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理信息 » 蒙古地理环境音乐文化

蒙古地理环境音乐文化

发布时间: 2021-02-14 03:48:52

1. 蒙古音乐的特点

蒙古民族音乐基本上是以不带半音的五声音阶构成,其五阶中每个音皆可作为调式主音。以徵音和羽音作主音的调式更为常见。曲调起伏较大,常用六、七、八、九、十度的大跳;音域也较宽,一首歌曲常常包含十四、五度,给人以辽阔、奔放的感觉,表现了蒙古人民豪放的性格特征。

演唱方法为真假嗓分别使用,并且由于定调较高,更显得音调高亢、嘹亮、富有变化。演唱者常在演唱悠缓的长音时加入一些装饰音或装饰性的颤音,以造成活泼的情绪或委婉的风格,并往往以长音后的短小上滑音结束句,使曲调柔和圆润。

此外,在蒙古还有一种叫做"潮尔"的演唱方法,就是"呼麦"。这种方法是利用口腔内的空气振动声带产生共鸣,并巧妙地调节舌尖的空隙,从基音中选择它所包含的不同的泛音,于是形成在持续低音的基础上,不断地产生高音区的曲调。

使用这种方法演唱,可以清晰地听到一个人同时发出两种声音,即高音区的曲调和低音区的持续音。不过这种方法大部分是由两部分人来演唱,即几个人唱持续低音,一个人唱高音曲调。


(1)蒙古地理环境音乐文化扩展阅读:

蒙古音乐的发展历程

隋唐时期,蒙古人的祖先生活在内蒙古大兴安岭原始森林--额尔古纳河流域,以狩猎和采集为生。作为狩猎民族的音乐,其基本风格为”古短调“。

公元840年,蒙古高原上的民族格局发生了大变动。回鹘汗国被来自北方的黠戛斯人击溃,回鹘人离开蒙古高原中心地带,向西向大举南迁徙。

解放后,居于社会顶端的王公贵族和寺院高层喇嘛退出了历史舞台,牧主富户和普通牧民以崭新的方式形成新的社会关系。新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以及新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建立,使得蒙古族长调赖以生存的社会文化生活结构发生改变。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借助较为宽松的政治经济环境,长调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恢复。传统生活方式在民间社会开始恢复,牧民开始唱学长调,不少文艺团体引进优秀民间歌手来充实专业舞台,一些高等艺术院校也开设了长调专业。

2. 蒙古族的音乐特点是什么

多为单纯五声音阶,很少使用音阶外音。羽调式、徵调式为主,宫调回式、商调式次之。答蒙古族民歌的旋法最富特色或曰带根本性的特点,是抛物线型旋律线。另一蒙古族民歌特色旋法是甩音装饰。在基本音的上方或下方以大二度或大、小三度作倚音装饰也是蒙古族民歌特色旋法。蒙古族民歌唱法最富特色的就是蒙古语称为“诺古拉”的装饰技巧。“诺古拉”,为汉语有颤音的意思,效果类似于马头琴的润腔。

3. 蒙古族音乐的特点

其音乐特点为曲调简洁,装饰音较少,旋律线起伏不大,带有鲜明的宣叙性特征内。

节奏规范多采用单一节容拍,曲式多为对称的方整性结构。除大量上、下句乐段结构之外,也有三句、四句、五句乃至更多乐句所构成的复杂曲式。

歌词多为四句一段,形成分节歌形式,在不同音韵步上反复叠唱。简单易学,老少皆宜,具有广泛的群众性。

(其实网络里有,解释的也没问题,我贴过来你看一下吧,详情见参考资料)

4. 蒙古族音乐特点的由来

右边相抄关问题里复制的:袭
蒙古族长调是一种独特的演唱形式,以优美舒缓的旋律和雄浑壮阔的格调构成深邃的意境,无愧为蒙古族音乐之魂。但是,蒙古族长调的演唱方法至今仍处于自然的摸索阶段,没有形成系统的、科学的演唱方法教学理论体系,探索蒙古族长调的科学演唱方法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蒙古民族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自己辉煌的文明,并以能歌善舞而著称于世。蒙古族长调这一具有游牧文化和地域文化特征的独特演唱形式,以它特有的语言述说着这个民族的历史,演绎着这个民族繁衍生息的足迹。千百年来,草原上的人们用长调歌唱生活,赞美自然,抒发胸怀,祈祝未来。这个古老而又有时代特征的音乐形式经过广大的蒙古族民众和卓越的歌手一代又一代传唱至今。它已深深地扎根在人们的心中,那优美舒缓的旋律和雄浑壮阔的格调构成深邃的意境,无愧为蒙古族音乐之魂。

5. 蒙古音乐的介绍

蒙古音乐可以分为民间音乐、古典音乐、宗教与祭祀音乐三大类。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旋律优美、气息宽阔、感情深沉、草原气息浓厚。蒙古族音乐与游牧生活相联系的民歌和说唱为主。有传统的古老圣歌、赞歌、宴歌以及许多反映牧民生活的歌曲。蒙古民歌根据其音乐特点分为乌尔吐歌曲(即长调子歌曲)和乌火尔歌曲(即短调子歌曲)两种。前者有着自由的节奏和悠长的气息,速度缓慢,音域宽广;后者则具有鲜明规整的节奏和轻快的速度。

6. 跪求蒙古族音乐文化的问题

古族四抄胡音乐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蒙古族四胡最具蒙古族特色的乐器之一,擦奏弦鸣乐器。主要流传在中国北部地区的蒙古族、汉族中和蒙古国境内。一般作为说唱形式的伴奏乐器,现在也有合奏和独奏。
蒙古族四胡分高音四胡、中音四胡和低音四胡三类。高音四胡音色明快、脆亮,多用于独奏、重奏、合奏;中低音四胡音色浑厚、圆润,擅长演奏抒情性乐曲,并主要为科尔沁民族说唱艺术乌力格尔和好来宝伴奏。它们在蒙古族人民的文化生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蒙古族四胡代表性曲目有《赶路》、《八音》、《阿斯尔》(以上为大四胡)、《莫德列马》、《弯弯曲曲的葡萄藤》、《荷英花》(以上为小四胡)等

7. 蒙古族音乐的精神实质

蒙古民族音乐基本上是以不带半音的五声音阶构成,其五阶中每个音皆可作为调式主音。以徵音和羽音作主音的调式更为常见。曲调起伏较大,常用六、七、八、九、十度的大跳;音域也较宽,一首歌曲常常包含十四、五度,给人以辽阔、奔放的感觉,表现了蒙古人民豪放的性格特征。演唱方法为真假嗓分别使用,并且由于定调较高,更显得音调高亢、嘹亮、富有变化。演唱者常在演唱悠缓的长音时加入一些装饰音或装饰性的颤音,以造成活泼的情绪或委婉的风格,并往往以长音后的短小上滑音结束句,使曲调柔和圆润。此外,在蒙古还有一种叫做"潮尔"的演唱方法,就是"呼麦"。这种方法是利用口腔内的空气振动声带产生共鸣,并巧妙地调节舌尖的空隙,从基音中选择它所包含的不同的泛音,于是形成在持续低音的基础上,不断地产生高音区的曲调。使用这种方法演唱,可以清晰地听到一个人同时发出两种声音,即高音区的曲调和低音区的持续音。不过这种方法大部分是由两部分人来演唱,即几个人唱持续低音,一个人唱高音曲调。
蒙古民族音乐的节奏大致有两类:一类是节奏比较清楚,常见的是二拍子或四拍子,虽有复合拍子,但其性质仍为二拍或四拍。另一类节奏则很不明显,速度也较缓慢,实际上许多乐曲的节拍是不能用小节线来划分的。即使以某种节拍划分,其每拍的时值也不一定绝对相等,而且轻重拍的区分也不明显。因此,可以说,蒙古民歌是一种"曲调性强、节奏性弱"的歌曲。蒙古常用的乐器是马头琴、火不思、四胡、三弦、蒙古筝、蒙古琵琶、胡笳、兴隆笙以及笛子等。蒙古器乐的特点是柔和、安静。上述乐器中马头琴是最有代表性的乐器,音色低沉柔美,音量不大,表现力丰富。除了为民歌与说唱伴奏外,还常用于独奏与合奏;不仅演奏旋律,而且适宜于表现马匹的奔跑与嘶叫。蒙古的器乐曲多半是民歌旋律的器乐化。

8. 各地区的地理环境,经济文化,民族和宗教因素对音乐文化有哪些影响

1、地理环境。复如蒙古族长制调,适宜在空旷处演唱。
2、经济,乐器从木质到铜质到金质,无论是工艺和材料都与经济和科技水平有关。
3、民族,游牧民族使用的打多是弦乐,适合于马背上弹奏。
管乐和敲击乐主要是由农耕民族使用。
当然,随着民族融合,这些乐器也融合了。
4、宗教,为了凸显宗教的神秘和对神仙的崇敬,大量的音乐被创作出来,用于
祭祀活动

9. 探析蒙古族民歌及其音乐文化内涵

作为人类文化组成部分的蒙古族民歌,自然在许多方面与其他民族的民歌有着一定的共性特征,又有其自身的独特之处,而这一独特正是我区音乐文化的优势表现。

形态留存久远蒙古族民歌与蒙古族历史一样久远。

“蒙古高原递相兴起的诸游牧之族,音乐始终伴随着他们的历史。他们的悲欢离合、胜败兴衰往往寄托在音乐的语言之中。”在这些“音乐的语言”当中,唯民歌与人们的生活最贴近而直接,始终伴随着一个民族历史兴衰的发展全程。

尽管蒙古族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汲取融收了众多民族的音乐财富,但却始终不抛弃或淡化自身的本土音乐文化。恰恰相反,每一次音乐变革的结果总使本土音乐得到极大宏扬与发展。正是因为如此,使得许多古老的蒙古族音乐形式一直延续至今。在浩瀚的民歌海洋中,像蒙古族这样远古遗风民歌大量流传至今的现象也属罕见,这种现象对于现代音乐工作者无疑是天大的幸事。蒙古族人民在发展自身音乐文化的同时,也牢固地“坚守”其原始音乐文化形态的做法,似乎对我们是种启示。

演唱方式独特多数的蒙古族民歌,如果不熟悉的人单从乐谱上看,除有一些装饰音化的标记外,似乎没有过多的特别之处。但当真正听到歌手现场演唱时,会使人大吃一惊而不相信所见到的乐谱。其中的奥妙即在于独特的发声方式与演唱技巧。

在蒙古族长调民歌演唱技巧体系中,“诺古拉”技巧最具代表性。“诺古拉”一词为蒙古语“折回”、“弯转”之意,汉译一般为“波折音”之意,在音乐表现上有着独特而浓郁的装饰性色彩。

除“诺古拉”演唱技巧外,像长调民歌演唱技巧体系中的高腔技巧“柴如拉乎”(真声)与“舒日嘎”(假声)等,也使蒙古族民歌在歌唱音色、力度变化、虚实对比等方面充满了无穷的魅力,形成了别具一格的音色与富有穿透力的音质,似天籁之声荡于草原与白云之间,使曲调放射出五彩斑斓的光环,给人一种独特的美感享受。

文化内涵丰厚一本蒙古族民歌集就是一册蒙古族文化简史。从原始狩猎时期状况到草原游牧时期的生活,从政治、军事、宗教信仰到民风民俗、生活现状,在蒙古族的民歌中均有记载。如将不同时期的民歌视为“点”,将会连成一条轮廓清晰的蒙古族历史概况的“线”。从诞生于游牧民族中的英雄史诗《格萨尔》、《江格尔》,到蒙古族第一部历史巨著《蒙古秘史》的问世,都未离开过民歌的影响,《蒙古秘史》中民歌词风的语言格律韵味足以证实这一点。

蒙古族民歌是北方草原文化中的“活化石”,蒙古族的文化载体可说主要依赖于民歌。这种民歌反映社会生活层面之广、蕴含情感层次之丰、包容万象之全实属世界罕有。

情感内向抒情蒙古族民间有许多这样的谚语:“牙齿掉了咽到肚里,胳膊断了藏在袖里。”这种内倾性格也体现在蒙古族民歌乃至整个艺术审美观念上。

对北方草原游牧民族的性格,一般都有“骁勇善战,粗犷豪放”的认识,却很少了解其“情感细腻,善良多忧”的另一面。如果将粗犷豪放视为外在性格,那善良多忧则是内在性格,这一阴一阳恰好形成互补。这种内在性格更多的是表现在蒙古民族的音乐艺术中,因此,就不难理解蒙古族民歌的“慢多快少,忧多乐少”的表象,而“长调”歌种的内在抒情性表达方式的形成也就有了必然性。

这种情感内倾的民族性格不仅表现在民歌旋律形态的表象上,还体现在歌曲内容的深刻寓意中。这一点可在“潮林哆”、“宴歌”、“思乡曲”等长调体裁的民歌中得到清楚的认识。歌曲内容深刻性与音乐形态抒情性的完美结合,才使蒙古族内倾情感在民歌中得以艺术化地呈现出来。“长调”民歌更善于内倾情感的表现与发挥,甚至已达到了淋漓尽致之程度。
望采纳。

10. 维吾尔族和蒙古族的音乐文化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蒙古族的传统音乐可分为民间音乐、宗教音乐、宫廷音乐三大类
别。蒙W族民间音乐按音乐体裁又可以分为民间民歌、民间器乐与乐 宗教音乐、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五种。维吾尔族传统音乐包括民
间音乐、木卡姆、宗教音乐三大类别:维吾尔族的传统
民间音乐包括民间歌、民间乐器、歌舞音乐、说吧音乐四部分。

蒙古族民间歌ill丨是其传统音乐中丰富、且流传坡广的民间音乐
形式。由于蒙古族居住地域的辽阔、民族支系的庞杂等原因.使得其
民间歌较少又统一的称谓。但历史以来.蒙心族多依据ft己对民歌
的诠释理解并命名歌名。总的肴.蒙W族民歌按“音乐内容或性质”
分为“阁林•道”(在重大场合吧颂的长调歌及有部分宗教信仰内
容的“礼仪歌”。)和“育林•道”(指长调之外近似短调风格的
“其它歌”。)两大类别类:依“题材内容”可分为狩猎歌、牧歌、
赞歌、思乡、礼俗歌、短歌、叙事歌、摇儿歌和儿歌:按“音乐特
点”又被分为长调(乌日阉道)、短调(宝格尼道)、混合调(W斯日格道)、
宣叙调(亚日亚道)等四种:如再按照“音乐色彩区”又可被反为巴尔
虎一布里亚特、科尔沁一喀尔沁.察哈尔一锡林郭勒.鄂尔多
斯和卫拉特一阿拉善。按此以敁为常见的•音乐特点”分类法为准。
维吾尔族民间歌内容丰富.数景众多。就其功能而言.可分为爱情
歌、习俗歌、历史歌、劳动歌四种。其中又以前两种敁多。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