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岩石地理环境特征
❶ 各种地理环境有什么特点
1环境最基本的特征来 环境具有三个最自基本的特征:整体性、区域性、变动性。 1、整体性――指环境的各个组成部分和要素之间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2、环境的区域性――在于各个不同层次或不同空间的地域,其结构方式、组成程序、能量物质流动规模和途径、稳定程度等都具有相对的特殊性,从而显示出区域的特征。 3、环境的变动性――是指在自然和人类社会行为的共同作用下,环境的内部结构和外在状态始终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 2自然地理环境的特性 1、气候多变,季风影响显著 。 2、地势西高东低,地貌复杂,以山地为主。 自然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由地球表层中无机、有机的、静态和动态的自然界各种物质和能量所组成,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自然规律控制的环境整体(系统)。 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地理要素组成,这些要素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互相渗透、互相制约和互相联系的整体。
❷ 如何依据岩石特征类型判断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页岩属于沉积岩,与泥沙的长时间沉淀有关,因此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多为湖泊、三角洲、海洋大陆架;花岗岩属于岩浆岩,因此地理环境特征多为山脉;变质岩多形成于沟洼地貌
❸ 广东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和人文地理环境特征
一、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1、广东省地处中国大陆最南部。东邻福建,北接江西、湖南,西连广西,南临南海,珠江口东西两侧分别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接壤,西南部雷州半岛隔琼州海峡与海南省相望。
2、全境位于北纬20°13′~25°31′和东经109°39′~117°19′之间。全省陆地面积为17.98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1.87%;其中岛屿面积1592.7平方公里,约占全省陆地面积的0.89%。
3、全省沿海共有面积500平方米以上的岛屿759个,数量仅次于浙江、福建两省,居全国第三位,另有明礁和干出礁1631个。全省大陆岸线长3368.1公里,居全国第一位。
4、广东省山脉大多与地质构造的走向一致,以北东―南西走向居多,山脉之间有大小谷地和盆地分布。平原以珠江三角洲平原最大,潮汕平原次之,此外还有高要、清远、杨村和惠阳等冲积平原。台地以雷州半岛―电白―阳江一带和海丰―潮阳一带分布较多。
5、广东省属于东亚季风区,从北向南分别为中亚热带、南亚热带和热带气候,是中国光、热和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洪涝和干旱灾害经常发生,台风的影响也较为频繁。春季的低温阴雨、秋季的寒露风和秋末至春初的寒潮和霜冻,也是广东多发的灾害性天气。
二、人文地理环境特征:
1、1978年以来,广东在全国率先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促进了经济快速协调发展,已成为中国第一经济大省,经济最发达、具市场活力和投资吸引力的地区之一,珠江三角洲地区已经成为世界知名的加工制造出口基地,是世界产业转移的首选地区之一 。
2、广东文化源远流长,是岭南文化的主体。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史上居于重要地位,起着重要作用。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中最具特色和活力的地域文化之一。
3、岭南文化由本根文化(即语言认同文化)、百越文化(即固有的本土文化)、中原文化(即南迁的中原汉文化)、海外文化(即舶来的域外文化)四部分组成,其内涵丰富多彩。
4、广东文化涵盖岭南建筑、岭南园林、岭南画派、戏曲音乐、工艺美术、民俗节庆、宗教文化、饮食文化、语言文化、侨乡文化等众多内容。从地域上又分为广府文化、广东客家文化和潮汕文化。
5、广东语言状况复杂,除粤北、粤东、粤西有瑶语、壮语、畲语、标话及归属不明的汉方言旧时正话、军话、韶州土话(粤北土话)等,主要流行3种保留了丰富的古汉语特点、又各有特色的汉语方言广东本土汉语方言粤语(包括能古话)、客家语(包括涯话)、闽语。
(3)福建岩石地理环境特征扩展阅读
广东省行政规划特征为:
1、广东省下辖21个地级市,划分为珠三角、粤东、粤西和粤北四个区域,其中珠三角:广州、深圳、佛山、东莞、中山、珠海、江门、肇庆、惠州;粤东:汕头、潮州、揭阳、汕尾;粤西:湛江、茂名、阳江、云浮;粤北:韶关、清远、梅州、河源。
2、广东省辖市当中,广州是国家中心城市 ,深圳为计划单列市,深圳、珠海和汕头为经济特区,广州和湛江为中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
3、广东省下分122个县级行政区,包括65个市辖区、20个县级市、34个县、3个自治县。其中佛山市顺德区被广东省为省直管县试点,对顺德区实行省直接管理县财政体制。顺德区享有地级市的行政执法权限,并将接受广东省的直接考核,分数单列。
❹ 关于福建的地理知识和介绍
1、位置境域
福建地处中国东南部、东海之滨,陆域介于北纬23°33′至28°20′、东经115°50′至120°40′之间,东隔台湾海峡,与台湾省相望,东北与浙江省毗邻,西北横贯武夷山脉与江西省交界,西南与广东省相连,连接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与台湾隔海相望,是中国大陆重要的出海口,也是中国与世界交往的重要窗口和基地。
2、地形地貌
福建境内峰岭耸峙,丘陵连绵,河谷、盆地穿插其间,山地、丘陵占全省总面积的80%以上,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地势总体上西北高东南低,横断面略呈马鞍形。因受新华夏构造的控制,在西部和中部形成北(北)东向斜贯全省的闽西大山带和闽中大山带。
3、气候
福建靠近北回归线,受季风环流和地形的影响,形成暖热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热量丰富,全省70%的区域≥10℃的积温在5000-7600℃之间,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7-21℃,平均降雨量1400-2000毫米,是中国雨量最丰富的省份之一。
4、水系
福建水系密布,河流众多,河网密度达0.1公里/平方公里。全省河流除交溪(赛江)发源于浙江,汀江流入广东外,其余都发源于境内,并在本省入海,流域面积在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共有683条,其中流域面积在5000平方公里以上的主要河流有闽江、九龙江、晋江、交溪、汀江5条。
福建,简称“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省会福州,福建省陆地总面积12.14万平方千米。截至2017年底,福建省下辖9个省辖市,12个县级市,44个县,29个市辖区。
(4)福建岩石地理环境特征扩展阅读:
福建的自然资源:
1、土地
根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2010年全省土地总面积1239.34万公顷,其中:农用地面积1095.55万公顷,建设用地面积72.92万公顷,未利用地面积70.87万公顷。农用地中,耕地面积133.85万公顷。
2、海洋
陆地海岸线长达3752千米,居全国第二;海岸线曲折率1:7.01,居全国第一位。曲折的海岸线形成大小港湾125个,其中深水港湾22处,可建5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的天然良港东山湾、厦门湾、湄洲湾、兴化湾、罗源湾、三沙湾、沙埕港等7个,重要的海港有福州港、厦门港、泉州港等。
3、森林
福建的森林覆盖率为65.95%,居全国首位。拥有1.15亿亩的森林面积,全国六大林区之一。有的已辟为自然保护区,如三明莘口格氏栲保护区、建瓯万木林保护区、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漳江口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福建林区可分为中西部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和东部亚热带季风雨林区。
4、矿产
福建省属于环太平洋成矿带中的重要成矿区之一,矿产资源比较丰富。截至2001年底,福建省已发现矿种118种,主要矿产有铁、锰、铜、铅锌、钨、钼、铌钽、金、银、无烟煤、石灰岩、萤石、叶蜡石、石英砂、高岭土、饰面用花岗岩等。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福建
❺ 自然地理环境有哪些特性
1、气候多变,季风影响显著 。
2、地势西高东低,地貌复杂,以山地为主。
自然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由地球表层中无机、有机的、静态和动态的自然界各种物质和能量所组成,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自然规律控制的环境整体(系统)。
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地理要素组成,这些要素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互相渗透、互相制约和互相联系的整体。
自然地理环境作为一个系统还具有各要素相互作用所产生的一些新功能,如生产功能、平衡功能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是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重要表现形式。
(5)福建岩石地理环境特征扩展阅读:
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除了山地、高原、盆地、平原、丘陵五种最重要的常态地貌类型以外,我国还有类型繁多的特殊地貌分布,如冰缘地貌、海岸地貌、冰川地貌等。
其中冰缘地貌,仅青藏高原和大兴安岭北段,类型就有45种以上,比前苏联和美国多一倍,成为世界上冰缘地貌类型最多的国家。如此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为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多元化和中华文化的多样化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我国地处地球的北温带,既无严寒,又无酷暑,气候宜人,众多的江河湖泊,使广阔的土地可垦可耕,供人们衣食。
因此,与世界上各古老文化相比,中华文化产生和延续有一个得天独厚的优越环境。同埃及文化囿于尼罗河流域,巴比伦文化囿于两河流域相异,中华文化滋生地不是依托一个江河流域,而是拥有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两个大的区段。
❻ 福建泰宁世界地质公园的地理环境
泰宁地质公园以丹霞地貌为主体,兼有花岗岩地貌、火山岩地貌、构造地貌,构成一大型综合性地质公园,其中石网园区、大金湖园区及八仙崖园区的龙王岩、大牙顶景区为丹霞地貌,金饶山园区为花岗岩地貌,八仙崖园区的白牙山景区为火山岩地貌。
峡谷极其发育是青年期丹霞地貌的最主要特征。多期构造活动形成的复杂断裂系统加上流水作用,雕塑了地质公园沟壑纵横的地貌景观。由80多处线谷(一线天)、150余处巷谷、240多条峡谷构成的峡谷群,以其峡谷深切、丹崖高耸、洞穴众多、生态天然为特色。 状元岩景区坐落在泰宁县城北郊长兴村,上清溪下码头侧,离城区11.7公里,景区面积16平方公里,因宋庆元二年(1196年)状元邹应龙(1173-1245)早年在此读书而得名。
状元岩景区游程约5公里,共分五个游览小区,旅游步道全部以石阶铺成。有潜龙峡、换骨岭、摩天岭、五虎上山、空山六响、状元岩、晒经崖、锦绣谷等80多个大小景点。
九龙潭景区位于金湖上游十五公里处的上青乡境内,与上清溪、状元岩相毗邻。景区开发定位为“山野人家,生态乐园”,规划总面积167.2公顷,分宗教文化、峡谷探险、水上休闲、山里人家、接待服务五个功能小区。
九龙潭景区原名叫黄龙岗,因有九条蜿蜒如龙的山涧水注入潭中,故得名九龙潭。主体景区是由丹霞地貌构成的丹霞湖,潭面长约5公里,最宽处约百米,最窄处不足1米,潭深可达18米,是水上丹霞的精品。主要景点有应龙峡,猩猩望潭、猊面人、玉龙崖、龟跌岩、飞龙洞、根包石等四十余处。其中应龙峡景点全长约1200M,是最长的水上一线天。
泰宁古城位于武夷山南麓的泰宁县城关,方圆面积226.5平方公里。拥有保存完好的明代民居建筑真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尚书第建筑群,以及明早期到清晚期500多年中各时期建筑物。泰宁古城历史悠久、古为“归化镇”,已有1340年的历史,有“汉唐古镇、两宋名城”之美誉。泰宁古城还是第二次中国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中央苏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尚书第、世德堂座落在城内,“朱德、周恩来旧居”和大批珍贵的文物都保存完好,新规划建设的新徽派翘角仿宋古城建筑别具一格。 上清溪景区位于泰宁东北部,金湖的上游,从县城到上清溪大约22公里。它得名于道教,“上清”是道教“三清境”即太清、上清、玉清之一,后来被广泛用于指“仙境”。
上清溪发源于泰宁上青乡的川里村,全长50多公里,穿过上青境内腹地,经杉城镇长兴村,于瑶坪上流入朱口溪。其中已开发竹筏漂流河段为崇际至长兴段,长15公里,全程漂游约两个小时,游程共分十筏,九十九曲、八十八滩、七十七弯、六十六峰、五十五岩、四十四景、三十三里,主要景点有“ 鲤鱼跳龙门 ”、“ 金钟长鸣 ”、“ 五老看仙 ”、“ 阳光三叠 ”、“ 孔雀开屏 ” 、“栖鹰崖”、“落霞壁”和 “ 海市蜃楼 ” 等。 金湖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以水为主体,以丹霞地貌为特征,是中国少有的丹霞地貌与浩瀚湖水相结合的风景名胜区。1980年,国家在金溪上游的芦庵滩修建装机容量为10万千瓦的池潭水电站,由于电站大坝的建设,在泰宁县境内形成了一个南北长、东西窄的人工湖,并因金溪而命名为金湖。金湖湖面呈圆弧形,宛如一轮新月,景区面积136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38平方公里,蓄水7亿多立方米。从泰宁县城到电站大坝,全长62公里,所以有“百里金湖”之称。
金湖水深色碧,岛湖相连,随处可见丹崖悬瀑、古寺险寨、渔舟农舍和古木山花。景区内有赤壁丹崖、水上一线天、猫儿山、白水漈瀑布、十里平湖、醴(lǐ)泉岩、虎头岩、甘露岩及甘露寺、鸳鸯湖、情侣峰、幽谷迷津、雄柱峰、悬索桥、尚书墓等名胜古迹180多处。
赤壁丹崖
赤壁丹崖,通称大赤壁。赤石峭壁宽约500多米,高约100米 ,壁面寸草不生,倒影红透湖水,因此有“赤壁”之称。
水上一线天
水上一线天,是金湖景区代表性的景点之一。岩危壁峭,合掌双峰,湖水上涨浸过山腰,形成深绿色的狭长水巷。石壁左侧五个大字“水上一线天”,是原国家旅游局局长刘毅题写的。这条水道宽仅2米,长300多米,峭壁高约百米。
幽谷迷津
幽谷迷津俗称“二线天”,旧称二十四溪,是指弯弯曲曲二十四弯的意思。这条水道长2公里左右,两岸悬崖峭壁。船只在幽静的峡谷中左弯右转,给人以峰回路转、扑朔迷离的感觉,因此雅称为幽谷迷津。
十里平湖
金湖最开阔的水面——十里平湖。南北长8公里,东西宽3公里,水深60多米,周围群山环抱,岛屿星罗棋布。建宁濉溪和泰宁杉溪两条溪流原来在这里交汇形成金湖。十里平湖右侧,山顶有一巨石形似虎头,人称虎头岩;山下有一乡镇名叫梅口,因此此山又名梅岩。 山上有一座始建于宋代的军事要塞,名为虎头寨。
雄柱峰
雄柱峰位于十里平湖左侧,是一座座孤立高耸的岩石,型似生殖器。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生殖崇拜的习俗,金湖这一带也流传着这种古老文化。因此得名雄柱峰。
悬索桥
悬索桥,桥面宽6米,跨径284米,可通过10吨级汽车,桥头的碑刻上有“金湖悬索 桥”五个大字。
❼ 问答题:福建自然地理环境对区域文化的影响,以及区域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这个问题回答起来比较麻烦,原因是不仅自然环境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气候,自然资内源等等诸多方面,而容且区域文化和经济领域的范畴又多又广,具体回答相当于完成一篇论文。所以,痴哥只能给你简单提示一下:
1、福建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历史上远离中原文化中心,属于天高皇帝远的边疆区,武夷山使之成为“避秦时乱”的理想屏障,因此,在福建,与广东一样形成了我国独特的客家文化;其便利的海洋交通条件,一方面导致客家文化走向海外,另一方面又方便域外文化落地生根,这就为经济生活多样化创造了条件,使他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最前沿,经济的外向型明显。
2、。。。。
3.。。。。。。
❽ 福建的地理环境是怎样的
福建地处中国东南部、东海之滨,陆域介于北纬23°33′至28°20′、东经115°50′至120°40′之间,东隔台湾海峡,与台湾省相望,东北与浙江省毗邻,西北横贯武夷山脉与江西省交界,西南与广东省相连,连接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与台湾隔海相望,是中国大陆重要的出海口,也是中国与世界交往的重要窗口和基地。全省陆域面积12.4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13.6万平方公里。
福建靠近北回归线,受季风环流和地形的影响,形成暖热湿润的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热量丰富,全省70%的区域≥10℃的积温在5000-7600℃之间,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7-21℃,平均降雨量1400-2000毫米,是中国雨量最丰富的省份之一,气候条件优越,适宜人类聚居以及多种作物生长。
气候区域差异较大,闽东南沿海地区属南亚热带气候,闽东北、闽北和闽西属中亚热带气候,各气候带内水热条件的垂直分异也较明显。
福建水系密布,河流众多,河网密度达0.1公里/平方公里。全省河流除交溪(赛江)发源于浙江,汀江流入广东外,其余都发源于境内,并在本省入海,流域面积在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共有683条,其中流域面积在5000平方公里以上的主要河流有闽江、九龙江、晋江、交溪、汀江5条。闽江为全省最大河流,全长577千米,多年平均径流量为575.78亿立方米,流域面积60992平方公里,约占全省面积的一半。由于属山地性河流,河床比降较大,水力资源丰富,水力资源蕴藏量居华东地区首位。
❾ 福建的降水量分布特征和的原因. 福建地理环境对河流特征的影响
两大山带对本省的气候有深刻影响.在两大山带中一些海拔较高的山峰,降水量多.而沿海平原和山间河谷盆地的降水量较少.自沿海向内陆,年降水量大体上呈“两高两低”的马鞍形分布.
台风产生的暴雨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