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理信息 » 湘西苗族的地理环境

湘西苗族的地理环境

发布时间: 2021-02-14 17:49:53

『壹』 西江千户苗寨的地理环境

每天上午和下午各一场抄的当地苗族青年男女表演的苗族歌舞节目,苗族人自己表演的歌舞节目有当地的色彩,华丽的服饰,欢快的歌舞都和美丽的爱情故事能使你更加了解苗族人民!
苗族古歌演唱,演唱者全是寨中的老人,用苗族古语演唱其史诗般宏大的古歌(苗族古歌有四部分,涵括万物起源、天地洪荒及辛酸迁徙史等)能就此传承下去,也是一大功德。遇到特别活动或是有重要人物出现,还是能够看到掌坳的铜鼓舞、方祥的高排芦笙、反排的木鼓舞等。

『贰』 湖南湘西经济开发区的地理环境

2016年湘西经开区共有公办高校1所;公办高等中学1所;公办小学3所;公办幼儿园1所。
高等院校: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
高等中学:湘西自治州民族中学湘西经开区分校(在建)
小学:吉首大学师范学院附属小学湘西经开区分校(在建)、湘西经开区实验小学(在建)、湘西经开区湾溪小学
幼儿园:湘西自治州幼儿园湘西经开区分园(在建) 苗族银饰:苗族人佩带银饰有四种作用:一是便于迁徙时“人走家随”;二是“避邪”;三是身体健康状况的“睛雨表”;四是装饰打扮自己。苗族银饰种类繁多,但从佩戴部位上划分,大体可分为头饰、胸饰、背饰三大类。头饰有银帽、银盆、凤冠、苏山、髻簪、耳环、项圈等;胸饰有胸链、针筒、围腰,外加戒指、手圈及披肩、腰带等。
苗族婚俗:凤凰苗族地区婚姻自主程度较高,各地苗族青年都有以择偶为主要目的的传统的自由社交活动形式。湘西叫做“赶边边场”或“会姑娘”,黔东南苗族则称为“游方”,广西融水叫“坐妹”或“走寨”,黔西北称为“踩月亮”,黔中及一些西部苗族称为“跳花”、“跳场”等等。
爬刀梯:爬刀梯是苗族还傩愿祭祀仪式中庄严神圣的程序之一,充分表现苗族人民祭祀祖先时心灵的虔诚和苗族人民向祖先祈祷时感情的真挚,具有十分神秘的苗族巫文化色彩。
踩火犁:踩火犁,同爬刀梯一样,原来都是苗族还傩愿过程中向祖先表明心迹,祈求保佑的祭祀活动,因其惊险刺激且自成体系,久而久之便逐渐从祭祀活动中剥离出来,形成苗族独特的高难度的传统表演艺术。
拦门酒:拦门酒是苗家老的一种习俗,一些地方直呼“识友酒”。相传古时候苗族的祖先生活在平原、湖滨,生活幸福。后历尽峰烟,被迫迁徙至深山老林间。无情的岁月养成了苗家人豪爽狂放、爱憎分明的个性,但凡有人来访,入门前主人以酒一碗敬之。饮者为友,就会受到苗家人的热情款待。时代变迁,如今的拦门酒已成苗家欢迎贵客光临的一种礼节。 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向顺荣;
党工委副书记:陈文君;
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杨再贵;
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吉凤投资公司总经理:向鸿鹄;
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伍郁文;
党工委委员、纪工委书记:覃水来。

『叁』 苗族因地理环境不同而分为土山型和石山型地区吗

苗族是我国西南地区人数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苗族50%以上,生活在贵州,其余分布在湖南、云南、广西、四川、广东、湖北等地。

苗族一般是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一般几家或十几家形成村寨,但主要是和其他民族杂居。苗族居住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其地理环境可分土山型和石山型。

苗族语言使用苗语,但多通用汉语。苗族主要从事农业,妇女长于刺绣、蜡染、剪纸。土山型地区的苗族人民以大米为主食,而石山型地区以玉米为主食。老少爱饮酒,每当劳累归来,要喝上几口,以恢复疲劳,感到快慰。待客无酒,以为失礼。苗族人民饮食一般没什么禁忌和限制,讲究实惠。

苗族女装极为绚丽多样,用料、颜色、绣花、款式千姿百态,多达130余种。他们能歌善舞,芦笙舞流传于苗家地区,苗歌通俗易懂,常讲述苗族的历史。苗族信仰多神,崇拜祖先,有使用西部方言的、有信仰基督教的。

苗族地区大约在东汉末年(公元3世纪)正处于原始社会时期,从魏晋到隋唐,和汉族接触后,已开始阶级分化,并向封建制度过渡。宋元时期,大部分苗族地区已形成封建领土经济,从明朝起开始向封建地主经济过渡,大约在清朝乾嘉年间,才基本消灭了领主制。解放后,同其他民族联合建立了自治州、县。

[我还想知道]

苗族人民相传蚩尤是自己的祖先,远古就在黄河边生息。

据研究,屈原为苗族人,现代多产作家沈从文也是苗族人。

湘西苗族妇女缠的头帕最长达3丈余,包裹方式如圆桶形、人字形、粽子形、层台形等。

『肆』 苗族的地理环境..

苗族多分布在湘西、鄂西、广西、贵州、云南等地,该地区位于我国中南、西南部,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暖湿润,地形以丘陵为主,多山,河流较多。但交通闭塞,经济相对落后。

『伍』 苗族的文化与地理位置的关系

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散布在世界各地,主要分布于中国的黔、湘、鄂、川、滇、桂、琼等省区,以及东南亚的老挝、越南、泰国等国家和地区。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和苗族口碑资料,苗族先民最先居住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其祖先是蚩尤,“三苗”时代又迁移至江汉平原,后又因战争等原因,逐渐向南、向西大迁徙,进入西南山区和云贵高原。自明、清以后,有一部分苗族移居东南亚各国,近代又从这些地方远徙欧美 。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分湘西、黔东和川黔滇三大方言。由于苗族与汉族长期交往,有一部分苗族兼通汉语并用汉文 。苗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
在2010年中国人口普查中,中国苗族总人口为9426007人,人口在少数民族中居第四位
语言
苗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50年代初,中国科学院少数民族语言调查第二工作队经过实地考察,对各地苗语的构词大致相同,而语音不同的特点进行科学研究后,将苗语划分为三大方言,即:湘西方言,黔东方言,川黔滇方言(又称东部言,中部方言,西部方言),和七个次方言,十八种土语[8] 。
湘西方言(东部方言)主要通行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黔东北的松桃苗族自治县,湖北的恩施、宣恩、来凤、鹤峰和重庆的秀山、酉阳、彭水等县,分5种土语;
黔东方言(中部方言)主要通行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三江侗族自治县,湖南的靖州、会同等县,贵州安顺地区和黔西南、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部分苗族中,分5种土语;川黔滇方言(西部方言)主要通行于贵州中部、西部、南部、北部和川南以及云南全省,分8种土语;
此外,还有部分苗族操汉语、侗语、瑶语、布依语、壮语等其他民族语言。苗语的方言、次方言和土语尽管存在着一些差异,但相通部分仍占60%以上。
文字
传说苗族古代曾有文字,与汉字可能同源,后来失传,这些传说如今已难以考证。20世纪初,一些苗族知识分子为发展苗族文化教育,创制了一些方言文字,如湘西石板塘创制的方块苗文、石启贵创制的速记苗文,贵州松桃龙绍华运用国际音标编制的苗文课本,等等。一些外国传教士为了传教的需要也创制了一些苗文。但是这些苗文因种种条件的限制,未能在苗族群众中推行。
《苗族古歌》记载了苗族先民因逃避战争与民族文化迁徙秘密等易暴露于敌人,不得不将文字焚烧,抹去,当仅有的那些为数不多的知识分子去世后,文字也随之丢失,留下的只有那写在衣服上的文字。20世纪50年代后期苗族又开始创制了拉丁化拼音文字。现今大部分人通用汉文。苗族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群众喜爱的芦笙舞,技艺很高。
在黔西北威宁石门坎地区传教的英国人坡拉德同苗、汉族知识分子杨雅各、张武、李斯提文等人配合使用部分拉丁文字母和一些记单符号,以石门坎苗族的语音为标准音,创造了一个拼音文字,称为“坡拉丁文字母苗文”(俗称“老苗文”),用以翻译基督教圣经,编写课本,记录苗族民间故事、诗歌以及记事等。40年代,操川黔滇方言东北次方言的部分苗族迁徙并定居在今洗鸭河乡新池村,将“坡拉字母苗文”传入紫云,现仍在通用,而且新池小学用该文字及汉文字进行双语教学。50年代,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下,培养了大批包括苗族学者在内的语言学家,对全国苗族语言进行了普查研究,改革了“老苗文”,创制了东部、西部、中部三种方言的拉丁拼音苗文。但由于苗族内部支系复杂,语言差异很大,极难统一 。
此外东南亚苗族使用法国传教士发明的一种拉丁拼音苗文,后来逐渐发展为“国际苗文”。

宗教信仰
苗族很早就有自己的宗教信仰。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不同地区苗族的宗教信仰有所不同。有的苗族地区由于交通闭塞,苗族信仰原始宗教;还有少数苗族地区,如威宁、石门坎和湘西沅陵等地在近代由于受外国传教士的影响,有改信天主教和基督教的。但总的来看,多数苗族群众信仰的仍是本民族长期形成的原始宗教,它包括自然崇拜、图腾崇拜、鬼神崇拜、祖先崇拜

『陆』 湘西的地理环境是什么样的为什么那么多土匪

多山 交通不便 与外界隔绝 所以土匪便于藏匿 不过现在都开发了 凤凰古城

『柒』 苗族服饰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由于历史原因,苗族迁徙到文山地区后,大多居住在环境恶劣的大山之中,各支系内服饰的差异往往与容气候、环境有关。
如马关式的服饰,由于这部分苗族都居住于北回归线以南的亚热带高山河谷中,气候炎热,蚊虫较多,其服装款式多为右开襟绣花上衣,下着单层蜡染百褶裙,以便透风,小腿裹着单层绣花绑腿,以防蚊虫叮咬。
邱北式的苗族,因居住北回归线以北海拨较高的山区,冬天气候寒冷,其上衣为对开襟,下着双层白色百褶裙和小腿裹着多层绣花绑腿,以抵御严寒
开远式的苗族也居住于北回归线以北较为平缓的山区,冬天寒风袭人,上衣为右开襟绣花衣服,下身着蜡染百褶裙,外加一件绣花风衣,几乎裹住整个身体,并且围腰宽大。
“苗族住山头”的分布格局,正是这样的生存环境和气候条件,使同一文化习俗,同一民族语言的苗族服饰逐出现了与环境、气候相关的差异,也导致了文山苗族服饰款式的多样性。由此可见,自然环境与气候条件的差异是决定文山苗族服饰多样性的重要因素。

『捌』 湘西少数民族有哪些及其分布

满足10万以上的只有土家族、苗族(汉族在湘西也算少数民族吧······)回。土家族分布答在湘西北部,主要在龙山、永顺、保靖;苗族多在(相对)南部的花垣、吉首、凤凰、古丈和泸溪。不过土家族的总人口比苗族多。

『玖』 苗族居住地在哪

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散布在世界各地,主要分布于中国的黔、湘、鄂、川、滇、桂、琼等省区,以及东南亚的老挝、越南、泰国等国家和地区 。

我国苗族分布很广,主要居住在贵州全省、云南、湖南,其余分布在广西、四川等地,还有少数在广东、海南岛、湖北西南部以及散居于北京市,西藏、新鏖、内蒙古以及东北、华北、华东各省。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和苗族口碑资料,苗族先民最先居住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其祖先是蚩尤,“三苗”时代又迁移至江汉平原,后又因战争等原因,逐渐向南、向西大迁徙,进入西南山区和云贵高原。自明、清以后,有一部分苗族移居东南亚各国,近代又从这些地方远徙欧美 。

(9)湘西苗族的地理环境扩展阅读:

苗族居住地区地理环境可分土山型和石山型。贵州东南部、湖南西部、广西东部等属土山型,其间虽有高山深谷,崇山峻岭,但青山绿水,木材资源丰富。有大小田坝,层层梯田沿山而上。

出产水稻、玉米、谷子、麦、薯、棉、豆、烤烟、花生、油菜、油桐等,地下埋藏着许多矿藏。清水江、都柳江、沅江、澧水等通行驳船以作水上运输,陆路黔东南及广西东部取肩挑,湘西取背背方式为主。

石山型是高寒山区,贵州西北部、滇东北、桂北等属此类型。这些地区水源缺乏,石头遍布,石多土少田更少,种植玉米、土豆、荞麦等农作物。运输主要是背背和马驮。不论土山型或石山型地区,现在乡乡基本都通车。

『拾』 湘西苗族建筑风格急求,要详细

苗族是一个古老而又多姿多彩的民族,自称“木”“蒙”、“达木”、“达吉”。他称有几种情况,一是以服饰颜色而称“红苗”、“花苗”、“白苗”、“黑苗”等;二是以住地或种植的作物而称“高地苗”、“八寨苗”、“栽姜苗”等;三是旧时代统治者对他们的侮称,如“生苗”、“熟苗”、“麻布苗”等。新中国成立后统称“苗族”。广西的苗族占全国苗族人口5.5%,占广西人口1%,在广西各族人口中排在汉、壮、瑶族之后位居第四。全国苗族的主要分布地在贵州和湖南,广西的苗族主要居住在与湖南、贵州、云南接界的广西北部、西北部和西部的山区。苗族最大的特点是盛产各种木材和土特产,保持灿烂古朴的民族传统文化。湘西苗族多居山区,山高林密,就地取材建造民居及为普遍。木屋房、青石墙、黄土墙、黑瓦房和古色古香的吊脚楼是湘西苗族民居的主要风格;这里的苗族一些上层人物和富裕人家也修筑砖石木结构的风火墙壁的四合院落,舒适、宽敞而幽深;也有苗族一些贫寒人家建起简陋的石板屋和树皮或茅草盖顶的茅屋。
湘西苗族住房方位有一定的习俗规定。跨门进堂屋,正中埋有“龙宝”,后边用木板装为房间,为主人房间,其它为客房或收藏东西。中间叫“dab nzhongb”。即堂屋。堂屋的左右,有一间多铺以地板,称为“hangdghaot”,即祖先的方位,是房屋中最神圣的部位,是主人家祖先神灵的集中地。因此,这个方向是长辈和老人的座位,年青人不允许坐这个地方。苗家的堂屋与火塘屋,是苗家住宅室内的中心空间,它充分显示了苗家的民族意念和虔诚的信仰。苗家对于火塘有着特殊的感情。
据《风凰厅志》记载:“当时苗民被迫,迁徒深山老林,无房居住,只好栖身岩穴,或者搭棚为屋,避风躲雨,因为穷的没有铺盖。所以借助火塘烧火御寒”。因此,各地苗居不论那种样式的住宅,都设有火塘,而且是不分昼夜、季节、长年不熄。以象征苗家兴旺不熄,它培育了苗家亲切、温爱、安全的特殊感情和群体精神空间的共识心理特征。火塘上悬有坑杆,挂满了薰黑的腊肉、野味。火塘中间立有生铁铸的三角架。供劳作归来的苗家人围着火塘煮饭炒菜。如有亲朋好友来访,大家围在火塘边饮酒放歌,唱一曲曲古歌,情动远古;唱一曲曲生活,情趣无限。火塘内放的三角铁架象征祖先,故不能踏脚;一家人围坐在它的周围。在祖先的庇护下,充分体现出家的温暖。实际上苗家人对三脚架的崇拜,应看成是一种原始的图腾,即对“天地人”象形模式的崇拜。上面圆形的铁圈象征着天,下边的方形火坑象征着地,有“天圆地方”之意。三只着地的铁架象征地柱,三根连接铁圈支撑锅鼎的铁柱象征天柱。“天”之下,“地”之上,两侧分布着世俗凡人;三脚架里蕴含着丰富的苗族原始哲学。对于火塘的设置很讲究。通常用条石镶成之后,又用椿木在周围围成正方,然后在火塘周围用硬木铺成离地面约一尺左右的“地楼”。苗家称之为“bandzongx”。有的还用桐油将火塘、地楼上油,平时擦碍明光闪亮。火塘的安置要与中柱屋脊相对为标准,偏前偏后俱非相宜,极边一排中柱下方,是安家神的位置;苗家人称之为“hangd ghaot”。平常供祭时。向该处烧香纸,以酒敬之,所以在围火塘烤火时,主宾有别,坐规有序,立规以循;即以中柱一边为上方长者座位,下方坐主家晚辈,其它两方不论。火塘旁的祖先灵位处是神圣的地方。因此不准生人随便上去。
吊脚楼为湘西苗族建筑的主要形式,有“吊脚楼”和"吊脚半边楼"之分。建在斜坡之上,把地基削成一个“厂”字形的土台,土台之下用长木柱支撑,按土台高度装上穿枋和横梁,与土台取平,横梁上垫上楼板,作为房屋的前厅,下为猪牛圈,或存放杂物。台上主房又分两层:第一层住人,上层装杂物。屋顶盖瓦或盖杉树皮,屋壁用木板或砖石装修。这类房屋台上台下浑然一体,非常美观,称为“吊脚楼”。另一类是建在空阔、向阳、宽敞之地基上。多建在坡度较大的斜坡上,就坡面开成上下两级屋基,上级屋基竖较短柱,使前面半间的楼板与后半间的地基平行,形成半边楼;因最外一柱悬齐上层屋基处,故有"吊脚半边楼之称。这两种形式建筑都是竖装板壁,堂屋正面面壁都往后退一柱装封,形成"吞口",“吞口”正中设"大门",两边均留窗户,普遍装木质窗椽。
在中国历史书上有“北人穴居,南人巢居”之说。中国建筑分为南北两大系。南方从巢居发展为干栏式建筑,已发现的最早遗存是距今7000年前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湘西苗寨吊脚楼正是其先民传承下来的古老建筑工艺在适应山区新环境下经过逐步完善的重要体现。苗家吊脚楼飞檐翘角,三面为走廊,悬出木质栏杆。栏杆上雕有各式各样的花纹图型。如万字格、亚字格、喜字格等象征吉祥如意的图案。吊脚楼一般为分两层,上下铺楼板,壁板油漆发光。楼上向阳开窗,鸟语花香。窗形千姿百态,有双凤朝阳,喜鹊闹梅、狮子滚球等。吊脚楼的悬柱有八棱形、四方形,下垂底端,常雕绣球、金瓜等造形。吊脚楼的下层多作贮藏粮食的谷仓或摆放家具农具。楼上则为主人居屋或客房。楼外长廊为妇女们绣花挑纱、打花带、晾纱、晾衣的场所。
湘西苗族吊脚楼是湘西苗族先民从长江中下游流域辗转迁徙所带来的古老干栏建筑工艺在适应山区新环境下逐步完善的,是苗族建筑文化的载体。在我国民居建筑中,吊脚木楼有着悠久历史和独特地位,它是苗族等少数民族安身立命、繁衍后代、延续民族历史的根基。
湘西地区,过去,有些地主还修有大型的四合院,屋外四周有砌砖墙围护。屋内大厅的门上、柱上,镶着镀金匾联,金碧交辉,很有气派。房屋材料各地不同,黔东南苗族地区木材较多,经济条件较好,所以木房、瓦房较多,草房土墙房较少。大多数为木板房、瓦房和草房、土墙房兼有,大体上草房、土墙房最多。
苗族建筑艺术,积淀有很多纯粹的苗族文化成分。平时的生活、生产劳动、亲朋聚会、宗教话动,如纺织、刺绣、婚宴、祭祀等都在这里进行。这些文化成分直接呈现在建筑形式的表层。或隐含在建筑形式之内部。
一个民族的民居建筑是其经济、文化、艺术、家庭、社会和宗教观念等历史积淀的集中表现。它以传承的物质形态方式表达其文化内涵。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说过:“建筑是人类一切造型创造中最庞大、最复杂的。所以它代表的民族思想和艺术更显著、更强烈,也更重要。”湘西苗寨吊脚楼是深入研究苗族和南方兄弟民族民居建筑历史与文化的“活化石”。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