓦以上的水电站38处,计74055千瓦。其中酉水干流35处,装机67125千瓦;澧水干流3处,装机6930千瓦。1994年底,龙山县已开发水电43处,总装机42715千瓦,占可开发装机的57.6%,占龙山县水力总资源理论蕴藏量的16.1%。 至2007年,龙山县年发电量达1.83亿千瓦时。小水电装机总容量6.8万千瓦。
2. 斗南镇的地理环境
地理位置
斗南镇位抄于云林县东南方,斗六台地和云嘉冲积平原交接处,东面与斗六市江厝里和古坑乡湳子村和麻园村为邻,西边与大埤乡(三结村,丰田村)以大湖口溪为界,南邻嘉义县大林镇,以石龟溪为界,北侧为虎尾镇惠来厝和平和厝。斗南镇面积48.12平方公里。
地形地质
属于平原地形,共有新虎尾溪、云林溪、石牛溪、仑仔溪、大湖口溪四条溪,由东向西贯穿斗南镇。斗南镇的地质属于现代冲积层,土壤为河川近代冲积土,占地最广的是砂页岩新冲积土,占全镇面积58%,黏板岩和砂页岩混合冲积土次之,占全镇面积13%,黏板岩冲积土共209公顷,分布于新虎尾溪一带,红壤最少,约73.4公顷。母岩为第三纪之沙岩。
气候
气候属于亚热带气候区,年平均温度高于摄氏22℃,平均降雨量在1400公厘,主要集中在5至9月,11月下旬至翌年3月下旬为干季,雨水来源以热带雨和台风雨为主。
3. 湟中县的地理环境
2011年,湟中县抄水资源总量7.334亿立方米,实际可利用水资源4.2亿立方米,人均占有量893立方米,仅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36.3%。
2011年,湟中县工程蓄水能力4680万立方米,调蓄能力不到可利用水资源的20%。全县年总用水量1.63亿立方米,其中工业用水2328.8万立方米,城镇生活用水2189.6万立方米,农业用水10691万立方米(包括生态用水和林业用水),农村人畜饮水1080.73万立方米。
2011年,湟中县现有各类水利工程600余项,建筑39640座,其中9个万亩灌区有干、支渠174条、1203公里,斗、毛渠406条772.9公里。 截至2011年,湟中县林区内分布有云杉、桦树、落叶松、青杨、沙棘、柠条、金露梅、银露梅等140多种植物资源(其中有党参、大黄、冬虫夏草、柴胡、红景天等20多种药用植物)和白唇鹿、马鹿、马麝、猞猁、赤狐、兰马鸡、雪鸡、荒漠猫等20多种野生动物资源。
4. 皖南古村落的地理环境
皖南古村落分布在中国安徽省长江以南山区地域。
西递村位于黄山市黟县东南部的西递镇中心,地理坐标为东经117°38′,北纬30°11′村落面积12.96公顷,东西长700米,南北宽300米。
宏村位于安徽省南部的黟县县城东北11公里处,现为宏村镇的驻地。整个村落坐北朝南,背靠黄山的余脉雷岗山,西面有邕溪河和羊栈河流淌而过,地理坐标:东经117°38′,北纬30°11′,全村面积约28万平方米。 西递是安徽省南部黟县东南西递镇的一个村庄。西递始建于公元11世纪的宋朝的元祐(宋哲宗)年间,由于河水向西流经这个村庄,原来称为“西川”。因在村西古有驿站,称“铺递所”,故而得名“西递”,素有“桃花源里人家”之称。
西递始祖为唐昭宗李晔之子,因遭变乱,逃匿民间,改为胡姓,西递属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胡氏聚居村落。胡家从1465年起开始经商,他们经商成功,大兴土木,建房、修祠、铺路、架桥。在17世纪中叶,胡家中有人从经商转向官场所产生的影响使村庄得到发展。18世纪到19世纪,西递的繁荣达到最顶峰,当时村里有大约600家民居。
西递村中一条主道贯穿东西,与其两侧各一条与之平行的街道一起穿过很多窄巷,构成东向为主、向南北延伸的村落街巷,村中街巷大多沿溪而设均用青石铺地。在敬爱堂、追慕堂、胡文光刺史牌坊等公共建筑之前有小广场。现今保留下的古民居从整体上保留下明、清徽派民居村落的基本面貌和特征,主要包括古民居124幢,祠堂3幢等保护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群,大多数民居都对公众开放。主要建筑有明万历六年(1578年)建的青石牌坊,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建的大夫第,庭院园林代表桃李园、祠堂代表敬爱堂等。
其传统古民居的基本单元一般为三开间、内向的方形或长方形,其平面虽方整却不呆板,紧凑而不显局促,经过精心组合的空间格局统一而又变化灵活,平面布局对称,中间厅堂,两侧厢房,楼梯在厅堂前后或在左右两侧,入口处形成一内天井,作采光通风之用。在此基础上建筑纵横发展,组合自由,形成有二进、三进、四合多种形式的住宅。 民居建筑基本结构是采用抬梁或穿斗的人字形坡顶,外墙围护结构,采用山墙隔离。底部用黟县青条石做基础,顶部做迭落形或凸孤形,用青 石镂空雕成花卉和几何图案装饰。大门均用黟县青石做框,上部镶嵌门罩,多砖石雕刻,以花鸟虫鱼或历史场景为题,各有寓意。
西递民居庭院大都置于前庭,也有的庭院置于楼两侧或房后。庭院设置灵活,小巧玲珑,布局紧凑。巧妙运用造园手法,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巧与因借,在即步可吟的庭园景中充满诗情画意。民居院落善于利用漏窗、门洞、隔扇、建筑、花木等划分、组合空间,创造出通透疏朗,层次错迭、隐约迷离的效果,用以表达多重的意境,引发人们的想象和联想,使之获得多方面的感受和启示。 宏村位于中国安徽省南部的黄山脚下,是一座有着大量明清时期历史建筑的古村落。村中还构建了完善的水系和颇具特色的“牛”形布局,是徽州民居的典型代表。
该村始建于北宋政和三年(1113年),最初叫作弘村,是汪氏家族的聚居地。明永乐年间,汪氏族长请风水先生勘定环境,重新布局了建筑,并引水入村。清代中期,村中再次进行大规模的兴建,并为避乾隆帝“弘历”之讳,而更名为“宏村”。村内现在依然留存了大量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其中明代建筑1幢,清代建筑102幢,民国时期建筑34幢,大都保存完好,是徽州民居的典型代表。
宏村的一大特色是它有着一套完善的供水系统。村民们将村西的河水引入村内,开凿了一条近1米宽的水圳,九曲十弯,为各家各户提供生活用水,同时也起到调节气温和美化环境的作用。水圳在村的中部形成半月形的月沼,又在南部形成弓形的南湖,构成了宏村独特的风貌。
该村的另一大特色是它的平面采用仿生学的“牛”形布局。以雷岗山为牛头,村口的两株古树为牛角,月沼为牛心,南湖为牛肚,蜿蜒的水圳为牛肠,民居建筑为牛身,四座古桥为牛脚,形状惟妙惟肖,称作“山为牛头树为角,桥为四蹄屋为身”。
宏村的建筑主要是住宅和私家园林,也有书院和祠堂等公共设施,建筑组群比较完整。各类建筑都注重雕饰,木雕、砖雕和石雕等细腻精美,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村内街巷大都傍水而建,民居也都围绕着月沼布局。住宅多为二进院落,有些人家还将圳水引入宅内,形成水院,开辟了鱼池。比较典型的建筑有南湖书院、乐叙堂、承志堂、德义堂、松鹤堂、碧园等。
5. 恼里镇的地理环境
恼里镇位于河南长垣县东南部,东依黄河,与东明、兰考隔河相望回,恼里古称匡城。相传答,春秋时孔子曾携弟子于此。当时这里便是一个人杰地灵、商家云集的繁华之地。全镇总面积90.8平方公里,辖28个行政村,4.5万人,5.6万亩耕地。恼里镇地处黄河腹地的深滩区,是一个既无资源又无地理优势的偏远乡镇,生产生活条件比较落后。改革开放以来,镇党委、政府变压力为动力,积极组织带领群众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经10年的艰苦奋斗,使这个过去曾以贫穷落后而闻名的小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先后被上级授予“河南省百强乡镇”、“中州名镇”、“河南省卫生乡镇”、“河南省环境优美小城镇”、“河南省科技示范镇”、“全国生态文明镇”、“中国外商投资示范镇”和“中国20佳和谐乡镇”等荣誉称号。
6. 三乡镇的地理环境
三乡镇主要的地形有洪积扇平原、台地和丘陵,全镇海拔最高473米,主要有三大地貌分区。
南部平原区:又称金斗湾平原,包括坦洲、三乡两镇的全部平原,是市境内第二大平原,过去是一个浅水海湾,据文献记载,宋代曾设有盐场。
白水林丘陵小区:位于市境南部,跨神湾、三乡、坦洲三镇。区内最高峰为三乡的白水林,海拔473米,周围地势逐步降低并向平原过渡。
五桂山低山丘陵小区:三乡镇属于丘陵小区的低丘。 地层
三乡镇的南龙、佛子迳、雍陌属古生界寒武系;五指山附近一带,为一套滨海或浅海的碎屑岩建造,与下伏古生代地层成角度不整合接触,以页岩、石英砂岩为主,该地层底部由灰白色厚砾状石英砂岩、不等粒石英砂岩和石英细砂岩组成,属古生界泥盆系。平岚以北到雍陌以西一带的冲洪积层是属新生界第四系的冲洪积层。
侵入岩和变质岩
燕山二期侵入岩在平岚以北的白石坳附近有小面积出露,岩体侵入于寒武系八村群中,为石英闪长岩。燕山四期侵入岩在三乡的萧家村附近有出露,以黑云母花岗岩为主。
地质构造
三乡至金星湾(官塘环)断裂带西起神湾,沿北东经三乡雍陌进入金星湾(官塘环),长度22公里,走向50°~60°,倾向东南,倾角40°~70°。鸦岗至雍陌断裂带沿鸦岗、雍陌、南蓢一线顺北北东方向延伸,长度约28公里,走向25°~35°,倾向东南—西北,倾角74°~86°。雍陌褶皱在三乡镇雍陌附近,形成于加里东期,由寒武系沙页岩组成,长约22公里,宽7公里。此外,在三乡镇五指山附近的泥盆纪地层还可以看到由印支运动影响而形成的向斜残存,但形态不完整。 三乡镇内河流纵横,水资源分地表水和地下水两部分。
地表水地表水资源主要是流淌于三乡镇境内的河流或水渠,主要有鸦岗运河、圩仔河、任成秀河、茅湾涌、平岚坑、西坑、麻子涌、坦洲大涌、外埔坑、东坑、中珠排洪渠等。
地下水
地下水资源主要是温泉,三乡镇泉眼村有几处温泉眼,水温一般为85℃,钻孔揭露达95℃,自流量每天有188吨。 滨海盐渍沼泽土
三乡镇大部分土地属滨海盐渍沼泽土,以沙质浅脚田为主。该土壤成土母质为近代河口沉积物,由于长期或间歇性受海水淹没,土壤盐渍化和沼泽化明显。按其成土过程的差异可分为滨海泥滩、滨海草滩和红树林滩等三种类型。主要分布于沿海潮间带的海涂土壤,退潮时露出,涨潮时被淹没。
水稻土水稻土是三乡镇当地居民长期种植水稻、在周期性的水耕和旱作环境中发育形成的土壤类型。1986年,三乡建镇时的面积3.5万亩水稻田,分布在镇内中部平地上,是耕作土壤的最主要类型。根据土体中水分类型对某些物质在成土过程中的影响所出现的性态特征,可分为淹育型水稻土、潴育型水稻土、渗育型水稻土、潜育型水稻土、沼泽型水稻土和盐渍型水稻土等六个亚类。其中盐渍型水稻土以前陇、泉眼、鸦岗等村最多。
基水地该类型土壤是经人工挖塘堆基,塘中养鱼,基面种植经济作物的一种人工堆叠、耕种熟化的土壤,主要分布在有大面积养殖淡水鱼的村,如泉眼村、雍陌村。
赤红壤三乡镇40多平方公里山地绝大部分是赤红壤。该土壤成土母质以花岗岩为主,也有沙页岩。由于地形部位及植被等成土条件各不相同,土层厚薄、熟化程度各有差异。土壤偏酸性且有机质含量较低,以壤土及砂壤土为主,可分为耕型花岗岩赤红壤、斑晶花岗岩赤红壤和沙页岩赤红壤等三种类型,其中以斑晶花岗岩赤红壤的面积最大。
7. 台山的地理环境
台山位于珠江三角洲西南部,东邻珠海特区,北靠江门新会区,西连开平、恩平、阳江三市,南临南海。毗邻港澳,幅员辽阔,陆地总面积3286平方公里,是广东省面积最大的县市之一。现辖广海湾工业园区、16个镇、1个街道办事处和1个华侨农场,共分313个村(社区)委会,3655条自然村。市内常住人口98.4万人;有130多万台山籍华人华侨、港澳台同胞侨居92个国家和地区,故素有“中国第一侨乡”、“内外两个台山”之美誉。台山人出国追溯到清乾隆39年(公元1774年),已有230多年历史。
台山有山地、丘陵、平原、滩涂,土地肥沃,气候温和,物产丰饶,是珠江三角洲著名的“鱼米之乡”。
市境南临南海,海(岛)岸线长649.2公里,境内有大小岛屿265个,以川山群岛中的上川岛、下川岛,但上川岛面积最大。上下川被誉为‘东方夏威夷’上川岛157平方公里,是广东面积最大的岛屿,下川岛98平方公里。全市境内有盆地、平原、丘陵、高山、滩涂,土地肥沃,物产丰饶。台山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1.8℃,年平均日照2006小时,年均降雨量1936毫米。
台山多山。东北面有北峰山,台山市第一峰狮子头海拔高度是982米东南方的都斛镇东南面有南峰山,台山与新会界山,其间高峰插云,绝壁排空,气势轩昂,过二、三公里,再起一峰,峰顶石排如一瑞兽晓首逆风仰天长啸,故名“望风朔”(831米),比邻“望风塑”有一小峰“邱风云”(又称姆指峰或童子拜观音),再东行数里,又起一峰,据传,此峰乃此山脉中唯一面朝台山的山峰,故新会人又称之为“无情山”,而台山人因其和蔼可亲,山顶石壁如玉,远看如一女子,明眸皓首,故称之为“刘三妹”(694米),临海尾峰,名叫“琴莳头”(701米),西南面有大隆山和紫罗山,南海中有上川山和下川山;西北面大山较少,丘陵却特别多。山地和丘陵,约占全县总面积的三分之二。
台山西北面丘陵四布,高度一般由一二十米至一百几十米,但其间也不乏二百米以上高地。作为潭江与矬峒河分水岭的横塘丘陵,把东面的北峰山脉与西面的大隆山脉连络起来。横塘圩东的秦皇点兵山,有280米高;再东的黄蛇型、大灶山,都有220多米高。大灶山以东的三娘迳,是名胜“文迳吊古”的所在。在横塘圩西,有232米高的高掌岭;再西,又有243米高的那旺山;再西,多是百米以下的丘陵,到台、开边上,才又有二百几米高的马山。
台山山海之间,河流两岸,有广阔的平原。概算全县平原——包括滨海平原、盆地中和丘陵间的平原,约占全县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全县最大的平原是广海平原。在这平原上的,有冲蒌、斗山、都斛、端芬、广海六个公社和赤溪公社的西北角,拥有肥沃的土地三四十万亩。平原南边的古城广海,历来是祖国的海防要地。至今,广海城郊南湾的山岗上,还保留着明代平定倭寇的纪功石刻——“海永无波”。第二个较大的平原是海晏平原——一个半岛状的平原。在这平原上的海宴镇和汶村镇,盛产鱼、盐、米。这平原西面的汶村城,是明末抗清民族英雄王兴的根据地和殉难处,至今人们还传说着他们英勇斗争的故事。位于台山北边的大江、三八、白沙三个公社,分别为一些丘陵所间隔,但它们的北部均为潭江平原的一部分。
还有一部分平原处在盆地中。由于县境高山和丘陵多,往往把一些平原环抱住,形成了盆地。在北部,有水步盆地、四九盆地、三合盆地、联安盆地;在西南部,有那扶盆地、深井盆地和墩寨盆地等。此外,许多低丘之间和河谷中,也有小块的冲积平原。
在南部滨海,也有好些局部小平原,如溪城平原、小江平原、陡门平原、那琴平原等。就是在上川、下川两岛的山地中,也各有一个小平原。
滨海平原的临海一边往往特别低,成为低原。广海平原的南部和东部,海晏平原的南部,那扶盆地、深井盆地的南部,和其他滨海小平原的部分地方,都是低原。这些低原,多数有围堤保护,成为围田——其中大部分是单造田。全县现有的25万亩单造田,绝大部分集中在这些低原上。而且还有许多海滩,可以筑堤截取为田。
8. 贵阳的地理环境
贵阳位于贵州省中部,该市地处东经106°07′至107°17′,北纬26°11′至26°55′之间。东南与瓮安县、龙里县、惠水县、长顺县接壤,西靠平坝县和织金县,北邻黔西县、金沙县和遵义县。
贵阳全市幅员面积8034平方千米,占全省面积的4.56%。其中,云岩区在老城区北部,面积67.5平方千米;南明区在老城区南部,面积89.68平方千米;花溪、乌当、白云区面积2257.63平方千米。其中,花溪区在市西南部,面积1020.73平方千米,乌当区(包括贵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市东北部和西部,面积964.9平方千米,白云区在市西北部,面积272平方千米。新城观山湖区,位于市西北部,总面积达307平方公里。全市空间建成区面积达到230平方千米。
“一市三县”总面积5625.5平方千米,占全市面积的70.04%。其中,清镇市在贵阳市西部,面积1492平方千米,占全市面积的18.58%;修文县在市北部,面积1071平方千米,占全市面积的13.33%;息烽县在市北部,面积1036.5平方千米,占全市面积的12.91%;开阳县在市东北部,面积2026平方千米,占全市面积的25.22%。 贵阳地处黔中山原丘陵中部,长江与珠江分水岭地带。总地势西南高、东北低。苗岭横延市境,岗阜起伏,剥蚀丘陵与盆地、谷地、洼地相间。相对高差100—200米,最高峰在水田镇庙窝顶,海拔1659米;最低处在南明河出境处,海拔880米。中部层状地貌明显,主要有贵阳——中曹司向斜盆地和白云——花溪——青岩构成的多级台地及溶丘洼地地貌。峰丛与碟状洼地、漏斗、伏流、溶洞发育。较平坦的坝子有花溪、孟关、乌当、金华、朱昌等处。南明河自西南向东北纵贯市区,流域面积约占市区总面积的70%。
贵阳地貌属于以山地、丘陵为主的丘原盆地地区。其中,山地面积4218平方千米,丘陵面积2842平方千米;坝地较少,仅912平方千米;此外,还有约1.2%的峡谷等地貌。 贵阳市海拔高度在1100米左右,处于费德尔环流圈,常年受西风带控制,属于亚热带湿润温和型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5.3℃,年极端最高温度为35.1℃,年极端最低温度为-7.3℃,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7%,年平均总降水量为1129.5毫米,年雷电日数平均为49.1天,年平均阴天日数为235.1天,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148.3小时,年降雪日数少,平均仅为11.3天。
贵阳夏无酷暑,夏季平均温度为23.2℃,最高温度平均在25-28℃之间,在最热的7月下旬,平均气温也仅为23.7℃,全年最高温度高于30℃的日数少,近五年平均仅为35.8天,大于35℃的天数仅为0.3天;紫外线强度仅在中午很短的时间内达到4级,其余时间均为弱或很弱;夏季雨水充沛,约500毫米,夜间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70%。贵阳冬无严寒,最冷一月上旬,平均气温是4.6℃。更有贵阳环城林带提供了富足的负氧离子,可谓“天然氧吧”,博得了“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气候宜人数贵阳”之美誉。 野生动物:历史上贵阳境内有普通无脊椎动物7个门类,100余种;脊椎动物202种(亚种),其中鱼纲50种,两栖纲11种,爬行纲15种,鸟纲85(亚种)种,哺乳纲(亚种)41种。自20世纪60年代以后,各类动物急剧减少。贵阳市远郊和三县一市深山中尚存少量国家各级保护动物。计有:大鲵、鸳鸯、红腹锦鸡、穿山甲、八哥(鹩哥)、林麝、弥猴等及多种蛇类、蜥蜴类动物。
野生植物:贵阳境内历史上植物资源极为丰富。仅1958年,在贵阳境内采集到藻类植物标本就有24科、40属、62种。其中大部可食用或药用。
1978年,贵阳市查明的菌类植物中,可食用的伞菌就有37种,以长裙竹荪、木耳、牛肝菌、松乳菇、多汁乳菇、羊肚菌、大白菇等为常见食用品种。药用菌以灵芝、紫芝、茯苓较常见。
苔藓植物有128种,分属42科,80属。现城区已经不多见。蕨类植物有23科,37属,63种,其中绝大多数可以入药。紫箕、蕨菜的嫩芽可以做菜,根中的淀粉是珍贵的保健食品。
种籽植物有316种,分属87科,187属,常见的用材植物有马尾松、杉木、柏树、侧柏和各种栎树等,珍稀树种有青岩油杉、南方铁杉、云贵鹅耳枥等数十种。药用贵重品种有厚朴、杜仲、黄柏等。此外,还有多种油脂植物和芳香植物。比较珍稀的观赏树有南方红豆杉等。各种可药用的草本植物有127科,近700种。20世纪60年代在城内山上即可采集到多种药用木本、草本植物。
花溪青岩油杉自然保护区是贵阳市唯一的自然保护区。 火电总装机容量107.5千瓦,年发电量24.21亿千瓦小时,水能蕴藏更为丰富,达1000万千瓦,其火电的装机容量占全省的70%,年发电73亿千瓦小时。
铝土矿、磷矿是当前贵阳地区优势矿产,其他如重晶石、水晶、石英砂等也有较大开发前景。传统矿产为煤矿,国营部分已基本枯竭。
9. 株洲的地理环境
株洲是“十字型”国家级铁路枢纽,和郑州并称“北郑南株”。市域内主要有株洲站(京广线客货运输特等站)、醴陵站(浙赣线客运二等站)、株洲北站(京广线货运、编组特等站)、株洲西站(京广高铁客运站一等站)、醴陵东站(沪昆客运专线)、长株潭城际铁路株洲站(建设中)。2014年7月1日建成通车的吉衡铁路在株洲南3县设有攸县南站、茶陵南站、炎陵站3个客运站
株洲有“火车拖来的城市”之称,是中国重要的铁路枢纽之一。京广、沪昆2大铁路干线在这里十字交汇,株洲站是中国客货运输特等站之一,平均每3分钟接发列车一次,日接发车达230趟之多。株洲北站是全国最重要的12个路网性编组站之一,同时也为特等站(原双向三级七场),日均办理车17000辆,解编12000辆,株洲为铁路双特等站城市。
湖南“3+5”城市群城际铁路中,株洲也成为其枢纽。规划中,株洲北通长沙、岳阳,西至湘潭、娄底,东往醴陵,南达衡阳,四个方向都衔接着重要城市。其中,已开工建设的长株潭城际铁路在株洲设白马垅、时代、云龙、新株洲、七斗冲五个火车站。2016年12月通车后,株洲市中心坐城际列车到长沙市中心仅仅只需要25分钟。 株洲公路四通八达,106国道、320国道、211省道、京港澳高速公路(G4)、长株高速公路(S21)、沪昆高速公路(G60)、泉南高速公路(G72)、衡炎高速公路、岳汝高速及规划中的京港澳高速复线、沪昆高速复线和连接闽南、赣南、湘南的“三南”公路都在境内穿过,全长41.629公里的长株高速公路使得株洲和省会长沙距离更近。
株洲市内已有7座大桥横跨湘江。株洲将形成”三环七射“的道路格局。现已有株洲大桥、石峰大桥、株洲湘江三桥(建宁大桥)、株洲湘江四桥(天元大桥)、株洲湘江五桥(芦淞大桥)2012年,株洲启动湘江六桥(枫溪大桥)的建设。2013年,株洲启动湘江七桥建设,用于拉通株洲县与京珠高速的联系。 株洲北距长沙黄花国际机场仅37公里,经长株高速公路25分钟可以到达。
此外,正在建设株洲通用机场,位于株洲市东南部的芦淞区五里墩乡境内。一期工程按运12飞机使用要求进行设计,可以起降最大起飞重量5500公斤以下的各型通用飞机、直升机,飞行区等级为1B,按昼间目视飞行要求建设,跑道长度为800米,宽30米。通用航空机场是使用民用航空器从事公共航空运输以外的民用航空活动而使用的机场。包括可供飞机和直升机起飞、降落、滑行、停放的场地和有关的地面保障设施。 《株洲市城市公共交通体系规划》经株洲市城乡规划委员会原则审议通过。根据该规划,株洲未来将建设4条地铁线路。2018年将开始修建4条地铁线路,4条地铁线呈风车放射状,共108.6千米。其中1、2号线为主骨架,3、4号线为远景预留线。1号线起于京广高铁株洲西站、止于华强,全长32.7公里,横向贯通株洲城。2号线起于清水塘、止于渌口镇,全长30.9公里,纵向贯通株洲城。3号线起于白马垄站,止于航空城,全长32.8公里。4号线起于金山新城,止于欧洲大道,全长29.4公里。
国家统计局2007年第131期《研究参考资料》发布的2006年中国城市综合实力评价显示,株洲城市综合实力进入全国60强,在全国286个城市中排名第56位,比2002年前进了16位。评价还显示,除直辖市和31个省会城市外,株洲城市综合实力在全国非省会城市中位居第33位,在中部六省非省会城市中,株洲城市综合实力居第一位。 2010年,株洲市委会议宣布株洲市综合竞争力在中部地区非省会城市继续保持第一,稳居全省第二。 2012年,湖南日报作“中部非省会城市综合实力第1 株洲转型跨越”专题报道。
2013全年实现GDP1960亿元,增长10.5%;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总收入235.6亿元,增长10.2%;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00亿元,增长30%;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59亿元,增长13.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866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398元,分别增长10.6%和13%。2013年新型工业化强力推进。不断强化工业主导地位,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继续保持全省先进行列。优势产业支撑作用进一步凸显,轨道交通产业产值增长13.5%,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12.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净利润增长17.5%。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863等重大科技计划项目15项,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列入国家首批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成功获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第九次获评国家科技进步先进城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6%。园区实力进一步提升,建成标准厂房100万平方米,园区技工贸总收入增长18.5%。非公经济发展进一步加快,非公经济增加值增长11.5%,占GDP比重达到57%,连续三年获评全省非公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考核一等奖。建筑业实现总产值410亿元,增长23.5%。
2013年全面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着力发展规模农业,农业增加值增长3%,农民专业合作社增加到1023家,集体土地流转率提高到36%,生猪规模化养殖比重达到68%,城镇蔬菜新扩基地1万余亩。着力发展加工农业,省级以上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达到21家,农产品加工总产值增长16%。竹木加工、花卉、油茶产业化步伐加快。着力发展科技农业,水稻机械化水平达到66.4%。着力发展品牌农业,新增省著名商标、市级以上品牌53个,麻鸭、白鹅、黄牛等特色农产品的品牌效应不断扩大。县域经济持续壮大。坚持分类指导,培育特色产业,提升县域综合实力。经济总量稳步增长,县域经济总量达到989亿元,增长10.6%,占全市经济总量的比重提高到50.5%。 21世纪以来,株洲市农业产出效益稳步提高,2000年至2011年,农业产值翻了一番;规模化生产发展迅速,区域化生产基本形成,产业化发展强劲,养殖业向标准化规模发展;农业科技进步取得显著成效,新品种种植和新技术推广应用面积提高,农民科技应用水平提高;农业生产物质装备条件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资料投入增加,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农田水利现代化水平提高,耕地保护得到加强、质量得到提升;农业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农业支持保障环境逐步完善。
到了2012年,全市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11.2亿元,增长3.9%。其中,农业94.7亿元,增长3.5%;林业15.9亿元,增长4.3%;牧业81.4亿元,增长4.8%;渔业7.7亿元,增长3.1%。2012年粮食产量180.7万吨,增长1.2%;水果产量24.3万吨,增长8.9%。出栏生猪437.9万头,出栏牛羊58.7万头,家禽出笼2105.2万羽,水产品7.9万吨。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277.6万千瓦,增长6.8%。2012年开工各类水利工程3.1万处,增长4%,投入资金8亿元,增长24.6%。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平方公里,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300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900公顷。
株洲的工业始于20世纪30年代。有识之士看到株洲的交通优势和区域优势,雄心勃勃,想打造一个“株洲工业区”。1935年,“株洲机厂”筹备处成立,它是株洲田心机厂的前身,是株洲现代工业的先声。之后,株洲兵工厂成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一五”期间,株洲被列为全国重点建设的8个工业城市之一,国家将前苏联援建的156个重点项目中的4项安排在株洲建设,即株洲硬质合金厂、南方动力机械公司、株洲电厂、株洲洗煤厂。“二五”时期又安排兴建株洲冶炼厂、株洲化工厂、株洲电力机车厂、株洲车辆厂等20多个中央、省属企业。1958年前后,围绕大厂办小厂,围绕全民办集体,株洲掀起大办工厂的热潮,100多家市属企业应运而生,200多家区街企业蓬勃兴起,从而奠定了株洲作为新中国的江南工业重镇的基础。株洲是在电力机车领域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新兴现代化工业城市。在60年的历程中,株洲在新中国工业发展史上,曾创造了第一台航空发动机、第一枚空空导弹、第一台电力机车、第一块硬质合金等100多个第一。
株洲形成了以冶金、机械、化工、新材料、生物医药、绿色食品和陶瓷等产业为支柱,以国有大中型企业为骨干,以制造工业为主体,以高新技术为先导的工业体系。
2012年工业增加值951.9亿元,增长13.4%,工业化率为54.1%。规模工业增加值767.7亿元,增长14.6%。从经济类型上看,国有企业增长5.4%,股份制企业增长15.8%,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长8.7%,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增长17.7%。从全市规模工业六大支柱产业上看,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医药食品加工制造业和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分别实现增加值116.1亿元、116.4亿元、38.3亿元和11.1亿元,分别增长15.7%、19.7%、17.2%和22.6%;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实现增加值158.2亿元和48.9亿元,分别增长11%、11.1%。规模工业综合效益指数为242.2%,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92.8亿元,增长15.6%;实现利税178.2万元,增长21%;实现利润85.5亿元,增长20.5%。企业亏损面为6.3%,增长0.1个百分点。全市“5115”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774.6亿元,增长14%,占全市规模工业的33.7%。 全市2012年公共财政预算总收入213.8亿元,增长21.9%;财政总收入占GDP比重达到12.2%,同比提高1个百分点。其中,地方收入135.4亿元,增长24%,占比63.3%;上划中央收入64.4亿元,增长18%,占比30.1%;上划省级收入14亿元,增长20.9%。全市税收收入149.9亿元,增长21.8%,其中增值税10.9亿元,增长17.9%;营业税20.7亿元,增长 24.7%;企业所得税5.4亿元,增长23.8%;个人所得税2.5亿元,增长2.2%。税收占财政总收入比重为70.1%,同比回落0.1个百分点。全市财政总支出279.4亿元,增长7.7%;一般预算支出22.8亿元,增长18.7%。
截至2012年底,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1588.8亿元,增长17.1%,同比净增232.2亿元,其中城乡储蓄余额为942.5亿元,增长18.4%,净增146.4亿元。年末各项贷款余额812.4亿元,增长19.5%,净增132.4亿元,其中,中长期贷款总额483.7亿元,增长25%,净增96.7亿元;短期贷款余额310.7亿元,增长12.2%。全市存贷比为51.1%,提高1个百分点;不良贷款率为3.2%,下降1.6个百分点。
截至2012年底,全市共有证券公司营业部11家,总数居全省第二位,证券交易额为841.3亿元,下降17.3%;新开户数11966户,同比减少14188户。全年新增直接融资85.8亿元,增长30%;截至2012年底,全市A股上市公司总市值868.6亿元。
截至2012年底,全市保险机构有40家,其中,人寿险公司19家,财产险公司19家,保险行业协会1家,中介保险公司1家。各项保费收入31.8亿元,增长12%,其中财产保险收入9.6亿元,增长14.7%;人身保险收入22.3亿元,增长10.9%。各项赔款和给付额9.4亿元,增长28.2%,其中财产保险赔付额4.9亿元,增长26.6%;寿险赔付4.4亿元,增长30.1%。保险赔付比为29.6%,其中财产保险赔付比为15.7%,寿险赔付比为13.7%。 明清年间,江西商人在株洲修建宁码头,株洲商业得到发展。木材、茶叶、稻米、肉、蛋、瓷器、鞭炮、夏布、土纸等贸易居湘潭集镇商业之首。清末民(国)初,随着粤汉、株萍铁路的修筑与湘江联网形成水陆交通优势。株洲镇居民达3万余户,且大都居住于解放街、建宁街一带。民国14年,中共地下党员彭松林与友人合资在株洲建宁街开设米店。次年,发动成立株洲商民协会,并出任执行委员长,组建了粮食、南货、棉布、百货、缝纫、五金、园林、理发等16个同业公会。民国33年,日军进犯株洲,大部分房屋被毁。日本投降后,镇区居民大多在原址重建家园,至1949年,大部分民宅均得以恢复,房屋结构 大部分是木架蔑织墙体,杉皮或小青瓦屋面。
株洲是“商业之都”,芦淞区小商品市场和服装鞋帽市场在全国有一定的影响力,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中国纺织服装专业市场联盟、中国商业联合会等权威组织授予“中国服装商贸名城”、“全国十大服装批发市场”、“中国品牌市场”等业界荣誉称号,规模为中国十大服装市场第二名。 株洲中心商圈,被媒体誉为“三湘第一商圈”,是湖南最大、历史最悠久、面积最大、人流最密集的大型商圈,主要由北部的中心广场商圈与南部的火车站芦淞市场群组成。中心广场为株洲城市核心,由东西向主干道新华西路和南北向主干道建设路汇合而成。创立于1958年的株洲百货大楼坐拥中央。年交易额500亿元的芦淞市场群商品丰富,已经是国家级3A景点。
株洲主要的传统商业街有建设南路、钟鼓岭步行街、新华西路、人民南路步行街、徐家桥步行街。主要大型商圈有火车站芦淞市场群、中心广场、长江广场、红旗广场、文化路口等。株洲商贸正在形成批发和零售并驾齐驱的格局。
10. 安溪县的地理环境
安溪县境内地表水资源主要来自降雨量,多年平均,年来水量为29.90亿立方米,平均每人占有地表水3320立方米,降水分布随海拔的增高、山峦起伏、热力对流和地形抬升影响,村内、珠洋、珊屏降水量大于1900mm,为安溪县高值区,长坑次之,为1800~1900mm;祥华、感德、剑斗、尚卿、西坪、虎邱、官岭为1700~1800mm;龙涓、福前、仙荣、湖头、蓬莱、城关、官桥、桃舟为1600~1700mm。
安溪县境内东部河流属晋江水系,流域面积1909.6平方公里,占全县流域总面积的63.38%。干流西溪(清溪),主支流有蓝溪、龙潭溪、坑仔口溪、双溪、金谷溪、龙门溪。西部河流属九龙江水系,流域面积1103.2平方公里,占全县流域面积的36.62%。主支流有福美溪、白荇溪、祥华溪、龙涓溪、举溪,河系发育受地层结构影响,呈格子状分布。 安溪素以农业为主。境内山多地少,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农作物以水稻为主,甘薯次之。安溪县属南、中亚热带季风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农业自然资源丰富。境内层峦叠嶂,村落分散,交通不便;梯田层迭,田畴狭隘,耕作条件差,有“小旱小忧、大旱半收”之说。
安溪是中国乌龙茶主产县,名茶铁观音的故乡。唐末安溪就已产茶。至明代茶叶盛产,并有了名气。明末清初创制出乌龙茶,首先推广到闽北,后传入台湾。清末安溪乌龙茶已有很大发展。
民国以前,县内农业生产受封建所有制束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农民耕田种稻,耕山栽茶,广种薄收,还遭受繁重地租、杂税剥削,生活贫困。
民国时期,农村封建地主、富农霸占大量耕地、公田,农民租田耕作,劳动工具落后,天灾频繁,生产力低下,农业生产发展缓慢,粮食不足。
解放后,农民当家作主人,实现耕者有其田。农户耕田种植水稻、甘薯、大小麦等粮食作物,发展家畜、家禽养殖业。农民安居乐业,生活提高。1951年以后,通过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实施鼓励发展农业生产的政策,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力兴修水利,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推广良种,改进技术,农业生产不断发展。1950~1957年,全县粮食生产连续8年丰收,林、牧、副、渔全面发展。
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由于搞大跃进,刮“浮夸风”,生产“瞎指挥”,加上自然灾害,致使粮食产量连续三年下降,禽畜饲养量减少,农民生活困难。1961~1963年,全县认真贯彻执行国民经济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生产逐年好转。1965年,全县粮食总产量119704吨,比1960年72973.3吨增产46730.7吨,增长64.04%。1966年全县粮食总产量恢复到1956年水平。“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批判“唯生产力论”,割“资本主义尾巴”,强调“以粮为纲”,限制多种经营,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停滞不前。
70年代后,全县对农业耕作制度进行一系列变革,农业生产推行“三改三化”(水稻高秆改矮秆、间作稻改连作稻、单季稻改双季稻,实现连作化、矮秆化、卷秧化),发展农业机械化等,至1977年全县粮食总产量突破15万吨大关。但由于人口增长过快,开山造田投入劳力过多,有的工程效益不大,农民生活未能得到明显改善。
1979年以后,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农、林、牧、副、渔多种经营迅速发展。1990年全县农业总产值13817万元,比1978年增长213.38%,比1949年增长763.58%;粮食总产量167177吨,比1978年增长14.23%,比1949年增长298.23%;生猪存栏285204头,比1949年增加637倍;耕牛存栏59141头。农业总产值中,林、牧、副、渔的产值比重明显上升。农民人均农业收入546元,比1985年增加267元。农村中涌现一批不同行业的重点户、专业户,农村经济逐步由单一、自给的落后自然经济向开放、竞争和商品化经济发展。
到1990年全县茶园面积14.2万亩,茶叶产量7023吨,分别比1949年增长6倍和15.6倍,居全省首位,为全县的支柱产业;年向国家提供出口乌龙茶3000多吨,是畅销世界五大洲39个国家和地区的拳头商品,年创汇1000多万美元,成为全省农业创汇大户。
2013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7.2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可增长5.3%,实现农林牧渔增加值10.88亿元。春茶产量21882吨比上年同期17259吨增加4623吨,增幅为26.79%。春、夏粮食播种面积达224794亩,比2012年同期186700亩,增加了38094亩,增长20.4%。肉奶蛋总量达25058吨比2012年同期23688吨,增加1370吨,增幅5.78%。水果产量3004吨比2012年同期2960吨增加104吨,增幅为3.59%。 历史上,安溪县以手工业为主,基础很薄弱。县内传统私营手工业,主要有土纸、冶炼银铁、陶瓷器、制糖、印刷等。农村家庭手工业以打铁、木作、竹器、泥水以及修理业为主。清同治十一年(1872),潘田铁矿山附近设炉冶炼。明弘治年间出现私人经营的榨糖手工作坊。民国时期,全县拥有土糖铺38家。私人印刷业有吴炳辉、宋乌蛤2家,购置石板印刷机各一台,承印票证、契约、文书等。
1949年由剑斗吴耕谷等14人集资兴办小型炼铁农具厂。炼生铁、炒毛铁、铸锅,到1950年产铁30吨,产值10000元,职工23人。1958年以后,私营手工业大部分入厂为集体所有制。
1958年以后,私营手工业大部分入厂为集体所有制。
1965年有打铁匠410户申请办理个体营业执照,从业人数近1600人,流动修制锄头等铁农具,属县手工业管理局管理,交纳管理费。直至80年代,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私营工业才重新发展起来,其中印刷业发展较快。
1979年以后,实行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企业内部改革,转换经营机制,国营企业、“三资”(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外商独资)企业和乡镇企业蓬勃发展,已形成以自然资源为依托的煤炭、冶炼、电力、建材、化工、机械、制茶、制衣、制药、制糖、塑料、造纸、印刷、竹藤工艺等行业为主的多门类工业体系。全县有8项产品被评为国家、部和省优质产品。县轻机厂的带锯机、安星藤器有限公司的藤器、凤华制衣有限公司的运动短裤等都蜚声海内外。1990年全县工业企业1156家,工业总产值27653万元,比1949年增长257.43倍,超过1990年农业总产值的一倍,逐步改变以农业为主的经济结构。
1980年,实行“开放改革”,推行经济体制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通过技术改造,产品更新,促进发展生产。1990年,有二轻工业14家,职工1057人,固定资产原值695.28万元;行业有服装、皮革、工艺、五金、电器、塑料、机械、化工、木材加工、轮胎翻制等,产值1312.02万元。
1990年全县私营印刷业申请办理营业执照的有16家,从业人数262人,经营印刷业务,照章纳税。
2007年工业总产值218亿元,增长22.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30.66亿元,增长32.6%。工艺业总产值23亿元,行业出口量2.87亿美元,全面完成英发、聚丰、恒星、富华等企业异地技改;建材冶炼业总产值74亿元,三安与“三钢”成功重组,年产值40亿元,上缴税收1.03亿元,成为全省第二大钢铁制造基地;水泥业方面,组建三元集发水泥有限公司,全面启动年产200万吨旋窑水泥生产项目,总投资5.8亿元。全年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6.29亿元,增长31.8%,全县100个重点项目按时序进度推进,全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30家,实际利用外资8203万美元,增长13.9%,项目平均利用外资470万美元,增长34.2%。引进投资天纶纺织纤维科技等大项目,有序推进潘田矿区整体搬迁工程,潘洛铁矿全面恢复生产,完成安溪制药厂、安溪茶厂二次改制,安溪酒厂异地扩建项目进展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