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凹陷区地理位置
❶ 西湖凹陷聚油气带分布的综合评价
本节将前述研究成果加以归纳概括,综合评价西湖凹陷油气运聚成藏问题,旨在指示和确定油气聚集带的分布位置及其成藏的优劣状况,为规划油气勘探布局,提高探井成功率,扩大油气储量等提供水文地质科学依据。油气聚集成藏的适宜条件主要是:从地质上讲,系指有利的生、储油层和地质构造;从水文地质上讲,系指水交替阻滞带内的承压水流动十分缓慢的泄水区;从地球化学上讲,系指处于还原环境的地球化学垒的位置上。以下综合评价凹陷次级构造的上述条件在时、空上的配置关系和组合关系及其油气浓聚成藏上的作用和意义。
1.西部斜坡油气聚集条件
(1)斜坡的南段是西湖凹陷南部始新统生烃凹陷的组成部分,平湖组岩性由暗色泥岩和浅灰色粉、细砂岩夹多层煤层的一套碎屑岩组成。泥岩厚度为1500~2000m,占总厚度的60%,最高可达80%,煤层单层和总厚度(25~40m)在平湖地区为最厚。泥岩有机质丰度为较高等级,煤为高等级,是凹陷内的主要生烃岩。斜坡的北段是西湖凹陷北部中新统生油凹陷的组成部分,龙井组岩性由灰色泥岩、黑色页岩夹灰白色砂岩,含砾砂岩、少量煤层的一套碎屑岩组成,其下伏的花港组岩性由砂岩、含砾砂岩夹泥岩和少量煤层的一套碎屑岩组成。暗色泥岩厚度为1000m左右,最厚为1400m,煤层主要分布在三潭深凹的东西两侧,厚度约10m,最厚为20m。花港组泥岩有机质丰度为低等级,煤为高等级;龙井组泥岩有机质丰度为中、较高等级,煤为高等级;是凹陷内的次要烃源岩。因此,斜坡南段处在多层系的,特别是主要烃源岩及其生烃、供烃的有利位置,油源丰富;斜坡北段处在生烃、供烃层系少,主要是次要生烃岩的位置上,油源不丰;中新世末龙井运动晚于平湖组烃源岩的主要成油期,但早于湿气生成期,花港组烃源岩进入生油门限的时间与龙井运动发生的时间相当,龙井组烃源岩进入生油门限的时间晚于龙井运动。由此可见,斜坡南段十分利于石油运聚和成藏,北段具有油气聚集的条件,但形成具有工业开发规模油气藏的概率较低。
(2)西部斜坡在各烃源岩油气生成后的地质历史过程中始终处在西湖凹陷各研究层砂岩透水层承压水上升水流压降方向前缘的低压带位置上,是个长期隐伏的泄水区。龙井运动的造斜及其定型强化了流体向该带的运移。斜坡位于凹陷深层水分流的西侧,在分流带内又形成了向南流动的水流,并在浙东长垣的南段形成了一个规模较大的滞流区,由此向东、西、南三面撒开流动。这种渗流场流动的总体格局反映了西部斜坡南段的油气主要来自西部深凹西半部和斜坡自身的平湖组、花港组及龙井组(推测可能还有古新统烃源岩的供油),构成复合供烃和聚烃的有利条件。斜坡南段俘获油气的最早时间是早中新世,斜坡自身聚油时间在晚中新世,这种只俘获不外流,且又是多层复合供烃的地段是十分有利于油气浓聚成藏的。而斜坡北段虽亦位于分流带压降方向的西侧,但地下流体又形成了向南流动的分支,表明至少有一部分油气向南分流运移,且北段仅能俘获花港组、龙井组等次要烃源岩的油气,因此,斜坡北段不及南段油气聚集条件好。
(3)自浙东(中央)长垣南段至西部斜坡南段的方向上,各研究层深层水的现代浓度均呈增高变化,形成了浓度垒。假若将其与各研究层同生沉积成因水相比,两者浓度显著发生了倒转,表明经历了沉压埋藏作用水文地质期的后生改造,将沉积成因水由浓到淡改造成为由淡到浓的分布态势。这种水化学倒转现象不是由溶滤作用导致盐化的结果,因为从岩相分布上看,斜坡不可能比西部深凹和中央长垣沉积层提供更多的可溶盐,只能解释为是由于水中溶质在围压状态下随水流持续地运移和积聚的结果。这种聚盐效应与渗流场的流动态势是吻合的。
西部斜坡的温度和地温梯度比中央长垣的高,这种地温增高效应表明沉积体系的热传导、热扩散较慢,分割性和封闭性强。西部斜坡比中央长垣处在更热的地球化学的强还原环境,更利于油气的生成和聚集。
2.中央长垣油气聚集条件
(1)中央长垣南段生烃、供烃层系多,油源丰富;长垣北段生烃、供烃层系少,主要是次要生烃岩,油源不丰。
(2)从西湖凹陷的总体上,烃源岩南北有别,渗流场东西分流,决定了长垣南段各研究层储层在水压驱动作用下,不仅可俘获油源较丰富的西部深凹南段东半部和长垣自身生成的油气,还可俘获由北运移来的油气;长垣北段仅能俘获油源不丰的西部深凹北段东半部和长垣自身生成的油气。
(3)长垣北段在中新世处在压力形成带至东部断阶泄水带的中间地带,属于承压水上升水流的流经地带,不存在相对低压区和滞流区,表明在水压驱动作用下油气向东部断阶运移,在东部断阶油气聚集或流失。龙井运动的造隆及其定型,使长垣北段处在西、东两侧两个高压带夹持的低压带的位置上,但由于长垣北段北端的水压线未闭合,南端的水压线呈撒开状,因此,流体自东、西两个高压带向长垣北段运聚后将沿其南、北两端折向运移,这种流动态势对北段油气的积聚是十分不利的,加之油源不丰,北段难以形成工业规模开发的油气藏。
(4)长垣南段处在西湖凹陷各研究层深层水压力形成带及其分流带的位置上,在分流带内水压由北向南呈递降变化,形成了等水压线排列稀疏呈较窄的舌形向南延伸,流动速率最小的一个规模较大的滞流区,之后直至南端分布的是最低水压区,是承压水上升水流的潜伏泄水区。这种流动态势在地质历史过程中具有继承性和稳定性的特性,不仅表明各研究层渗流场具有明显的叠加性,而且具有随着研究层时代愈新,等水压线排列更为稀疏,流动速率更为缓慢,滞流区规模放大的特点。从长垣中部向南方向上,各研究层深层水现代浓度均呈增高变化,形成了地球化学浓度垒,表征南段是个盐分聚集带。因此,长垣南段是凹陷油气运聚成藏十分有利的地段。
3.东部断阶油气聚集条件
西湖凹陷东部低断阶和东部高断阶主要是河流相沉积,沉积厚度较薄,其生烃和盖层条件比其他地区差。但东部断阶是各研究层深层水上升水流运移指向的一个广阔的泄水带,在地质历史过程中具有稳定性。据此认为油气在水压驱动下向东部断阶运移是一种规律性表现。断阶南段生烃供烃层系多,北段生烃供烃层系少。因此,南段较北段油气聚集条件优越,在有盖层和断裂遮挡的适宜位置有可能找到含油气构造。
❷ 春晓油气田在地图上的位置在哪里
楼主你好,复春晓油气制田是中国在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中开发的一个大型油气田,距上海东南500公里,距宁波350公里的东海海域,所在的位置被专家称为“东海西湖凹陷区域”。这个目前中国最大的海上油气田,由4个油气田组成,除春晓外,还包括平湖、残雪、断桥和天外天等油气田,占地面积达2.2万平方公里,相当于2/3个台湾省。探明的天然气储量达700亿立方米以上,由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和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投资建设。
❸ 西湖凹陷地质特征
1)西湖凹陷是东海陆架盆地浙东坳陷的次一级构造单元,西依海礁凸起,东靠钓鱼岛隆褶带,北以虎皮礁断裂与福江坳陷相隔,南以鱼山凸起伸向东部凹陷带的高带与基隆凹陷相邻,面积约5.9×104km2,沉积盖层最厚约15000~18000m。
区内新生代地层发育齐全,经历了古新世—始新世(33.7Ma以前)断坳阶段、渐新世-中新世(33.7~5.3Ma)热沉降坳陷以及挤压挠曲的构造反转阶段和上新世—第四纪(5.3Ma以来)区域沉降阶段。并在每个构造演化的转折时期都伴随有重要的构造运动,控制了西湖凹陷的构造演化及油气成藏历程。以始新世末的玉泉运动、渐新世末的花港运动、中新世末的龙井运动和上新世末的冲绳海槽运动最为重要,对西湖凹陷演化进程、平湖组煤成烃的生成、运聚、保存都有重要影响(表10-38)。
玉泉运动使西湖凹陷从断陷阶段转化为坳陷阶段;花港运动使西湖凹陷整体升起,遭受强烈剥蚀,最大剥蚀量可达千米,并使盆地从坳陷阶段转化为构造反转阶段,使深凹陷区平湖组含煤岩系有机质开始生烃和开始运聚成藏;龙井运动为一次强烈的抬升、挤压与反转构造运动,全区整体抬升,遭受强烈剥蚀,形成了盆地内大量的反转背斜构造,是区内煤成油气藏最主要形成时期。
图10-105 东海陆架盆地新生代沉积分布略图
(据“75-54-01”天然气攻关报告)
2)西湖凹陷亦有“东西分带、南北分块、带块交织”特点,不同构造部位含煤岩系烃源岩的发育特点不同,形成了多个次级生烃凹陷、3 套储盖组合和围绕生烃中心形成了类型众多的局部构造,决定了区内的油气分布格局及勘探前景。
3)区内自西向东分为保俶斜坡、三潭深凹、中央背斜构造带、白堤深凹、天竺低断阶等构造单元(图10-107),并进一步划分为10个次级构造带。其中,保俶斜坡有平湖构造带、木广迎构造带(迎翠轩、木香榭、广意亭)、初阳-宝石构造带;三潭深凹有柳浪构造带、月亭山构造带;中央背斜构造带有苏堤构造带、西泠构造带、龙井构造带;天竺低断阶有灵隐构造带和北高峰构造带。
4)保俶斜坡是西湖凹陷西部与虎皮礁、海礁、鱼山凸起相衔接的构造单元,勘探程度相对较高,发现了平湖、宝云亭、武云亭、孔雀亭等多个煤成气(油)田;三潭深凹位于保俶斜坡东面,是西湖凹陷沉积厚度最大的深凹,为两侧的保俶斜坡和中央背斜构造带提供油气源,是主要的沉降中心和生烃中心;中央背斜构造带上的背斜构造呈雁行排列,其中,苏堤构造带是目前已知的主要油气富集带,西泠构造带及龙井构造带也钻获良好气流;白堤深凹位于中央背斜构造带和天竺低断阶之间,古近系最大厚度超过万米,南厚北薄,凹陷南部断桥构造带上的断桥背斜为中型煤成气田。
-海底)和“二元”沉积充填阶段(始新统及其以前的断陷型沉积充填阶段、渐新统及其以后的坳陷型沉积充填阶段),为西湖凹陷形成以平湖组为主力烃源岩、花港组为次要烃源岩含煤成气(油)系统的发生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地质条件。
❹ 西湖凹陷煤成气成藏地质特征
(1)不同构造单元形成众多复杂的局部构造圈闭
区内发育有背斜、半背斜、断块、断鼻和潜山、披覆等多种形态构造近200个,成为巨大的捕获油气的有利场所。“东西分带,南北分块”构造格局、多期构造运动和多期次构造反转致使局部构造在不同构造单元分布不均,类型不同。
在保俶斜坡区北部,“因断而生,依断而存”特点突出,由NNE、NE走向同生正断层形成断阶,与NNW、NW向断层结合,在平湖组及花港组中构成了断块、断鼻等构造圈闭。由于圈闭形成时间早,长期处于相对高部位又紧邻深凹陷生烃中心区,为煤成烃的早期储聚提供了有利的地质条件,形成多个以断块为主的油气田。如武云亭油气藏,为始新统断块油气藏,由于多次NE向和NW向断层的切割,形成了8个断块,总体呈NE向展布,延伸长度达29km。
在中央背斜构造带,以背斜及半背斜构造为主,断裂主要发育在下构造层,构成了玉皇、龙井、西泠、苏堤构造带呈雁行排列,形成以背斜为主的油气田。春晓油气田位于中央构造带苏堤构造带的南端,是在中新世末龙井运动挤压作用下形成的大型背斜构造(图10-129),构造南北长约24km,其上发育有一系列呈NNE向展布东倾西掉的逆断层和4个高点,都具有东缓西陡特征。由于春晓构造为凹中隆,有利于油气运聚,成为西湖凹陷中最大的油气田,油气层累计厚度超过120m,其中5层测试累计日产天然气162×104m3、凝析油204m3。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330.43×108m3,凝析油地质储量246.2×104t,探明含气面积19.3km2,储量丰度高达18.72×108m3/km2,属高丰度的大型气田。
由于生烃和排烃早,区内早期形成,后期破坏不严重的圈闭,其充满度将较高,应是勘探首选目标。近期勘探的秋月、湖心亭等背斜,虽然圈闭幅度较小,但是紧邻生烃凹陷中心,圈闭形成相对较早,断层不发育,其充满度较保俶斜坡其他油气田高就是例证。
(4)西湖凹陷煤成气、油藏纵向分布特点
勘探成果表明,西湖凹陷煤成气(油)具有下列特征:纯煤成气藏少见,以凝析煤成气藏为主,带油环;煤成气以湿气为主,地面天然气干燥系数C1/C1-C5一般为85%~95%,但总体上呈现上油下气的垂向分布格局,即平湖组以凝析气藏、轻质油藏为主,属自生自储型内储式原生油气藏;花港组以黑油油藏、干气藏和凝析气藏为主,主要为源自下伏始新统的下生上储型近储式油气藏(部分源自花港组本身)。按压力状态可分为以平湖组为代表的超压煤成气(油)藏(压力一般为1.25~1.5,最高可达1.8)和以花港组为代表的常压煤成油气藏(压力系基本上为1±),平湖组顶部和花港组底部为常压与高压的过渡带,该过渡带是西湖凹陷目前所发现的煤成气(油)藏的主要分布区。煤成气(油)分布特征显示了构造演化历史所导致的油气运聚条件的差异。
❺ 西湖凹陷浙东中央背斜带含油气系统
叶加仁1顾惠荣2李纯洁2
(1.中国地质大学石油系,湖北武汉430074;2.上海海洋石油局,上海)
【摘要】文中应用含油气系统理论,分析了西湖凹陷浙东中央背斜带含油气系统构成的基本地质要素和成藏作用过程,划分了4个含油气系统,并进行了比较评价。作者认为该区具良好的含油气系统形成的地质要素和较为复杂的成藏作用过程,具备形成大、中型气田的基本油气地质条件,其中平湖组—花港组系统是最主要的含油气系统,具广阔的天然气勘探前景。
【关键词】浙东中央背斜带;含油气系统;地质要素;成藏要素;成藏作用;天然气;
评价
西湖凹陷位于东海陆架盆地的东北部,面积约4.6×104km2。新生代最大沉积厚度超过10000m[1,2]。现有勘探与地质研究成果充分证实,它是一个天然气资源十分丰富的凹陷,是东海陆架盆地油气勘探的主战场。浙东中央背斜带位于西湖凹陷的中央部位,东邻白堤深凹,西接三潭深凹,主体呈NNE向展布,自北往南由玉泉、龙井、西泠及苏堤等4个呈雁行排列的构造带组成,已发现了苏堤和西泠两个油气富集带,是目前西湖凹陷寻找油气的主要场所之一[3,4]。研究区新生代地层自下而上分别由古新统(?)、始新统平湖组、渐新统花港组、中新统龙井组、玉泉组和柳浪组、上新统三潭组及第四系东海群组成,以始新世末的玉泉运动和中新世末的龙井运动为标志。本区历经断陷、坳陷和区域沉降3个构造发展阶段,并分别发育拉张性正断裂、压性断裂及剪切平移断裂为主的断裂系统[5]。研究区局部构造发育,具备良好的石油地质条件,是油气运移余聚集的理想场所。但由于区内钻井较少,缺乏系统的油气地质资料,基础研究相对薄弱,对油气生、排、运、聚、散规律及其时空配置关系的认识尚待进一步深化。
本文应用含油气系统的理论与方法,对浙东中央背斜带油气系统组成的基本地质要素与成藏作用过程进行综合分析,以系统认识油气分布规律,优化勘探目标选择,推进中央背斜带的油气勘探与开发进程。
1油气系统的基本要素
含油气系统的基本地质要素为烃源岩、储集岩、盖层及上覆岩层。其中烃源岩为油气系统提供必不可少的流体来源,储集层为油气系统提供重要的赋存空间,盖层控制了含油气系统的有效边界,而上覆岩层则影响着油气系统的一些重要物理过程[6]。
1.1烃源岩
西湖凹陷属陆缘裂谷盆地[7]。从区域上看,西湖凹陷纵向上发育古新统、始新统、渐新统及中新统四大烃源岩系,烃源岩类型有泥岩与煤两种。
已有钻探成果表明,对浙东中央背斜带而言,其烃源岩主要发育于盆地发展的断陷期和坳陷期,烃源岩以始新统平湖组为主,渐新统花港组为次,中新统源岩具局部意义,主要有泥岩和煤两种。在有机质丰度上,平湖组和玉泉组泥岩属中或中偏高级别,是较好的烃源岩系,花港组下部泥岩的有机质丰度也达到烃源岩标准。平湖组与花港组内赋存的煤大部分为潮坪沼泽相沉积,有机质丰度高,保存条件良好;中新统内的煤主要为滨湖沼泽相与河滩的岸后沼泽相沉积,其有机质丰度相对较低。另外,根据已获油气的有机质化学性质、东海陆架盆地成盆及沉积演化史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推测,在平湖组以下地层(古新统)还可以存在类型较好、丰度较高的源岩。
干酪根元素分析表明,本区烃源岩的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Ⅲ型,其中煤的有机质类型比泥岩稍好,以Ⅲ1型为主。干酪根的类型决定了有机质热演化的产物特点,本区的有机质主要转化产物为气态烃和低比重的液态烃,是形成天然气的重要物质基础,并由此决定了本区油气勘探的方向。
烃源岩有机显微组分分析表明(表1),本区烃源岩中脂镜组与镜质组含量最为丰富,为主要组分;类脂组为次要成分;腐泥组与惰质组含量最少,为微量组分。在纵向分布上,自平湖组至柳浪组泥岩镜质组含量逐渐增加,而脂镜组含量则逐渐减少;煤的有机显微组分的纵向变化也有相似的规律。这说明平湖组和花港组烃源岩的有机显微组分优于龙井组、玉泉组和柳浪组。
表1浙东中央背斜带泥岩与煤有机显微组分含量统计表
1.2储集层
浙东中央背斜带的储集岩为砂质岩,粒度从粉砂到砂砾都存在,其中以细砂岩、粉砂岩为主。钻探已揭示的含油气层为渐新统花港组和始新统平湖组,其中又以花港组最为集中和重要,是研究区目前主要的勘探目的层系。花港组的储层砂岩主要为岩屑长石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少量为岩屑石英砂岩、长石砂岩和长石石英砂岩;砂体类型主要为浅湖砂坝和河口砂坝。
研究区具一定储集和渗透能力的砂层主要分布于1900~3200m井段,单层厚度几至几十米不等。统计分析表明,大部分样品的孔隙度为10%~25%(图1),渗透率则多小于500×10-3μm2(图2)。在横向上,孔隙度与渗透率自南而北有逐渐变差的趋势;纵向上,孔隙度与渗透率随深度增加而逐渐减小,且渗透率与孔隙度具明显的对数线性相关关系。
图1浙东中央背斜带砂岩孔隙度直方分布图
图2浙东中央背斜带砂岩渗透率直方分布图
1.3盖层
本区自始新世以来处于湖泊、河流相为主的沉积体系,发育了多套泥质岩沉积,泥质岩成为本区的主要盖层[8]。泥岩的封盖能力受控于自身的物性、孔隙结构及其纵横向发育与展布情况,同时在异常高压带及混合压实带中由于本身的高压对油气形成良好的遮挡。总体来看,浙东中央背斜带的泥岩盖层可对油气形成区域性遮挡,其中2300m以上的泥岩封盖能力相对较差,2300~3200m较好,3200m以下的最好。从区域上看,花港组及其以下地层的盖层条件普遍较好,花港组上段泥岩为本区的区域性盖层。
对浙东中央背斜带油气运聚最具意义的封盖机制为毛管压差和欠压实超压两种,烃类浓度异常封盖也起一定的作用。
1.4上覆岩层
由于本区烃源岩主要为始新统平湖组,因此,上覆岩层包括渐新统花港组、中新统龙井组、玉泉组和柳浪组、上新统三潭组及第四系东海群。从本区始新统平湖组的埋藏深度上看,除位于背斜带最北部的极少数构造埋深较浅外,其他构造上的埋深都大于3000m,且多为3200~4000m,也即平湖组烃源岩的上部覆盖有3200~4000m的地层。另外,本区各组地层具有较高的地温梯度,这对烃源岩的成熟与油气保存起了较好的作用。
2油气系统的成藏作用
油气系统的地质作用包括圈闭的形成及烃类的生成、运移和聚集过程。这些成藏作用有序地发生,最终形成油气聚集。
2.1圈闭形成
圈闭是油气藏赋存的场所。没有圈闭,就不可能形成油气藏。圈闭自身的条件、空间位置及形成等决定着圈闭聚集油气成藏的有效性。
2.1.1圈闭条件
据现有资料,构造圈闭是浙东中央背斜带的主要圈闭类型,其中以背斜、半背斜圈闭为主,断块圈闭为次。成因上,本区含油气圈闭主要为渐新统、中新统挤压背斜上下叠置而成的复合型构造;形态上,多为受逆断层控制和北西向断层切割的挤压长轴背斜或半背斜,构造轴线与区域构造线走向基本一致,呈北北东向雁行排列。就圈闭自身的条件而言,其储层、盖层及遮挡条件均较良好。
2.1.2圈闭配置关系
研究区内各局部构造具有两期形成、复合型的特点,主要构造形成于渐新世中期,定型于中新世末期的龙井运动[9]。区内主要烃源层始新统平湖组在中新世进入生油高峰,现处于高成熟-过成熟阶段。显然,构造形成早于烃源岩的成熟期与烃类的运移期,属有效构造。位置上,各构造带均处于不同的高生烃潜力区内或附近,位于烃类运移的最佳通道之上,是烃类聚集的理想场所。
图3浙东中央背斜带A点源岩生烃史图
2.2生、排烃历史
烃类生成是油气运移、聚集及成藏的物质基础,更是油气系统存在的前提条件。本次研究应用盆地模拟技术,定量模拟恢复浙东中央背斜带主要烃源岩的生、排烃历史。
2.2.1生烃史
模拟结果表明(图3),纵向上,平湖组的生烃强度最高,为本区主要的生烃岩系;古新统源岩的生烃强度次之,花港组源岩的生烃强度相对较小;横向上,靠近凹陷深部位源岩的生烃强度大于背斜带中心部位源岩的生烃强度;在中央背斜带上,南部源岩的生烃能力优于北部源岩。总体上,平湖组源岩在渐新世末期进入成烃期,古新统源岩整体在渐新世末期进入生烃高峰期,花港组源岩进入主生烃期的时间较晚。
2.2.2排烃史
就层位而言,始新统平湖组源岩的排烃强度最高,为主要的排烃层位;古新统源岩排烃强度次之,但其排烃开始时间早;渐新世花港组源岩排烃强度最小,且有效排烃源岩分布范围较小,其烃类排出仅具局部意义。
单位时间的排烃曲线表现为“多峰型”,烃类排出具阶段性、多期次幕式排烃的特点(图4),遵循“压力增长-岩石微破裂-烃类排出-微裂缝弥合”这一往复过程[10]。总体上,从排烃强度曲线中可明显地划分出两期主排烃事件,不同层位烃源岩的排烃期有所差异:古新统源岩的排烃期为40~10Ma左右;始新统平湖组的排烃期为25~5Ma左右;渐新统花港组源岩的排烃期自15Ma左右开始,一直延续至今。
图4浙东中央背斜带A点源岩单位时间排烃史图
3油气系统的划分与评价
3.1油气系统划分
在含油气系统研究中,首先应解决的是含油气系统的划分问题。然而,由于不同盆地具体情况的不同以及研究者侧重点的不同,含油气系统的划分在不同盆地之间因而难以有统一的划分依据,即使对同一盆地的含油气系统划分也会因人而异。在本次研究中,我们采用Magoon于1992年提出的以有效烃源岩、主要储集岩名称和表示系统可靠性的符号来命名的方案[11]。
西湖凹陷浙东中央背斜带主要发育有4套源岩,即始新统平湖组、渐新统花港组、中新统及古新统。因此,研究区也存在分别以平湖组、花港组、中新统和古新统为源岩的含油气系统。
平湖组含油气系统的源岩为平湖组的暗色泥岩和煤,烃源岩成熟度高,在背斜带的大部分地区已进入湿气带,其中在龙井构造带及其以西的三潭深凹已处于干气带;储集层为平湖组、花港组及龙井组砂岩,并以花港组为主;生储盖组合型式有自生自储和下生上储两种,并以下生上储型为最重要。该系统定名为平湖组-花港组(!)。
花港组含油气系统的源岩为花港组暗色泥岩与煤,烃源岩在三潭深凹、背斜带和白堤深凹大部分处于生油窗内,其中在龙井构造带以西的三潭深凹已全部进入湿气带;储集层为花港组和龙井组砂岩,并以花港组为主;生储盖组合型式有自生自储和下生上储两种,并以自生自储型为最重要。该系统定名为花港组-花港组(!)。该系统为本区次要的含油气系统。
古新统含油气系统的源岩为古新统暗色泥岩,烃源岩有机质演化程度高,预计大部分地区已进入干气带;储集层可能有前第三系各时代的潜山、古新统、平湖组及花港组砂岩;生储盖组合类型可能有新生古储、自生自储和下生上储型等,并以新生古储型可能为最重要。由于本区钻井尚未钻至揭露古新统及其以前各时代地层,该系统暂命名为古新统-古潜山(?)含油气系统。
另外,在浙东中央背斜带北部地区(龙井构造带及其西部深凹地区)的中新统源岩已达到成熟门限,可为本区提供一定的油气来源,成为有效的烃源岩。也即在北部地区可能存在以中新统为源岩的自生自储型含油气系统,可暂命名为中新统-中新统含油气系统(?)。但其地理分布范围较局限,仅具局部油气勘探意义。
3.2油气系统特征
目前本区钻探揭示的油气藏主要分布于渐新统花港组内,且主要赋存的是天然气。油气源对比分析表明,花港组内的油气主要来源于下伏平湖组烃源岩。因此,平湖组-花港组(!)系统是本区最主要的含油气系统。
综合各项研究成果,可编制出浙东中央背斜带上主要的含油气系统-平湖组-花港组(!)系统的事件图(图5)。该系统的烃源岩主要为始新统平湖组暗色泥岩和煤,形成的地质年代为距今48~38Ma;储集层为花港组、平湖组和龙井组,并以花港组下段砂岩为主,地质年代距今35.4~29.1Ma;盖层有花港组、平湖组及龙井组泥岩,其中区域性盖层主要为花港组上段的较纯泥岩,地质年代距今29.1~23.3Ma;上覆岩层为渐新统花港组至第四纪东海群,地质年代距今35.4Ma至今。平湖组烃源岩在中新世进入生油高峰,油气生、排、运、聚的时间为距今23.3Ma至今;圈闭形成期主要为平湖组沉积末期至中新统沉积末期,系统的关键时刻为中新统地层沉积末期(7.0Ma);随后进行了油气藏的保存时期,保存时间为7.0Ma至今。
图5浙东中央背斜带平湖组-花港组(!)油气系统事件图
3.3油气系统评价
3.3.1生成-聚集效率
通过计算某系统所发现的原始地质储量与其有效源岩生成的油气总量的比值(油气生成聚集效率)可评价一个含油气系统的效率。通常认为,GAEs>10为非常有效的含油气系统,1~10为中等有效的含油气系统,而<1的为低效的含油气系统[12]。根据浙东中央背斜带的油气资源评价结果和目前油气勘探成果,可计算出本区含油气系统的天然气生成聚集效率为1.21%,属中等有效的系统。
但需要指出的是,与国外成藏组合相对比较简单的海相含油气盆地不同,我国陆相含油气盆地具多套烃源岩和储集层,油气生成与聚集具多阶连续、多源复合的特点,普遍形成复式油气区,一套湖成烃源岩往往形成成藏组合不同的多个含油气系统。对浙东中央背斜带而言,烃源岩有4套,且不同烃源岩层所生成的油气常常复合充注于同一储集层(花港组)之中。另外,从区域上看,背斜带内聚集的油气应是中央背斜带自生油气与邻近的白堤深凹与三潭深凹联合充注的结果。因此,上述“油气生成聚集效率”的概念在中国陆相含油气系统的评价中应用局限。为此,本次研究根据烃源岩生、排烃史的模拟结果,计算不同源岩的排烃效率,以从不同侧面评价含油气系统的效率。
计算结果表明,浙东中央背斜带上各烃源岩层的排烃效率存在较大的差别。其中古新统含油气系统的排烃效率较高,可达62%左右,但由于该系统的保存时间较长,影响油气运聚的因素较复杂,故该系统的最终油气生成聚集效率可能不会太高;始新统平湖组含油气系统的排烃效率在不同的地理部位基本相同,大致为65%左右,计算结果较为可信,且由于该系统的保存时间适中,油气运聚条件良好,故该系统可以保持较高的油气生成聚集效率;渐新统花港组含油气系统的排烃效率在平面上变化较大,在靠近生烃深凹处具有较高的排烃效率,可达70%左右,而在构造高部位处的排烃效率则急剧下降,甚至无烃类的排出,故其综合油气生成聚集效率相对较低;中新统含油气系统的烃源岩有机质受热时间较短,源岩具较低的成熟度,生烃能力受到极大的限制,推测其排烃效率和油气生成聚集效益较低。
3.3.2油气系统类型
通常由可采油气储量计算的气/油比(GOR)(ft3/bbl)可以把含气系统与含油系统区别开来。一般地,把GOR大于20000(3562m3/m3)的系统称为天然气系统,位于5000~20000(891~3562m3/m3)范围内的称为凝析油系统,而小于5000(891m3/m3)的则称为石油系统。
对整个西湖凹陷而言,其探明储量的气/油比为2160m3/m3,控制储量的气/油比为3306m3/m3,预测储量的气/油比为3403m3/m3,探明+控制储量的气/油气比为2879m3/m3,探明+控制+预测储量的气/油比为2992m3/m3。因此,西湖凹陷的含油气系统整体上属凝析油系统。
对浙东中央背斜带而言,其控制量的气/油比为8331m3/m3,预测储量的气/油比为3583m3/m3,控制+预测储量的气/油比为5668m3/m3。因此,浙东中央背斜带的含油气系统整体上属天然气系统。另外,从已发现的油气田(藏)的组成上看,其气/油比较高,多属天然气系统。显然,研究区的油气勘探应以寻找天然气为主。
总之,西湖凹陷浙东中央背斜带具良好的含油气系统形成的地质要素和较为复杂的成藏作用过程,具备形成大、中型气田的基本油气地质条件。它发育多个类型不一的含油气系统。其中平湖组—花港组是最主要的含油气系统,具广阔的天然气勘探前景。
参考文献
[1]郭振轩.东海地质构造特征及油气远景[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88,8(3):35~41.
[2]李贤庆,钟宁宁,熊波等.西湖坳陷煤系烃源岩的有机质热演化研究[J].中国煤田地质,1997,9(1):33~36.
[3]顾惠荣,李上卿,钨庆良.东海西湖凹陷苏堤区大中型气田目标评价[J].海洋石油,1998,(4):1~5.
[4]叶加仁,韦必则,周平等.东海西湖凹陷地下流体动力场研究[J].中国海上油气(地质),1999,13(4):255-260.
[5]许薇龄,乐俊英.东海的构造运动及演化[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88,8(1):9~21.
[6]Magoon L B,Dow W G.The petroleum system[J].AAPG Memoir 60,1994:3~24.
[7]杨兆宇.东海新生代沉积盆地的类型和成盆期[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92;11(1):8~12.
[8]陈琳琳.东海西湖凹陷平湖组沉积环境演化[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98,18(4):69~78.
[9]任征平,工坚勇.东海春晓构造成藏条件分析[J].海洋石油,1999.(1):7~l1.
[10]叶加仁,赵鹏大,陆明德.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油气地质动力学研究[J].中国科学(D辑),2000,30(1):40~46.
[11]Magoon L B.IdentiIied petroleum systems within the United States-1992 [A].Magoon.L B ThePetroleum System—Statusof Research and Methods[C].1992 USGS Bulletin,1992,2007:2~11.
[12]Magoon L B,Dow W G,编.张刚译.含油气系统——从源岩到圈闭[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7.
❻ 介绍一下东海油气田
东海目前有“春晓”“天外天”等油气田,根据科学资料显示:东海大约有石油180亿桶,其中可采量为80亿桶;天然气600亿立方米,其中可采320亿立方米。
❼ 海域煤成气区资源潜力及勘探有利区
海域含煤成气区面积很广,勘探程度总体很低,目前已在东海盆地西湖凹陷和丽水凹陷、珠江口盆地,以及琼东南盆地、莺歌海盆地等5个含煤-含气(油)盆地(凹陷)找到了26个气(油)田,其中有22个为煤成气田或以煤成气与湖相油型气混源。在琼东南盆地形成了崖13-1、崖21-1、崖35-1等煤成气聚集带,发现了崖13-1大型煤成气田;在莺歌海盆地形成了东方1-1、乐东15-1等煤成气聚集带,发现了东方1-1、乐东22-1等大型煤成气田;在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形成了平湖、春晓-天外天、龙井-玉泉等煤成气(油)聚集带,发现了春晓、平湖、宝云亭、天外天、残雪、断桥等多个大中型煤成气(油)田。虽然目前还没有发现特大型煤成气田,但是主要盆地(坳陷)都发现有大型煤成气田,大型煤成气田储量占该区储量的83.46%(表13-25)。
表13-25 海域含煤成气区资源探明率及气田储量分级统计表
(据陈思忠等,2003)
❽ 东海在中国地图的什么位置
东海抄在中国地图的东边。整个袭海区介于北纬23°00′~33°10′,东经117°11′~ 131°00′之间。
它北起中国长江口北岸到韩国济州岛一线,与黄海毗邻,东北面以济州岛、五岛列岛、长崎一线为界,南以广东省南澳岛到台湾省本岛南端一线同南海为界,东至日本琉球群岛。
位于中国大陆和台湾岛 、日本琉球群岛和九州岛之间。并经对马海峡与日本海相连,濒临中国的沪、浙、闽、台4省市。面积77万多平方公里。
(8)西湖凹陷区地理位置扩展阅读
东海是中国、日本、韩国等国的海洋战略要地。该海域存在着中日双方的钓鱼岛及其附近海域领土争端,以及中日东海油气田问题和中韩专属经济区划界问题和苏岩礁问题。
在东海大陆架上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石油资源。中国从1974年开始就在东海进行石油、天然气勘测,并发现了多个油田。
在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区域有春晓、平湖、残雪、断桥、天外天等油气田,占地面积达2.2万平方公里,相当于2/3个台湾省。
❾ 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
(1)西湖凹陷是中国近海海域油气前景最好的富煤成气(油)凹陷之一
因多种因素,从20世纪末期以来,西湖凹陷油气勘探进程放缓,对西湖凹陷油气地质特征研究进展不大。原地质矿产部上海海洋地质调查局在“七五”期间就明确提出了西湖凹陷的三个油气富集区带:“平玉春”油气富集区、“柳龙三”潜在油气富集区、和东部及北部有希望含油气区(图13-73)仍然是现在的主攻方向。
“平玉春”油气富集区位于西湖凹陷中南部,是以区内平湖、玉泉、春晓3个构造命名,面积12000km2,包括平湖油气富集带、苏堤油气富集带、西泠潜在富集带、初阳潜在富集带。在平湖油气富集带、苏堤油气富集带发现了多个油气田。最近在孔雀亭、金鼓构造深层获高产油气流。
平湖油气富集带是油气长期运聚的指向区,每个断块都具有形成油气田的地质条件,是区内勘探成功率最高的区带,是斜坡断裂带群体组合成大油气田的有利勘探领域。
苏堤油气富集带位于中央背斜带南端,是凹中隆组合构造大油气田的勘探领域,也是油气长期运聚的指向区,勘探成功率高;西泠潜在富集带位于中央背斜带中段,是找寻背斜构造油气有希望地区,勘探程度较低,地质情况相对比较复杂;初阳潜在富集带位于保俶斜坡南端是勘探古新统—始新统油气的有利区带,勘探程度最低。因此,该油气富集区仍然是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的主要勘探区。
“柳龙三”潜在油气富集区位于西湖凹陷中北部,包括柳浪构造带、龙井构造带和三潭构造带,面积近万平方千米,新生代沉积厚达15000m。“六五”期间,曾在龙井构造带二、三、四号构造分别钻龙井1井、东海1井、龙井2井,各井油气显示都很活跃,并在龙井1井钻遇高压气层,龙井2井在龙井组底部试获1.4×104m3/d天然气,因多种原因测试工作不完善,未进一步开展勘探。由于区内具有古新世—始新世以及渐新世—中新世两个生气中心,可提供充足气源,并发育有大中型局部构造,具备必要的油气成藏条件,是值得重视潜在的油气富集区。此外,在西湖凹陷东部的天竺低断阶、玉屏风高断阶和北部的玉皇构造带也可能是煤成气烃源发育区,但勘探程度更低,需要进一步开展勘探前期的评价和研究。
(2)据全国第三次油气资源评价资料,西湖凹陷油气资源量为46.64×108t油当量
目前,石油探明程度为4.16%,天然气探明程度为1.8%。油气资源中有80%赋存于古近系、平湖组和花港组的中、深层(图13-74、表13-24)。
据上海海洋油气分公司最新研究成果,西湖凹陷各构造单元的油气地质资源潜量,以保俶斜坡最大,占西湖凹陷总量的50%;其次是中央背斜构造带为32%。在中央背斜构造带中,苏堤构造带为西湖凹陷总量的10%;龙井-西泠构造带为西湖凹陷总量的16%。表明苏堤构造带、保俶斜坡、龙井-西泠构造仍是近期西湖凹陷最值得进一步加强勘探的有利区带,可望获得更多的大中型煤成气田。
保俶斜坡是以断块和断背斜圈闭为主,以往勘探工作集中在平湖构造带和宝云亭构造带,近期在孔雀亭断块深部平湖组试获高产气(油),表明在平湖西断裂以东的所有断块和断背斜都具有形成煤成气(油)藏的地质条件。
图13-75 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近期勘探的构造
(据上海石油海洋地质局,2011)
当时,虽然有多口钻井在深部也发现良好油气显示,受地质认识以及海上钻井和测试工艺技术的制约,未能获得工业油气流。近期勘探及研究成果表明,西湖凹陷深层(>3800m)有丰富的油气资源,圈闭发育,具备形成大型煤成气(油)田的资源基础。深层油气资源以苏堤构造带最好;保俶斜坡及龙井-西泠构造带次之;三潭和白堤深凹也具有前景,是未来勘探的潜力区带。
西湖凹陷是东海陆架盆地油气资源最丰富的凹陷,也是中国近海海域前景最好的富煤成气(油)凹陷之一,煤成气(油)资源潜力巨大,各类圈闭发育,具备形成多种类型煤成气(油)田的资源基础,并且紧邻经济最发达的长江三角洲、钱塘江三角洲,所发现的油气资源能及时地得到最充分的利用,水深不大,多小于200m,加之有平湖油气田等的勘探开发经验,证明了紧邻经济发达地区的海上中小型油气田群体组合勘探开发也有较高的经济效益,也可以进一步缓解东部沿海能源紧张,有助于提升东海的战略地位,值得加速勘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