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牛斯山地理位置
A. 阿尔卑斯山的准确地理位置
阿尔卑斯山(Alps)是欧洲最高大、最雄伟的山脉。它西起法国东南部的尼斯,经瑞士、德国南部、意大利北部,东到维也纳盆地,绵延1200千米。宽120—200千米,最宽处可达300千米。山势高峻,平均海拔约达3 000米左右。耸立于法国和意大利之间的主峰勃朗峰,海拔4 810米,因峰顶终年积雪而得名,是欧洲第一高峰。许多山峰岩石嶙峋,角峰尖锐,山区还有很多深邃的冰川槽谷和冰碛湖。直到现在,阿尔卑斯山脉中还有1 000多条现代冰川,总面积达3 600平方千米,比欧洲国家卢森堡还要大。 阿尔卑斯山区是古地中海的一部分,高大的褶皱山脉也是在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中形成的,角峰、冰川槽谷等是冰川的遗迹。当高大的阿尔卑斯山形成以后,近200万年以来,欧洲经历了几次大冰期,阿尔卑斯山区被厚达2 000米的冰层所覆盖 。冰川侵蚀岩石,凿地开道,形成了很多突兀的峭壁、尖锐的角峰和冰川槽谷,使山势显得特别险峻。
阿尔卑斯山是一个巨大的分水岭。欧洲的许多大河,如莱茵河、多瑙河等,都发源在这里,水力资源丰富。在勃伦纳、辛普朗、圣哥达等中、南欧的山口通道,筑有铁路隧道。法国和意大利合建的勃朗峰公路隧道,全长11 600米,使巴黎和罗马之间缩短了220千米。
阿尔卑斯山脉的植物呈带状分布,从山脚向上依次可以看到温湿带阔叶林、寒温带针叶林和高山草地。夏天,这里气候凉爽,是个避暑的好地方;冬天,这里又成了滑雪、观赏雪景的理想场所。
阿尔卑斯山可谓是瑞士最靓丽的一条风景线。“艾格尔峰”、“明希峰”、“少女峰”、三大名山均屹立在阿尔卑斯山脉。它位于瑞士的东南部,阿尔卑斯山区占瑞士总面积的69%。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它独特的景观:高山植物和雪绒花,湍急的瀑布,岩洞中的石钟乳,独特的动植物等。世界著名的滑雪胜地——圣莫里茨高山滑雪场就位于阿尔卑斯山脉的中心地带,是高山滑雪的胜地,曾成功举办过两届冬奥会。这里有海拔超过3000米的高山滑道,让你可以化身为翱翔在白色世界里的雪域雄鹰。冬日的阿尔卑斯山,白雪皑皑,冰川连绵千里,银白色的山坡陡斜雄伟,是滑雪的最佳场所,也是冬季运动比赛的热门场地。除1928年和1948年的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外,1934年、1948年、1974年和2003年的世界滑雪锦标赛均在此举办,而奥林匹克雪橇赛和克莱斯特雪橇赛也都指定这里为比赛场地。
阿尔卑斯山系是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和美洲板块碰撞所产生的结果。阿尔卑斯山绵亘欧、非大陆,有五条主要的山脉:阿尔卑斯山(在瑞士、奥地利一带)、比利牛斯山(在西班牙、法国、安道尔交界处)、亚平宁山(在意大利半岛)、喀尔巴阡山(在巴尔干)和阿特拉斯山(在突尼斯和阿尔及利亚北部)。这五条山脉中,阿尔卑斯山主峰勃朗峰海(在瑞士境内)拔4810米,是瑞士也是欧洲最高峰,有“欧洲屋脊”之称。
但在2004年,瑞士有关部门的初步测量显示,阿尔卑斯山冰川厚度平均已减少了70厘米,2005年则平均减少了60厘米。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欧洲大陆冰川平均厚度消减了9.6米。
阿尔卑斯山是欧洲的旅游胜地,每年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滑雪爱好者,为当地旅游业创收数百万美元。但如果积雪不断减少,势必影响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历史概况:
阿尔卑斯山除了主山系外,还有四条支脉伸向中南欧各地:向西一条伸进伊比利亚半岛,称为比利牛斯山脉;向南一条为亚平宁山脉,它构成了亚平宁半岛的主脊;东南一条称迪纳拉山脉,它纵贯整个巴尔干半岛的西侧,并伸入地中海,经克里特岛和塞浦路斯岛直抵小亚细亚半岛;东北一条称喀尔巴阡山脉,它在东欧平原的南侧一连拐了两个大弯然后自保加利亚直临黑海之滨。
大约1.5亿年以前,现在的阿尔卑斯山区还是古地中海的一部分,随后陆地逐渐隆起,形成了高大的阿尔卑斯山脉。整个山区的地壳至今还不稳定,地震频繁。近百万年以来,欧洲经历了几次大冰期,阿尔卑斯山区形成了很典型的冰川地形,许多山峰岩石嶙峋,角峰尖锐,山区还有很多深邃的冰川槽谷和冰碛湖。直到现在,阿尔卑斯山脉中还有1000多条现代冰川,总面积达3600平方公里,比欧洲国家卢森堡还要大。
植被:
阿尔卑斯山脉的植物呈带状分布。山地南坡,海拔800米以下属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800~1800米为温带森林带,其下部为以山毛榉和冷杉为主的混交林带,上部为由云杉、冷杉、雪松等组成的针叶林;1800~2300米处,为森林上限;以上为高山草甸;再上则为裸露的岩石和终年积雪的山峰。夏天,这里气候凉爽,是个避暑的好地方;冬天,这里又成了滑雪、观赏雪景的理想场所。
气候:
在阿尔卑斯山区,因为四周有高山保护,越深的山谷越干燥,越高的山峰则有较多雨量。降雪量也是各地区不同。海拔700米的地区,有雪的日子每年约3个月;1800米地区,有雪的日子可达半年;2500米地区,有雪的日子可达10个月,2800米以上地区,则终年积雪。在冬天,阿尔卑斯山区经常阳光普照,而中部地方则相反,阴霾密布。故此冬天是旅游阿尔卑斯山的最佳季节。
语言:瑞士有四种“国语”,分别是德语、法语、意大利语和一种鲜为人知的“语言活化石”列托罗马语。列托罗马语仅在瑞士东部阿尔卑斯山区的
格里松州几条山谷地区5万多居民中使用,而且还分成5种彼此互不相通的方言。多少个世纪以来,讲列托罗马语的人数越来越少,被列为“濒危语言”,同时也受到瑞士各界的重点保护,顽强地在瑞士“大语言”的夹缝中保存了下来,被语言学界称为“语言活化石”当不为过。
列托罗马语源于罗马帝国时代
格里松州位于阿尔卑斯山脉东麓,是瑞士地域面积最广,语言种类最复杂,但人口密度最小的州,全州只有18万人。该州的“正式语言”有德语(65%)、列托罗马语(17%)、意大利语(11%)、其他语言(7%),德语、意大利语、列托罗马语为本州“正式语言”。
公元前15年,罗马帝国军团翻越阿尔卑斯山脉,横扫并征服了整个欧洲。当时,在包括今天瑞士格里松州、奥地利蒂洛和意大利伦巴地等地的列托凯尔特人操一种与罗马人所讲的拉丁语不同的方言。随着罗马帝国的统治和拉丁化,上述地区成为罗马帝国的一个行省,当地人不得不学习拉丁语,逐渐形成一种当地语与拉丁语混合的语言,这就是列托罗马语的源头,至今已有2000年的历史。
公元450年,列托罗马行省被来自北方的日耳曼人占领,开始了日耳曼化时代,讲德语的部落进入该地区,但一直到19世纪中叶,讲列托罗马语的人仍占多数。随着阿尔卑斯山脉南北交通通道的开发,越来越多讲德语的人从阿尔卑斯山脉北麓移民到格里松州,德语占了上风,讲列托罗马语的居民越来越少,逐渐集中到格里松州的山谷地区。记者跟随列维奥在格里松州的山区驱车而行,四周是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的皑皑雪峰,雪线以下寸草不生,与瑞士其他地区绿草遍野的田园风光形成强烈反差,山峰与盘山公路之间的落差超过1500米。可以想像,在交通极为不便的时代,当地的人员交往是多么的稀少。然而,正是这种封闭的、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使得格里松山谷成为列托罗马语的“诺亚方舟”。
如今,在格里松州,将列托罗马语作为交际语言或能听懂该语言的人数大约为5万人左右。多少个世纪以来,列托罗马语一直是格里松地区许多家庭的母语,也是除德语和意大利语之外的州立“正式语言”之一。1938年,经过瑞士全民投票,《联邦宪法》就瑞士的语言问题作出明确规定:德语、法语、意大利语和列托罗马语为瑞士联邦“国家语言”,但由于列托罗马语分成5种方言,各山谷使用的词汇和发音迥然不同,不算联邦的“正式语言”。
在联邦政府的帮助下,格里松州顶着压力,在列托罗马语各山谷居民中协调,邀请语言学家就发音、词汇和拼写等进行规范,历时20年,终于“规范”出一种被各山谷居民大致赞同的正规列托罗马语。1996年,瑞士联邦公民投票,以76%的赞成票通过了一项新的条款:联邦“正式语言”为德语、法语和意大利语,列托罗马语同样是“正式语言”,所有联邦政府的文件、司法条例等全部增加列托罗马语版本,并享有同等的法律效应。讲列托罗马语的议员可以在联邦议院使用列托罗马语辩论。
B. 比利牛斯山的地形地貌有什么特点
庞大的比利牛斯山实际上是阿尔卑斯山脉的延伸,具有阿尔卑斯山脉的自然特版征。山体主要由花权岗岩、古生代页岩和石英岩构成,并遍布冰蚀谷、冰蚀湖,冰川广泛发育。现代冰川多集中在冰斗和悬谷之内。
比利牛斯山脉是一串古老山脉地质的再现,而不是像阿尔卑斯山脉那样比较近代、强劲活跃的造山运动的产物。大约5亿年以前,覆盖现由庇里牛斯山脉所占据的这一区域的是古生代时期所创造的褶皱的山脉——海西山脉,现今法国的中央高原和西班牙的中央高地仅为其两处残留物而已。这些高山自其出现以来,虽然其他高山比较平静,无甚内部变形或地壳变动,而庇里牛斯地块却沉没在地壳较不稳定的区域之中。
最早形成的地层是堆在花岗岩基础上被严重褶皱的沉积物,它们沉没后又由第二层沉积物所覆。后来,它们被再一次高高隆起,成为两条平行的山脉,在原先海西山脉的南边和北边延伸。这样,它们便成为两条先庇里牛斯山脊带,这些山脊带就是现在比利牛斯山主脉的大山嘴。
东比利牛斯山又称为地中海比利牛斯山,是从加龙河上游到地中海海岸的一段,这段山脉海拔较低,多为由结晶岩组成的块状山地和山间盆地。
C. 比利牛斯山脉是那两国国界。求大神回答
应该是法国和西班牙吧
D. 比利牛斯山脉连接了哪几个国家
1,通过图片我们可以看出来比利牛斯山脉连接了法国,西班牙,安道尔三个国家。版
E. 有关比利牛斯山脉、迪那拉山脉的地图
用谷歌地球
F. 比利牛斯山的地理结构有什么特点
天然的大屏障
比利牛斯山是欧洲西南部山脉,法国与西班牙两国界山。东起地中海海岸,西止大西洋比斯开湾畔,全长约430千米;西端,它沿着伊比利半岛北海岸逐渐弯曲而与坎塔布连山脉相连接。除少数地方外,比利牛斯山脉的山顶就是法、西两国分界线的明显标志,不过有个小自治公国安道尔位于群峰竞立的峡谷之中。最高点是中比利牛斯山脉马拉德塔山的阿内托峰。
庞大的比利牛斯山实际上是阿尔卑斯山脉的延伸,具有阿尔卑斯山脉的自然特征。山体主要由花岗岩、古生代页岩和石英岩构成,并遍布冰蚀谷、冰蚀湖,冰川广泛发育。现代冰川多集中在冰斗和悬谷之内。
比利牛斯山气候和植被垂直变化明显。以南坡为例,海拔400米以下及山麓地带,冬季气温-6℃~2℃,大气湿度较小,有典型的地中海型植物,如石生栎、油橄榄、栓皮栎等;海拔400~1300米之间,冬季气温-6℃~-13℃,降水较多,是落叶林和其他阔叶落叶林分布带;海拔1300~1700米之间,冬季气温-13℃~-16℃,降水量多,是山毛榉和冷杉组成的混交林带;海拔1700~2300米之间,冬季气温-16℃~-20℃,主要为高山针叶松林带;海拔2300米以上则为高山草甸;海拔2800米为雪线所在,有稳定的冰雪覆盖层。
比利牛斯山是欧洲大陆与伊比利亚半岛的天然屏障。山脉构造具有阿尔卑斯山脉的特征。按地理环境可分西、中、东3个自然区。大西洋水系河流水位变化不大,地中海水系河流水位冬夏变化明显。山北属温带海洋性气候,山南属地中海气候,气候和植被垂直变化明显。山地多森林,多硫磺温泉,以温泉浴著称。
比利牛斯山脉是一串古老山脉地质的再现,而不是像阿尔卑斯山脉那样是比较近代、强劲活跃的造山运动的产物。大约5亿年以前,覆盖现由比利牛斯山脉所占据的这一区域的是古生代时期所创造的褶皱的山脉——海西山脉,现今法国的中央高原和西班牙的中央高地仅为其两处残留物而已。这些高山自其出现以来,虽然其他高山比较平静,没有什么内部变形或地壳变动,而比利牛斯地块却沉没在地壳较不稳定的区域之中。
最早形成的地层是堆在花岗岩基础上被严重褶皱的沉积物,它们沉没后又由第二层沉积物所覆。后来,它们被再一次高高隆起,成为两条平行的山脉,在原先海西山脉的南边和北边延伸。这样,它们便成为两条先比利牛斯山脊带,其中西班牙的山脊带发育得更充分,这些山脊带就是现在比利牛斯山主脉的大山嘴。
东比利牛斯山又称为地中海比利牛斯山,是从加龙河上游到地中海海岸的一段,这段山脉海拔较低,多为由结晶岩组成的块状山地和山间盆地。
比利牛斯山
G. 比利牛斯山脉的特点
比利牛斯山脉是欧洲西南部最大山脉。法国和西班牙两国界山,安道尔公国位于其间。西起大西洋比斯开湾畔,东止地中海岸,长约435公里。一般宽80~140公里,东端宽仅10公里,中部最宽达160公里。海拔大多2000米以上。按其自然特征,可分为3段:西比利牛斯山,从大西洋岸至松波特山口,大部分由石灰岩构成,平均海拔不到 1800米,降水丰沛,河流侵蚀切割,形成山口,成为法国和西班牙之间的通道;中比利牛斯山,从松波特山口往东至加龙河上游河谷,群峰竞立,山势最高,海拔3000米以上山峰有5座,主要由结晶岩组成,最高点阿内托峰海拔3 404米;东比利牛斯山,从加龙河上游至地中海岸,也称地中海比利牛斯山,由结晶岩组成的块状山地,有海拔较高的山间盆地。离地中海岸约48公里处有海拔仅300米的山口,为南北交通要道。
从靠近东端的卡利峰(Carlit Peak,高2,921公尺〔9,584尺〕)到奥里(Orhy)峰和阿尼(Anie)峰,有一串高近2,987公尺(9,800尺)的山岳崛起;仅有远靠西面的少数几个地方,可由1,980公尺(6,500尺)以下的山口通过此山脉。山脉较低的东段和西北段,都有河流将地面切割成许多小的盆地。山脉的两翼都连着广阔的洼地--北有亚奎丹(Aquitaine)和朗格多克(Languedoc),南有厄波罗(Ebro),两翼洼地接纳来自山脉的大河(法国的加伦河和西班牙的厄波罗河主要支流)的流水。 欧洲大陆与伊比利亚半岛的天然屏障。山脉构造具有阿尔卑斯山脉的特征。按地理环境可分西、中、东比利牛斯 3个自然区 。大西洋水系河流水位变化不大;地中海水系河流水位冬夏变化明显 。 山北属温带海洋性气候,山南属地中海气候。气候和植被垂直变化明显。山地多森林。矿藏主要有铁、锰、铝土、硫磺、汞和褐煤等。多硫磺温泉,以温泉浴著称。在东西海岸和山脉中段均有沟通南北的铁路。
比利牛斯山脉是阿尔卑斯山脉主干西延部分,构造比较复杂,具有阿尔卑斯山脉特征,山体中轴由强烈错动的花岗岩和古生代页岩及石英岩构成,两侧为中生代和第三纪地层,北坡为砾岩、砂岩、页岩等岩层交错沉积所组成的复理层。第四纪冰期,东、中比利牛斯山冰川广泛发育,冰蚀谷(U型谷)、冰蚀湖普遍分布。现代冰川仅限于在海拔近3000米的冰斗和悬谷内,北坡多于南坡,总面积约40平方公里。 比里牛斯山脉是一串古老山脉地质的再现,而不是像阿尔卑斯山脉那样比较近代、强劲活跃的造山运动的产物。大约5亿年以前,覆盖现由比里牛斯山脉所占据的这一区域的,是古生代时期所创造的褶皱的山脉--海西山脉,现今法国的中央高原和西班牙的中央高地仅为其两处残留物而已。这些高山自其出现以来,虽然其他高山比较平静,无甚内部变形或地壳变动,而比里牛斯地块却沉没在地壳较不稳定的区域之中。
最早形成的地层是堆在花岗岩基础上被严重褶皱的沉积物,它们沉没后又由第二层沉积物所覆。后来,它们被再一次高高隆起,成为两条平行的山脉,在原先海西山脉的南边和北边延伸。这样,它们便成为两条先比里牛斯山脊带--其中西班牙的山脊带发育得更充分,这些山脊带就是现在比里牛斯山主脉的大山嘴。
在褶皱力的影响下,比较近代和比较有弹性的地层发生褶皱而没有破损,但原先的刚硬的基础却断裂而错位。在此期间,侵蚀作用持续不断;在那些隆起而裸露得最彻底的地方,风化侵蚀了较为柔软的地面,露出古老的海西沉积层,偶尔还达到更深的花岗岩基岩。今天这些古老的岩石就构成了山脉的脊柱或轴向带。 比里牛斯山脉的结构特点在于∶其地形起伏模式和地下结构模式都是(像基础岩石那样)北-南排列顺序。这些排列模式与一些洼地交替相间,有些洼地是地壳内部变形而形成的,有些是侵蚀抵抗力较弱的上层沉积物形成的。从直接穿过中央区域(这里构造运动曾达到最广泛和最剧烈的程度)的横断面,可以看出--从北向南--两条与轴向高山并列的比较近代的先庇里牛斯褶皱地带,一条在西班牙,一条在法国。北面的外层地带由形成小庇里牛斯山脉的褶皱所构成。靠近山脉的中间,有内层山脊(表现为阿列日〔Arcege〕河畔雄伟的悬崖峭壁)隆起,其中就是原始的(或花岗岩的)轴向地层。在西班牙一侧,另有一层山脊与内层山脊相同而方向相反,它发育得更加成熟而更加粗壮,有时山脊比邻近原始的轴向山峰还高。
从其地形起伏的结构及其地理情况所造成的气候条件(尤其在南段)来看,庇里牛斯山脉一向被画分为三大自然区域∶东庇里牛斯山脉或地中海庇里牛斯山脉、中庇里牛斯山脉和西庇里牛斯山脉。这种画分似乎与不同的植被、语言的分布及--在某一点上--一定民族和文化的特点都相互吻合。
H. 比利牛斯山的基本简介
按地理环境可分西、中、东比利牛斯 3个自然区 ;按其自然特征,也可分为3段:西比利牛斯山,从大西洋岸至松波特山口,大部分由石灰岩构成,平均海拔不到 1800米,降水丰沛,河流侵蚀切割,形成山口,成为法国和西班牙之间的通道;中比利牛斯山,从松波特山口往东至加龙河上游河谷,群峰竞立,山势最高,海拔3000米以上山峰有5座,主要由结晶岩组成,最高点阿内托峰海拔3 404米;东比利牛斯山,从加龙河上游至地中海岸,也称地中海比利牛斯山,由结晶岩组成的块状山地,有海拔较高的山间盆地。离地中海岸约48公里处有海拔仅300米的山口,为南北交通要道。
从靠近东端的卡利峰(Carlit Peak,高2,921公尺〔9,584尺〕)到奥里(Orhy)峰和阿尼(Anie)峰,有一串高近2,987公尺(9,800尺)的山岳崛起;仅有远靠西面的少数几个地方,可由1,980公尺(6,500尺)以下的山口通过此山脉。山脉较低的东段和西北段,都有河流将地面切割成许多小的盆地。山脉的两翼都连着广阔的洼地--北有亚奎丹(Aquitaine)和朗格多克(Languedoc),南有厄波罗(Ebro),两翼洼地接纳来自山脉的大河(法国的加伦河和西班牙的厄波罗河主要支流)的流水。 比利牛斯山东段从加龙河上游到地中海岸,又称为地中海比利牛斯山。这段山脉海拔较低,多为由结晶岩组成的块状山地,山间盆地。在离地中海约48 公里处,有一海拔300 米的山口,是通达南北的交通要道。
I. 比利牛斯山在哪里
雄伟壮观的比利牛斯山位于法国和西班牙两国交界处,是两国的界山。比利牛斯山是阿尔卑斯山脉向西南的延伸部分,西起大西洋比斯开湾,东迄地中海利翁湾南,长435千米,宽80~140千米。按自然特征分为三段:西比利牛斯山,自比斯开湾畔至松波特山口;中比利牛斯山,自松波特山口至加龙河上游河谷;东比利牛斯山,自加龙河上游至利翁湾南,亦称地中海比利牛斯山。
比利牛斯山脉是欧洲西南部最大的山脉,东西走向,一般海拔在2000米以上,以海拔3352米的珀杜山顶峰为中心,面积达30.639万平方米。山体的轴部是强烈错动的花岗岩和古生代页岩、石英岩;两侧为中生代和第三纪地层;北部山坡是砾岩、砂岩、页岩。北部山坡的气候类型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年降水量是500~2000毫米,植被有山毛榉和针叶林。南部山坡则属于亚热带气候,年降水量为500~700毫米,植被类型为地中海型硬叶常绿林和灌木林,具有明显的垂直变化规律。在海拔400米以下的地区,冬季气温为-6℃~2℃,湿度小,有典型的地中海型植物石生栎、油橄榄、栓皮栎等;海拔400~1300米之间的地区,冬季气温在-6℃~-13℃间,降水量较多,是落叶林分布带;海拔1300~1700米之间的地区,冬季气温在-13℃~-16℃间,降水量多,是山毛榉和冷杉混交林带;海拔1700~2300米之间的地区,冬季气温在-16℃~-20℃间,是高山针叶林带;海拔2300米以上,是高山草甸;海拔2800米以上,为冰雪覆盖带。比利牛斯山脉蕴藏着丰富的矿藏:铁、锰、铝土、汞、褐煤等矿产丰厚。另外,山中风光优美、景色宜人,既是著名的旅游胜地,又是冬季登山滑雪的理想场所。
阿拉扎斯河谷是奥尔德萨和珀杜峰国家公园里的四个河谷之一,位于比利牛斯山脉中央,面积达156平方千米。
阿拉扎斯河谷的源头是瑰丽的索阿索冰斗,河谷峭壁上有马尾瀑布倾泻而下。索阿索冰斗是一个巨大的天然圆形洼地,在1.5万多年前由珀杜峰山坡上的冰川侵蚀而成。从索阿索冰斗再往上走是极富有挑战性的小径,沿山谷的岩壁通向更荒凉的地方。登山者要借助打进岩石里的铁钉,才可通过险峻的山路。大自然漫长的侵蚀作用蚀掉了崖顶上一排排狭窄的石灰岩岩架。弗洛雷斯峰沿着阿拉扎斯河绵延近3000米,高达2400米,令人目眩。冒险登上去可欣赏令人心旷神怡的山谷全貌。山谷像条绿色飘带,从公园的嶙峋地貌中穿过。
奥尔德萨峡谷在比利牛斯山阿拉扎斯河谷处。山毛榉、落叶松和高耸的针叶树悬生在阿拉扎斯河两岸。湍急的河水流经连串的阶梯瀑布后,穿过奥尔德萨峡谷。在风景如画的河谷中,一列石灰岩峭壁巍然矗立,高约600米,上面布满槽沟,气势雄伟。阿拉扎斯河流的上游是处处砾石的牧场,山间生长着高山薄雪草、龙胆和银莲。
奥尔德萨峡谷是比利牛斯山羊的最后栖息地。岩架上可以见到敏捷的臆羚,有时还会见到稀有的黑山羊。雄黑山羊向后弯曲的羊角有1米长。这种山羊已濒临绝种。此外土拨鼠、狐狸、水獭、野猪和棕熊也生活在奥尔德萨峡谷。像麻雀般大小的攀壁鸟攀石本领高强,在陡峭的山谷岩壁上猎取昆虫。这种鸟浑身灰褐色,在岩壁上不易被发现。但当它们振翅攀爬时,翅上鲜红的羽毛往往将它们暴露出来。
J. 介绍一下比利牛斯山
位于西欧,法国和西班牙之间
比利牛斯山位于西南欧,法国和西班牙专两国的交界处属,分隔欧洲大陆与伊比利亚半岛,山中有小国安道尔和比利牛斯山国家公园。它西起大西洋比斯开湾,绵延约435 公里,止于地中海岸。山脉一般宽度为80~140公里,东端最窄,仅10公里;中部最宽,160公里,是欧洲西南部最大的山脉,海拔多为2000米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