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空间地理信息
① 地理国情具备的空间分析包括有哪些
地理国情是国情的一部分。狭义来看,是指与地理空间紧密相连的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基本情况和特点的总和;广义来看,是指通过地理空间属性将包括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科技教育状况、经济发展状况、政治状况、社会状况、文化传统、国际环境和国际关系等在内的各类国情进行关联与分析,从而得出能够深入揭示经济社会发展的时空演变和内在关系的综合国情。
地理国情监测的具体内容方方面面,也正在实践中探讨。例如,重要地理信息的监测,土地资源利用监测、环境监测、农情监测、森林和湿地监测、灾害动态监测、水文监测、海洋监测、矿产资源监测、气象监测等。下面举一些具体的内容供参考。[1]
1. 重要地理信息数据监测
重要地理信息数据是地理国情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严格的政治性、严密的科学性、严格的法定性。依法测绘、公布国家重要地理信息数据是测绘地理信息部门的职责。
2006年6月至2007年3月,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组织了第一批名山高程测量。2007年4月27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公布了第一批19座名山和高程数据,2008年9月28日又公布了第二批31座名山的高程数据。
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组织新疆测绘局开展重新测定中国陆地最低点新疆吐鲁番艾丁湖洼地海拨高程工作.2008年9月28日,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经国务院授权公布中国陆地最低点高程新数据,成为继承2005年发布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新高程后的又一重大数据发布。
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与国家文物局联合启动长城资源调查与测量工作。2009年4月18日,两局在北京八达岭长城脚下,联合公布了首次获得的明长城长度精确数据:8851.8千米。
2008年青海省测绘局负责实施了三江源头科学考察工作,利用测绘高新技术,科学确定了长度、黄河、澜沧江源头地理位置,准确测定了坐标和高程等重要地理信息数据,建立了国家地理标志。
边界测绘是地理国情监测的重要内容。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起先后参与了中巴(基斯坦)、中阿(富汗)、中蒙(古)边界勘界,历时18年完成了中越(南)陆地边界勘界测绘保障任务,目前正在开展中尼(泊尔)边界联检测绘工作;为划界谈判,边界管理等提供了及时、精确、可靠的地理信息数据支持。
针对我国西部200余万平方千米的国土没有1:5万地形图,严重制约西部大开发的现状。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组织实施了西部测图工程,并在五年时间里圆满完成了西部1:5万地形图空白区地形图测图及数据建库任务,为服务西部大开发,开展我国西部地区地理国情监测储备了丰富的数据资源。
对地区的重要地理信息统计分析方面,如“十一五”期间,浙江省测绘与地理信息局开展了多项地理国情监测工作,包括:全省国土面积量算,运用现代测绘技术量算出浙江省陆域面积、全省不同高程分级和不同坡度分级的面积、内海面积和领海面积,界定了主要河流的省内流域边界范围,并量算了流域面积,单独量算了八大水系的水域面积、长度,以及四大名湖与千岛湖的面积,同时对全省11个设区市、90个县(市、区)的面积进行了量算和统计,全面清查了全省滩涂资源总量、近期可围垦的资源数量以及地理分布情况,建立了滩涂资源数据库和围垦管理信息系统,并分析、总结了全省不同区域的滩涂淤涨规律,为制定滩涂围垦规划和年度计划提供了科学依据。
又例如,山西省为了大幅度提高煤炭资源执法监察效率,该省遥感中心建设了山西省煤炭资源执法监察遥感动态监测系统,于2010年12月正式运行,该系统可对全省非法采煤活动实施全方位动态监测,并通过全省范围的卫星遥感监测及不定期的重点区域航空摄影及无人机遥感监测,实现了由传统人工监管向信息化监管的转变,为煤炭开采监管部门指挥决策提供了平台。
2. 资源生态环境监测
为了评价三峡工程建设对周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测绘地理信息部门联合有关部门开展了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监测工作。通过采用先进测绘技术,结合生态环境综合监测站网,提供了三峡库区土地利用、植被覆盖、水环境、滑坡等生态环境的现势性地理信息。
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2010年6月,青海省测绘局建成了青海湖面积遥感动态监测地理信息系统,本系统利用高分辨率遥感卫星影像,每年在5月(枯水期)、9月(丰水期)分两期对青海湖面积进行监测,定期将监测成果向全社会公布,并提供多年数据的查询统计、面积及水位变化对比、影像变化对比、湖区动态变化展示等服务。此外,该局还建立了三江源区生态环境遥感动态监测地理信息系统,实现了三江源区生态环境监测成果发布、快速查询与综合分析,为宏观决策提供依据,并在三江源生态环境监测及应急事件中发挥重要作用。
2007年,江苏省测绘局组织开发太湖蓝藻水华遥感动态监测预警系统,并于2009年6月正式投入使用。此系统主要基于卫星影像,对太湖蓝藻水华的发生、发展与空间分布变化实施动态监测,为农业、渔业生产、人民生活用水等提供预警信息。
甘肃省政府办公厅和省测绘局联合实施了甘肃省退耕还林还草监测应用系统建设项目,该系统实现了精确监测的目标,监测对象是上一年度确定的退耕规划图斑,监测内容包括图斑的上报面积退耕前作物种类、退耕与否、同一区域重复上报情况,荒山育林误报为退耕还林等情况,促进了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信息化管理。
3. 灾害动态监测
2008年汶川大地震、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2010年甘肃丹曲山洪泥石流灾害、2011年云南盈江地震发生后,测绘地理信息部门快速获取和集成灾后最新影像数据,通过与历史资料进行比对,确定了受灾范围、受灾面积、道路房屋等设施的损毁程度、地形地貌变化情况等,为抢险救灾、灾害评估和灾后重建提供了及时准确的测绘地理信息成果。
测绘地理信息部门通过对汶川地震灾区的52个堰塞湖进行持续监测,为堰塞湖风险评估和应急处置提供了测绘地理信息保障。
2010年6月,内蒙古、黑龙江大兴安岭林区发生历史罕见的火灾。在扑灭林火战役中,黑龙江测绘地理信息局向省委省政府、军区、武警总队提供各类图件50多套,研制了黑龙江森林防火电子沙盘指挥系统,火场前线测绘人员随时利用无线网络获取卫星拍摄的火场信息,做好火点标绘标注,及时更新电子沙盘指挥系统,为扑火指挥决策提供了保障。
2010年6月,贵州省关岭县岗乌镇大寨发生特大地质灾害。贵州省测绘局利用无人机航摄系统,快速获取了清晰的低空航摄遥感影像资料,并在1小时内提供给抢险救灾指挥部,满足了抢险工作的急需。
2010年8月,云南怒江僳僳族自治州贡县突发泥石流灾害。云南省测绘局立即派出无人机航摄应急小分队,拍摄了148张7平方千米的0.3米高分辨率影像图,及时、全面、真实地反映了灾情。
4. 土地利用动态监测
及时准确掌握土地利用变化情况,是加强国土资源管理、切实保护耕地的必要前提,为此,测绘地理信息部门长期以来在土地利用动态监测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1999年以来,测绘地理信息部门配合国土资源部门,大范围大批量应用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数据,对全国66个5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进行了监测,占全国土地面积7.4%。通过对全部直辖市、省会和自治区首府城市的监测,全面了解了20世纪70年代至21世纪初这些城市的扩展规模、用地面积等,并分析了这一扩展过程的时间特点及区域差异。
遥感监测还是土地执法监察的重要手段之一。它与土地执法动态巡查相结合,可以及早发现土地违法行为,特别是能够及时发现因执法监察工作不到位而遗漏,以及因交通不便不易通过巡查发现的土地违法行为。
5. 城镇建设管理监测
测绘地理信息部门采用遥感等技术,快速、持续地监测城镇建设的宏观发展情况,包括城市扩展规模、扩展方向、配套设施建设等。通过持续不断的影像监控成果和分析成果,实现对城镇化发展情况的总体把握,预测城镇化发展趋势,从而推动城镇的科学规划与管理。
“十一五”期间,重庆市地理信息中心连续多年开展了重庆主城区城市建设用地动态监测工作,找出了重庆城市建设发展特征,有力支持了城乡总体规划实施评估、规划编制及城市管理。中心还开展了重庆主城区内森林资源监测,每年为重庆市规划局提供监测结果,及时掌握城区内森林资源的变化情况,保护好城市“肺叶”。
在城市精细化管理中,北京市测绘地理信息部门配合相关部门,利用“北京一号”小卫星和航空遥感技术,开展了全市地表河湖水系及湿地动态监测,水土侵蚀调查,森林资源统计调查等工作,准确掌握了城市地表资源现状和发展趋势。
6. 农林水利监测
测绘地理信息部门配合农业部门,对全国小麦、稻米、玉米、大豆等农作物进行估产及长势监测,为国家掌握粮食生产、粮食储运、粮食调配和粮食安全情况提供了重要依据。
多年来,测绘地理信息部门配合林业部门,通过综合运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对国家级和区域级林火监测和管理进行了系统研究,特别是在森林火险预报、林火卫星监测、林火信息管理等方面取得了多项科技成果,在历年林火监测、防治与扑救中提供了技术服务,在2011年4月发生的威胁泰山安危的济南长清区山火扑救中,山东省国土测绘院采用无人机遥感技术,对火情进行实时监测,并将最新影像叠加到三维地理信息系统中,用于领导指挥决策。
2010年9月至10月,海南遭遇49年不遇的强降雨,引发大面积洪涝灾害。灾情发生后,海南测绘地理信息局迅速以灾区进行航空摄影,实时获取灾区最新影像资料,制作并提供了高分辨率影像图,有力保障了防汛救灾工作的急需。
地面沉降监测
长江三角洲是我国发生地面沉降现象最具典型意义的地区之一。为应对地面沉降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影响,上海、江苏、浙江等测绘地理信息部门建立了覆盖长江三角洲的地面沉降监测网络,实现了监测数据自动采集、传输。区域地面沉降每年监测一次,中心城市每年至少监测一次,从而为城市规划、建设提供了及时、准确的地面沉降信息,为制定科学的地面沉降防控措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② 列举你所知道的电子地图(GIS)开发工具,介绍相关信息
MapInfo是美国MapInfo公司的桌面地理信息系统软件,是一种数据可视化、信息地图化的桌面解决方案。它依据地图及其应用的概念、采用办公自动化的操作、集成多种数据库数据、融合计算机地图方法、使用地理数据库技术、加入了地理信息系统分析功能,形成了极具实用价值的、可以为各行各业所用的大众化小型软件系统。MapInfo 含义是“Mapping + Information(地图+信息)”即:地图对象+属性数据。
ArcGIS产品线为用户提供一个可伸缩的,全面的GIS平台。ArcObjects包含了大量的可编程组件,从细粒度的对象(例如,单个的几何对象)到粗粒度的对象(例如与现有ArcMap文档交互的地图对象)涉及面极广,这些对象为开发者集成了全面的GIS功能。每一个使用ArcObjects建成的ArcGIS产品都为开发者提供了一个应用开发的容器,包括桌面GIS(ArcGIS Desktop),嵌入式GIS(ArcGIS Engine)以及服务端GIS(ArcGIS Server)。
北京超图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是亚洲领先的地理信息系统平台软件企业,从事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研究、开发、推广和服务。依托中国科学院强大的科研实力,超图软件立足技术创新,研制了新一代地理信息系统软件——SuperMap GIS,形成了全系列GIS软件产品。
MapGIS是中地数码集团的产品名称,是中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版权的地理信息系统,是全球唯一的搭建式GIS数据中心集成开发平台,实现遥感处理与GIS完全融合,支持空中、地上、地表、地下全空间真三维一体化的GIS开发平台。
具体可以到网络上查 或者到官网上查
③ 地理信息系统(GIS)与一般信息系统的主要差别是,GIS所采集的信息是按地理空间分布特征来反映地理实体结
(1)BCD (2)设计项目:如“江汉平原某年水稻长势的监测分析”“中等城市垃圾填埋场内选址模容式及与交通、环 境关系的分析”“油轮在某海域发生大量漏油事故时,预测其污染范围及对海洋生物的影响”等。 |
④ ArcGIS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实验教程的图书目录
导论
1.1地理信息系统
1.1.1基本概念
1.1.2 GIS系统构成
1.1.3 GIS功能与应用
1.1.4 GIS技术与发展
1.2 GIS空间分析
1.2.1空间分析
1.2.2基于GIS的空间分析
1.2.3常用GIS平台空间分析功能比较
1.3 ArcGIS 9概述
1.3.1 ArcGIS 9体系结构
L 3.2 ArcGIS 9软件特色
1.3.3 ArcGIS 9空间分析 ArcGIS应用基础
2.1 ArcMap基础
2.1.1 ArcMap的窗口组成
2.1.2新地图文档创建
2.1.3数据层的加载
2.1.4数据层的基本操作
2.1.5数据层的保存
2.2 ArcCatalog应用基础
2.2.1 ArcCatalog基础操作
2.2.2 目录内容浏览
2.2.3数据搜索
2.2.4地图与图层操作
2.2.5地理数据输出
2.3 Geoprocessing空间处理框架
2.3.1空间处理框架的基本介绍
2.3.2ArcToolbox应用基础
2.3.3 ArcToolBox内容简介 空间数据的采集与组织
3.1 Shapefile文件创建
3.1.1创建Shapefile和dBASE表
3.1.2添加和删除属性项
3.2 Coverage文件创建
3.2.1创建新的Coverage和INFO表
3.2.2建立拓扑
3.2.3定义Coverage的坐标系统
3.2.4 Coverage维护操作
3.3 Geodatabase数据库创建
3.3.1 Geodatabase概述
3.3.2 Geodatabase建立的一般过程
3.3.3创建一个新的Geodatabase
3.3.4建立数据库中的基本组成项
3.3.5向Geodatabase加载数据
3.3.6进一步定义数据库
3.4数据编辑
3.4.1图形编辑
3.4.2属性编辑
3.5实例与练习
3.5.1某地区地块的拓扑关系建立
3.5.2某市区几何网络的建立 空间数据的转换与处理
4.1投影变换
4.1.1定义投影
4.1.2投影变换
4.1.3数据变换
4.2数据格式转换
4.2.1数据结构转换
4.2.2数据格式转换
4.3数据处理
4.3.1数据裁切
4.3.2数据拼接
4.3.3数据提取
4.4练习:数据更新变换 空间数据的可视化表达
5.1数据符号化
5.1.1矢量数据符号化
5.1.2栅格数据符号化
5.2专题地图编制
5.2.1版面设计
5.2.2制图数据操作
5.2.3地图标注
5.2.4地图整饰
5.2.5地图输出
5.3实例与练习——制作上海市行政区划图 GIS空间分析导论
6.1空间分析的数据模型
6.2 GIS空间分析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6.2.1栅格数据分析的模式
6.2.2矢量数据分析方法
6.2.3空间统计分析与内插
6.2.4三维空间分析
6.3 ArcGIS 9空间分析模块和功能 矢量数据的空间分析
7.1缓冲区分析
7.1.1基本概念
7.1.2缓冲区的建立
7.2叠置分析
7.2.1图层擦除(Erase)
7.2.2识别叠加(Identity)
7.2.3交集操作(Intersect)
7.2.4对称区别(symrnetrical Difference)
7.2.5图层合并(Union)
7.2.6修正更新(Update)
7.3网络分析
7.3.1网络的组成和建立
7.3.2网络分析的预处理
7.3.3网络分析的基本功能和操作
7.4实例与练习
7.4.1市区择房分析
7.4.2最短路径问题分析与应用 栅格数据的空间分析
8.1设置分析环境
8.1.1加载分析模块
8.1.2设置工作路径
8.1.3设置单元大小
8.1.4设置分析区域
8.1.5选择坐标系统
8.1.6管理过程文件
8.2距离制图
8.2.1距离制图基础
8.2.2直线距离
8.2.3区域分配
8.2.4成本距离加权
8.2.5最短路径
8.3密度制图
8.4表面分析
8.4.1栅格插值
8.4.2等值线绘制
8.4.3地形因子提取
8.4.4山体阴影
8.5统计分析
8.5.1单元统计
8.5.2邻域统计
8.5.3分类区统计
8.6重分类
8.6.1新值替代
8.6.2旧值合并
8.6.3重新分类
8.6.4空值设置
8.7栅格计算
8.7.1数学运算
8.7.2函数运算
8.7.3栅格计算器
8.8实例与练习
8.8.1学校选址
8.8.2寻找最佳路径
8.8.3熊猫分布密度制图
8.8.4 GDP区域分布图的生成与对比
8.8.5山顶点的提取 三维分析
9.1创建表面
9.1.1栅格表面的创建
9.1.2 TIN表面的创建
9.2表面分析
9.2.1计算表面积与体积
9.2.2坡度与坡向的计算
9.2.3可视性分析
9.2.4提取断面
9.2.5表面阴影
9.2.6表面长度的计算
9.3 ArcScene三维可视化
9.3.1要素的立体显示
9.3.2设置场景属性
9.3.3飞行动画
9.4数据转换
9.4.1二维要素三维化
9.4.2表面数据的矢量转换
9.5实例与练习
9.5.1地形指标提取
9.5.2地形特征信息提取
9.5.3表面创建及景观图制作
9.5.4污染物在蓄水层中的可视化
9.5.5模拟场景飞行 地统计分析
10.1地统计基础
10.1.1基本原理
10.1.2克里格插值
10.1.3 ArcGIs地统计分析
10.2探索性数据分析
10.2.1数据分析工具
10.2.2检验数据分布
10.2.3寻找数据离群值
10.2.4全局趋势分析
10.2.5空间自相关及方向变异
10.2.6多数据集协变分析
10.3空间确定性插值
10.3.1反距离加权插值
10.3.2全局多项式插值
10.3.3局部多项式插值
10.3.4径向基函数插值
10.4地统计插值
10.4.1克里格插值基础
10.4.2普通克里格插值
10.4.3简单克里格插值
10.4.4泛克里格插值
10.4.5指示克里格插值
10.4.6概率克里格插值
10.4.7析取克里格插值
10.4.8协同克里格插值
10.5练习:克里格方法内插生成高程曲面 水文分析
11.1无洼地DEM生成
11.1.1水流方向提取
11.1.2洼地计算
11.1.3洼地填充
11.2汇流累积量
11.3水流长度
11.4河网的提取
11.4.1河网的生成
11.4.2 Stream Link的生成
11.4.3河网分级
11.5流域的分割
11.5.1流域盆地的确定
11.5.2汇水区出水口的确定
11.5.3集水流域的生成
11.6实例与练习
11.6.1山脊、山谷线的提取
11.6.2地形鞍部的提取
11.6.3沟谷网络的提取及沟壑密度的计算 空间分析建模
12.1空间分析模型与建模
12.1.1空间分析模型及其分类
12.1.2空间分析建模
12.2图解建模
12.2.1基本概念及类型
12.2.2图解模型的形成过程
12.2.3实例分析
12.3脚本文件
12.3.1简介
12.3.2脚本编写基础
12.3.3创建脚本文件
12.4实例与练习
12.4.1明暗等高线制作
12.4.2提取坡向变率(SClA)
参考文献
⑤ 分析测绘工作在我国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改革开放以后,在世界新技术革命浪潮推动下,适应我国经济建设的急需,我国传统测绘体系迅速向数字化测绘体系转化、过渡。在近30年中,我国测绘科技实现了划时代的变革,传统的模拟测绘生产方式被取代,数字化测绘技术体系从起步到完善,推动了测绘生产和服务方式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测绘科技的革命,提升了测绘对国民经济建设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服务保障能力,曾经深居“象牙之塔”的测绘高新科技开始飞入寻常百姓家,渗透到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测绘工作也由此大步迈向信息化测绘新纪元!
1999年11月1日,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复的国家基础测绘设施项目开工建设,国家测绘局组织实施,全国33个测绘单位共同承建。总投资2.6亿元的国家基础测绘设施项目经过5年建设全面竣工,建立了由航空航天遥感数据处理系统、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生产技术体系、基础地理信息管理服务技术体系和国家基础地理信息获取与处理、存储与管理、分发服务与应用的现代化测绘基础设施,全面实现了传统测绘技术体系向数字化测绘技术体系的历史性跨越,极大地提高了基础测绘生产效率和信息服务能力。
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程加快,社会对地理信息资源的需求迅速增长,测绘技术手段和资源配置方式发生深刻变化,测绘部门开始向建立以“地理信息获取实时化、处理自动化、服务网络化和应用社会化”为特征的信息化测绘体系迈进。空间对地观测技术、网络化地理信息服务技术以及3S集成技术成为测绘技术体系的核心,测绘服务从标准化、专业化的地图服务向全方位、高动态、数字化、网络化的地理信息服务转变。
30年来,测绘部门大力实施“科技兴测”战略,瞄准国际测绘科技前沿领域开展科学研究,针对测绘行业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开展科技攻关,推动行业技术升级,为推动测绘事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我国大地测量工作改变传统的作业模式。1978年至今,我国地面大地测量仪器由功能单一的光学仪器进步到多功能的数字化设备。传统的大地测量工作非常艰苦,外业测量人员需要背负几十斤重的仪器,在高原大漠等各种环境中艰苦工作。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激光、电子、空间、计算机等技术的飞速发展,大地测量的理论和技术已完成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大地测量的作业模式产生了质的变化。
1979年,国家测绘局和总参测绘局共同制定了建立中国卫星多普勒大地网的计划,并于1980年4至10月,组织进行了全国卫星多普勒网(37个点)的野外观测工作。然后,对这个全国范围内布测的整体卫星大地网观测数据进行全面的科学分析,采取严密的数据处理措施。1984年,继当时仅有的西欧网和北美网之后,圆满建成了我国卫星多普勒网。该网建成后,及时提交国防、石油、航天等部门使用。应用结果表明,这一成果提高了远程武器的命中精度;提高了我国火箭和卫星升空的入轨精度,并对卫星测轨、跟踪和观测台站提供了精确的站址地心坐标,从而提高卫星的定轨精度;提供了精确的转换参数,可将地面任意一点测定的地心位置转化为我国统一的大地坐标系统;为石油勘探、地质找矿、海洋资源调查等以及确定南极长城站与北京之间的距离、方位提供了精确的科学依据。1988年“全国卫星多普勒网布设和平差计算”项目通过鉴定,该网的建立,标志着我国卫星多普勒定位技术在大地测量中的应用已达到8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
为了向西北三大盆地沙漠地区的大规模石油地质勘探提供测绘保障,求定西北地区地心坐标与大地坐标最佳转换参数,1984年,国家测绘局与青海石油局、新疆石油局等单位合作布测了西北卫星定位网。该网所含39个点均与国家一等大地点重合,布设范围包括陕、甘、青、新、藏五省区,面积300多万平方公里。出动了17台多普勒卫星定位仪参加同步联测,定位精度为±0.54米,地心坐标转换参数精度达到当时国际先进水平。西北卫星定位网的建立与应用,为开展全国陆地、海洋卫星定位网的布测和科研工作,提供了经验,培养了人才。在此基础上,国家测绘局、石油部、地矿部和国家海洋局等所属52个单位从1987年8月开始开展了更大范围的多普勒卫星定位联合作业。在我国西部、中部、东部和海洋大陆架4个观测区,出动60台多普勒卫星定位仪进行观测。到1991年2月底,我国已拥有700多个多普勒卫星定位点,成为当时拥有多普勒卫星定位点最多的国家。
1988年,国家测绘局利用多普勒卫星定位技术开展了南沙群岛定位网与全国天文大地网之间的联测工作。同年,国家测绘局、国家海洋局等单位共同组织的中国大陆架GPS卫星定位网开始布设,共布设定位点52个,这是我国首次应用GPS于大地测量,填补了我国卫星大地测量定位的空白。
1990年以后,测绘部门开始利用GPS布设国家空间控制网,GPS技术在测绘工作的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1990年,国家测绘局组织了国家高精度GPS网和GPS轨道跟踪站的方案论证和前期规划。从1991年起,国家测绘局组织实施国家高精度GPS网的布测。1992年,国家测绘局、地矿部等8个部门联合开展了全国GPS大会测,使中国在较短的时间内建立起高精度的GPS骨干控制网——'92 A级GPS网,标志着中国GPS技术的应用和研究进入了联合攻关的阶段。1992年,我国还参加了国际GPS地球动力学服务局(IGS)组织的1992年国际GPS会测,用4台GPS接收机在北京、上海、武汉、南京进行了规定时间的观测。1993年,完成GPS卫星跟踪站的组建,并在北京建立了GPS检定场。1995年,完成高精度GPS B级网的外业施测。1996年,完成高精度 GPS A 级网的复测,共复测和增测A级网点55个。1995—1997年,基本完成GPS A级网和GPS B级网的数据处理。
1998年,国家高精度GPS B级网通过国家级验收及鉴定,宣告建成了我国第一个大规模骨干空间控制网并公布启用。国家高精度GPS网达到同类网国际先进水平。
国家高精度GPS网包括GPS永久性跟踪站和A、B级高精度GPS网,其中已建立永久性跟踪站8个;A级网点33个,并于1996年进行复测;B级网点818个。
国家高精度GPS网是我国首次在全国范围内(除台湾外)利用现代大地测量手段布设的空间控制网。这项工作不仅为精化我国的大地水准面提供了可靠的成果,而且使我国的GPS定位应用技术水平大大提高了一步,培养了人才,积累了经验。
此外,国家测绘局还初步建成了全国GPS卫星服务体系,从1996年底开始正式运行,向社会提供GPS精密星历服务;建立了北京、拉萨、武汉、乌鲁木齐等8个GPS永久跟踪站,形成连续观测、长期稳定运行的GPS卫星跟踪网。测绘部门向用户提供的星历服务属于卫星通过后的轨道参数,是一种事后处理和事后信息,适用于大地定位和各种精度要求较高的非实时定位。
——摄影测量走上全数字化自动测图之路。传统的模拟测绘仪器,精度比较高,但是特别笨重,占地面积大,维修困难,不仅作业劳动强度大,而且效率较低。1981年,国家测绘局测绘科学研究所研制的数控测图仪通过国家鉴定,性能稳定,精度较高。1982年又研制出数控正射投影仪。为满足测绘生产的需要,1984年国家测绘局下达科研攻关项目,研制测图型解析测图仪。经过艰苦的努力,国家测绘局测绘科学研究所1988年成功研制出集光机电计算机技术于一体的JX-1解析测图仪、JX-3解析测图仪和配套软件,填补了国内该类仪器的空白,占领了国内市场。
JX-3型解析测图仪,是摄影测量与遥感领域的主力仪器,是集精密光学机械、自动控制、计算机软硬件及测绘科技为一体的综合系统。这种仪器过去全部依靠进口,每台售价高达150万人民币。1988年初,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国产航测仪器——JX-3解析测图仪展现在人们面前。同年即投入批量生产,1990年被评为国家级新产品,1992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并先后售出105台套,在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的测绘、地质、交通、水利、冶金、城市建设等专业领域得到应用,占领了国内80%的市场,从根本上改变了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标志着我国精密摄影测量仪器步入世界先进行列。
JX-3解析测图仪的推广应用不仅减轻了作业人员的劳动强度,而且提高了航测作业的现代化水平,为全数字化航测仪器的研制与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造就了一批人才。
1998年6月,JX-4A数字摄影测量工作站通过鉴定。JX-4A数字摄影测量工作站是国家“863”计划信息获取与处理技术主题中的子项目和国家测绘局测绘科技发展基金项目。以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先林为首的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的课题组,根据测绘行业寻求更为先进的1∶5万、1∶1万比例尺及更大比例尺地图修测手段和设备这一市场需求,在JX-3解析测图仪的基础上,采用目前最新的硬件和软件平台,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开发研制成功了JX-4A数字摄影测量工作站。
这一全数字摄影测量工作站选用微型计算机为主机,通过专用的摄影测量立体显示卡实现了双图形、双图像漫游,快速图像缩放,为国内外首创,它的立体编辑功能强,具有全汉化界面,内定向、相对定向、绝对定向、影像相关、数字地面模型生成、数字正射影像制作和人机交互的数字测图功能,以及有效的质量控制手段,操作简便、灵活,能满足当前4D产品生产的基本要求。
JX-4A数字摄影测量工作站是数字化测绘技术体系中的关键技术,已用于数字化测绘产品的规模化生产,占领大半中国市场,并销往日本、芬兰、巴基斯坦等国。该成果获得2001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它实现了从传统的模拟测绘技术体系向数字化测绘技术体系的转变,是现代测绘高新技术发展的重大突破。
2007年我国又成功研制出SWDC系列数字航空摄影仪等高分辨率航空摄影设备,改变了长期以来我国航空摄影测量一直依赖国外胶片和数字航空摄影仪的局面,作为自动化、智能化的空间信息获取与更新的重要技术手段,填补了国内空白。
近30年来,我国在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领域可谓成绩斐然,在数据获取能力方面,成功研制一系列传感器,发射50多颗对地观测卫星,组成风云、海洋、资源和环境减灾四大民用系列对地观测卫星体系;积累了总存贮容量超过660TB的影像数据,覆盖全国陆地、海域以及我国周边国家和地区1500万平方公里的地球表面;组建起一支多学科交叉的研究队伍,160多家院校和科研院所设置3S相关专业;诞生一批空间信息企业并研制成功大量软件产品。同时,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地理空间信息管理制度、标准规范开始建立。
——地图生产迈向信息化测绘时代。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地图生产逐步摆脱了传统手工编绘方式,地图制图与出版一体化的数字制图系统已成为地图生产的基本技术手段。随着测绘科技的升级换代,地图作为测绘的终端产品,正发生着一场深刻的变化。
在制作工艺上,由计算机制图代替了人工制图。不仅显著提高了生产效率,而且极大地丰富了表现效果:静态变成动态、无声变成有声、二维变成多维等。特别是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以数字地图为背景,通过人性化的设计,可向人们提供传统地图无法与之媲美的信息科技地图精品。
在表现形式上,模拟地图发展为数字地图。数字地图是一种虚地图,它是一组地理空间数据的集合。数字地图通过可视化处理,例如在屏幕上显示出来就是通常说的电子地图,在计算机绘图仪上可输出纸质地图。数字地图具有灵活性,它不受地形图传统分幅的限制,并且显示或输出的比例尺可以调整;数字地图便于修改与更新,有利于保持其现势性;数字地图易于保存(如光盘)和携带,方便使用。
在信息获取上,呈现出手段多、自动化、全天候及周期短为特征的信息快速获取势头。在提高了地面测绘信息采集自动化程度的同时,全数字摄影测量系统的开发,特别是对地观测卫星的发射和航空航天遥感技术的发展,使得空间地理信息的快速获取(更新)、加工与提供成为现实。卫星遥感影像的空间分辨率不断提高,时间分辨率不断缩短。
在表示内容上,不仅信息量大而且具有可扩展性。模拟地图上测绘信息的含量受到了产品表现形式的极大局限和制约,只能在照顾图面清晰、一览性等条件下,表示出地物目标少数最基本的有限特性。例如,1∶500的模拟地图中一幢房屋一般只能注记楼房层次、建筑材料等。而在数字地图理论上可在同一地物目标的数据上附加无限的地理相关信息(称为属性),如用户名、楼房高、建筑面积、建造年代、设计单位等。
在数据质量上,因数学关系严密、数学精度恒定而提高了数学质量。数字地图不会因为输出设备的不同或输出比例的改变而影响其数据的质量。
在产品类型上,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除了4D产品外,各类以4D产品为基础和利用GIS技术与多媒体技术生产出的专题应用系统、专题地图与多媒体地图不胜枚举。
——3S技术集成走在世界前列。3S技术集成即为全球定位系统(GPS)、摄影测量与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的集成,是近几年来地球空间信息科学发展的前沿技术。3S集成包括空基3S集成与地基3S集成。空基3S集成是实现航空航天遥感信息的直接对地定位、侦察、制导测量等;地基3S集成是实现车载、航载定位导航和地面目标的定位、跟踪、测量等实时作业。我国在此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例如GPS与GIS结合,开展了城市公安、交通、消防及导航等领域的应用研究,并投入应用。RS与GIS的结合,一方面包括从遥感数据中为地理信息系统提供专题信息或进行数据库更新,另一方面从地理信息系统中提取必要的辅助信息和知识,以实现智能化的遥感图像处理分类和解译。我国在此领域紧跟国际发展的总趋势,其研究和应用已进入国际先进行列,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并已在洪水灾害动态监测与信息传输等领域投入实际应用。
进入21世纪,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3S技术逐步与计算机、网络、通信等高新技术集成,并得到广泛应用,从而使地理信息产品的技术含量和网络化服务能力不断提高;车载导航、个人移动定位、互联网地图等新型高科技产品的生产与服务蓬勃兴起,涌现出一大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地理信息企业,有力地促进了地理信息产业的发展。以3S技术为支撑、以空间信息资源为核心的地理信息产业现已成为现代服务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并为测绘事业开拓了更加广阔的服务领域和发展空间。
⑥ 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毕业后都干什么 做什么工作
地理信息科学是以计算机为手段,采集、存储、管理、分析、显示与应用空间信息,是集计算机科学、空间科学、信息科学、测绘遥感科学、环境科学和管理科学为一体的新兴交叉科学,是卫星遥感监测、网络电子地图、车载导航、物联网和虚拟现实等新兴产业的重要支撑专业。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和空间定位系统等3S空间信息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方面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训练。
旨在培养具有严谨学风和优良科学态度,具备健康心理素质、良好道德品质与团结协作意识,掌握较强的系统应用和研发技能,同时拥有基本的教学、科研与管理能力的地理信息系统专门人才。
知识和能力: 掌握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等空间信息技术的基本理论、工程技术和研发技能。掌握数学、地理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了解地理信息科学的发展动态与前景,并能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较好地解决地学相关的应用问题。掌握一门外语,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本专业的外语文献;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归纳、整理、分析实验成果和撰写论文的能力。
工作领域:技术公司、科研机构、学校从事工程开发、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能在测绘、遥感、国土、国防、资源、环境、交通、水利、电力、地质、农业、林业、城市规划与管理等领域从事与地理信息系统有关的工程技术应用与开发、技术管理以及在行政部门从事管理工作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⑦ 2021年上海公务员考试城市建设管理专业科目考试内容
1、第一部来分 城市建设经济管理源:城市社会学、经济学基本知识,建筑工程与技术经济,建设工程项目管理。
2、第二部分 城市建设管理法规:城市规划管理,城市建筑管理,城市房地产管理,城市环境管理。
3、第三部分 城市建设管理相关专业知识:城市规划基本理论,建筑学基本知识,市政公用设施管理,城市道路和交通管理,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信息网络技术在城市建设和管理中的应用。
⑧ 崇明大学城有哪些大学
崇明大学城已经进驻的大学当前(2019年)只有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
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系国家教育部2004年批准的上海首批全日制本科独立学院,由上海外国语大学和上海贤达投资有限公司合作举办。
学校现有虹口、崇明两个校区,虹口校区地处市区东北部,毗邻上海外国语大学;崇明校区地处崇明区陈家镇,托斯卡纳风格的优美建筑与特有的生态环境相得益彰。
学校依托上海外国语大学雄厚的师资力量以及外语教学与研究等方面的优势,构建以语言、经济类学科为重点、其他学科(专业+英语)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
截止2019年开设涉及文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和艺术学6大门类23个本科专业,全日制本科在校生7000余人。
(8)上海空间地理信息扩展阅读:
学校坚持以服务学生发展为己任,以传授人文与经济相融合的知识为特色,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
2018年起,学校实施“英才培养实验计划”,配备高层次导师队伍,为品学兼优、具备发展潜质的学生脱颖而出提供更优越的成长条件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学校关注学生的学习差异,实施全英语、双语分班教学,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外语能力;同时,尊重学生的学习愿望,参与东北片(复旦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高校合作办学,为学生跨校辅修、选修课程创造条件。
学校注重实践教学,强化学生应用能力培养,先后与东方国际集团、现代建筑设计集团、锦江旅游集团、用友新道、尚清实业、日本伊藤忠物流、松下电器、携程国际旅行社等知名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开展专业实习实训,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走国际化教育之路,积极引进国内外优秀高等院校的先进教育理念和管理模式,先后与美、英、加、澳、西、法、德、瑞士、日、韩、埃及、约旦、迪拜、新加坡、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16个国家和地区的50余所知名高校建立了稳固的友好合作关系。
学校通过学分互认、带薪实习、公费交流生、政府奖学金、双学士学位和本硕连读等项目为学生提供多种出国学习多元文化和锻炼的机会,拓宽国际视野,提高跨文化交流沟通能力。
参考资料来源:海外国语大学贤达人文经济学院——学校简介
⑨ 省级卫星导航位置服务数据中心在哪些
就是CORS站 如下~
CORS 随着GPS技术的飞速进步和应用普及,它在城市测量中的作用已越来越重要。当前,利用多基站网络RTK技术建立的连续运行卫星定位服务综合系统(Continuous Operational Reference System,缩写为CORS)已成为城市GPS应用的发展热点之一。CORS系统是卫星定位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数字通讯技术等高新科技多方位、深度结晶的产物。
CORS系统由基准站网、数据处理中心、数据传输系统、定位导航数据播发系统、用户应用系统五个部分组成,各基准站与监控分析中心间通过数据传输系统连接成一体,形成专用网络。
基准站网:基准站网由范围内均匀分布的基准站组成。负责采集GPS卫星观测数据并输送至数据处理中心,同时提供系统完好性监测服务。
数据处理中心:系统的控制中心,用于接收各基准站数据,进行数据处理,形成多基准站差分定位用户数据,组成一定格式的数据文件,分发给用户。数据处理中心是CORS的核心单元,也是高精度实时动态定位得以实现的关键所在。中心24小时连续不断地根据各基准站所采集的实时观测数据在区域内进行整体建模解算,自动生成一个对应于流动站点位的虚拟参考站(包括基准站坐标和GPS观测值信息)并通过现有的数据通信网络和无线数据播发网,向各类需要测量和导航的用户以国际通用格式提供码相位/载波相位差分修正信息,以便实时解算出流动站的精确点位。
数据传输系统:各基准站数据通过光纤专线传输至监控分析中心,该系统包括数据传输硬件设备及控制模块。
数据播发系统:系统通过移动网络、UHF电台、Internet等形式向用户播发定位导航数据。
用户应用系统:包括用户信息接收系统、网络型RTK定位系统、事后和快速精密定位系统以及自主式导航系统和监控定位系统等。按照应用的精度不同,用户服务子系统可以分为毫米级用户系统,厘米级用户系统,分米级用户系统,米级用户系统等;而按照用户的应用不同,可以分为测绘与工程用户(厘米、分米级),车辆导航与定位用户(米级),高精度用户(事后处理)、气象用户等几类。
CORS系统彻底改变了传统RTK测量作业方式,其主要优势体现在:1)改进了初始化时间、扩大了有效工作的范围;2)采用连续基站,用户随时可以观测,使用方便,提高了工作效率;3)拥有完善的数据监控系统,可以有效地消除系统误差和周跳,增强差分作业的可靠性;4)用户不需架设参考站,真正实现单机作业,减少了费用;5)使用固定可靠的数据链通讯方式,减少了噪声干扰;6)提供远程INTERNET服务,实现了数据的共享;7)扩大了GPS在动态领域的应用范围,更有利于车辆、飞机和船舶的精密导航;8)为建设数字化城市提供了新的契机。
CORS系统仅是一个动态的、连续的定位框架基准,同时也是快速、高精度获取空间数据和地理特征的重要的城市基础设施,CORS可在城市区域内向大量用户同时提供高精度、高可靠性、实时的定位信息,并实现城市测绘数据的完整统一,这将对现代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的采集与应用体系产生深远的影响。它不仅可以建立和维持城市测绘的基准框架,更可以全自动、全天候、实时提供高精度空间和时间信息,成为区域规划、管理和决策的基础。该系统还能提供差分定位信息,开拓交通导航的新应用,并能提供高精度、高时空分辨率、全天候、近实时、连续的可降水汽量变化序列,并由此逐步形成地区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报系统。此外,CORS系统可用于通信系统和电力系统中高精度的时间同步,并能就地面沉降、地质灾害、地震等提供监测预报服务、研究探讨灾害时空演化过程。
连续运行参考站系统(CORS)可以定义为一个或若干个固定的、连续运行的GPS参考站,利用现代计算机、数据通信和互联网(LAN/WAN)技术组成的网络,实时地向不同类型、不同需求、不同层次的用户自动地提供经过检验的不同类型的GPS观测值(载波相位,伪距)、各种改正数、状态信息以及其他有关GPS服务项目的系统。与传统的GPS作业相比连续运行参考站具有作用范围广、精度高、野外单机作业等众多优点。
1、国内外现状及背景
1.1国外CORS发展概况
国际大地测量发展的一个特点是建立全天候、全球覆盖、高精度、动态、实时定位的卫星导航系统。在地面则建立相应的永久性连续运行的GPS参考站。目前世界上较发达的国家都建立或正在建立连续运行参考站系统(CORS)。
美国的GPS连续运行参考站系统(CORS)。它由美国国家大地测量局(NGS)负责,该系统的当前目标是:①使全部美国领域内的用户能更方便地利用该系统来达到厘米级水平的定位和导航;②促进用户利用CORS来发展GIS;③监测地壳形变;④支持遥感的应用;⑤求定大气中水汽分布;⑥监测电离层中自由电子浓度和分布。
至2001年5月,CORS已有160余个站。美国NGS宣布,为了强化CORS,从即日起,以每个月增加3个站的速度来改善该系统的空间覆盖率。CORS的数据和信息包括接收的伪距和相位信息、站坐标、站移动速率矢量、GPS星历、站四周的气象数据等,用户可以通过信息网络,如Internet很容易而得到。
英国的连续运行GPS参考站系统(COGRS)的功能和目标类似于上述CORS,但结合英国本土情况,多了一项监测英伦三岛周围海平面的相对和绝对变化的任务。目前已有近60个GPS连续运行站。
德国的全国卫星定位网由100多个永久性GPS跟踪站组成。它也提供4个不同层次的服务:①米级实时DGPS(精度为±1~3 m);②厘米级实时差分GPS(精度为1~5 cm);③精度为1cm的准实时定位;④高精度大地定位(精度优于1 cm)。
其他欧洲国家,即使领土面积比较小的芬兰、瑞士等也已建成具有类似功能的永久性GPS跟踪网,作为国家地理信息系统的基准,为GPS差分定位、导航、地球动力学和大气提供科学数据。
在亚洲,目前日本已建成近1200个GPS连续运行站网的综合服务系统———GeoNet。它在以监测地壳运动地震预报为主要功能的基础上,目前结合大地测量部门、气象部门、交通管理部门开展GPS实时定位、差分定位、GPS气象学、车辆监控等服务。
1.2国内CORS发展概况
随着国家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及计算机网络和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政务、电子商务、数字城市、数字省区和数字地球的工程化和现实化,需要采集多种实时地理空间数据,因此,中国发展CORS系统的紧迫性和必要性越来越突出。几年来,国内不同行业已经陆续建立了一些专业性的卫星定位连续运行网络,目前,为满足国民经济建设信息化的需要,一大批城市、省区和行业正在筹划建立类似的连续运行网络系统,一个连续运行参考站网络系统的建设高潮正在到来。
深圳市建立了我国第一个连续运行参考站系统(SZCORS),目前已开始全面地测量应用。全国部分省、市也已初步建成或正在建立类似的省、市级CORS系统,如:广东省、江苏省、北京、天津、上海、广州、东莞、成都、武汉、昆明、重庆等。
四川地震局建立的CDCORS,已经运行三年多,原本主要目的是用来做监控四川地区地震灾害,但是通过对其潜在功能的挖掘,在GPS大地测量方面开发利用,通过授权拨号登录,对外开放网络使用权,实现用户GPS实时高精度差分定位,取得了一定的收益。
2、建立CORS的必要性和意义
“空间数据基础设施”是信息社会、知识经济时代必备的基础设施。城市连续运行参考站系统(CORS)是“空间数据基础设施”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获取各类空间的位置、时间信息及其相关的动态变化。通过建设若干永久性连续运行的GPS基准站,提供国际通用各式的基准站站点坐标和GPS测量数据,以满足各类不同行业用户对精度定位,快速和实时定位、导航的要求,及时地满足城市规划、国土测绘、地籍管理、城乡建设、环境监测、防灾减灾、交通监控,矿山测量等多种现代化信息化管理的社会要求。建立CORS的必要性和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CORS的建立可以大大提高测绘精度、速度与效率, 降低测绘劳动强度和成本, 省去测量标志保护与修复的费用, 节省各项测绘工程实施过程中约30% 的控制测量费用。由于城市建设速度加快,对GPS-C、D、E级控制点破坏较大,一般在5-8年需重新布设,至于在路面的图根控制更不用说,一二年就基本没有了,各测绘单位不是花大量的人力重新布设,就是仍以支站方式,这不但保证不了精度,还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的大量浪费。随着CORS基站的建设和连续运行,就形成了一个以永久基站为控制点的网络。所以,可以利用已建成的CORS系统对外开发使用,收取一定的费用,收费标准可以根据各地的投入和实际情况制定,当然这一点上更多的是社会效益。
(2) CORS的建立,可以对工程建设进行实时、有效、长期的变形监测, 对灾害进行快速预报。CORS项目完成将为城市诸多领域如气象、车船导航定位、物体跟综、公安消防、测绘、GIS 应用等提供精度达厘米级的动态实时GPS 定位服务, 将极大地加快该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的建设。
(3) CORS将是城市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并由此建立起城市空间基础设施的三维、动态、地心坐标参考框架, 从而从实时的空间位置信息面上实现城市真正的数字化。CORS建成能使更多的部门和更多的人使用GPS 高精度服务,它必将在城市经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由此带给城市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不可估量的, 它将为城市进一步提供良好的建设和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