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理信息 » 哈尼梯田形成的自然地理环境要素

哈尼梯田形成的自然地理环境要素

发布时间: 2021-02-14 06:17:41

⑴ 自然地理要素

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组成,包括地貌、气候、水文、土壤和生物。它们是自然地理环境四种基本组成成分在能量的支配下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各种自然地理动态的物质体系。
阳光和气候是重复的。

⑵ 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

自然地理环境由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和土壤等要素组成.这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并不断进行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推动地理环境的发展变化.

⑶ 自然地理环境五要素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自然地理五大要素指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五大自然地理要内素之间:

1、总是容力求整体的一致性;某一要素发生变化,会引起其它要素甚至整体发生相应改变.

2、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如水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地壳物质循环)等过程.

3、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生产功能、平衡功能等新功能.其中,生产功能是指自然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平衡功能指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

4、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即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是由多个地理要素变化共同组成的.

5、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即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它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相应改变.

⑷ 哈尼梯田这个环境中有哪些环境要素

元阳梯田位于云南省元阳县的哀牢山南部,是哈尼族人世世代代留下的杰作。元阳哈尼族开垦的梯田随山势地形变化,因地制宜,坡缓地大则开垦大田,坡陡地小则开垦小田,甚至沟边坎下石隙也开田,因而梯田大者有数亩,小者仅有簸箕大,往往一坡就有成千上万亩。元阳梯田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绵延整个红河南岸的红河、元阳、绿春及金平等县,仅元阳县境内就有17万亩梯田,是红河哈尼梯田的核心区。2013年(癸巳年)6月22日在第37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哈尼梯田被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45处世界遗产,使中国超越西班牙成第二大世界遗产国,仅次于意大利。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面积约占全国面积的1/3。为了增加粮食生产,很久以前劳动人民就在改造不利于农业生产的地形,将坡地修筑成梯田,形成层层平地进行耕作。梯田在我国东部丘陵、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地区广泛分布,其中位于云南省红河哈尼彝族自治州境内的“哈尼梯田”堪称世界梯田奇观,已引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关注。 一、位置 “哈尼梯田”位于北回归线以南的云南哀牢山南段,元江南岸,包括红河、元阳、绿春、金平等县。全部镶嵌在海拔600米~2000米之间的山坡上,时隐时现,规模宏大。 哈尼族是我国百万人口以上的少数民族之一,居于我国西南的元江(红河)、把边江、澜沧江流域的哀牢山、无量山和爱尼山地域。哀牢山梯田是居住在该地区的多个民族(哈尼、彝、汉、傣、壮、苗、瑶、拉祜等)共同劳动的结晶,但正如《哈尼族简史》所说:“云南多数的山居民族都能开垦梯田,但所垦台数之多,技术之精,则当首推元江南岸的哈尼族……”。从各少数民族耕山修田的技术来看,只有哀牢山下段哈尼族的梯田达到“殊为精好”的水平。因其开拓者的缘故,这里约4.7万公顷的梯田就被称为“哈尼梯田”。 二、特点 哀牢山地形崎岖,这些梯田既不同于印加、菲律宾梯田,也不同于中国其他地区的梯田,其突出的特点有: 1.面积大,海拔高,主要位于山体中部 哈尼梯田约4.7万公顷,核心区元阳县境内就有约1.13万公顷之多,占耕地面积的53.1%。西南少数民族虽共居一山,但各个民族大致来说是按照海拔高低分层而居。海拔144米~600米为河坝地区,为傣族居住;600米~1000米称为峡谷区,为壮族居住;1000米~1400米称为下半山区,多为彝族居住;1400米~2000米为上半山区,为哈尼族居住,由此以上为高山区,多为苗族居住,因而,哈尼族的梯田主要分布在海拔1400米~2000米的上半山区。 2.地形坡度大,梯级多 西南地区,山高谷深,多为深切割中山地类型,地形呈V字形发育,从江边河坝到高山峻岭,海拔落差极大,梯田也因势就坡,坡大坡缓开大田,坡小坡陡开小田,大到十几亩,小到如桌面大小。一般而言,坡度大于18°就不利于发展种植业,而哈尼梯田坡度在15°~75°之间。以元阳梯田为例,坡度15°~25°的有约441.2公顷,25°~75°的有约137.6公顷;在马街乡登云、鸠妈、丫多梯田,15°~25°的也在约75.9公顷,25°~75°的有约226.6公顷。这些数字说明了元阳哈尼梯田壮观与险峻的程度。以一坡而论,少则上百级,最高级数达3000~5000级,一层一层朝着天际陈铺。而闻名于世的印加梯田不过800多级。 3.种植作物以水稻为主 哈尼人在哀牢山区扎根繁衍后,随着人口的增多,生产粮食一直是当地人获取生活条件的惟一方式,水稻产量高,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在人们的垦殖中,半个世纪前元阳县梯田水稻,一般亩产就可达100千克~150千克,高的可达300千克。在“地无三尺平”、“天平岭自雄”的哀牢山,稻作农耕的生产水平已经与内地平坝地区相当。元阳在云南成为一个主产粮县,20世纪六七十年代向外地调出大批粮食,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4.历史悠久,梯田布局呈良性的生态循环 公元12世纪,南宋著名诗人范成大在游历梯田美景后写道:“仰坡岭坂之上,沟壑之间,漫山遍野皆田,层层而上,至顶,名梯田”。这篇游记,使这种新稻田形式,第一次有了正式的名称。 在哈尼人居住的山坡,每个村寨上方,都森林茂密,提供着水利、用材、薪炭之源,村寨下方千百级梯田生产粮食;村寨由蘑菇状寨房组合成安度人生的居所;加上江河蒸腾、森林储蓄而成的高山天然绿色水库,被文化生态学家盛赞为“江河-森林-村寨-梯田”四度同构的人与自然高度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生态系统。 三、哈尼梯田奇观形成的自然因素 1.地形 云南有94%的面积为山地,核心区元阳县则100%的土地是崇山峻岭,这里亿万年来受元江、藤条江水系深度切割,中部凸起两侧低下,山地连绵,地形呈V字形发育,不易耕作。为了生产粮食,必须对当地地形进行改造,这是哈尼梯田形成的重要基础。 2.气候 这里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但因高差较大,气候垂直变化明显,河坝峡谷因酷热干旱素称“干热河谷区”,高山区因低温、降水量大称为“阴湿高寒区”,哈尼族居住的海拔1400米~2000米为上半山区(2000米以上水稻很难生长),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均降水量1600毫米~3000毫米),年均温在15℃左右,年日照1670小时,植被介于落叶阔叶林和常绿阔叶林之间,非常适合水稻生产,因而在元江南岸哈尼族地区形成全省、全国最集中、最发达的稻作梯田。 3.水源 种植水稻需要大量的水,哀牢山河坝区蒸发旺盛,水汽随热气团层层上升,在高山区遇到冷气团而冷却凝聚成浓雾和充沛的降水。 由于植被的垂直变化,哀牢山形成大面积的高山森林,这既有保持水土的作用,又有巨大的贮水作用,还有强大的蒸腾作用。森林中有无数泉、溪、瀑、潭、河。境内以元江、藤条江两大干流为主的水系共有支流29条,水资源总量26.9亿立方米,可利用水资源1.47亿立方米,是所有水源的总源头,也是梯田稻作的命脉。 四、哈尼梯田奇观形成的人文因素 1.历史上的修田和种植习俗 哈尼族自古以来就有耕种梯田的传统,据中国最古老的史书《尚书》记载,早在23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哈尼族先民“和夷”在其所居之“黑水”(今四川省大渡河、雅砻江、安宁河流域)已经开垦梯田,进行水稻耕作。后为躲战乱,唐代定居元江南岸哀牢山区,据唐代樊绰所著《蛮书·云南省内特产》描述“蛮治山田,殊为精好”,证明1200年前哈尼族的梯田耕作已有相当高的水平。虽然哈尼、彝、汉、壮、傣、苗、瑶等民族共居一山,但因居于不适合水稻生长的高度,或因文化传统除哈尼族外而少有水稻种植。 2.科学合理的管理 在这样坡度大的山区,如果没有很好的水土保持,所开之田会前功尽弃。哈尼人以树为守护神,将林木细分为神树林、村寨林、水源林,这些树林决不允许破坏,一旦有人违规,惩罚严厉。数个世纪以来,哈尼人小心翼翼地守护着他们的“森林-水源-梯田”系统。 在灌溉上,也有一套严密有效的用水制度,从开沟挖渠、用工投入,到沟权所属、水量分配、沟渠管理和维修等等,无不精心经营。 水之外最重要的就是肥,哈尼族利用村寨在上、梯田在下的地理优势,发明了“冲肥法”。每个村寨都挖有一至数个公用积肥塘,牛马牲畜的粪便污水贮存于内,经年累月,沤得乌黑发臭,成为高效农家肥,春耕时节挖开塘口,从大沟中放水将其冲入田中。也因此保持了哀牢山水、土、肥、田自然生态的完整,在今天看来,堪称生态农业的典范。 但是,在这样的地形区,惟一不足的是,由于山高岭峻,出门就要爬坡上坎,其劳动强度和难度比平坝地区要大许多倍。因此,“哈尼梯田”更加突现哈尼人的勤劳、智慧。它是哈尼族人民与哀牢山大自然相和谐、互促互补的、天人合一的人类大创造,是文化与自然巧妙结合的产物

⑸ 红河哈尼梯田的地理环境

元阳哈尼族梯田之所以如此壮丽和独特。首先是大自然特殊地理结构所造成的。元阳位于云南省南部,而云南省地形分布的特点是西北高、南部低,从滇西北的中甸、丽江经大理、楚雄到到滇南的思茅、版纳、红河、文山,海拔渐渐下降,形成了滇西北高海拔地区常年无夏的寒温带、寒带气候类型和滇南低海拔地区全年无冬的亚热带、热带气候类型。
从滇西北到滇南,随着海拔下降,立体气候越来越显著,降雨量也越来越大。全省降雨量最大的就是红河南岸哈尼族聚居地区,降雨量竟达到年均1397.6mm,相应的稻作农耕越来越密集,旱地耕作越来越减少。
元阳的地貌特征是山高谷深,沟壑纵横,多为切割中山地类型,即县内众山在亿万年中被红河、藤条江水系深度切割,中部突起,两侧低下,地形呈“V”形发育,高下之间,壮观异常。境内最低海拔为144米,最高海拔为2939.6米,海拔高差2795.6米。县内气候多属亚热带季风类型,但因地形复杂差悬 元阳县共居一山的七个民族大致说来是按海拔高低分层而居的,海拔144米到600米的河坝区,多为傣族居住;600米到1000米的峡谷。
哈尼族居住的上半山,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均气温在15度左右,全年日照1670小时,非常适宜水稻生长,故哈尼族先民自隋唐之际进入此地区就已开垦梯田种植水稻,在此1200多年间,哈尼族倾注了数十代人的心力,发挥了惊人的智慧和勇毅垦殖梯田。
立体气候突出。河坝区年均温度25度,最高气温42度,高山区年均温度11.6度,两区温差达13.4度。在由河坝经下半山、上半山到高山区的行程中,要经历热带、温带、寒带的变化,正所谓“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河坝峡谷因其酷热干旱素称“干热河谷区”,高山区因低温降雨量大称为“阴湿高寒区”。河坝区蒸发量大,高山区云雾密度大、降雨丰富。低纬度干热河谷区常年出现的高温使江河之水大量蒸发(如南沙地区最大蒸发量1995年竟达2306.5mm)。巨量水蒸汽随着热气团层层上升,在高山“阴湿高寒区”受到冷气团的冷却和压迫,形成元阳年均雾期180天和年均降雨量1397.6mm的状况,这也是为什么元阳上半山地区终年大雾笼罩,降雨极其丰富,云海格外神奇壮丽的原因。 从滇西北的怒江、澜沧江、长江水系到滇南江河水系流域,梯田稻作文化越来越发达,并最终在红河南岸哀牢山南段哈尼族地区形成全省、全国最集中、最发达的梯田稻作区的地理构成环境。
哈尼族等民族在大山上挖筑了成百上千条水沟干渠,已建成骨干沟渠4653条,其中,灌溉面积达50亩以上的有662条。条条沟渠如银色的腰带,将座座大山紧紧缠绕,大大小小沟箐中流下的山水被悉数截入沟内,这样就解决了梯田稻作的命脉——水利问题。

⑹ 哈尼梯田形成的自然地理环境要素

元阳哈尼族梯田之所以如此壮丽和独特。首先是大自然特殊地理结构所造成的。元阳位于云南省南部,而云南省地形分布的特点是西北高、南部低,从滇西北的中甸、丽江经大理、楚雄到到滇南的思茅、版纳、红河、文山,海拔渐渐下降,形成了滇西北高海拔地区常年无夏的寒温带、寒带气候类型和滇南低海拔地区全年无冬的亚热带、热带气候类型。从滇西北到滇南,随着海拔下降,立体气候越来越显著,降雨量也越来越大。全省降雨量最大的就是红河南岸哈尼族聚居地区,降雨量竟达到年均1397.6mm,相应的稻作农耕越来越密集,旱地耕作越来越减少。这就使从滇西北的怒江、澜沧江、长江水系到滇南江河水系流域,梯田稻作文化越来越发达,并最终在红河南岸哀牢山南段哈尼族地区形成全省、全国最集中、最发达的梯田稻作区的地理构成环境。其次,哀牢山特定的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也决定了元阳哈尼梯田必然形成为最壮丽、独特的奇观。元阳的地貌特征是山高谷深,沟壑纵横,多为切割中山地类型,即县内众山在亿万年中被红河、藤条江水系深度切割,中部突起,两侧低下,鸟瞰全境,山地连绵,层峦叠嶂,地形呈“V”形发育,高下之间,壮观异常。境内最低海拔为144米,最高海拔为2939.6米,海拔高差2795.6米。县内气候多属亚热带季风类型,但因地形复杂差悬殊,立体气候突出。河坝区年均温度25度,最高气温42度,高山区年均温度11.6度,两区温差达13.4度。在由河坝经下半山、上半山到高山区的行程中,要经历热带、温带、寒带的变化,正所谓“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河坝峡谷因其酷热干旱素称“干热河谷区”,高山区因低温降雨量大称为“阴湿高寒区”。河坝区蒸发量大,高山区云雾密度大、降雨丰富。境内以红河、藤条江两大干流为主的水系共有支流29条,总长700余公里,水资源总量为26.9亿立方米,地表为20.81亿立方米,地下水6.09亿立方米,可利用1.47亿立方米,这些江河就是元阳所有水源的总源头。低纬度干热河谷区常年出现的高温使江河之水大量蒸发(如南沙地区最大蒸发量1995年竟达2306.5mm)。巨量水蒸汽随着热气团层层上升,在高山“阴湿高寒区”受到冷气团的冷却和压迫,形成元阳年均雾期180天和年均降雨量1397.6mm的状况,这也是为什么元阳上半山地区终年大雾笼罩,降雨极其丰富,云海格处神奇壮丽的原因。

⑺ 自然地理环境五要素存在什么关系

自然地理五大要素指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而五大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内关系:

1、总是力求整容体的一致性。某一要素发生变化,会引起其它要素甚至整体发生相应改变。

2、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如水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地壳物质循环)等过程。

3、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生产功能、平衡功能等新功能。其中,生产功能是指自然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平衡功能指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

(7)哈尼梯田形成的自然地理环境要素扩展阅读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特征对生产、生活的警示意义:

1、警示

从空间上看,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客观现实;从时间上看,自然地理环境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

因此人类在生产、生活活动中,必须考虑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否则会使环境因子发生一系列的异常,造成各种各样的灾害。

如对沙尘暴的长期研究表明,正是由于农牧过渡地区盲目开垦草原,破坏了植被,加上地表土层疏松和强劲的冬季风影响,导致我国西北、华北地区沙尘暴天气发生频率增加。

⑻ 自然地理环境 和 地理要素分别包括那些

自然主要包括:地形,气候(气温、降水、热量、光照)、土壤、植被、河流等。
地理环境:自然和人文。

⑼ 哈尼族梯田文化形成的原因

哈尼梯田奇观形成的自然因素

1.地形

云南有94%的面积为山地,核心区元阳县则100%的土地是崇山峻岭,这里亿万年来受元江、藤条江水系深度切割,中部凸起两侧低下,山地连绵,地形呈V字形发育,不易耕作。为了生产粮食,必须对当地地形进行改造,这是哈尼梯田形成的重要基础。

2.气候

这里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但因高差较大,气候垂直变化明显,河坝峡谷因酷热干旱素称“干热河谷区”,高山区因低温、降水量大称为“阴湿高寒区”,哈尼族居住的海拔1400米~2000米为上半山区(2000米以上水稻很难生长),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均降水量1600毫米~3000毫米),年均温在15℃左右,年日照1670小时,植被介于落叶阔叶林和常绿阔叶林之间,非常适合水稻生产,因而在元江南岸哈尼族地区形成全省、全国最集中、最发达的稻作梯田。

3.水源

种植水稻需要大量的水,哀牢山河坝区蒸发旺盛,水汽随热气团层层上升,在高山区遇到冷气团而冷却凝聚成浓雾和充沛的降水。

由于植被的垂直变化,哀牢山形成大面积的高山森林,这既有保持水土的作用,又有巨大的贮水作用,还有强大的蒸腾作用。森林中有无数泉、溪、瀑、潭、河。境内以元江、藤条江两大干流为主的水系共有支流29条,水资源总量26.9亿立方米,可利用水资源1.47亿立方米,是所有水源的总源头,也是梯田稻作的命脉。

哈尼梯田奇观形成的人文因素

1.历史上的修田和种植习俗

哈尼族自古以来就有耕种梯田的传统,据中国最古老的史书《尚书》记载,早在23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哈尼族先民“和夷”在其所居之“黑水”(今四川省大渡河、雅砻江、安宁河流域)已经开垦梯田,进行水稻耕作。后为躲战乱,唐代定居元江南岸哀牢山区,据唐代樊绰所著《蛮书·云南省内特产》描述“蛮治山田,殊为精好”,证明1200年前哈尼族的梯田耕作已有相当高的水平。虽然哈尼、彝、汉、壮、傣、苗、瑶等民族共居一山,但因居于不适合水稻生长的高度,或因文化传统除哈尼族外而少有水稻种植。

2.科学合理的管理

在这样坡度大的山区,如果没有很好的水土保持,所开之田会前功尽弃。哈尼人以树为守护神,将林木细分为神树林、村寨林、水源林,这些树林决不允许破坏,一旦有人违规,惩罚严厉。数个世纪以来,哈尼人小心翼翼地守护着他们的“森林-水源-梯田”系统。

在灌溉上,也有一套严密有效的用水制度,从开沟挖渠、用工投入,到沟权所属、水量分配、沟渠管理和维修等等,无不精心经营。

水之外最重要的就是肥,哈尼族利用村寨在上、梯田在下的地理优势,发明了“冲肥法”。每个村寨都挖有一至数个公用积肥塘,牛马牲畜的粪便污水贮存于内,经年累月,沤得乌黑发臭,成为高效农家肥,春耕时节挖开塘口,从大沟中放水将其冲入田中。也因此保持了哀牢山水、土、肥、田自然生态的完整,在今天看来,堪称生态农业的典范。

但是,在这样的地形区,惟一不足的是,由于山高岭峻,出门就要爬坡上坎,其劳动强度和难度比平坝地区要大许多倍。因此,“哈尼梯田”更加突现哈尼人的勤劳、智慧。它是哈尼族人民与哀牢山大自然相和谐、互促互补的、天人合一的人类大创造,是文化与自然巧妙结合的产物。

⑽ 哈尼梯田的形成因素有哪些

1、哀牢山特定的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也决定了元阳哈尼梯田必然形成为最壮丽、独特的奇观。元阳的地貌特征是山高谷深,沟壑纵横,多为切割中山地类型,即县内众山在亿万年中被红河、藤条江水系深度切割,中部突起,两侧低下,鸟瞰全境,山地连绵,层峦叠嶂,地形呈“V”形发育,高下之间,壮观异常。

2、元阳地处亚热带和温带,是哀牢山夹缝中的一座县城。元阳哈尼族梯田之所以如此壮丽和独特。首先是大自然特殊地理结构所造成的。

元阳位于云南省南部,而云南省地形分布的特点是西北高、南部低,从滇西北的中甸、丽江经大理、楚雄到到滇南的思茅、版纳、红河、文山,海拔渐渐下降,形成了滇西北高海拔地区常年无夏的寒温带、寒带气候类型和滇南低海拔地区全年无冬的亚热带、热带气候类型。

3、人文因素。全县有63958.4公顷森林,其中东西观音山有18167.6公顷原始森林,分布各山各岭的原始和次生林森林尚有45790.8公顷,这些森林构成了巨大的天然绿色水库,它们涵养的巨量水份在高山上形成了无数条小溪、清泉、瀑布和龙潭,提供了全县所有梯田、旱地用水和全部人畜用水。正所谓“山有多高,水有多高”。

(10)哈尼梯田形成的自然地理环境要素扩展阅读

元阳有哈尼族、瑶族、苗族、傣族、壮族、彝族等民族。民族风情非常浓郁。在县城的街上就可以看到赶街的少数民族的人穿着鲜艳的民族服装,很有味道。但最好的欣赏民族风情的地方就是乡下的街子。老勐就是其中最有名的一个,在那里以苗,彝,瑶,哈尼为主,一到赶街日,山民们就盛装出门。

街上商品琳琅满目,有牲畜,生产资料,民族手工艺品,日常用品,农副产品,风味小吃等。这时候摄影是最佳时机。还有很多类似的街子。在三叔客栈打听一下哪里有赶街日以方便计划。

节日太多,如火把节,三月街等。但最有特色的是哈播等地的长街宴,村子里每家每户准备好丰盛的食品,然后摆上沿街摆放的长桌,全村一起分享,外来的客人也可以一起吃。长度可达几百米的大宴会,场面非常壮观,这是在正月间的节日。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