寨山坪地理位置
⑴ 四川汶川的地理位置
汶川县位于四川省西北部、阿坝州境内东南部的岷江两岸,是阿坝州的南大门。县城—威州镇,居县北部杂谷脑河与岷江交汇地,海拔1326米,距省会成都159公里,距州府马尔康204公里。县境东西宽84公里,南北长105公里,总面积4084平方公里。
全县现辖六镇七乡(六镇:威州镇、漩口镇、水磨镇、映秀镇、绵虒镇、卧龙镇。七乡:克枯乡、龙溪乡、雁门乡、草坡乡、银杏乡、三江乡、耿达乡)。2005年,全县总人口106119人。
汶川县是羌、藏、回、汉各族人民相交会融合的地带,是全国仅有的四个羌族聚居县之一。
汶川县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边缘,居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东南部,东邻彭州市、都江堰市,南靠崇州市、大邑县,西接宝兴、小金县,西北和东北分别与理县、茂县相连,县域东西宽84公里,南北长105公里,总面积4084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48%。县城威州镇位于县境北部岷江与杂谷脑河交会处,海拔1325米,周围有茶坪山脉、邛崃山脉等众多山体围绕,距省城成都146公里、州府马尔康246公里,国道213、317线穿城而过。
自1963年恢复建县至今,全县辖6镇8乡,总人口111788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0057人;羌族人口29839人,占总人口的26.69%,是我国四个羌族聚居县之一。岷江纵贯县境西部地区,长达88公里,主要有杂谷脑、鱼子溪、草坡等河流,流域面积1429平方公里。全县水能资源丰富,理论蕴藏量达348万千瓦,可开发量170万千瓦,现已开发100万千瓦,开发潜力巨大。
矿产资源和动植物资源富足,旅游资源更是别具一格,拥有卧龙自然保护区、三江生态旅游风景区等自然景观以及禹、羌文化和三国文化遗址等人文景观资源。汶川县既是“中国民族民间艺术之乡——羌绣之乡”,也是动物活化石——大熊猫的故乡,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熊猫研究中心卧龙就在县之西南部。汶川是阿坝州的南大门,也是阿坝州的“工业经济走廊”。
到2002年底,国内生产总值达125852万元,农业总产值达16543万元,粮食总产量达16426吨,农民人均纯收入1678元。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进一步加大,建立了1500亩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基地和500亩两个无农药污染IPM示范园区,注册和启用了“西羌牌”、“岷江牌”两个商标和五个蔬菜水果绿色标志,被国家绿色食品中心列为无公害蔬菜、水干果生产建设基地。林业三大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完成封山育林9403.9公顷,飞播造林813.4公顷,人工造林3723.1公顷;完成还生态林3.28万亩,还经济林0.42万亩;完成治沙面积14605.54万公顷。工业经济发展迅猛,招商引资取得实效,已形成漩口、映秀地区州、县的工业经济走廊和水磨工业经济园区,正抓紧建立桃关工业经济园区,成规模、效益好、资产上千万元的招商引资企业已有潘达尔工业硅厂、跃发冶炼有限公司等6户;电力工业更是异军突起,目前,已建成投产各级电站40余座,装机容量达100余万千瓦,1986年初被评为全国首批5个“初级农村电气化县”之一。旅游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已开发三江生态旅游区、西羌第一村、姜维城古文化遗址、萝卜寨民俗村等景区。交通建设成绩显著,已建成以国道213、317线为主干,县、乡、村道为支线的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实现了乡乡通柏油路,村村通机耕道。邮电通信事业蓬勃发展,移动、联通通信网络覆盖率达85%以上,县城及主要集镇已开通了小灵通通信,实现了通信交换程控化、传输数字化。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县城威州城区面积已达3.53平方公里,初具现代化城市规模,已逐渐形成阿坝州的交通集散地和教育科研基地,“四面环山,三山竞秀、二水争流,一城跨江尽新楼”是对今日威州的精当描绘。
文化教育事业快速向前推进。县域内有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阿坝州财贸校、阿坝州电大等6所大中专院校,州水电、农业机械、交通、牧业等4所州级技工学校,农牧林科研所3所以及初、高中9所。被列为省重点中学的威州中学,教学方式不断创新,教育质量快速提升,走在全州教育最前列,为省内外大中专院校培育输送了大量优秀人才。
⑵ 贵州的具体地理位置
贵州简称“黔”或“贵”,位于中国大西南东部,介于东经103°36′—109°35′、北纬24°37′—29°13′之间,东靠湖南,南邻广西,西毗云南,北连四川和重庆,东西长约595千米,南北相距约509千米。全省国土总面积176167平方千米,占全国总面积的1.84%。省会贵阳市距重庆长江口岸300多千米、距广西北海直距约500千米。是一个山川秀丽,气候宜人,资源丰富的省份,是西部大开发的沃土。
贵州地貌属于中国西部高原山地,通称贵州高原,境内地势西高东低,向北、东、南三面倾斜,平均海拔在1100米左右。贵州地貌的特征之一是高原山地居多,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全省地貌可概括分为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三种类型,其中92.5%的面积为山地和丘陵。境内山脉众多,重峦叠峰,绵延纵横,山高谷深。北部有大娄山,自西向东北斜贯北境,川黔要隘娄山关海拔1444米;南部苗岭横亘,主峰雷公山海拔2178米;东北境有武陵山,由湘蜿蜒入黔,主峰梵净山海拔2572米;西部高耸乌蒙山,属此山脉的赫章县珠市乡韭菜坪海拔2900.6米,为贵州境内最高点。而黔东南州的黎平县地坪乡水口河出淑处,海拔高程为147.8米,为境内最低点。特征之二是境内岩溶地貌分布范围广泛。喀斯特(出露)面积109084平方千米,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61.9%,且形态类型齐全,地域分异明显,构成一种特殊的岩溶生态系统。
贵州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湿润,年气温变化小,冬暖夏凉,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15℃左右,最冷月(1月)平均温一般在3℃~6℃,比同纬度其他地区高,最热月(7月)平均温一般在22℃~25℃,为典型夏凉地区。降水较多,雨季明显,阴天多,日照少。年降水量1100毫米~1300毫米,受季风影响降水多集中于夏季;全年日照时数约1300小时,无霜期为270天左右,阴天日数一般超过150天,常年相对湿度在70%以上。受大气环流及地形等因素影响,贵州气候呈多样性,“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气候不稳定,灾害性天气种类较多,干旱、秋风、凌冻、冰雹等频度大,对农业生产危害尤严重。
贵州河流处在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上游交错地带。
⑶ 沙坪镇的地理位置
沙坪镇位于灵山县西北部,地处西江上游,与南宁市新福镇相毗邻,全镇区域总面积11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2000亩,下辖14个村委会和1个社区,有185个村民小组,384个自然村,其中城镇居民5590人,有1个党总支部和35个党支部,共有党员1186名,其中农村党员827名,沙坪镇历来有文明古埠之称,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十分便捷,素有小武汉之称,沙坪镇有钦州市的唯一内河港口,港口年吞吐量50万吨以上,水路上至南宁、百色,下至西江、广州、珠海等地,黎(塘)——钦(州)铁路,灵(山)——南(宁)公路穿境而过,集镇距县城58公里,距钦州85公里,南宁98公里,每逢圩日,有三地四县十镇的群众到来赶集,镇内生猪、肉牛、蘑茹、药材等农产品市场和建材商场交易活跃,市贸十分繁荣,目前,邕宁至浦北二级公路沙坪段以及郁江调水工程已开工建设,六景至钦州港高速公路沙坪段征地拆迁工作全面完成,六景至钦州港高速公路是广西实施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的一个重大项目,也是目前途经灵山的唯一高速公路,六景至钦州港高速公路沙坪段全长7.5公里。
依托着邕浦二级公路、陆沙三级水坭路、六钦高速公路的动工兴建,南宁至茂名高速在计划中,沙坪又添一途经的高速公路等等……以及沙坪火车站、沙坪港口的建设,昔日沉寂的沙坪镇正步入交通建设的快车道,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的日益完善,为沙坪建设物流集散镇披上了腾飞的翅膀。
近年来,沙坪镇党委、政府致力于发挥资源、政策、地理优势,不断改善投资环境,坚持让别人发财求自己发展的理念,敞开大门,大力招商,目前全镇建立起建材、食品加工、烟花炮竹、水上运输企业体系,企业有江南木片厂、信佳木业加工厂、玩具厂、红砖厂、花炮厂、航运公司、茶厂、水果场等,茶叶产品主要有:福云六号、福顶大毫优质品种,食品方面:沙坪冬蓉月饼、沙坪红薯芝麻饼、沙坪扣肉驰名区内外。
⑷ 汶川县的地理位置
汶川县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边缘,居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东南部,东邻彭州市、都江堰版市,权南靠崇州市、大邑县,西接宝兴、小金县,西北和东北分别与理县、茂县相连,县域东西宽84公里,南北长105公里,总面积8820平方千米,森林覆盖率达48%。县城威州镇位于县境北部岷江与杂谷脑河交会处,海拔1325米,周围有茶坪山脉、邛崃山脉等众多山体围绕,距省城成都146公里、州府马尔康246公里,国道213、317线穿城而过。
⑸ 贵州独山县地形地貌地理位置
独山县地处贵州最南端,与广西南丹县接壤,是贵州省和大西南进入两广的重要通道,素有“贵州南大门”、“西南门户”之称。独山县总面积。2003年末非农业人口3.76万人;少数民族24.06万人。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为布依族、苗族、水族和壮族。
独山系喀斯特岩溶地区,气候属中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如春。自然风景优美,北部有深峡幽谷,飞瀑流泉、百里杜鹃花和天下奇石翻天印、风动石,南部有奇异的峰林溶洞和温泉。文物名胜景观有烈士陵园、影山草堂、兔场摩崖(莫友芝先生故里)、牟尼桥、黔桂公路标志
独山观
碑、翁奇奎文阁、独山观(独秀峰)、抗日深河桥纪念碑以及当地布依族、苗族、水族等少数民族民俗风情,形成独特的旅游风景地,是休养、避暑、度假、旅游的好地方。
独山自然风光优美,可开发的旅游资源丰富。主要风景点有深沟山水风光、紫林山原始森林等。近年来,独山积极挖掘旅游资源,特别是人文旅游资源,积极围绕独山花灯、影山文化、黔南事变打造文化“三条主线”品牌,努力使独山的人文景观与国家级荔波樟江自然风景名胜区形成优势互补,相得益彰,力争成为贵州南部旅游线上的新亮点。
独山属中亚热带温润季风性气候,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宜人,当地年平均温度17.2℃,极端最高气温35.5℃,极端最低气温-4.0℃,年降雨量1346mm,无霜期长,有利于发展立体农业和夏季“冷凉”蔬果。近年来,独山整合资源,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其中利用独山特有的冷凉气候资源率先发展西红柿、细刀豆、青菜等各种冷凉蔬菜,并成为独山农民增收的新亮点。
⑹ 贵州的地理位置,还有地形特征
地理位置
贵州地处云贵高原,介于东经103°36′~109°35′、北纬24°37′~29°13′之间,东靠湖南,南邻广西,西毗云南,北连四川和重庆,东西长约595千米,南北相距约509千米。全省土地总面积176167平方千米,占全国总面积的1.8%。
贵州地貌属于中国西部高原山地,境内地势西高东低,自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平均海拔在1100米左右。贵州高原山地居多,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全省地貌可概括分为: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三种基本类型,其中92.5%的面积为山地和丘陵。境内山脉众多,重峦叠峰,绵延纵横,山高谷深。北部有大娄山,自西向东北斜贯北境,川黔要隘娄山关高 1444米;中南部苗岭横亘,主峰雷公山高2178米;东北境有武陵山,由湘蜿蜒入黔,主峰梵净山高2572米;西部高耸乌蒙山,属此山脉的赫章县珠市乡韭菜坪海拔2900.6米,为贵州境 内最高点。而黔东南州的黎平县地坪乡水口河出省界处,海拔为147.8米,为境内最低点。贵州岩溶地貌发育非常典型。喀斯特(出露)面积109084平方千米,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61.9 %,境内岩溶分布范围广泛,形态类型齐全,地域分布明显,构成一种特殊的岩溶生态系统 。
贵州的气候温暖湿润,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温变化小,冬暖夏凉,气候宜人。特别是气候独特的可处。2002 年,省会贵阳市年平均气温为14.8℃,比上年提高0.3℃。从全省看,通常最冷月(1月)平均 气温多在3℃~6℃,比同纬度其他地区高;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一般是22℃~25℃,为典型夏凉地区。降水较多,雨季明显,阴天多,日照少。2002年,9个市州地所在城市中,降水量最多是兴义市,为1480毫米;最少的是毕节市,为687.9毫米。受季风影响降水多集中于夏季。境内各地阴天日数一般超过150天,常年相对湿度在70%以上。受大气环流及地形等影响,贵州气候呈多样性,“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
贵州植被丰厚,具有明显的亚热带性质,组成种类繁多,区系成分复杂。全省维管束植物( 不含苔藓植物)共有269科、1655属、6255种(变种)。植物区系以热带及亚热带性质的地理成分占明显优势,如泛热带分布、热带亚洲分布、旧世界热带分布等地理成分占较大比重,温带性质的地理成分也不同程度存在。此外,还有较多的中国特有成分。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贵州植被类型多样,既有中国亚热带型的地带性植被常绿阔叶林,又有近热带性质的沟谷季雨林、山地季雨林;既有寒温性亚高山针叶林,又有暖性同地针叶林;既有大面积次生的 落叶阔叶林,又有分布极为局限的珍贵落叶林。植被在空间分布上又表现出明显的过渡性,从而使各种植被类型在地理分布上相互重叠、错综,各种植被类型组合变得复杂多样。
地形特征
贵州地貌属于中国西南部高原山地,境内地势西高东低,自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平均海拔在 贵州龙宫喀斯特地貌1100米左右。贵州高原山地居多,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全省地貌可概括分为: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四种基本类型,其中92.5%的面积为山地和丘陵。境内山脉众多,重峦叠嶂,绵延纵横,山高谷深。北部有大娄山,自西向东北斜贯北境,川黔要隘娄山关高1444米;中南部苗岭横亘,主峰雷公山高2178米;东北境有武陵山,由湘蜿蜒入黔,主峰梵净山高2572米;西部高耸乌蒙山,属此山脉的赫章县珠市乡韭菜坪海拔2900.6米,为贵州境内最高点。而黔东南州的黎平县地坪乡水口河出省界处,海拔为147.8米,为境内最低点。贵州岩溶地貌发育非常典型。喀斯特地貌面积109084平方千米,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61.9 %,境内岩溶分布范围广泛,形态类型齐全,地域分布明显,构成一种特殊的岩溶生态系统。
⑺ 关于巫山、巫峡的地理位置
巫山
巫山,是重庆市的东大门,是游览长江三峡的必经之地,是长江三峡库区的重镇。 巫山历史悠久,古迹纷呈,资源丰富。早在204万年前"亚洲最早的直立人--巫山人"就在这里生息繁衍。巫山自然风光独树一帜。闻名中外的长江三峡,巫山就拥有巫峡的全部和瞿塘峡的大部。巫峡以幽深秀丽擅奇天下,峡深谷长迂回曲折,著名的"巫山十二峰"屏列大江南北,尤以神女峰最秀丽。峡中那云雨之多,变化之频,云态之美,雨景之奇,令人叹为观止。唐代诗人元稹传之千古的绝唱"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就是对长江三峡巫山那万古不衰的神韵和魅力的概括。 巫山"三台八景"笼罩着神秘的色彩。"三台"是授书台、楚阳台、斩龙台。 "八景"是南陵春晓、夕阳返照、宁河晚渡、清溪渔钓、澄潭秋月、秀峰禅刹、女贞观石、朝云暮雨。
巫峡
在四川巫山和湖北巴东两县境内,西起重庆市巫山县城东面的大宁河口,东迄湖北省巴东县官渡口,绵延四十公里余,包括金蓝银甲峡和铁棺峡,峡谷特别幽深曲折,是长江横切巫山主脉背斜而形成的。
巫峡又名大峡,以幽深秀丽著称。整个峡区奇峰突兀,怪石磷峋,峭壁屏列,绵延不断,是三峡中最可观的一段,宛如一条迂回曲折的画廊,充满诗情书意。巫峡峡长谷深,迂回曲折,奇峰嵯峨连绵,烟云氤氲缭绕,景色清幽之极,如一条美不胜收的画廊。
清人许汝龙“巫峡”诗中说:「放舟下巫峡,心在十二峰。」这里群峰竞秀,气势峥嵘,云雾缭绕,姿态万千,令人神驰。北岸六峰依次为登龙、圣泉、朝云、望霞、松峦、集仙;南岸也有六峰,但在江中能见到的,依次为飞凤、翠屏、聚鹤三峰,其余净坛、起云、上升三蚩并不临江。如欲游览,须从飞凤峰附近的青石溪溯流而上,到兰厂登岸,才可领略三案的雄姿。因此陆游在「三峡歌」说:「十二巫山见九峰,船头彩翠满秋空。」唐代诗人赞美巫山十二峰的诗句,有「巫山十二峰,皆在碧虚中」;「巫山峨峨高插天,危峰十二凌紫烟」;「巫山案十二,合沓隐昭同」。
唐朝诗人元稹曾赋诗曰:“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可见巫山云雨乃是天下云雨之冠了。 巴东之所以出名,除了那二句“巴东山峡巫峡长,猿啼三声泪沾裳”的诗句外,还与一位名人有关。这位名人就 是北宋名相寇准。寇准原藉山西,19岁时被派往巴东做县令。他在巴东任期三年内,写下了上百首诗文。他在距现在巴东县城约40公里的旧县城内建了一座“秋风亭”,常在此观景吟诗,饮酒作赋。后来寇准当了宰相,秋风亭因此名声大振。此后历任的巴东县令,也就认为秋风亭是个有助官运的吉祥之地,走马上任之前,必先至秋风亭饮酒赋诗,并留宿一夜,以求日后仕图通达。来巴东游历的文人墨客们也极看重秋风亭,常常在此吟诗弈棋作画。至于巴东的百姓,因缅怀寇公政绩,更是把秋风亭视为珍迹。
巫峡区内有不少古址,游人容易见到的,是集仙峰下的孔明碑。此峰形似群仙相聚,上分两叉,很像剪刀插天,故又名剪刀峰。峰下有一长方形白色岩壁,上刻「重崖叠嶂巫峡」六个大字,相传为诸葛亮所书。此外还有一些题刻,饱受风雨侵蚀,字迹模糊。
来到巴东,不可不登临秋风亭。伫立亭中,观四面风景,只见山峦迭翠,大江横流,山风拂面,令人心旷神怡。站在寇准曾经站过的地方,似可领略到这位贤臣良相忧乐天下,济世济民的情怀。在巴东,最出名的风景应该是神农溪,若有时间的话可以去试试神农溪漂流。所没有时间就还是继续上行,去领略巫山的幽深秀丽。
巫峡主要景观有三台(楚怀王梦会巫山神女的楚阳台,瑶姬授书大禹的授书台,大禹斩孽龙的斩龙台)、八景(南陵山顶“南陵春晓”,杨柳坪“夕阳返照”,大宁河口“宁河晚渡”,清溪河上“清溪鱼钓”,宁河渡口“澄潭秋月”,五凤山上“秀峰禅刹”,城西望夫“女观贞石”,高塘观“朝云暮雨”)和十二峰(即江北岸的登龙、圣泉、朝云、神女、松恋、集仙六峰,南岸的飞凤、翠屏、聚鹤、净坛、起云、上升六峰)。宋代诗人陆游诗云:“放舟下巫峡,心在十二峰。”
十二峰中以神女峰最著名,峰上有一挺秀的石柱,形似亭亭玉立的少女。她每天最早迎来朝霞,又最后送走晚霞,故又称“望霞峰”。据唐广成《墉城集仙录》载,西王母幼女瑶姬携狂章、虞余诸神出游东海,过巫山,见洪水肆虐,于是“助禹斩石、疏波、决塞、导厄,以循其流”。水患既平,瑶姬为助民永祈丰年,行船平安,立山头日久天长,便化为神女峰。
⑻ 西坪乡的地理
西坪乡位于甘谷县东北部的渭北干旱山区,东、北与秦安县接壤,西与八里湾乡相连,西北与大庄乡为邻,南面是金山乡。全乡总面积为103.2平方公里,乡政府驻地石坪村西坪街组,距县城45公里,全乡共有21个行政村,120年村民小组,164年自然村,3534户、18192人,均属汉族,全乡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平均海拔1800米左右,最高点海拔1971米;地形被1河6沟分割成10条山梁,沟壑交错、土质瘠薄,多为黑板土,透气性差,总面积10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4055亩,农作物主要以小麦、洋芋、玉米、油菜为主,同时也种植少量莜麦、胡麻、中药材等。
西坪,原称西坪街,据传最早因董、王、郭三姓聚居,取名三房庄,随着人口增长,后改名三合镇,又称西峡坪,1936年(民国25年)改名西坪镇,属通渭管辖,解放后划归甘谷县,先后为第九区、西坪公社、金山公社西坪管区、西坪公社、西坪乡。
在乡党委、乡政府立足乡情,以“种草种树抓生态、修路修田抓基础、养猪养牛抓畜牧、全乡上下抓劳务”为发展思路和工作重点,以启动实施小城镇建设为契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全乡经济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2007年全乡的粮食总产量达10780吨,油菜175吨,马铃薯1.4万亩,地膜玉米16600亩,蔬菜种植500亩,中药材种植500亩,新建果园650亩,种植柴花苜蓿2200亩,年内输转劳务4400多人,创收1700多元。人均纯收入1407元。近三年,相继完成了石坪—四方咀(12公里)、石坪—郭家湾(6公里)、石坪—马家湾(6.5公里)、冯寨梁—冯寨(0.5公里)、颉刘家—燕珍(0.5公里)、杜家护林房—上硬王(2.4公里)、燕珍梁—白家屲(2.7公里)等通达公路建设,同时并拓宽改造了冯寨梁公路。通过这些工程的实施,全面改变了全乡的道路交通状况,全乡大部分村通了班车,极大地方便了群众出行。全乡在石坪、莲花台二村完成了200口沼气建设。实施退耕还林工程3000多亩,荒山造林1.5万亩,全面改善了生态环境。以打造西坪千米一条街为主的小城镇建设工作2007年完成了规划编制,同年8月份通过招商引资,从甘肃佳蒙房地产开发公司引进资金75万元,破土动工修建了850平方米13间铺面的二层商住楼,2008年元月,为西坪街道安装了路灯,极大地方便了街区居民的夜间出行和中学学生的夜间自习活动,亮化了西坪街道。
西坪乡,处于秦岭褶皱带延部分,大部分地区处于祁连山地槽中央地背斜之东端,出露的前寒武系地层有礼辛西部及西小河上游的震旦系,为变质岩及小量火成岩。全乡地形被一河六沟分割成十条山梁,沟壑交错、土质瘠薄、多为红黑板土,透气性差。地表植被覆盖差,水土流失严重。东、北与秦安县接壤,西与八里湾相连,西北与大庄乡为邻,南面是金山乡。行政区划面积103.2平方公里。乡人民政府驻地石坪村石屲自然村,位于北纬34°54′,东经105°26′,距县城45公里。全乡现有村民委员会21个,村民小组120个,自然村164个,总户数3532户,总人口18343人,均属汉族。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400元,在全县处于偏低水平。西坪乡处于我国地形和气候的过渡带,冷暖两种气团常在此区交汇,属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四季降水不均,但降水量年际变化大,时空分布不均,影响农作物产量。全乡年降水量为512毫米,为全县降水量较丰富的地区。平均气温10.2℃,因受地势高低差别的影响,各地气温略有差异,地面温度平均为,最热的7月地面疲软度平均为26.1℃,最冷的1月地面温度平均在-2.6℃。全年无霜期平均188天,最长可达229天,最短的只有157天。初霜期最早出现在9月30日;冻霜期最早出现在3月12日,最晚在5月5月。
教育水平。西坪乡有西坪初级中学,从初一至初三设有十二个教学班,师资力量雄厚,更有想王富贵、王武杰、王雁、王世同等全县有名教师教学,所以学校升学率正在连年上升。
⑼ 龙坪镇的地理位置
龙坪镇地处罗甸县中部,是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东与八总乡、沫阳镇相邻,回南与凤亭乡、答沟亭乡隔河相望,西与逢亭镇相连,北与板庚乡、云干乡接壤。全镇总面积189.97平方公里,土地面积30.07万亩;耕地面积10767亩,其中:田5722亩、土5045亩;宜林面积10.7万亩;宜牧面积5.23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53%。全镇辖区内有县机关、企事业单位103个(含省、州驻县单位)。全年平均气温19.6℃,无霜期达335天,素有“天然温室”之称,早熟蔬菜是其支柱产业之一。镇内交通便利,矿产、土地、水资源丰富,共有企业1583个,工农商市场前景可观。
⑽ 桃坪羌寨的地理环境
桃坪羌寨,在理县东40公里处,距成都市约180公里。该寨是羌族建筑群落的典型代表,寨内一片黄褐色的石屋顺陡峭的山势依坡逐坡上垒,其间碉堡林立,被称为最神秘的“东方古堡”。
桃坪羌寨以古堡为中心筑成了放射状的8个出口,出口连着甬道构成路网,本寨人进退自如,外人如入迷宫。寨房相连相通,外墙用卵石、片石相混建构,斑驳有致,寨中巷道纵横,有的寨房建有低矮的围墙,保留了远古羌人居“穹庐”的习惯。民居内房间宽阔、梁柱纵横,一般有二至三层,上面作为住房,下面设牛羊圈舍或堆放农具,屋内房顶常垒有一“小塔”,供奉羌人的白石神(一块卵状白色石头)。堡内的地下供水系统也是独一无二的,从高山上引来的泉水,经暗沟流至每家每户,不仅可以调节室内温度,作消防设施,而且一旦有战事,还是避免敌人断水和逃生的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