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理信息 » 高中地理大气环境保护教案

高中地理大气环境保护教案

发布时间: 2021-02-13 23:19:24

Ⅰ 地理的关于环保的教案

古往今来,地球妈妈用甘甜的乳汁哺育了无数代子孙。原来的她被小辈们装饰得楚楚动人。可是,现在人类为了自身的利益,将她折磨得天昏地暗。人类只有一个地球;而地球正面临着严峻的环境危机。“救救地球”已成为世界各国人民最强烈的呼声。

我为周围环境的恶化而感到心痛,我想:作为未来接班人的青少年,如果不了解人类环境的构成和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无视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不去增强环境保护意识,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的话,我们的生命将毁在自己的手中,老天将对我们作出严厉的惩罚。为此我下定决心要从我做起爱护环境,保护我们这个赖以生存的家园,做一个保护环境的卫士。

在刚过去的一年中,我积极参加学校开展的植树活动,带领我们初一(6)中队的班干部创立了“绿色天使”植绿护绿小组,鼓励队员们在校园里认养了一棵小树苗,利用课余时间给它梳妆打扮,为它长成参天大树打下了基础。在学校组织的“让地球充满生机”的签字活动中,我郑重地在上面签下自己的名字,并写下了自己对环保的决心和期望,对美好未来的憧憬。我积极参加学校在世界环境日举行的有奖征稿,认真查阅、收集各类资料,进行社会调查,撰写有关环境治理设想方面的文章,我经常去参加学校组织的环保讲座,观看环保方面的录相带,积极参预环保知识问答调查活动,认真填写每一项提问。我参与了“红领巾植绿护绿队” 的网站建设,在上面发布大量的环保图片和环保知识,以及关于环保的各方面的法律知识,我国在环保方面发展动向、世界各国的环境保护情况;每个月我都利用网络、报纸,查找一些最新的不同的专题和板块“环保资讯”来告诉大家;还定期制作一些宣传板来宣传环保知识和生活中的环保常识。提高了大家的环保意识;号召同学们从不同的方面来关爱自己的家园,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为周围的环境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我积极动员身边的人一起来依法保护和建设人类共有的同样也是仅有的家园,为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人类的文明做出贡献。我还和同学们共同发起“养一盆花,认养一棵树、爱惜每一片绿地,让我们周围充满绿色”和 “小用塑料袋不使用泡沫饭盒和一次性筷子,让我们远离白色污染”的倡议。让我们放下方便袋,拿起菜篮子,让我们共同走向美好的绿色的明天,走向辉煌、灿烂的未来!

据我收集到的一份报告说:“环境问题是由于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源所造成的。触目惊心的环境问题主要有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噪声污染、食品污染、不适当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这五大类。”一个个铁一样的事实告诉我们,它们像恶魔般无情地吞噬着人类的生命。它威胁着生态平衡,危害着人体健康,制约着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它让人类陷入了困境。为此我作出宣告:“只要我们——人类有时刻不忘保护环境的意识,有依法治理环境的意识,地球村将成为美好的乐园”。未来的天空一定是碧蓝的,水是清澈的,绿树成荫鲜花遍地,人类可以尽情享受大自然赋予我们的幸福。

“真正检验我们对环境的贡献不是言辞,而是行动。”虽然我现在做得只不过是一些微小的事,但是我坚信要是我们人人都有保护环境的责任心,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携手保护我们的家园,自然会给人类应有的回报。在温暖的摇篮——草原上小憩;在慈祥的笑脸——天空下成长,在爱的源泉——河流中沐浴

高中地理——大气环境

第二章 大气环境预习要点
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1.大气中臭氧、二氧化碳、水汽的作用:
2.对流层的特点是:
3.平流层的特点是:
二、大气的热力状况
4、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包括:
5.大气的保温作用是指
三、大气的运动
6.热力环境示意图的画法
7.水平气压梯度力的特点
8.近地面风向与高空风向的不同
四、全球性大气环流
9.近地面的气压带与风带的分布情况(画图)
10.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的规律是——

11.海陆分布使亚洲、太平洋气压中心随季节变化而变化的情况是
12.东亚、南亚季风环流的风向是——----————————————,
成因是
五、常见的天气系统
13.冷锈过境时、过境后的天气状况是———
14.暖锋过境时,过境后的天气状况是———
15·影响我国天气主要的锋面是—
16.请画出气旋、反气旋的气流状况并说明其天气特征?
六、气候的形成和变化点
17.气候的形成因子包括
18.以北半球为例分析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的不同
19.分析气候类型的一般方法是
七、气候资源
20.特点有———
21.气候资源对农业的影响是———。
22.气候资源与建筑的关系是———。

八、气象灾害及其防御
23.台风的分布、时间、危害、防御措施是
24.暴雨的分布、时间、危害、防御措施是———
25.干早的分布、时间、危害、防御措施是———
26.寒潮的分布、时间、危害、防御措施是
九、大气环境保护
27.全球变暖的原因、危害、措施
28.臭氧层的破坏原因、危害及保护措施
29.酸雨的成因、危害、措施

参考答案
1.臭氧吸收紫外线;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水汽既吸收红外线,又是成云致雨的必要物质。
2.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大气对流运动显著,天气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密切。
3.随高度增加,温度升高,大气平稳以水平运动为主,有利于高空飞行。
4.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臭氧、二氧化碳、水汽、尘埃对太阳辐射的选择性吸收;空气分子等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
5.对流层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水汽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使大气增温,同时放出长波辐射,其中射向地面的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了保温的作用。

6.课本上的热力环流图。我贴不上。。
7.垂直于等压线并由高压指向低压。
8.高空风向与等压线平行,而近地面风向因受摩擦力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有一个交角。
9.A.信风带
B.西风带
C.极地东风带
1.赤道低压带
2.副热带高压带
3.副极地低压带
4.极地高压带

10.以北半球为例,气压带、风带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11、夏季:亚洲——形成亚洲低压 太平洋——形成夏威夷高压
冬季:亚洲——形成亚洲高压 太平洋——形成阿留申低压
12.东亚: 夏季——东南季风,冬季——西北季风
南亚: 夏季——西南季风,冬季——东北季风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重要原因,其次是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位移,如南亚夏季西南季风就是这样形成的。
13.过境时出现大风、雨雪天,过境后气温下降、气压上升、天气转好。其雨区主要在锋前。
14.过境时多出现连续性降水,过境后,气温上升、气压降低,天气转好。其雨区在锋后。
15.冷锋。如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冬季我国的寒潮、冬春季节出现的沙尘暴。
16.课本上的气压带和风带图,,报歉我不会贴图,,,嘿。
17.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人类活动、下垫面。
18.大陆性气候气温的日较差、年较差大,气温最高月在7月,最低气温在1月。年降水量少。
海洋性气候气温的日较差、年较差小,最热月在8月、最冷月在2月,年降水量较多。
19.①光分析气温特点(从纬度位置和下垫面)
②再分析降水状况(从大气环流角度出发)
20.普遍存在性、数值特征、较大的变率。
21.决定该地的种植制度,包括作物的结构、熟制、配置与种植方式。
22.气候资源与建筑关系①是日照与街道方位;②风向与城市规划。
23.我国沿海、亚洲东部及南部、北美洲东海岸;夏秋季节,强风使地面建筑物和通信设施遭受严重损失。特大暴雨造成洪水泛滥。风暴潮则能破坏海堤等。利用气象卫星加强台风的监测和预报。
24.除我国西部沙漠地区外都可能出现,主要发生在南方和东部地区;夏半年;利用气象卫星对暴雨、洪水进行监测、预报。
25.我国的北方持别是华北、西北地区,春季、夏季;造成粮食减少,人畜饮水困难等: 实行农林牧相结合的农业结构,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营造防护林,改进耕作制度等。
26.除青藏高原、海南等地外都可能受到寒潮侵袭。冬半年;特别是农作钩受冻害,并引发多种灾害。提前发布准确的寒潮消息或警报。
27.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引起海平面上升、引起世界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进而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减少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排放。
28.主要是人们使用冰箱、空调时释放出氟氯烃化合物,消耗臭氧,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业造成破坏;积极研制新型制冷系统,参加国际协作保护臭氧层,减少氟氯烃的排放。
29.主要是由于燃烧化石燃料排放的二氧化硫、氧化氮等酸性气体所致;会使鱼类死亡,土、水酸化,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古迹、人体健康;减少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排放对煤中的硫资源综合开发与利用。

Ⅲ 高中地理《环境与保护》的知识总结

命题趋向:(1)从内容上,主要考查了我国的重大环境问题,如:大气污染、海洋污染、沙尘暴等。全球性环境问题,如:全球变暖及其影响。侧重于考查问题的成因、危害以及预防治理措施。(2)从形式上,多以统计图表以及文字材料呈现信息,结合问题所在区域图,运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题型大多以综合题形式出现,新课标区多以选做题出现,难度一般不大,内容、材料比较贴近生活。(3)从能力上,侧重考查学生读图提取有效信息、运用相关基础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树立人与环境的伙伴关系思想。可能会继续关注热点、重大环境问题,仍以图、文资料形式,考查某区域的环境问题的表现、形成原因、危害和治理措施等。要多注意我国的突出环境问题以及重大工程、人类活动所带来的后续影响。 测试要点一:环境与人类关系的发展 1.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依赖自然环境;2.农业社会:利用自然环境,主要从事种植和养殖活动;3.工业社会:对资源掠夺式开发,排放大量废物,人地对抗强烈;4.当代社会:多种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谋求人地协调。测试要点二: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实质 :1.原因——①巨大的人口压力;②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③片面追求经济增长;2.实质:环境问题就是资源问题、发展问题;3.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全球变暖;臭氧层遭破坏;酸雨蔓延;森林锐减;水体污染;土地荒漠化面积扩大;生物多样性遭破坏。测试要点三:人类面临的主要资源问题及产生的原因 1.水资源问题及产生的原因:世界淡水资源短缺原因是(数量有限、分布不均、不合理开发与管理、总需求量增长快)2.土地资源问题及产生的原因:①世界耕地资源严重不足;②土地退化严重(过度放牧、植被破坏、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土地污染);③中国土地资源面临的压力(耕地比重不大、分布不均匀、非农用地增长迅速、耕地质量差)。3.矿产资源问题及产生的原因:需求量的不断增大,不合理的利用方式。测试要点四:非可再生资源(煤炭和石油)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1.主要措施:科学开采、环保并行、保护土地、能源结构改革。2.利用:发展多元化结构的能源系统(太阳能、水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地热能等)。测试要点五: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1.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淡水短缺解决措施:(世界:开源,节流。中国:开发水源;节约用水;重视生态环境建设;加强污水处理和利用。)2.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耕地利用与保护:确保耕地总量不减少;提高土地利用率;提高耕地质量;科学开发和整治土地。土地退化防治措施: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农牧业措施)测试要点六:生态环境问题 1.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和危害:(森林资源锐减;草地退化;湿地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荒漠化)2.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如:西北地区的土地荒漠化;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流失)测试要点七:环境污染问题1.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等)2.环境污染形成的原因、过程及危害:(环境污染主要是人类生产生活过程中无节制地向环境中排放有毒、有害物质所造成的;破坏自然环境,危害人体健康)3.我国环境污染的现状:环境污染有日益加重的趁势测试要点八:环境污染的防治 防治环境污染的主要措施: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实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发展科技,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垃圾分类回收或作无害处理。 我国生态环境的基本特点是:总体在恶化,局部在改善,治理速度远远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逐渐扩大。1.水土流失严重 我国水土流失面积为179.4万平方千米,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8.7%。我国水土流失特别严重的地区主要有:辽河上游,黄土高原地区,嘉陵江中上游,金沙江下游,横断山脉地区,以及部分南方山地丘陵区。2.沙漠化迅速发展 中国是世界上沙漠化受害最深的国家之一。北方地区沙漠、戈壁、沙漠化土地已达149万平方千米,约占国土面积的15.5%。20世纪80年代,沙漠化土地以年均2100平方千米的速度扩展。3.草原退化加剧 20世纪70年代,草场面积退化率为15%,80年代中期已达30%以上。21世纪初,我国90%的天然草原不同程度地退化,其中严重退化草原近1.8亿公顷,并以每年200万公顷的速度在扩大。由于草原退化,牲畜过载,牧草产量持续下降。4.森林资源锐减 中国许多主要林区,森林面积大幅度减少,昔日郁郁葱葱的林海已一去不复返。全国森林采伐量和消耗量远远超过林木生长量。若按目前的消耗水平,绝大多数国有森林企业将面临无成熟林可采的局面。5.生物物种加速灭绝据估计,我国的植物物种中约15%~20%处于濒危状态,仅高等植物中濒危植物就高达4000~5000种。近30多年来资料表明,高鼻羚羊、白鳍豚、野象、熊猫、东北虎等珍贵野生动物分布区显著缩小,种群数量锐减。属于我国特有的物种和国家规定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有312个种和种类.正式列入国家濒危植物名录的第一批植物有354种。

Ⅳ 求高中地理大气运动的教案课件

人教版?湘教版?鲁教版?到21世纪教育网(http://www.21cnjy.com/)去找一下吧,那里喝多资料都免费的,回找起来也答很方便,注册一下就可以下载了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