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知识的呈现形式是什么意思
A. 地理知识呈现横向组织序列的是
从知识的纵向联系看,它是指沿一定思路使知识向纵向延伸发展,专从而掌握部分知识的联属系。按地理知识体系的先后顺序来联系。
如地质作用——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在许多局部知识范围中,也有纵向思路的体现,如从上到下,从老到新的岩层变化等。按时间发展演化有从旧到新或从古到今的知识联系,如人口再生产的类型:原始型—传统型—过渡型—现代型。
(1)地理知识的呈现形式是什么意思扩展阅读:
课程内容应该考虑到让学生了解社会、接触社会,掌握一些解决社会问题的基本技能。即使在选择学术性学科的内容时,也应该尽可能地联系社会的需要,以便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技能可以较好地发挥社会效用。此外,课程内容不仅要注意与现实社会的相关,而且还要注意与未来社会的相关。
B. 这张图呈现了地理知识
一看就是沿海城市,这是防风用来加固树的,以免强风将树吹倒。勉强算是三角形的稳定性
C. 什么是地理空间数据,它有哪些表现形式
地理空间数据,英文名称:Geospatial data,定义:面向主题的、集成的、动态更新的、持专久的空间数属据集合。所属学科:地理学(一级学科);地理信息系统(二级学科)空间数据:是数据的一种特殊类型。它是指凡是带有空间坐标的数据。地理空间数据:是空间数据的一种特殊类型。它是指带有地理坐标的数据,包括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等领域的一切带有地理坐标的数据,是地理实体的空间特征和属性特征的数字描述。
科技名词定义中文名称:地理实体的空间特征表现为地理实体的几何(定位)特征(地理实体的位置、形状、大小及其分布特征)和实体间的空间关系。地理实体的属性(定性)特征表现为实体的数量特征、质量特征和时间特征。定位是指一个坐标系里空间实体都具有唯一的空间位置。定性是指有关空间实体的自然属性,它伴随着空间实体地理位置。时间特征是指空间实体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D. “表现形式”是什么意思啊
就是客观事物反映出来的、往往能够为我们的感官感知和认识的外部存在形态和方式。
E. 地理数据有哪几种表达方式他们各自有什么特点(地理信息系统)
栅格格式的和矢量格式的,共两种。栅格的主要有遥感数据、栅格图、dem图等,以图形要素形式存在;矢量格式的主要是以数据图层形式存在的包括,点、线、面。
F. 高考地理的形式是什么
各省不同。
文科综合下的地理,1到11题为选择题,36题为地理学科内综合题,39题中一般会有2到3个小题为地理题。
G. 什么是地理模式
地理模式是用于课堂教学的全新的教学模式。
地理模式的流程为:
第一环节 情景导入
结合学科特点,教师通过采用不同的素材和途径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使其紧跟教师思路,迅速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导入新课常用的方法:故事、谜语、、新闻报道??。
第二环节 明确目标
导入新课后要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目标是导向,是导航仪。教师在引出课题后,出示课件上的学习目标,及重、难点,并对个别目标给予解读。但在课前3分钟,教师或学生要把课时“三维目标”中“知识与技能”层面的目标板书在黑板固定的区间,便于课堂教学活动展示时逐一落实。
●学生:根据教师制定的班级学习目标,从实际出发,各学习小组组长结合本组的学情,自觉主动地定位小组的学习目标,组内成员结合自身的学习情况,自我确定个人的学习目标,彰显分层学习目标的新理念。
●教师:编制课时“三维目标”,依托课标中的课时目标,教材内容,学生学情,学科性质等进行预设,同时还要考虑随机生成。实施“精心预设,精彩生成”的原则,以期达到预设与生成的动态平衡。知识与技能目标,融合“至少”、“以上”等字词,呈现出分层目标。
第三环节 独学
﹙一﹚检查反馈:在独学环节开始之前,通常要进行对上节课有关知识的反馈检查。从检查内容和对象上要注意分层次,并重点关注潜能生。检查以口头展示或黑板展示的形式呈现出来。检查反馈也可根据具体教学设计,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
(二)独学是指学生个体学习而言,是自我解决问题的自主学习。所有能有效的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都一定是自主学习,如此学生才会有主动性和创造性。课上独学对于统一设置的基础性的任务和问题,经过看书、发现、检测等,学生学会“能够学会”的基础知识,筛选形成不会的“困难”问题。并把困难问题带入对学环节。
●学生:独学是学生深入理解知识的起步,是对学、群学的基础。学生依据导学案这张“施工图”,以本为本,“走进教材”。 通过对教材圈、点、勾、画,理解、识记课本知识,使大部分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并找出自己的疑惑。用双色笔标注,带到对学环节中解决。独学环节完成后,要及时告知本组学习组长,以便自觉主动的进行对学活动。
●教师:依靠课标中课时内容的要求,学科特点,教材编排,学生学情等,预设出学生独学的内容,编制成几个问题,通过课件呈现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的容量、新旧知识迁移、重点难点处理,兼顾学生差异,分层设计问题。根据独学的内容,教师并作出方法上的指导,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独学活动。
教师巡查时,关注各小组里每一个学生的态度和质量,尊重个体差异,不搞“一刀切”、“齐步走”,对个别潜能生要适时点拨指导,独学环节完成时,教师督促学生进行对学环节。
第四环节 对学﹑群学
﹙一﹚对学:对学是指组内两名同等程度学生间的小合作学习,其作用:既能解决独学环节同等程度学生间存在同等层次的“困难”问题,以期达到相互对知识的补平,更会产生“1﹢1﹥2”的增值效应。
●学生:对学是学生理解知识的再深入。针对独学环节筛选出的困难问题,通过“同质对学”力求解决独学过程中对子间存在的问题,实现同质资源互补。
●教师:高度关注各小组里每一个对子的对学态度和质量,尊重每一个对子间的差异,不搞“统一标
准”,班内巡视指导时,对个别对子尤其是潜能生对子进行适时指导帮助,查询信息,做好问题记录。对学环节完成时,教师督促学生进行群学活动。
若教材较简便,学习的任务又少,对学过程中问题都得到解决,就不必进行群学环节。因此,教师要把握好教材的难度系数大小,是否选取学生进行群学。
﹙二﹚群学:是组内学生多个对子进行的大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主要针对一些探究性的学习任务,一般来说有:开放式的问题,归纳总结的问题,产生质疑的问题,任务过大个人无法完成的问题,产生意见分歧的问题??。
●学生:群学是学生理解知识的再提升。群学时,学习组长相当于主持人,把组内的问题逐一提出,学生采取不同的交流方法,在观点的碰撞中,相互启迪。通过合作,解决学生个体不能解决的问题,解决了辅优补差的问题,解决了学生更多表达和展示机会的问题。
●教师:参照课标中课时的目标,教材内容,教学指导用书的要求,学科性质,把课时内容中探究性任务,设计成几个问题,每个问题以问题串的形式编制,并以课件的形式投放,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教师并对探究的内容进行方法指导。
教师参与小组群学活动,要“低低头”,“弯弯腰”,采取“问一问”,“听一听”,“看一看”的方式,关注每个小组群学的效度,关注探究的深度,督促组内不同质学生的帮扶,并及时指导。做好小组学习探究问题的记录,以便班内展示。
第五环节 展示点评
展示,即“发表,暴露,提升,呈现,示范,表达”。展示的内容有基础性知识、探究性知识、达标知识,思维、方法、规律等层面的问题,并做出相应的点评、质疑。
●学生:学习任务展示时,展示组、点评组、质疑组的学生要积极主动,或教师喊号下进行活动。 展示组的代表进行展示,要聚焦问题。若进行口头展示,声音洪亮,语言规范,有时要用肢体语言,尽量脱稿或半脱稿回答。若进行黑板展示,尽快进入预定的位置,板书要迅速、工整规范,合理运用双色粉笔。听展者观看、倾听,不随意插嘴,不私下议论,做好随时记录。
点评组的代表进行点评,要用第二人称,目视被评者,不做重复、无意义的评价,要积极发现优点,中肯诚实的指出不足,大胆鼓励个性化、创新性的观点表露,达到质疑对抗、文本批判、个性解读、个性生成的目的。
质疑组(或其他组)的代表进行质疑,对展示组、点评组的问题,要及时提出自己的观点,质疑对抗要针对问题,语言规范,简明扼要,质疑组无需举手,听教师指号回答,或直接起立发表自己的观点。
●教师:既要预设展示的内容,同时关照问题的生成。基础性知识一般采取口头展示,探究性知识多采取黑板展示。教师更重要的作用根据学习任务的多少,进行展示、点评、质疑的合理、恰当的有效分工,每个学习任务都安排一个小组展示,一个小组点评,一个小组质疑。按照先后顺序活动,真正实现了“组组有任务,人人都参与”的顶层设计。
教师不时的进行纠偏、补漏、评价,有时可质疑,引领学生向更深层次去思考,去探究。基础性任务多由潜能生展示,探究性任务多由中等生展示,优等生进行点评、质疑,分层设计展示任务。
第六环节 精讲点拨
只有消除不讲不放心、不讲不尽责任、不讲考不好的“三不讲”应试教育观念,才能实现 “点拨” 与“精讲”。 点拨要把握好时机,讲究分寸,点拨到位但不要越位,不能代替学生思考。精讲的内容要把握好“三讲”的度:重点,难点,易错点、易混点、惑点、盲点。
●学生:根据展示环节暴露或生成的问题,结合内容的易错点、易混点、重点、难点等,在老师的引导下,先独立思考,再多向交流,向深度方向探究,实现有效探究,总结规律,抽取本质等。
●教师:课中展示阶段,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学生“愤”和“悱”的时候,“该出手时就出手”,选择一些有效方法进行点拨。教师要把握好“精讲”的度“三讲”的内容,并渗透一些学科思想、思维、方法、规律等,学生快速理解,掌握并拓展应用。
第七环节 达标测评
课堂的效果聚焦在目标的达成度。关注优等生解决问题的创新点,关注中等生解决问题的准确度,关注潜能生掌握基础知识的情况,注重分层转化,关注分层提高的提升率。
●学生:测试时,不看课本,不查材料,不交流讨论,不看他人的答案,独立完成。在限定的时间内,小考结束,按照老师给出的答案,或学生黑板展示的答案,组内同质对子用红笔互批。学习组长公布成绩或举手表决,验证达成度。
●教师:分层设计达标问题,利用导学案上的达标测试题,或自编测试题,放在投影仪上投放,让学生进行即时小考,公布答案,落实学生达标过关,并作出讲评的准备。
教师组织学生,评选出学科优秀小组和个人。
第八环节 系统总结
通过组织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自主小结,使其完善知识体系,梳理学习过程中的方法和技巧,总结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规律。
H. 关于地理知识
129、西岳华山雄奇险峻,自古有“华山天下雄”之称。(左图)
130、北岳恒山最奇特景点是悬空寺。它建造在30米高的悬崖峭壁上。
131、位于湖南省中部的南岳 衡山,是古代传说中的火神祝融埋葬的地方。
132、衡山脚下的 南岳庙,占地面积9800平方米,是五岳寺庙中规模最大、总体布局最完整的古建筑群之一。
133、 嵩山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境内,被称为“中岳”。自古代起,它就成为中国宗教、文化活动的重要地区。 嵩山的名胜古迹很多,其中最有名的是少林寺。
134、相传印度高僧达摩来到嵩山林寺,创立名闻天下的少林拳。
135、中国的四大佛教名山是: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浙江普陀山。
136、位于浙江省的普陀山是中国的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按佛教的传说,它是观音菩萨说道的地方。
137、九华山位于安徽省境内,是地藏菩萨的道场。(右图)
138、峨眉山(左图)位于四川省境内,相传是普贤传道的场所,所以山上的寺庙大多供奉普贤菩萨。山下和山顶气温相差15摄氏度,垂直变化明显,动、植物品种很多。
139、五台山位于山西省境内,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是文殊菩萨的道场。
140、千佛崖位于四川省境内,在200多米长、3040米高的峭壁上开凿石窟,面积5000多平方米,有小佛像7000多尊。
141、山海关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东北15公里,是万里长城的起点,号称“天下第一关”。
142、河北省秦皇岛市的北戴河,气候温和宜人,夏季平均气温23摄氏度,是中国著名的旅游避暑胜地。
143、甘肃省敦煌县的莫高窟、山西大同市的云岗石窟、河南省洛阳市的龙门石窟规模特大,艺术最精,称为中国三大石窟。
144、莫高窟俗称"千佛洞",是中国三大石窟中规模最大的一座,保存了长达1000多年的古代珍贵壁画和彩塑艺术品,是世界现存佛教艺术的宝库。
145、冬季中国大多数地方温度较低,秦岭--淮河一线以北的地区,平均气温在零摄氏度以下。 146、夏季中国大多数地方气温普遍较高。
147、中国的吐鲁翻盆地中部的艾丁湖,湖面低于海平面154米,是中国地势最低的地方。
148、夏季中国气温最高的地方是吐鲁番,七月平均气温为33摄氏度以上,人称"火州"。
149、由于吐鲁番盆地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适宜瓜果生长。这里出产的哈密瓜、葡萄特别甜,全国有名。
I. 形式是什么意思怎么样的
释义:
1.某物的样子和构造 ,区别于该物构成的材料
2.指事物内在要素的结构或表现方式。和内容相对。内容指构成事物的一切内在要素的总和。
3.表象。就是呈现出来的表面的东西。
例如:军衔,制定各种样式的军衔,在军装上体现,领章肩章等等这就是一种形式,而其内容,就是体现出每一个人的级别差异,需要神门养的条件才能获得,代表什么身份。
J. 什么是地理空间数据,它有哪些表现形式
空间数据库介绍存贮、管理和检索空间数据的有效技术。是用来表示空间实体的位置、形状、大小及其分布特征等方面信息的数据库。