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地理位置人文历史
Ⅰ 晋江人文、地理、历史、风俗
晋江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泉州市东南部,晋江下游南岸,三面临海。东北版连泉州湾,东与泉州石狮权市接壤,东南濒临台湾海峡,南与金门岛隔海相望,西与南安市交界,北和鲤城区相邻。晋江中原文化、海洋文化、闽南文化、华侨文化、宗教文化等多元文化相互交融、相映成辉。拥有“安平桥”、“草庵”、“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龙山寺”等121处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郑成功、施琅、朱熹、曾公亮、欧阳詹、俞大猷、张瑞图等著名历史人物,为晋江留下了丰富史迹和人文遗产。 晋江被列为第一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晋江市是2017年全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县市(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第八名。2017年,晋江市入选为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2017年12月,当选中国工业百强县。
Ⅱ 晋江位于什么地方
福建省泉州市,近台湾海峡
Ⅲ 你了解晋江这座城市的历史发展吗
我不了解,因为我没有去过这座城市,也没有精力去了解。
Ⅳ 晋江的地理及发展概况
【地形地貌】
晋江市位于福建东南沿海,泉州市东南部,晋江下游南岸。北纬24°30′-24°54′,东经118°24′-118°43′。东北连泉州湾,东与石狮市接壤,东南濒临台湾海峡,南与金门岛隔海相望,西与南安市交界,北和鲤城区相邻。总面积721.7平方千米。
2003年末,总户数275764户,总人口1024331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83153人;外来人口40多万人。汉族占97%,少数民族有回族、畲族、满族等35个,以回族居多。通闽南方言。
福建南部主要河流。上游有东、西两溪,西溪为干流。发源于戴云山脉,干流长182公里。两溪汇于南安双溪口,至晋江县入海,流域面积5629平方公里。年均流量184立方米/秒,流量的年际和年内变化都较大。流域内水土流失严重,含沙量高达0.384千克/立方米,是全省含沙量最大的河流。宋元时期,泉州港是中国著名的对外贸易港口,当时晋江和泉州港的泥沙淤积并不太严重;自明清以来,流域内人口激剧增加,森林遭受严重破坏,水土流失加剧,晋江泥沙增加,河床淤高,泉州港不断淤浅。与此同时,晋江平原也有了相应的扩展。1984年漳、泉、厦三角地区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后,为了发挥晋江和九龙江的功能,在开发利用晋江、九龙江水资源的同时,计划对两江进行综合的整治。流域内煤、铁、高岭土等矿产资源较丰富。晋江中上游比降大,富水能,发展中小型水电站条件优越。下游泉州平原农业生产发达。人文荟萃,泉州市是中国文化名城之一。
【交通电讯】
晋江市人民政府驻罗山街道世纪大道。全市辖6个街道、13个镇:青阳街道、梅岭街道、西园街道、罗山街道、新塘街道、灵源街道、安海镇、磁灶镇、陈埭镇、东石镇、深沪镇、金井镇、池店镇、内坑镇、龙湖镇、永和镇、英林镇、紫帽镇、西滨镇。共有92个社区、293个村委会。
三面临海,海岸线长105.6千米。地势由西北向东南海面倾斜,呈波状起伏梯级分布。主要山峰分布在西北和中部,系戴云山各东南沿海延伸余脉。西北边境的紫帽山,海拔517.8米,为与鲤城、南安共有的界山。地貌以丘陵、台地、平原三类型为主。晋江流经北部于溜石江入海。属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年均气温20-21℃,一月均温11.9℃,七月均温28.2℃,年均日照2130小时,年均降雨量911—1231毫米。
【发展概况】
晋江市地处福建省东南沿海,与金门、台湾隔海相望,集闽南金三角经济开放区、全国著名侨乡、台湾同胞主要祖籍地于一体。全市陆地面积649平方公里,人口102.9万人。旅外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210多万人,分布在世界五大洲46个国家和地区,以东南亚为最多。
晋江山川毓秀,人文荟萃,素有“声华文物、雄称海内”、“泉南佛国”、“海滨邹鲁”之美誉。先后荣获“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全国文化先进市”、“全国体育先进市”等荣誉称号。改革开放以来,晋江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的发展态势,年均增长率达26.16%。从综合实力看,1991年首次评选“全国百强县”时, 晋江名列第55位;1994年,跃居第15位;2000年,又跃升第10位,进入“全国十强县(市)”行列;2002年又被评为“第二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第6名;2005年更是名列全国百强县(市)第5名。
晋江是中国的品牌之都,拥有的中国驰名商标和名牌产品、福建省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数量名列全国县级市前列、福建省县(市)首位。晋江先后被授予“中国鞋都”、“中国食品工业强县(市)”、“中国陶瓷重镇”、 “全国质量兴市先进县(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等称誉。科技综合实力进入全国百强行列,被定为全国4个科技进步示范区之一。
【历史沿革】
晋江原是大泉州的通称(1980年前),原来泉州仅指鲤城区一地。原来的泉州市政府叫晋江地区行政公署。
泉州是从晋朝开始中原人士因战乱搬迁至此。怀念晋地。因此江居住地的河流命名为晋江。而居住地则因该江得名——晋江。
因此历史上泉州与晋江基本说的是一回事.。
泉州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这里劳动生息。泉州夏禹时属扬州城,周时为七闽地,春秋战国时为越地。从秦朝到隋朝的八百余年间,先后属闽中郡、闽越郡、闽越国、建安郡、闽州等所辖。秦汉时,中原汉族人民逐渐南移,此处初辟蒿莱。公元四世纪初,中原战乱频繁,晋人大批南迁,他们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技术和文化,使泉州得到进一步的开发。唐朝初年,归武荣州所辖,唐景云二年(公元711年),武荣州始改名为泉州。
唐代泉州设置初期,辖晋江、南安、龙溪、莆田、仙游五县,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与漳州分治,龙溪归其所辖。唐中叶的"安史之乱"给中原造成严重的灾难,中原人民进一步避乱南迁,经济文化中心转移,促进泉州进一步繁荣。史载唐大历年间,泉州"文风大盛"、书院林立,一些著名的寺院如明心寺、法云寺、普照寺等,均建于此时。经济上,泉州已逐渐成为南方重要的大港口,天佑午间,已是一个车旅辐辏、商贾云集,"云山百越路、市井十州人"的国际港城,与交州(今越南河内)、广州、明州(今浙江宁波)并称为全国四大港口。五代后汉乾佑二年(公元949年),泉州称清源郡。后周显德二年(公元955年),辖晋江、南安、莆田、仙游、同安、德化、永春、清溪(后称安溪)、长泰九县。
宋太平兴国六年(公元981年),莆田、仙游两县为兴化郡,长泰归漳州,泉州辖晋江、南安、同安、德化、永春、安溪、惠安七县。北宋时在泉州设市舶司,专管海外贸易。南宋朝廷偏都临安(杭州),当时泉州成为与广州并驾齐驱的全国两大商港。
宋景炎三年(公元1278年)至元大德二年(公元1298年)二十年间,先后四次在泉州置福建中书省衙,泉州改为泉州路。大德二年改为泉中府,延佑元年(公元1314年)复立泉州分省,元代泉州成为"涨海声中万国商"的东方第一大港,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并称为"世界最大的贸易港",同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
明代全国分为十三个"布政司",统领各地府、县。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改称泉州府,属福建布政使司,辖晋江、南安、惠安、安溪、永春、德化、同安七县。
清承明制,全国分为十五省,实行省、府(州、厅)、县三级制。泉州府为闽八府之一。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永春升为直隶州,德化归其所辖。泉州府辖晋江、惠安、南安、安溪、同安五县。
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废州府,复县设道。泉州初归厦门道,后属泉州道。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废道,设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泉州划为第四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晋江、南安、安溪、永春、莆田、仙游、惠安、金门(待统一)八县。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闽变"后成立兴泉省,设省政府于泉州,不久即废,后改为第五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直至解放。
泉州于1949年9月1日解放,并于9月9日设福建省第五行政督察区,辖晋江、惠安、同安、安溪、永春、莆田、仙游、金门(待统一),政区依旧。同年12月,德化县归之。1950 年3月改称福建省泉州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德化归永安专区;9月改为晋江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政区依旧;10月德化复归所辖。1951年1月划晋江县城关和近郊设泉州市。1955年3月改为晋江专区专员公署。1956年5月撤销闽侯、永安专区,划福清、平潭、永泰和大田县归泉州。1958年析同安县归厦门市。1959年8月析福清、平潭、永春归福州所管。1963年4月析大田县归三明专区。1968年9月撤销晋江专区专员公署,成立福建省晋江专区革命委员会。1970年6月析莆田、仙游归莆田专区,同时划同安县归晋江专区。1971年6月改称晋江地区革命委员会。1973年6月析同安县归厦门市,1985年5月撤销晋江地区,原泉州市升为地级市,实行市辖县体制,辖鲤城区、惠安、晋江、南安、安溪、永春、德化及金门县(待统一)。1987年12月,析晋江县石狮、永宁、蚶江三镇和祥芝乡为石狮市(县级市)。
1992年和1993年,晋江、南安相继撤县设市。1996年,经省政府批准,成立肖厝经济开发管理委员会,为泉州市政府派出机构,析原惠安县所辖的涂岭、后龙、南埔、山腰和埭港5个镇及国营山腰盐场归其所辖,1997年6月,从鲤城区析出丰泽区、洛江区。2000年肖厝管委会改为泉港区。至此,泉州市辖鲤城区、丰泽区、洛江区、石狮市、晋江市、南安市和惠安、安溪、永春、德化、金门(待统一)、泉港、清蒙共计四区三市五县和一个管委会。
Ⅳ 谁能描述一下晋江市的地理位置
晋江市位于福建东南沿海,泉州市东南部,晋江下游南岸。北纬24°30′-24°54′,东经回118°24′-118°43′。东答北连泉州湾,东与石狮市接壤,东南濒临台湾海峡,南与金门岛隔海相望,西与南安市交界,北和鲤城区相邻。海岸线长121公里,陆域面积694平方公里,海域面积6345平方公里。集闽南金三角经济开放区、全国著名侨乡、台湾同胞主要祖籍地于一体。
2007年末,常住人口158.70万,其中城镇人口73.95,乡村人口84.75,城镇化率46.6 %。2007年末,户籍人口104.45 万,其中农业人口67.40万,非农业人口37.06万。汉族占97%,少数民族有回族、畲族、满族等35个,以回族居多。通闽南方言。旅外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210多万人,分布在世界五大洲6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东南亚为最多。
Ⅵ 晋江地名的来历
唐朝中期开始有较多的中原人迁入晋江一带 ,而居住地则因该江得名——版晋江。
唐·久视元年(公元权700年)第三次置武荣州,泉州一带的建制才稳定下来,州治设今市区。唐朝初年,归武荣州所辖。
唐·景云二年(公元711年),武荣州始改名为泉州。安溪、惠安、永春、德化一带直到五代时才设县,泉州沿海一带在唐朝中期后才形成陆地。
唐·开元六年(公元718年),泉州刺史冯仁智以州治无县,请析南安县东南地置晋江县(治所位于今泉州市鲤城区)。
唐代泉州设置初期,辖晋江、南安、龙溪、莆田、仙游五县。
Ⅶ 晋江的人文地理
晋江市位于福建东南沿海,泉州市东南部,晋江下游南岸。北纬24°30′-24°54′,东经118°24′-118°43′。东北连泉州湾,东与石狮市接壤,东南濒临台湾海峡,南与金门岛隔海相望,西与南安市交界,北和鲤城区相邻。海岸线长121公里,陆域面积649平方公里,海域面积6345平方公里。集闽南金三角经济开放区、全国著名侨乡、台湾同胞主要祖籍地于一体。晋江市作为中国县级市中唯一的荣获2009年“品牌城市特别奖”。 2008年末,常住人口159.8万,其中城镇人口76.7万,乡村人口83.1万,城镇化率48 %。2008年末,户籍人口105.04 万,其中农业人口67.89万,非农业人口37.16万,男女比例53.44:51.60。汉族占97%,少数民族有回族、畲族、满族等35个,以回族居多。通闽南方言。旅外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210多万人,分布在世界五大洲6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东南亚为最多。 详细请见网络 http://ke..com/view/33583.htm?fr=ala0_1_1
Ⅷ 晋江市的基本概况
晋江市位于福建东南沿海,泉州市东南部,晋江下游南岸。北纬24°30′-24°54′,东经118°24′-118°43′。东北连泉州湾,东与石狮市接壤,东南濒临台湾海峡,南与金门岛隔海相望,西与南安市交界,北和鲤城区相邻。海岸线长121公里,陆域面积694平方公里,海域面积6345平方公里。集闽南金三角经济开放区、全国著名侨乡、台湾同胞主要祖籍地于一体。
晋江市是福建省省辖市(县级市),由泉州市代管。晋江市政府驻地原在青阳镇(街道),2007年迁至罗山街道。
2007年末,常住人口158.70万,其中城镇人口73.95,乡村人口84.75,城镇化率46.6 %。2007年末,户籍人口104.45 万,其中农业人口67.40万,非农业人口37.06万。汉族占97%,少数民族有回族、畲族、满族等35个,以回族居多。通闽南方言。旅外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210多万人,分布在世界五大洲6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东南亚为最多。
东潘海堤
晋江山川毓秀,人文荟萃,素有“声华文物、雄称海内”、“泉南佛国”、“海滨邹鲁”之美誉。先后荣获“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全国文化先进市”、“全国体育先进市”等荣誉称号。改革开放以来,晋江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的发展态势,年均增长率达26.16%。从综合实力看,1991年首次评选“全国百强县”时, 晋江名列第55位;1994年,跃居第15位;2000年,又跃升第10位,进入“全国十强县(市)”行列;2002年又被评为“第二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第6名;2005年更是名列全国百强县(市)第5名。
晋江是中国的品牌之都,拥有的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产品、福建省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数量名列全国县级市前列、福建省县(市)首位。晋江先后被授予“中国鞋都”、“中国食品工业强县(市)”、“中国陶瓷重镇”、 “全国质量兴市先进县(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等称誉。科技综合实力进入全国百强行列,被定为全国4个科技进步示范区之一。2006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492.5亿元,财政总收入48.6亿元(其中本级财政收入21.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068元。
Ⅸ 晋江地名所包含的历史,文化,典故有哪些详细讲述
内坑镇,位复于晋江制西部,总面积46平方公里,取名内坑者,乃镇区村落多处于思母山、苦竹山、熊山、槟榔山、灵源山等低山丘陵之坑洼处故也。
内坑原名系“梨坑”,其历史悠久而又光荣。唐宋时,因大面积种植梨果而得名,是晋江有名的梨、柑果园区。《安海志》载:“柑、品最多。‘先柑’、‘同柑’尤胜者,……二柑俱出晋江六都内坑诸乡”,故内坑又号称桔里。内坑又是古代农村外贸集市之一,据《晋江县地名录》载:“唐代的内坑、柑市曾是阿拉伯商以香料交换本地红柑之场所”。2019年10月,内坑镇入选“2019年度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
在土地革命时期,内坑是晋南特支、晋南县委的主要活动基地。1931年,成立砌坑党支部,系晋江市第一个党支部。抗日战争时期,是泉州地下党隐蔽基地之一。1946年12月至1949年7月,是泉州中心县委机关和人民游击队泉州团队部驻地,中心县委在此指挥泉属厦门、漳州(部分)等地的革命斗争。今天的内坑辖28行政村,是晋江市老区基点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