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三苗国地理位置
㈠ 中国古时的蛮夷之地是现今的哪里
古代泛指华夏族以外的其他民族,包括南蛮、北狄、西戎和东夷。多数情况下,蛮夷戎狄统称蛮夷之地。
黄河中下游地区,气候温宜,雨量适中,土壤肥腴,故较早即进入城廓农耕社会,地称为中国,人称为华夏。边区自然条件较差,多为游猎畜牧之族所居,故称为夷。
(1)山海经三苗国地理位置扩展阅读:
“蛮夷”之名来历
现存最早地理著作《山海经》表明,两千多年前,一点四方的结构便已产生。这本书中,“天下”以中原为中心,被分作五个部分。在《史记·夏本纪》中,更是仔细地描绘出了一个以中原“天子之国”为中心,再向东南西北分别以500里、300里、200里依次延伸划出的若干个等距离层次。
从这种观念出发,历代政权皆以中原汉文化为本位,把周围四方称为“蛮夷”。中国古代王朝正统性的地理认同从夏朝开始,功劳系在禹一个人身上,平水土,辨九州,“蛮夷”古代泛指华夏中原民族以外的少数民族。
称作蛮夷的这种人,外表看上去呆头呆脑,实际上却很聪慧机敏,他们安心于自己的乡土风俗,看重旧有的道德习惯。
南蛮
南蛮的称谓最早记载来自于周代的《礼记》礼记·王制,中国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东方曰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曰蛮,雕题交趾,有不火食者矣。
西方曰戎,被发衣皮,有不粒食者矣。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指南方额头有纹饰的族群即是南蛮。多喜欢吃生菜,色拉和醋。
“南蛮”一词在古时泛指长江流域以南地区,随着中原政治经济文化的持续扩张和影响,随着中原大一统的政治格局和地方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的不断融合,“南蛮”的地理区域实际上已经囊括了整个东南亚。中国的长江以南不在被视为南蛮,南蛮成为骂人的话。
南蛮的民族成分相当复杂,大体可分为百越、百濮与巴蜀三大族系。百越族系分布于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百濮族系分布于今湖南、贵州一带,巴蜀族系分布于今四川、重庆一带。
商朝时有荆蛮、庸、濮、蜀、髳、微、越。
先秦时称南蛮、荆蛮、荆越、扬越、百越、闽、庸、百濮、巴、蜀、僬侥、卉服岛夷、有苗、三苗、和夷、裸国。
㈡ 山海经全部国家
结匈国在灭蒙鸟的西南,那儿的人都长着像鸡一样尖削的胸脯。
南山在结匈国的东南方。从这山里来的人,都把长虫称为蛇,而把蛇叫做鱼。也有说南山在灭蒙鸟东南方的。
比翼鸟生长在灭蒙鸟的东边,比翼鸟身上长着青色、红色的羽毛,美丽极了。之所以叫比翼鸟,是因为这种鸟单独一只不会飞,两只鸟在一起才能飞起来。也有的说比翼鸟生在南山的东边。
羽民国生长在灭蒙鸟的东南方,羽民国的人长着一颗像鸟一样长长的头,身上长满了羽毛。另一种说法是羽民国生在比翼鸟的东南方,他们的人面颊尖长,像鸟儿一样。
有名叫二八神的神人,两只手臂是连在一起长的,为天帝在荒野守夜。他们在羽民国的东边。他们长着小脸颊、红肩膀,总共十六人。
毕方鸟生长的地方东面有条河,叫青水河。这种神鸟生了一张像人的面孔,只有一只脚。也有人说毕方鸟在二八神的东边。
讙头国在灭蒙鸟的南边。这儿的人面孔像人长着翅膀,但嘴巴像鸟喙,以捕鱼为其擅长、也有的说在毕方鸟东边的,叫做(石永)朱国。
厌火国在(石永)朱国的南边,厌火国的人身子像猕猴,一身黑毛,口中能吐出火来。也有的说在(石永)朱国的东面。
三株树在厌火国的北边,生在赤水河上游,三株树样子像松柏,叶子像一粒粒的珍珠。也有的说这种树形状像彗星一样。
三苗国在赤水河之东,国人外出时总是扶老携幼,成群结队而行。因三苗与“三毛”声音相近,故也有的称之为三毛国。
载国在赤水东边,载国的人皮肤是黄色的,擅长弯弓射蛇。也有的说载国在三苗国的东边。
贯匈国在赤水东边,贯匈国的人胸部都生有一个透过胸腔的洞。有的说贯匈国在载国东边。
交胫国在它的东边(赤水,下同),这个国家的人两脚是左右交叉着的,走路时也是交叉着双脚。也有人说交胫国在贯匈国的东边。
不死民国在它的东部,这个国的人皮肤黑的像炭一样,而且长生不老。另一说是不死民国在贯匈国的东部。
歧舌国在它的东边。另一说法是歧舌国在不死民国的东边。
昆仑虚在它的东部,它的基部向四面八方延伸,很远很远。另一说是在歧舌国的东部,山基也向四方延伸。
羿与凿齿战--羿与凿齿在南方一个叫寿华的大泽厮杀,最后,勇敢善战的羿把凿齿杀死了。这次争斗,羿手使弓箭,凿齿用盾戟,也有说凿齿持戈战的。(战斗发生的寿华大泽,在昆仑虚的东边。)
三首国在它的东边,这个国的人样子更奇特,一个身子上生着三颗脑袋。
周饶国在它的东边,周饶国人身材短小,但穿衣戴帽同普通人一样讲究。还有的说周饶国在三首国的东方。
长臂国在它的东边,长臂国的人以捕鱼为生,他们捕鱼的本领非常高,常常可以两只手同时各抓到一条鱼。另一说是长臂国在周饶国的东边,在海上捕鱼为业。
北狄多崇山峻岭,帝尧葬在狄山的南面,(故城在今山东省濮县东南)帝喾葬在狄山的北面。那儿有熊、罴、身上长花纹的虎、蜥、豹、三足鸟、视肉等野兽。大舜、文王也都葬在那儿。另一说是葬在汤山,那儿有熊、罴、文虎、蜥、豹、离朱、视肉等动物。周围是深山密林,方圆可达三百里。
南方有个神叫祝融,长得兽身人面,长乘两条龙飞行。
海外西经
再说海外自西南隅至西北隅吧。
灭蒙鸟生于结匈国的北部,鸟的羽毛是青色的,尾巴是红色的。
夏后启--大运山高三百仞,在灭蒙鸟之北。那儿有处大乐之野,夏后启(禹的儿子)在那儿按《九代》乐曲翩翩起舞,夏后启乘两条龙,飞腾于云雾之中。他左手拿着羽毛做的华盖,右手持一玉环,腰间佩碧玉。这大乐之野便在大运山之北。也有人说那里叫大遗之野。
三身国在夏后启所在地方的北部,国民都是长着一个脑袋三个身子。
在三身国的北部,有个地方人称一臂国,一臂国的人只生有一直胳膊,一只眼睛,一个鼻孔。那儿还有一种黄色的马,身上有老虎皮毛一样的花纹,这种黄马也只生一只眼睛一条腿。
奇肱国,在一臂国的北部,那儿的人一只胳膊,三只眼睛,眼睛有阴有阳,常乘一种叫吉良的马。那儿还生长着一种鸟,鸟长着两个头,羽毛是红黄色的,常栖息在他的旁边。
㈢ 在山海经中的‘赤水’是指哪里,我认为应该不是我家乡赤水市吧!
赤水在山海经中至少有两条
1 西方的
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内。
海内昆容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赤水出东南隅,以行其东北。 河水出东北隅,以行其北,西南又入渤海,又出海外,即西而北,入禹所导积石山。
又西五百里,曰皇人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雄黄。皇水出焉,西流注于赤水,其中多丹粟.
【西方的赤水应在黄河上游的青海境内。 】
2 南方的
南海之中,有泛天之山,赤水穷焉。
三苗国在赤水东,其为人相随。
【南方的赤水应该就是红军四度之赤水,是长江的支流,贵州境内。】
㈣ 山海经问题
不死民在其东,其为人黑色,寿[考]不死①。一曰在穿匈国东。
——《山海版经·海外南经》权
海外自(东)[西]北陬至(西)[东]北陬者。
无(启/月)[启](qǐ)之国在长股东,为人无(启/月)[启]①。
①无启:无嗣。传说无启国的人住在洞穴中,平常吃泥土,不分男女,一死就埋了,但他们的心不腐朽,死后一百二十年就又重新化成人。
——《山海经·海外北经》
《海外经》,共四篇;内容多记海外各国的异人、异物,也有些古老神话零片记叙,如夸父追日、刑天断首。
没看到你说的刀枪不入的,只有长生不死的,你可以在《海外经》找找
㈤ 三苗国的三苗国的起源背景
尧、舜、禹时代主要有对三苗的战争,三苗即苗蛮集团,所以这是一场两大河流域不同部族集[1]团间的战争。早在距今6000年前后,江汉地区的古族迅速发展,打开了北上中原的道路。而在中原地区,涿鹿之战后华夏、东夷集团加速融合,获得更为强大的生命活力,开始沿苗蛮集团北上的道路南渐。河南南阳地区是这一交通线的重要枢纽,也是华夏与苗蛮集团争夺之地,伐三苗的战争正是围绕着对这一地区的争夺而展开的。
苗蛮集团也是一个兴旺发达的部族共同体,包括很多氏族部落进入英雄时代以后,也建立了一批部落联盟和若干范围更大的联合体,其中最著名的是与中原部族集团进行了多次战争的三苗,因此在载籍中,“三苗”这一用语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内涵,一是泛指苗蛮集团,一是指其中曾与尧舜禹作战的一支。《战国策》记载:“昔者,三苗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有洞庭之水,文山在其南,而衡山在其北。”[3]这是指整个苗蛮集团的活动地域,彭蠡、洞庭就是后世的鄱阳湖、洞庭湖,衡山是《水经注·汝水》中提及的在雉县(今河南南召县南)界的雉衡山,文山地望不详,但可知尧舜禹伐三苗以前,苗蛮集团的居地范凿在洞庭、鄱阳湖之间,北界在伏牛山南麓,包括了整个南阳盆地。
苗蛮集团的先世不仅与华夏集团、东夷集团一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而且社会发展水平也毫不低于黄河流域。江汉民族从事稻作农业,屈家岭文化遗址中往往发现大量的稻谷、稻壳或用稻秆拌泥作建筑材料,显示出粮食生产的总量相当大,制陶业也相当发达,达到了较高水平。大量不同规格的陶纺轮,可以满足精纺、粗纺的不同需要。石器和玉器的制作工艺,也明显地高于同期的黄河流域。从农业、手工业整体发展状况看,社会分工与交换比中原更为发达,由此导致的社会财富积累、掠夺战争的频繁及社会变革的发生都不低于黄河流域,相反,某些文明因素的成果还走在前面。中国最早的一批城堡出现在屈家岭文化中。生气勃勃的江汉民族在长江中游崛起以后,开始向北扩展生存空间。
苗蛮集团的强大和参与中原逐鹿的势头无疑使黄河流域部落共同体的首领们感到了威胁,所以当北方社会的发展也同样临近文明的门槛,而有足够力量与之抗衡时,开始连续发动了对三苗的战争,以解除威胁、进而夺取有利于南下发展的交通要冲,这是尧舜禹伐三苗的根本原因。
尧舜禹伐三苗战争的起因主要见于《尚书·吕刑》的记载,其中提到,“苗民弗用灵,制以刑,惟作五虐之刑曰法。杀戮无辜……民兴胥渐,泯泯棼棼,罔中于信,以覆诅盟。虐威庶戮,方告无辜于上。上帝监民,罔有馨香德,刑发闻惟腥。皇帝哀矜庶戮之不辜,报虐以威,遏绝苗民,无世在下”。文中列举“三苗之君”的罪状是不敬神灵而作五刑残害百姓,道德沦丧,背信弃义,反复诅盟。无辜受戮的百姓求告上帝,上帝因闻不到祭祀的馨香,只有滥用刑罚的一片血腥而震怒,所以尧哀怜人民的苦难,用武力遏绝“三苗之君”的暴虐,并使他永无后嗣。这虽然标榜伐三苗是替天行罚,却曲折地反映了苗蛮集团发生的深刻社会变革,如社会分化的抽剧,社会矛盾前尖锐化,传统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习惯法已被抛弃,原始宗教也发生了变化。这些记载和考古发现所揭示的三苗社会文明因素的成长已走到黄河流域前头的现象可相印证。同时也透露出在南北部族集团的交往中,三苗屡屡破坏和解盟约,在交战中,北方屡屡处于被动,早已感到了三苗的威胁。所以三苗社会矛盾尖锐化,成为尧舜禹伐三苗一举将其削弱的契机。
三苗的领袖人物参与过中原权力之争。如说“昔尧以天下让舜,三苗之君非之,帝杀之,有苗之民叛,入南海为三苗国”,还传说“尧子不肖,舜使居丹渊为诸侯,故号丹朱”,都反映了在尧的联合体议事会中或他的近亲氏族中,曾有权力之争的失败者,远遁丹水之浦,充任了土著的领袖人物。但在这种情况下,“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显然进一步构成威胁,这应是尧舜禹伐三苗的直接诱因。
㈥ 厌火国中的厌如何解释
我们先列出《山海经》中所有直接与“赤水”有关的条目: 三株树在厌火北,生赤水上,其为树如柏,叶皆为珠。一曰其为树若彗。 三苗国在赤水东,其为人相随。一曰三毛国。 《海外南经》 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万仞。上有木禾,长五寻,大五围。面有九井,以玉为槛。面有九门,门有开明兽守之,百神之所在。在八隅之岩,赤水之际,非仁羿莫能上冈之岩。 赤水出东南隅,以行其东北,[西南流注南海厌火东]。 《海内西经》 有阿山者。南海之中,有氾天之山,赤水穷焉。赤水之东,有苍梧之野,舜与叔均之所葬也。爰有文贝、离俞、鸱久、鹰、贾、委维、熊、罴、象、虎、豹、狼、视肉。 《大荒南经》 西北海之外,赤水之东,有长胫之国。 有西周之国,姬姓,食谷。有人方耕,名曰叔均。帝俊生后稷,稷降以百谷。稷之弟曰台玺,生叔均。叔均是代其父及稷播百谷,始作耕。有赤国妻氏。有双山。 西海之外,大荒之中,有方山者,上有青树,名曰柜格之松,日月所出入也。 西北海之外,赤水之西,有先民之国,食谷,使四鸟。 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处之。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此山万物尽有。 西南海之外,赤水之南,流沙之西,有人珥两青蛇,乘两龙,名曰夏后开。开上三嫔于天,得《九辩》与《九歌》以下。此天穆之野,高二千仞,开焉得始歌《九招》。 《大荒西经》 东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河水之间,附禺之山,帝颛顼与九嫔葬焉。爰有鸱久、文贝、离俞、鸾鸟、皇鸟、大物、小物。有青鸟、琅鸟、玄鸟、黄鸟、虎、豹、熊、罴、黄蛇、视肉、璿瑰、瑶碧,皆出卫于山。丘方员三百里,丘南帝俊竹林在焉,大可为舟。竹南有赤泽水,名曰封渊。有三桑无枝,[皆高百仞]。丘西有沈渊,颛顼所浴。 有系昆之山者,有共工之台,射者不敢北乡。有人衣青衣,名曰黄帝女魃。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魃不得复上,所居不雨。叔均言之帝,后置之赤水之北。叔均乃为田祖。魃时亡之,所欲逐之者,令曰:“神北行!”先除水道,决通沟渎。 有人方食鱼,名曰深目民之国,朌姓,食鱼。 有钟山者。有女子衣青衣,名曰赤水女子献。 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身长千里],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谒。是烛九阴,是谓烛龙。 《大荒北经》 帝俊生三身,三身生义均,义均是始为巧倕,是始作下民百巧。后稷是播百谷。稷之孙曰叔均,始作牛耕。大比赤阴,是始为国。禹、鲧是始布土,均定九州。 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訞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共工生术器,术器首方颠,是复土穰,以处江水。共工生后土,后土生噎鸣,噎鸣生岁十有二。 《海内经》 河水出焉,而南流东注于无达。赤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汜天之水。洋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丑涂之水。黑水出焉,而西流于大汜。是多怪鸟兽。 《山经·西山经》 “赤水之东”与“赤水之北”等词的矛盾处可解释为几种情况: 1、 不是同一条河。 2、 是同一条河,在某处拐弯了,方向由南北变成东西。 3、 是一条斜的河,应针对东南至西北流向。(东者亦为北,西者亦为南)。 4、 是赤道或黄道的模式图。 《海内西经》中有明显的模式感,立足点在昆仑之虚,它分别以其四隅来规划六条河。其中洋水、黑水为一隅;弱水、青水为一隅;赤水、河水分别占一隅。而《山经·西山经》中只出现了四条河,少了其中的弱水和青水。《海经》中有“赤水之东”与“赤水之北”等行文,这与“昆仑墟”下文的赤水出处描述相符,误写方位的可能性不是很大,只是怎样理解这幅“赤水”图成了难点,如何画出一系列对应的图更成了难点,因为还有其它显现出矛盾的地方,比如“厌火国”。从行文和郝懿行的注中可以看出赤水应在厌火国的东面,但三株树生赤水上,却在厌火国的北面,这不好理解。再一个就是赤水是出东南还是入东南的问题,《西山经》中说是“东南流注于汜天之水”,《海内西经》中为“赤水出东南隅”。如果把这里的“出”字理解成发源地或流经此地的话,不像是入海处,《大荒南经》也说“有汜天之山,赤水出焉”,假如“泛天之水”与“汜天之山”有对应的话,那么是东南入还是东南出就成了一个难解的矛盾,或许真的如同上图模式里赤水的两个口互为出入吧。 《大荒北经》中的“竹南有赤泽水”提供了另一种可能。假如“赤泽水”为“赤水”,那么“附禺山”可能就是“昆仑山”,因为两者太像了。所以“附禺”也有可能就是前面所解的“白玉”山,因为“玉山”一条也说是“王母之山”,而“王母之山”又可为“昆仑之丘”,这两个条目如下: 又西三百五十里,曰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有兽焉,其状如犬而豹文,其角如牛,其名曰狡,其音如吠犬,见则其国大穰。有鸟焉,其状如翟而赤,名曰胜遇,是食鱼,其音如录,见则其国大水。 《西山经》 “西胡白玉山”之“白玉山”如果为“玉山”,那么西王母所居之“玉山”有可能为“昆仑山”。在此条目中却另有写到“昆仑山在西胡西,皆在西北”、“西胡白玉山在大夏东,苍梧在白玉山西南,皆在流沙西,昆仑虚东南。”如果这些行文无误,那么“昆仑山”与“昆仑丘”可能并不在一处,就如同“轩辕国”与“轩辕丘”一样。 假如“西胡白玉山”是“附禺山”,那么昆仑山可能在“附禺山”的西边,这和《海经》中的整个地理位置相合,即:“昆仑山”在西北,“附禺山”在东北,那么“昆仑山”肯定在“附禺山”西边了,只不过当中相隔很遥远。“昆仑虚”在“西胡白玉山和苍梧”的西北方向,可能在“大夏”的北方,也许“昆仑山”亦在“白玉山”的西北方向吧。 “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大荒西经》),可见与《海内东经》的描述很相似:昆仑山(丘)的周围有“流沙”、“赤水”还有“黑水”。但“附禺山”明明在“河水之间”,而“河”出于“昆仑山”的“东北隅”,或许“附禺山”在“昆仑山”的东北处吧,又或许在东方偏北的位置,也许就是“西胡白玉山”的位置。 有两处表明“西王母”又在“昆仑山”的西方。第一处按《西山经》的排列“玉山在昆仑丘西方”(流沙亦在昆仑的西方),两者相距千里有余(按山经提供的数据),当中还有水、流沙、乐游山、赢母山,这样就出现了不能调和的矛盾。 那么让“白玉山”和“务隅之山”对应“昆仑丘”,而“昆仑丘”对应“昆仑山”,也就是“昆仑丘”在东北的位置,“昆仑山”在西北的位置,它们之间相隔千里,而“附禺之山”与“昆仑丘”也相隔千里,就像《西次三经》中的玉山与昆仑丘一样。 这种推测实在糟糕至极,由于名字和位置在描述中的混乱,昆仑山与昆仑丘反而成了相隔千里的陌生人,就如同“槐江山”中的“平圃”,隔了几百里才到昆仑丘一样。这似乎也暗合了“昆仑墟方八百里”,第一层与第二层之间也可相隔几百里地(槐江山也可能是昆仑山的“玄圃”这个称呼吧)。那么从“附禺之山”之字面上的意义看,它确实在东北禺(隅),因为它的另一个名字是“务隅之山”,其所在是《海经》明确过方位的。“白玉山”的解释只是读音上的相似而已,并无方位上的实指。那么“务隅之山”是“昆仑山”一个角上的附属山脉,或者是分支。这是否是我们所站的位置和角度有关系吗?哪一种结实更加合理呢?还是有另外的可能?我们绕了个大弯子试图说明“昆仑山”与“务隅之山”之间存在着诸多类似性描述就可能是表明这两座上是一个地方,至少是挤在一起的两个部分。这些说明,为什么在“务隅之山”会出现一座有“帝俊竹林”的山丘(丘南),而且“竹林”南又都是赤泽水或赤水。这与“昆仑山”或“昆仑墟”的概念相同,即它们南侧都有一片“汜林”,且都有一片“水”。 三株树生长在赤水河畔(赤水北)不是巧合上问题,恰是地理位置上对应上的统一解释。
㈦ 三苗国的介绍
从前,唐尧把天下禅让给虞舜,三苗的首领对此非议。帝尧杀他,苗人反叛,乘船漂流到南海,建立了三苗国。古代的的三苗国,所君临的是九黎之族,而其国君则是姜姓。
㈧ 求山海经里的所有地名~
1、赤水,《山海经》中多次出现的地名
三株树在厌火北,生赤水上,其为树如柏,叶皆为珠。一曰其为树若彗。
三苗国在赤水东,其为人相随。一曰三毛国。
2、鸡山
灌湘山再向东五百里的地方,叫做鸡山。
山上有黄金,山下有红色的涂漆。黑水发源于这座山,向南流去,注入于海。
3、不周山
不周山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山名,最早见于《山海经·大荒西经》:“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
4、帝都山
传说中的山名,出自中国古典名著《山海经》。据《山海经》之《山经》卷三《北山经》记载,帝都山位于雁门山以北四百里的泰泽之中。从帝都山至泰泽的四百里路全是水路。
(雁门山)又北水行四百里,至于泰泽。其中有山焉,曰帝都之山,广员百里,无草木,有金玉。
5、长留山
出自《山海经》:又西二百里,曰长留之山,其神白帝少昊居之。其兽皆文尾,其鸟皆文首。是多文玉石。实惟员神磈氏之宫。是神也,主司反景。
(8)山海经三苗国地理位置扩展阅读:
《山海经》是中国一部记述古代志怪的古籍,大体是战国中后期到汉代初中期的楚国或巴蜀人所作。也是一部荒诞不经的奇书。
《山海经》也记载了中国古代神话、地理、植物、动物、矿物、物产、巫术、宗教、医药、民俗、民族等,反映的文化现象地负海涵、包罗万汇。
保存着丰富的神话资料之外,涉及到多种学术领域,例如:哲学、美学、宗教、历史、地理、天文、气象、医药、动物、植物、矿物、民俗学、民族学、地质学、海洋学、心理学、人类学……等等,可谓汪洋宏肆,有如海日。
在古代文化、科技和交通不发达的情况下,《山海经》是中国记载神话最多的一部奇书,也是一部地理知识方面的网络全书。
《山海经》版本复杂,现可见最早版本为晋代郭璞《山海经传》。但《山海经》的书名《史记》便有提及,最早收录书目的是《汉书·艺文志》。至于其真正作者,前人有认为是禹、伯益、夷坚,经西汉刘向、刘歆编校,才形成传世书籍,现多认为,具体成书年代及作者已无从确证。
对于《山海经》的内容性质,古今学者有着不同的认识,如司马迁直言其内容过于荒诞无稽,所以作史时不敢以为参考,如鲁迅认为“巫觋、方士之书”。现大多数学者认为,《山海经》是一部早期有价值的地理著作。
参考资料:网络-山海经
㈨ 苗族先民曾在“左洞庭,有影戴”地区建立了三苗国,洞庭湖跨哪两省
洞庭湖位于中国湖南省北部,长江荆江河段以南,是中国第四大湖,仅次于青海湖、兴凯湖和鄱阳湖,也是中国第二大淡水湖。
相邻的两个省是湖南省和湖北省。
㈩ 关于山海经 海外经 地理标记问题
其字就是代表灭蒙鸟,又如“三苗国在赤水东,其为人相随。一曰三毛国。”里内边的其字意思是那里的,指容的是三苗国,下面一句“戴国在其西,其……”这里第一个其代表灭蒙鸟,第二的其说的是戴国。综合起来看的,后文是避免重复用其代替了,如《海外南经》说到“结匈国在其西南,其为人结匈。 ”(结胸国在灭蒙鸟的西南面)。可以参见《海外西经》“灭蒙鸟在结匈国北,为鸟青,赤尾。”(灭蒙鸟在结匈国的北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